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市土地利用现状评价
南阳市废矿渣综合利用项目环评报告

南阳市废矿渣综合利用项目环评报告一、引言南阳市废矿渣综合利用项目旨在有效处理和利用废弃矿渣资源,促进资源循环利用,减少环境污染,提高经济效益。
本报告将对该项目进行环境评估,以确保项目在实施过程中符合环境保护要求,同时满足经济可行性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二、项目背景南阳市是一个资源丰富的地区,但长期以来,废弃矿渣的处理一直是一个难题。
大量的废矿渣不仅占用土地资源,还对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
因此,开展废矿渣综合利用项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项目概述1. 项目目标本项目的主要目标是通过综合利用废矿渣资源,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减少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提高经济效益。
2. 项目规模该项目计划建设废矿渣综合利用厂区,占地面积约100亩。
预计年处理废矿渣量为50万吨,年产值达到5000万元。
3. 主要工艺流程本项目主要采用矿渣破碎、磨矿、矿渣粉磨、矿渣混凝土制备等工艺流程,通过精细加工和混合利用,将废矿渣转化为可利用的资源。
四、环境影响评价1. 大气环境影响项目建设期间,将采取有效的防尘措施,减少施工对大气环境的影响。
运营期间,将配备除尘设备,控制废气排放浓度,确保大气环境质量符合国家标准。
2. 水环境影响项目建设期间,将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对废水进行处理后达标排放。
运营期间,将定期监测废水排放情况,确保废水排放符合相关标准,不对周边水环境造成污染。
3. 噪声影响项目建设期间,将采取隔音措施,减少施工噪声对周边居民的影响。
运营期间,将定期检测噪声排放情况,确保噪声水平符合国家标准,不对周边居民生活造成干扰。
4. 生态环境影响项目建设期间,将进行植被恢复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确保项目对周边生态环境的影响最小化。
运营期间,将定期开展环境监测,及时发现和解决可能存在的环境问题。
五、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1. 社会效益本项目的实施将有效减少废矿渣对环境的污染,改善周边居民的生活环境,提升城市形象。
同时,项目建设和运营将为当地提供就业机会,促进经济发展。
南阳市行业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南阳市行业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南阳市位于中国河南省南部,是一个历史文化悠久、经济发达的地区。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南阳市的行业发展也呈现出一些独特的特点和趋势。
本文将对南阳市的行业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南阳市行业发展现状1. 制造业:南阳市拥有庞大的制造业市场,特别是汽车制造、机械制造和纺织业等行业。
南阳市是中国最大的农用机械制造基地之一,农机产品远销国内外。
此外,南阳市还拥有多家汽车制造企业,如东风日产、东风本田等,使得汽车产业成为南阳市的支柱产业之一。
2. 农业:南阳市是中国的农业大市,拥有较为丰富的农业资源和农产品。
南阳市的主要农产品包括小麦、玉米、棉花、水稻等。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南阳市的农业也在不断发展和升级,如种植技术的改进、农产品的加工等。
3. 服务业:随着经济的发展,南阳市的服务业也迅速崛起。
特别是金融、旅游、物流等行业,成为南阳市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南阳市的金融机构和服务机构不断壮大,为本地企业和居民提供各类金融和社会服务。
二、南阳市行业发展趋势1. 制造业升级: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需求的变化,南阳市的制造业将面临着升级和转型的压力。
南阳市需要加强自身的科技创新和研发能力,推动制造业由低端制造向高端制造转型。
同时,加强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培养更多的技术人才,提升制造业的竞争力。
2. 农业现代化:南阳市的农业仍然面临一些挑战,如土地资源有限、传统种植方式的局限性等。
因此,南阳市需要推进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生产和管理水平。
采用现代农业技术和理念,推广科学种植、精细管理,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
同时,发展农产品的深加工,扩大农产品的附加值。
3. 服务业创新:南阳市的服务业发展潜力巨大,需要加大创新力度,提供更加多元化和高质量的服务。
特别是在旅游、金融和物流行业,南阳市可以加强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满足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
4. 环保产业发展: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南阳市的环保产业将迎来更大的发展机遇。
南阳油田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南阳油田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南阳油田,位于河南省南阳市境内,是中国重要的油田之一。
