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土地利用现状评价指标体系研究_图文.

合集下载

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及对策研究—以X市为例

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及对策研究—以X市为例

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及对策研究—以X市为例摘要:土地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自然-社会综合体,处于资源、人口、环境三大要素的中心地位。

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土地利用问题越来越严峻,因此,开展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

本研究以X市为研究区,通过构建指标体系,赋权和评价计算对研究区进行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关键词:土地资源;土地可持续利用;指标体系土地资源是人类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和重要的劳动对象,被称为“财富之母”,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自然-社会综合体。

土地的质量的差异性、供给的稀缺性、利用方式变更的困难性等特殊的固有属性使其处于环境、资源、人口三大要素的中心地位。

因此,关于如何合理地利用土地资源的研究,自可持续理论应用于土地领域诞生伊始便一直是土地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

一、X市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结果(一)土地可持续利用的评价标准参照国内外相关学者的研究中土地可持续利用水平的评价标准并结合研究区土地利用的基本情况,本研究将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程度划分为不可持续利用阶段、弱可持续利用阶段、中可持续利用阶段和强可持续利用阶段4个等级,具体标准如表1所示。

表1 土地可持续利用水平评价标准土地可持续利用程度综合评价分值不可持续利用阶段<0.35弱可持续利用阶段0.35~0.6中可持续利用阶段0.6~0.85强可持续利用阶段>0.85(二)评价计算的结果经过标准化、赋权计算和综合评价分值计算,得出研究区各年土地可持续利用水平综合分值与各子系统的综合评价分值,如下列表所示,X市土地可持续利用水平在2013年-2022年间保持稳步上升的趋势,从2013年可持续利用综合评价指数0.06334提升到2022年的0.827211,从土地资源严重不可持续利用阶段步入到中等可持续利用阶段。

各准则层方面,因为所选用指标均为正向指标,所以经济可行性因其在2013年综合评价分值为0,在2013年-2018年这一区间增速较快,2018年-2022年增速放缓,增幅只有87%;而社会可接受性子系统在2018-2022年这一区间较上一时间序列增量更多,在图上表现为一次函数的系数更大;资源环境可持续性综合评价分值先增后降,2022年综合评价分值低于2018年,降幅达32.5%。

土地利用现状评价

土地利用现状评价
文章以1996年—2005年这10年期间的变更调查数据为依据,根据 研究区各类用地在土地利用中动态变化的特点,分析研究得出:耕地、 牧草地的数量有所减少,林地、交通用地的数量有所增加。
1、耕地的动态变化
全旗土地面积为166383.20亩,2005年耕地占土地总面积的 19.43%。经分析1996-2005年土地利用各类型面积增幅,耕地面积 由1996年的28.81万亩减少为2005年的16.99万亩,耕地以0.52% 的速度在减少,但10 年内耕地的变化呈现为波状变化的趋势。
例如:因自然灾害或人为不合理利用造成耕地面积的减少、耕地质量的下 降、森林草原的退化、非农业建设用地的超限等;或者由于大搞植树造林,使 森林覆盖率提高;以及由于土地整理、复垦和开发,使生态环境得到较大改善 等,最后得出具体的分析结论。
○通常采用纵向分析法、定量分析法和动态分析法。 ○常用的分析评价指标主要有:
源数量
包括
土地资源结构分析 土地利用现状评价
➢土地资源综合分析:包括对土地资 源在内的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和经 济资源三大系统的组分结构分析 ➢土地资源组合结构分析:对子系统 的分析,通过资源类型、利用类型 和适宜类型来表述。
➢根据特定的目的,对土地利用对 象的各种属性进行判定,以评估其 价值,为合理利用土地决策提供科 学依据的过程。
三、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的方法
通常主要有: 动态分析法 指标对比分析法 定性和定量分析法 图上分析法 规划的编制中是多种方法加以综合应用。
四、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分析(链接文本)
1、耕地,着重分析:
◇耕地面积及占土地总面积的百分比; ◇耕地内部水田、望田天、水浇地、菜地、旱地的面积及各占耕地比例关系 ◇人均耕地占有量; ◇耕地生产力水平结构,如高、中、低产田百分比; ◇耕地的地域分布、利用差异; ◇水资源情况、灌溉条件; ◇制约耕地利用的主要因素等。

