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配套题库:第20课时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同步测试题: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一、选择题1.1914~1924年间,中国兴起了一轮新的实业投资热,这被史学家称为继洋务运动后的第二次工业化浪潮。
这两次工业化浪潮都(D)A.体现了政府的主导作用B.承担民主革命的重任C.推动了政治体制的变化D.与外部国际环境有关2.1936年3月,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根据国防需要和可能的经济能力,拟定了一项重工业建设计划,预定于三年之内,在中部的湘、鄂、赣等内地建设与国防需要直接相关的重要工业和矿业,奠定我国冶金、燃料、化学、机器及电器工业的基础。
这表明(C)A.政府忽视轻工业建设B.国共对峙日趋缓和C.民族危机的日益严重D.工业布局逐步合理3.下面是位于石家庄的大兴纱厂实存外币情况的不完全统计表。
表格信息折射出(D)A.全球美元大幅贬值B.法币可直接兑换黄金C.民族工业优势明显D.国统区通货膨胀严重4.蒋立文认为,南京临时政府鼓励民间开办银行,为工商业提供贷款服务;裁撤厘金、苛税;劝用国货、抵制洋货等。
这些政策虽未完全实施,但在一定程度上(A)A.有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独立和发展B.推动中国大批轻工业产品输入欧洲市场C.刺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初步发展.发行法币,统一全国货币.刺激经济发展,进行货币改革.面临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洋务运动的进一步发展.中国关税自主权的丧失.近代民族工业迅速发展.清政府经济政策的变动12.1935年,国民政府实行“币制改革”,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角度看,其突出作用是(C)A.实现了中国货币的现代化B.使中国的外汇价格得到稳定C.促进了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D.政府加强了对全国金融的控制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太祖为了防止沿海居民与海盗勾结,颁布了不准民间私自出海到国外定居或经商的禁令。
由于实行严厉的海禁政策,沿海居民大量失业,有的开展武装走私,加入“倭寇”队伍。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2.下图反映的是从西周至新中国建立初期黄土高 原森林覆盖率锐减,植被破坏严重的现象。造成这
一变化的社会历史原因有( A )
①长期大规模农耕活动的影响 土地过度开垦 A.①②③ C.①③④ ④近代以来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
②人口的增加导致
③统治者大肆修建宫室陵苑 B.①②④ D.②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破坏的关系,近 代黄土高原工业化建设很少。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根据题干信息 分析,这场运动学习的是“表面的近代化”的改革,而没有 学习“有直接实用价值的东西”,说明这场运动存在实质上 的缺陷。由以上分析,应选C项,洋务运动只学习了西方近 代工业技术,而没有学习西方的政治体制,所以失败。
6.有人说洋务运动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
10.林增平的《近代中国资产阶级论略》一文认为, 中国封建社会孕育的资本主义萌芽过于微弱,鸦片战争
后因西方资本主义入侵,大多凋零,幸存者绝少,因之
“在原始积累的过程中,就缺乏原来的手工工场作为发 展的基础。中国新兴的近代企业,绝大部分是从无到有, 把西方已有的企业成套地移植过来的”。作者的观点是 ( ) B A.近代民族工业主要由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而来 B.近代民族工业主要由于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而产生 C.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和近代西方资本主义侵略对近 代民族工业的产生同样重要 D.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与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和近代 西方资本主义侵略无关
柳成荫”。这里的“柳”是指( D )
A.增强封建统治的力量 B.引进近代科学技术
C.抑制外国经济实力的扩张
