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质脊髓束

合集下载

脊髓内部结构及功能参考

脊髓内部结构及功能参考
红核脊髓束
21
迟缓性瘫痪和痉挛性瘫痪
迟缓性瘫痪:又称下运动神经元瘫,是脊髓前 角运动神经元或脑干脑神经运动核及其发出的 纤维损伤所致,有锥体系、锥体外系和小脑系 的冲动,表现为肌张力低、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肌肉萎缩等
痉挛性瘫痪:又称上运动神经元瘫痪,是中央 前回运动区大锥体细胞及下行锥体束(皮质脊 髓束)损害所致,表现为肌张力增强,腱反射 亢进,出现病理反射,且无明显肌肉萎缩
楔束
薄束
9
薄束和楔束:脊髓后索病变
或损伤时,伤侧损伤平面以下的本体 感觉和精细触觉丧失。
楔束 薄束
10
脊髓丘脑束:起自对侧
脊髓灰质I层和IV-VIII层细胞, 以颈、腰骶膨大处最为集中, 经白质联合越至对侧,在上1-2 节对侧白质外侧索和前索上行, 终止于背侧丘脑。
﹛脊髓丘脑侧束
皮质脊髓束 脊髓丘脑前束
网状脊髓束
25
顶盖脊髓束:参与完成视听反射。 内侧纵束:主要协调眼球的运动和头、
颈部的运动。
内侧纵束 顶盖脊髓束
26
牵张反射
是最常见的一 种骨骼肌反射, 属单突触反射
维持姿势
35
屈曲反射
属多突触反射
是一种保护性反 射活动
多节段的
36
37
个人观点供参考,欢迎讨论
22
前庭脊髓束:起自
前庭神经外侧核,下行于 同侧前索外侧,止于板层 VIII和部分板层VII 。主 要兴奋躯干肌和肢体的伸 肌,在调节身体平衡中起 重要作用。
前庭脊髓束
24
网状脊髓束:起自脑
桥和延髓网状结构,大部分 在同侧下行于白质前索和外 侧索前内侧部,止于VII、 VIII层 。主要参与对躯干和 肢体近端肌肉运动的控制。

脊髓解剖

脊髓解剖
髓动脉是脊髓的营养动脉,不成对,分 散地来自不同的节段动脉,分前、后髓 动脉分别进入前正中裂和后外侧沟,分 升降两支与相邻的髓动脉串连,恒定的 前髓动脉有三支:1、颈5、6节(国内报
脊髓的血液供应(动脉)
颈8节)与脊髓前动脉吻合,称颈膨大动 脉。2、胸7左右。3、胸9-腰2,最大, 称大前髓动脉或腰膨大动脉。
脊髓的血液供应(动脉)
脊髓后动脉:起自锥动脉或小脑下后动 脉,绕至延髓后外侧,向下沿脊髓后根 内侧迂曲行进,沿途接受后髓动脉的补 充,管径细小,行程常有中断。分支参 与软膜小动脉丛,穿支进入脊髓。供应 脊髓后1/4的血液。
脊髓的血液供应(动脉)
来源及分布特点:1、上区或颈胸区(颈 -胸3):脊髓前动脉、前髓动脉,动脉 粗,血运丰富。2、中胸区(胸4-8): 主要来自脊髓前动脉,动脉细,数量少, 易缺血。3、下区或胸腰区:主要来自大 前髓动脉,动脉粗,数量多。
脊髓细胞构筑分层
Ⅶ层:与中脑和小脑有往返联系,参与 脊髓小脑束、脊髓顶盖束、脊髓网状束、 小脑红核脊髓束、网状脊髓束和顶盖脊 髓束,是调节姿势和运动的反射中枢。 还与内脏活动有关,外侧部有交感神经 的节前神经元,内侧的细胞媒介内脏反 射。
脊髓细胞构筑分层
Ⅷ层:含有大量的脊髓内部同侧和对侧 的联络神经元,接受内侧纵束、网状脊 髓束和前庭脊髓束等下行传导束纤维, 调节前角运动神经元的活动,特别是兴 奋r运动神经元的活动。 Ⅸ层:为脊髓的主要运动区,含α和r运 动神经元,其轴突分别支配梭内肌和梭 外肌。
脊髓的传导束(下行)
红核脊髓束:人类知之较少,红核---立 即在背盖腹侧交叉---红核脊髓束(位于 皮质脊髓侧束的前方)---后角的基底部 和中间带。控制屈肌的肌张力。
前庭脊髓束:
前庭脊髓外侧束:前庭神经外侧核---纤 维不交叉---同侧脊髓外侧索前方---止于 Ⅶ、Ⅷ层。控制伸肌的肌张力。