土地整理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土地整理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项 目区夹河 片属 阿拉 善 台块边缘 凹陷 区的湖
积 平 原 , 拔 13 0 8 13 5 0m , 下 径 流 主 要 海 4 . ~ 4. 地
形成 于 红崖 山水 库 的 渗漏 , 大 体上 以红 崖 山水 它 库 为 中心 , 成 向北 的扇状 辐射 径流 , 形 流人 本 区是 东支 , 量 目前 为 0 0 其 . 6亿 m。 a 该 区含 水 层 厚 ・~,
2 研 究 方法
2 1 土 地 效 益 评 价 指 标 体 系 建 立 . 2 1 1 评 价指 标 建 立 的 原 则 评 价 指 标 建立 遵 .. 循 的 四 项 原 则 是 : 1 评 价 指 标 差 异 性 原 则 。不 同 ()
趋 势 , 促进 土地 资源 合理 利用 、 是 调整 土地 利用 结
构 和土 地利 用关 系的 重要手 段 。
近年来 , 者对 土 地 整 理效 益 评 价 的 内涵 进 学 行 了深 入研 究 , 土地 整 理 效 益 评 价研 究 中各 有 在
威 市 。西毗邻 金 昌市 , 靠 凉 州 区 , 、 与 内蒙 南 东 北 古 自治 区阿拉 善 左 、 县 接 壤 。县 城东 、 、 三 右 西 北
度 1 0m 左右 ; 0 蔡旗 片海 拔 14 5 3 5 . 4 . ~14 9 8m,
论 。许璐 璐依 据 能 值 法 , 土地 整 理 的生 态 效 ] 对 益 进行 了研 究 , 过 土 地整 理 前 后 生 态 因子 的能 通
整个 地形 由西 北 向东南倾 斜 , 中温带 干 旱 区 , 属 气
关键 词 : 地 评 价 ; 标 体 系 ; 次分 析 法 土 指 层
中图分类号 :312 F 0 .
文献标识码 : A

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的指标体系与方法

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的指标体系与方法

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的指标体系与方法近年来,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

土地资源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因此如何科学合理地评价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性显得尤为重要。

在实际评价过程中,我们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指标体系和方法来进行综合评价。

一、评价指标体系1. 自然资源利用指标在评价土地可持续利用性时,首先需要考虑的是土地的自然资源利用情况。

这包括土地的水资源、气候资源、土壤资源等自然条件的利用情况。

我们可以通过分析土地的地形地貌、水资源供给情况、气候适宜度以及土壤肥力等指标来进行评价。

2. 生态环境保护指标评价土地可持续利用性还需要考虑土地利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我们可以通过分析土地利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生物多样性的维持情况、土地利用对环境质量的影响等指标来进行评价。

3. 社会经济效益指标除了自然资源利用及生态环境保护指标外,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还需要考虑土地利用对社会经济效益的影响。

这包括土地利用对周边居民生活的影响、土地利用对当地经济发展的促进程度以及土地利用对社会稳定的影响等指标。

二、评价方法1. 定性评价方法定性评价方法是通过对土地利用的现状进行描述和解释,以及土地利用对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效益的影响进行分析,从而综合评价土地可持续利用性。

这种评价方法注重对土地利用的整体把握和综合分析,能够全面了解土地利用的影响。

2. 定量评价方法定量评价方法是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或指标体系,对土地利用的影响进行定量化分析和评价。

这种评价方法能够通过具体的数据和指标来量化土地利用的影响程度,更加客观地评价土地可持续利用性。

个人观点和理解:土地资源是人类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其可持续利用性关乎到人类社会的长远发展。

在评价土地可持续利用性时,我们需要充分考虑自然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效益等方面,建立一套完善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

