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19年秋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21.智取生辰纲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上第21课《智取生辰纲》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上第21课《智取生辰纲》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智取生辰纲》是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属于古代小说单元。
本文讲述了北宋末年,草莽英雄杨志、林冲等人,在梁山泊领袖宋江的策划下,巧妙地智取了官府的生辰纲,揭开了一场震动朝野的大事。
课文情节曲折,人物形象鲜明,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通过本文的学习,学生可以领略到古代小说的魅力,提高阅读兴趣,同时也能了解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英雄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对于古代小说这种文学体裁,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本文情节复杂,人物关系丰富,学生可能在理解上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阅读体验,引导他们逐步深入文本,领略其中的魅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了解古代小说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英雄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领会古代小说的特点。
2.教学难点:分析课文中的情节安排和人物关系,理解英雄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教师讲解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文本。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相关历史背景和人物形象,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课文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阅读理解: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情节安排和人物关系,理解英雄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
4.教师讲解: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难点问题,进行详细讲解,引导学生深入文本。
5.课堂拓展:介绍《水浒传》等其他古代小说作品,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6.总结反思:让学生谈谈对本课的学习收获,教师进行点评。
《智取生辰纲》参赛说课稿(部编版九年级上册)

《智取生辰纲》参赛说课稿(部编版九年级上册)一. 教材分析《智取生辰纲》是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选自《水浒传》。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讲述杨志护送生辰纲的过程以及智取生辰纲的故事。
这篇课文既有丰富的人物形象,又有曲折的故事情节,对于学生理解中国古典文学,培养阅读兴趣具有重要作用。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古典文学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水浒传》这部作品,部分学生可能阅读较少,对于作品中的角色和情节可能不够熟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品的魅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阅读课文,学生能够理解生辰纲的故事情节,了解作品的历史背景,把握作品的主要人物和形象。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合作学习,学生能够分析作品中的矛盾冲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课文,学生能够感受作品中的人物品质,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作品中的矛盾冲突,把握作品的人物形象。
2.教学难点:深入理解作品中的心理描写,体会作品的魅力。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问题驱动法、合作学习法和情境教学法。
