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婚姻习俗

合集下载

精选广州人结婚习俗,老广州结婚男方女方习俗大全

精选广州人结婚习俗,老广州结婚男方女方习俗大全

精选广州人结婚习俗,老广州结婚男方女方习俗大全最近好多人跌亲(结婚),在十一黄金周做了一次兄弟,一次伴郎,故一文介绍一下广州粤式婚礼习俗。

婚礼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每个结婚的人都希望自己的婚姻会幸福美满。

而一段美好的婚姻从一个圆满的婚礼开始,所以新人们都希望婚礼能举办得成功,举办得体面,能得到身边所有人的祝福。

尤其在是我们中国这样一个传统文化气息浓厚的国家,一个圆满的婚礼除了有一对幸福的新人之外,当然也讲究仪式的隆重和得体,因为在中国人的眼里,这样的婚姻才会受到神明的祝福!而广州人对这些古老的婚礼仪式有着自己的见解,随着时代的变迁,新生代对传统的婚礼仪式也有了新的解释,从中沿用了精华的部分,同时也简化繁琐的仪式。

这里面除了能够让我们一窥时代前进的步伐,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广州独有的人文文化与传统中国文化冲撞迸发的火花。

矢量涛,俗话说“各处乡村各处例”,经历各个地方对于婚礼的不同理解,婚礼的仪式就算在广州内的不同地方也可能是不同的。

所以有的婚礼仪式与本视频会有所不同。

而我们就按照先后次序来看一些在广州基本的婚礼习俗,。

相对于传统,小车仔来补充一下现代兴起的新式婚礼:从20世纪80年代起,广州兴起新式婚礼,并将整个婚礼过程录像留念。

婚礼前,先要到婚纱影楼照婚纱相。

通常,新郎、新娘会提前请自己的未婚朋友做伴郎、伴娘及兄弟、姐妹。

婚礼当天婚礼当天,新娘由伴娘或“姐妹”陪同到预先约定的美容中心做发型、化妆;而新郎的“兄弟”则装扮花车:在轿车上挂上或贴上鲜花、丝带、彩球,车的正前方则矗立一男一女2个洋布娃娃(现时兴用一对小动物)。

吉时一到,新郎领着众“兄弟”到新娘家接新娘。

这时候,新娘的“姐妹”会严守层层大门,不让新郎轻易接到新娘,而且与新郎及其“兄弟”唇枪舌战,索取“开门利市及姐妹利是”,拿到一封“利市”开一道门,有的还会藏起新娘的鞋,直到新郎“求饶”、“认输”才放新娘出门。

这时,众兄弟、姐妹才热热闹闹地簇拥着新郎、新娘去男家。

中山:传统节日

中山:传统节日

中山:传统节日中山民性爱国爱乡,勤劳敦厚;富进取精神,为了谋生不惜背井离乡、远涉重洋艰苦创业;办事灵活求实,头脑敏锐,较少保守思想,力求创新;民风平和有礼,与人为善,团结互助,崇尚正义,惟富有者多豪奢、爱面子、讲排场、慕虚荣。