D.出现新的经济因素和阶级力量 【解析】材料说明洋务运动主观目的是利用西方先进科 学技术来维护清朝统治,创办了一大批军事工业和民用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名校模拟:专题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解析版)

名校模拟1.关于下表现象影响的表述,不正确的是()1843年前后中国几种主要进口货物新旧税率水准(%)货物1843年前旧税率1843年后新税率棉纱13.38 5.56 头等白样布29.93 6.95二等白样布32.53 6.95斜纹布14.92 5.56A.适应了英国商品输出的要求B.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C.使中国失去了保护本国市场的能力D.便利了列强对中国原料的掠夺2.鸦片战争后,西方殖民者开始在中国开设工厂和船坞。
以你的理解,这些最初的工厂大多从事()A.冶金采矿业B.纺织服装业C.农产品加工D.机械制造业解析:C鸦片战争后很长时间里,西方殖民者的资本输出服务于商品输出,所开设的工厂主要服务于掠夺原料和倾销商品。
3.在工业浪潮冲击下,一些国家依靠政府力量调动资源推进工业化进程。
以下企业符合这一特征的是()A.1771年阿克莱特设立的第一座水力纺纱厂B.1865年李鸿章在上海兴办江南制造总局C.1902年荣氏兄弟与他人合股创办无锡保新面粉厂D.1895年清末“状元”张謇成立大生纱厂解析:B抓住题干的关键信息“依靠政府力量”,江南制造总局为官办军用企业,B项正确,A、C、D三项都依靠民间力量(私人)。
4.19世纪60年代后,日本兴起机器棉纺织业,使中国棉花出口量剧增,从1868年的587 821两激增到1895年的11 202 661 两,棉花从入超转成出超。
材料所反映的问题对中国近代经济的影响主要包括()①使中国进一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②扭转了中国对外贸易入超的局面③加速了自然经济的解体④推动了中国农产品的商品化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解析:A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可采取排除法解答。
材料反映的是“棉花从入超转成出超”,而不是中国对外贸易由入超变为出超,由此排除含有②的选项。
5. “窍惟通商以来……土货日少,漏溢日多,贫弱之患,何所底止!近来各省虽间有制造等局,然所造皆系军火,于民间日用之物,尚属阙如。
新人教版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七单元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第20讲 近代中国

第20讲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建议用时:45分钟)一、选择题1.(2020·海淀区高三期中)造成下图所示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百姓普遍贫困B.对外贸易萧条C.农业严重歉收D.鸦片大量走私解析:选D。
鸦片战争前夕,为了扭转对华贸易逆差,英国大肆向中国走私鸦片,造成某某大量外流,国内出现银贵钱贱的情形,故D项正确。
2.(2020·某某六校联考)有研究表明,中国在1842年以前,农村的制度、生产情况决定城市的制度、生活情况,是农村领导城市。
1842年以后,新的生产力、新的生产关系、新的经济组织等首先在城市发生,然后扩展到农村,形成城市领导农村的局面。
1842年前后城乡经济地位的变化体现的实质问题是( )A.经济结构的变动B.城市化水平提高C.农村经济的凋敝D.城乡差距的扩大解析:选A。
题干材料“1842年以后,新的生产力、新的生产关系、新的经济组织等首先在城市发生,然后扩展到农村,形成城市领导农村的局面”,反映的是近代中国城乡经济地位的变动,其实质是经济结构的变动,故选A项。
3.1844年,一个英国人搜集了中国生产的各式各样的土布布样送回英国,看能不能按照中国土布的价格在英国生产出来,但是得到的回答却是:“他们在曼彻斯特不能按照同样的价格生产那种布匹,更说不上按照这种价格在中国出卖了。
”这主要说明( ) A.英国机器大生产在中国优势不明显B.中国棉纺织技术优于英国C.传统自然经济的生产方式相对落后D.中国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解析:选A。
根据材料“曼彻斯特不能按照同样的价格生产那种布匹,更说不上按照这种价格在中国出卖了”可知,当时英国的机器生产与中国传统的手工织布相比,不具有成本上的优势,故A项正确;从历史发展的大势来看,机器生产要优于手工生产,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中国土布的成本优势,故C、D两项错误。
4.(2020·某某江门调研)洋务运动期间,官员是否是科举出身仍很受关注,留学归国且已任北洋水师学堂校长并官居从四品的严复,从1885年开始,四次返乡参加科举。
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20讲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含解析)