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通过合作学习,让学生在讨论中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此外,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作品中的情节,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水浒传》的封面和简介,引导学生回顾作品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阅读理解:学生自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回答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作品中的矛盾冲突,体会作品的人物形象。
3.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4.说课: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5.实践拓展: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角色扮演,体会作品的情境。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教案21智取生辰纲

21 智取生辰纲1.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概括“智取”情节。
2.赏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探讨生辰纲丢失的原因。
3.了解早期白话文的特点,体会古今汉语的联系与贯通。
第1 课时一、导入新课北宋年间,在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荒凉之地黄泥冈,发生了一起震惊全国的重特大抢劫诈骗事件。
当时北京大名府梁中书为了给远在首都东京的岳父大人蔡太师送生日礼物,派杨志带领一批训练有素的“特警”护送十万生辰纲,结果却被以晁盖、吴用等为首的一批犯罪分子中途劫走!然而,令人惊奇的是,八九百年过去了,人们不仅不痛恨这伙“诈骗抢劫团伙” ,反而对他们十分崇拜,津津乐道,尊称他们为英雄!这是为什么呢?欲知晓答案,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智取生辰纲》一文。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与作品施耐庵,元末明初小说家,本名彦端,今江苏兴化人。
博古通今,才气横溢,举凡群经诸子,辞章诗歌,精通天文、地理、医卜、星象等,35 岁曾中进士,后弃官归里,搜集整理关于梁山泊宋江等英雄人物的故事,闭门著述,最终写成了“ 四大名著” 之一的《水浒传》。
关于《水浒传》的作者是否只是施耐庵一人,学界尚有争议。
明嘉靖时人高儒的《百川书志》云:“《忠义水浒传》一百卷,钱塘施耐庵的本,罗贯中编次。
”因此,也有人认为《水浒传》为施耐庵与罗贯中的合著。
作为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极高的地位,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农民起义全过程的长篇小说。
全书前半部写“ 官逼民反”,好汉林冲、鲁智深等一个个被“ 逼上梁山”,在宋江上山后,写了几场反土豪、打官军的战争;后半部写宋江被招安,攻辽,打方腊,最后以悲剧结局。
小说真实地描写了起义斗争的发展过程:从个人发展到集体反抗,从分散斗争到有组织的斗争,以及起义失败的结局。
目标导学二:梳理情节,整体感知1.快速浏览课文,大体把握故事内容,并在浏览的过程中思考以下问题。
文题中的“生辰纲”是什么东西?“智取”的人是谁?为何称作是“智取”?明确:生辰纲是为太师蔡京祝寿而进献的大批财物,都是搜刮百姓血汗钱的不义之财;智取的人是晁盖、吴用等八条好汉;因取生辰纲的过程中巧用计谋,故称智取。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课件 第六单元 《智取生辰纲》说课稿

《智取生辰纲》说课稿一、说教材《智取生辰纲》列入部编版中考上册第六单元中。
本单元的课文都是我国古代长篇小说中的有名片段,目的是引发学生阅读此类小说的兴趣,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
其创作总体上呈如下特点:(1)注意人物语言、行动和细节的描写,在矛盾冲突中展示人物性格;(2)情节曲折,故事完整;(3)语言准确简练、生动流畅。
《水浒传》是四大名著之一,是施耐庵的代表作,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农民起义全过程的长篇小说,在创作上体现了我国古典小说突出的艺术成就。
而《智取生辰纲》一文,选自《水浒传》第十六回:“杨志押送金银担吴用智取生辰纲”。
课文节选部分写了晁盖、吴用等人劫取梁中书生辰纲的经过。
故事围绕“智取”二字逐步展开,悬念一个接着一个,明写护送队伍头领杨志警惕性之高,暗写晁盖等人用计之妙,读来引人入胜,因而很适合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斗智,抓住这一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完成教学任务。
二、说学生我教学的是初三学生,他们具有强烈的学习欲望,具有执著的探索精神和协作精神。
平时上课积极思考,相互交流,敢说敢做,能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来。
这些学生对传统的填鸭式教学特别反感,对运用多媒体教学特别感兴趣,尤其是对声、情、图并茂的多媒体教学更是情有独钟。
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在语文老师的引导下,能够自主、合作、探究地完成学习任务,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充分体现了现代学习方式的主动性、独立性,合作性、开放性等特征。