根据中山人的民性民风,人民政府曾在80年代拟定“团结、爱国、求实、创新”为中山人精神。

传统节日春节即农历新年。

建国后习惯称农历新年为春节年初一,民间从子夜起至凌晨,多以香烛、斋菜等祭祖,燃放爆竹,家家户户的门前都贴上新春联,取意为除旧布新、迎春接福。

在春节期间,男女老少都注重打扮,相互见面都讲些祝贺的话,长辈要给晚辈或未婚者“利是”(红包)。

许多家庭都习惯在年初一吃斋菜素食,小榄还喜吃糖饼甜食;饭后给长辈和至亲拜年。

是日城乡各地到处喜气洋洋,一派欢乐景象。

年初二俗称“开年”、“开(做)祃”(口语称开牙)。

民家多宰雄鸡祭祖,祈求新年合家平安,人人精神爽利。

这天全家吃荤,且较平时丰盛。

已婚妇女习惯在当日偕同丈夫儿女回娘家拜年。

年初三俗呼赤口日。

建国前,民家喜欢在早晨开门往外泼水和洒米、放爆竹,祈求全年不犯口舌是非。

这天一般不拜年,甚少出街。

今已无此陋习。

年初七俗呼人日,即人的生日。

许多人家习惯在当天煲粥炒粉作午饭。

小榄居民则在早上吃以各种肉类和蔬菜煮成的生日粥;也有吃用莲子、百合、花生、芝麻、橄榄仁、粉丝、干果等煮成的生日糖茶。

客家人则喜用萝卜丝和米粉搅合煮成萝卜糕作午膳。

从1988年起,中山市城区石岐在每年农历正月初七日,兴起一种以慈善助人为主题的称为“慈善万人行”的新民俗。

当晚,城区内外各行各业的男女老少,配以“飘色”、舞狮、舞龙、舞鹤以及其他民间艺术队伍组成万人大巡游的庞大队伍,浩浩荡荡地从西郊起步,沿孙文路步行至孙中山纪念堂。

沿途万人空巷,灯饰辉煌,一派热闹祥和的节日气氛。

正月十五元宵节俗称灯节。

旧俗在过去一年生了男孩的人家,在这天到祠堂里或土地坛挂花灯,叫开灯或挂灯,到清明时才取下烧掉,叫结灯。

潮汕婚嫁习俗

潮汕婚嫁习俗

潮汕婚嫁习俗在旧时代,潮汕的婚礼习俗很传统很复杂。

现在21世纪,潮汕婚礼已越来越现代化,但还是有很多要注意的细节需要了解一下,也许能在摆设婚礼上得心应手。

下面由店铺为你整理潮汕婚嫁习俗的相关内容,希望大家喜欢!潮汕婚嫁习俗礼仪1.合婚经过会面谈话,互相了解,双方认为可作伴侣,媒人取女方生辰八字送到男方,叫送庚帖。

男方将庚帖放于司命君神位前,如果三天内家庭无发生不吉祥的兆头(如碰破饭碗、锅等)加三日好。

接着就相互交换庚帖。

各自请算命先生占卦合婚,认为相生相合,即可进行下一步工作。

2.看家风经过会面谈话,互相了解,双方认为可作伴侣,媒人取女方生辰八字送到男方,叫送庚帖。

男方将庚帖放于司命君神位前,如果三天内家庭无发生不吉祥的兆头(如碰破饭碗、锅等)加三日好。

接着就相互交换庚帖。

各自请算命先生占卦合婚,认为相生相合,即可进行下一步工作。

3.开聘、回聘婚事初步决定后,便由女方开聘,聘单要用红纸折成十二版书写。

聘礼包括现金、糖料、首饰、衣服等物。

男方接聘单后,可酌情议减,但一般不减糖料。

因糖料是女方准备送与亲友用的。

聘金可减,叫“减聘”。

现在大体写聘金随送。

男方在回复的聘单中也可写明要女方什么礼物,即在聘礼后面加回(左木右盛)二字,下面写物品,如发包X双,福饼X双。

媒人将聘单送回女方,直至双方无意见出入。

聘金不用X百为整数,因方言“百债”不吉利。

要在百后面加上零星数字。

潮汕人尾数要双,如四、八。

因四与世同音,叫世世好。

客家人用九,九与久同音,叫长长久久。

4.掼定(文定) 聘仪议定后,由男方根据男女双方日辰,择吉确定日子,行定亲礼节,叫掼定。

掼定当日,男方用红糖做成一个圆锥形球体,叫糖母。

因糖与传同音,意思是糖母传孙。

也有不用糖母,改用白砂糖。

糖上面插上石榴花(意即榴开百子)。

外加红糖、现金、首饰等凑足四样(其中现金、首饰可抵去送聘数量)。

女方则回以两个糖包,一般用酒饼糖。

取其象征酵母,发酵昌荣。

女方接糖后,分发给亲人及邻居,向他们报喜。

广东的结婚规矩

广东的结婚规矩

广东的结婚规矩广东是中国南方的一个省份,其地域辽阔,文化多元。

在广东,结婚是人们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也是一个重要的传统仪式。

结婚规矩是指在结婚过程中所遵循的一系列礼仪和习俗,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广东的结婚规矩。

