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小脑角区病变
脑桥小脑角综合征临床解剖

脑桥小脑角是延髓、脑桥和小脑之间三角形区域,该 区域的主要病变为听神经瘤、脑膜瘤和蛛网膜炎、多发性 神经炎以及小脑下前动脉综合征等。
其中听神经瘤为耳神经外科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占脑 桥小脑角肿瘤的70%~80%,占颅内肿瘤总数的5%~ 10%,由于脑桥小脑角区域内诸多的神经、血管密切毗邻, 因此,脑桥小脑角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
第3讲 脑桥小脑角综合征临床解剖
一、解剖特点
1. 脑桥小脑角的边界
内侧为延髓、脑桥交界处, 后方为小脑
第3讲 脑桥小脑角综合征临床解剖
一、解剖特点
2. 脑桥小脑角池
脑桥小脑角前下方蛛网膜 与软脑膜之间的蛛网膜下 隙扩展为脑桥小脑池。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第3讲 脑桥小脑角综合征临床解剖
一、解剖特点
3. 毗邻的神经
水管导致非交通性脑积水和颅压升高所致。 前庭神经或脑干网状结构受累也可以引起呕吐。
第3讲 脑桥小脑角综合征临床解剖
二、临床与解剖联系
• 耳鸣、耳聋 蜗N受累。 • 发作性眩晕,眼球震颤 前庭N或其核受累。 • 鸭步步态,两足步行不协调 小脑或桥臂、绳状体受累。 • 面肌无力、面瘫 面神经受累。 • 复视 展神经受累。
第3讲 脑桥小脑角综合征临床解剖
二、临床与解剖联系
6.面部感觉减退、疼痛 三叉神经感觉根受累。 7.角膜反射消失、缺乏眨眼动作 面神经、三叉神经受累。 8.进食呛咳、缺乏眨眼动作 面神经、三叉神经受累。 9.头痛、呕吐、视神经乳头水肿 肿瘤压迫第四脑室或中脑
展N、面N运动根、中 间N、前庭N、蜗N自 内侧稍上方向外侧稍下 方沿脑桥延髓沟依次排 列,入内耳门
三叉N根在脑桥基底部 与桥臂之间出脑。
桥小脑角区常见肿瘤及影像表现

影像学检查
通过CT、MRI等影像学检查,观察 肿瘤的大小、形态、位置及与周围 组织的毗邻关系,判断肿瘤的性质 。
病理学诊断
通过手术或穿刺获取肿瘤组织,进 行病理学诊断,确定肿瘤的良恶性 及具体类型。
鉴别诊断方法与要点
脑积水
脑积水时脑室系统扩大,但桥小 脑角区肿瘤不会引起脑室扩大,
详细描述
MRA通过磁场和射频脉冲技术,能够显示肿瘤的血管结构, 有助于判断肿瘤的性质和生长方式,为手术切除和放疗提供 重要参考。
X线检查
总结词
X线检查是一种传统的影像学检查方 法,对于桥小脑角区肿瘤的诊断价值 有限。
详细描述
X线检查主要用于观察骨骼结构和颅 骨病变,对于脑实质病变的诊断价值 较低。在某些情况下,X线检查可以 作为辅助检查手段,帮助排除其他骨 骼病变。
表皮样囊肿
01
02
03
总结词
起源于皮肤外胚层的良性 肿瘤
详细描述
表皮样囊肿通常位于桥小 脑角区的中线部位,呈圆 形或椭圆形,质地软。
影像表现
CT扫描显示低密度肿块, MRI显示T1低信号、T2高 信号,增强扫描无强化。
蛛网膜囊肿
总结词
脑脊液填充的良性囊肿
详细描述
蛛网膜囊肿通常位Βιβλιοθήκη 桥小脑角区,可压迫脑组织引起症状,多为 先天性。
感觉障碍。
影像表现
03
CT扫描显示低密度或等密度肿块,MRI显示T1低信号、T2高信
号,增强扫描可见强化。
脑膜瘤
总结词
起源于脑膜组织的良性肿瘤
详细描述
脑膜瘤通常位于硬脑膜上,生长缓慢,可压迫脑 组织引起症状。
影像表现
CT扫描显示高密度肿块,MRI显示T1等信号、T2 低信号,增强扫描可见明显强化。
