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留侯论导学案 苏教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
2019-2020年高中语文《毛颖传》教案 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教案

2019-2020年高中语文《毛颖传》教案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写作背景,进而理解寓言主题;2、认识文章通过嬉笑诙谐的寓言形式体现严肃而重大主题的寓庄于谐的写法;3、领会作者善于把握人与物之间的相似点,达到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构思艺术。
教学重点:把握人与物之间的相似点。
教学难点:寓言主题的理解第一课时教学要点:指导学生读懂文句,理请作者谋篇思路教学进程:一、简介1、学生简介作者2、寓言:一种带有劝喻性或讽刺性的小故事,常用夸张手法描写人物,或把动植物与微生物拟人化,使深奥的生活哲理和道德教训,从简单而又明白易懂的故事中体现出来。
先秦时代,诸子著作中就包含了大量寓言。
唐宋时期,寓言创作进入繁盛阶段。
八大家中柳宗元、韩愈、苏轼为高手。
本文看似传记,但实际上是寓言。
二、自读、理解文句1、提示各段重点词句:第一段:果实使物醢佐匿第二段:次以惧趺居简牍是资其遂兼诸侯乎日见亲宠任事第三段:便敏悉重累拜狎以衡石自程推致见请亦时往第四段:因冠免谢谓君中书,君今不中书邪?所谓尽心者第五段:本其所出《春秋》之成,见绝于孔子,而非其罪2、朗读,讨论疑难,翻译全文。
三、理请作者谋篇思路1、思考:文章各段分别写什么内容?可分为几部分?2、讨论明确:全文五段,可分为三部分:(一)(1-2)写毛颖的家世。
(二)(3-4)写毛颖被皇上重用与抛弃。
(三)(5)作者对毛颖一生的评论。
3、思考:文章以什么谋篇构思?A 感情变化 B 事件 C 时间变化作业:第二课时教学要点:深入理解把握人与物之间的相似点,理解主题。
教学进程:一、阅读探讨1、文章看似为人写的传记,实是以笔写人的寓言,许多句子一语双关,既像写人,又是写笔;既是写笔,又是写人。
妙不可言。
找出这些句子,理解文意,品味其妙处(文后练习一)举例提示:为人强记而便敏自结绳之代以及秦事,无不纂录九流百家皆所详悉日见亲宠任事通于当代事务善随人意虽见废黜终默不泄2、简介写作背景本文作于韩愈三十六至四十七岁间,韩愈仕途坎坷,早年四度应试,才中进士。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学案:专题二第1课进学解

[专题概说]本专题共有三篇文章。
《进学解》是作者的感叹怀才不遇、自抒愤懑之作。
《名二子说》表达对爱子的劝诫与勉励。
《日喻》阐述了作者的内心感悟和思想感受。
《进学解》假托向学生训话,勉励他们在学业、德行方面取得进步,学生提出质问,先生解释,借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仕途坎坷的牢骚,字里行间饱含抑郁,也反映了对社会的批判。
文中不少成语、名句值得细细品味。
《名二子说》这篇文章苏洵通过对为二子命名的解说,说明了苏轼、苏辙两兄弟不同的性格特征,对他们的一生做了十分准确的预言,表现了对儿子的担心和希望。
《日喻》运用两个内容相近但又有连续性、发展性的寓言故事构成富有变化的结构,使寓言的主旨更趋深入,丝丝入扣,环环相接,体现了苏轼在散文创作方面的创新精神。
第1课进学解1.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进学解》2.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贪多务得,细大不捐;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
——《进学解》3.升堂坐阶新雨足,芭蕉叶大栀子肥。
——《山石》4.夜深静卧百虫绝,清月出岭光入扉。
——《山石》5.纤云四卷天无河,清风吹空月舒波。
——《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一、字词积累1.字音爬罗剔.(tī)抉.(jué)纂.(zuǎn)言继晷.(ɡuǐ)补苴.(jū)罅.(xià)漏幽眇.(miǎo) ·(nónɡ)郁佶.(jí)屈聱.(áo)牙 正而葩.(pā) 闳.(hón ɡ)其中 跋.(bá)前踬.(zhì)后 何裨.(bì) 侏.(zhū)儒.(rú) 岁靡.(mí)廪.(lǐn )粟 纡.(yū)余 卓荦.(luò) 玉札.(zhá) 崇庳.(bēi ) 瑕疵.(cī) 訾.(zī) 2.通假字①登崇畯.良 畯,同“俊”,优秀 ②校.短量长 校,同“较”,比较 ③冗不见.治 见,同“现”,表现 ④今先生学虽勤而不繇.其统 繇,同“由”,遵循 ⑤若夫商财贿之有亡. 亡,同“无”,没有 ⑥计班资之崇庳. 庳,同“卑”,低下 3.一词多义(1)具⎩⎪⎨⎪⎧①治具.毕张 名词,工具②左右具.宜 副词,都,全③故人具.鸡黍 动词,准备饭食或酒席④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动词,准备,备办(2)行⎩⎪⎨⎪⎧①行.成于思毁于随 名词,德行②卒老于行.名词,道路(3)披⎩⎪⎨⎪⎧①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 动词,翻阅②披.草而坐 动词,分开③披.心腹,见情素 动词,剖开,披露④予披.宫锦还家,汝从东厢扶案出 动词,披上,穿上(4)方⎩⎪⎨⎪⎧①长通于方. 名词,礼法②宰相之方.