2脊髓内部结构

2脊髓内部结构

讲稿主讲人:江会勇课题:脊髓(内部结构)学时:2学时授课内容:一、脊髓的内部结构从横切面观察脊髓,可见正中央有中央管central canal,管腔窄小不通畅,管腔内面为室管膜细胞所衬。

围绕中央管可见H形或蝶形的灰质。

每一侧灰质可见分别向前后方向伸出的前角anterior horn和后角 posterior horn,在胸髓和上部腰髓(L1~3)还可见向外伸出细小的侧角later alhorn。

前、后角之间的宽阔区域为中间带intermediate zone。

位于中央管周围、连接双侧的灰质称灰质连合。

白质籍脊髓的纵沟分为三个索。

前正中裂与前外侧沟之间为前索anterior funiculus,前、后外侧沟之间为外侧索lateral funiculus,后外侧沟与后正中沟之间为后索Posterior funiculus。

在中央管前方,左右前索间有纤维横越,称白质前连合。

在灰质后角基部外侧与外侧索白质之间,灰、白质混合交织,此处称为网状结构。

不同节段脊髓的灰、白质构成形态是不同的,这是由于不同节段脊髓因其所支配的身体部位不同而含有的神经元数量不同所致。

(一)灰质脊髓灰质由大量大小形态不同的多极神经元所组成。

从横切面看,各种相同类型的神经元往往聚集成簇或成层。

这些细胞群在有些地方则形成界线较分明的神经核。

这些细胞群往往还沿脊髓的纵轴排列,因此从立体角度看,它们多是占据不同节段、长度不一的神经元柱。

根据50年代Rexed的研究,全部脊髓灰质可以分成10个板层,这些板层从后向前分别用罗马数字I到X命名。

Rexed分层模式已被广泛用作对脊髓灰质细胞构筑的描述,但某些传统的脊髓核团名称目前也还在使用,了解二者之间的关系,有重要的实用意义。

灰质I—VI层组成脊髓后角。

I层laminal I很薄,罩在后角的背侧缘,接受后根的传入纤维,层内含有后角边缘核Posteromarginal nucleus。

1层laminal即传统描写的胶状质substantia gelatinosa,此核贯穿脊髓全长,由大量密集的小型细胞组成。

运动传导路(Moterpathway)