只有这样,才能更加科学、合理地评价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性,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效的支撑。

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作者:张霞来源:《现代商贸工业》2013年第02期摘要:土地是人类生产必备的物质基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都与土地有很大的关联,在历史发展的各个阶段人类利用土地的方式不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土地的稀缺性越来越凸显。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工业化、城镇化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我国还将迎来以大量土地为支撑的三大高峰:人口高峰、城市化高峰和工业化高峰,这都将增加对土地的需求,但土地资源是有限的,并且在土地的利用过程中土地浪费现象严重,因此推进土地的集约利用就很有必要。

土地集约利用涉及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应科学建立全面测度土地集约利用的评价指标体系,充分反映土地利用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等各方面。

关键词:物质基础;土地稀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中图分类号:F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3)02001804人类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都与土地有很大的关联,中国人多地少,我国土地总面积居于世界第三位,但人均土地资源仅占世界的1/3,我国的耕地不到世界的10%,却养活了22%的世界人口,同时我国的耕地还在不断的减少,我国耕地资源的三大特点是:人均耕地少、优质耕地少、耕地后备资源少,中国的人口还将继续增加,粮食总量的需求将继续扩大。

另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工业化、城镇化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城乡发展空间扩张的首要载体是土地。

我国还将迎来以大量土地为支撑的三大高峰:人口高峰、城市化高峰和工业化高峰,这些都使我国的土地资源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人地矛盾逐渐显现,但是在土地的利用过程中土地浪费现象严重,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加剧了土地供需的矛盾。

因此要破解“保障发展、保护资源”的难题,我国必须转变土地的利用方式,提高土地利用效率,走土地的集约利用道路,缓解我国发展中的建设问题及土地资源的压力,关系着当前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国家长远的利益,也是建立集约型社会的主要任务之一。

土地利用评价指标

土地利用评价指标

土地利用评价指标1. 引言土地利用评价是指对特定地区土地资源的质量、适宜性和可持续利用程度进行评估和判定的过程。

土地利用评价指标是在土地资源管理和规划中常用的工具,通过对各种指标进行综合分析,可以为决策者提供科学的依据,合理规划和管理土地资源。

本文将介绍土地利用评价指标的分类、选取方法以及常见的具体指标,并探讨其应用范围和意义。

2. 土地利用评价指标分类根据不同的目的和需求,土地利用评价指标可以分为多个分类。

常见的分类方法包括:2.1 生态环境类指标生态环境类指标主要从生态保护、景观质量、生物多样性等方面来评价土地利用状况。

例如,森林覆盖率、湿地保护率、植被类型多样性等都是生态环境类指标。

2.2 农业生产类指标农业生产类指标主要从农作物产量、耕作制度、灌溉条件等方面来评价土地利用状况。

例如,粮食产量、农田灌溉率、农作物结构等都是农业生产类指标。

2.3 经济社会类指标经济社会类指标主要从经济效益、社会影响等方面来评价土地利用状况。

例如,土地利用效益、就业机会、人口密度等都是经济社会类指标。

2.4 土地资源特性类指标土地资源特性类指标主要从土地类型、土壤质量、地形条件等方面来评价土地利用状况。

例如,土壤肥力、坡度、水源条件等都是土地资源特性类指标。

3. 土地利用评价指标的选取方法在进行土地利用评价时,需要根据具体的目的和需求选择合适的评价指标。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选取方法:3.1 目标关联法目标关联法是根据评价目标来选取相应的指标。

首先明确评价的目标,然后根据目标确定相应的指标体系。

例如,如果评价的目标是保护生态环境,则可以选取森林覆盖率、湿地保护率等生态环境类指标。

3.2 因子分析法因子分析法是通过对多个指标进行统计分析,提取出影响土地利用的主要因素。

首先收集大量的土地利用数据,然后使用统计方法进行因子分析,得出主要的评价指标。

例如,可以通过因子分析确定农田灌溉率、粮食产量等农业生产类指标。

3.3 经验法经验法是根据经验和专家意见来选取评价指标。

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评价指标体系

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评价指标体系

开发区⼟地集约利⽤程度评价指标体系开发区⼟地集约利⽤程度评价1 评价指标确定与计算1.1 评价指标确定开发区⼟地集约利⽤程度评价指标体系开发区⼟地集约利⽤程度评价⼯作,应从⼟地利⽤状况、⽤地效益和管理绩效三个⽅⾯开展。

