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质脊髓束
速记解剖歌诀及注释——神经系统

速记解剖歌诀及注释——神经系统人体歌诀及注释1.脊髓外形特征及位置上颈下腰二膨大大孔延至腰一下下端圆锥连终丝丝周缠绕马尾巴【注释】脊髓,位于椎管内,起于枕骨大孔,终于第一腰椎体下缘。
呈前后略扁的细长圆柱状,长约40~1125px。
主要外形可归结为六纵沟、二膨大、一圆锥、一终丝。
(1)六纵沟,即前正中裂1、后正中沟1、前外侧沟2、后外侧沟2。
(2)二膨大,即颈膨大和腰骶膨大。
(3)一圆锥,脊髓末端变细呈圆锥状,称为脊髓圆锥。
(4)一终丝,脊髓圆锥下续为终丝,周围被马尾包绕。
锥—脊髓圆锥;丝—终丝。
2.脊髓灰质特征纵行三根柱横断似蝶舞前动后感觉中间要自主【注释】脊髓灰质,位于中央管周围,整体上呈柱状,断面似蝶形,分前角、后角、侧角等。
(1)前角:含有前角运动神经元,发出运动纤维,参与前根的组成。
(2)后角:含有联络神经元,接受后根的传入信息。
(3)侧角:含有内脏运动(即自主神经)交感神经元的胞体,此角只存在于T1~L3节段。
在S2~4节段相当于侧角位置有副交感神经元的胞体。
3.脊髓白质特征脊髓白质三个索下行运动上感觉薄楔在后深感觉外侧前索是混合皮质脊髓管运动脊髓丘脑浅感觉【注释】脊髓白质,位于灰质周围,由上行、下行的纤维束构成。
被表面纵沟分为三部,即前索、外侧索、后索。
(1)前索:上行纤维是脊髓丘脑前束,下行纤维束是皮质脊髓前束。
(2)外侧索:上行纤维是脊髓丘脑侧束,下行纤维束是皮质脊髓侧束。
脊髓丘脑前束和脊髓丘脑侧束合为脊髓丘脑束,传导躯干和四肢浅感觉。
皮质脊髓前束和皮质脊髓侧束合为皮质脊髓束,管理躯干和四肢的随意运动。
(3)后索:为上行的薄束和楔束,传导躯干和四肢深感觉。
4.脑干外形腹面观特征脑干腹面颇似“羊”大脚踩在桥头上延髓脑桥沟为界桥下锥体立两旁【注释】脑干,位于颅后窝,自上而下包括中脑、脑桥、延髓三部。
脑干下端较细,中上部较宽大,整个外形从腹面观察颇似“羊”字。
(1)中脑:主要结构有两个大脑脚和脚间窝等,大脑脚似“丷”。
2脊髓内部结构

讲稿主讲人:江会勇课题:脊髓(内部结构)学时:2学时授课内容:一、脊髓的内部结构从横切面观察脊髓,可见正中央有中央管central canal,管腔窄小不通畅,管腔内面为室管膜细胞所衬。
围绕中央管可见H形或蝶形的灰质。
每一侧灰质可见分别向前后方向伸出的前角anterior horn和后角 posterior horn,在胸髓和上部腰髓(L1~3)还可见向外伸出细小的侧角later alhorn。
前、后角之间的宽阔区域为中间带intermediate zone。
位于中央管周围、连接双侧的灰质称灰质连合。
白质籍脊髓的纵沟分为三个索。
前正中裂与前外侧沟之间为前索anterior funiculus,前、后外侧沟之间为外侧索lateral funiculus,后外侧沟与后正中沟之间为后索Posterior funiculus。
在中央管前方,左右前索间有纤维横越,称白质前连合。
在灰质后角基部外侧与外侧索白质之间,灰、白质混合交织,此处称为网状结构。
不同节段脊髓的灰、白质构成形态是不同的,这是由于不同节段脊髓因其所支配的身体部位不同而含有的神经元数量不同所致。
(一)灰质脊髓灰质由大量大小形态不同的多极神经元所组成。
从横切面看,各种相同类型的神经元往往聚集成簇或成层。
这些细胞群在有些地方则形成界线较分明的神经核。
这些细胞群往往还沿脊髓的纵轴排列,因此从立体角度看,它们多是占据不同节段、长度不一的神经元柱。
根据50年代Rexed的研究,全部脊髓灰质可以分成10个板层,这些板层从后向前分别用罗马数字I到X命名。
Rexed分层模式已被广泛用作对脊髓灰质细胞构筑的描述,但某些传统的脊髓核团名称目前也还在使用,了解二者之间的关系,有重要的实用意义。
灰质I—VI层组成脊髓后角。
I层laminal I很薄,罩在后角的背侧缘,接受后根的传入纤维,层内含有后角边缘核Posteromarginal nucleus。
1层laminal即传统描写的胶状质substantia gelatinosa,此核贯穿脊髓全长,由大量密集的小型细胞组成。
椎体系与椎体外系

