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婚姻风俗

合集下载

我国传统婚嫁习俗

我国传统婚嫁习俗

我国传统婚嫁习俗我国是人口大国,文明古国。

五十六个民族更是我国的骄傲。

婚姻自古是大事,也有很多有趣的婚嫁习俗,随着历史的演变而沿袭了下来。

我国的婚嫁习俗都有哪些呢?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我国传统婚嫁习俗,希望能帮到你。

我国传统婚嫁习俗中国古人认为黄昏是吉时,所以会在黄昏行娶妻之礼,因此夫妻结合的礼仪称为“昏礼”,后来演化为婚礼。

中国人喜爱红,认为红是吉祥的象征。

所以传统婚礼习俗总以大红色烘托着喜庆、热烈的气氛。

吉祥、祝福、孝敬成为婚礼上的主旨,几乎婚礼中的每一项礼仪都渗透着中国人的哲学思想。

相传中国最早的婚姻关系和婚礼仪式从伏羲氏制嫁娶、女娲立媒约开始。

《通鉴外纪》载:“上古男女无别,太昊始设嫁娶,以俪皮为礼。

”从此,俪皮就成了经典的婚礼聘礼之一。

之后,除了“俪皮之礼”之外,还得“必告父母”;到了夏商,又出现了“亲迎于庭”“亲迎于堂”的仪节。

周代是礼仪的集大成时代,彼时逐渐形成一套完整的婚姻礼仪,《仪礼》中有详细规制,整套仪式合为“六礼”。

六礼婚制作从此为华夏传统婚礼的模板。

发展历史最初的婚礼形式大约始于原始社会末期,从相传始于伏羲时代的定婚“以俪皮(成对的鹿皮)为礼”逐渐演进,到夏商时的“亲迎于堂”,再到周代所具备的完整的“六礼”,已初步奠定了我国传统婚礼的基础。

又经历代的发展,使各种各样的婚礼仪节更趋繁缛、热烈。

先秦时,包括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五种(加上正婚礼时的亲迎,即所谓的“六礼”),后代又逐渐演变出催妆、送妆、铺房等仪节。

汉平帝元始三年,刘歆等杂定婚礼,四辅公卿大夫传千朗史家属可行亲迎,次年立皇后亦纳采、卜吉。

魏晋南北朝时,皇太子的婚礼都没有请迎,自东汉到东晋时很多时都不依六礼成婚。

唐代以后,皇太子开始请迎,而亲皇的婚礼都会依随六礼。

后来暨“问名”于“纳采”和“请期”于“纳成”;是故虽然概念上还是依六礼而行,实际上只有“纳采”、“纳吉”、“纳征”和“亲迎”四礼。

而朱子家礼更将“纳吉”和“纳征”合为一礼,所以只有三礼。

第三章 结婚制度

第三章 结婚制度

第三章结婚制度一、单项选择题1、法律对婚姻家庭关系的调整起点是()。

A.订婚B.婚姻成立C.婚姻的存续D.离婚2、婚姻的本质属性是()。

A.合习惯性B.合礼仪性C.合法性D.合风俗性3、婚姻成立的必备条件和禁止条件之分适用于()。

A.实质要件B.形式要件C.私益要件D.公益要件4、传说中的“伏羲制嫁娶,以俪皮为礼”指的是哪种婚姻形态?()A.掠夺婚B.互易婚C.劳役婚D.买卖婚5、兴盛于奴隶制社会和封建制社会时期的中国古代主要的结婚方式是()。

A.互易婚B.抢夺婚C.劳役婚D.聘娶婚6、在欧洲婚姻还俗运动中,16世纪首先规定了民事婚姻制度的国家是()。

A.英国B.法国C.尼德兰(即今之荷兰)D.日本7、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主要的结婚形式是()。