也 名词,治国方术③有朋自远方.来 名词,地方④今齐地方.千里 名词,方圆⑤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 形容词,方正,正直⑥方.急时,不及召下兵 介词,当……时(5)竟⎩⎪⎨⎪⎧①竟.死何裨 动词,完毕,终了②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副词,竟然③何竟.日默默在此 形容词,全,整④道竟.何为邪 副词,究竟(6)要⎩⎪⎨⎪⎧①言虽多而不要.其中 动词,求,要yāo ②记事者必提其要. 名词,纲要③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 动词,总归,总括④张良出,要.项伯 动词,同“邀”,邀请(7)于⎩⎪⎨⎪⎧①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 介词,引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不译②有笑于.列者曰 介词,在③私不见助于.友 介词,被动句中引出动作发出者④逃谗于.楚 动词,到 4.词类活用①国子先生晨.入太学 名词作状语,在早晨 ②犹且月.费俸钱,岁靡廪粟 名词作状语,每月 ③补苴.罅漏 名词活用作动词,填补 ④踵.常途之促促 名词活用作动词,走,跟随 ⑤细大..不捐 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小的事物;大的事物 ⑥拔去凶邪..,登崇畯良.. 形容词作名词,凶险邪恶的人; 优秀的人⑦乘马从.徒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跟从 ⑧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于既倒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 ……止;使……回⑨名.一艺者无不庸 名词作动词,名一艺,指能治一种 经书 5.古今异义 ①作为..文章 古义:写作成。
高中语文苏教版精品教案《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 留侯论》6

课题:《留侯论》语文教研组金莹1【内容解析】这篇文章选自《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论辩专题,是作者早年的一篇著名史论,是献给皇帝以应试求官的。
论辩类文章是中国古代散文中最发达的文体之一。
由于唐宋八大家对散文艺术性的追求,他们的论辩文有很强的文学性,无论在语言上还是在篇章结构上都堪称典范。
【目标设置】1、理解作者“忍小忿而就大谋”的观点及其独到新颖之处。
2、分析文章以“忍”字贯串全篇,层层议论、逐步深化的思路。
3、体会苏轼史论汪洋恣肆、雄辩有力的特色。
【学情分析】学生文言知识有了一定的积累,在自行阅读的基础上圈画出还没有掌握的文言知识,然后小组合作学习,老师帮助解决,基本解决阅读障碍。
本节课重点在了解本文立意的创造性和新颖性,学习苏轼的治学精神。
分析文章以“忍”字贯串全篇,逐步深化的思路,培养学生辨证思维和逆向思维的能力。
【策略选择】文言文教学最难的地方在于对言和文的处理,可以尝试整体性的把握,信息筛选,让学生跟文本对话,通过推理概括,比较不同的文本,在学习本文立意新颖的基础,训练学生的逆向思维;让学生独立绘制思维导图,学习本文正反对比、主次分明的写作特色,训练学生的思辨能力。
【教学流程】一、导入:两组画像对照,你觉得哪幅画像更符合你心目中张良的形象,并谈谈理由。
张良是刘邦的军师,为其出谋划策,屡建功业,是西汉的开国元勋。
刘邦灭项羽建汉称帝,高祖六年大封功臣。
高祖说:“运筹帷幄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
并让张良选择3万户作为封地,张良不敢接受,曾说我和帝初见面时在留,把我封在留就可以了,因此张良被称为留侯。
1※教师简介※金莹,中学一级教师,市教坛新秀,市区评优课二等奖,市优秀导学教师,校教学能手,校减负增效优秀教师。
主持研究2个市级立项课题,十多篇教学研究论文在国家级、省级、市级发表或获奖。
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
呜呼!此其所以为子房欤!二、百家争鸣:请同学们齐声朗读文章并思考:张良是一个著名的历史人物,在军事、政治上都具有卓越的才能,在《史记留侯世家》中司马迁认为张良成功的原因是什么?而本文却是从一个独特的角度来评论这个人物,文中哪些句子能表现作者独到的见解?司马迁《史记》着重在圯上老人赐给张良一本“读此,则为王者师”的《太公兵法》。
2019-2020年高中语文《留侯论》教案 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教案

2019-2020年高中语文《留侯论》教案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教案班级姓名学号一、学习目标1、了解本文立意的创造性和新颖性,学习苏轼的治学精神。
2、学习本文正反对比、主次分明的写作特色。
3、培养学生辨证思维和逆向思维的能力。
二、资料链接(一)作者介绍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谥号“文忠”,眉州眉山人,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和诗人。
豪放派代表人物。
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
