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新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精品示范学案 22《出师表》教师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2《出师表》教案2新人教版

22 出师表【知识目标】1.反复诵读文章,疏通文意,积累文言知识。
2.理解文章内容,理清文章写作脉络。
【能力目标】1.品析文章谨言善谏、情辞恳切的写作特点。
2.结合文章分析诸葛亮的忠臣形象。
【德育目标】品味谏言的语言艺术,感受诸葛亮忠诚尽责的可贵精神。
1.理清并分析文章情理并进交织的写作脉络。
2.结合文章品析文章谨言善谏、情辞恳切的写作特点。
第1课时一、导语设计诸葛亮是中国人民智慧的化身。
“三顾茅庐”“火烧赤壁”“六出祁山”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
诸葛亮的文才韬略令人倾倒。
他撰写的《出师表》是汉末以来表的第一流杰作,文章质朴诚挚,志尽文畅,为后人所钦仰,正所谓“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书愤》),“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文天祥《正气歌》)。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杰作。
二、资料助读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玡阳都(今山东沂水南)人,三国时期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
幼年时随叔父避乱荆州。
后成为刘备的主要谋士,辅佐刘备建立蜀国,被任命为丞相,后受遗诏辅佐后主刘禅,封武乡侯,领益州牧。
他励精图治,赏罚严明,善计谋,通兵法,深得将士爱戴。
234年,病死军中。
代表作有《出师表》《后出师表》《诫子书》等。
背景链接这篇表写于蜀汉建兴五年(227)诸葛亮第一次出师伐魏之前。
当时蜀汉已从猇(xiāo)亭(今湖北宜昌)战役的惨败中初步恢复过来,既与吴国通好,又稳定了自己的战略后方,伐魏时机臻于成熟。
在这篇表文中,诸葛亮劝说后主刘禅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继承先帝刘备的遗志;也陈述了自己对先帝的“感激”之情和“兴复汉室”的决心。
文体链接表,是我国古代的一种特殊文体,臣子写给君主的呈文。
表的主要作用就是表达臣子对君主的忠诚和希望。
“动之以情”也可以说是这种文体的一个基本特征。
三、聆听经典,诵读经典,初步感知1.教师配乐朗读《出师表》,学生听读文章,注意生字词及朗读节奏。
2.学生评价教师朗读,明确应用怎样的语气带着怎样的感情去读文章,然后齐读课文。
《出师表》精品教案(部编版九年级下册)

《出师表》精品教案(部编版九年级下册)一. 教材分析《出师表》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的一篇辞表,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名篇。
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学习《出师表》,理解其历史背景,掌握其辞章特点,领悟其深刻的哲理,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历史知识储备,但对于《出师表》的历史背景和辞章特点可能还不够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出师表》的历史背景,掌握其辞章特点,并从中汲取哲理。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出师表》的历史背景,理解其辞章特点。
2.掌握并运用《出师表》中的经典语句。
3.领悟《出师表》中的深刻哲理,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理解《出师表》的历史背景。
2.掌握《出师表》的辞章特点。
3.领悟《出师表》中的深刻哲理。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出师表》的历史背景,分析其辞章特点。
2.案例分析法:分析《出师表》中的经典语句,引导学生领悟其深刻哲理。
3.讨论法:学生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出师表》相关的课件,包括历史背景、辞章特点、经典语句等。
2.参考资料:准备相关的历史资料和文学鉴赏资料,以便在教学中进行参考。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介绍《出师表》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了解诸葛亮其人和蜀汉的历史状况。
2.呈现(15分钟)展示《出师表》全文,让学生初步感受其辞章特点。
3.操练(20分钟)分析《出师表》的辞章特点,引导学生掌握并运用其中的经典语句。
4.巩固(10分钟)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利用参考资料,深入探讨《出师表》中的深刻哲理,引导学生培养文学鉴赏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6.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出师表》的历史背景、辞章特点和经典语句。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相关作业,要求学生课后深入阅读《出师表》,并撰写读后感。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22出师表教案

22出师表1.了解本文作者及写作背景。