A.聘娶婚B.买卖婚C.交换婚D.劳役婚8、我国婚姻法规定,结婚年龄,男不得早于()。

A.18周岁B.20周岁C.22周岁D.24周岁9、甲男与乙女原系出同一祖父母的堂兄妹,后来乙女被他人收养,依照我的《婚姻法》的规定,他们()。

A.可以结婚B.如果不生育子女,可以结婚C.能否结婚从习惯D.不能结婚10、我国现行《婚姻法》对禁止结婚的疾病的规定是()。

A.例示性的B.全面性的C.纯粹概括性的D.例示性和概括性相结合的11、结婚登记的中心环节是()。

A.申请B.审查C.等级D.领证12、下列关于我国结婚仪式,说法正确的()。

A.是结婚的实质要件B.是结婚的必备要件C.是结婚的形式要件D.不是婚姻成立的要件13、我国夫妻身份关系的确立是以____作为标志。

()A.结婚登记B.举行结婚仪式C.同居D.定亲14、就程序而言,我国婚姻法对无效婚姻采取()。

A.当然无效制B.宣告无效制C.行政审批制D.行政复核制15、当事人申请宣告婚姻无效的受理机构为()。

A.人民法院B.婚姻登记机关C.人民法院和婚姻登记机关D.当事人可自行确认婚姻无效16、人民法院受理申请宣告婚姻无效案件后,经审查确属无效婚姻,原告申请撤诉的()。

农村社会学 第三章 农村居民的婚姻与家庭汇总PPT课件

农村社会学 第三章 农村居民的婚姻与家庭汇总PPT课件

第一节 农村居民的婚姻行为
一、婚姻行为的本质特征
1、婚姻是一种社会行为
婚姻通常是指男女依照社会风 俗和法律的规定所建立的关系。这 种关系体现了人的自然性和社会性 的统一。婚姻从表现形式上是男女 两性的生理结合,而从本质上则是 男女之间一种特定的社会结合,是 一种社会行为。其社会性主要表现 在以下几个方面:
3、择偶距离(通婚圈)
择偶距离的远近可以反映一个社区的开放程度。择偶距离 越远,其社区的的开放程度就越高。北大社会学系的一项调查 显示,目前农村男女的择偶距离一般较近,有近半数以上的婚 姻在5公里以内。而且不少局部调查发现,同村内部通婚呈逐渐 增多趋势。为什么农民倾向于就近择偶呢?首先,居住地邻近的 人们往往意味着文化背景相似,风俗习惯相同,这样有利于人 们的交往,而且男女双方及其父母都相互了解,结为亲家较放 心;其次,人们居住近,交往起来比较方便,结婚后双方家庭 的亲属网络扩大,便于在生产和生活中互相帮助;第三,农村 中的异性交往大多在农田或乡村企业,社交面较狭窄,所以未 婚男女往往只能在同一地域选择配偶,或由出嫁到附近地区的 亲属、邻居相互牵线介绍,乃至通婚圈难以扩大;第四,一些 经济发达的农村地区,由于生活水平较高,使得这里的男青年 不愿外娶,女青年不愿远嫁,这也加剧了通婚圈的狭窄。
第三章 农村居民的婚姻与家庭
➢ 农村居民的婚姻行为
思格斯曾说:“个体婚制是文明社会的细胞形态,根据这 种形态,我们就可以研究文明社会内部充分发展着的对立 和矛盾的本质”。中国2亿多个农村家庭,其结构、功能、 关系的状态和变迁,势必对整个社会,尤其是对社会转型 时期的稳定、协调、发展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2、择偶标准
主要是指人们在择偶时会着重考虑的因素和条件,实际 上考察的是哪些人会选择哪些人的问题。关于择偶标准的理 论解释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社会交换理论。它认为社会交 换是社会生活的基础,社会成员的许多行为,都是期待交往 对方某种回报或者是回报对方的,并且在实施交换的过程中 使参加交换的每一方都感到平等是很重要的。比如说择偶中 的“郎才女貌”,或者是用较高的经济地位去交换某种显益 的社会地位等等。第二种是需要互补理论。它强调在择偶时 人们的主要考虑是各种需要的相辅相成,如支配欲强的男性 往往选择依赖性强的女性为偶。第三种是价值理论,它认为 人在成长过程中,通过社会化的作用已逐渐将某种价值观内 化于个性之中,这种价值观即成为其择偶的依据,而同一种 社会阶层内部类似的社会文化背景下的人们比较容易形成相 同的价值观,如常见的“门当户对”之说。