第20讲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真题速递1.(2019·北京高考·16)为下表选取表名,最恰当的是( )A.京津冀地区晚清民族企业简表 B.北京近代民族企业简表C.洋务运动时期北方企业简表 D.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简表【答案】A【解析】由材料“1878年建”、“1880年建”、“1902年建”、“1908年建”可知为晚清时期,由材料“唐山”、“北方”、“天津”、“北京”可知为京津冀地区,故表格信息反映了京津冀地区晚清民族企业的发展,故选A 项;由材料“唐山”、“北方”、“天津”可知为京津冀地区,排除B项;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标志洋务运动的破产,排除C项;开滦煤矿和北洋水师大沽船坞属于洋务企业,不是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排除D 项。
2.(2019·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28)表1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毗邻上海的川沙县部分名人的简历,说明当时国内( )A.科举取士转向选拔实务人才 B.传统社会结构受到冲击C.儒家的义利观念被抛弃 D.新式工业在经济中居于主导【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当时川沙县部分名人大多参与了工商业。
这说明当时出现了士与工商合一的趋势,冲击了传统强调士农工商分立的社会结构,故选B项;材料“创设朱丽记花米行”说明是从事工商业,与科举取士无关,排除A项;材料反映部分士人参与工商业说明是儒家的义利观念受到冲击而非被抛弃,排除 C项;材料只是提及部分名人从事新式工业,不能反映整个经济状况,且无法说明新式工业在经济中居于主导,排除D项。
3.(2019·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28)19世纪六七十年代,外国人将自己的名字租借给中国人经办新式企业的做法,在通商口岸较为盛行。
这一做法( )A.导致民间设厂高潮局面的出现 B.有利于中国新的社会阶层发展C.加剧了外国资本对中国的输入 D.扭转了中国对外贸易入超局面【答案】B【解析】“19世纪六七十年代,外国人将自己的名字租借给中国人经办新式企业的做法”“外国人的名字”代表外国人的身份,在中国近代受领事裁判权的影响,往往意味着特权,成为民族工业创立之初的护身符,故选B项;“民间设厂高潮”这一特定的历史时期在甲午战争后才开始出现,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外国人将自己的名字租借给中国人”不是外国资本运作的结果,排除C项;“外国人将自己的名字租借给中国人经办新式企业”与对外贸易没有直接的联系,排除D项。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滚动训练测试题: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滚动训练测试题: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1.19世纪70年代初,生丝、茶叶合计占中国贸易出口总值的近90%,1900年降至38%左右,20世纪初年中国已失去主要丝茶输出国的地位。
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中国丝茶竞争力减弱 B清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C.中国小农经济的瓦解D.中国产业结构的变化2.1884年刊行的直隶《玉田县志》载:“洋舶互市……我之需于彼者,至不可胜数,饮食日用曰洋货者,殆不啻十之五。
”又据光绪《雄县乡土志》:“亚谷城村,居民多以熬硝或以硫黄蘸促灯为业,自火柴行,而此业渐歇。
”综合这些材料,可知这一时期()A.经营洋货和新产品的店铺增多 B.中国传统的手工业遭到沉重打击C.洋货的销售在口岸遭到了抵制 D.外来技术的传入促进手工业发展3.在19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中国,受棉花出口的刺激,一些过去不种棉的地区,如江苏华亭县农民“改禾种花”,“江西、浙江、湖北等处,向只专事蚕桑者,今皆种植棉花。
”这表明A. 农业格局发生根本改变B. 棉纺织业成为支柱产业C. 封建土地制度受到冲击D.自然经济逐渐解体4.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
这种状况表明A.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B.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C.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D.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5.天津开埠后,直隶顺德府(今河北邢台)农民开始在农闲时结伙赴陕甘蒙等地贩运皮毛,冬去春回。
到20世纪初,收购的皮毛除大量转运到天津供出口外,部分生皮在顺德加工成皮袄、皮褥等向国内销售。
在皮毛运销和加工业带动下,从事非农业生产的人越来越多。
