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新人教版 第257套)

合集下载

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新人教版

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新人教版

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新人教版一、基础题选择(共10分,每题2分)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赍.(jī)发迤逦.(yǐ)央浼.(miǎn )仓廒.(áo)B、辖.(xié)制瘦削.(xuē)祈.(qǐ)祷垂涎.(xián)C、船舷.(xuán)傩.(nuó)送胡诌.(zhōu)莞.(wǎn)尔D、荒芜.(wú)耘耔.(zǐ)船棹.(zhào)出岫.(xiù)2、下列各组中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世外桃园大拇指荧火虫过渡B、通霄达旦哀声叹气兴高采烈滨水C、察言观色直截了当安然无恙驰名D、性情孤癖周济穷人战战兢兢茏罩3、下列加点熟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A、10月2日,北京故宫接待量达到11.48万人次,是最大接待量的2.3倍游人摩肩接踵....,难以感受紫禁城的庄严气氛。

B、西部地区自然资源丰富,发展前景广阔,像你这样的人才一旦到了那里,一定会大有作...为.的。

C、近两三年来,某市大型商场所增营业面积相当于过去十年所增面积的三倍,但前往购物的消费者却寥寥无几,出现了僧多粥少....的局面。

D、这部作品本来是老舍的,他非说成是郭沫若的,真是张冠李戴....。

4、下列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对这部小说的人物塑造,作者没有很好地深入生活体验生活。

凭主观想象加了一些不恰当的情节,反而大大减弱了作品感染力。

B、为庆祝戛纳电影节60华诞,电影节组委会特别邀请了曾经摘取过戛纳金棕榈奖的35位导演,每人拍摄一部3分钟的纪念短片。

C、10月21日下午,央视独家采访河北大学校园交通肇事犯罪嫌疑人李启铭的父亲李刚,向受害人家属表示诚恳道歉并深深鞠躬。

D、近年来,我省各级政府将群众生活水平是否得到提高和群众利益是否得到维护作为衡量工作得失的主要标准,干部重经济增长、轻群众生活的观念开始改变。

5、下列各具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A、契诃夫是俄国小说家、戏剧家、十九世纪末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短篇小说艺术大师。

人教版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人教版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人教版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21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大国气质指的是一个大国基于其文化传统和长期的行为特征而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个性、风范和气度。

中国作为一个大国,他的气质是怎样的呢?中国的大国气质中沉淀着深厚的历史底蕴。

在世界上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中,中国是所有国家中有最长的连续历史的国家。

而且,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与其他文明有很大的不同,这就是:中华文明的发展过程,就是一场不曾停息的长跑;而其他的文明,有的消失了,比较好的也只是接力赛。

欧洲文明的发展就像是接力赛,第一棒是希腊文明,第二棒是罗马文明,第三棒是中世纪基督教文明,接着是近现代欧洲文明。

可以说,中国的大国气质中沉淀的历史底蕴之深厚,是其他大国不能比拟的。

这也使中国的大国气质更稳定、更具有特续性。

中国的大国气质包含着中国人特有的思维特点。

中国古代辩证法思想极其丰富,中国哲学非常关注变易发展、对立统一、相反相成、物极必反、整体联系、生化日新等问题。

中庸是中国传统中最典型的思维方式。

“中庸”最早是孔子在《论语》中提出来的范畴。

《论语》中说:“中庸之为德,其至矣乎!”它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执两用中,不走极端;二是无过无不及,避免偏执,追求平和;三是得时勿失,时不我待,追求时中;四是允执其中,保持平衡;五是有原则地折衷。

中庸的思维方式至今对中国人都有重要影响。

有序性与整体性密切联系是中国哲学思维的基本特性之一。

顺序而生、循序而动是天人共有的规律,只有因循于此,才能有天地万物的和谐生成。

所以,有序性的发展趋向是与和谐性的价值理想相协调的。

中国人特有的思维特点是塑造其大国气质的重要因素。

中国的大国气质隐含着中国人鲜明的行为方式。

中华文明绵延教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它植根在中国人的内心深处,潜移默化影响看中国人的行为方式。

中国人强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强调“是下兴亡,匹夫有责”、“义,志以天下为芬”;强调“君子喻于义”、“君子坦荡荡”、“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强调“失信不立”、“一诺千金”;强调“仁者爱人”、“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强调“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等等。

2022-2023学年全国高中高二上语文人教版月考试卷(含解析)

2022-2023学年全国高中高二上语文人教版月考试卷(含解析)