关于结婚的习俗

关于结婚的习俗

关于结婚的习俗
婚姻习俗因地域、文化和宗教的差异而有所不同。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结婚习俗:
1. 求婚:通常是男方向女方表达婚姻意向的仪式。

有的文化中,男方会向女方家长提
出婚事,有时会给女方戴上订婚戒指。

2. 婚礼筹备:包括选定日期、订婚戒指、购买婚纱礼服、制作婚宴计划等。

3. 婚礼仪式:在仪式上,新郎新娘会进行婚誓、交换戒指、互送花束,并由牧师、宗
教领袖或婚礼主持人主持仪式。

4. 婚礼盛宴:新婚夫妇会宴请亲友共同庆祝。

庆祝活动通常包括吃喝、舞蹈、游戏等。

5. 婚庆活动:有些文化会在结婚后进行传统的婚庆活动,如中国的婚礼拜访、西方的
蜜月,或是举办婚礼后的庆祝派对。

6. 结婚纪念日:夫妻双方会每年在结婚纪念日这一天举行庆祝活动。

7. 礼俗:不同文化中,有不同的礼俗,如在中国,有拜堂、敬茶、簪花等。

这只是一部分常见的结婚习俗,实际上每个地区和文化都有特定的习俗,它们反映了
当地文化的传统和习惯。

《婚嫁民俗文化》

《婚嫁民俗文化》
一纳采求婚阶段男方请卜人占算男女双方命相合婚礼三纳吉定亲男方备雁礼往女方通知合婚大吉送婚定礼订婚礼四纳征聘礼女方将部分聘礼退归男方回礼五请期议婚期男方备雁礼至女家通知婚期时日协商婚期请期礼六亲迎成亲新妇坐福礼全福人行撒帐礼入洞房礼视频后沟村婚礼二特殊的婚嫁形式一童养媳俗称养媳妇
第八讲 婚嫁民俗文化
.
.
(三)纳吉(定亲)
➢ 男方备雁礼往女方通知合婚大吉,送婚定礼(订婚礼)
(四)纳征(聘礼)
➢ 男方由媒人、押礼人将聘礼、礼单送往女家(过大礼) ➢ 女方将部分聘礼退归男方(回礼)
(五)请期(议婚期)
➢ 男方请卜人占卜婚期吉日吉时(择期仪礼) ➢ 男方备雁礼至女家通知婚期时日,协商婚期(请期礼)
.
(六)亲迎(成亲)
.
(六)抢亲
不同于原始的抢婚习俗。大多是发生在如下情况下才进 行:第一种情况是男女双方联姻后,因为男家发生变故,家 道衰落,女方家庭有意赖婚;第二种情况是女方索要高额的 聘金,男方无力承担,但又不愿意放弃这门亲事;第三种情 况是男女青年双方有感情,但女方家长不同意,迫不得已, 姑娘与小伙子商量以抢亲的形式来达到结为夫妻的目的。一 般的形式是:男方聚集众亲朋好友,伺机在夜晚乘女方家中 人少时,或乘姑娘外出的途中,或在田头劳动时,一哄而上, 将姑娘抢到家中,当即成亲。第二天,由新郎备礼物,请村 中有声望的长辈一同前往岳父母家中赔罪道歉,请求宽恕。 因为生米已煮成熟饭,岳父母也只好默认了。也有女方同村 之人应姑娘父母之邀,在抢亲时百般阻拦,引起斗殴的。
达数万人。
旅游结婚 西式婚礼 婚宴变化(图片)
.
1935年4月3日上海市政府在市府礼堂主办第一届集体婚礼
.
.
.
.
.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婚俗习惯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婚俗习惯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婚俗习惯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古老国家,婚姻在中国文化中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婚俗习惯丰富多样,代表着人们对婚姻、家庭和社会的思考和追求。