三、说教学设想由于语言的时间差距,学生读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因而课前必须让学生反复自主阅读文章。
为了让学生透彻全面理解杨志失陷生辰纲的原因,还必须把课文节选部分之前的有关杨志的内容印发给学生,从中找到其性格上的弱点,也就找到了他失陷生辰纲的原因之一。
初三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语言感受力,并且已经接触过小说,能够了解小说的基本要素和小说的主要特点。
同时,学生通过欣赏影视作品、阅读文本对本文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主题思想等内容定能整体把握。
第22课《智取生辰纲》说课稿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智取生辰纲》说课稿—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一、说教材《智取生辰纲》是在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这一单元是中国古典白话小说。
从整个教材体系看,(课件展示表格)散落的小说不多,只有七年级下册《台阶》《带上她的眼睛》、八年级上册《社戏》。
单独的小说单元共有三个:九年级上册现代小说、古代白话小说,下册中外小说。
我做了一下梳理:七、八年级篇目侧重一般文体的阅读方法、阅读策略。
三个小说单元侧重小说的阅读方法和阅读策略。
三个单元的教学要求呈螺旋式提升。
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是是学会梳理小说情节,试着从不同角度分析人物形象,结合自己的体验理解小说的主题;第六单元是抓住小说的主要线索,梳理故事情节;在把握人物形象的基础上,探讨性格形成的原因;到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是“在梳理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的基础上,对作品的内容、主题有自己的看法,理解小说的社会意义。
学习欣赏小说语言,了解小说多样化的风格”。
本单元的小说是整套教材唯一的古代白话小说,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教学所处位置是在三个小说单元的中间,起着承上起下的作用。
这是本单元的单元导语:明清时期,我国古代白话小说发展到顶峰,产生了众多不朽的名著。
本单元的课文,都是从这一时期的经典长篇小说中节选的精彩片段。
它们有的讲英雄传奇,有的描绘儒林世相,有的演绎历史故事,有的展现封建的家族的生活,情节引人入胜,人物形象鲜明,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阅读这些作品,可以领略传统白话小说的魅力,了解古代生活,丰富人生体验。
学习这个单元,要抓住小说的主要线索,梳理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探讨性格形成的原因;结合具体描写,了解古代白话小说的艺术特点。
从单元导语的表述可以看出,“了解古代生活,丰富人生体验”是本单元人文目标。
本单元语文素养目标有三个:梳理故事情节,探讨性格形成的原因,了解古代白话小说艺术特点。
“抓住小说的主要线索”是“梳理故事情节”的策略;“把握人物形象”是“探讨性格形成的原因”的前提,品味“具体的描写”是“了解古代白话小说的艺术特点”的阅读策略。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智取生辰纲》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智取生辰纲》课文原文及教案【导语】《智取生辰纲》节选自古典名著《水浒传》第十六回:“杨志押送金银担吴用智取生辰纲”。
写了晁盖、吴用等人劫取梁中书生辰纲的经过。
故事围绕“智取”二字逐步展开,悬念一个接着一个,明写护送队伍头领杨志警惕性之高,暗写晁盖等人用计之妙,读来引人入胜。
无忧考网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课文时值六月,天气炎热,挑着生辰纲的军汉在崎岖小路上行走,个个气喘嘘嘘,汗水淋漓,苦不堪言。
有的走慢了,杨志就用藤条抽打,喝令∶“快走!”他们到了黄泥冈。
小路两边是松林,军汉实在走不动了,都放下担子,到树荫下躺倒休息。
杨志喝道∶“这是什么地方,敢在这里乘凉,起来快走!”众军汉叫苦说∶“你把我们剁成八块,我们也走不动了。
”两个虞侯和老都管喘着气慢慢走上来。
老都管见杨志打军汉,劝道∶“杨提辖,实在热得走不动了,别怪他们吧。
”杨志说∶“这是黄泥冈,正是强人出没的地方,怎敢在这里停脚!”杨志不理军汉的哀告,举起藤条说∶“不走的,吃俺二十棍!”他刚要打下,忽见松林里有人探头观望,便急忙放下藤条拿起朴刀,追进松林喝道∶“你好大胆子,敢来看我的货物!”杨志近前一看,林中一字儿摆着七辆江州车子,晁盖七人假扮推车的在乘凉。
杨志问道∶“你们是干什么的?”晁盖道∶“我们是贩卖枣子到东京去的。
”杨志这才放下心来。
白胜挑了一担酒桶走上冈来,边走边唱∶“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
农夫心内如汤煮,楼上王孙把扇摇。
”他走到松林边上,放下酒担乘凉。
众军汉见白胜是卖酒的,便说∶“我们又热又渴,何不买些酒吃,也解暑气。
”杨志听了训斥道∶“你们这些村鸟知道什么,全不知路途上艰险,多少好汉给蒙汗药麻翻了。
”晁盖七人出来说∶“口渴得很,卖给我们一桶酒喝。
”白胜说∶“好,五贯钱一桶。
只是没有碗,就用两把酒瓢舀着喝吧!”众人一边吃枣子,一边喝酒。
吴用舀了半瓢酒,说去取点枣子,进松林里去了。