2022-2023学年全国高二上语文月考试卷考试总分:137 分考试时间: 120 分钟学校: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卷II(非选择题)一、默写题(本题共计 1 小题,共计11分)1.(11分)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望岳》一诗用自问自答的手法,交代了泰山的地理位置与苍茫雄奇。

这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元代散曲中常可见到互为对偶的三个句子连用,这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的发展。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使用了这种形式,这三句中的后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古代诗人常用“沧海”这一意象展现宽阔胸襟,寄托忧思情怀,或抒发离情别绪。

唐代诗人李商隐就写过许多这样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文言文阅读(本题共计 1 小题,共计11分)三、 古诗词鉴赏 (本题共计 1 小题 ,共计11分 )3.(11分)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忆秦娥·娄山关毛泽东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注】1935年2月25日,红军与敌军为争夺娄山关展开激战,最终取得胜利。

这首词写于攻克娄山关之后。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上片写拂晓时分红军急行军前往娄山关,下片写黄昏时分战斗结束,全篇没有从正面描写战争。

B.“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这两句极为精炼传神,不但交代了红军进攻娄山关的时间、环境,而且营造了一种壮烈的抒情氛围。

C.“马蹄声碎,喇叭声咽”,“碎”字表明了马蹄声急而低,“咽”字表现了战士们内心的悲凉,用字十分精妙。

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人教版新 版

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人教版新 版

2019学年上学期高二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卷第Ⅰ卷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隐逸文化的精神价值“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

”陶渊明的这一声清啸,引得林泉激荡,岩穴来风,千载之下尚令人追慕不已。

其实,这并非陶渊明有卓异之处,而是因为隐逸文化实在是传统文化的重要一翼,它不仅存在于传统文化的深处,而且以一种潜隐的方式存在于现实生活的深处。

如果从传说中的巢父、许由算起,中国的隐逸传统应与民族的文明史几乎同源,隐士亦不下万余人,有文献记载、事迹可考的就有几千人。

中国隐逸文化的源头应当追溯到孔子。

孔子当然不是隐士,甚至还明确反对过隐逸,但他的思想里却隐含着许多隐逸成分,中国后来的许多隐逸思想就是由此发展来的。

孔子终生都在宣扬、推行和维护代表儒家文化理想的“道”,但他还提倡“无道则隐”。

不仅如此,他还进一步提出明哲保身、存身以成仁等观点,作为他隐居求志、待时而动的必要补充。

庄子则是中国隐士的正牌祖先,他不仅本人是大隐士,而且全面系统地提出了中国的隐逸理论。

他否定一切世俗的功名利禄,使之不扰于心,并进一步卸除了一切社会责任,使自己成为一种纯粹的自我存在。

这还不够,他不仅要隐身,更重要的是要隐心,通过艰苦的修炼,彻底荡除喜怒哀乐的情绪,即使“大浸稽天”也不感到潮湿,“大旱金石流”也不感到炎热,由纯粹的自我存在升华到了纯粹超然的精神存在。

这样,庄子就什么也不依靠,做到了真正纯粹的“逍遥游”。

庄子的隐逸思想是一种面对社会精神牢笼的觉醒,对封建政治意识形态一直起着强烈的破坏作用,经过封建士大夫和隐士的发扬,这一思想基本上是作为积极因素而发挥作用的。

儒道两家的融合互补为传统的隐逸文化奠定了基础。

到了汉代,由于政治意识形态的统一和强固,隐士几乎没有生存的空间,就出现了以东方朔为代表的朝隐,它体现了传统隐逸文化的初期特征:注重现实功利;魏晋时期,随着大一统政治意识形态的解体,出现了林泉之隐,它更多地体现出传统隐逸文化中精华的一面;由于唐代的包容性,反而使得隐逸文化很难找到自己的位置,于是出现了具有浓厚的实用色彩的中隐;至宋代,整个传统文化走向内倾,注重精神超越的酒隐就应运而生了。