2.反复诵读文章,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文章写作脉络。
3.学习本文融议论、叙述、抒情于一体的写作方法。
4.认识并学习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一、导入新课诸葛亮是中国人民智慧的化身,“草船借箭”“火烧赤壁”“六出祁山”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
诸葛亮的文才韬略令人倾倒,他撰写的《出师表》是汉末以表的第一流杰作,文章质朴诚挚,志尽文畅,为后人所钦仰,正所谓“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书愤》),“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文天祥《正气歌》)。
今天,我们就学习这篇杰作。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感知背景作者简介: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期蜀国的政治家、军事家。
背景简介:诸葛亮感念刘备“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出山辅助刘备成就大业,建立了蜀国,与曹魏、孙吴鼎足而立。
刘备称帝后,拜诸葛亮为丞相。
223年刘备病逝,临终对诸葛亮托认国事,并嘱咐儿子刘禅:“汝与丞相从事,当事之如父”。
后刘禅称诸葛亮为“相父”。
诸葛亮辅佐刘禅辛勤治蜀,经过了几年的努力,国力有所增强,在这种情况下,他于227年率兵北驻汉中(今陕西省汉中市),准备北伐曹魏,以“北定中原”。
刘禅昏弱,使诸葛亮在劳师远征之际深怀内顾之忧,所以,临行前上此表文,给刘禅以告诫和劝勉。
目标导学二:分类积累,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然后提出朗读中的疑难字句,教师组织同学们相互帮助解答。
2.在朗读的过程中,结合课文注释,疏通文义。
3.教师点拨特殊文言现象。
【古今异义】①先帝不以臣卑鄙..(古义:社会地位低微,见识短浅;今义:〈语言、行为〉恶劣;不道德)②由是感激..(古义:感奋激发;今义:因对方的好意或帮助而感动并产生谢意)③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古义:感到痛心、遗憾;今义:极端憎恨或悔恨)④开张圣听(古义:扩大;今义:商店等设立后开始营业)【一词多义】①遗: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给予)深追先帝遗.诏(遗留)②效:恐托付不效.(奏效,成功)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功效)③所以: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用)此后汉所以..倾颓也(……的原因)④以:先帝不以.臣卑鄙(因为)以.光先帝遗德()以.塞忠谏之路也(以致)4.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在听读的过程中结合自己对文意的理解,划分文章层次。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出师表》教学设计(精品课教案)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出师表》教学设计——言之殷殷情之切切一表传世千古丹心
预习课2.小组交流,初步疏通文意,并做到流利地朗读全文。
3.积累文言知识(疑难点)
三、自能发现,确立学习目标
1.再读课文,理出文章思路
学习指南:通过绘制文章内容的思维导图来梳理文章脉络
2.以小组为单位组内大声朗读,小组共读,读中思考。
提出自己的疑问。
整理学生问题为:
(1)写第八段的意义何在?
(2)诸葛亮多次在文中表达忠心的目的是什么?
3.最后一段中“不知所言”与前文看似矛盾,如何理解?
整合学生问题,主问题为:最后一段中“不知所言”与前文看似矛盾,如
何理解?
提示:诸葛亮的“不知所言”,并不是对说话内容的不清晰,而是内心的
情感极为复杂,所以突破这些问题的关键是弄清作者在每一部分表达的情
感。
四、自能参与,解决问题
1.各组自选片段设计朗读方案,并说明设计理由。
学习指南:结合写作背景,本文的写作意图,分析语段中作者蕴含其中的
语句,熟
悉课文内
容。
学会借
助课下注
解和工具
书了解文
章大意,
并能在小
组的合作
中对本课
文言现象
进行积
累。
文言文的
理解应建
立在朗读
中,以读
带悟,通
过诵读的
方式体会
作者的思
想情感
【板书设计】出师表
言-----文---------情----------理
忠心、决心民族脊梁。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教案:22 出师表

22 出师表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疏通文意,积累重点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
2.体会诸葛亮的人格品质,能够正确对待他人给予自己的恩惠。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导入一(激趣导入):唐朝著名诗人杜甫在一首诗中这样写道:“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哪位同学能说说,这是杜甫的哪首诗?对,是《蜀相》。
写的就是本文的作者诸葛亮。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他的《出师表》。
导入二(故事导入):可以让学生介绍诸葛亮这个人物,说出有关诸葛亮的历史故事。
明确:草船借箭、七擒孟获、空城计、挥泪斩马谡、联吴抗曹等。
1.作者简介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期蜀国的政治家、军事家。