1. 婚姻介绍:在广东,结婚通常是由家人或媒婆进行婚姻介绍。

家人会根据彼此的背景、家庭条件和相貌等因素来安排相亲,以确保双方的婚姻能够和谐幸福。

2. 拜见双方父母:在确定了合适的对象后,男方会带着自己的家人拜访女方的父母。

这一步是为了向女方家庭表示诚意,并且征得父母的同意。

如果女方父母同意,那么就可以进入下一步准备工作。

3. 订婚仪式:订婚是广东结婚的一个重要环节。

双方家庭会在一个吉祥的日子举行订婚仪式,宴请亲朋好友见证。

在仪式上,男方会送给女方一些嫁妆,代表对女方的承诺和祝福。

4. 红头文件:在订婚后,男方会准备一份红头文件,上面写着男方家庭的详细情况和财产状况。

这是为了向女方家庭证明自己的诚意和经济能力。

5. 婚期确定:在一切准备就绪后,双方会商量确定结婚的具体日期。

通常情况下,结婚日期会选择在农历的吉日,以求婚姻的顺利和幸福。

6. 婚礼仪式:广东的婚礼仪式非常庄重隆重。

在婚礼当天,新郎新娘会穿上传统的婚服,接受长辈和亲友的祝福。

婚礼上,还会有一些特殊的仪式,如敬茶仪式、交杯酒仪式等,寓意着新人对彼此的尊重和祝福。

7. 婚宴:结婚当天,新郎新娘会宴请亲朋好友参加婚宴。

广东的婚宴以粤菜为主,菜品丰盛美味。

在宴会上,新人会向来宾敬酒,表达对亲友的感谢和祝福。

8. 迎娶新娘:新郎会在婚宴结束后,亲自前往新娘家接新娘回家。

在这个环节中,新郎要经过一系列的“难关”,如破门而入、敲锣打鼓等,这些都是为了增添喜庆气氛和增加婚礼的趣味性。

9. 新房布置:新娘回到新家后,会将新房布置得温馨而浪漫。

通常新房会用红色的装饰品来增添喜庆氛围,如红窗帘、红床单等,寓意着新婚生活的幸福和美满。

10. 举办婚礼晚宴:在新房布置完成后,新郎新娘会举办一个小型的婚礼晚宴,邀请亲朋好友前来庆贺。

广东江门嫁娶风俗

广东江门嫁娶风俗

广东江门嫁娶风俗篇一:民间嫁娶风俗民间嫁娶风俗1、解放前,男女青年的婚姻一般都禀承“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要请人排八字、算命占卜等,带有强烈的封建色彩。