他还是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
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
在政治上属旧党。
苏轼遇到的生平第一祸事就是乌台诗案。
当时有人(李定等人)故意把他的诗句扭曲,大做文章。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到任湖州还不到三个月,就因为作诗讽刺新法,“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狱,史称“乌台诗案”。
苏轼坐牢103天,几濒临被砍头的境地。
幸亏北宋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仕大臣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
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
这个职位相当低微,而此时苏轼经此一狱已变得心灰意懒,于公余便带领家人开垦荒地,种田帮补生计。
“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他在这时起的。
苏轼在诗、文、词、书、画等方面,在才俊辈出的宋代均取得了登峰造极的成就。
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文学和艺术天才。
苏轼是继欧阳修之后主持北宋文坛的领袖人物,在当时的作家中间享有巨大的声誉,一时与之交游或接受他的指导者甚多,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和张耒四人都曾得到他的培养、奖掖和荐拔。
故称苏门四学士。
苏诗内容广阔,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笔力纵横,穷极变幻,具有浪漫主义色彩,为宋诗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苏轼的词冲破了专写男女恋情和离愁别绪的狭窄题材,具有广阔的社会内容。
苏轼在我国词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
他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扩大到词的领域,扫除了晚唐五代以来的传统词风,开创了与婉约派并立的豪放词派,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冲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对词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论辩 留侯论学案(含解析)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

留侯论本课话题——勇猛与忍让朗读——课文中的名段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
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
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真正的勇猛,不在于受辱后的拔剑而起,而在于拥有宽广的胸怀,在于能屈能伸,在于具有超人的毅力和定力。
胸襟宽广的人会产生非凡力量和旺盛的斗志,从而成就一番壮伟的事业。
链接——生活中的素材清康熙年间,张英在朝廷当文华殿大学士、礼部尚书。
老家桐城的老宅与吴家为邻,两家府邸之间有片空地,供双方来往交通使用。
后来邻居吴家建房,要占用这个通道,张家不同意,双方将官司打到县衙门。
县官考虑纠纷双方都是官位显赫、名门望族,不敢轻易了断。
在这期间,张家人写了一封信,给在北京当大官的张英,要求张英出面,干涉此事。
张英收到信件后,认为应该谦让邻里,给家里回信中写了四句话:“千里来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 家人阅罢,明白其中意思,主动让出三尺空地。
吴家见状,深受感动,也出动让出三尺房基地,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宽6尺的巷子。
两家礼让之举和张家不仗势压人的做法传为美谈。
背诵——相关名言警句1. 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老子》2. 小不忍,则乱大谋。
——《论语》3.君子忍人之所不能忍,容人之所不能容,处人之所不能处。
——马南邨4. 最高贵的复仇之道是宽容。
——雨果5. 紫罗兰把它的香气留在那踩扁了它的脚踝上,这就是宽容。
——马克·吐温6. 一个伟大的人有两颗心:一颗心流血,另一颗心宽容。