自1959年南阳油田投产以来,经过多年的勘探和开发,南阳油田已经成为中国重要的油气资源基地之一。
本文将对南阳油田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进行分析,以期为相关各方提供参考和决策依据。
一、南阳油田发展现状目前,南阳油田已形成6个油田区块,即黄柏、梁山、宛城、方城、社旗和镇平油田。
其中,宛城油田是南阳油田最重要的开发区块之一,储量潜力巨大。
南阳油田的日产油量稳定在百万桶以上,较其他油田来说规模较大,产量相对稳定。
南阳油田的勘探开发技术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随着勘探技术的进步,油田的勘探成本和风险得到有效控制,勘探效率得到提高。
现代技术和设备的引入,使得南阳油田的开采效率更高、油井的开发周期更短,能够有效提高产能。
二、南阳油田未来趋势分析1. 分析油田储量与产量趋势南阳油田具有丰富的油气资源储量,但由于多年开采,油井逐渐进入后期开发阶段,老油田的储量逐渐减少,开采条件也日益复杂。
因此,未来南阳油田的发展将更多依赖于新油田的发现和勘探。
追加储量的开发将成为南阳油田开采的重要目标。
2. 研发新技术提高开采率随着勘探开发技术的进步,南阳油田在研发新技术方面需加大投入力度。
通过引进先进的采油技术和设备,提高油井的开采率,降低成本,在有限资源内提高油田的开采效率。
同时,为了降低环境污染,可以开发清洁能源替代传统能源,推动石油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3. 加强油气资源的保护与管理油气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对于南阳油田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加强油田地质调查和监测,确保油田开发的及时响应和科学决策。
同时,加强环境保护,严格控制油田开采过程中的环境污染,并积极推动绿色开采技术的应用。
4. 推动油田资源优化配置优化资源配置是提高南阳油田发展水平的重要途径。
通过合理规划和管理,优化油田资源的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开采成本。
同时,积极推进资源的多元化开发,在油气开采的同时,发展相关产业,促进地方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
南阳市高标准农田验收标准

南阳市高标准农田验收标准南阳市高标准农田建设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举措,也是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为了确保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质量,南阳市制定了一系列的验收标准,以确保农田建设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一、土地质量验收标准。
1. 土壤肥力,农田土壤肥力应达到一定标准,可以通过土壤有机质含量、全氮、有效磷、速效钾等指标进行检测,以确保土地肥力的充足。
2. 土壤结构,土壤结构应该良好,不应出现板结、结皮等现象,保证土壤通气性和透水性。
3. 土壤酸碱度,土壤酸碱度应符合作物生长的要求,可以通过PH值来进行检测。
二、水利设施验收标准。
1. 灌溉设施,农田灌溉设施应完善,包括灌溉管道、喷灌设备等,确保农田的水资源得到合理利用。
2. 排水设施,农田排水设施应完善,避免因积水导致作物死亡或土壤退化的情况发生。
三、田间管理验收标准。
1. 土壤保护措施,农田应采取相应的土壤保护措施,避免水土流失,保持土壤肥力。
2. 土地利用效率,农田的土地利用效率应该达到一定标准,确保土地得到充分利用,提高农田产出。
四、生态环境验收标准。
1. 农田生态保护,农田建设应该符合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避免农田建设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2. 农田生态效益,农田建设应该注重生态效益,通过合理的农田布局和生态景观规划,提高农田的生态效益。
五、验收程序。
1. 提交验收申请,农田建设完成后,农户或相关单位应向当地农业部门提交验收申请。
2. 现场验收,农业部门将组织专业人员对农田进行现场验收,对土地质量、水利设施、田间管理和生态环境等方面进行检查。
3. 验收结果,验收合格的农田将获得高标准农田建设证书,未通过验收的将要求整改并重新验收。
六、验收标准的意义。
南阳市高标准农田验收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对于推动农业现代化、提高农田产出、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通过严格的验收标准,才能确保农田建设的质量和可持续性,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南阳市农业结构现状及优化对策

南阳市农业结构现状及优化对策南阳市是河南省的一个地级市,位于中原地区,是一个典型的农业重镇。
农业在南阳市的经济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对于农业结构的优化是南阳市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目前南阳市农业结构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传统的耕作方式仍然占主导地位,农民普遍还是采用传统的农业种植和养殖方式,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下,效益不高;二是农业产业链条较短,农产品加工、销售环节不够完善,农民的收益受限;三是农业多样化程度较低,农产品单一,农业经济易受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的影响。