本文将从婚礼前的准备、婚礼仪式、婚礼酒宴以及婚后习俗几个方面来介绍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婚俗习惯。

一、婚礼前的准备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婚姻被视为天长地久的事情,因此婚礼前的准备非常重要。

首先,双方家庭会安排媒人进行婚事的商议,包括双方的家世、财产、性格等相关信息的了解。

一旦确定婚事,双方家庭将开始筹备婚礼。

婚礼的筹备工作包括选定婚期、编排婚礼仪式、准备喜酒和婚车等。

在选择婚期方面,中国人通常会参考农历的黄道吉日,信奉“合日子”的说法,认为这样可以给新婚夫妇带来好运。

此外,婚礼的筹备工作还包括制作喜字、红包、喜糖等一系列的物品。

二、婚礼仪式中国传统婚礼的仪式通常包括迎亲、拜堂和送亲三个环节。

迎亲是指新郎家庭迎接新娘家庭的过程,通常在新娘到达新郎家之前进行。

在迎亲过程中,新郎需要准备好红包作为“过门费”,以示自己能够照顾好新娘。

拜堂是婚礼的核心环节,新郎和新娘在拜堂时会行三拜九叩之礼,以示对长辈和祖先的尊重。

拜堂的过程中,亲友们会为新人献上祝福和礼物,祝福他们幸福美满。

送亲是指新娘离开娘家,跟随新郎回到新家的过程。

在送亲的过程中,新娘通常会在娘家门前撒下一把红豆,以表示对父母的离别之情。

同时,亲友们也会为新娘送行,祝福她们新婚快乐。

三、婚礼酒宴中国传统婚礼的酒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也是双方家庭展示实力和社交能力的机会。

婚礼酒宴通常会选择有寓意的名字,如“百年好合”、“花烛洞房”等。

在酒宴上,新人会向双方家长敬酒,以表达他们对家庭的感激和尊重。

同时,亲友们也会在酒宴上送上祝福和礼物,祝福新人幸福美满。

四、婚后习俗中国传统文化中,婚后仪式通常会有“七步礼”和新房布置等习俗。

新婚夫妇在进入新家后,会进行“七步礼”,即新郎扶新娘七步,以示共同走过人生的七个阶段。

传统礼仪婚姻仪式

传统礼仪婚姻仪式

传统礼仪婚姻仪式传统礼仪婚姻仪式是中华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代表着两个家庭之间的联结与传承。

这些仪式在不同的地域和民族中可能有所不同,但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和社会规范。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传统礼仪婚姻仪式的起源、过程和意义。

一、传统礼仪婚姻仪式的起源传统礼仪婚姻仪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婚姻制度。

在古代中国,婚姻不仅仅是两个人的联结,更是两个家庭的联姻。

因此,婚姻仪式的举行被赋予了极高的重要性和庄严性。

最早的婚姻仪式源于古代中国的祭祀仪式,祈求神灵保佑婚姻幸福美满。

二、传统礼仪婚姻仪式的过程传统礼仪婚姻仪式通常分为三个主要阶段:婚前准备、婚礼仪式和婚后活动。

1. 婚前准备:在婚姻仪式之前,双方家庭会进行相亲、媒妁之言等过程来确认婚姻对象。

如果两家都同意联姻,就会开始婚前准备工作,例如制定婚礼日期、商议婚礼预算、准备嫁妆和聘礼等。

2. 婚礼仪式:传统的婚礼仪式通常包括迎亲、拜堂和酒宴三个环节。

迎亲:新娘身着嫁衣,由娘家人陪同步入男方家庭。

迎亲过程中,新娘会行跪拜之礼,表示对新家人的尊重和谢意。

拜堂:在拜堂仪式中,新郎和新娘向祖先和双方父母行礼,并举行交杯酒仪式寓意团圆和相互扶持。

期间,亲友们会为他们唱歌、祝福并庆贺。

酒宴:酒宴是庆祝婚礼的重要环节,宴请亲友共同分享喜悦和快乐。

新郎新娘会向亲友敬酒,同时亲友也会给他们送上祝福和礼物。

3. 婚后活动:婚后活动是婚姻仪式的延续,新人将正式开始共同的生活。

根据地域和风俗习惯,婚后活动包括新娘入洞房、布置新房、互拜父母、拜祖先等。

三、传统礼仪婚姻仪式的意义传统礼仪婚姻仪式在中华文化中承载着丰富的意义,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传承祖先文化:传统婚姻仪式承载着对祖先的尊重和缅怀,通过祭祀和宗族礼仪的传承,维护了中华文化的延续。