程度评价指标体系包括⽬标、⼦⽬标和指标三个层次。

开发区⼟地集约利⽤评价指标权重区间表⼟地⾯积、累计闲置⼟地⾯积、累计应有偿使⽤⼟地⾯积或累计应通过招标、拍卖、挂牌⽅式出让的⼟地⾯积为0时,有关指标现状值直接赋值为100。

2评价指标权重确定2.1 权重确定原则2.1.1评价指标的权重应依据评价的⽬标、⼦⽬标、指标对开发区⼟地集约利⽤的影响程度确定。

2.1.2评价⽬标、⼦⽬标、指标的权重值在0~1之间,各⽬标权重值之和、同⼀⽬标下的各⼦⽬标权重值之和、同⼀⼦⽬标下的各指标权重值之和都应为1。

2.1.3评价⽬标、⼦⽬标的权重值应符合本规程6.2.3条款的要求。

2.2 权重确定⽅法2.2.1指标权重可以采⽤特尔斐法确定。

指标权重结果应填⼊附录E相应的表中。

2.2.2特尔斐法通过对评价⽬标、⼦⽬标、指标的权重进⾏多轮专家打分,并按公式(1)计算权重值:1Ewni jji n==∑(1)式中:w i——第i个⽬标、⼦⽬标或指标的权重;Eij——专家j对于第i个⽬标、⼦⽬标或指标的打分;n——专家总数。

实施要求:a)参与打分的专家应熟悉城市、开发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地利⽤状况,⼈数⼀般为10~40⼈;b)打分应根据评价⼯作背景材料和有关说明,在不相互协商的情况下独⽴进⾏;c)从第⼆轮打分起,应参考上⼀轮打分结果进⾏;d)打分⼀般进⾏2~3轮。

2.3 权重区间要求开发区⼟地集约利⽤评价指标权重区间要求见表2。

评价指标理想值确定3.1 理想值确定原则3.1.1理想值为开发区⼟地集约利⽤各评价指标在评价时点应达到的理想⽔平。

3.1.2理想值应依照节约集约⽤地原则,在符合有关法律法规、国家和地⽅制定的技术标准、⼟地利⽤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等要求的前提下,结合开发区实际确定。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与评价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与评价

第四节 土地利用现状评价
一、评价程序流程图
二、 评价步骤
(一)评价指标的选定(二)评价指标权无量纲化(三)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四)评价综合指数的计算(五)评价等别的划分
(一)评价指标的选定
土地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8)人地关系条件(8)土地利用程度(11)土地利用效益(6)考虑指标的科学性、目标性、简明性、易得性等项原则,最终选4个方面33项指标
3.影响评价 任何产业部门的存在都离不开土地。由于部门用地的增减直接影响其存在和发展。任何一个部门的存在和发展都会对另一个部门的存在和发展产生影响,所以规划的影响评价包括对本部门的影响和对相关部门的影响两方面内容。即土地利用的内部性和外部性问题。内部性问题如耕地面积减少直接影响粮食总产量、人均耕地和人均粮食占有量。其弹性系数分别为 1.676、4.210和4.911,可见耕地面积减少尤其对人均粮食占有量影响最大。外部性问题如耕地面积减少对经济增长影响较大,具体表现为对GDP和人均GDP总量影响很大其弹性系数分别为24.710和18.500,说明耕地面积减少换取了GDP和人均GDP大幅度增长。
第18页/共33页
第19页/共33页
第四节 规划后评价
第20页/共33页
一、规划后评价的概念二、规划后评价的内容三、规划实施中存在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一、规划后评价的概念
第21页/共33页
规划后评价是指在规划实施一段时间或规划结束后,对规划的目标、效益、影响和守法等情况所进行的系统的客观的总结和分析。规划后评价是国际的一个通行的术语。规划后评价是整个规划工作中的一个独特的重要的组成部分,要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必须从规划制定者和执行者以外的第三者角度出发,独立的进行,避免完全的自我评价,以免产生盲点。后评价同时要反应规划的成功和失败教训,增强后评价报告的透明性,接受公众的监督。后评价还要提出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见意,促进规划内容和方法的改进,使后评价的成果成为未来规划制定的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VOL.2 No.5Land&Resources Herald 23摘要:在阐述指标体系构建原则的基础上,采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了由 3大子系统、8个二级指标和系列评价指标构成的区域土地利用现状评价指标体系。