神经内镜辅助下显微手术治疗桥小脑角区病变

( fl t op a,n e n oi Un esyfr t n l e, o g a 2 0 0 C ia A f ae H si lInrMo gl i ri i at T n lo0 80 , hn ) i i d t a v t o Na o i s i i
Ab ta t0be tv :Tods ust ep atc l y a d a v n a e ft etc nq e ra ig t el— sr c : jc ie ic s h rciai n d a tg so h eh iu te t h e t s n
[ 摘
要] 目的 : 结 在 神 经 内镜 辅 助 下 经 乙状 窦 后 入 路 显 微 手 术 治 疗 桥 小 脑 角 区病 变 的 经 验 并 探 讨 其 实 用 性 总
及其优势 . 法 : 7 例 桥小脑角 区病变 采取神 经 内镜辅 助经乙状 窦后入 路显微 手术 治疗 . 方 对 6 结果 :5例 听神 2
a p o c M eho s: u o nd s o p r a h. t d Ne r e o e pe— a ss e c o e r ur r i e r i mo d a r a h t e t s it d mir n u o ge y v a r t o g i pp o c r — s s a
手 术 风 险 性 。 高 手术 疗 效 . 提
[ 关键词 ] 神经 内镜 ;桥小脑角区 ;显微外 科
[ 图分 类 号 ] 7 94 中 R 3 . [ 文献 标 识 码 ] A [ 章 编 号 ]6 1 1 5 20 )2—0 0 —0 文 17 —0 8 (0 8 0 23 3
Ne r e o c pe — a s se i r s r e y Tr a i u o nd s o ‘ s i t d M c o u g r e tng Le i ns i Ce e e l p n i g e s o n r b lo o tne An l
桥小脑角区短T1信号实性占位病变--听神经瘤合并出血

病史:患者,女,45岁,因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耳听力下降,较右耳听力差,3天前突发头痛、恶心、呕吐入院。
如图1-7(图1为CT轴位,2为T2WI轴位,3为FLAIR轴位,4为T1WI 轴位,5为T2WI矢状位,6为DWI,7为ADC)图1图2图3图4图5图6图7基础解剖影像:图8图9图8-9为所示病例同层面轴位及矢状位正常T2WI图片,黄色箭头所示为正常耳蜗长T2信号,棕色箭头所示为正常听神经稍长T2信号,MRI 图像中骨质因不含自由水呈低信号,无法显示内听道骨质结构,蓝色箭头所示为桥小脑角池长T2信号,其内无异常信号影,其内线形低信号为听神经及小血管流空信号影。
图1图1所示为桥小脑角区CT轴位,可见左侧桥小脑角区混杂密度影(黄色箭头),以高密度为主,边缘见少许水肿低密度影(蓝色箭头)。
图2图3图4图5图6图7图2-7所示见左侧桥小脑角区内听道增宽(棕色箭头),可见团块样混杂信号影(黄色箭头)与之相通,等T1等T2信号为主,FLAIR呈等及高信号(绿色箭头);边缘见短T1、稍长T2及长T2信号条状信号影,FLAIR呈高信号,DWI高信号及ADC稍高信号(白色箭头);周围见少许长T1长T2信号,FLAIR呈高信号(蓝色箭头)。
影像描述:左侧桥小脑角区见类圆形混杂信号占位,与左侧增粗听神经相连续,等T1等T2信号为主,FLAIR呈等及高信号;边缘见短T1、稍长T2及长T2信号条状信号影,FLAIR呈高信号,DWI高信号及ADC 稍高信号;周围见少许长T1长T2信号,FLAIR呈高信号。