但一些婚嫁习俗仍沿袭了下来,并有着浓厚的地方文化底蕴。

旧时,乡间男女一般在20岁左右开始择偶,央人作伐。

男女青年和双方家庭一经同意,即择日订亲。

男方托介绍人送礼金或饰服作聘礼至女方,叫“押日”,并宴请至亲好友,“老沙”一带称“小婚”,亦即订婚,双方婚事才算确定。

结婚,男方须备彩礼,选日子,由介绍人去女方商定完婚日期,男女双方到政府部门登记领取结婚证。

男方办喜酒,新郎由介绍人陪同上岳家迎娶,然后回家恭候新娘,妇方随之“起妆”。

妆奁多为家具、被褥、家用电器等。

新娘于下午盛装出嫁,告别父母亲人,在介绍人前导和同村几个少女陪同下乘坐自行车或汽车于华灯初上时至夫家。

男方在门口放爆竹欢迎。

婚礼开始,入席宴饮,新娘参见公婆及长辈。

宴后,亲朋参观新房,说笑取乐,称“闹新房”。

婚后三日,新妇偕夫回娘家谢亲,俗叫“回门”,当天返回。

满月后,回娘家探亲。

“老沙”还有“会亲”旧习,即男方于婚后数日,邀请新妇的长辈及兄弟姐妹等亲属来家聚宴,作为来往走动的开始。

随着新风尚的逐渐兴起,旧时的习俗日渐淡化,男女青年自找对象,或托人介绍,经自由恋爱,双方同意,并征询父母意见后,即可商谈婚事。

一般由男方送礼下聘,约定婚期。

婚期通常选在“五一”、国庆、元旦、春节等节日。

婚前,备新房,添置家具,领取结婚证。

婚日,男女方都以香烟、糖果款待来客,办几桌酒筵欢宴亲戚朋友,以示喜庆。

婚事简朴、热闹,少数旅行结婚的,就更简便。

但乡间不少地方在筹办婚事时仍保留着“押日”“回门”“会亲”等风俗。

2、新中国成立前,新乡有早婚习俗,男子婚龄一般在15至20岁,女子婚龄一般在15至18岁。

男女婚姻须遵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门当户对。

嫁娶过程中有许多繁文缛礼。

议婚:初议婚,家长先托媒人,经媒人往来通话,了解对方属相,按阴阳学的迷信说法看双方属相的冲合。

大连婚俗

大连婚俗

大连婚俗? 大连婚俗受山东人影响较大,但随着社会进程,特别是对外开放后,又融进了许多新的形式,这些旧俗新风相辅相成,便形成了有大连特色的地方婚俗。

一对新人进入恋爱成熟阶段后,首先要做的便是登记,登记后,小两口双双到男方家吃一顿喜庆饭。

按常理,婆婆应在这个时候给媳妇钱和首饰,10001有万里挑一的意思.以表接纳之意。

接着便是选定结婚的日子。

婚日以双数为好,最好是阴历、阳历和星期几都是双日,而在双数中最受欢迎的是六,“六六大顺”嘛,如果阴历有六,阳历为6月6日,又是星期六,这样的日子可谓大吉大利。

不过,单数中也有例外,譬如九就特别受青睐,因为它寓意地久天长,1999年9月9日,大连结婚的人就特别多。

结婚那天最好是晴空万里的好天气,如果下雨则意味新娘为人厉害,大家的心情会因此感到沮丧。

定完结婚的日子,新郎和新娘就开始紧锣密鼓地去做准备,一般情况下,新房的床罩和窗帘由女方准备,女方还要准备一至两床被子。

男方家除了要准备日常用的被褥外,还必须准备一个铺床的炕被。

???家用电器等大件也主要由男方买,但女方至少要买一件,一般都买洗衣机,因为这是女人要经常使用的。

剩下的就是准备婚礼用品了,大连时下的婚礼大都少不了鸽子、鲜花和气球等,花为百合和玫瑰,气球必须是红色的,数字也都与“9”有关,9越多越好,如999,至少也要99。

有些婚礼还要请乐队和歌手,这些都要男方准备,但给婆婆的胸花必须由新娘准备,也要由新娘到新房后亲手给婆婆戴上。

最后,双方都要各自为自己选一位伴郎伴娘。

伴郎和伴娘的个子不能比新郎和新娘高,但也不能太矮,长相最好比新郎和新娘逊色,以免喧宾夺主,令新人见异思迁,但也不能长得太丑,给新人掉架。

按当地习俗,新郎和新娘双方在结婚的头一天不能见面。

结婚当天的程序是这样的:新郎手持鲜花带车队到新娘家迎娶,见面后把鲜花送到新娘怀里,然后与新娘一起吃送行饺子。

送行饺子是岳母头一天晚上? 熬着夜亲手包的。

按当地旧俗,新娘的父母是不能参加女儿婚礼的,但现在破例参加者也有不少。

中山婚姻习俗

中山婚姻习俗

中山婚姻习俗据《香山县志》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版记载:“婚礼用槟榔以当委禽(古代泛指订婚的定聘),不通谱无聘书,惟香山司、黄圃司独以此为重。