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新人教版

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新人教版

上学期第一次月考高二语文试卷第I卷(33分)一(24分,每小题3分)1.下面加点字的读音全对的一组是()A.赍.发(jī )傩.送(nuó)契诃.夫(kē)莞.尔( wǎn)B.迤.逦(yí )怔.住(zhèng)搓.手(cuō)浑.浑噩噩(hùn)C.亲.眷(qīn )憎.恶(zèng ) 央浼.( měi) 涎.皮( xiān)D. 船舷.(xián)玷.辱:(diàn) 连累.:( lěi ) 嗤.笑(chī)2.选出字形全对的一组()A.酒馔甬道胡绉交头接耳B.洗漱耘籽孤僻哀声叹气C.彤云蒿艾庭柯逸兴遄飞D.撮合怂恿舸舰天礼昭然3.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A.岿.然(guī)攻讦.(jié)嗫.嚅( niè)瑕瑜互见.(jiàn)B.揶.揄(yé)拙.劣(zhuó)伫.立( zhù)囿.于成见(yòu)C.奇葩.(pā)付讫.(qì)炽.热(zhì)光阴荏苒.(rǎn)D.僭.越(jiàn)侪.辈(chái)滇.池(diān)拈.轻怕重(zhān)4.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搪塞节骨眼挑拨事非百炼成钢B.娇宠萎靡毛骨悚然陈词烂调C.安详真谛首屈一指军事部署D.装钉贻误金碧辉煌甘冒不韪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初春的篝火晚会上,大家陶醉在春意阑珊....的氛围中,有的唱歌,有的跳舞,有的畅淡着自己的理想……欢乐围绕在每个人的身边。

B.北京时间10月11日,瑞典文学院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宣布,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中国作家莫言。

日本作家村上春树再次与诺奖失之交臂....。

C.2012年12月24日,江西省贵溪市一载有15名幼儿园学生的面包车侧翻坠入水塘,导致11人死亡,这一重大交通事故,再次暴露了安全责任落实不到位等问题。

高二年级第一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附答案)

高二年级第一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附答案)

高二年级第一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附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 理念,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深远的影响。

“和” 强调和谐、协调、平衡,既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也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和” 体现为一种包容、宽厚的态度。

孔子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强调在人际交往中,既要尊重他人的观点和差异,又要保持自己的独立思考和个性。

这种“和而不同” 的理念,有助于促进不同文化、不同思想之间的交流与融合,避免冲突和对抗。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和” 则意味着尊重自然、顺应自然。

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们认为,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 强调人类应该遵循自然的规律,与自然保持一种和谐的关系。

这种理念对于我们今天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和” 的理念还体现在社会治理方面。

中国古代的统治者们往往追求“政通人和” 的理想境界,通过推行仁政、德治等方式,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在现代社会,“和” 的理念也可以为我们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有益的借鉴。

我们可以通过加强民主法治建设、促进公平正义、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式,营造一个和谐、稳定、有序的社会环境。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A.“和” 理念只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不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B. 孔子提出的“君子和而不同”,意味着在人际交往中要完全放弃自己的观点。

C. 中国古代思想家认为人类应该遵循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体现了“和” 的理念。

D.“和” 的理念在现代社会已经没有任何价值,不能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借鉴。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 文章从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社会治理三个方面,论述了“和” 理念的内涵和影响。

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答案

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答案

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答案语文试卷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同其他林木相比,竹子颇有一些独特之处,如虚心、有节、清拔凌云、不畏霜雪、随处而安等等。

这些特点,很自然地与历史上某些审美趣味、伦理道德意识发生契合,进而被引入社会伦理美学范畴,成为君子贤人等理想人格的化身,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不仅春风得意的封建宠儿常常以竹来互相吹捧或以竹自诩,那些落泊荒野的书生和隐居“南山”、待价而沽的名士,也普遍寓情于竹、引竹自况。

在这种独特的文化氛围中,有关竹子的诗词歌赋层出不穷,画竹成为中国绘画艺术中一个重要门类,封建士大夫在私园、庭院中种竹养竹以助风雅,亦成为普遍风气。

最早赋予竹以人的品格,把它引入社会伦理范畴的,要算《礼记》了。

《礼记•祀器》中说:“……其在人也,如竹箭之有筠也,如松柏之有心也。

二者居天下之大端矣,故贯四时而不改柯易叶。

”魏晋时期政治局势反复无常,文人士子意气消沉,以阮籍、嵇康为代表的一批失意文人,为逃避现实,不与当权者合作,遁隐竹林,借竹之高标、清姿佐己之风流,在当时社会引起很大震动,对后代封建文人的行止也产生了莫大影响,可以说,敬竹崇竹、寓情于竹、引竹自况,竹林七贤乃是“始作俑者”。

自此以后,中国的文人士大夫便与竹子结下了不解之缘。

晋室东渡之后,文人士子大量南逃,南方秀丽的山水将他们从对现实的迷惘、懑闷中解脱出来,他们纵情山水、远离尘嚣,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广袤的竹林正是他们托身、浪迹之所,竹子清丽俊逸、挺拔凌云的姿质令风流名士们沉醉痴迷。