——纪伯伦[知识·梳理]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圯.上之老人( ) 卒.然临之而不惊( )刀锯鼎镬.( ) 虽有贲.、育( )倨.傲( ) 鲜腆..( )( )肉袒.( )【答案】 yí cù huò bēn jù xiǎn tiǎn tǎn第2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1)卒然临之而不惊 ( )(2)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 ( )【答案】 (1)“卒”同“猝”,突然 (2)“见”同“现”第3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1)临⎩⎪⎨⎪⎧卒然临.之而不惊( )下临.无地(《滕王阁序》)( )把酒临.风(《岳阳楼记》)(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出师表》)( )(2)微⎩⎪⎨⎪⎧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 )俾倪,故久立,与其客语,微.察公子(《魏公子列传》)( )其文约,其辞微.(《屈原列传》)( )勃,三尺微.命(《滕王阁序》)( )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3)过⎩⎪⎨⎪⎧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 )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 )过.故人庄(《过故人庄》)( )【答案】 (1)动词,到,至/动词,从高处往下看/动词,面对/副词,正当,将要 (2)副词,略微/形容词,暗暗,悄悄/形容词,含蓄精妙/形容词,微小/动词,(如果)没有 (3)动词,超过/形容词,荒谬/动词,拜访第4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化含义迥(1)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 ( )________(2)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 ( )________(3)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 ( )________(4)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________(5)非子房其谁全.之( )________(6)油然而不怪.者( )________【答案】(1)名词用作动词降低自己的身份,谦逊待人(2)名词用作动词立王,称王(3)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受挫折、屈辱(4)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受惊/使……发怒(5)形容词用作动词保全(6)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怪异,感到奇怪第5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1)此其所挟持..者甚大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用威力强迫对方服从;从两旁抓住或架住被捉住的人(多指坏人捉住好人)。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学案:专题一第4课留侯论

第4课 留侯论1.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留侯论》2.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
——《留侯论》3.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水调歌头》4.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水调歌头》5.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水调歌头》一、字词积累1.字音挟(xié)持 圯(yí)上受书刀锯鼎镬(huò)虽有贲(bēn)、育孺(rú)子称(chèn)其志气2.通假字①卒然临之而不惊 同“猝”,突然②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同“现”,显现3.一词多义(1)过{①必有过人之节 超过,超越②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 错)(2)怪{①其事甚怪 奇怪②油然而不怪者 以……为怪)(3)其{①非子房其谁全之 难道②此其所以为子房欤 大概)(4)所以{①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 用……的方式②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的原因)(5)而{①拔剑而起,挺身而斗 连词,表修饰②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连词,表并列③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
而世不察 连词,表转折④卒然临之而不惊 连词,表转折)(6)之{①必有过人之节 的②子房之不死者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③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4.古今异义①此其所挟持者甚大古义:怀有的抱负。
今义:从两旁抓住或架住被捉住的人。
②千金之子古义:富贵人家。
今义:用于称他人的女儿,有尊贵之意。
③其身之可爱古义:值得爱惜。