吴用到树林里,把酒倒掉,从衣袋里掏出纸包,把蒙汗药倒在瓢里,走出松林。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智取生辰纲》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6篇)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智取生辰纲》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6篇)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智取生辰纲》课文原文及教案篇一1.思路:抓住题目《智取生辰纲》中的智字,由此做深入挖掘。
取者无疑用了智,而失陷生辰纲者就愚钝到极点了吗?引导学生从问题的两个不同方面(或矛盾的双方)进行深入、细致的思考。
2.导语设计:我们周围许多同党都比较喜欢收集印有《水浒》中梁山一百单八好汉图像的精美画片,收集较全者往往引以为豪。
我想,大家欣赏的不仅是画片,更主要的是佩服这些好汉的英雄豪气。
梁山好汉们殊途同归,但他们各自的出身、地位、命运、投奔梁山的动机却不尽相同。
他们当中不乏武艺高强、具有一定教养的军官,青面兽杨志是其中的一个代表。
今天我们就来阅读、学习杨志命运转折的关键一节。
3.教学过程:第一步:导人新课(见导语设计)。
第二步:介绍与(水浒传》有关的文学常识及与杨志故事相关的十二、十三回故事梗概,为学生将课文(第十六回)的内容与前面的故事内容很快衔接扫清障碍。
第三步:解释课文中较生僻词语的意义(解释略)。
纲、权且、趱行、端的、舒头探脑、尴尬、去处、兀自、口浅、却才、计较第四步:在学生通读全文、细读全文之后,设计三个关键问题,让学生充分思考,展开讨论。
思考题1:晁盖、吴用等人劫取生辰纲用智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思考题2:杨志最终失陷生辰纲从而贻误终身,是否在他身上确实无“智”可言呢?思考题3:如杨志并非无智,那么试分析他失败的关键症结在哪里?以上三题实际上涉及了主要矛盾的双方(晁盖等人与杨志),次要矛盾的双方(杨志与军健、老都管、虞侯),故事的主要情节,环境描写的作用等诸多方面。
学生如能做出较为贴切的回答,将会有助于对小说内涵的理解。
讨论后明确:1.晁盖;吴用等人劫取生辰纲毋庸置疑是用了智,他们使用的智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智用天时。
杨志押送生辰纲正赶上酷热的季节,此时正是五月半天气,过了十四五日后(六月初四)天气未及晌午,一轮红日当天,没半点云彩,其实十分大热众军人看那天时,四下里无半点云彩,其实那热不可当。
【部编版】语文九上:第21课《智取生辰纲》说课稿

【部编版】语文九上:第21课《智取生辰纲》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智取生辰纲》是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属于古代小说单元。
本课主要讲述了杨志押送生辰纲的过程中,被晁盖、吴用等智取的故事。
通过分析教材,我们可以发现本文具有以下特点:1.文章结构紧凑,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2.人物形象鲜明,性格各异,富有特色。
3.语言生动活泼,充满了古代小说的韵味。
4.本文涵盖了智谋、忠诚、背叛、团结等多种主题,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于古代小说也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可能会对一些古代词汇和表达方式产生困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体会文章主题。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掌握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人物形象,品味语言魅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文章的主题,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对古代小说的兴趣。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课文情节的理解,人物性格的分析。
2.针对重难点,教师应引导学生深入阅读,通过讨论、分析等方式,把握课文内容。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教师讲解相结合的方法。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课文图片,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课文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简要介绍《智取生辰纲》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基本内容,掌握生字词。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人物形象,品味语言魅力。
4.教师讲解: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问题,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5.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6.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应突出课文重点内容,简洁明了,方便学生理解。
