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苏东坡传读后感

合集下载

关于苏东坡传读后感(通用8篇)

关于苏东坡传读后感(通用8篇)

关于苏东坡传读后感(通用8篇)关于苏东坡传读后感篇1记得林语堂对苏轼的作品有一句评价:“他的作品之中,流露出他的本性,亦庄亦谐,虽需视情况之所宜而异其趣,然而莫不真笃而诚恳,完全发乎内心。

”大异其趣指的是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对同一事物的看法不同,他备受喜欢的很大一个原因是诚恳,对待自己很诚恳,所以作品写得也很真实,尽管受了“乌台诗案”的影响,避讳一些,不过他还是很能直接面对自己,所以遒健朴茂。

读完这本书,对于苏东坡的人生并没有一个系统的时间轴,感觉只是一堆耳熟能详的事件串在一起,看起来热闹,所组成的。

虽然陈词泛滥,也有几句话能够牵住我的心,在“瑜伽与炼丹”这一章的最后一句,说到:“蚂蚁爬上了一个磨盘,以为这块巨大的石头是稳如泰山的,哪知道又开始转动了。

”很巧妙的表述了命运对苏轼的嘲弄,好不容易归到红尘世俗作文/,快要修炼成仙,又被卷进命运的漩涡。

还是不得不称赞林老的智慧与才气。

苏轼的政治理想和文章都是相匹配的,澄明,深湛。

苏轼这个人不复杂,单枪匹马走在自己的独木桥上,有着远大报复也能安于世俗,正因如此,所以他的文章才会更加有意味,作者赋予它们的意义在于背景,更在于作者的内心,文人写东西说是给自己看,那是日记,可文章就是给外人看,要证明自己,自己的报复也好,还是清白。

所以就会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有“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过,江海寄余生”的洒脱超凡,有“腐鼠何劳吓,高鸿本自冥。

颠狂不用唤,酒尽渐须醒。

”的自持己见,有“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深情悲凉,有“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拣尽寒枝不可栖,寂寞沙洲冷。

”的清高卓绝......关于苏东坡传读后感篇2如果说有谁最与百姓为友,谁的诗最朴实,谁最生性爱开玩笑,谁是最仁慈的官员,那便是苏东坡了。

苏东坡亦名苏轼,一生可谓坎坷,青年时中进士,后又因王安石而谪居黄州,元祐年间因太后摄政,步步进升,是朝庭的翰林学士,后又因反对派掌政,一贬再贬直至海南儋州谪居,穷苦之至,太后再次摄政,用她独具慧眼发现了苏东坡的才华,在徽宗年间,调升至常州,因已垂垂老已逝世在途中。

《苏东坡传》读后感(通用39篇)

《苏东坡传》读后感(通用39篇)

《苏东坡传》读后感(通⽤39篇) 读完⼀本经典名著后,⼤家⼼中⼀定是萌⽣了不少⼼得,现在就让我们写⼀篇⾛⼼的读后感吧。

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是店铺整理的《苏东坡传》读后感(通⽤39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家。

《苏东坡传》读后感篇1 最早喜欢苏轼是因为他的诗⽂,看了林语堂著的《苏东坡传》后,为东坡完美的⼈格所倾倒,肃然起敬的同时⼜⽣爱慕之⼼,胸中涌动着⼀种激情,似奔腾汹涌的长江之⽔,继⽽化作⼀股向前的⼒量,启迪我的⼼灵,激励我奋发向上,这就是东坡千古不变的精神魅⼒吧! 苏轼伟⼤的⼈品具有⼀个多才多艺的天才的深厚、⼴博、诙谐,有⾼度的智⼒,有天真烂漫的⾚⼦之⼼。