今义:令人喜爱的,讨人喜欢的,深受热爱的。
④其君能下人古义:降低自己身份,谦逊待人。
今义:仆人。
5.词类活用①其君能下人 名词用作动词,谦逊对待②臣妾于吴者 名词用作动词,做臣妾,即做奴仆③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 名词用作动词,称王④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均为使动用法,使……惊惧,使……发怒⑤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 使动用法,使……受摧折6.文言句式(1)判断句①此固圯上之老人所为深惜者也②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2)状语后置句①勾践之困于会稽②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③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④而命以仆妾之役二、文学常识1.走近作者苏轼,宋代杰出的文学家、艺术家。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学案:专题九第1课圬者王承福传

[专题概说]本专题共三篇文章。
《圬者王承福传》寄托了作者的社会理想;《段太尉逸事状》刻画了一位封建时代正直官吏的形象;《方山子传》借赞颂方山子抒写自己不遇的感慨。
《圬者王承福传》一文通过记叙圬者王承福的经历,贯注了贬斥尸位素餐者、褒扬圬者王承福之意,在鲜明的对比中寄托了希冀君王管理百姓使其得以生存,官吏秉承君主旨意教化人民,百姓安分守己、自食其力的社会理想。
学习本文,重点是理解作者在文中要表现的思想,学习文章运用抑扬和对比手法突出人物特点的方法。
《段太尉逸事状》是一篇叙事严谨、写人生动的传记文,作者选取太尉一生中勇服郭晞、仁愧焦令谌、节显治事堂三件逸事,刻画了一位封建时代正直官吏的形象,全文不着一句议论,纯用冷静从容的写实手法,在客观的叙述中隐含着深沉的歌颂之情。
学习本文,重点是了解传主既刚勇忠贞又慈惠爱民的性格特征和清正廉洁的情操,在叙事中寄寓作者褒贬的史传特点。
《方山子传》一文通过记叙方山子的生平、经历、家世及与作者两次相遇,突出了方山子“异”于常人之处,颂扬了方山子淡泊自守的高尚品质,同时流露出作者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学习本文,重点是理解作者在文中寄寓的思想情感,学习运用言行的细节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
第1课 *圬者王承福传1.故君者,理我所以生者也;而百官者,承君之化者也。
——《圬者王承福传》2.漠漠轻阴晚自开,青天白日映楼台。
——《同水部张员外籍曲江春游寄白二十二舍人》3.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老子·四十五章》4.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论语·为政》5.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一、字词积累1.字音圬(wū)者 手镘(màn) 舍(shè)于归(kuì)其屋易强(qiǎnɡ)飨(xiǎnɡ)之夫(fú)人2.通假字①而归其屋食之当焉 归,同“馈”,给,偿②取其直 直,同“值”,报酬③贪邪而亡道以丧其身者 亡,同“无”,没有3.一词多义(1)发{①天宝之乱,发人为兵 动词,征发②非常之谋难于猝发 动词,发生③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 动词,抒发④探石发穴 动词,发掘)(2)视{①视时屋食之贵贼 介词,根据②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动词,比照③视为止,行为迟 名词,视力,目光)(3)将{①将富贵难守 副词,或许是②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连词,与③出郭相扶将 动词,扶持)(4)过{①又往过之 动词,经过②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副词,过于③闻大王有意督过之 动词,责备④愿枉车骑过之 动词,拜访)(5)虽{①虽劳无愧,吾心安焉 连词,虽然②虽圣者不可能也 连词,即使)(6)为{①圬之为技 动词,作为②世为京兆长安农夫 动词,是③然人不可遍为 动词,做④又往过之,则为墟矣 动词,成为⑤其肯劳其心以为人乎哉 介词,为了⑥故余为之传 介词,替,给)4.词类活用①舍于市之主人 名词作动词,住宿②故余为之传而自鉴焉 名词作动词,作传③必蚕绩而后成者也 名词作动词,养蚕5.古今异义①其他所以养生之具古义:表凭借,……的东西。
高中语文苏教版精品教案《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 留侯论》

《留侯论》教案【教学目标】一、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了解古今词义的变化和词类活用的现象,强化对重点语句的翻译和理解,结合诵读指导,进一步提高文言阅读的水平。
二、了解文章以“忍”字贯穿全篇,层层议论,逐步深化的论说思路。
体会苏轼史论散文广征经史,破除陈见,别出新意的风格特色,欣赏他的文采。
三、阅读苏轼笔下张良的心灵成长的历程,联系生活实际,感受“以忍易怒”“以静易躁”的人格力量,关照自己的人生之路。