一时间,闻有好竹即远涉造访而不通名姓者有之,种竹十顷栖居林中者有之,对竹啸吟终日不辍者亦有之,王徽之、张廌(zhì)、翟庄、袁粲等,是其中风流最著者;王徽之乃至声称:不可一日无此君!这一时期,文人雅士赋竹、赞竹,为竹作谱,蔚成风气,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植物专谱——戴凯之的《竹谱》正是在这种风气下以韵文的形式诞生的。

人教版高二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测试题

人教版高二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测试题

人教版高二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测试题一、(18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卜筮(shì)揆度(kuíduó)白头偕老(xié)望风披靡(mí)B.白鹄(hú)踯躅(zhízhú)向隅而泣(ǒu)贻笑大方(yí)C.磐石(pán)哽咽(yè)暴殄天物(zhěn)含情脉脉(mò)D.矛戟(jǐ)葳蕤(wēi ruí)摩肩接踵(zhòng)一脉相承(mài)2.下列各组词语中书写正确的一组是()A.诡垣贿赂夙兴夜寐匪夷所思B.伶俜城廓光怪陆离藏污纳垢C.踟躇踟蹰否极泰来婀娜多姿D.樊笼骐骥络怿不绝慷慨解囊3.下列关于《楚辞》的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A.《楚辞》所收诗歌,运用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故称“楚辞”。

B.课文是《离骚》的节选,抒写诗人的身世、品质、政治理想和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感。

C.《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共370多句,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

D.《楚辞》由西汉刘向辑录,收集了战国时代屈原、宋玉等人的诗歌。

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作为学生和语文知识之间的一座桥梁,中学语文教师如果能够充分运用兴趣原理,提高教学过程中的趣味性,必然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B.中央电视台的“实话实说”栏目,确实办得妙趣横生,每当我陶醉其中,就真有点乐不思蜀。

C.有些同学在写作议论文时,遇到理论的阐发便感到理屈词穷,无话可说。

D.独俏寒枝的梅花曾经触动多少文人墨客的审美心灵,吸引他们诗兴大发,吟风弄月。

5.依次填入下面语段中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咬文嚼字有时是一个坏习惯,这个成语的含义通常不很好。

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文学借文字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情感还没有凝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二(上)语文第一次月考一、(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或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 朔.(shuò)风:北风酒馔.(zhuàn):酒恁.(nèn)地:那么,这么B.髭.(zī)须:胡子洗漱.(shù):洗脸漱口讥诮.(qià):冷言冷语地讽刺C.庇.(bì)佑:保佑赍.(jī)发:资助怂恿..(sǒng yǒng):鼓励别人去做某事D..辖.(xiá)制:管束央浼.(měi):恳求,请托迤逦..(yǐlǐ):曲折连绵2.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林冲想起离了这半里路上有个古庙,可以安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林冲把枪和酒葫芦放在纸堆上……却把葫芦冷酒提来,慢慢地吃,就将怀中牛肉下酒。

①入得里面看时,殿上塑着一尊金甲山神,两边一个判官,一个小鬼,侧边堆着一堆纸。

②旁边止有一块大石头,掇将过来靠了门。

③入得庙门,再把门掩上。

④团团看来,又没邻舍,又无庙主。

⑤把被卷了,花枪挑着酒葫芦,依旧把门拽上,锁了,望那庙里来。

A.⑤③④①②B.④⑤③①②C.④⑤③②①D.⑤③②①④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A.订计划要切合实际,不要大而无当....。

B.只要你设身处地....,到抗震救灾第一线去,你就不能不为我们子弟兵那种舍己为人的精神所感动。

C.人不能饿着静候理想世界的到来,至少也得留一点残喘,正如涸辙之鲋....,急谋升斗之水一样。

D.他说:“他虽然犯了这样大的错误,但我还是不愿意治他的罪,仍望他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4.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肖复兴认为,如今少数网络作品的走红,依然掩盖不了整体网络文学创作水准和思想含量不高,因此,我们要辨证地看待网络作品的火热现象。

B.刚开始,他们靠从家乡出发带来的食品和矿泉水、方便面、袋装牛肉等填肚子,后来因水土不服,许多队员出现拉肚子、感冒等发绕症状。

C.在湖南卫视举办的成人仪式节目现场上,面对国旗无论是庄严宣誓,戴上象征责任、奉献的成人帽,还是聆听家长寄语,穿过成人门,都让在场的黄高学子激动不已——“这是我们在成人时刻收到的最好礼物”。