运动传导路(Moterpathway)
中枢和延髓锥体外,锥体系和锥体外系都是伴行的,二 者常同时受损。因此,上运动神经元的损伤一般都会出 现硬瘫表现。
2.如果仅仅损伤大脑皮质运动中枢或延髓锥体(即单 纯锥体系),则临床表现除病理征(+)和晚期肌萎缩(废 用性)外,其余表现则与下运动神经元损伤的软瘫体征 一致。
上、下运动神经元损伤后的随意运动瘫痪:
(2)经过内囊后肢下行。 (3)躯干肌受双侧支配,肢体肌受对 侧支配。 (4)皮质脊髓束有易化浅反射的作用, 若受损,则浅反射消失。 (5)皮质脊髓束抑制原始反射。正常 人:病理征阴性(2岁前可阳性);若 皮脊束受损,则病理征(+)。
3.皮脊束受损后的表现: (1)锥体交叉以上受损(如脑溢血、
脑血栓时): 对侧上、下肢硬瘫,浅反射消失,腱
2.躯干肌和大部分头面部骨骼肌受双侧大脑皮质支 配,但肢体肌、面神经核下半及舌下神经核只接受对 侧大脑皮质支配。
3.运动传导路两级神经元之间多有中间神经元,只 有支配精细运动(如肢端肌)的上、下运动元之间才为 单突触直接联系(约占20%)。
(四)锥体系的功能
1.控制骨骼肌的随意运动。 2.易化浅反射:刺激皮肤或 粘膜,引起相应部位的肌肉产 生收缩的现象称为浅反射。如 角膜反射、腹壁反射和提睾反 射。 当锥体束损伤后,易化浅反 射的作用消失,则浅反射减弱 或消失。
早期出现 (营养性)
病例分析: 患者男性,36岁,自述“半身不遂”,看东西有两
个像,检查结果为:①右侧上、下肢瘫痪,肌张力增 高,腱反射亢进,肌肉不萎缩;②右侧腹壁反射和提 睾反射消失,病理反射阳性;③左眼向下方斜视,眼 睑下垂;④左眼瞳孔较右眼大;⑤发笑时口角偏向左 侧、面肌不萎缩;⑥伸舌时偏向右侧,舌肌不萎缩; ⑦全身感觉及其他无明显异常。

