洛阳地邪的含义

合集下载

关于洛阳的神话传说

关于洛阳的神话传说

关于洛阳的神话传说白居易晚年在东都洛阳度过了十八个春秋,卒后葬于龙门东山琵琶峰上。

后裔繁衍,世居洛阳。

白氏后裔以先祖功德为荣,流传许多传说故事,神奇迷离、生动感人,充分反映了白氏后裔对先人的无限崇敬和爱戴。

?关于洛阳的传说,小编带你看看吧。

一、神鹿引路元朝末年,洪武兵伐中原,元顺帝失位,洛阳大乱。

白氏族人百余人,各奔他乡避乱,大多外逃未归。

白居易32代孙白介、白超兄弟二人,为避兵乱,西逃宜邑,居宜阳城北门里。

洪武定位十四年,介公归迁洛城南庄,超公则安居宜邑。

介公归洛后的第一件事便是赴香山拜祭先人。

家人备好祭品,一行十余人,经伊河,船夫闻讯,争相摆渡。

介公欲付银两,船夫连忙谢绝:“不能收,不能收,若不是白氏先人当年开凿八节滩,我们仍得下水推舟矣!”由于连年战事,白公墓碑毁茔平。

琵琶峰周围,杂草丛生,介公等人几经周折,仍未找到先茔。

介公心思:“难道我白氏裔孙从今无从祭祀祖宗不成?”忽然,众人面前出现一只黄色神鹿,介公对众人言:“定是先人显灵,神鹿引路。

”于是,众人尾随神鹿而行,至公墓前,神鹿消失。

介公等人果然在草丛中发现白公墓残碑。

介公等人见祖茔如此残状,怆然泪下,决定重修白公之墓。

经过两年的精心筹划,于明洪武十六年春,重修白公之墓,又将白氏宗谱整理成册,使白氏谱系免于断续。

迄今,白氏后裔对介公修墓立石,续修族谱之事,有口皆碑。

二、将军拜墓民国年间,大军阀吴佩孚住兵洛阳,欺上压下,独霸一方。

冯玉祥大将军奉命讨伐,围城三天,仍攻不下,且士卒伤亡残重,军心混乱。

冯大将军心如火焚,当晚,视察军情,月光下,发现白公之墓,令随从退下,亲拜白公墓。

叩毕,仰头道:“诗神在天之灵,倘若保佑吾顺利攻克洛阳,定为汝修墓。

”冯将军拜墓后,次日,再次组织攻城,果然,一举攻克洛阳。

吴军节节败退,吴佩孚也被赶出洛阳。

庆功宴后,冯将军继续西征,因军务繁忙,竟忘记了修墓之事。

行至陕西潼关,忽有一白发老翁从天而降,拦住大将军的高头大马,大将军问道:“哪道神仙,因何挡道?”老翁反问:“将军可记得洛阳之战,琵琶峰前许诺老翁之事?”冯将军如梦初醒,立即下马道:“诗神请回,三日之后,定返洛修墓。

浅谈中国方术中的文化

浅谈中国方术中的文化

浅谈中国方术中的文化——以炼丹术为例各位同学,大家晚上好。

首先,请允许我请大家把手机关掉或调成静音。

(……)那么,简单地自我介绍几句。

我是文学院的一名大三学生,在大二那年,我曾在这个地方先后开过两个讲座。

第一个讲座是《解读周易》,我大体讲述了《周易》的基本知识、中国治易路线、《周易》的特点与文学价值,并破除了大家对《周易》的迷信与神秘感,提出了科学正确的治易方法。