这一现象主要表明( )A.中国内地农村经济市场化程度提高B.近代天津是北方重要港口城市C.外国资本主义全面冲击中国传统经济D.中国农村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6.从下表(1876-1911年中外糖料贸易表)可以反映出,当时中国A.传统手工业呈现破产之趋势B.农产品商品化之趋势日益增强C.逐步沦为列强资本输出场所D.日益被卷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7.1852年,一位在华英国人在报告中称,英国商人运往伦敦的中国生丝是以“无用的”曼彻斯特上等棉布包装的。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人教版习题: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含解析)

第21讲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6·湖北黄冈模拟)晚清时期,外国商品在中国经历了从严重滞销到逐渐打开市场的转变过程。
促成这一转变的因素有()①传统的自然经济逐步瓦解②中国近代工业发展抵制外国商品倾销③列强攫取更多的经济特权④通商口岸的增加和近代运输业的发展A.①③B.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④解析中国近代工业抵制外国商品倾销,不利于列强打开中国市场,故②错误;伴随着列强攫取更多的经济特权,外国对中国的经济侵略逐步加剧,故③正确。
C项符合题意。
答案 C2.(2017·山西模拟)下表是甲午中日战争前中国洋纱输入的情况。
据此推断洋纱的输入()A.瓦解了传统小农家庭生产结构B.便利了洋布对华大量倾销C.加速了家庭纺织业的纺织分离D.满足了民族工业发展的需要解析传统小农的生产结构是“男耕女织”,洋纱的进口,不会改变这一形态,故A项错误;洋纱的大量进口,只会消减洋布的进口,故B项错误;家庭手工业纺织并用,洋纱的大量进口,会使纺线与织布分离,故C项正确;洋纱的大量进口只会冲击民族工业的发展,故D项错误。
答案 C3.(2017·河南六市模拟)下表反映了19世纪中后期三个不同的年份中国茶叶销售情况的变化,相关解读正确的是()A.B.中国茶叶生产已经普遍使用机器生产C.茶叶成为近代中国最主要的出口商品D.中国茶叶业对世界市场的依赖逐渐增强解析从茶叶销售情况看,出口量所占比重逐渐增大,到1894年时出口比重已超过内销,反映出茶叶业对世界市场的依赖逐渐增强,故D项正确。
答案 D4.(2016·江西百所重点高中高三模拟)有学者指出:“洋务运动坚持官办、官商合办、官督商办的制度……这种方法使得政府既是裁判又是球员。
这种制度化的国家机会主义使得政府利用其垄断地位与私人企业争夺资源,并且压制私人企业的发展。
”可见,当时中国()A.资本原始积累具有专制性B.官商一体有悖经济规律C.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已出现D.近代化需突破体制束缚解析材料“这种制度化的国家机会主义使得政府利用其垄断地位与私人企业争夺资源,并且压制私人企业的发展”说明近代化需突破体制束缚,故D 项正确。
(广东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三单元 第20课时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限时规范训练

第三单元工业文明冲击下的中国近代经济和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20课时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原创题)下图是晚清甲午之前工业企业资本构成图,对图片理解正确的是( )。
A.出现的根源在于社会的性质B.外国资本对中国毫无影响C.实业救国成为社会主流思潮D.买办和官僚资本实质是私人资本解析由图片中国家资本、买办和官僚资本、外资资本和商人资本的构成可以看出晚清甲午之前已经出现中外资本的共存局面,其根本原因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决定的,故A项说法正确。
B项错在“毫无影响”;C项错在“社会主流”,实业救国成为社会主流应在辛亥革命以后;D项理解错误,其中的官僚资本是国有资本。
答案 A2.(2013·广东百校联考)下表反映了1844~1863年间广州和上海到埠外国船只和吨位变化情况。
由此可得出的结论是,鸦片战争后( )。
A.近代外贸中心逐步转移B.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变动C.上海开放程度高于广州D.广州经济发展趋于停滞解析鸦片战争前,广州是清朝对外贸易的中心。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1844~1863年间,广州和上海到埠外国船只和吨位变化都在增加,但上海增加速度远远快于广州。
这种变化实质上反映了近代外贸中心逐步转移,故选A项。
其它选项均与材料主旨不符。
答案 A3.(2013·广州调研)“它因模仿一部分西方器物而异于传统,又因主其事者以新卫旧的本来意愿而难以挣脱传统。
结果是‘东一块西一块的进步’,零零碎碎的。
是零买的,不是批发的。
”材料中的“它”是指 ( )。