对其中指标的具体含义、选择背景进行说明, 介绍了指标权重以及标准值确定的具体方法。

并以湖南省为例, 运用该指标体系对其土地利用现状进行了综合评价与分析。

关键词:区域土地利用;现状 ;评价;指标体系;湖南土地利用是区域发展的重要内容, 区域发展的持续性直接受到土地利用方式、结构及效益的影响。

随着土地使用制度的改革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理念的变革, 我国各区域土地利用正朝着合理化、集约化、高效化的方向发展。

但由于上轮规划已对社会经济发展存在某些方面的滞后, 虽然学术界对土地利用现状评价的探讨较多, 但尚未形成可以统一使用的权威性成果。

另外, 目前正值我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之际,各区域土地利用现状评价势在必行, 因此建立科学合理的土地利用现状评价指标体系极为迫切。

1土地利用现状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原则 1.1科学性原则:评价指标体系必须立足于客观现实, 建立在准确、科学的基础上, 指标意义必须明确。

另外, 评价方法的选择也非常重要。

通过选择适当的、科学的数理统计方法进行评价, 使指标数据转化为可供决策参考的结果, 为土地利用合理化提供依据。

1.2系统性原则:指标的选取应注重全面性,必须能全面地反映区域土地利用的综合水平以及各方面发展的因素, 涵盖土地资源总量、土地利用结构及其变化、土地利用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等方面内容 ; 同时也应注重地区特殊性、导向性、完备性和高度的概括性,避免指标之间出现重叠、交叉。

1.3可操作性原则:评价指标体系必须适应于不同的区域,各项指标的涵义、统计口径和适应范围对不同区域必须一致,具有可比性;所有选择的指标要能够根据测量标准进行量度;指标体系在应用中必须简单明了,容易理解, 同时必须考虑数据收集的难易程度,考虑数据统计的连贯性和真实性。

1.4动态性原则:区域土地利用是一个长期和动态的过程, 客观上要求编制动态性的评价指标体系, 所选指标要能对区域土地利用现状作出客观的描述和评价。

指标体系还应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为将来增加或改变某些单项指标提供“接口” 。

2土地利用现状评价指标体系构建2.1土地利用现状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土地利用现状评价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础和出发点, 土地利用现状评价是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重要依据, 是对规划区域现时土地资源的特点、利用结构与布局、利用程度、利用效果及存在问题的分析评价。

在土地利用现状评价中, 一定要注意防止为评价而评价,只摆不评, 或摆得多评得少, 或单一目的的评价等倾向 ; 决不能把土地利用现状评价完全局限于经济方面, 而忽略社会和生态方面, 这是因为制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最终目的, 是为了协调经济发展与资源开发、环境保护、人民生活之间的关系, 使全部土地资源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从而强化地域的整体功能,取得经济、社会、生态整体优化的综合效益。

也不要把土地利用现状评价仅局限于某个经济领域如从农业生产角度进行分析,而要开展广义的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即对农用地、城镇村及独立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水利用地、未利用地等作出具体的全面的分析评价, 尤其对当前国家有关土地一些热点问题如目前开发区土地利用水平要有所反映。

另外土地利用现状分析评价也不应从局部利益,本部门、本地区的角度来进行,而应站在地域整体功能优化的高度, 把本地域置于更大范围内进行分析, 通过广泛的横向和纵向对比来明确优势土地资源的战略地位与开发价值。