他完美的⼈格正源于他豁达乐观的积极⼈⽣态度。

他有⼀颗仁爱的⾚⼦之⼼,对妻⼦东坡柔情似⽔,“⼗年⽣死两茫茫,不思量,⾃难忘。

”缠绵凄婉,⾄死不渝的真情,让⼈动容,“惟有泪千⾏”。

他和⼦由更是⼿⾜情深,两⼈在宦海中互相扶持,共同⾼歌,⼀曲《⽔调歌头·明⽉⼏时有》道出了对弟弟的⽆尽思念,令所有写⽉的诗篇顿时黯然。

不仅对家⼈,东坡对朋友对百姓也是⾄真⾄诚,仁爱有加,甚⾄对他的政敌都能以直抱怨。

正如他⾃⼰所⾔“吾上可陪⽟皇⼤帝,下可陪卑⽥乞⼉。

眼前见天下⽆⼀个不好⼈”。

这是何等的胸襟和⼤度!所以他的朋友遍天下,快乐⼀直陪伴他。

东坡⼀⽣沉浮宦海,饱经忧患的拂逆,却仍保持天真淳朴,终⽣不渝。

因为他⽣性倔强,⼜过于⼼直⼝快,加之才华过⼈,就得罪了许多奸佞⼩⼈,⼩⼈的龌龊就是见不得美好,诬陷永远是他们的拿⼿好戏,于是东坡屡遭贬谪、流放,甚⾄逮捕⼊,狱险些丧命。

⾯对所有磨难,他仍不忧不惧,泰然处之。

因为他⾝上具有⾄⼤⾄刚的浩然正⽓,所以⽆所畏惧。

在黄州,在岭南,在海南岛,不管环境多么艰苦,他都能苦中作乐。

穷则独善其⾝,达则兼善天下。

在东坡种稻、植桑、种菜、养蚕,⾃给⾃⾜,劳苦之中亦⾃有其乐。

“空疱煮寒菜,破灶烧湿苇”却也怡然⾃得。

林语堂《苏东坡传》读后感范文(通用9篇)

林语堂《苏东坡传》读后感范文(通用9篇)

林语堂《苏东坡传》读后感范文(通用9篇)林语堂《苏东坡传》读后感范文(通用9篇)林语堂《苏东坡传》读后感1随手翻开的是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我本就喜欢这位元气淋漓又富有生机的东坡居士。

从书中的描写对他更是钦佩,作者写到:苏东坡的人品,具有一个多才多艺的天才的深厚、广博、诙谐,有高度的智力、有天真烂漫的赤子之心——正如耶稣所说:具有蛇的智慧、兼有鸽子的温柔敦厚,在苏东坡这些方面,其他诗人是不能望其项背的。

这些品质之荟萃于一身,是天地间的凤毛麟角,不可多见的。

听到作者这样的总结不免激动附和,只叹自己笔力不足。

专业使然,我总是对一个人的原生家庭与童年经历关注多一些。

性格所有的线索、长大后的行为轨迹都能追溯到童年。

本书的第二章《眉山》中介绍了东坡先生的童年,眉州眉山镇是苏家的故乡。

眉山镇干净整洁,夏季荷花盛开、香气袭人,东坡小时候在这里过得自由而快乐。

东坡的祖父就生得高大英俊、身体健壮、酒量极大、慷慨大方。

年轻时他们正住在乡间,自己广有田地。

他祖父不像别家那样储存食米,却以米换谷,随后荒年歉收,他祖父乃开仓散粮、广播善行,全因为稻谷可藏数年,而稻米天潮时则易霉坏。

东坡的叔父赶考高中正欲庆祝,祖父却在熏熏大醉,手里还攥着牛肉吃。

读到这里我不免想到苏轼在任杭州知府时,疏淤泥、修堤坝之余,用以“东坡肉”招待工人,还要自制年夜菜与朋友把酒言欢,这不正是继承了祖父的胸怀和酒趣吗?苏父虽然沉默寡言,终生难实现政治抱负,但有两个孩子之后还未放弃勤勉奋发,和后生之辈一起历经科举,名不被儿子所掩,可谓是后人学习的榜样。

苏家各种图书插列满架,长辈不因一次落第嗟叹连连,晚辈高声朗读经典,正是这样的家庭氛围才造就了腹有诗书的东坡居士。

而且苏父一直坚持做文章应舍弃华美靡丽、苏轼也受其影响。

所以他一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令人回望千年、一句“明月几时有”让人把酒问了千年。

东坡的母亲出身官宦之家,却勤俭节约,乐得做个“豪门贫小姐”。

林语堂苏东坡传读后感(精选24篇)