第二次讲座讲的是一系列优秀的现代文学。

那次讲座里,我给大家推荐了二十几位作家、上百本文学作品。

而然,自身毕竟还是太年轻、太肤浅,无法很好地感知和把握这个世界,也无法很好地表述所讲的东西,只怕难以使大家大有收获。

所以,关于此次讲座,我只希望我能竭尽全力给大家讲明白一些关于方术的知识,让大家听完后觉得不至于白来一次,那我就心满意足了。

(再啰嗦几句。

这个讲座所讲的内容,实际上并没它的题目那么神秘有趣,相反,会显得有些深奥、阴晦。

我争取把它讲得通俗浅显一点。

倘若有人听来听去,依然觉得味同嚼蜡、枯燥乏味,忍不住暗骂王治洋这小子晕头晕脑,最终拍腿站起,愤然离去,我先在此提前道歉。

)在这个讲座的标题中,我用了“浅谈”二字。

这绝非我的谦虚之辞。

中国方术流传千年,其文化内涵博大精深,我所涉足的时间,不壹过一年多;这个讲座给我的时间,充其量不过一两个小时。

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我不可能系统、深刻地讲述中国方术。

我唯一能做的,就是大体把中国方术的概况给大家介绍一下,并从中挑出一两个小方面略点一下,希望能达到这样两个目的:①使大家对中国方术有一个大致的了解;②引起若干同学对中国方术的兴趣,有意涉足这个领域。

有人也许会问:“什么是方术?”你不妨在洛阳城里转转,满大街的标着“《周易》起名”的小店,看手相、面相的算命摊,王城广场上练太极拳、呼吸吐纳的老人……这些都在方术范围之内。

我们在生活中有时会说:“早上刚起床后不能说昨晚做的梦,否则这一天会倒大霉。

(举自己小时候掉阴井一例)”“洛阳地邪,说什么中什么,因此说了不吉利的话要先摸木头,再摸铁。

洛阳地邪

洛阳地邪

洛阳地邪首先,洛阳建国以后的城市建设不是四四方方的形状,特别是中州路,你感觉它是东西走向的,其实不然,看看地图就知道了,中州西路是东南走向,而中州中路是东北走向.这样的路是当年苏联国家设计院设计的,很科学,很合理,但不符合中国的传统观念.另外,洛阳的地面也不是很平坦的,最低的地方大概在文峰塔那个地方.其实是"洛阳地斜",因为城市中心线和东西主干道都是倾斜的.后来有好事的人故意念串了,念成"洛阳地邪",意思是有些事挺邪门的.? “洛阳地邪”这句话在洛阳出现的频率决不亚于“吃饭了吗”“玛丽隔壁”等等常用语,就像是一句被赋予绝对权力的咒语一样根植在洛阳的民间文化中。

而这句话却在日常生活中被屡屡验证,(去百度搜索洛阳地邪,便可知洛阳地有多邪),更加使这话超越了三人成虎的简单渲染,成为洛阳人的一种生活态度。

???? 比如说吧,几人聊天,聊到生病,某人说我近一年都没去过医院了,其他人必说洛阳地邪,不要乱讲话。

这人便会立刻打住话题。

虽然貌似一句玩笑,但心里却会担心不测发生的可能了。

???? 这种事情在现代社会听来好像挺滑稽,但在洛阳生活着的人们就是坚定的信仰着这句咒语。

那么,这话的源头在哪里,为什么会在洛阳发生并流传呢,我百度过后没找到想要的答案,除了网友记录的一件件洛阳地邪的证明外,没什么更富价值的资料。

???? 于是我找了洛阳风水的资料,是这么说的,“洛阳位居“天下之中”,八方辐凑。

它北临邙山,南系洛水,东压江淮,西挟关陇。

它有群山环绕,东据虎牢关,西控函谷关,北通幽燕,南对伊阙。

人称“山河拱戴,形势甲于天下。

”?风水先生认为洛阳是龙脉集结处。

李思聪在《堪舆杂著》论洛阳龙势时说:“洛阳,即今之河南府也。

从嵩山而来,过峡石而北,变作冈,龙入首后,分一枝结北邙山托于后。

山虽不高,蜒蜿而长顿。

起首阳山,远映下首,至巩县而止于黄河之中。

蒿山抽中干,起皇陵山,分出一枝至黑石关为水口,中扩为堂局,而四山紧拱,前峰秀峙,伊洛济湹涧,汇于前龙之右界水也。

大力鬼王简介及历史传说

大力鬼王简介及历史传说

大力鬼王简介及历史传说大力鬼王,中国传说百鬼之一。

独角的就是独角鬼王,大汉则是大力鬼王,这二人再加上邙山鬼王,并称天下三大鬼王。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大力鬼王的传说故事,供大家参考。