土地利用现状评价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

本文主要根据上述的构建原则, 从土地开发利用程度、土地集约经营程度、土地利用综合效益等 3大子系统、8个二级指标、48个三级指标设计土地利用现状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

(见表 1 资源论坛曾毅(湖南省国土资源规划院湖南长沙410007区域土地利用现状评价指标体系研究①①基金项目:湖南省国土资源厅软科学研究项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指标体系研究”的部分内容。

2005年第五期国土资源导刊24表 1土地利用现状评价指标体系基本框架VOL.2 No.5Land&Resources Herald 25资源论坛2.2评价方法本研究运用加权综合评价模型去综合评定规划区域或单位的土地利用水平,及其在所在地区内的地位,找出土地利用上的薄弱环节, 明确未来土地利用有待提高和完善的方向。

其评价步骤如下:2.2.1标准值的确定由于现在国内没有一个统一的评价标准值,而本文欲研究的是土地资源利用现况, 因此在选择各单项指标标准值上, 主要是在借鉴我国现代化及各区域2010年目标规划值的一些标准基础上,同时参考先进省区的土地利用各单项指标的实际值。

2.2.2指标权重的确定确定权重的方法有多种,如 A H P 法、主成分分析法、 Delphi 法等, 本研究是运用层次分析法 (AHP 法来确定指标体系中各指标权重。

此方法就是通过系统分析将复杂的问题分成若干有序的的层次, 对每一层次相关因素进行比较判断, 将各因素的相对重要性给予定量化,利用数学方法决定全部因素重要性的次序,并进行一致性检验,以保证评价者思维判断的符实性。

其目的是要根据下一层元素对上一层元素的相对重要性分别赋予相应的权重。

2.2.3指标的综合化处理对于各单项指标的无量纲化处理, 本文采用了目标值指数法。

对于越大越好的指标,评价分值 =(实现值 /标准值×权重;对于越小越好的指标,评价分值 =(标准值 /实现值×权重。

通过以上的方法, 可以把不同量纲的指标值转化为无量纲的评价分值以便于进行处理。

2.2.4评价模型在建立指标体系后,对土地资源利用现状水平进行评价时, 以定量计算为主, 在选择评价模型时, 本研究采用了加权综合方法,其中总评分值 P 表示土地资源利用水平,则有:P=∑ W i Pi ;n=1,2,3…,i…式中,n 为指标个数,W i 为 i 指标权重,P i 为 i 指标的评价分值。

为便于计算, 把得到的总评分值乘上 100, 这样可将土地利用划分为不合理利用阶段、初步合理利用、基本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合理利用等 4个阶段(表 2。

表2土地利用现状评判标准注:本评判标准是借鉴“土地利用可持续发展评判标准”的基础上转化所得。

3实证研究本研究采用上述的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 以湖南省为例, 对湖南土地利用现状进行综合评价。

3.1湖南概况湖南位于长江中游,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平原只占 13.1%。

土地总面积为21.18万km 2。

根据土地利用变更调查, 2003年湖南省在已利用的土地中, 以农用地为主, 为790.80万hm 2, 占土地总面积84.62%;建设用地占土地总面积比重不大,为132.22万hm 2, 占土地总面积6.24%; 未利用地面积为193.53万 hm 2,在土地总面积中的比重达 9.14%(见表3 。

3.2湖南土地利用现状评价 3.2.1湖南土地利用现状评价指标体系在现状调查基础上,结合湖南省土地利用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通过讨论会和专家咨询,同时考虑数据可获得性和可靠性, 最终在上述指标体系框架的基础选择了25个指标作表 32003年湖南省土地利用结构注:按过渡分类统计。