影像诊断:左侧桥小脑角区占位病变,考虑听神经瘤合并出血。
短T1信号病:T1WI呈高信号,需要考虑亚急性出血、脂肪、黑色素、高蛋白物质、钙化、矿物质。
主要鉴别点如下:黑色素具有特征性T1WI高信号,T2WI低信号,本例不符;脂肪压脂信号明显减低,本例不符;高蛋白物质DWI弥散明显受限,一般呈囊性存在,本例不符;钙化、矿物质T1高信号沉积,多有特定部位如基底节等,本例不符;亚急性出血分为早期和晚期,T1WI高信号,T2WI分别为低信号和高信号,本例部分信号符合,白色箭头考虑亚急性出血。
桥小脑角区肿瘤病人的护理

眼睑闭合不全
术后,严密观察患者眼部状况,如有畏光、眼疼等 不适,应即使报告医生处理。
术后护理
术后去枕平卧,头稍偏向健侧,勿让手术部位和引流管受压,防止脑干 移位。术后4-6小时可将床头抬高20-30度。 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神志、瞳孔的变化,如有异常,即使通知医生,遵 医嘱给予相关处理。
术后护理
观察伤口辅料的渗透情况及是否松脱,有无感染和 异味,如渗血较多,及时通知医生,更换辅料或者 重新加压包扎。
颅内压增高
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神志、意识,瞳孔、肢体活动、感觉的变化, 以防颅内压过高而发生脑疝,加重病情。
观察引流管引流情况,引流液的颜色、量及性质,引流管是否通畅,有 无脱落,有无脑脊液漏。
术后护理
定时遵医嘱使用脱水剂,降压药及抗生素。 颅内压增高患者,应床旁有家属陪护,加床挡,防止躁动而发生坠床。
当肿瘤累及脑干时,可出现患侧肢体共济失调、步态不稳、 眼球震颤、肌张力下降、锥体束征。病程晚期,可出现慢性 或急性枕大孔疝症状及小脑危象,直至呼吸障碍。
临床表现
面神经和前庭蜗神经在脑桥下缘与橄榄体之间出入脑, 自脑干外侧并稍上行经内耳门入内耳道。
临床表现
桥脑小脑角区的肿瘤种类很多,在治疗上以手术为主,手术过程中要根据肿瘤 的种类和部位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术中要注意保护神经不受损伤。
健康宣教
术后护理
树立信心,对疾病要有正确认识,增强患者治愈疾病的信心。 饮食护理 鼓励病人进食高能量、高蛋白、丰富维生素食物,加强营养 和种类。 生活护理,鼓励病人每日坚持晨晚间口腔护理,增强食欲和舒适度,防 止口腔感染和异味。鼓励病人每日少量锻炼,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桥小脑角区病变影像学表现

形; 5、副神经节瘤; 6、脊索瘤等。
听神经瘤
听神经鞘瘤;占CPA肿瘤的70-80%, 一般发生于成人,主要起源于听神经的前 庭神经支的施万细胞,早期位于内听道内 生长,引起内听道扩大,后期逐渐延伸入 桥小脑角区生长。 临床表现 血供:主要来源于小脑前下动脉
高复发和高进展危险性的脑膜瘤
非典型(WHO II级) 透明细胞型(WHO II级) 脊索样(WHO II级) 横纹肌样型(WHO III级) 乳头状 (WHO III级) 间变型(恶性) (WHO III级)
80%~90%的脑膜瘤属良性(WHO I级) 5%~10%的脑膜瘤属非典型型(WHO II级) 1%~3%的脑膜瘤属恶性(WHO III级)
嗅束
视交叉\视 束
面神经
Ⅴ.三叉神经(Trigeminal nerve):
1.为最粗的颅神经,混合性神经,有感觉根和运动根,运动根位于感觉根前
内侧.
2.经桥小脑角池上份,行向前外侧进入Meckel腔,在腔内感觉根与三叉神 经
节相连,运动根经过节下面进入下颌神经.