一、大力鬼王基本介绍“神”,是鬼道中有福德的一类,若然禅定与智力胜于杀业,神通福报俱大,则为大力鬼王,统领一切鬼神,宫殿楼阁,享用自在。

若禅智与杀业相等,神通福报次于鬼王,则堕在飞行夜叉的一类,作为鬼神的统帅,势力与享受,皆不及鬼王。

若禅智劣于杀业,则报堕地行罗刹,或为魅魑魍魉,神通力薄,福报次于鬼帅,属于鬼道兵卒之类,以众生血肉为饮食,每用神通惑人,或显灵作怪,令人倾心摄伏,杀生祭祀,以供享用。

二、大力鬼王概述原著中的记载孙悟空就是在独角鬼王的建议下自称“齐天大圣”的。

这独角鬼王在各界都有流传,但真正知道头上独角作用的却只有他们自己。

那独角乃是鬼王体内鬼元精华凝聚而成,没有法诀是绝对不可能凝聚出来的,而且在凝聚的时候,凶险无比,稍有差池,不但独角凝聚不成,而且自身的修为也要倒退好几个层次。

但只要凝聚出来,那好处却不知道有多少。

比一般的鬼王好强上太多。

三、大力鬼王历史传说据说:中国宋朝,有高僧名戒阇黎,是文殊菩萨的化身。

当时有一五郎祠,时常显灵,令当地居民,杀生祭祀。

有一天知道文殊菩萨化身的戒阇黎,必经此地,便化一虎,阻档去路。

戒阇黎至,用手拨开老虎,而说偈言:“汝是一郎至五郎,妄兴祸福宰牛羊;老僧为说无生法,免得冤家累世偿。

”之后,神祠无火自焚,居民不再受其干扰。

此等鬼神,亦各有徒众,皆自言已经成无上道特别是佛灭度后,在末法时期,很多此类鬼神,出现人间,或托扶乩显灵,或附人身说法,虽然行为怪异不一,但同言食肉不碍修行,亦得菩提之道。

很古很古以前,天宫玉皇大帝召开仙臣的灵霄宝殿内,有一对青铜神钟。

这对神钟长期在一起,彼此很好,就同人间的一对恩爱夫妻一样。

由于他们长期呆在灵霄殿内,觉得非常寂寞,很想出门玩玩,可叹灵霄殿内有四大灵官看守,故而不敢妄动。

洛阳识豫——洛水之北,邙山之南

洛阳识豫——洛水之北,邙山之南

洛阳识豫——洛水之北,邙山之南一些朋友说起洛阳来,都带有一种神秘感,这种神秘感来自对历史上一位伟人思想和行踪的考证,这位伟人认为高高在上者即为太阳,而洛阳之“洛”与“落”谐音,似乎去了洛阳,高高在上的太阳就会落下,所以到河南多次也不去洛阳。