林语堂苏东坡传读后感(精选24篇)

林语堂苏东坡传读后感(精选24篇)林语堂苏东坡传读后感1这本书刚开始读觉得晦涩难懂,但是读了之后就像品一杯咖啡,第一口的苦,回味却是无穷的。

本书按照苏东坡的人生轨迹的童年与青年、壮年、老练、流放岁月四个部分来写苏东坡的传记。

因为林语堂对苏东坡的喜爱,他对苏东坡十分了解,也在他收集的资料与他的想象中,创造出状元一本好书。

谁说苏东坡本就在东坡流放,谁说苏东坡整天就在那里耕田写诗不管国家,而这些在林语堂先生的笔下,苏东坡又开始绽放了自己的光彩,变得那么平易近人。

少年天才苏东坡在考试时被误认为了曾巩,欧阳修为了避嫌,所以他成为第二名。

在京师之中“三苏”的名声早已经传遍。

可是原本是要殿试的三人,却因为苏东坡的母亲的死亡,所以三苏赶紧回家,三年的守孝。

三年以后,“三苏”再次来到京城,但是兄弟两人只有一个人可以在待在京都与父亲在一起当官,于是苏东坡被派到郑州。

休闲的生活开始了,苏东坡偶尔做做公事,经常游山玩水,好不自在逍遥,可是小人佞臣在历史中总是不会缺少,在乌台诗案中苏东坡被新党众人列入了死亡名单,不杀了苏东坡,不能安心,但是在朝廷上下也都在上书劝神宗不要杀苏东坡,就连是新党的前领导者王安石也上书,所以苏东坡开回归人们的记忆中——苏东坡被贬黄州,那个东坡来了。

在经历了艰难的生存危机之后,“东坡”上的一块田,一家人的劳作。

自从神宗驾崩之后,旧党的势力开始恢复,但是在东坡待的几年也让他见识到旧党的不好,这让苏东坡现在既不能容于旧党,也不能体谅于新党,所以对于朝廷的黑暗,苏东坡自请外调。

在一端政治交替候,徽宗继位,朝廷又让苏东坡复任朝官职,但是在又一次次的交换之中,苏东坡也经历的海南岛的穷困潦倒,所以在北归的途中也逝世了。

苏东坡经历了人世间的心酸和苦楚,身心怀有着志气,却只有郁郁寡欢而到达生命终点,但是在他留下的一篇篇的诗词和记录他的言行中,我们也可以窥见一个活跃在我们心头的苏轼。

正如林语堂所说的:“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

林语堂《苏东坡传》读后感

林语堂《苏东坡传》读后感

林语堂《苏东坡传》读后感•相关推荐林语堂《苏东坡传》读后感(通用34篇)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

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林语堂《苏东坡传》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林语堂《苏东坡传》读后感篇1看完王水照老师的这本《苏轼传》,感慨良多。

东坡是中国文人中我非常喜爱的,可以说是最喜爱的一位,此次翻开这本传记,自然主要是因为对传主的爱戴,当然和优秀的文笔也是分不开的。

那是一个初秋的早上,和煦的阳光洒满屋内,我从朋友的书袋内掏出这本书,赫然三个隽秀的字映入眼帘:苏轼传。

朴素而清新淡雅的封面,良好的印刷,最重要的着者深厚的功力均深得我心,加上传主是我最喜欢的一代文豪,于是迫不及待地打开一睹为快。

可以说书没有让我失望,我是一个队文字相当敏感的人,文字的质量会大大影响我对一书的爱恶,而此书于文字之流畅优美来说绝对是上乘之作,行云流水般的文笔娓娓道出东坡传奇的一生,跟随着着者的脚步,我仿佛进入了那个山清水秀、人杰地灵的川蜀大地,看到了稳健自信的明允公,乐善好施的程夫人,还有可爱的苏轼苏辙兄弟……我渴望看到的情节书中几乎没有遗漏,苏轼考进士、任徐州、杭州知州,乌台诗案,贬官黄州,写下一首首惊天地泣鬼神的诗词,一篇篇流芳百世万古不朽的美文,一页页通天地之气得日月之精的丹青墨宝……书中既有对人物生平流畅而传奇的叙述,精彩动人,跌宕起伏,又有对东坡诗文书画的专业性评论,高见迭出,云霞满纸,着实令人大呼过瘾,十分解渴。