为了优化南阳市的农业结构,可以采取如下对策:一是推广现代农业技术和管理模式,鼓励农民采用现代化的种植和养殖方式,提高农业生产和经营的效益。
政府可以加大对农业技术的培训和推广力度,鼓励农民引进新的技术和设备,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和农业劳动生产率。
二是发展农产品加工和销售业,延长农业产业链条。
政府可以引导和扶持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组织,加大对农产品加工和销售的支持力度,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
同时,完善农产品的市场体系,加强农产品的品牌建设和宣传推广,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三是加强农业多样化发展,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南阳市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可以根据气候条件和土地利用情况,发展不同类型的农业产业。
政府可以制定相应的政策,鼓励农民发展特色农业和优势产业,提高农产品的种类和档次,增加市场竞争力。
四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生产和流通的效率。
政府可以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包括农田水利建设、农业机械化设备的更新等。
同时,加强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提供及时、准确的农业市场信息,帮助农民做出合理的决策,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
五是加强农民素质提升和组织建设,培养一支现代化的农业人才队伍。
政府可以加大对农民培训的力度,提高农民的专业技能和经营管理水平。
同时,鼓励农民组织成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组织形式,提高农民的组织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综上所述,南阳市农业结构的优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农民和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
土地利用效果评估报告

土地利用效果评估报告一、引言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其合理利用对于保障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的平衡以及人民生活的质量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本报告旨在对特定区域的土地利用效果进行全面评估,分析其现状、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二、评估区域概况本次评估的区域位于_____,总面积为_____平方公里。
该区域地理环境多样,包括山地、平原、河流等。
其经济发展以_____为主,人口约为_____。
三、土地利用现状(一)农业用地农业用地面积为_____,主要种植作物包括_____。
耕地质量总体较好,但部分地区存在水土流失和土壤肥力下降的问题。
(二)建设用地建设用地面积持续增长,主要集中在_____地区。
城镇建设发展迅速,但存在土地利用效率不高、闲置土地等现象。
(三)生态用地生态用地面积为_____,包括森林、湿地等。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一些生态用地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
四、土地利用效果评估指标体系(一)土地利用效率通过计算单位土地面积的产出值、容积率等指标,评估土地的利用效率。
结果显示,农业用地的效率有待提高,建设用地中部分区域的容积率较低。
(二)生态环境影响监测空气质量、水质、土壤质量等指标,评估土地利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发现一些地区由于工业建设和农业面源污染,生态环境质量有所下降。
(三)社会经济效益考察土地利用对就业、居民收入、公共服务设施等方面的影响。
发现建设用地的扩张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增长和就业,但也带来了交通拥堵等问题。
五、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一)耕地保护压力大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耕地面积不断减少,耕地保护面临较大压力。
(二)建设用地布局不合理部分建设用地过于集中,导致区域发展不平衡,基础设施配套不足。
(三)生态用地破坏生态用地的减少和破坏,影响了区域的生态平衡和生态服务功能。
(四)土地利用规划执行不到位土地利用规划在实施过程中,存在调整频繁、执行不力的情况。
六、改进建议(一)加强耕地保护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制度,加大对违法占用耕地的查处力度,推进耕地质量提升工程。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与评价

第四节 土地利用现状评价
一、评价程序流程图
二、 评价步骤
(一)评价指标的选定(二)评价指标权无量纲化(三)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四)评价综合指数的计算(五)评价等别的划分