3.眼支,三叉神经节 眶。
海绵窦外侧壁Ⅲ、Ⅳ颅神经下方
桥小脑角区病变影像学表现
桥小脑角区(cerebellopontine angle area )
CPA:系指脑桥、延髓与其背方小脑相交 地带。
这一区域实际上是一锥形立体三角,它在 后颅窝的前外侧。由前内侧的桥脑外缘、 外后方的岩骨内缘及后下方的小脑半球外 侧构成一个锥形窄小的空间。此区的重要 性在于集中了听神经、面神经、三叉神经 及岩静脉、小脑前下动脉等。
正常解剖
CPA颅神经颅内段的应用解剖 1、传统X线平片:无法显示; 2、普通CT:部分显示(视神经、三叉神
桥小脑角区病变的MRI表现

பைடு நூலகம்
M RI f i n di n g s of l e s i o n s i n t h e c e r e be l l O pO nt i ne a n g l e
q u a l i t a t i v e d i a g n o s i s we r e 9 8 . 8
a n d 9 5 . 2 . Co n c l u s i o n M RI c a n b e u s e d a s t h e f i r s t c h o i c e f o r d e t e c t i n g t h e CPA
(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放射科
【 摘
要】 目的
探 讨桥小脑角( c e r e b e l l o p o n t i n e a n g l e , C P A) 区 占 位 性 病 变 在 磁 共 振 检 查 中 的影 像 表 现 。 方 法 分 析
8 3 例 行 MR I 平扫+增强检查 , 且经手术病理证 实 , 具 有 完 整 临床 资 料 的 C P A 占位 性 病 变 的 MR I 表现, 重点观察病 灶 的
PJ NG Xi a o — xi a,M ENG Qi a n,TI AN Xi a,LU ZI — we i ,XI E Da o — h a i
De p a r t me n t o f R a d i o l o g y, T h e F i r s t AJ ’ f i l i a t e d Ho s p i t a l o f S u z h o u U n i v e r s i t y,J i a n g s u 2 1 5 0 0 6 , P. R . C h i n a [ A b s t r a c t ] Ob j e c t i v e T o i n v e s t i g a t e t h e MRI f e a t u r e s o f l e s i o n s i n t h e c e r e b e l l o p o n t i n e a n g l e . Me t h o d s 8 3 p a t i e n t s
桥小脑角区域病变的CT和MRI诊断

桥 小 脑 角 ( e e e o o t e a ge C A) 位 于 小 脑 、 C r l p ni n l , P 是 b 1 n 脑 桥 和 颞 骨 岩 部 之 间 的不 规 则 间 隙 , 颅 内病 变 尤 其 是 占位 性 是
是 舌 咽 、 走 、 神 经 和 小 脑 下 后 动 脉 及其 分 支 。 P 由脑 脊 迷 副 CA
・
7 0・ 2
中 国 临床 医学 影 像 杂 志 2 1 年 第 2 01 2卷第 1 0期 JC i Ci dI g g 2 1 V 1 2 N . hn l Me n mai 0 1 o 2 o1 n . 0
综 述
桥 小 脑 角 区域 病 变 的 C T和 MR 诊 断 I
位 、 否强 化 及 信 号 特点 将 其 进 行 分 类 并 提 出该 区病 变 的 诊 是
C A是 位 于 小脑 、脑 桥 和 预 骨 岩 部 之 间 的 不 规 则 间 隙 , P 其 前 外 侧 界 为 颞 骨 岩 部 内侧 壁 ,后 界 为 小 脑 中脚 和 小 脑 半 球, 内侧 界 为脑 桥 基 底部 和 延 髓 上 外 侧 , 方是 小脑 幕 . 方 上 下
S l Yu- h n , W AN G Zh n qi il ze o g- u
.