数据来源于 2003年国土资源公报。

为湖南的土地利用现状评价指标体系, 并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各级指标的权重。

同时在借鉴我国现代化及湖南 2010年目标规划值的一些标准基础上, 参考了广东、浙江等省的各单项指标的实际值, 从而确定各单项指标的标准值(见表 4 。

2005年第五期国土资源导刊263.2.2评价结果及分析通过前面的评价方法,对 2003年湖南省土地利用状况进行计算,结果见表 5。

表 5湖南土地利用现状水平计算结果表 4湖南省土地利用现状评价指标体系注:数据来源于湖南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年以及2004统计年鉴。

VOL.2 No.5Land&Resources Herald27资源论坛在土地开发利用程度评价中, 湖南省评分值达到了 94.11分, 这充分说明了湖南省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程度是很高的。

从湖南的各类土地利用的单项指标来看, 其指标值大多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尤其是土地利用率, 达到了90.86%。

同时可看出目前湖南土地后备资源已所剩无几, 从资源安全角度来看, 其可持续保障程度是相对较低的, 因此今后湖南试图通过大面积开荒、围垦等来扩大耕地面积的道路是走不通的, 实现区域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任重而道远。

在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评价中,湖南省评分值为60.04分,相对以前呈现出平稳上升的趋势,但整体水平不高。

湖南今后经营土地的方向应该是:通过增加投入,提高科技含量,优化内部结构,适度规模经营,加快农业、工业产业化进程,特别对农村要重点改造“四低” 资源, 提高各类农地生产水平 ;要努力加快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推进农业现代化和机械化的进程。

在土地利用综合效益评价中,湖南省为 72. 6分,整体上相对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这与整个湖南经济迅速增长的大环境是相适应的。

近年来湖南加大了环境的治理力度,整体的环境条件有所改善, 如人均公共绿地不断增加、自然灾害不断减少。

然而,随着湖南工农业生产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人类种种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活动的影响也日益增强, 对土地的生产能力产生严重不利影响, 土地退化日益严重, 加上自然灾害频繁,湖南土地生态和土地灾害问题仍然较多。

从总体来看, 湖南省综合评价值为75.28分, 这说明湖南土地利用现状整体水平已进入了基本合理利用阶段, 但与湖南的国民经济整体运行速度相比,仍存在着明显的不协调, 这反映出湖南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水平滞后于其经济发展水平,这与长期以来形成的“重生产、轻保护, 重产出、轻投入” 发展模式有关。

因此今后湖南的土地资源利用主要目标就是要适应湖南经济与社会发展转型的需要,实现土地资源配置的外延式粗放型利用向内涵式集约型的转变,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合理利用。

4结语建立土地利用现状评价指标体系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践所提出的要求,它有利于对区域土地利用现状和规划的落实进行评价,有利于进行国际间和地区间的比较,尤其是有助于借鉴国际上土地利用的先进思想和理念,为政府部门的宏观管理和决策提供信息支持。

本文构建的指标体系是在借鉴国内外土地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 结合我国目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际提出来的。

在湖南省的应用表明, 该指标体系能够较为准确地评价区域土地利用现状,具有实际意义。

参考文献 [1]王万茂, 等 .合理用地的理论研究[M]. 南京 :地政出版社, 2001. [2]张明顺,钟杰青 . 层次分析法在城市环境规划指标体系研究中的应用[J]. 环境科学研究,1995,8(5 :10~13. [3]叶贵勋,金忠民 . 上海城市总体规划指标体系研究[J]. 城市规划汇刊,2002.(139 :32~33. [4]唐健,宫玉泉 . 应尽快建立开发区土地利用评价指标体系[N]. 中国国土资源报,2003. [5]傅伯杰 ,陈利顶 ,马诚 . 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的指标体系与方法 [J ]. 自然资源学报 ,1997, 12(2 :112~118. [6]张丽琴 . 城市土地利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 ]. 资源开发与市场 , 2003, 19(5 :278~280.[7]钟毅 . 广东省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综合评价 [J ]. 中国土地科学 , 2001, 15(5 :43~48.[8]张凤荣 , 王静 , 陈百明 , 等 . 土地持续利用指标体系与方法 [M ].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 2003.[9]王万茂 ,韩桐魁 . 土地利用规划学[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