以下是一个可能的板书设计:杨志–> 押送生辰纲晁盖、吴用–> 智取生辰纲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智取生辰纲》说课稿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题目是《智取生辰纲》,本文节选自古典名著《水浒传》第十六回:“杨志押送金银担吴用智取生辰纲”。
《水浒传》是施耐庵的代表作,它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农民起义全过程的长篇小说。
课文节选部分写了晁盖、吴用等人劫取梁中书生辰纲的经过。
故事围绕“智取”二字逐步展开,悬念一个接着一个,明写护送队伍头领杨志警惕性之高,暗写晁盖等人用计之妙,读来引人入胜。
本文列入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
本单元的课文都是我国古代长篇小说中的有名片段,目的是引发学生阅读此类小说的兴趣,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的热爱。
其创作总体呈现如下特点:(1)注意人物语言、行动和细节的描写,在矛盾冲突中展示人物性格;(2)情节曲折,故事完整;(3)语言准确简练、生动流畅;(4)叙述方式带有明显的说书人的痕迹。
而《智取生辰纲》一文在创作上体现了我国古代小说突出的艺术成就。
二、说学生和教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一个差的老师只会奉献,而好的老师则会教会学生发现真理”。
初三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语言感受力,并且已经学过了几个小说单元,已经能够了解小说的基本要素和小说的主要特点。
同时,学生通过欣赏影视作品、阅读文本对本文节选故事的情节、人物形象,主题思想等内容也有个大体的把握。
因此,组织本课教学时,教师如果只停留对课文情节、语言、动作、心理等逐条分析上,必然会把课文搞得支离破碎,而使学生毫无兴趣。
所以,我设想抓住一点,深入挖掘,可能更激起学生自动探求的欲望,开启学生的思维,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说教学目标
1、《智取生辰纲》一文作为教学内容,我认为可以生成一下教学价值:培养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和能力;引导学生学习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的方法;引导学生探究文章的主题等等。
通过对学生和教材的分析和理解,我打算用一个课时来完成教学,教学目标为:
1、理解课文“智”的所在:杨志的智送、吴用的智取、施耐庵的智写
2、把握杨志的性格特点
3、品鉴本文的精妙构思
而本文的教学重点则在于让学生了解课文“智”的所在以及作者独具匠心的结构安排
四、说教学设计
针对这篇文章,我打算以“智”为中心,从分析杨志的“智”和吴用的“智”引申到作者的“智”,进而品鉴小说结构安排的巧妙之处。
五、说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课间播放《好汉歌》,上课时让学生说说自己对梁山好汉的总体印象
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梁山好汉的另一面。
在这里,既没有令人眼花缭乱的刀光剑影,也没有让人扼腕屏息的搏斗场面,有的只是智慧与智慧的较量。
请大家翻开课文,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一课《智取生辰纲》。
(设计依据:通过播放歌曲和让学生谈自己对梁山好汉的印象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热情,让学生更广泛地参与到课堂中来,这为课堂的展开奠定了基础)
(二)整体感知
复述故事情节
(设计依据:这篇课文篇幅教长,当堂读课文必然浪费很多时间,而且学生在课前已经预习过课文,让学生复述目的是让学生以讲代读,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和表达能力的同时又让学生了解故事情节。
)
(三)问题探究
本文课题为《智取生辰纲》,全文紧紧围绕一个“智”字展开,在文中“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杨志的智送、吴用的智取、施耐庵的智写。
因此,我设计了以下四个问题
1、讨论分析杨志的“智”
2、分析杨志失去生辰纲的原因
3、分析吴用的“智”
4、分析施耐庵的“智”
(设计依据:以上四个问题设计是一个连环扣,学生通过这些问题的讨论就不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故事情节构思的精妙、人物形象的鲜明,还可以感受到语文之美、语言之美。
同时每一个问题的回答都要求学生从文章中找答案,培养学生通过语言分析课文的方法,因为任何架空语言的分析都不是真正的语文学习,要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从而实现阅读能力的迁移。
在分析吴用的“智”的过程中,我插入了视频欣赏,这样不仅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故事情节,同时也缓解学生的课堂疲倦,激起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
)
六、布置作业
既然课题是《智取生辰纲》,那么就请大家从吴用的角度来改写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