换句话说,这是一部能让外行看够热闹,让内行看够门道的大书好传。

林语堂《苏东坡传》读后感篇2形象中的苏东坡是个豪爽,旷达而又不失儒雅的文人,他在前史上留下了不行磨灭的荣光印记,直到现在,人们还铭记取她,我曾去过他的家园眉山,眉山许多的地名都是以他的姓名命名的,不得不说,他是如此耀眼。

但是或许我对他的了解仍是太限制了,只停留在这些外表的形象上,最近读了《苏东坡传》才知道人们爱他,爱的是他的真挚。

《苏东坡传》的读后感(精选12篇)

《苏东坡传》的读后感(精选12篇)

《苏东坡传》的读后感(精选12篇)《苏东坡传》的读后感篇1近日读了林语堂版的《苏东坡传》,不愧是语言大师,活现了一个更加真实、鲜活的苏东坡。

大师为大师写传,这点很吸引人。

在林语堂眼里,苏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个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一个月夜的漫步者,一个诗人,一个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他比中国其他诗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丰富感、变化感和幽默感,智能优异,心灵却像天真的小孩。

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很多方面像李白、老庄,乐观、豁达,会享受人生,不故作深沉。

苏轼的文才更博,词、文、诗、画、书法都是第一流,就连烹饪也很有一套。

苏轼在文字上最杰出的成就是把豪放风格揉入原本一味婉约哀伤的词里,使得词的地位能跟诗相比肩,在诗被唐人写尽后,开辟了文学的一块新天地。

而苏轼自己的词刚柔兼济,气象万千,境界高远,单拿词的成就来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苏轼的文字,无论是史论,还是奏折,都写的纵横恣肆、雄壮宏远;小散文则如孤云出岫、清静淡泊。

他认为苏东坡是中国历史上当之无愧的、极令大众倾心仰慕的伟大文人,这不仅是基于他的诗歌和散文的魔力,更基于他总是英勇地坚持自己的原则和主张的满腔正气,在苦难中寻找乐趣的罕见本领,以及由此形成的明亮的人格魅力。

在苏轼的身上,体现出了读书人的天性。

学而优则仕,又因为书生本性遭受排斥和贬谪。

值得庆幸的是,对读书人最宽容的年代让苏东坡赶上了。

北宋一百多年,没有因为文字的缘故杀过一个读书人。

几千年的中国,还没有哪个政府心胸有这么博大。

虽然苏东坡命运坎坷,几次被贬至荒域,他自己也曾发牢骚:“人生糊涂识字始”。

但总的说来,北宋的读书人还是幸运的,也是敢说话的,人文之盛,春秋战国以来就数这个年代。

苏轼的一生都卷在政治旋涡中,却又始终超脱于政治之上。

《苏东坡传》读后感8篇

《苏东坡传》读后感8篇

《苏东坡传》读后感8篇《苏东坡传》读后感1中国人对苏东坡的喜爱程度,林语堂概括的最为精准,“一提到苏东坡,在中国总会引起人亲切敬佩的微笑”。

《苏东坡传》,是一个才子为另一个才子所作的传记。

可以说,苏东坡是林语堂的偶像,是林语堂的隔代知音,林语堂对苏东坡的喜爱、欣赏、仰慕,最终凝结成了这部传记名著。

《苏东坡传》以苏东坡成长轨迹为线索,分为童年与青年、壮年、老练、流放岁月四卷,考据严谨,事例翔实,语言生动幽默,仿若林语堂穿越了时空,隐身于苏东坡身侧,一一记录着他的言行起居、喜怒哀乐而成文。

同时,这部中国古代名人传记的写法有别于他,林语堂有心把自己的偶像推介出国门,作品以英文写就,目标受众是西方读者,后由学者张振玉译为中文,堪属名著名译,读时别有一番趣味。