这种说法我听了一笑了之,并不在意,但对于洛阳,我必须在意。

一是因为我有几个重要的朋友就职于洛阳,二是我想既然十三个朝代都将都城建在洛阳,必然有它的道理。

按照古人的说法,洛阳是一个占尽好风水的地方。

洛阳北有邙山,南有洛水,山之南为阳,水之北为阳,为建都之必备的双阳之地。

另从建都城的安全性考虑,洛阳之西,为秦晋崤之战中活坑万人的崤山天险;洛阳之北,过了邙山,是滔滔漫流、宽约百里的黄河屏障;洛阳之东,是可阻兵车的虎牢关。

自古兵祸多起于北方,所以南方不用作太多戒备,恰洛阳南边是伊水悠悠而来的伊阙,若南门,迎着富饶的南阳盆地,并由南边之淮河直通长江,可将江浙一带的丝绸什物运往洛阳。

安有屏障,生有滋养,洛阳城的大数已在上上。

从细部讲,洛阳本身为盆地,东西百里,一马平川。

冬日凛冽的西北风,被崤山邙山挡了,到洛阳时其力已乏,相对来说,洛阳冬暖。

夏来本应炎热,但有洛、瀍、伊、涧四水蜿蜒其间,自然带来许多清凉。

春天洛阳城内牡丹盛开,游人如织。

秋天洛阳城外稼禾成熟,瓜果飘香。

也是民众生存的上上地方。

正因为如此,周、汉、魏、晋、隋、唐等许多重要朝代,都将洛阳作为首都。

一些朝代虽未将洛阳作为首都,但却将洛阳作为陪都,可见对洛阳的重视。

因此,洛阳在许多朝代更迭之后,都要大兴土木,从而聚来全国各地的财力物力,使洛阳兴旺一番。

比如周,周灭商后,远在陕西关中的镐京与中原富饶之地相隔着崤山、潼关天险,来往十分不便,更不便于统治,于是在成王五年,决定迁都洛阳,遂派召公到洛阳实地勘察。

《尚书》之《召诰》、《洛诰》记载,召公仔细勘察后,规划出了洛阳的城廓。

紧接着、成王又派周公到洛阳占卜,周公分别占卜于洛、瀍、涧三水之畔,卜兆显示洛水之阳、瀍水之东西建都大吉,成王便下令,在该地建设成周。

历史趣闻洛阳的三次浩劫 三次火烧洛阳城都是什么时候?

历史趣闻洛阳的三次浩劫 三次火烧洛阳城都是什么时候?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洛阳的三次浩劫三次火烧洛阳城都是什么时候?
导语:几兴几衰的洛阳城,沉沦与复兴的更替,毁灭与重建,衰落与兴盛,只得我们后人慢慢对其进行品读,洛阳是一座韵味十足的城市。

作为千年帝都
几兴几衰的洛阳城,沉沦与复兴的更替,毁灭与重建,衰落与兴盛,只得我们后人慢慢对其进行品读,洛阳是一座韵味十足的城市。

作为千年帝都的洛阳城,再其发展的道路上,并不是我们所想象的那样一帆风顺,其也经历数次的浩劫,和数次的重建,其中较大的浩劫有三次,而谈到浩劫,不免让人感到痛惜,然在历史发展的轨道上,这样或那样的浩劫不是我们所能去左右的,而浩劫之后,勤劳而聪颖的洛阳人一次又一次将洛阳从灾难之中再次拉起。

今天我就来给大家讲述一下,洛阳历史上的三次大浩劫。

第一次大浩劫发生在东汉末年,自汉光武帝刘秀定都洛阳起,汉家又延续的了数百年的历史,但东汉末年,由于继位的皇帝都较为年幼无知,致使外戚干政,宦官专权,朝纲大乱,农民纷纷起义,其中较为有名的则是张角领导的黄巾起义,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形成了大大小小的格局势力,而盘踞西北的董卓军,则看准时机以勤王为幌子进军洛阳,废汉少帝刘辩立汉献帝刘协为帝,将刘协作为傀儡加以控制,因洛阳离其西北根据地较远,且诸侯群起攻之,董卓强迫汉献帝西迁长安,而在西迁长安的过程中,董卓命令部下,拆掉洛阳宫城运往长安,再将整个洛阳城焚毁,大火连烧数月,烟气遮天蔽日,同时又对洛阳城的百姓进行血腥的屠杀,昔日繁华于世东汉都城,则在军阀董卓的大火和屠戮之下彻底化为乌有,之后数十年内洛阳彻底沉沦,直至三国时魏文帝曹丕建立魏国,才将都城从许昌再次迁往洛阳,并对洛阳进行了再建。