2. 强调家族观念:婚姻仪式是两个家庭的联姻,因此展现了家族秩序和人情世故的重要性,加强了亲戚关系和社会联系。

3. 体现婚姻的庄严和不可逆性:传统礼仪婚姻仪式中的各种习俗和仪式让人们认识到婚姻的庄严性和责任感,从而更加珍视婚姻关系。

3单元婚姻民俗

3单元婚姻民俗
至此女方才入夫家,成为丈夫宗族 的正式成员。
结婚六礼过后,就进入到过度期。一 般三日后,新娘要回娘家“归宁”,俗称 “回门”,有的地方农村中还要举办回门 酒席。此后,婚礼就转变为家庆纪念日, 按周年庆贺,直至终老。
结婚纪念日在我国民俗中并不注 重,只有西方欧美国家有特定的周期。
你知道结婚纪念日的称法吗?
谢 谢!
我们知道,社会构成的基本单位 是家族,而家族的构成、发展与延续, 亲族之间社会关系的构成与扩展,都 源于婚姻。因此,婚姻的民俗传承是 社会民俗中至关重要的内容。
从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看,婚姻 大致经历了五个阶段:
1、原始群婚 2、血缘群婚 3、亚血缘群婚 4、对偶婚 5、专偶婚
原始群婚是指人类在形成过程中实 行的一种“婚姻”关系,或称之为“杂 婚”,它是人类处于蒙昧时代低级阶段 的一种两性关系。这时,人类与其他动 物在两性关系上是大致相同的,在原始 群团的生活中,实行“杂交的男女关 系,……无婚姻之可言”(马克思《摩尔 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这种群婚 由于没有固定的配偶形式,知母不知其 父,因而也不可能构成任何家族。
专偶婚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一夫一妻制。
一夫一妻制,是财产私有制发展 下的必然产物。(在封建制度下,一 夫多妻制婚俗成为男尊女卑、妇女受 压迫和歧视的主要原因)。
婚姻的民俗形式
1、掠夺婚 2、服役婚 3、买卖婚 4、表亲婚 5、交换婚 6、转房婚 7、招养婚 8、招养夫婿
9、典妻婚 10、童养婚 11、指腹婚 12、冥 婚 13、共妻婚 14、阿注婚 15、实验婚 16、自愿婚
现代这一习俗虽然保存,但在选择 时多以有纪念意义的日子为主(如元旦 节、五一节、国庆节等)。这一阶段到 亲迎仪式时,女方家要准备嫁妆,而嫁 妆多是成双成套的被褥、衣服、橱柜、 盆桶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二、指腹婚与童养媳
如果媒妁婚是媒 妁之言的话,指腹婚 就是父母之命。 指腹为婚在南北 朝相当盛行,士族们 把儿女婚事当作儿戏, 来附庸风雅。

与指腹为婚相联系的是童养媳。 民间的童养媳有两种情况,一是生 儿子后抱养或买进幼女为养女,到年龄 后转为儿媳,可省去大批聘礼。一种是 望郎媳,婴儿没出生,就把童养媳抱进 门,称作‚望郎媳‛,美其名曰:插朵 花儿待儿生。等不来儿子再当养女出嫁。 这种风俗——直延续到解放前。
• 三、对偶婚到一夫一妻制 • 父权制确立后,中国传统婚姻实行严格 而虚伪的一夫—妻制。它要求妇女严守偏 面的贞操,绝对不准同时有两个丈夫,男 子则可同时拥有众多个媵妾妄,但‚礼无 二嫡‛,妻子同时只能有—个。后来也出 现过双妻,但都是不合法的。 • 自兄妹血缘婚开始,人类的婚姻生活正 式创立,到一夫一妻制为止,传统的婚姻 形态最后定型。
• 2、媒妁的职责、官媒、私媒 • 职责:《说文》讲:‚媒者谋也,谋 合二姓也。‛‚妁者酌也,斟酌二姓也。‛ 媒的分官媒和私媒。