(一)评价指标的选定
土地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8)人地关系条件(8)土地利用程度(11)土地利用效益(6)考虑指标的科学性、目标性、简明性、易得性等项原则,最终选4个方面33项指标
3.影响评价 任何产业部门的存在都离不开土地。由于部门用地的增减直接影响其存在和发展。任何一个部门的存在和发展都会对另一个部门的存在和发展产生影响,所以规划的影响评价包括对本部门的影响和对相关部门的影响两方面内容。即土地利用的内部性和外部性问题。内部性问题如耕地面积减少直接影响粮食总产量、人均耕地和人均粮食占有量。其弹性系数分别为 1.676、4.210和4.911,可见耕地面积减少尤其对人均粮食占有量影响最大。外部性问题如耕地面积减少对经济增长影响较大,具体表现为对GDP和人均GDP总量影响很大其弹性系数分别为24.710和18.500,说明耕地面积减少换取了GDP和人均GDP大幅度增长。
第18页/共33页
第19页/共33页
第四节 规划后评价
第20页/共33页
一、规划后评价的概念二、规划后评价的内容三、规划实施中存在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一、规划后评价的概念
第21页/共33页
规划后评价是指在规划实施一段时间或规划结束后,对规划的目标、效益、影响和守法等情况所进行的系统的客观的总结和分析。规划后评价是国际的一个通行的术语。规划后评价是整个规划工作中的一个独特的重要的组成部分,要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必须从规划制定者和执行者以外的第三者角度出发,独立的进行,避免完全的自我评价,以免产生盲点。后评价同时要反应规划的成功和失败教训,增强后评价报告的透明性,接受公众的监督。后评价还要提出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见意,促进规划内容和方法的改进,使后评价的成果成为未来规划制定的基础。
土地资源评估报告:评估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程度和土地利用情况问题的解决办法

土地资源评估报告:评估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程度和土地利用情况问题的解决办法概述土地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对于维护生态环境、推动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在土地利用过程中,我们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从以下六个方面对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程度和土地利用情况进行评估,同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以期为解决土地利用问题提供参考。
一、土地资源评估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在进行土地资源评估时,需要根据一定的原则和方法开展工作。
评估的基本原则包括科学性、全面性、系统性和可行性。
评估方法主要包括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野外调查和专家评价等,还可以利用模型模拟和统计分析等方法。
二、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程度的评估评估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程度是指对土地利用模式、利用效益和生态环境影响等进行综合分析,以评判土地利用的合理性。
可以通过评估土地利用结构、土地利用效益和土地利用行为等指标来进行评估。
针对不同地区和不同类型的土地资源,可以制定相应的指标和评价方法。
三、土地利用情况存在的问题在实际的土地利用过程中,我们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主要包括土地闲置、滥用、过度开发和生态破坏等。
土地闲置导致资源浪费,土地滥用和过度开发给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破坏。
因此,需要采取措施解决这些问题。
四、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的解决办法为了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首先要加强土地管理和监管力度,加强对土地利用行为的管理和执法,严格控制土地滥用和过度开发。
其次,要积极推动土地利用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合理分配土地资源,促进可持续发展。
此外,还需要加强土地生态保护,强化土地的环境功能。
五、土地利用决策的参考方法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需要决策者能够准确评估土地的适宜性和可持续性。
因此,可以利用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等工具来提供决策所需的数据和信息,以帮助决策者进行科学决策。
六、加强土地资源管理和监测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的土地资源管理和监测体系,对于推动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阳市土地利用现状评价系别:城市与旅游学院专业:地理信息系统班级:1005班姓名:芦静学号:**********南阳市土地利用现状评价一区域概况:南阳市位于河南省西南部,豫鄂陕三省交界处。