此乃洛阳历史上的第一次大浩劫。

生活常识分享。

二京赋名词解释

二京赋名词解释

二京赋名词解释
二京赋是一篇古代文学作品,描述了唐朝时期的东都洛阳和西都长安的风景和景观。

以下是二京赋中出现的一些名词及其解释:
1. 金城:位于长安城中心,是唐朝时期的皇城,是皇帝和官员办公的地方。

2. 玉华门:是金城的正门,门前有青龙、白虎等铜像。

3. 洛阳城:唐朝时期的东都,位于今天的河南省洛阳市。

4. 西岳华山:华山位于陕西省华阴市,被称为“五岳之首”,是中国著名的旅游胜地。

5. 长安城:唐朝时期的西都,位于今天的陕西省西安市。

6. 黄金台:位于长安城南,是唐朝时期皇帝举行仪式和朝觐的地方。

7. 长乐坡:是长安城的一处青山绿水之地,有着美丽的景色和悠久的历史。

8. 丽春院:唐朝时期皇帝的后宫,建在长乐坡上。

9. 青龙山:位于长安城北,有着幽静的山林和美丽的湖泊。

10. 瑶池:传说中位于天界的神仙居所,二京赋中用来形容长安城南的美景。

以上是二京赋中出现的一些名词及其解释。

- 1 -。

俗语“洛阳地邪”创作传承过程的猜想及分析

俗语“洛阳地邪”创作传承过程的猜想及分析

俗语“洛阳地邪”创作传承过程的猜想及分析我的家乡是著名的十三朝古都——河南省洛阳市,早在华夏文明起源阶段,地处中原腹地,依山傍河的洛阳就已经有了较大的部族居住,产生了丰富的物质以及精神文化成果,并在后来的历史进程中成为一座举世闻名的文化古城。

因此,当地有着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传说、故事、歌谣等数不胜数,他们大多数都有着千百年的传承历史,有着完整详细的故事情节,是洛阳民间文化的瑰宝。

但我个人这次却并不打算着眼于这些形态相对固定的民间故事,而是想从一句产生时间可能较短,来源尚不明确,但在当地流传非常之广的民间俗语入手,进行一定的考察和合理的推测,来分析它的产生创作和传承过程。

“洛阳地邪”,这句俗语在洛阳人民日常生活口语交流中出现的频率之高甚至不亚于“上哪儿去”、“吃了吗”这样的再普遍不过的问候语。

它在交流中所表示的意思,概括地说是指洛阳是个邪门儿的地方,有些事情(特别是指不吉利的事情)千万不要随口说出来,否则很有可能成为现实,其意义类似于流传更为广泛的一句汉语俗语——“说曹操,曹操到”。

我们以一个具体事例来解释:比如小王在给车胎打气,小李经过了说,小心打太多爆胎,而小王的车不久之后真的发生了爆胎,小王此时就愤愤地说一句:“洛阳地邪”。

诸如此类无法给出明确解释的不走运现象,当地人民都会以“地邪”来概况。

然而这句俗语是如何产生的,历史没有任何记载,也没有专家学者进行过考证,更没有什么民众说得清楚,它在民间产生,在民间传播,而且传播范围也局限于洛阳本地,是生活在这里的居民共同发明创作的,也是共同传承的。

这样的一句俗语没有个别作者,即使有,也无法考证,而他个人的力量也不足以使一句话成为民间俗语,它产生后得到了广大群众的认可,并在群众的传播中得到意义上丰富以及认同度的提高,因而广大人民群众就是它的作者,这充分体现出了民间俗语创作的集体性特点。