脊髓白质——精选推荐

脊髓白质——精选推荐

脊髓白质-*-*-*-*-*-*-*-*-*-脊髓白质主要由许多纤维束组成。

纤维束命名原则:一般是按它的起止命名。

胎儿和新生儿特点:由于胎儿和新生儿各束髓鞘生长的时间不同,脊髓切片染色深浅不同,容易分辨。

成人特点:成人的脊髓切片各种纤维束的边界不易划分。

因此许多图中的各纤维束的位置只是该纤维束最集中的部位。

纤维束的分类:长的上行纤维束:将不同的感觉信息上传到脑。

长的下行纤维束:从脑的不同部位将神经冲动下传到脊髓。

短的固有束:起止均在脊髓,紧贴脊髓灰质分布,参与完成脊髓节段内和节段间反射活动。

由躯干和四肢传入的冲动都经脊神经后根传入脊髓,后根进入脊髓时分内、外侧两部分。

内侧部纤维粗,沿后角内侧部进入后索,它们的升支组成薄束、楔束,降支进入脊髓灰质参与牵张反射。

外侧部主要由细的无髓和有髓纤维组成,这些纤维进入脊髓上升或下降1~2节,在胶状质背外侧聚成背外侧束(Lissauer束),从此束发出侧支或终支进入后角。

后根外侧部的细纤维主要传导痛觉、温度觉和内脏感觉信息。

内侧部的粗纤维主要传导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

一、上行传导束(又称感觉传导束)包括:薄束与楔束,脊髓小脑束和脊髓丘脑束。

1、薄束与楔束:薄束与楔束为脊神经后根内侧部的粗纤维在同侧后索的直接延续。

薄束源自同侧T5胸节以下的脊神经节细胞的中枢突。

楔束源自同侧T4胸节以上的脊神经节细胞的中枢突。

周围突:分布至肌、肌腱、关节和皮肤的感受器。

中枢突:经后根内侧部进入脊髓形成薄、楔束,在脊髓后索上行。

薄束与楔束止于延髓的薄束核和楔束核。

薄束在T5胸节以下占据后索的全部,在胸4以上只占据后索的内侧部,楔束位于后索的外侧部。

由于薄、楔束的纤维是自骶、腰、胸、颈由下而上按顺序进入的,因此在后索中来自各节段的纤维有明确的定位。

关于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薄束负责传导来自同侧下半身。

楔束负责传导来自同侧上半身。

本体感觉:指肌、腱、关节的位置觉、运动觉和震动觉。

精细触觉:皮肤的触摸辨别物体纹理粗细和两点距离。

脑和脊髓的传导通路

脑和脊髓的传导通路

后根同侧脊髓
(中枢突) 第2级神经元
白质前连合 脊髓小脑前束
小脑上脚
旧小脑皮质
3、楔小脑束
脊神经节
楔外侧核
颈神经后根脊髓 楔束 楔小脑束
躯干上部、上 肢、颈部肌、 肌腱、关节
脊神经 (周围突)
第1级神经元
第2级神经元
旧小脑皮质
小脑上脚
(二)痛、温觉和粗略触觉传导通路 1. 躯干、四肢的痛、温觉和触觉传导路 感受器 脊神经节 脊神经 (周围突) 第1级神经元 后角 后根中枢突
视网膜的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为感光细胞 →双极细胞→神经节细胞→节细胞的轴突 在神经盘处集合形成视神经→经视神经管 入颅腔→视交叉→视束→(在视交叉处视 神经纤维作不全交叉,来自两眼视网膜鼻 侧伴的纤维交叉,来自颞侧半的纤维不交 叉。视束纤维绕过大脑脚,多数纤维止于 外侧膝状体)外侧膝状体细胞→视辐射(经 内囊后脚)→枕叶距状沟上、下的皮质 (视觉中枢)。
脑和脊髓的传导通路

感觉传导通路
(一)本体感觉传导通路 1.躯干四肢的意识性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传导通路 感受器 肌、肌腱、 骨膜、关节 皮肤的精细 触觉 脊神经 (周围突) 第1级神经元 薄、楔束核 后根 薄、楔束 脊神经节
(中枢突)经脊髓后索
第2级神经元
丘脑腹后外侧核 内侧丘系交叉、 内侧丘系 经延髓、脑桥、中脑 第3级神经元 丘脑上辐射 经内囊后肢
③在功能上与锥体系是统一的整体,锥体外系功能的实现必 须依赖锥体系的发动,而锥体系功能的实现又必须有锥体外 系保证稳定的肌张力。 3.环路传导: 锥体外系的传导构成很多环路,主要有: GABA
① 纹状体
DA
黑质
多巴胺能通路 ,损伤可致震颤麻痹