Xuh u Me ia olg ,Xu h u  ̄a g u 2 1 0 ,C ia z o dc l C l e e zo n s 2 0 2 hn , "
2 eat n o dclI aig N ni eea H si aj g C mm n ,N ri 1 02 hn) .D p r t f Me i m gn, ajn G nr opt o N ni o a d a "g 2 0 0 ,C i me a g l l af n qn a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MRA可明确诊断
男,76岁,血管性痴呆 基底动脉瘤
海绵状血管瘤
MRI:
T1WI:中心呈混杂网格状信号,于T2WI上呈高信号 边缘含铁血黄素沉积,各序列呈低信号环 增强后强化程度可变
梯度回波T2WI呈低信号
女,42岁,头疼
结节病
结节病约5%累及中枢神经系统
通常表现为脑膜和下丘脑区的炎性肉芽肿
颅底病变
副神经节瘤
起自颈静脉窝(颈静脉球瘤)或中耳(鼓室球瘤)
为具有局部侵蚀性的良性肿瘤
颅底呈虫蚀样骨质破坏
MRI上表现为富血供的软组织肿物
多发点状或迂曲的流空血管
局灶性出血呈高信号 特征性“胡椒加盐”征
影像学表现:
实性(40%) 囊伴明显强化结节(60%) 边界清楚,边缘光滑 无瘤周水肿 实性部分:CT:等密度;T1WI和T2WI呈等信号;囊性 部分: CT:低密度;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 但Flar上与脑脊液信号略有不同 实性部分明显均匀强化 实性部分于DWI上呈低信号,ADC上呈高信号(丰富的 血管间隙) 部分病例实性结节内或周围可见流空血管
高密度:70% 钙化:大约20% 常见邻近骨质反应性增厚或形成骨刺
脑膜瘤
MRI:
通常在个序列上与脑皮质呈等信号 增强后明显强化 瘤周脑膜增厚,出现“脑膜尾”征 在1.5 ppm的丙氨酸峰对脑膜瘤诊断具有 特异性
MRS:
女,49岁,眩晕、感觉神经性耳聋
转移瘤
肺癌、乳腺癌、黑色素瘤或其他恶性肿瘤 临床病史对其诊断有重要意义
增强后,强化轴内及脑室内病变
淋巴瘤
CPA区的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可以位 于轴内也可以位于轴外 免疫力正常者:
CT:呈中等或高密度,增强后明显均匀强化 MRI:
T1WI:低或中等信号 特征性T2WI呈低信号(75%) DWI:高信号 ADC:低信号
免疫力低下者:
转移瘤
男,56岁,结肠癌脑转移
血管母细胞瘤
好发于小脑半球,可累及CPA
大多数单发,25%合并von Hipple-Lindau综合征
von Hipple-Lindau综合征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斑痣性错构瘤病
多发的视网膜和脑内的血管母细胞瘤
肾细胞癌 胰腺的囊肿或肿瘤
血管母细胞瘤
在3D自旋回波脂肪饱和重T2WI序列上,病变同侧脑干背侧可见 局限性高信号(认为前庭神经核变性),有助于诊断
女,44岁,前庭神经鞘瘤
其他颅神经神经鞘瘤
少见
可通过症状、解剖位置、形态及与颅孔、管
的关系进行鉴别
其他颅神经神经鞘瘤
三叉神经神经鞘瘤
面神经神经鞘瘤
颈静脉孔神经鞘瘤 (舌咽、迷走和副神经神经鞘
Drawing of a segmental approach to diagnosis of CPA lesions based on gadolinium enhancement, site of origin and key feature
Drawing of a segmental approach to diagnosis of CPA lesions based on gadolinium enhancement, site of origin and key feature
桥小脑角区病变
李坤
CPA解剖
桥小脑角区 (cerebellopontine angle, CPA)为三角形 蛛网膜下腔间隙,指位 于脑桥、小脑前部与颞 骨岩部之间的区域,以 内听道为中心,内含有 神经和血管结构。
CPA解剖
神经结构主要包括三叉神经、 IX-X-XIth神经 复合体 无特异性临床表现,与病变本身性质无关,而 与累及的神经或脑内的结构有关 前庭神经鞘瘤占 70%–80% ;脑膜瘤占 10%– 15%;表皮样囊肿 占5%;其他<1%
结核
多发病变不同DWI表现有助于结核诊断 MRS:在0.9和1.3ppm出现脂质峰对结核诊断具 有特异性
女,31岁,脑膜炎、右小脑综合征
Erdheim-Chester 病
是一种罕见的系统性非朗格汉斯组织细胞增多症, 原因不明,累及多系统
常累及骨、眼眶及脑
脑膜病变、眶内及垂体肿物、骨硬化改变、小脑 综合征的联合有助于诊断
男,28岁,眩晕和颅高压
室管膜瘤