A.洋务运动B.维新变法运动C.义和团运动D.新文化运动解析根据材料“模仿一部分西方器物”、“以新卫旧”,结合洋务运动的目的内容可知,答案应为A项。
答案 A4.(改编题)“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用雇佣劳动的方式剥削无产者,生产的目的是攫取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单元工业文明冲击下的中国近代经济和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20课时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一、选择题1.“嫂嫂织布,哥哥卖布……土布贵,洋布便宜;土布没人要,饿倒了哥哥嫂嫂”,近代中国的这首民谣反映了当时的一种社会经济现象。
这一社会经济现象的实质是()A.传统丝织业的发展B.国内贸易中心的转移C.自然经济开始解体D.民族工业的产生解析鸦片战争后,资本主义国家将大量商品输入中国,输入的洋货多为机器制造,物美价廉,竞争力强,而中国的土货滞销,土布、土纱等的销售陷入困境。
材料反映了中国的手工业棉纺织业的衰败,标志着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故选C项。
答案 C2.“在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中,1860年是个很重要的时间点”。
以下史实最能支持这一观点的是() A.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结束B.《资政新篇》的颁布C.洋务运动的兴起D.“西学东渐”的开始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1860年中国的近代化应该是指学习西方的机器技术,而近代中国第一次大规模的学习西方技术的实践是洋务运动。
所以选项是C。
答案 C3.中日甲午战争后,中国近代化的内容发生新变化,开始由“政策创新”转向“体制创新”。
这里的“政策创新”是指()A.新思想的萌发B.洋务运动C.戊戌变法D.清末新政解析本题考查中国近代化。
甲午战争前,中国近代化中的“政策创新”是指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即洋务运动;甲午战争后,“体制创新”是指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答案 B4.1865年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是具有先进技术的“制器之器”的工厂;1899年创办的大生纱厂,是“设厂自救”的棉纺织企业。
它们的共同点是()A.深受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B.属于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C.属于近代洋务企业D.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解析本题考查了洋务企业和民族工业的共同点。
A项说法错误,洋务企业和民族工业产生于19世纪60~70年代,而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于19世纪后期20世纪初;B、C两项说法错误,本题选D项,都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近代化在经济上的表现是经济的工业化。
答案 D5.福建华侨邱忠坡早年赴南洋经商,1875年回厦门创办万兴轮船公司,后参与厦门太古码头的投资,兼营进出口贸易,成为太古洋行的买办。
邱氏家族还涉足厦门的房地产、商铺等行业。
据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有()①万兴轮船公司是洋务企业②邱氏创办企业得益于清朝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③邱氏企业具有买办性质④邱氏企业家族性产业特点突出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解析根据材料和时间可知,万兴轮船公司不是洋务派创办的企业,和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限制无关,①②错误。
答案 D6.1895年,一位江苏南通恩科取士的状元宣布放弃仕途,转而去做一个商人。
状元下海办厂,是千百年来的一个天大的新鲜笑话。
这反映了()A.中国近代工业起步B.政府废止科举取士制度C.自然经济彻底瓦解D.政府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根据题干“1895年”分析,此时处于甲午中日战争之后,“实业救国”的浪潮兴起,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因此出现了上述情况。
答案 D7.《中国近代经济史1895~1927》是一部专论清末民初中国经济史的学术专著,该书在论述中国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同时,也阐述了“近代中国的产业革命精神”。