D.在经济危机背景下,美国财长的表态很难不被外界当作窥探奥巴马政府政策的窗口,尤其是在对华政策上,奥巴马除与中国领导人通电话外,并没有更多信息透露给外界。

二、(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免疫系统为人体健康保驾护航已成为一种常识,然而,近年来的一系列重大发现却让所有人大跌眼镜:参与炎症反应、促进伤口愈合的免疫细胞竟然与肿瘤的恶化息息相关,它们会促进肿瘤生长,帮助癌细胞转移到其他组织里面去。

要理解炎症与癌症之间的关系,首先得弄清两个基本问题:机体如何对入侵者作出反应;当炎症反应持续时间过长,正常的伤口愈合过程怎样加速癌变进程。

如果你不小心踩到一颗钉子,一些细菌会乘机从脚底钻入身体,但它们无法在人体内兴风作浪,因为一进入人体,细菌就会受到一群免疫蛋白和细胞的猛烈攻击。

参与防御的免疫蛋白除了抗体外,还有30来种补体蛋白,它们可以导致病菌溶解,而病菌一旦溶解,人体内的吞噬细胞就会出动,将病菌的残余部分吞食掉。

一旦遇到不速之客,巨噬细胞和嗜中性粒细胞就会将它们整个吞下,消化掉。

除了上述两种细胞,吞噬细胞还包括自然杀伤细胞、肥大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

伤口的愈合除了要消灭入侵病菌,还需要血小板的参与:它们从充斥着血管的内间质层迁移至表皮破损处,使血液凝固。

然后,在一些酶的作用下,大量蛋白质形成一个错综复杂的网络,将皮肤细胞固定下来。

伤口开始结痂,皮肤又会长回原样,炎症战场也逐渐沉寂下来。

不过,炎症反应有时并未真正停止。

不仅是皮肤,任何组织都可能因为病原体、毒素或遗传损伤的存在而长期发炎,从而变成心脏病、癌症等疾病的“温床”。

大量证据显示,慢性炎症与某些肿瘤的恶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1863年,德国著名的病理学家鲁道夫•魏尔啸在恶性肿瘤中发现了免疫细胞;1978年,意大利的阿尔贝托•曼托瓦尼在某些肿瘤附近,观察到先天性免疫细胞有聚集的倾向;1986年,美国的癌症生物学家哈罗德•F•德沃夏克指出,癌症是“无法愈合的伤口”。

上世纪90年代末,英国的弗朗西丝•鲍尔克威尔研究了人体内的一种蛋白分子。

这种分子类似于激素,是一种免疫信号分子,在浓度较高时,可以杀死癌细胞,因此科学家把它叫做肿瘤坏死因子(TNF)。

但是,当低浓度的肿瘤坏死因子长期滞留于肿瘤中时,却可能起到截然相反的作用。

在一次试验中,鲍尔克威尔敲除了小鼠身上编码肿瘤坏死因子的基因,使它无法合成肿瘤坏死因子。

试验结果令人惊讶:小鼠竟变成了癌症“绝缘体”!她回忆道:“这一结果在科学界引发了一场‘地震’,所有把肿瘤坏死因子当作抗癌药物来研究的科学家都傻眼了,原本的抗癌分子一下子变成了癌症加速剂。

”新发现并非对传统观点的全盘否定。

实际上,免疫系统是一把“双刃剑”。

这个系统的细胞和分子网络的复杂程度仅次于大脑,而且存在自相矛盾之处:有时它对癌症亮“绿灯”,但有时它又亮“红灯”。

有些先天性免疫细胞,比如自然杀伤细胞,的确可以抑制肿瘤的生长。

而其他免疫细胞,在平时都是消灭肿瘤的“正义之师”,只有当微环境处于炎症状态时,才有可能“助纣为虐”。

而且,炎症反应并不是在所有器官中都会导致肿瘤的形成。

关于炎症与通过血液扩散的癌症之间的关系还有待进一步确定。

5.下列对“免疫系统”的说明,不准确的一项是()A.免疫系统是保护人体免遭细菌入侵的保障系统。

B.免疫系统复杂程度很高,仅次于人脑的复杂程度。

C.免疫系统由免疫蛋白、自然杀伤细胞和血小板组成的。

D.炎症是免疫系统对抗入侵细菌而引发的人体生理反应。

6.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近年来,一系列的重大发现推翻了人们对免疫系统作用的传统认识。