贫不能备礼者,无聘书亦必通谱、冠礼。

临娶始行三加礼,绅宦家时,一行之不行亲迎,花烛之夕设酌洞房,亲朋劝酒曰煖房,亦曰送房。

其有观新妇索酒食者曰闹房。

娶之明日拜舅姑行庙见礼,又明日婿从妇至其家拜见外舅姑。

”由此可见,中山过去的婚俗还是有其特色的。

相睇过年庚中山历史上,在大部分镇区,男的十五、六岁,女的十三岁就谈婚论嫁、成家立室了(当然有个别例外,如沙溪等地,到了二十岁左右才结婚的)。

当男子长大到十六岁时,家长就筹备其婚姻大事了,一般来讲,多以媒人或父母、伯叔长辈为之物色对象,认为是“门当户对”或各方面都较为合适了,就下“文定”,以作定金或称聘金。

当文定下聘后,一般来说,先由女方用红纸写好年庚八字,由媒人或家族中的长者送到男方家中,而男方则把双方的年庚八字写好,请星相占卜者推算,双方是否相克相冲。

如果占卜后,任为双方八字都可以,便安排男女双方“相睇”了(相睇又称“相亲”)。

过去中山,很多男子不好意思前去相睇,只是委托伯母、叔母、姨妈姑姐等亲属去代为相睇。

而小女子往往害羞,多是偷偷一看或是躲躲闪闪的“偷窥”一下,甚至故意躲避。

因此,往往是到了洞房花烛,男女双方才得以真正的见面和认识。

信物定情过礼金男女双方经媒妁之言,相睇过年庚后,男女相方就算是确定了爱情关系了,此时多有互相赠送礼物作为定情信物的。

一般来讲,接受信物者,都会以信物回赠,以交换信物的形式来巩固双互间的爱情关系,加深彼此的感情,知书识礼者或是有文化者,多有互相致信寄书,表示爱慕的。

如果有一方将信物退回,则表示爱情破裂或是不喜欢对方,显示终止恋爱。

在男女双方确定爱情、互赠定情信物后,便由媒妁之人到女家谈礼金了(礼金又称身价银、下聘、送定、过定、定聘、小聘等)。

在古代则称为“纳吉”。

过去的中山,男方在下聘谈礼金时,还可以要求女方配备妆奁。

中山市红白喜事习俗一

中山市红白喜事习俗一

中山市红白喜事习俗<一>中山虽然立县的历史不很长,但除了传统的岁时节日、时令节日、其他节日的习俗外,尚有红白喜事之习俗。

例如:婚娶嫁俗、产育生子、成年冠礼、生日祝寿、死丧葬仪等等的风俗,这些习俗还是极富地方色彩和较为丰富多彩完备的,从中也可反映中山历史上的民间风尚习俗。

自有人类的出现,就有了原始的文明,而红白喜事习俗等礼仪,是始终贯穿于每个人得人生过程中的。

这些礼仪习俗对于人们来说,都是日常生活中的大事,也对他们的社会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

因此,这些红白喜事礼仪习俗,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也是中华民族文明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山是以汉族为主的聚居地区,与其他汉族地区的习俗一样,都是崇尚红色,因此,在生辰、寿礼、婚嫁等礼仪中,都喜欢用红色来点缀,以表示喜庆、欢乐、祥和的气氛;而白色则是汉族传统的丧服颜色(这与白族、鲜族等喜爱白色是不同的含义),表示悲哀和死亡。

但由于汉族有笑丧、哭丧以及避讳的风俗习惯,即避悲为喜,所以通常把丧礼称之为“白喜事”,也因此在历史上行成了“生、寿、婚、丧”四礼,习惯上统称为“红白喜事”,后来逐渐形成为“红白喜事”之习俗而世代沿袭。

1、婚姻习俗:中山历史上的婚姻习俗,与人口氏族的迁徙史、宗族观念等有着密切的关系,而随着氏族的宗族律例、家族族规等村规族例的传承,以及所谓姑表亲、兄妹亲等近亲婚姻陋俗或不科学的习俗都有着很深的因果关系。