这种中国特色的产业革命精神主要在于追求()A.实业救国B.发展资本主义C.民族富强D.实现民主政治解析“这种中国特色的产业革命”主要是指民族资本主义。
在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下,清末民初民族资本主义取得初步发展。
答案 A8.2012年9月,一则“百年火柴厂破产两次拍卖均夭折”的新闻冲击了国人的眼球。
河北泊头火柴有限公司位于沧州,前身为泊镇永华火柴股份有限公司,始建于1912年,改写了国人依赖“洋火”的历史。
下列对该厂说法正确的是()A.在清政府放宽对民间办厂限制的政策下不断壮大B.未受到日本“军管理”办法的影响C.在抵制日货、提倡国货的群众运动中销量不断提升D.这是中国自己创建的重工业企业解析泊头火柴厂创办于1912年,1915年抵制日货、提倡国货的群众运动有利地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其销量一定会不断提升,故选C项。
答案 C9.有学者这样描述中国近代经济的基本格局:“第一世界已是马达隆隆、汽笛长鸣,是工业文明曙光初现,而第三世界则依然是‘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是传统的畜牧业经济,第二世界则是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男耕女织,耕织结合的传统农业经济。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①近代工业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②民族工业占绝对优势③经济发展存在明显区域差别④形成均衡发展的经济格局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解析“曙光初现”指的是第一世界工业文明在中国仅仅是在东南沿海,并不普遍而且发展受到外国资本主义的限制;第三世界畜牧业经济还很原始落后;第二世界农耕经济还大量存在,故应排除②④。
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B。
答案 B10.经济史专家认为中国近代工业发展曾出现三次热潮: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资本主义工业兴起;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工业获得初步发展;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
这“三次热潮”的相同作用是()A.根本上动摇了传统生产方式和政治制度B.促进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思想广泛传播C.一定程度上瓦解了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D.为辛亥革命到来奠定了物质和阶级基础解析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发展并未从根本上动摇传统生产方式和政治制度,A项错误;B、D两项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工业获得初步发展的作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发展,使中国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C项正确。
答案 C11.2012届21班举行了一场辩论会:甲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只有先进行近代化,实现国家富强,才能真正实现民族独立。
乙方:从近代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探索的结果看,只有先实现民族独立,才能真正实现近代化。
更符合近代中国实际的观点是()A.甲方B.乙方C.甲乙方都符合D.甲乙方都不符合答案 B12.据《中国社会通史》论述:在全国煤炭开采中,机械化开采的比重,民国初年为57%,1937年已上升到83%;1912年机械化采煤量占总开采量的30.6%,1937年占89.3%。
这种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得益于()A.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B.国民政府战时经济体制的实行C.颁布《金圆券发行办法》,金融市场稳定D.帝国主义放弃了对中国的侵略解析本题实际考查学生对民族资本主义在“民国初年”到“1937年”发展原因的认识,所给四个选项中,只有A项的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开展符合题意。
B项在1937年后,C项在解放战争时期,从时间上排除;D项错在“放弃”,排除。
答案 A二、非选择题13.经济结构是否合理,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美国学者斯塔夫里阿诺斯说:明清政府极力控制、压迫商人阶层,这是中国社会同西方社会根本的、最有意义的差别。