林语堂是了解苏东坡的,旅居海外之时,身边相伴的是有关苏东坡的以及苏东坡著的珍本古籍,一天天的精神交流,一次次的心灵对话,神交已久,经典传记顺理成章一气呵成。

苏东坡旷达、豪迈、洒脱,林语堂的笔调也是轻快的,即便是苏东坡跌至仕途低谷,传记的笔触也不曾灰暗。

苏东坡天赋才气。

“东坡诗文,落笔辄为人所传诵。

”“士大夫不能诵东坡诗,便自觉气索,而人或谓之不韵。

”此语为当时杂记记述,由此可见东坡才气地位。

苏东坡说,做__“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

文理自然,姿态横生。

”称最快乐就是写作之时,“我一生之至乐在执笔为文之时,心中错综复杂之情思,我笔皆可畅达之。

我自谓人生之乐,未有过于此者也。

”林语堂也道,杰作之所以成为杰作,必然具有一种我们称之为发自肺腑的“真纯”,还在于文学所给予读者的快乐上,能使读者快乐,的确是苏东坡作品的一个特点。

东坡创作时自得其乐,其诗文书画艺术上的卓绝之美也带给我们太多的愉悦和欢乐。

苏东坡处世旷达。

东坡一生的宦海生涯,几遭贬谪,饱经忧患拂逆,均以坦荡荡之胸怀处之,人性更趋温和厚道,并没变得尖酸刻薄,古今中外,与其相似之人可以说再难找到第二个。

林语堂《苏东坡传》读后感(通用6篇)

林语堂《苏东坡传》读后感(通用6篇)

林语堂《苏东坡传》读后感(通用6篇)林语堂《苏东坡传》读后感(通用6篇)看完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林语堂《苏东坡传》读后感(通用6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林语堂《苏东坡传》读后感1“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之豪情万里;“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之闲情逸致;“老夫聊发少年狂”之壮士暮年;“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之深情思念……可即便是众多精妙的诗词,也仅仅是苏东坡精彩一生的冰山一角。

暑假里,带着对大文豪的景仰,我潜心阅读了林语堂先生所著的《苏东坡传》。

苏轼的一生可谓是跌宕起伏,饱受磨难。

仁宗景祐三年的一天,四川眉山的一间房中,一个婴儿呱呱落地,他便是出生于书香世家的苏轼。

他成长于宋仁宗当政时期,其时四海升平,人民安居乐业,因此他生活无忧无虑。

从小苏轼在诗词方面就表现出一定的天赋,后来进京应试,成绩斐然,名动京城。

青年时期的苏轼正遇上王安石变法,政见上的不同使他遭到贬谪。

特别是在一向维护他的皇太后离世后,他遇到政敌的打击报复,被一贬再贬,直至流放到偏远地方,终了余生,享年六十三岁。

曾有人形容苏东坡为“乐天派”,对此我非常赞同。

他喜欢开玩笑,开玩笑的对象不分敌友。

在遭遇贬谪时,他对沿途乡野、高山、峡谷等美景醉心游赏。

在岭南的时候,他过得非常快乐,给朋友写信说:“来此半年,已服水土,一心无挂虑,因为已经乐天知命。

”他发现甜美的荔枝,“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还写信给儿子说,别让陷害他的人知道这里有好吃的荔枝。

流放到海南,在古代无疑等同于死刑。

海南气候炎热,土地荒蛮,易生疾病。

但苏东坡仍然笑对逆境,在那里了解民风,学习方言,兴办学校,称赞那里没有岭南的瘴气,还培养出海南第一位进士。

纵观中国古代,没有一位伟大的人物不是经历过挫折与苦难的,苏东坡也不例外。

但他不同于陆游的忧国忧民之苦;不同于杜甫的颠沛流离之苦;不同于李清照的寂寞冷清之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林语堂苏东坡传读后感苏东坡异常坎坷的一生,也是豁达乐观的一生。