而随着历史的发展,不同的朝代、不同的氏族等关系,婚姻习俗虽然各有不同,但也有区域性的共同之处。

据《香山县志》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版记载:“婚礼用槟榔以当委禽(古代泛指订婚的定聘),不通谱无聘书,惟香山司、黄圃司独以此为重。

贫不能备礼者,无聘书亦必通谱、冠礼。

临娶始行三加礼,绅宦家时,一行之不行亲迎,花烛之夕设酌洞房,亲朋劝酒曰煖房,亦曰送房。

其有观新妇索酒食者曰闹房。

娶之明日拜舅姑行庙见礼,又明日婿从妇至其家拜见外舅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山婚姻习俗
据《香山县志》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版记载:“婚礼用槟榔以当委禽(古代泛指订婚的定聘),不通谱无聘书,惟香山司、黄圃司独以此为重。

贫不能备礼者,无聘书亦必通谱、冠礼。

临娶始行三加礼,绅宦家时,一行之不行亲迎,花烛之夕设酌洞房,亲朋劝酒曰煖房,亦曰送房。

其有观新妇索酒食者曰闹房。

娶之明日拜舅姑行庙见礼,又明日婿从妇至其家拜见外舅姑。

”由此可见,中山过去的婚俗还是有其特色的。

相睇过年庚
中山历史上,在大部分镇区,男的十五、六岁,女的十三岁就谈婚论嫁、成家立室了(当然有个别例外,如沙溪等地,到了二十岁左右才结婚的)。

当男子长大到十六岁时,家长就筹备其婚姻大事了,一般来讲,多以媒人或父母、伯叔长辈为之物色对象,认为是“门当户对”或各方面都较为合适了,就下“文定”,以作定金或称聘金。