2.交流背景诸葛亮感念刘备“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出山辅助刘备成就大业,建立了蜀国,与曹魏、孙吴鼎足而立。
刘备称帝后,拜诸葛亮为丞相。
223年刘备病逝,临终对诸葛亮托付国事,并嘱咐儿子刘禅,曰:“汝与丞相从事,当事之如父。
”后刘禅称诸葛亮为“相父”。
诸葛亮深感刘备的知遇之恩和临终托孤之情,辅佐刘禅竭忠尽智,为实现刘备的统一中原,光复汉室的遗愿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葛亮辅佐刘禅辛勤治蜀,经过了几年的努力,国力有所加强,在这种情况下,他于227年率兵北驻汉中(今陕西省汉中市),准备北伐曹魏,以“北定中原”。
刘禅昏弱,使诸葛亮在劳师远征之际深怀内顾之忧,所以,临行前上此表文,给刘禅以告诫和劝勉。
3.知识链接“表”,是我国古代臣子向君主陈述请求和愿望的一种文体,又称“奏疏”或“奏章”。
我国古代臣子写给君主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名称。
战国时期统称为“书”,如李斯《谏逐客书》。
到了汉代,这类文字分成章、奏、表、议四小类。
“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
”(《文心雕龙》)此外,还有一种专议朝政的文章,又统称“表”。
“表”的基本特征是“动之以情”。
“出师表”是出兵打仗前,主帅给君主上的一种奏章。
初中语文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教案:第22课《出师表》-诸葛亮(2)

(3)第三部分中,“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这句话辞情恳切,更足以催人泪下,是诸葛亮感恩图报心情的集中表现。
五、本文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作者对先帝的感恩图报之情,表达其竭力效忠刘备父子的心愿。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巩固练习、归纳小结)、作业处理、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备注
一、导入
提问上节课内容。
二、理清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5)
从当前形势出发,劝说后主,劝说后主继承先帝遗志,提出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三条建议。
第二部分(6~7)
追述以往经历,表达“报先帝而忠陛下”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
四、分析本文写作特点。(先思考,再小组讨论,后交流展示)
全文以议论为主而辅之以叙事,议论叙事中都带有浓厚的抒情色彩。
(1)第一部分是寓情于议,在谈论形势、任务、治国方针和历史经验之中,贯穿着一条明显的抒情线索,就是希望后主刘禅能够继承先帝遗志,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因此一开始就提到“先帝创业”,接着依次说先帝对贤臣的“殊遇”、“简拔”贤臣的标准和论史时的“叹息痛恨”,既表达了对先帝的崇拜、爱戴之情,又有激发刘禅效法先人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掌握诸葛亮就国内政治问题向后主刘禅提出的几条建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
掌握诸葛亮就国内政治问题向后主刘禅提出的几条建议。
教学难点
1、深刻理解诸葛亮的政治主张;
2、正确理解诸葛亮的“忠”。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22 出师表学案

《 出师表 》导学案 第 周第 课时 课型: 编写人: 审核人: 执教者:【学习目标】1、了解“表”的特点,了解写作背景。
2、通过自主学习及小组合作,把文中1、2、3段进行翻译。
3、学习诸葛亮的开张圣听、赏罚分明的建议。
【课前预习】一、知识链接1、 诸葛亮是中国人民智慧的化身。
“三顾茅庐”、“火烧赤璧”“六出祁山”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
诸葛亮的文才韬略令人倾倒。
他撰写的《出师表》是汉末以来的第一流杰作,文章质朴诚挚,为后人所钦仰。
陆游说“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篇杰作。
2、 介绍文体和写作背景(1)表,古代向帝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
我国古代臣子写给君主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名称。
战国时期统称为“书”,如李斯《谏逐客书》。
到了汉代,这类文字分成章、奏、表、议四小类。
“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
”(《文心雕龙》)此外,还有一种专议朝政的文章,又统称“表”。
“表”的基本特征是“动之以情”。
《出师表》是诸葛亮在出师北伐前向刘禅(刘后主)的言事呈文。
(2)写作背景:实现国家统一是刘备的遗志,诸葛亮为了实现先帝遗志,在战略后方日益巩固的情况下决定出师伐魏。
但刘后主却昏庸无能,听信奸佞,成了北伐的后顾之忧。
诸葛亮在出师前写下这篇文章,以恳切的言辞劝说后主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也表达了诸葛亮报答先主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的决心。
二、自主学习读课文1至3段,完成下列习题:(一)、给下列词语中的加点字注音。