他那种身处逆境却始终持续“成固欣然,败亦可喜”的超然达观,像他的诗词文章一样千载有余情!经万古流不尽!下面是小编为你们整理的苏东坡传读后感,希望你们喜欢。

苏东坡传读后感1 书还没看完,慢悠悠的翻着。

林语堂这本书原是用英文写的,张振玉译笔还算不错,但粗糙之处也随处可见,比如卷一第一章处:一天,苏东坡写信给朋友说:”我一生之至乐在执笔为文之时,心中错综复杂之情思,我笔皆可畅达之。

我自谓人生之乐,未有过于此者也。

”这段文字殊为怪异,而后在网上搜索出一篇天涯高手的文章,才知道原文应为:“某生平无快意事,惟作文章,意之所到,则笔力曲折无不尽意,自谓世间乐事无踰此者”。

还有一处BUG连那位天涯高手也未提到,卷二第七章埋伏笔,”中岳嵩山崩陷”,到第九章呼应,已变成”南岳华山山崩”。

此两处究竟是何处出错,是翻译错还是原稿错,抑或是校对错,恐怕需要找英文原版来查了。

但是”南岳华山”本身就是个错误,华山好像从来不曾被称为”南岳”过吧。

且丢开这些小破绽不说。

苏东坡的盛名传播了将近一千年,时人称道,后人敬仰,一方面是因他天纵其才,在诗,文,字,画各个领域都出类拔萃;另一方面,他的人格魅力,政治立场,哲学修养也极其贴合中国人的理想。

为这么一个完人做传显然不太讨巧,再加上史料丰富评论一边倒,这本传记的”新意欠奉”也在情理中。

林语堂在序言中说,”我认为我完全知道苏东坡,正因我了解他,我了解他,是正因我喜爱他。

”既然在苏轼身上寄托了自己的人生观,偏爱之心更不加掩饰。

卷二写苏东坡壮年经历,与王安石的纠葛占了好长篇幅,在”王安石变法”和”拗相公”两节,王安石是主角,苏东坡反而成了小配角,这两个章节似乎游离在全书之外。

林语堂贬低王安石,我看目的倒不是为抬高苏轼,更多是他想表达对历史的看法。

包括对司马光的褒扬也是如此。

历史其实无所谓真相,政治也很难分辨清浊,好比一面镜子,每个人照去都是不一样的面目。

这一部分能够跟柏杨的书比照着看,那是两种完全相左的意见。

跟苏轼不一样,王安石从来都充满争议,历史上是这样,到这天还是这样。

林语堂自己也是个争议人物,但是他的才情倒还算公认的。

这本苏东坡传,时不时也有沁人心脾的妙语出现。

比如正看到卷三第16章就有这么一句:倘若哲学有何用处,就是能使人自我嘲笑。

之类的还有很多,但是没了前后文,单看就少了好多味道。

苏东坡传读后感2 《苏东坡传》,非简单之流水帐,更非采用“春秋笔法”,而是林语堂先生阅读超多资料,包括苏东坡的札记、诗词、私人书简等后所着的传记。

我心度之,是否林先生与苏东坡有诸多相似之处,不然为何其言己了解、喜爱苏东坡,而又能将《苏东坡传》写得如此色彩鲜明、感情丰富。

观苏东坡一生,无法不对其才智赞叹不已;而其言行、诗词、幽默,无一不是其才智的体现。

苏东坡是幽默的。

某次与王安石谈及王之所谓“字源学”时,引用《诗经》中“鸣鸠在桑,其子七兮”,并父母共九只鸟,以王安石的方式来向其解释为何“鸠”为“九”、“鸟”二字合成,实为嘲讽;后某次更戏谑王安石曰“‘波’若是‘水’之‘皮’,则‘滑’就是‘水’之‘骨’了。

”即使在被贬至缺医少药的海南之后,对朋友僧人参寥的关心,他仍在回信中说“但若无医药,京师国医手里,死汉尤多。

”以此来告知朋友不必担忧。

苏东坡是热爱生活的。

其余不必说,仅在美食方面,就有轶事、传说数桩。

他自己研究烹饪之法、自己酿酒,更是留下了“东坡肉”、“东坡壶”以传后世。

他在诗词中,也多次提及美食——“无竹令人俗,无肉使人瘦,不俗又不瘦,竹笋焖猪肉”、“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等等,不一而足。