学习苏轼的创造精神和治学态度。
【教学重点】积累文言知识,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教学难点】把握行文思路,理解作者“忍小忿而就大谋”的观点。
【教学方法】诵读体会、自主学习、点拨引导、研讨探究【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司马迁在《高祖本纪》中说:“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今天,我们走近的是《留侯论》,看看苏轼是如何看待张良的。
二、题解(一)释题(投影)张良宋•王安石留侯美好如妇人,五世相韩韩入秦。
倾家为主合壮士,博浪沙中击秦帝。
脱身下邳世不知,举国大索何能为?素书一卷天与之,谷城黄石非吾师。
固陵解鞍聊出口,捕取项羽如婴儿。
从来四皓招不得,为我立弃商山芝。
洛阳贾谊才能薄,扰扰空令绛灌疑。
王安石的这首翻案之作,以叙述的笔调,概括了张良一生的重大经历,只在最后两句略加议论“洛阳贾谊才能薄,扰扰空令降灌疑”,指出张良被重视而贾谊受冷落的原因是贾谊“才能薄”,见解独特。
张良,字子房,与萧何、韩信并为汉初三杰,为辅佐高祖刘邦得天下之大功臣。
子房本为韩人,当秦灭韩之时,曾以重金求刺客,得力士以大铁椎狙击秦始皇,事败不成,乃匿名逃亡。
后楚汉相争时,子房运筹帷幄,辅佐汉高祖打败项羽,事成不居功,自请封于留,高祖乃封之留侯。
(二)文体《留侯论》是一篇史论散文。
就宋代散文而言,“史论散文”中的“史”,指的是历史,包含人物和事件,主要针对的是文章中的内容部分。
“论”指的是散文形式中的“论体散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留侯论导学案苏教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
一课前三分钟2008感动中国人物8 颁奖词、推荐委员语、使用提示及使用话题。
美文诵读:
我想起我的父亲,但是真奇怪,脑海里竟然只有一点恍惚的回忆,我才发现父亲一直都是以迎接者的姿态在接纳我!陪我上学,他让我走在前面,自己拎着包紧紧跟着,我的影子就在他沧桑的脸庞上忽隐忽现;寄宿时学校规定周三探望,才下楼梯我就看见他站在那棵熟悉的广玉兰下冲我微笑,手里捧着母亲赶早熬制的鸡汤;我乘车外出,他从来都是送到车走了好远,我只能推测他什么时候会背过身去;家乡四面临水,坐船跟吃饭一样稀松平常,我常常在江心就眺望到码头上站着一个人,岸近了,他一定是我的父亲。
二自学指导
1 利用早读课结合课文注释,熟读课文、疏通文章大意。
2摘录文中难解词句,小组讨论。
三学习目标
1 理解作者“忍小忿而就大谋”的观点。
2 分析文章以“忍”字贯穿全文的“一字立骨”写法。
3 体会苏轼雄辩有力(正反对比)的论辩特色。
四背景补充
嘉佑六年,苏轼二十六岁,在京城经欧阳修推荐参加制科考试,最后仁宗在崇政殿御试,苏轼入第三等。
考试前,苏轼献“进策”“进论”各二十五篇,系统地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本文是“进论”的第十九篇。
作者简介:学生自己展示。
五自主学习在课前充分预习的前提下,让学生自由提问,自主完成。
1、实词
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
郑伯肉袒牵羊以逆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
臣妾于吴者忍小忿而就大谋
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
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
2、虚词
匹夫见辱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
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
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
句践之困于会稽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
3、一词多义
过:必有过人之节/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
怪:其事甚怪/油然而不怪者
其:非子房其谁全之?/此其所以为子房欤所以:所以微见其意者/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
4、人情有所不能忍
此其所挟持者甚大
其身之可爱
其君能下人
必能信用其民矣
油然而不怪者
5 小组讨论,疏通文意,整体感知全文
提示:《留侯论》是一篇史论,属于议论文。
本文集中论述了张良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能忍”,
“忍”字贯穿全篇。
论述在斗争中应当采取“忍”的态度,善于运用策略,等待时机,以实现大的计谋。
六课文分析
(一)课文结构梳理(见板书)
(二)课文解读
1 第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运用的是何种论证的方法?(提示:从分析“忍”字入手,了解“一字立骨”法)
2第二段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提示:根据课本第2段开头的一句话,可以用最简洁的字眼来概括)除此之外,本文还写了张良的几件事?试用文中的词语加以概括。
并思考这几件事之间有什么内在的联系(论证方法)?