官媒:《周礼· 媒氏》上的‚媒氏‛ 是官媒,即国家的一级官员。主管鳏夫 和寡妇的结合,叫作‚合独‛。后来的 皇帝赐婚,地方官临堂作媒,那是在执 行官媒的职能。《元典章· 户部四》规定, 媒灼由地方长老保送信实的妇人充当, 充官为籍。
宋元明清时,赘婿称‚舍居婿、 ‚养老婿。赘婿入赘妇家,子女随妇家 姓,在封建社会、最低贱。《明史· 陈友 谅传》载,陈友谅‚沔阳鱼家子,本谢 氏,祖赘于陈,因从其姓‛。赘婿的离 婚之权也在女方,称作‚逐婿‛。 • 入赘女婿不是人,倒栽杨柳不生根。
• 2、典卖婚 • 所谓的典妻,也叫租 妻,历史上广泛流行 于浙江、福建、甘肃、 辽宁和山西。辽宁叫 搭伙,甘肃曰僦妻, 在山西被称作挂帐, 百姓也有叫"拉边套" 的。
• 民国时代伪蒙政权下 的卖妻书
• 民俗中,出租妻子一般都 有媒证,有契约,契约上 通常要写上出典的价格、 年限以及在出租期间内不 得与原夫同居,所生子女 应归受典者等关键条款, 时间有一至二年,也有三 至五年者,由租金的多少 而定。契约一式两份,一 份交给出资者,一份交给 出人者。租妻入门后,以 薄酒谢媒,不举行仪式。
第三章
• • • • • • •
婚姻生活
婚姻形态的演变和定型 婚姻媒介 婚礼 婚姻禁忌 夫妇双方的地位 妇道和贞洁 古今婚姻观念剖析
第一节 婚姻形态的演变 和定型
• 一、婚姻的语源 《礼记· 昏义》中的‚昏‛, 原文作昬,由于古人娶妻, 婚礼的亲迎是在黄昏时进行, 这时太阳将要下山,月亮就 要出来,含有‚阳往阴来‛ 的意思,因而得名,后来才 加上‚女‛字偏旁写作 ‚婚‛。婚姻二字本作‚昏 姻‛或‚昏因‛,有三种意 义:
• 三是指姻亲之关系: • 由姻亲关系又可分亲家 及两家亲属『婿之父为姻, 妇之父为婚,……妇之父母, 婿之父母相谓为婚姻,…… 妇之党为婚兄弟,婿之党为 姻兄弟。几千年来,男方于 昏时迎娶女方,妇因男而来, 并随而订定夫妻与戚属的关 系,因此婚姻也可用来表明 夫妻一方与他方亲属的关系。
• 二、血缘群婚 •