苏东坡是感情丰富的。

他的《江城子》一词,“十年生死两茫茫”,对其亡妻寄以情思,与其“大江东去”风格迥异,凄婉哀伤。

在朝云因瘟疫早逝后,他在《朝云墓志铭》和《悼朝云》一诗中,均表达了深切情爱与伤痛,之后更在《西江月·梅花》一词中,以梅花象征朝云,既似写花,又似写人。

苏东坡是刚直的。

尽管有过数次因诗而被捕、受审,但他仍然不改犀利词风。

好友刘恕罢官出京时,他写诗讽刺“群乌未可辨雌雄”,后又写“犹诵麦青青”,对官场荣耀表示鄙夷之意。

在某次刚刚被释出狱后,即写诗两首,随后自己也掷笔笑道“我真是不可救药!”苏东坡也是幸福的。

他一生交友无数,知己遍天下,兄弟情深,妻妾对其关爱有加。

尽管不如意事众多,如朝云笑言其“一肚子不合时宜”,但他的生活又怎可不称为过得快乐呢?如林语堂先生所言,苏东坡“像一阵清风过了一生”,“根本是他本性的自然流露”,“他的肉体虽然会死,他的精神在下一辈子,则可成为天空的星、地上的河”。

谁说不是呢?仅此感怀东坡居士这位旷古奇才吧!苏东坡传读后感3 今年国庆七天长假,奉老师之命借来厚厚一本林语堂的《苏东坡传》。

本是是想草草读完草草了事,可不想自己被苏东坡命运多舛的一生所深深震撼,对这位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产生了无限的敬意。

我敬仰苏东坡,正因他无可比拟的才华。

一说起苏东坡,就不能不提他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诗才。

他的诗,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激昂豪迈,有“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深情款款,有“欲把西湖比西子,淡装浓抹总相宜”的清新雅致,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人生哲思……其境界皆开辟古今之所未有,天地万物,嬉笑怒骂,无不鼓舞于笔端。

透过东坡,我触碰到中国文人飘忽的衣袂,聆听到中国文化舒缓的脉动。

我敬仰苏东坡,正因他乐观豁达的性格。

“成也其诗,败也其诗”用在东坡身上再恰当但是了。

“乌台诗案”让人不禁感叹:天才往往是被人嫉妒的,要不是苏东坡太有才华,锋芒太露,原来与之为友的同道们也不会转而排挤他,他也不会落的几度外放他乡的下常好在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他没有郁郁寡欢,而是随遇而安,创作才情与此同时也越发充沛。

在密州,他写出了公认为最好的中秋词《水调歌头》,那动人的词句和凄美的意境至今长盛不衰。

而在他晚年身处的岭南蛮荒之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也正是苏东坡明朗豁达心境的写照。

我敬仰苏东坡,正因他的浩然之气。

当王安石变法过程中出现了种种弊端,苏东坡等人立刻提出反对,苏东坡利用他最擅长的武器——笔,写出了上神宗皇帝万言书,其中包括他自己的政治哲学,也表示其个人之气质与风格,其机智学问与大无畏精神,都显然可见。

随后苏东坡反对变法失败被贬至杭州,于是,他远离了喧嚣,回归于清纯空灵;他习惯了淡泊,才情更加俊逸洒脱;他明白了如何应对困难,才能做到宠辱不惊。

“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苏东坡这一豪气干云的惊世骇俗之语昭告世人:一个人只要具备了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就能超凡脱俗,刚直不阿,坦然自适,在任何境遇中,都能处之泰然,享受使人感到无穷快意的千里雄风!诚如林语堂所说: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

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心灵的喜悦,是他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

苏东坡的浩然之气,也将如他的诗词一样永留千古!苏东坡传读后感4 《苏东坡传》这本书我才只读了一半,便对苏东坡这位大文豪有了足够的认识。

书中提到过许多地名,多得数不清,这也正提示了我们苏东坡一生漂泊。

在书中,我最喜爱的是苏东坡爽朗的笑声——他的笑声告诉了我许多道理。

他的笑是一种自得其乐的笑,他被贬之后赏景便成了他最大的乐趣。

苏东坡常对着风景写诗,写完之后总会为自己又完成一篇文章而高兴地笑;苏东坡的笑,还包含着一种不与人斤斤计较的笑,朝廷的官员为了针对他,因挑不出苏东坡平时表现完美,就拿他的文章骨头里挑刺;苏轼显然没与他们计较,反而还写出“何日遣冯唐”这句话,话中毫无归罪之意;苏东坡的笑,更多的是苦中作乐。