雅安二医院急诊科
张亮杰
一、什么是椎体系?
• 锥体系是大脑皮层下行控制躯体运动的最 直接路径。主要是管理骨骼肌的随意运动。 锥体系主要由中央前回的锥体细胞的轴突 所组成。这些纤维下行经内囊、大脑脚底、 脑桥基底、延髓锥体等结构,其中中途终 于脑干者称为皮质脑干束,继续下降进入 脊髓者称为皮质脊髓束。因此锥体系统 (锥体系)包括皮质脊髓束,和皮质脑干 束两部分。
• • • • • • • • • •
发生于神经系统中锥体外系的 相关疾病主要包括: (1)帕金森病及各类帕金森综合征; (2)小舞蹈病; (3)慢性进行性舞蹈病或称Huntington (4)肝豆状核变性,又称Wilson病; (5) 肌紧张异常; (6)秽语抽动综合征; (7)迟发性运动障碍; (8)投掷样舞动; (9) 阵发性手足徐动征或阵发性运动源性舞蹈手足徐动征、 扭转痉挛等。
脑桥一小脑系
• 由大脑皮质额叶起始的纤维组成额桥束;由顶、枕、颞叶 起始的纤维组成顶枕颞桥束;这些纤维下行经内囊、大脑 脚底的两侧,进入脑桥终止于同侧脑桥核。脑桥核发出的 纤维越过中线,经对侧小脑中脚进入小脑,主要终止于新 小脑皮质。小脑皮质发出纤维,终于齿状核。齿状核发出 的纤维经小脑上脚经被盖交叉后终于对侧的红核和背侧丘 脑的腹中间和腹前核。由红核发出的纤维经被盖前交叉后 组成红核脊髓束,下行终于脊髓前角运动细胞,下达的神 经冲动最后经脊神经至骨骼肌。由丘脑腹中间核和腹前核 发出的纤维至大脑皮质运动区,形成皮质一脑桥一小脑一 皮质环路。
• 新纹状体病变则引起另外一组肌张力减低,运动 过多综合征。例如亨廷顿氏舞蹈病时纹状体神经 显著变性,壳、尾状核及黑质中γ-氨基丁酸 (GABA)显著减少,基底节中可催化GABA合成的谷 氨酸脱羧酶亦显著减少,GABA为抑制性介质, 其缺乏可致多动症,基底节多巴胺含量增高、乙 酰胆碱减少均可诱发多动症状,故亨廷顿氏舞蹈 病可用阻滞多巴胺受体的药物(如氟哌啶醇、三 氟拉嗪、奋乃静)、增加中枢GABA的药物(如 异烟肼)及加强乙酰胆碱的药物(如氯化胆碱) 治疗。
运动传导路(Moterpathway)

2.如果仅仅损伤大脑皮质运动中枢或延髓锥体(即单 纯锥体系),则临床表现除病理征(+)和晚期肌萎缩(废 用性)外,其余表现则与下运动神经元损伤的软瘫体征 一致。
上、下运动神经元损伤后的随意运动瘫痪:
(2)经过内囊后肢下行。 (3)躯干肌受双侧支配,肢体肌受对 侧支配。 (4)皮质脊髓束有易化浅反射的作用, 若受损,则浅反射消失。 (5)皮质脊髓束抑制原始反射。正常 人:病理征阴性(2岁前可阳性);若 皮脊束受损,则病理征(+)。
3.皮脊束受损后的表现: (1)锥体交叉以上受损(如脑溢血、
脑血栓时): 对侧上、下肢硬瘫,浅反射消失,腱
2.躯干肌和大部分头面部骨骼肌受双侧大脑皮质支 配,但肢体肌、面神经核下半及舌下神经核只接受对 侧大脑皮质支配。
3.运动传导路两级神经元之间多有中间神经元,只 有支配精细运动(如肢端肌)的上、下运动元之间才为 单突触直接联系(约占20%)。
(四)锥体系的功能
1.控制骨骼肌的随意运动。 2.易化浅反射:刺激皮肤或 粘膜,引起相应部位的肌肉产 生收缩的现象称为浅反射。如 角膜反射、腹壁反射和提睾反 射。 当锥体束损伤后,易化浅反 射的作用消失,则浅反射减弱 或消失。
早期出现 (营养性)
病例分析: 患者男性,36岁,自述“半身不遂”,看东西有两
个像,检查结果为:①右侧上、下肢瘫痪,肌张力增 高,腱反射亢进,肌肉不萎缩;②右侧腹壁反射和提 睾反射消失,病理反射阳性;③左眼向下方斜视,眼 睑下垂;④左眼瞳孔较右眼大;⑤发笑时口角偏向左 侧、面肌不萎缩;⑥伸舌时偏向右侧,舌肌不萎缩; ⑦全身感觉及其他无明显异常。
锥体系是