虽然作者不可考,但它的来源我们却可以进行一定的考证和推测。

这句俗语在群众中广为传播的同时,群众也对其进行了一些起源方面的思考,目前认同度最高而且较为合理一种来源猜想的说法是:“洛阳地邪”是“洛阳地斜”的误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首先,洛阳建国以后的城市建设不是四四方方的形状,特别是中州路,你感觉它是东西走向的,其实不然,看看地图就知道了,中州西路是东南走向,而中州中路是东北走向.这样的路是当年苏联国家设计院设计的,很科学,很合理,但不符合中国的传统观念.另外,洛阳的地面也不是很平坦的,最低的地方大概在文峰塔那个地方.其实是"洛阳地斜",因为城市中心线和东西主干道都是倾斜的.后来有好事的人故意念串了,念成"洛阳地邪",意思是有些事挺邪门的.“洛阳地邪”这句话在洛阳出现的频率决不亚于“吃饭了吗”“玛丽隔壁”等等常用语,就像是一句被赋予绝对权力的咒语一样根植在洛阳的民间文化中。

而这句话却在日常生活中被屡屡验证,(去百度搜索洛阳地邪,便可知洛阳地有多邪),更加使这话超越了三人成虎的简单渲染,成为洛阳人的一种生活态度。

比如说吧,几人聊天,聊到生病,某人说我近一年都没去过医院了,其他人必说洛阳地邪,不要乱讲话。

这人便会立刻打住话题。

虽然貌似一句玩笑,但心里却会担心不测发生的可能了。

这种事情在现代社会听来好像挺滑稽,但在洛阳生活着的人们就是坚定的信仰着这句咒语。

那么,这话的源头在哪里,为什么会在洛阳发生并流传呢,我百度过后没找到想要的答案,除了网友记录的一件件洛阳地邪的证明外,没什么更富价值的资料。

于是我找了洛阳风水的资料,是这么说的,“洛阳位居“天下之中”,八方辐凑。

它北临邙山,南系洛水,东压江淮,西挟关陇。

它有群山环绕,东据虎牢关,西控函谷关,北通幽燕,南对伊阙。

人称“山河拱戴,形势甲于天下。

”风水先生认为洛阳是龙脉集结处。

李思聪在《堪舆杂著》论洛阳龙势时说:“洛阳,即今之河南府也。

从嵩山而来,过峡石而北,变作冈,龙入首后,分一枝结北邙山托于后。

山虽不高,蜒蜿而长顿。

起首阳山,远映下首,至巩县而止于黄河之中。

蒿山抽中干,起皇陵山,分出一枝至黑石关为水口,中扩为堂局,而四山紧拱,前峰秀峙,伊洛济湹涧,汇于前龙之右界水也。

稠桑弘农,好阳诸涧,乃左界水,流入黄河,绕于北邙之后。

洛河悠扬,至巩县而与黄河合,一大聚会也。

”早在西周初年,洛阳就被周公看中了,并且以都城的规模进行勘测。

《尚书》记载周公摄政的第五年,以占卜的形式相洛邑。

“予惟乙卯朝至于洛师,我卜朔黎水,我乃卜涧水东、湹水西,惟洛食,我又卜湹水东,亦惟洛食。

”《尚书》又记载“成王在丰,欲宅洛邑,使召公先相宅,作召诰。

”洛邑是当时世界上最早按照事前周详规划而建筑的城市。

公元前770 年,周平王迁都洛邑,这是洛阳作都城之始。

洛阳有伊、洛、湹、涧四条河流贯穿其间,它在洛水之北,从战国开始,人们称洛邑为洛阳。

洛邑在战国之前称王城,地址在今洛阳以西。

”由此可见,洛阳的风水相当的好,不然也不会建都史就有一千多年,洛阳成为古代建都的首选之城,我以为,恰恰是因为洛阳风水好,才会衍生“洛阳地邪”的说法,13朝古都,多少荣辱兴衰在这片不大的舞台上上演,什么事情没有见证过,今天是繁荣都会,明天就可能是一片废墟,战火带来死亡,据说邙山那带是世界上死人最多的地方,生在苏杭,葬在北邙嘛,死人多了,邪气自然就重了,此其一。