据《史记 匈奴 传》载,匈奴族‚父 死妻其后母,兄弟死 皆娶其妻妻之‛。西 汉王昭君在其夫呼韩 邪单于死后,又嫁结 了呼韩邪的儿子。 • 值得一提的是, 宋时,朝廷不但不外 嫁自己的公主,而且 明令严禁国内转房婚, 违者受惩。
• 四、入赘婚和典卖婚
• 1、入赘婚 《说文》载.‚以物质钱‛曰赘。也就 是说,男子入赘女家是作为抵押品的。 入赘婚起自先秦。《史记 滑稽列传》 载:‚淳于髡者,齐之赘婿也:‛秦朝赘婿 的地位很低,为‚七科谪‛之一。
并有保人等签名画押。
• 五、冥婚 • 又叫冥婚,阴婚,即幽冥世界的婚姻。 起源很早,至少在先秦时期就已流传开来。 名目很多,冥配,配骨,幽婚,圆坟。
• 《周礼》有关于冥婚的记载:‚禁迁葬者, 与嫁殇者‛。‚迁葬‛,郑玄注:‚谓生 时非夫妇,死者葬同穴,迁之使相从也。‛ 孔颖达进一步解释为‚迁葬,谓成人鳏寡, 生时非夫妇,死乃嫁之‛。意思是说,人 成年后还没有结婚就死亡的,往往施行迁 葬,即冥婚仪式。
• 2、问名 男家征求女家同意后,这时接着进行问名之 仪节,俗称‚小定‛或称‚换龙凤帖‛即换庚帖。 问名一般是女子姓名、排行、出生年月日及时辰, 女子生母的情况也包括在内。以便回来后占卜成 婚与否、吉凶如何。 宋代习俗,凭媒以「草帖子」通于男家,用 而问卜,这种草帖子类似后世的庚帖,用来介绍 男女双方的生辰及家庭情况。
• 六、自由婚 男女相爱是人的天性。‚饮食男女, 人之大欲存焉‛,即使被硬性的戒律所扼 制,也会以变态或者扭曲的形式表现出来。 中国古代的‚一见钟情‛就是证明。古代 男女有别,接触见面的机会不多,要自由 结合,必须采取非正常的手段。这种扭曲、 变态了的‚一见钟情‛’ —般有以下几种 形式:
• • • •
第二节 婚姻媒介
一、媒妁婚和冰人、月老 • 1、起源: 媒人在两周时代就产生了。 • 《诗· 卫风· 氓》载:‚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 《礼记· 曲礼》:‚男女非有行媒,不相知名。‛ • 《左专· 僖公14年》何休注:‚礼,男不亲求, 女不亲许。‛ • 男女婚姻必须通过媒人;《管子· 形势解》讲: ‚自媒之女,丑而不信。‛ 《孟子· 滕文公下》: ‚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则父母国人皆贱 之。‛
这时的婚姻关系 已经排除了父母与 子女的群居杂婚关 系,向同辈份之间 结合的婚姻关系发 展。因而有人又称 它是‚班辈婚‛、 ‚兄妹婚‛或‚等 级婚‛。
• 中国历史上关于兄妹通 婚的传说有很多。 伏羲氏制嫁娶、女娲立 媒约 • 台湾高山族传说 • 海南岛的黎族传说 • 这时、人类不仅知道了 生育的秘密,而且逐渐 认识到同一血缘结婚的 害处,在古代,叫作 “男女同姓,其生不 番”。

出租妻子所生子 • 女有继承权者,必 • 须宴请亲友及长者 获得认可才算有效。 租典之妻无论从 法律上还是在习俗 中,都与其原配丈 夫保持所有权及婚 姻关系,租典期满 之后仍可恢复正常 的夫妻关系。
借妻生子 ‚赵喜堂因手中空乏,难以 度日,进退两难,出其无奈, 实事无法,情愿出于本身于 结发妻送于张慕氏家中营业 为主,同更言明使国票六百 元整,当面交足,并不短少, 定期八年为满。如要到期, 将自己妻领回,倘有八年以 里,有天灾病孽,各凭天命, 于有逃走,两家同找,如找 不着,一家失人一家失钱。 期满赵喜堂领人,不如张慕 氏相干,恐后无凭,立租字 人为证。‛
• 这副照片摄于1910 年。旧中国有不少畸 形婚姻,童养媳就是 一种。这张婚礼照上 左边女童不像是新娘, 倒像是右边男子的女 儿。难以想象他们的 婚姻会是什么样?可 悲的是一个花蕾女孩 的一生就这样在未绽 放时就已经凋谢了。
• 三、收继婚 又称转房婚、升房婚、转亲婚、叔嫂 婚。一般而言,转房婚是指父亲死后某一 特定的儿子收娶其后母,或者兄长死后弟 弟收娶其嫂,或者弟弟死后兄长收娶其弟 媳 《史记· 五帝个纪》载,尧将娥黄、女 英二女嫁给了舜,舜的异母弟象干方百计 要杀死哥哥,只要哥哥一死,他就可把两 位嫂子继娶过来。