①涉罚臧否.( )②中道崩租.( )③以遗.陛下( )④行.阵和睦( ) (二)、解释加点字 :1、中道崩殂..( )2、益州疲弊..( )3、 存亡之秋.( ) 4、盖.追先帝之殊遇..( )( ) 5、诚宜开张..圣听( )6、恢弘..( ) 7、以光.先帝( ) 8、陟罚臧否....( )( )( )( ) 9、刑.赏( )10、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 ) 11、简拔..以遗.陛下( )( )12、咨.( ) 13、裨.补阙漏( ) 14、有所广益.( )15、忠纯..( ) 【课堂探究】1、诸葛亮在开头向刘禅提出什么劝诫呢?2、诸葛亮用什么来鼓励刘禅的?3、第一段作者分析了怎样的客观形势和主观形势?4、作者出师后的国内政事如何安排的?推荐了哪些贤臣?目的是什么?5、先汉兴旺后汉衰败的原因分别是什么?6、诸葛亮提出哪些建议,目的是什么?【学习小结】【课堂检测】翻译句子:1、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2、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3. 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4. 陟罚臧否,不宜异同5.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6. 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7.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8. 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拓展作业】改正下列词语中的错字安然无样拔山涉水百看不宴搬门弄釜搬弄事非变本加利变幻莫侧别具匠新不齿下问不可救要不可思意不能自己不曲不挠不素之客不屑置辨不研而喻不曰而同不折不叩层峦叠障唱所欲言【反思】。
部编本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22课《出师表》教案(含两课时)

1.选读注释。2.选背课来自。通过谈话的形式自然导入新课。
解析课题为学习本文做好背景铺垫。
采取多种形式朗读课文,把握文章的整体。
谈话式自然导入新课。
采取各朗读方式,达到读文释义的目的。
联系实际,领悟道理。知道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意义和现实意义。
四、课堂小结
1.试背读3——4段
2.诸葛亮在出师北伐之前给后主提出了哪些建议,推荐了哪些文臣武将,我们下一堂课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学生介绍本班情况,讨论班级发展的一些重要因素。明确:集思广益、严格纪律、任用能人等。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推荐了哪些文臣武将?在课文哪些段?(第3-4段)
二、读文释义
教学重点:1.领会诸葛亮提出的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小三项建议的进步性和借鉴意义。
2.认识并学习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教学难点:1.理清文章的思路,深刻理解诸葛亮的政治主张;
2.如何正确理解诸葛亮的“忠”。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出师表》是出兵打仗前,主帅给君主呈上的奏章或表明报国之心,或呈现攻城掠地之策。历来以表传后者颇少,唯有诸葛亮的《出师表》彪炳千古,奥秘何在?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出师表》一探究竟吧!
(四)理读
设问导入本版块活动:为什么诸葛亮对刘备父子情意深厚?在文中哪些段充分表露?
理读3段
1.生齐读3两段
2.诸葛亮在这里回顾了哪些事情?
隐居隆中、三顾茅庐、襄阳兵败、白帝托孤、南征孟获
3.参照阅读。
(1)生读讲《隆中对》第一段、第二段前五句。
(2)白帝托孤相关内容。
武三年春,先主於永安病笃,召亮於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出师表》导学案诸葛亮撰写的《出师表》历来受到人们的高度赞扬,陆游有诗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文天祥也盛赞:“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
”这篇表文为何有这么大的艺术魅力?拳拳报恩意,殷殷老臣心。
相信表文中那情挚生动的话语,精辟透彻的道理,不仅警醒一世当朝者,也是所有人的处世通言。
1.积累文言词汇。
2.学习本文融情于议论、叙事,以情动人的写法。
3.领会诸葛亮提出的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三项建议的进步性和借鉴意义。
4.认识并学习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体会诸葛亮的耿耿忠心及本文情词恳切的特点。
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诸葛亮是中国人民智慧的化身。
“三顾茅庐”、“火烧赤壁”、“六出祁山”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
诸葛亮的文才韬略令人倾倒。
他撰写的《出师表》是汉末以来的第一流杰作,文章质朴诚挚,志尽文畅。
为后人所钦仰。
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篇杰作。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陛(bì)下臧(zāng)否(pǐ)恢弘(hóng)菲(fěi)薄庶(shù)弩钝(nú)(dùn)2.解释下列词语。