东邻我省的驻马店市和信阳市,南接湖北省的襄樊市和十堰市,西与陕西省的商洛市相连,北与我省的三门峡市、洛阳市和平顶山市三市毗邻。
地理坐标介于东经110°58′~113°49′,北纬32°17′~33°48′之间。
东西长263公里,南北宽168公里,土地总面积2.65万平方公里,约占河南省面积的16%。
全市下辖2区10县1个县级市,2005年总人口1074.58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98.99万人,城镇化率为27.82%,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405人,人均耕地面积0.093公顷,在河南省18个省辖市中面积最大、人口最多。
(一) 自然条件1 、地形复杂,山地丘陵面积大南阳市西、北、东三面环山。
地势呈阶梯状逐渐向中、南部倾斜,构成向南开口与江汉平原相连接的马蹄形盆地,素称南阳盆地。
盆地东北角的方城缺口与华北平原相通,构成历史上著名的“南(阳)襄(阳)隘道”。
市域北部和西北部为伏牛山,西部为岩溶地貌比较发育的秦岭余脉,东部及东南部为桐柏山。
2、水资源丰富,水土资源结合较好,农业综合生产潜力大南阳境内河流纵横,分属长江和淮河两大水系。
属于长江水系的有唐河、白河、丹江及其支流,属于淮河水系的主要是淮河及其支流。
境内山区、丘陵、平原面积大约各占三分之一。
南阳市处在北亚热带向暖温带的过渡地带,属于典型的季风性大陆半湿润型气候,四季分明,阳光充足,雨量充沛。
年平均气温14.4℃~15.7℃。
年平均降雨量800-1000毫米,降雨量集中在夏季,雨热同季。
年平均日照数2121小时。
年无霜期225-240天。
全市域土壤以黄棕壤土为主,砂姜黑土次之,共9个土类,120个土种,适宜农、林、牧、副、渔业发展,素有“中州粮仓”之称。
3、生物资源和矿产资源比较丰富南阳生物种类繁多,土特产和矿藏丰富,主要品种量大质优。
柑桔、油桐、杜仲、山茱萸、辛荑、柞蚕等总产均居全省第1位。
南阳黄牛驰名中外,南阳黑猪、伏牛白山羊是河南省地方良种。
民间工艺繁盛,玉雕、烙花、地壁毯、丝绸号称“南阳四绝”,享誉国内外。
桐柏天然碱矿是世界少有的特大型碱矿,蓝晶石、红柱石储量居全国首位,金、银、石墨、钒、铜、铅、锌、石油等储量居全省之首,以独山玉为主体的宝石矿储量居全国前列。
4 交通条件较好南阳市地处承东启西、连南贯北的优越地理位置。
焦枝铁路纵贯南北,宁西铁路横穿东西,日南、二广、沪陕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全市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550多公里,雄居全省第一位;G311、G312、G207、G209等4条国道和14条省道分别从境内纵横穿过,干线公路通车里程2300多公里,被交通部确定为国家级公路运输枢纽城市。
南阳机场是全省三大民用航空港之一,国家东西、南北通讯光缆干线在此交汇,南阳市已成为中国中部地区新的交通枢纽。
(二) 社会经济条件1、社会经济发展比较迅速南阳市工业经济总量位居全省第三位。
现已初步形成机械电子、石油、化工、冶金建材、纺织、医药和轻工食品等主要行业,拥有各类工业企业13万多家,天冠酒精集团、金冠电气集团、河南油田、乐凯胶片厂等企业已进入全国520家主要企业行列。
酒精、石油、中西药、纺织品、天然碱、汽车配件等产品在全省乃至全国占有重要位置。
2005年全市国民生产总值达1050.4亿元,其中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7%、16.8%和13.7%,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
2、经济与文化环境共同发展南阳市的发展环境日益优化,先后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科技进步先进市和中国楹联文化城市称号。
南阳市还是全国闻名的玉雕、烙画、丝绸、刺绣之乡,南阳独山玉跻身我国“四大名玉”之列,被国家命名为“中国玉雕之乡”,烙画为“世界艺林一绝”,柞茧丝绸畅销美、欧、日本,宛绣淡雅华贵,风格独特。
南阳市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优美的自然风光,旅游资源丰富,是中国首批对外开放的历史文化名城,现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处,省级64处,市级87处,不同专题的博物院(馆)14处。
南阳府衙、内乡县衙是中国清代官衙建筑中保存最为完好的两级衙门。
西峡县境内发现的大面积恐龙蛋化石群轰动世界,淅川县春秋墓群出土的稀世珍宝闻名遐迩,被誉为“中国长城之父”的楚长城遗址引人关注。
现有世界地质公园1处,国家地质公园6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6处,国家森林公园2处,省级森林公园6处,省级自然保护区3处。
宝天曼和老界岭国家自然保护区有野生植物3076种、野生动物483种、昆虫2000余种,被誉为生物物种天然基因库,2001年被列入世界人与自然生物圈保护区;丹江水库做为亚洲第一大水库和南水北调的渠首源头,为世人关注。
二土地利用现状(1)土地利用结构与分布2005年南阳市土地总面积2650869.36公顷,其中:农用地面积2027104.82公顷,占南阳市土地总面积的76.47%;建设用地面积273831.30公顷,占10.33%;未利用地面积349933.24公顷,占13.20%。
(一)农用地耕地:面积992165.46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37.43%。
耕地在土地资源中所占比重较高,空间分布规律明显。
主要集中在南阳盆地,占全市耕地面积的75.32%,山地丘陵区的耕地占全市耕地面积的24.68%。
园地:面积52859.57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1.99%。
园地中果园面积所占比重最大,为72.66%。
林地:面积819760.06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30.92%,,牧草地:面积4557.91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0.17%。