中枢神经篇记忆口诀

中枢神经篇记忆口诀

脊髓1.外形位居椎管扁圆柱,纵贯全长六条沟;枕大孔处连延髓,长落第一腰下缘。

腰骶膨大颈膨大,三十一节要记清;颈八腰五胸十二,骶五尾节单一个。

2.内部结构白质周围灰质中,灰质切面倒H形;胞体树突集中成,前柱胞体为运动。

后柱中间神经元。

胸一腰三有侧柱,交感低级中枢部。

骶二三四无侧柱,前后角间夹细胞,都是副交感中枢。

白质集中有三素,后索内薄外楔束;精细触觉本体觉,两束传递有分工;胸四以下薄束传,胸四以上楔束管。

侧索之中下行束,皮质脊髓侧束传;躯干四肢温痛觉,脊髓丘脑侧束传。

前索之中共有两,皮脊前束脊丘前。

脊神经颈八腰五胸十二,骶五尾一三十一;胸一腰三前根内,躯体内脏运动全。

骶二骶三骶四中,胸一腰三前根同;前支粗大吻合丛,颈丛臂丛腰骶丛;胸部前支单独走,后支细小不成丛。

1.膈神经一至四颈组颈丛,肌皮分支有两种;肌支名为膈神经,胸膜心包达膈肌;右膈神经有特点,肝胆它传递。

2.臂丛分支颈五至八胸第一,组成臂丛发长支;肌皮正中尺神经,桡腋神经后束分。

3.上肢的神经分布(1)腋神经腋神经后束发,三角肌它管辖。

(2)臂肌前臂肌神经支配肌皮神经外侧束,肱二头肌它管理。

内侧束发尺神经,前臂屈肌一块半,名为尺侧腕屈肌,指深屈肌尺侧半。

其余正中神经管,损伤正中不旋前。

上肢伸肌肱桡肌,全受桡神经管理。

损伤症状显垂腕,手背桡侧感觉缺。

(3)手肌的神经分布正中神经管手肌,鱼际肌群收除外,一二蚓肌它管理。

小鱼际肌拇收肌;三四蚓肌骨间肌,全由尺神经管理。

(4)手的皮神经分布手的掌侧一个半,尺神经支它管理。

其余桡侧三个半,正中神经管辖区。

手背皮肌更易记,桡尺神经各一半。

4.胸神经胸神经支单独行,上十一对穿肋间;最下一对走肋下,胸腹壁乳肋间肌。

二平胸角四乳头,十对水平平脐环;八对恰在肋弓下,腹股韧带中点出。

下肢和神经分布(1)股神经腰丛分支股神经,股四头肌缝匠肌;最长皮支隐神经,小腿内侧足内缘。

(2)坐骨神经坐骨神经骶丛发,支配大腿后肌群;半腱半膜股二头,伸髋屈膝它有功。

正常人体解剖学 名词解释

正常人体解剖学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白质:在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元的轴突集中的部位,因多数轴突具有髓鞘,颜色苍白,称白质。

2.灰质:在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元的胞体连同其树突集中的部位,色泽灰暗称灰质。

3.神经核:在中枢神经系统内,包埋在白质内的灰质团块,内有形态和功能相同的神经元胞体,称神经核。

4.神经节:在周围神经系统内,神经元胞体集中的地方,外形略膨大,称神经节,如脑神经节、脊神经节等。

5.纤维束:在中枢神经系统白质内,凡起止、行程和功能相同的神经纤维集聚成束,称纤维束或传导束。

6.内侧丘系交叉:薄束核、楔束核发出的纤维,弓形走向中央管腹侧,左、右交叉,称为内侧丘系交叉,因交叉后的纤维在中线两侧上行成为内侧丘系。

7.内囊:连接大脑皮层和皮质下结构的上、下行纤维构成。

这些纤维绝大部分经过尾状核、背侧丘脑与豆状核之间,形成一宽厚的白质板,称为内囊。

8.白交通支:由脊髓侧角中间外侧核细胞发出的交感节前神经纤维组成。

9.灰交通支:由交感干神经节细胞发出的节后纤维组成,多无髓鞘,色灰暗。

10.交感干:位于脊柱两侧,由椎旁节和节间支连接而成,呈串珠状,上至颅底,下至尾骨前方,于尾骨的前面两干汇合,形成尾骨前方的一个奇神经节。

11.硬膜外隙:硬脊膜与椎管内面的骨膜及黄韧带之间的狭窄腔隙称硬膜外隙,其内有疏松结缔组织、脂肪组织、淋巴管、椎内静脉丛,有脊神经根通过。

12.蛛网膜下隙:脊髓的蛛网膜与软脊膜之间,以及脑的蛛网膜与软脑膜之间的缝隙称之为蛛网膜下隙。

13.终池:在脊髓蛛网膜下隙下部的一个扩大的腔隙,位于脊髓圆锥下方,马尾的周围,隙内充满脑脊液,还有终丝和马尾,临床上可经腰椎穿刺,向此隙内注入麻药麻醉脊神经根,也可向此隙注入治疗药物或抽取脑脊液进行检测帮助诊断某些疾病。