开张圣听:扩大圣明的听闻。
光:发扬光大。
恢弘:这里是动词,意识是发扬扩大。
引喻失义:说话不恰当。
陟罚臧否:奖惩功过、好坏。
作奸犯科:做奸邪事情,犯科条法令。
斟酌损益:(处理事务)斟酌情理,有所兴革。
咨诹善道:询问(治国)的好道理。
3.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今词义。
(1)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古义:痛心遗憾今义:极为仇恨(2)臣本布衣..。
古义:指平民今义:用布做的衣服(3)先帝不以臣卑鄙..。
古义:身份低微今义:言行恶劣(4)由是感激..。
古义:感动激愤今义:感谢(5)开张..圣听古义:扩大今义:店铺开业(6)临表涕.零古义:眼泪今义:鼻涕(7)遂许先帝以驱驰..古义:比喻奔走效劳今义:驱赶、奔跑4.一词多义。
①遗(动词,指死去的人留下的)是与先帝简拔以遗陛下(读“wèi”,给予)②论(动词,判定,评定)每与臣论此事(动词,谈论)③效(动词,“奏效”、“实现”)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名词,效用,这里是任务)④以(表目的,用来)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介词,因为)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介词,把)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连词,从而)5.指出下列句中活用的词语并解释。
(1)恢弘志士之气恢弘:形容词做动词,发扬扩大(2)亲贤臣,远小人亲:形容词作动词,亲近;远:形容词作动词,疏远(3)此皆良实良实:形容词作名词,贤良诚实的人(4)以光先帝遗德光:名词作动词,发扬光大(5)深入不毛毛:名词作动词,长庄稼(6)优劣得所优劣:形容词作名词,指才能高的人和才能低的人(7)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作奸犯科:动词作名词,奸邪的事6.作者链接诸葛亮,字孔明,琅琊人。
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官至丞相。
7.文体链接表,是我国古代的一种特殊文体(臣子写给君主的呈文)。
表的主要作用就是表达臣子对君主的忠诚和希望。
“动之以情”也可以说是这种文体的一个基本特征。
8.背景链接这篇表写于蜀汉建兴五年(227)诸葛亮第一次出师伐魏之前。
其时蜀汉已从猇(xiāo)亭(今湖北宜昌)战役的惨败中初步恢复过来,既与吴国通好,又稳定了自己的战略后方,伐魏时机臻于成熟。
在这篇表文中,诸葛亮劝说后主刘禅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继承先帝刘备的遗志;也陈述了自己对先帝的“感激”之情和“兴复汉室”的决心。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1.翻译课文。
以小组为单位翻译课文,注意直译做到:字字落实。
2.理清文章结构,指导划分层次。
【交流点拨】全文可分三部分:第一部分(1—5段),指明危机,提出建议。
写临出师前的忠谏,提出了广开言路、执法如一、任人惟贤的具体建议。
第二部分(6-7段)追忆往事,陈述理由。
追述刘备的知遇之恩,表白自己精诚图报的忠心。
第三部分(8-9段)分清责任,表明决心。
点明出师本义,表示兴复汉室的决心。
四、拓展延伸☆古诗中的《出师表》:1.“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书愤》)2.“出师一表千载无,远比管乐盖有余。
”(陆游《武侯书堂》)3.“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
”(陆游《病起书怀》)☆《出师表》中的成语:①危急存亡【出处】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释义】指关系到生存灭亡的紧急关头。
②妄自菲薄【出处】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释义】指过分看轻自己,形容自卑。
③作奸犯科【出处】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释义】指为非作歹,触犯法令。
④计日可待【出处】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释义】可以数着日子等待,形容为时不远。
⑤三顾茅庐【出处】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释义】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
⑥临危授命【出处】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释义】指在危难之际接受任命。
第二课时一、新课导入上一节课,我们疏通了文意,大概了解了文章的内容,这节课,我们将深入研读这篇情词恳切、动人肺腑的表文。
二、自学指导——合作与探究(一)研读课文第一部分1.分析第1自然段。
(1)当时的不利条件是什么?【交流点拨】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益州疲弊,处在“危急存亡”的严重关头。
对形势的这一清醒的估计,是暗示刘禅,如不发愤图强,国家必然败亡。
(2)当时的有利条件是什么?【交流点拨】内外之臣均有“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而“不懈于内”、“忘身于外”的耿耿忠心。
这告诉刘禅,只有依靠、重用这些贤德忠贞之士,才可救亡图存,以兴先帝之业。
(3)本段提出什么建议?【交流点拨】开张圣听。
(4)提出这一建议的目的是什么?【交流点拨】“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