其他农用地:面积157761.82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5.95%。
(二)建设用地城乡建设用地:面积204524.07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7.72%。
其中:城市用地面积12896.47公顷,占6.31%;建制镇面积22943.10公顷,占11.22%;农村居民点面积157125.34公顷,占76.82%;采矿用地面积4965.67公顷,占2.43%;独立建设用地面积6593.49公顷,占3.22%。
交通水利用地:面积65118.62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2.46%。
其中:铁路用地面积2345.11公顷,占3.60%;公路用地面积9800.23公顷,占15.05%;机场用地面积124.42公顷,占0.19%;水库水面面积50924.54公顷,占78.20%;水工建筑用地面积1924.3公顷,占2.96%。
其他建设用地:面积4188.61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0.16%。
其中:风景名胜设施用地面积892.60公顷,占21.31%;特殊用地面积3296.01公顷,占78.69%。
(三)未利用地水域:面积25966.71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0.98%。
其中:河流水面面积25956.29公顷,占99.96%;湖泊水面面积10.42公顷,占0.04%。
滩涂沼泽:面积56967.44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2.15%。
其中:滩涂面积56780.63公顷,占99.67%;沼泽地面积186.81公顷,占0.33%。
自然保留地:面积266999.09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10.07%。
(2)土地利用特点(一)土地利用类型多样,农用地分布规律明显南阳市独特的地理地貌和气候特点,决定了土地类型多样性和耕地地域分布上的差异性。
在土地规划分类体系确定的33个三级地类中南阳市占了31个。
全市耕地约有75%以上集中于平原区,不足25%分布于山地丘陵区。
园地主要分布于西峡、南召和桐柏的丘陵区。
(二)林地面积比重较高,分布相对集中2005年,全市林地占土地总面积的30.92%,远高于河南省16.88%的平均水平。
林地主要集中分布在西峡、淅川、内乡、南召和桐柏等5个县的山地丘陵区,占全市林地总面积的89%以上。
(三)未利用地面积较大,适宜开发为耕地的面积较少2005年,全市未利用地349933.24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比例达13.20%,高于河南省9.6%的平均水平。
但不易开发的裸地面积占未利用土地总面积的45.2%,适易开发的荒草地所占比例不到10%。
且荒草地多位于山地丘陵区,开发为耕地的难度较大。
三土地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一)人地矛盾尖锐,耕地质量总体不高上轮规划实施以来,全市耕地面积净减少13171.7公顷,人均耕地面积从1996年末的0.098公顷减少到2005年末的0.093公顷,人地矛盾日益突出。
在现有耕地中高产田面积261974.36公顷,仅占26.40%;中低产田面积730191.1公顷,占73.60%,耕地质量总体不高。
(二)城乡土地利用缺乏统筹2005年全市农村居民点用地157125.34公顷,占全市城乡建设用地总面积的74.82%,人均农村居民点205平方米,是国家规定标准高限150平方米/人的1.37倍。
近年来南阳市城镇化进程加快,大量农业人口向城镇转移,但农村居民点用地减少的速度明显低于城镇建设用地增加的速度,城乡用地结构不合理问题较为突出。
(三)城镇工矿用地节约集约水平不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城镇用地内部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土地利用效率较低;二是工矿占地面积较大,布局较为分散,每公顷工矿用地产值与1996年相比虽然提高了近2倍,但与省内经济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四)局部地区土地生态环境存在一定问题2005年,全市山区丘陵水土流失面积47.57万公顷,占山区丘陵土地总面积的26.98%,其中重度、中度水土流失面积占40%,虽然近年来对水土流失治理力度逐年加大,但由于生态治理投资不够,该区域生态修复与建设的任务仍很艰巨。
四土地利用面临的形势及建议(一)面临的不利形势1、耕地保护的任务艰巨南阳市是河南省第一人口大市,2005年人均耕地面积0.093公顷,到2010年和2020年全市人口规模预计分别达到1110万人和1220万人,人均耕地分别下降到0.089公顷和0.081公顷。
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食物消费结构的升级和工业化、城镇化高峰的相继逼近,今后一个时期各项建设不可避免地还要占用一定数量的耕地,且可开发为耕地的后备资源数量少,补充耕地的难度越来越大,耕地保护面临更加严峻的形势。
2、建设用地供需矛盾更加突出规划期内,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郑渝高速铁路、宁西铁路扩建工程、内乡至邓州高速公路、南阳市核电等国家、省重大工程建设项目将相继开工,预计占地总规模将达到4.14万公顷,其中占用耕地2.29万公顷。
2005年,南阳市城镇化率为27.82%,到2010年和2020年,城镇化率将分别达到36%和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