不相信风水的人可视以上说法为妖言惑众。

其二,“洛阳地邪”的说法其实反映了洛阳人民的一种文化心态,如前所述,洛阳的都城史就是中国的封建史,从周公营洛到唐末纷争,在此插一句,本来宋初的统治者在洛阳和开封之间有过很大的争议,而史学上更是有种说法北宋连年受制于北方铁骑就是因为都城的原因。

洛阳经历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创立发展和高潮。

而不幸的是,洛阳这个都城往往是作为一个王朝的终结者出现的,周建于西安,亡于洛阳,汉建于西安,亡于洛阳,隋建于西安,亡于洛阳,其他朝代不再列举。

在两千年的封建历史中,重建与毁灭如此频繁的在同一个城市中上演,今天你来坐皇帝,明天他来,后天又是另外的人,不客气的说,洛阳的老百姓对此早就见多不怪了,管不了那么长远,只要今天平安无事,吃饱穿暖。

说到这好像还没说到“洛阳地邪”,想想洛阳地邪的下句是什么的,“别乱讲话”或者是“别胡思乱想”,意思就是在洛阳,什么事都有可能发生,不要杞人忧天,不要高枕无忧,把心态放平和,过好现在就行了。

而这也是在高速发展的中国社会,洛阳人却依然彰显出不紧不慢的步调的原因吧。

洛阳市一个相当可爱的城市...她是十三朝古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卓越的文明...然而它与诸多古都截然不同...并不是因为有极负盛名的牡丹花,龙门石窟,白马寺等...长安,北京,南京,都是方方正正的城市构造——正东、正西、正南、正北,方位感极强,处处体现着帝王正统、规矩的气魄与威严。

然而洛阳却是个斜着的城市。

洛阳市的几条东西走向的干道均非正东正西,而是整体向北翘大约二十度,这可以从地图上看得出。

洛阳城经历了数千年历史战争的洗礼,据说,每一次修建洛阳城都是从一片废墟上开始的,上一朝代的城市被战火或人为的夷为平地,因而在市区的地面上已经很难找到历经千年而不损的古建筑了...然而洛阳的地下文明却是不可估量的。

这里深埋着无数瑰宝,是一笔数不尽的财富。

在洛阳发掘的地宫、地陵很多,因此建了很多类似的博物馆,像东周王城广场(“天子驾六”遗址)、古墓博物馆、民俗博物馆... ... 而地陵里的那些国家级的珍品是不容任何人玷污的,他们都应该和自己的主人——那些尘封的亡灵深埋在宁静的地下,不被打扰...可是,贪婪的人们啊,亵渎着祖宗的亡灵。

许多的遗骸被那夹杂着各种物质的千年以后的阳光照得惨白。

被惊扰的亡灵们流离失所...于是,渐渐有了一句洛阳人都知道的话:“洛阳地邪!”这又要扯到洛阳城的构造了...在古代,洛阳城并没有如今的这么大。

城,实际上就是现在的老城区,甚至比老城区还小。

这一点,老城街道的命名是最好的鉴证。

东关、西关、南关、北关,记过洛阳城的四个关卡;东西南北四大街,是古洛阳的繁华地带;马市街、盐店口街的存在正是洛阳古之以来的交通发达,还有150多年的“真不同”饭店说明了老洛阳的兴旺(民以食为天)...按老人们的话说,老城是个人气儿足的地方,其他的灵邪之气不敢来犯。