14.蛛网膜粒:脑蛛网膜在硬脑膜窦(主要是上矢状窦)的两侧,形成许多颗粒状突起,突入窦内,称蛛网膜粒。

15.大脑动脉环:位于脑底下方、蝶鞍上方,环绕视交叉、灰结节、乳头体周围,由前交通动脉、两侧大脑前动脉始段、两侧颈内动脉末段、两侧后交通动脉和两侧大脑后动脉始段吻合而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5
2、皮质脊髓束:
中央前回上2/3部、中央旁小叶前部
锥体C 内囊后脚 锥体交叉 皮质脊髓侧束(对侧) 前角运动N元 脊N 躯干肌
<—⊙———————<四肢肌 <—⊙———————<四肢肌
皮质脊髓束
皮质脊髓前束(同侧)(少部分不交叉到躯干肌)
损伤:一侧皮质脊髓束损伤,主要引起对侧肢体瘫痪,躯干肌运动无
19
复习思考题 1、足背被针刺时,痛觉如何传导至大脑皮质。 2、绘出躯干和四肢的痛、温度、粗触觉传导通路并注 明传导束的名称。 3、绘出皮质脊髓束传导通路并注明传导束的名称。
人体解剖学——浙江大学
20
人体解剖学——浙江大学
1
躯干、 四肢的 本体感 觉的精 细触觉 传导通 路:
人体解剖学——浙江大学
2
(二)痛、温度和粗略触觉传导通路 1、躯干、四肢浅感觉传导通路: 痛、温觉、粗糙触觉
(Ⅰ)
(Ⅱ)
(Ⅲ)
周围突 脊神经节 中枢突 后角C(ⅠⅣⅤ层) 丘脑腹后外侧核 内囊后脚
————⊙—————<——脊髓丘脑束 ——<——中央后回上2/3部
损伤:(1)一侧动眼神经损伤:患侧眼的对光反射消失;
(2)一侧视视神经损伤:光照患侧眼时,双侧瞳孔不能缩小。
人体解剖学——浙江大学
8
(四)听觉传导通路(小字) 听觉冲动
(Ⅰ)
(Ⅱ)
(Ⅲ)
(Ⅴ)
螺旋器 蜗N 蜗N核
下丘(主要) 内侧膝状体 内囊后脚后下部
>—⊙————<—⊙———斜方体——<—⊙————< —⊙————颞横回
明显影响。——出现肌张力升高,腱反射亢进,肌不萎缩,
病理反射阳性。
人体解剖学——浙江大学
16
皮质脊 髓束
人体解剖学——浙江大学
17
附:上、下运动神经元损害后的临床表现比较:
症状与体症
上运动神经元损害
瘫痪范围
常较广泛
瘫痪特点 痉挛性瘫痪(硬瘫、中枢性瘫)
肌张力
增高
深反射
亢进
浅反射
减弱或消失
腱反射
亢进
脊髓前角C
支配骨骼肌(随意控制)
(2)分束: 皮质脊髓束:大脑皮干
人体解剖学——浙江大学
11
1、皮质核束:
中央前回下1/3部锥体细胞。
内囊膝部 (同侧)
脑N运动核 脑N运动纤维
皮质核束
<—⊙———————<头、面、 (对侧) <—⊙———————<颈、喉
骨骼肌
(2)一侧下运动N元损伤,可产生同侧全部面肌和同侧舌肌瘫痪,
表现:额横纹消失,眼下能闭、同侧鼻唇沟消失,囗角低垂,嘴歪向
病灶侧,流囗水,不能作鼓气、露齿和吹哨, 伸舌时舌尖偏
向病灶侧,称核下瘫痪(下单位瘫痪、属于软瘫)。
人体解剖学——浙江大学
14
面N核下部、舌下N核只接受对侧皮质核 束 损伤:
人体解剖学——浙江大学
人体解剖学——浙江大学
12
皮质核束
人体解剖学——浙江大学
13
面N核
只接受对侧皮质核束
舌下N核