当文定下聘后,一般来说,先由女方用红纸写好年庚八字,由媒人或家族中的长者送到男方家中,而男方则把双方的年庚八字写好,请星相占卜者推算,双方是否相克相冲。

如果占卜后,任为双方八字都可以,便安排男女双方“相睇”了(相睇又称“相亲”)。

过去中山,很多男子不好意思前去相睇,只是委托伯母、叔母、姨妈姑姐等亲属去代为相睇。

而小女子往往害羞,多是偷偷一看或是躲躲闪闪的
“偷窥”一下,甚至故意躲避。

因此,往往是到了洞房花烛,男女双方才得以真正的见面和认识。

信物定情过礼金
男女双方经媒妁之言,相睇过年庚后,男女相方就算是确定了爱情关系了,此时多有互相赠送礼物作为定情信物的。

一般来讲,接受信物者,都会以信物回赠,以交换信物的形式来巩固双互间的爱情关系,加深彼此的感情,知书识礼者或是有文化者,多有互相致信寄书,表示爱慕的。

如果有一方将信物退回,则表示爱情破裂或是不喜欢对方,显示终止恋爱。

在男女双方确定爱情、互赠定情信物后,便由媒妁之人到女家谈礼金了(礼金又称身价银、下聘、送定、过定、定聘、小聘等)。

在古代则称为“纳吉”。

过去的中山,男方在下聘谈礼金时,还可以要求女方配备妆奁。

待身价银谈妥后,就定婚期。

之后,男方要备礼物由媒人、押礼人专程送往女家,过去的聘礼多为:戒指、手镯等饰物和绫罗绸缎、礼饼、礼烛、水果、干果、茶叶、礼金等。

男方所定的婚期称为“请期”,而女方认为男方所选的日期合适,同意的称为“复盟”。

此种习俗中山人称之为起年生、送利是、送日等(按周礼来讲:即“纳吉”、“纳征”、“请期”三礼)。

这些程序办完后,就是向双方氏族亲友派请柬和饼食等繁缛事宜了。

中山过去的婚嫁,主要有几个方面的礼俗:
铺新房
按旧俗,到了男女结婚那一天的前一日,女方家便派人到男家,与男家一起共同铺设房舍卧具等。

在解放前,男家在婚礼的那天子时,便要安大床和上字架了。

安大床是非常讲究的,旧俗中,安大床多为男家的长者,特别是要找头胎生子的长者或是多子女的长者,首先将新房打扫干净,然后燃点炮仗以驱邪镇妖,有钱人家还要请道士(俗称喃呒佬)打醮拜神,烧元宝香烛等,然后将新床架好,由女方派来的亲信妇人或陪嫁女(旧称妹[mui1]子、丫环、侍女等),布置床铺,喜帐及新房的梳妆台、书架等桌椅物品,称之为“暖房”,铺床时多有在被缛下放红枣、花生等物。

铺房后,侍女留守看护新房,不让外人进入,待新人迎回拜堂后,新婚夫妇才能进入新房。

当然,布置新房最基本的是张贴双喜字或喜庆的剪纸等。

喜字多为“双喜字”并连,寓意新婚夫妇互敬互爱、白头偕老、早生贵子等等。

这种习俗古今沿袭,只是铺房的习俗有所改变,现在多为购置整套的家具,而不是自己做床、安床了。

开脸、送嫁、请伴娘
中山的旧俗中,在男家铺房筹办婚礼时,女家又是另一番景象。

过去在举行婚礼前的一个月,就请伴娘(又称喜娘、大妗姐等),历史上伴娘分为单伴、双伴、长伴、短伴。

单伴只有一人;双伴有二至三人;长伴不计月日;因此导致了一些长伴的伴娘“梳起不嫁”(过去小榄、南头、东凤、黄圃等镇区较多,主要受顺德的风俗影响,称为“自梳女”);短伴最长为一个月左右。

按现代语言来讲,伴娘是婚礼的总“导演”。

因为作为伴娘,多是女家或男家的“乳娘”(中山人称为
奶妈),这主要是过去早婚,少女不懂世事,所以伴娘要主持婚礼的一切事宜,如果是长伴,则要教新婚妇婚后日常生活的繁杂事情,以及生儿育女等事务。

在婚礼前一天,伴娘就要为新娘“开脸”了,开脸又称绞面、剃面、挽面等。

除此之外,伴娘出门前,还要为新娘换新装和梳头等。

过去新娘梳头是很讲究的,而伴娘为新娘梳头时,要一边梳一边唱,如:“一梳梳到尾,白发又齐眉;二梳梳到尾,夫贵又妻荣;三梳梳到尾,早生得贵子……”伴娘一边唱,一边梳,而新娘在梳头时,听着伴娘的歌声,回忆起父母的养育之恩,遐想到夫家后的际遇,多为之哭泣,中山人又称为“哭嫁”,此俗至今尚有流传沿袭。

除此之外,在民国期间,中山的女子多有读书的,在新风尚影响下,新娘在出嫁前,除了请伴娘外,还有邀请女同学或要好的女子,在出嫁前聚集家中闺房互相道贺、嬉戏,到半夜方散。

这一习俗在中山俗称为“送嫁”,沙溪一带称之为请“三姑妹”(是旧时代的一种农村盛行的“请神活动”)。

吃和合饭、撒谷豆、传袋与共牢
古时中山的婚嫁礼俗中,有一些习俗是从中原传承而来的,这与中华民族的民俗习俗,尤其是汉族的习俗有着密切的关系。

据一些族谱记载:在中山的一些镇区,古时在结婚之日,在新娘上轿之前(即男家到女家接新娘时),男女相方分别备有筵席,由平辈或幼辈的亲友陪准新郎新娘吃饭。

而双方的父母及长辈不入席,此俗称为“吃和合饭”。

饭后,新娘即洗濑上妆,由伴娘为其戴上凤冠和盖头(红方巾或称障面),由伴娘挽扶领着拜别父母和亲友,手执盛有谷豆果子等物的筛和手持龙凤烛的姐妹左右引导,出阁上轿。

而准新郎在吃和合饭后,则在新娘的闺房中对床而坐,目不斜视不得向外,待新娘上轿后,避人而返家筹备迎亲。

这一习俗一般在新娘出嫁的前一天举行,主要是女方家置办,男方家主要是结婚当天才宴请宾客。

因此又称为别亲酒、辞家宴等。

女子出嫁旧称出阁,撒谷豆是在女子出阁之时,由女家请一位福寿双全的妇女,手拿装有谷米、红豆、绿豆、花生等植物的簸箕沿路到处撒播,尤其是新娘上花轿之前,在花轿内外都要撒遍。