好发于四脑室 比乳头状瘤常见 CT:不规则或分叶状等密度肿块 钙化常见 MRI:T1WI:不均匀低信号;T2WI:等或稍 高信号;不均匀强化 可见瘤内微囊变、坏死或出血 通常无瘤周水肿
Ependymoma
Ependymoma in a 16-month-old child. (a) Axial CT image shows a fourth ventricular mass that is slightly hyperattenuated compared with the surrounding cerebellum. Focal calcification (arrow) is noted. (b) Axial T1-weighted magnetic resonance (MR) image shows the mildly heterogeneous mass, which is slightly hypointense compared with the cerebellum. (c) On an axial T2-weighted image, the mass is hyperintense compared with the cerebellum, with no surrounding vasogenic edema. (d) On a contrast-enhanced axial T1weighted image, the mass shows intense heterogeneous enhancement. RadioGraphics 2002; 22:1473–1505
38岁,尿崩、眼球突出
Erdheim-Chester disease
Drawing of a segmental approach to diagnosis of CPA lesions based on gadolinium enhancement, site of origin and key feature
血管母细胞瘤
Hemangioblastoma in a 28-year-old woman with von Hippel–Lindau disease and vertigo. (a) Axial T2-weighted MR image shows a solid hemangioblastoma in the left CPA. Note the vascular pedicle (arrowhead), which appears as a flow void with all sequences. (b) Contrast-enhanced axial T1-weighted MR image shows homogeneous enhancement of the hemangioblastoma (arrowhead). RadioGraphics 2001; 21:419–438
复杂的边缘强化 瘤周水肿明显 与弓形体病鉴别困难
男,49岁,原发性脑内淋巴瘤
胶质瘤
脑干胶质瘤表现为脑干不对称性膨胀,累及
CPA,甚至可引起内听道扩大
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 胶质瘤级别不同,强化程度不同
通常伴瘤周水肿
脑干胶质瘤,女,33岁,进行性左侧面神经麻痹、 感觉性耳聋、眩晕 a 质子密度加权 b 重T2WI
瘤)
面神经神经鞘瘤 ,男,47岁,左侧面部麻痹、感觉神经性耳聋、耳鸣
颈静脉孔神经鞘瘤 女,38岁
脑膜瘤
是成年人最常见颅内轴外肿瘤,在CPA肿瘤中占区 第二位,占10%–15% 起源于蛛网膜上皮细胞,生长缓慢,通常位于颞 骨后部 可以延伸至内耳道,但无内耳道扩大 广基与颞骨岩部或小脑幕脑膜相连,呈半球形或 椭圆形 CT:
前庭神经鞘瘤
相邻脑膜也可出现强化 MRS:出现myo-inositol(肌红蛋白-肌醇峰) at 3.55 ppm
女,53岁,眩晕,左侧耳聋,持续头疼
前庭神经鞘瘤
除了位于IAC-CPA的前庭神经鞘瘤外,还可见仅位
于内耳道或桥小脑角区的前庭神经鞘瘤
仅位于IAC内者可见耳蜗或前庭的哑铃状的扩大 仅位于CPA者,仅表现为对小脑、脑干、四脑室的压迫 症状,无听力的下降,与其他病变鉴别诊断困难
以往称听神经瘤 占所有CPA区病变70%–80% 大部分起源于内听道内的前庭下神经的Schwann 鞘 ,生长缓慢,呈 “冰激凌”征
内耳道边缘光滑 位于CPA池的部分呈圆形或椭圆形
> 25 mm 病变,易出现囊变坏死区 CT:
等密度 增强后,明显强化
前庭神经鞘瘤
MRI:
MRS:出现胆碱和脂质峰
男,69岁,肺癌、颅高压
动脉瘤
CT:颅内动脉瘤类似于前庭神经鞘瘤
圆形或椭圆形 增强后明显强化 内无明显血栓:各序列上,可见明显血管流空及波动 伪影 合并血栓时:信号可变(低-高),增强程度不一 T2WI低信号或无信号,圆形或椭圆形病变,提示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