3讨论:本文还提到了哪些人物?他们又是分别从什么角度来论证中心论点的?(阅读三四两段)
4 讨论:阅读第三段,从文字中可以看出一个人成功要具备的条件是什么?(提示:研讨重点语句“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之计谋,以侥幸不死,此固圯上之老人所为深惜者也”)
七探究合作10分钟
八展示点评
九课堂检测:重点句翻译
1、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2、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
3、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
4、非子房其谁全之
十课外预习参考译文:
古时候被人称作豪杰的志士,一定具有胜人的节操,(有)一般人的常情所无法忍受的度量。
普通人受到侮辱,拔剑而起,挺身上前搏斗,这不值得算作勇敢。
天下有一种真正勇敢的人,遇到突发的情形毫不惊慌,无缘无故的对他施加侮辱也不动怒。
为什麼能够这样呢?因为他胸怀大志,目标高远(的缘故)啊。
张良被桥上老人授给兵书这件事,确实很古怪。
但是,又怎麼知道那不是秦代的一位隐居君子出来考验张良呢?看那老人用以微微显露出自己用意的方式,都具有圣贤相互提醒告诫的意义。
一般人不明白,把那老人当作神仙,也太荒谬了。
再说,桥上老人的真正用意并不在於授给张良兵书(而在於使张良能有所忍,以就大事)。
在韩国已灭亡时,秦朝正很强盛,秦王政用刀锯、油锅对付天下的志士,那种住在家裏平白无故被抓去杀头灭族的人,数也数不清。
就是有孟贲、夏育那样的勇士,没有再施展本领的机会了。
凡是执法过分严厉的君王,他的刀锋是不好硬碰的,而他的末余之势可以驾驭(连上句意思是:在锋芒之势上,是没有可乘之机的)。
张良压不住他对秦王愤怒的情感,以他个人的力量,在一次狙击中求得一时的痛快,在那时他没有被捕被杀,那间隙连一根头发也容纳不下,也太危险了!富贵人家的子弟,是不肯死在盗贼手裏的。
为什麼呢?因为他们的生命宝贵,死在盗贼手裏太不值得。
张良有超过世上一切人的才能,不去
作伊尹、姜尚那样深谋远虑之事,反只学荆轲、聂政行刺的下策,侥幸所以没有死掉,这必定是桥上老人为他深深感到惋惜的地方。
所以那老人故意态度傲慢无理、言语粗恶的深深羞辱他,他如果能忍受得住,方才可以凭藉这点而成就大功业,所以到最后,老人说:「这个年幼的人可以教育了。
」
楚庄王攻打郑国,郑襄公脱去上衣裸露身体、牵了羊来迎接。
庄王说:「国君能够对人谦让,委屈自己,一定能得到自己老百姓的信任和效力。
」就此放弃对郑国的进攻。
越王勾践在会稽陷於困境,他到吴国去做奴仆,好几年都不懈怠。
再说,有向人报仇的心愿,却不能做人下人的,是普通人的刚强而已。
那老人,认为张良才智有余,而耽心他的度量不够,因此深深挫折他年轻人刚强锐利的脾气,使他能忍得住小怨愤去成就远大的谋略。
为什麼这样说呢?老人和张良并没有平生的老交情,突然在郊野之间相遇,却拿奴仆的低贱之事来让张良做,张良很自然而不觉得怪异,这自然,秦始皇不能使他惊恐,项羽不能使他发怒。
看那汉高祖之所以成功,项羽之所以失败,原因就在於一个能忍耐、一个不能忍耐罢了。
项羽不能忍耐,因此战争中是百战百胜,因此随随便使用他的刀锋(不懂得珍惜和保存自己的实力)。
汉高祖能忍耐,保养那完整的刀锋(把自己的精锐实力保养得很好,等待对方的衰弊),这是张良教他的。
当淮阴侯韩信攻破齐国要自立为王,高祖为此发怒了,语气脸色都显露出来,从此可看出,他还有刚强不能忍耐的气度,不是张良,谁能成全他?
司马迁本来猜想张良的形貌一定是魁梧奇伟的,谁料到他的长相竟然像妇人女子,与他的志气和度量不相称。
啊!这就是张良之所以成为张良吧(言外之意:正因为张良有能忍之大度,所以,尽管他状貌如妇人,却能成就大业,远比外表魁梧的人奇伟万倍)!
十一、附加题文科班同学一定要完成课本P11 “积累与应用”的第3题.
十二、课间加油站教你一招“作文开头”
(一)、开门见山式
开宗明义,直奔主题,引出文中的主要人物或点出故事,或揭示题旨或点明说明的对象。
利于快速把握中心,朴实实用,不拖泥带水。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春》朱自清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两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背影》朱自清
我们是一列树,立在城市的飞尘里。
—张晓风《行道树》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吴晗《谈骨气》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沈复《童趣》这一天,我们万众一心。
13亿人发出同一个声音,13亿人表达同一个心愿,13亿人下定同一个决心,13亿人坚守同一个信念:抗震救灾,重建家园!四川中考满分文《这一天,让我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