到了宋代,冥婚大行,凡是未婚男 女死了,父母都要托媒说亲,媒人称作 ‚鬼媒人‛。元、明时的其婚更加荒唐 和惨无人道。 • 明代形成了旌扬贞节烈妇的制度和 风俗,《明史· 列女专》记载了许多未婚、 已婚女子,因男方死了,自杀以成冥婚 的事例。
• 这照片里的人是余杭乡村的, 那 个女人叫叶子梅 17岁,家里很 有钱当时的地主,和 那个小伙子 19岁 王海德结婚了,后来还没 过门,女方得了热病死了 他们已 经订婚1年了,1922年,后来小 伙子不想按当地风俗和死人结婚, 就逃跑去当兵,后来被女方家人 捉了回来。这照片是下午傍晚拍, 女人已经死了6天,背后是用木 架支撑起来的,她的脚没有着! 你们看他们后的2边的字 一横是 上凸的,那是专用给死人写的! 后来男人去了上海,开了小茶馆, 死在1988年,后来和一个上海 本地女人结了婚,生有1女1子。
• 3、纳吉 • 问名的目的,是为纳 吉作准备。男方问名后, 以龟甲来占卜男女双方 生辰八字,以定婚姻吉 凶。 后来主要形成了一
• 私媒:出现也 很早.多由妇人充 当,称作‚媒媪‛, 元朝始人:起自晋代。
《索紞传》载,令狐 策梦见站在冰上与冰 下人说话,索紞为其 解梦说:‚婚姻事也。 君在冰上与冰下人语, 为阳语阴,媒介事也。 君当为人作媒。‛ 月老:起于唐代。 唐人李复言传奇小说 《续玄怪录· 定婚店》 载,杜陵韦固 的婚姻 故事。
• 族外婚在具体通婚形式上有以下三种 • (1)野合而婚 : 《周礼 媒氏》载:‚中春之月,令会男女,于 是时也,奔者不禁。‛ 《史记· 滑稽列传》载:‚州闾之会,男女杂 坐 …履舄交错,杯盘狼藉,堂上烛灭,罗襦襟 解,微闻香泽。‛ (2)公共房屋: 解放初的云南阿细人氏族男女分居,女住‚黑 衣德‛,男住‚若衣德‛。 (3)走访婚 : • 云南永宁纳西族阿注婚 .
• 1、纳采 • 纳采是希望接纳的意思,采是采择、选择 的意思。纳釆即现在所谓‚说媒‛或‚合婚‛、 ‚议婚‛。就是男方请媒人到女方家提亲,带 上礼物转达媾婚意图,女方答应议婚后,男方 再用兽皮和雁为小礼物礼,向女方求婚。也有 女方向男方求婚的,叫作‚执箕帚‛。
• 以雁为礼有三种象征意 义: 《白虎通· 嫁娶篇》 • (1)雁为候鸟,秋天 往南飞,春天北归,来 载‚ 用雁者,取 去有时,从不失时节, 所以用雁来象征男女双 其随时而南北,不 方信守不渝的象征。 失其节,明不夺女 • (2)雁为随阳之物, 子之时也;又是随 大雁行止有序,雁群在 迁徙飞行时成行成列, 阳之鸟,妻从夫之 意也;又取飞成行、 领头的是强壮之雁,而 幼及弱者追随其后,从 止成列也,明嫁娶 不逾越。将这个原则用 于嫁娶,长幼循序而行, 之礼,长幼有序, 不越序成婚。 不相逾越也‛。 • (3)雁雌雄一配而终, 象征忠贞和白头偕老
• 二、族外婚 • 中国的媳妇一直称公婆为‚舅姑‛ 唐朝朱 庆余有 ‚ 洞房昨夜停红烛, 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 画眉深浅入时无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