B.很早以前,科学家就在关注免疫细胞与肿瘤恶化之间的联系。

C.对于入侵的细菌,免疫细胞负责溶解,免疫蛋白质负责吞噬。

D.任何组织都可能因为病原体、毒素或遗传损伤的存在而长期发炎,并导致形成肿瘤。

7.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尽管大量的证据显示,慢性炎症与某些肿瘤恶化有着密切的关系,但免疫系统对人体健康的保障作用是不容否定的。

B.炎症反应是人体正常的生理现象,但反应时间过长的慢性炎症可能对人体有害,应当引起患者高度的重视。

C.免疫系统的细胞和分子网络非常复杂,所以要在短时间破解有些免疫细胞“助纣为虐”的现象,的确有点困难。

D.通过基因疗法,修复人身体中的肿瘤坏死因子(TNF),就可以达到抑制肿瘤的生长并最终消灭肿瘤。

三、(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陶渊明传陶渊明,字元亮,或云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人也。

曾祖侃,晋大司马。

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

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

时人谓之实录。

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

州召主簿,不就。

躬耕自资,遂抱羸疾。

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偃卧瘠馁有日矣。

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

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若此?”对曰:“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

”道济馈以梁肉,麾而去之。

后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

不以家累自随,送一力给其子,书曰:“汝旦夕之费,自给为难。

今遣此力,助汝薪水之劳。

此亦人子也,可善遇之。

”公田悉令吏种秫,曰:“吾常得醉于酒,足矣。

”妻子固请种秔,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

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

”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

征著作郎,不就。

江州刺史王弘欲识之,不能致也。

渊明尝往庐山,弘命渊明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要之。

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舁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

俄顷弘至,亦无迕也。

先是颜延之为刘柳后军功曹,在浔阳与渊明情款,后为治安郡,经过浔阳,日造渊明饮焉。

每往必酣饮致醉。

弘欲邀延之坐,弥日不得。

延之临去,留二万钱与渊明,渊明悉遣送酒家,稍就取酒。

尝九月九日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满手把菊,忽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归。

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

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

渊明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

”其真率如此。

郡将尝候之,值其酿熟,取头上葛巾漉酒,漉毕,还复著之。

时周续之入庐山事释惠远,彭城刘遗民亦遁迹匡山,渊明又不应征命,谓之“浔阳三隐”。

后刺史檀韶苦请续之出州,与学士祖企、谢景夷三人共在城北讲《礼》,加以雠校。

所住公廨,近于马队。

是故渊明出其诗云:“周生述孔业,祖、谢响然臻。

马队非讲肆,校书亦已勤。

”其妻翟氏亦能安勤苦,与其同志。

自以曾祖晋世宰辅,耻复屈身后代,自宋高祖王业渐隆,不复肯仕。

元嘉四年,将复征命,会卒,时年六十三。

世号“靖节先生”。

(萧统《陶渊明传》)8.下列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是:()A.颖脱不群,任真自得群:合群B.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聊:悠闲C.弘命渊明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要之要:邀请D.使一门生、二儿舁篮舆舆:抬9.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乐琴书以消忧B.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乃瞻衡宇C.先是颜延之为刘柳后军功曹既自以心为形役D.即便就酌,醉而归觉今是而昨非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陶潜博学多识,擅长文章写作,他的《五柳先生传》中是五柳先生安贫乐道,这一形象被当时的人认为是他自己的真实写照;他在辞去彭泽令时作了《归去来兮辞》。

B.陶潜仕途短暂。

因亲人去世,家里贫穷,去做了州祭酒,但嫌官场繁琐,任职不久,就解职回家。

此后,还担任过镇军、建威参军、彭泽令等职。

C.陶潜清高不群。

他不接受江州刺史檀道济的馈赠,起初也不愿意同江州刺史王弘交往,更不愿意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

D.陶潜任真自得。

他曾将颜延之馈赠的二万钱全都送至酒家;有时坐在菊花丛中,有时抚弄五弦琴寄托情感;如果自己喝醉了,就叫客人先回去。

四、(本大题3个小题,共22分)11.文言文翻译及断句。

(共8分)①.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3分)②.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

(2分)③.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

(限共6处,共3分)观足下所为文百余篇实先意气而后辞句慕古而尚仁义者苟为之不已资以学问则古作者不为难到古者其身不遇于世,寄志于言,求言遇于后世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