到花轿抬到男家巷口前门,在新娘下轿前也要撒播一遍,此习俗称为“撒谷豆”。

另外,当新郎、新娘进入新房或称洞房后,女左男右坐在新床上时,男家的亲人也要拿谷、豆、果子以及铜钱等物再撒一遍,这种习俗称为“撒帐”。

古人认为谷豆一可以避邪,二是寓意如这些植物种子一样,预祝新娘早生贵子、多子多福。

客家地区的老人说,过去多是在新房中撒花生红枣,寓意为早生多生子和男女孩子交叉着生。

当然这一习俗是封建社会重男轻女或是多子多福的陋俗了。

古代的婚俗中,新娘临门,男家要以布袋铺地,使新妇行在布袋上进入男家的门,当新娘走过的布袋后,男家的佣人要迅速传到前面,并铺在地上,这就称为“传袋”。

古时“袋”与“代”是谐音,寓意传宗接代的吉兆。

此俗唐代始盛行,而贫苦人家多以席作布袋的。

因此,传袋又称为传席。

何谓共牢?共牢与合卺都包含着夫妻恩爱,从此合为一体之意念,后世人们多以合卺代表夫妻永结同心,而共牢则较少使用,也许这是“牢”与“狱”是相连使用的词语有关,成为忌讳之用词吧。

穿凤衣戴凤冠,花轿迎亲、背新娘、过火堂、拜堂等习俗。

中山人又称凤衣为凤挂、裙挂等。

冠的穿戴有贫贵之分。

一般平民除穿着凤挂外,多在头上插上凤钗作冠,而有钱人则戴上金银饰物点缀的凤冠。

到民国期间,随着西方婚俗的影响,城里知识人士或侨属、信教人士等多有穿戴婚纱的。

至今中山多数城乡新婚女子还是穿凤衣戴凤冠的,也有中西合璧的。

当然在六、七十年代,中山的婚俗多趋于简单化,只是领张结婚证,照张孖头像(合照),分派些糖果饼干、花生水果等就算是结婚了。

中山传统的婚俗中,多以花轿接亲(或称迎亲),在此过程中,大体上分为上轿、哭轿、下轿、背新人、过火塘(亦称跨火盆、过门坎)等步骤。

相传,过去到了嫁娶之日,多用畜力车(如牛车、马车等)去迎娶新娘,到宋代逐渐使用花轿迎娶,而花轿行业也随之兴起,原石岐的四个城门附近及各镇区都设有“轿铺”,尤其是西门外较多(过去的轿夫又称为担子、肩舆等)。

这种以轿代车的迎亲方式一直沿袭到五六十年代,后因破四旧等原因逐渐取消,但改革开放后,受港澳地区婚俗的影响,又逐渐恢复使用,不过现代的青年结婚迎亲,多采用高级轿车了。

交杯合卺闹新房
新郎新娘拜堂后,到傍晚时候,男家在家中或祠堂等宽敞的地方,设宴摆酒招呼宾客。

此时,新娘要不断换上嫁衣靓衫,逐围向亲戚朋友劝酒。

另外,在中山的婚宴中,很多镇区都有“舅公老爷不入座,不能开席”的旧俗,可见过去舅公老爷是很受尊重的长者。

还有“烧响爆仗不入席”等习俗。

婚宴结束时,新郎新娘和家公家婆及亲人,多有在大门内外分两边站立送客,待客人走后,新婚夫妇便进入新房,点燃花烛。

此俗源于周代,后世以“花烛夜”寓意结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