损伤:(1)一侧上运动N元损伤,可产生对侧眼裂以下面肌和对侧舌肌瘫痪,
表现:对侧鼻唇沟变浅或消失,囗角低垂,嘴歪向病灶侧,流囗水,
不能作鼓气、露齿和吹哨, 伸舌时舌尖偏向病灶侧,称核上瘫
痪(上单位瘫痪、属于痉挛性瘫痪)。
一、感觉传导通路
(一)躯干、四肢的本体感觉的精细触觉传导通路:
肌、腱、关节的位置、运动、振动觉(压觉)和皮肤精细触觉
(Ⅰ)
(Ⅱ)
(Ⅲ)
周围突
中枢突 薄束核、楔束核
丘脑腹后外侧核 内囊后脚
————脊神经节——<— ————内侧丘系———<—中央后回上2/3部
薄束、楔束
中央旁小叶后部。
损伤:交叉前为同侧, 交叉后对侧感觉消失。
————⊙———<—⊙———三叉丘系 ————<———中央后回下1/3部 同侧斜上、下1个节段
损伤:对侧头面浅感觉消失。
人体解剖学——浙江大学
5
(三)视觉传导通路和瞳孔对光反射通路: 1、视觉传导通路:
(Ⅰ)
(Ⅱ) (Ⅲ)
(Ⅴ)
强光 视锥C 双极NC 节C 视N 视交叉 视网膜鼻侧交叉 外侧膝状体 内囊后脚后部
人体解剖学——浙江大学
6
视觉传导通 路和瞳孔对 光反射通路
人体解剖学——浙江大学
7
2、瞳孔对光反射通路: 光照一侧瞳孔,引起双侧瞳孔缩小的反应,瞳孔对光反射
—<—
—<— 副交感节前纤维
光 → 视网膜 → 视N → 视交叉 → 视束 → 顶盖区 → 动眼N副核→ 动眼N
—<— 副交感节后纤维
→ 睫状N节 → 双侧瞳孔缩小。
弱光>—⊙—<—⊙—<—⊙—————-———————<—⊙————距状沟两侧皮质
视杆C
视网膜颞侧不交叉 视束 视辐射
损伤:(1)一侧视神经损伤:患侧视野全盲;
(2)视交叉中央损伤(如垂体瘤):双眼视野颞侧偏盲;
(3)视交叉外侧损伤(如脑瘤):患侧眼的视野鼻侧偏盲;
(4)一侧视束以后损伤:双眼视野对侧半同向偏盲;
部分交叉 外侧丘系
听辐射
损伤:部分交叉部分不叉,所以当一侧损伤听力不明显。
人体解剖学——浙江大学
9
听觉传 导通路 (小字)
人体解剖学——浙江大学
10
二、运动传导通路
有锥体系和锥体外系。
(一)锥体系:
(1)特点:
Ⅰ级N元—大脑皮质运动区,即上运动N元,也叫上单位
由二级N元组成 Ⅱ级N元 —脑N运动核,——即下运动N元,也叫下单位
同侧斜上、下1个节段
中央旁小叶后部。
损伤:对侧感觉消失。
人体解剖学——浙江大学
3
1、躯干、四肢浅感 觉传导通路
2、头面部的浅感觉 传导通路:
人体解剖学——浙江大学
4
2、头面部的浅感觉传导通路: 痛、温觉粗糙触觉
(Ⅰ) (Ⅱ)
(Ⅲ)
周围突 三叉N节 中枢突 三叉神经感觉核 丘脑腹后内侧核 内囊后脚
病理反射
有(+)
肌萎缩 早期无,晚期为废用性萎缩
下运动神经元损害 常较局限
松弛性瘫痪(软瘫、周围性瘫)
减低 消失 消失 减弱或消失 无(-) 早期即有萎缩
人体解剖学——浙江大学
18
(二)锥体外系 1、皮质——纹状体系: 多巴胺——震颤麻痹; 2、皮质——脑桥——小脑系: 调节和修正运动
人体解剖学——浙江大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