”(5)对国君进行了怎样的规劝?【交流点拨】“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
”(6)这一段中先后两次提出刘备,其用意何在?【交流点拨】意在激发刘禅继父之志和启示他学先帝用人之明。
小结:本段分析当前形势,提出“广开言路”的建议。
2.分析第2自然段。
(1)作者在本段提出的建议是什么?具体内容是什么?【交流点拨】严明赏罚;“宫中”、“府中”不应异法。
(2)如何具体执行?【交流点拨】“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3)提出怎样的劝诫?【交流点拨】“陟罚藏否,不宜异同;不宜偏私。
”(4)“内外异法”内外各指什么?【交流点拨】“宫中”、“府中”。
小结:本段提出应内外一体,赏罚严明的建议。
3.分析第3、4自然段。
(1)诸葛亮举荐了哪些人?为什么要举荐这些人?【交流点拨】郭攸之、费祎、董允等。
“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2)提出亲贤的具体作法是什么?【交流点拨】“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
”(3)亲贤的好处是什么?【交流点拨】“必然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4)亮认为举用向宠将军的好处是什么?【交流点拨】“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小结:本段述说人事安排,举荐文臣武将。
4.分析第5自然段。
(1)本段的中心句是哪一句?【交流点拨】第一句(2)先汉兴隆的原因是什么?【交流点拨】(正面):亲贤臣,远小人。
(3)后汉倾颓的原因是什么?【交流点拨】(反面):亲小人,远贤臣。
(4)“每与臣论此事”中“此”指什么?【交流点拨】第一句(5)“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的主要条件是什么?【交流点拨】亲贤臣,远小人。
小结:这一段把“亲贤臣,远小人”提高到汉室兴衰的历史经验上来总结,也是对前面两段“宫中”、“府中”分说后的归纳。
并再荐贤臣,希望刘禅能亲贤臣,远小人,以求汉室兴隆。
以上第1—5段从形势分析到具体建议,是出师前的周密安排,目的在于出师后无后顾之忧。
诸葛亮提出的三条建议治国大计,特别是第三条“亲贤远佞”是作者反复强调的。
这三条在今天看来也是正确的。
(二)体会课文语言特色,并向学生讲解“寓情于议”的特点:诸葛亮谈形势,教方法,摆先帝任贤事实,引历史经验教训,其目的都是希望后主能认识到必须亲贤远佞,才能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大业的道理。
这种把诚挚的感情、殷切的期望融合于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手法中,就是“寓情于议”。
作者之所以采用这种委婉的表达方式,意在使后主能容易接受建议,达到规劝目的。
三、拓展延伸三国歇后语:【交流】曹操诸葛亮——脾气不一样刘备三请诸葛亮——诚心诚意诸葛亮草船借箭——有借无还诸葛亮唱空城计——急办法诸葛亮弹琴——计上心来诸葛亮当军师——足智多谋诸葛亮的丑妻——家中宝诸葛亮的鹅毛扇——神妙莫测诸葛亮的锦囊——用不完的计诸葛亮吊孝——假仁假义诸葛亮放孟获——欲擒故纵诸葛亮焚香操琴——故弄玄虚诸葛亮挥泪斩马谡——顾全大局诸葛亮借东风——将计就计诸葛亮三气周瑜——略使小技诸葛亮用空城计——不得己第三课时一、新课导入1.复习上两节课内容:第一:重点词汇的理解。
第二:诸葛亮向后主提出的三条建议。
2.朗读并背诵课文第二部分。
二、自学指导——合作与探究(一)研读课文第二部分学习第6段:1.朗读,检查重点词释。
2.提问:(1)表明作者出身的句子(词语)有哪些?【交流点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布衣”(2)当时作者的志趣是什么?【交流点拨】“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3)“感激”的原因是什么?【交流点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4)文中的“卑鄙”是什么意思?具体指什么?【交流点拨】低微而鄙俗;具体指“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5)哪句话概括了与先帝患难与共的历史?【交流点拨】“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中,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3.小结:本段述身世,讲经历,以使陛下明白创业之艰难,同时表达自己愿竭忠尽智来报先帝知遇之恩的决心。
学习第7段:1.朗读,并检查重点词释。
2.提问检查:(1)作者夙夜忧叹的原因?【交流点拨】“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2)“五月渡泸,深入不毛”的原因?【交流点拨】“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3)表明伐魏时机成熟的句子?【交流点拨】“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4)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交流点拨】“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份也。
”3.小结:本段叙述受命以来的心情及所采取的措施,以表作者忠心不二,尽心尽责辅佐陛下,以报先帝托付之情的决心。
(二)研读课文第三部分学习第8段:1.朗读,并检查重点词释。
2.提问检查:(1)第一句照应上段哪一句?【交流点拨】“奖率三军,北定中原。
”(2)第二句前半句照应上段哪一句?【交流点拨】“斟酌损益,进尽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