谁被贬之后不低落?就像你突然由组长被降到普通成员一样,不再被人肯定你的潜质。

时势造英雄,苏东坡之因此在中国古代文学史谈论上经久不衰,多半是因当时所处的环境,造就他颇高的思想道德素质。

正正因苏轼的思想超乎常人,才使他的作品犹如一颗璀璨的星在人群中脱颖而出。

我喜爱他毫不恭维、仗义执言的性格。

虽然他比较冲动、做事不经过“大脑”思考,但正正因这一点,才使他更富有魅力。

《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里面说过:“不好以为你是大学教授,因此作研究比较重要;不好以为你是杀猪的,因此没有人会听你的话,也不好以为你是个大学生,不够资格管社会的事。

你这天不生气,不站出来的话,明天??还有我、还有你我的下一代,就要成为沉默的牺牲者、受害人!”苏轼这种激烈的性格,对当时、和我们后世都有极大的影响,他告诉我们:不能让那些不好的东西继续下去,要阻止他们,阻止他们务必要有带头人。

谁也不想让自己的利益受到损失,谁也不想当那第一个人,凡是有点头脑的人,都不会那样去做,苏东坡正正因“没头没脑”,就毅然去当带头人。

尽管在仕途路上坎坎坷坷、得罪过许多人、多次被贬,但苏东坡依然不乏幸福笼罩。

他有十分爱他的妻子、生死相依的弟弟、陪伴他的朋友、非敌即友的王安石、以及朝廷上的众多好官。

那里面最让人感动得便是皇上和皇后,皇后十分重视苏东坡的文采,苏东坡每次犯错之后皇后总会为他求情;皇上对苏东坡极其严厉,他重视苏东坡的文采,但因苏东坡做事欠思考、直言不讳,皇上怕他终有一天得罪大官,就把苏东坡贬谪。

我对苏东坡永远怀有一颗仰慕之心,我喜爱他的真诚待人、真心交友以及直言不讳,如果我身边有这样的以为亲人、朋友或者是同学,我会十分珍惜!苏东坡传读后感5 苏东坡,他既反对王安石比较急进的改革措施,也不一样意司马光尽废新法,而是主张稳健行事,凡事皆从是否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实际效果出发,不去阿附迎合,不为“新法”或“旧制”所囿,因而在新旧两党间均受排斥,仕途生涯十分坎坷。

苏东坡一向卷在政治漩涡之中,但是他却风光霁月,高高超越于蝇营狗苟的政治勾当之上。

他不伎不求,随时随地吟诗作赋,批评臧否,纯然表达心之所感,至于会招致何等后果,与自己有何利害,则一概置之度外了。

苏东坡以儒家思想为本,又能博采佛道之长,奉儒而不迂执,好道而不厌世,参禅而不虚佞。

处顺境时不骄惰逸乐,在逆境中能随遇而安,用乐观、洒脱的态度坚持对人生、对完美事物的追求。

因此他得以实现从现实人生到艺术人生的转化,使他的坎坷境遇化作充满艺术审美情趣的人生,并体此刻他丰富多彩的文学艺术创作中。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宋神宗的一位侍臣告诉人说,每逢皇帝陛下举箸不食时,必然是在看苏东坡的文章。

即便在苏东坡贬谪在外时,只要有他的一首新作的诗到达宫中,神宗皇帝必当诸大臣的感叹赞美之。

但是皇上对苏东坡的感叹赞美就正使某些大臣害怕,必使神宗在世一日,使苏东坡一向流放在外,不能回朝。

苏东坡虽然饱经忧患拂逆,他的人性更趋温和厚道,并没变成尖酸刻薄。

这正是我们太多的读者喜爱他的缘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