而皇家园林、王室宫廷择时间在如今的西工区。

王城公园和西苑公园是顶好的说辞。

这儿是天子所居,充满着皇家的威严之气,亦可以说是天罡正气,灵邪之气更是不敢冒犯。

涧西区不同。

它和邙山一样,古代是安置亡灵的圣地、皇室的陵园。

每一村土地之下都融着祖先们的血肉,是属于亡灵们的乐土...因而,要说“洛阳地邪”,涧西应当是最邪的。

在涧西,类似于“说曹操,曹操到”的是那是屡见不鲜的,就像是事先排好的一样,就那么巧!平均每人每天都会遇到一两遭。

像是今天下午,我在走廊上抓狂、大吵“怎么没有我的信啊!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 巧了,就在此时,同学拿着新桥了我一下:“安宁,有你信!” 我无语...大家又无奈的异口同声:“洛阳地邪”...在这儿,有的话不敢乱说的...呵~就这么邪...也许你会说“我不在洛阳,可是诸如此类的事,我也遇到过不少啊!”而你到了涧西,这样高频率的巧合,一定会使你惊讶的!直到这成了生活中的一部分...而“洛阳地邪”毕竟是迷信之说。

不过,这也许意味着什么...许是祖先对我们的一种无声的责备。

我们的肆无忌惮,重伤了他们身上的一草一木,那时他们灵魂的心声与载体啊~于是,洛神再没现身于洛水,因为那浩淼而清澈的河水,一去不复返了...连卢舍那也笑得那么惬意,许是在讥笑我们这些自食其果的愚蠢的人们...因为“洛阳地斜”,新中国首都洛阳落败北京2008-06-17 15:59建国前期,刚从战争中走出来的中华民族百废待兴,新中国的首都定在何处,也成为诸多紧迫问题中的首选。

中共中央在充分征求各方人士意见后,把北京和洛阳两个城市作为新中国首都所在地进行了最终确定。

1949年夏,中共中央在首都最终定位何处的问题上,请毛泽东做最后定夺。

毛泽东在深思后,把新中国首都圈定在了北京。

经过历史的跨越,没有人知道为什么。

但从当时的情况不难看出,这和主席的个人观念是分不开的,他一生都不曾来过洛阳。

想当初,一曲“东方红,太阳升”唱红了大江南北,而“洛阳”音为“落阳”,即“太阳落下”,这与新中国建国初衷是相悖的。

但,主席没有忘记洛阳这片将相之都,他在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中,把全国156个重点建设项目中的7个放在了洛阳。

目前,洛阳以成为以全国优秀旅游及装备制造基地,预计2008年生产总值达2000亿元(2007年约为1700亿元)。

【九朝古都】朝代名称都城位置所居帝王建都时间 .东周洛邑王城(涧河两岸)平王至赧王,共25王前771年—前256年东汉雒阳汉魏故城光武帝至献帝,共12帝25年—190年曹魏洛阳汉魏故城文帝至元帝,共5帝221年—265年西晋洛阳汉魏故城武帝至愍帝,共4帝265年—313年北魏洛阳汉魏故城孝文帝至孝武帝共7帝493年—534年隋东都、东京隋唐故城炀帝、恭帝606年—618年武周洛阳隋唐故城武则天后梁西都隋唐故城太祖、郢帝、末帝909年—913年后唐东都隋唐故城庄宗、明宗、闵帝、末帝923年—936年洛阳的朝代数公认的是“九朝古都”,随着考古发现,偃师二里头遗址与偃师商城,都是古代著名的都城,近年来有学者认为洛阳应是13朝古都.夏斟鄩偃师二里头太康、仲康、孔甲、帝皋、夏桀前2070年—前1600年商西亳偃师尸乡沟商汤、外丙、仲壬、太甲等前1600年—前1046年西周洛邑、成周瀍河两岸成王、康王、昭王、穆王等前1046年—前771年后晋西京隋唐故城高祖936年—938年(约2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