材料二茅盾在小说《春蚕》中写道:“洋鬼子怎样就骗了钱去,老通宝不很明白……河里更有了小火轮船以后,他自己田里生出来的东西就一天一天不值钱,而镇上的东西却一天一天贵起来。
”材料三民国初年工业资本分布状况统计表(单位:千元)(1)材料一中,中西方“根本的、最有意义的差别”具体表现是什么?对本国经济的发展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现象?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什么?(3)材料三反映了民国初年工业发展有何突出特点?导致这一特点的主要因素是什么?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今中外经济结构。
第(1)问的“差别”直接回忆教材即可归纳出来,“影响”主要回答对中国的消极影响和对西方的积极影响。
第(2)问,要联系教材鸦片战争后列强向中国倾销商品,掠夺原料,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解体等知识进行回答。
第(3)问,“特点”可直接从图中得出:轻工业发展迅速,重工业发展缓慢。
“主要因素”要从中国的社会性质、列强的侵略考虑。
答案(1)差别:中国:重农抑商;海禁。
西方:鼓励商业发展;殖民扩张和掠夺。
影响:中国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逐渐脱离世界。
西方加快了资本原始积累,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现象:自然经济受到冲击。
原因:列强向中国倾销商品,掠夺原料。
(3)特点:轻工业发展迅速,重工业发展缓慢。
主要因素:列强侵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江浙财团最早的雏形是宁波商帮。
“宁波帮”源于宁波而成于上海。
鸦片战争后,宁波人开始向上海进军,最初主要从事商业、沙船运输业和钱庄业,19世纪晚期随着西方经济的进一步入侵,“宁波帮”又向近代工业企业和新式银行扩展,在这一过程中,“宁波帮”还扩展该帮成员,其联络对象由宁波籍扩大到浙江、江苏籍,甚至包括安徽籍,因此“宁波帮”演变扩大为“大宁波帮”——“江浙财团”。
……至中华民国初期,江浙籍人士控制的银行已成为上海金融界最重要的力量,江浙财团至此正式崛起并达到鼎盛时期。
材料二“江浙财团”投资人和主办人大都是民族资产阶级的上层,有些是北洋军阀时期的军阀官僚,出身于买办,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的产物,不少集团带有较浓厚的官僚买办资本主义倾向,但其民族资本主义成分则是主要的。
其代表人物曾表现过一定程度的反帝、反官僚军阀政府的积极性。
……又表现了较强的动摇性和妥协性。
特别是上海工人武装起义的胜利,使他们感到恐惧。
当蒋介石准备发动“四一二”政变时,许多人站到了蒋介石一边。
材料三江浙财团希望南京政府能够实现国内的统一和稳定,取消外国企业在华的经济特权,虽然蒋介石与其有共同点,但蒋介石主政期间致力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对于江浙财团所掌握的银行业这样的命脉行业,是必定要将其纳入国家的控制下,这在很大程度上侵犯了资产阶级的利益。
三十年代随着日本入侵的威胁日益临近,国民政府对经济的统治程度日渐加深,至1935年时,全国2 566家银行有1 971家被国民政府控制,江浙财团在经济上逐渐失去主导地位,它们中许多银行和企业被兼并,逐步地沦为“四大家族”官僚资本的附庸。
这种局面的形成,标志着江浙财团开始瓦解。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江浙财团”在近代崛起并达到鼎盛的主要因素。
(2)请你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评“江浙财团”。
(3)联系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归纳江浙财团在近代发展受阻并最后瓦解的主要因素。
从中可得到什么启示?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分析能力。
第(1)问,结合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条件进行分析;第(2)问,从“江浙财团”的阶级属性上分析;第(3)问,分析民族独立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答案(1)崛起因素:①19世纪末帝国主义竞相在中国开设银行工厂,大量输出资本,刺激了江浙商人投资近代工业和金融业;②清政府放松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③受到民族危机的刺激和“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④辛亥革命为民族工业发展扫清了一些障碍;⑤辛亥革命后颁布一系列发展实业的政策,激发了民族资产阶级投资的热情;⑥一战期间帝国主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