锥体系是大脑皮层下行控制躯体运动的最直接路径。
主要是管理骨骼肌的随意运动。
锥体系主要由中央前回的锥体细胞的轴突所组成。
这些纤维下行经内囊、大脑脚底、脑桥基底、延髓锥体等结构,其中中途终于脑干者称为皮质脑干束,继续下降进入脊髓者称为皮质脊髓束。
因此锥体系统(锥体系)包括皮质脊髓束,和皮层延髓束两部分。
目录1基本内容1基本内容编辑锥体系:pyramidal system1.锥体系是指由皮层发出并经延髓锥体抵达对侧脊髓前角的皮层脊髓束和抵达脑神经运动核的皮层脑干束。
锥体系的皮层起源主要是大脑皮层4区,10%~20%的纤维与脊髓运动神经元形成单突触联系。
锥体系对躯体运动的调节作用是发动随意运动,调节精细动作,保持运动的协调性。
2.锥体外系:是指除锥体系以外的一切调节躯体运动的下行传导系。
主要作用是调节肌紧张,配合锥体系协调随意运动,维持机体姿势平衡。
词条标签:椎体外系是指锥体系以外的所有躯体运动的传导通路,包括纹状体系统和前庭小脑系统。
在种系发生上比较古老,主要功能是调节肌张力、协调肌的运动、维持体态姿势、担负半自动的刻板运动和反射性运动等。
锥体系与锥体外系两者不可截然分割,功能是协调一致的。
锥体外系结构较复杂,涉及脑内许多结构,包括大脑皮质、纹状体、背侧丘脑、底丘脑、中脑顶盖、红核、黑质、脑桥核、前庭核、小脑和脑干网状结构等,通过复杂的环路对躯体运动进行调节,确保锥体系进行精细的随意运动。
锥体外系主要功能是调节肌张力和协调肌的活动等,在保持肌的协调和适宜的肌张力的情况下,锥体系得以进行精细的随意运动。
狭义上的锥体外系主要指纹状体,包括纹状体(尾状核、壳核和苍白球)、红核、黑质及丘脑底核,总称基底节。
快速导航词条图册中文名锥体外系总称基底节包括纹状体外文名Extrapyramidal system 狭义指纹状体种系古老目录1锥体外系2词条图册1锥体外系编辑锥体系以外与躯体运动有关的传导通路统称为锥体外系,在种系发生上比较古老,主要功能是调节肌张力、协调肌的运动、维持体态姿势等。
脊髓白质——精选推荐

脊髓白质-*-*-*-*-*-*-*-*-*-脊髓白质主要由许多纤维束组成。
纤维束命名原则:一般是按它的起止命名。
胎儿和新生儿特点:由于胎儿和新生儿各束髓鞘生长的时间不同,脊髓切片染色深浅不同,容易分辨。
成人特点:成人的脊髓切片各种纤维束的边界不易划分。
因此许多图中的各纤维束的位置只是该纤维束最集中的部位。
纤维束的分类:长的上行纤维束:将不同的感觉信息上传到脑。
长的下行纤维束:从脑的不同部位将神经冲动下传到脊髓。
短的固有束:起止均在脊髓,紧贴脊髓灰质分布,参与完成脊髓节段内和节段间反射活动。
由躯干和四肢传入的冲动都经脊神经后根传入脊髓,后根进入脊髓时分内、外侧两部分。
内侧部纤维粗,沿后角内侧部进入后索,它们的升支组成薄束、楔束,降支进入脊髓灰质参与牵张反射。
外侧部主要由细的无髓和有髓纤维组成,这些纤维进入脊髓上升或下降1~2节,在胶状质背外侧聚成背外侧束(Lissauer束),从此束发出侧支或终支进入后角。
后根外侧部的细纤维主要传导痛觉、温度觉和内脏感觉信息。
内侧部的粗纤维主要传导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
一、上行传导束(又称感觉传导束)包括:薄束与楔束,脊髓小脑束和脊髓丘脑束。
1、薄束与楔束:薄束与楔束为脊神经后根内侧部的粗纤维在同侧后索的直接延续。
薄束源自同侧T5胸节以下的脊神经节细胞的中枢突。
楔束源自同侧T4胸节以上的脊神经节细胞的中枢突。
周围突:分布至肌、肌腱、关节和皮肤的感受器。
中枢突:经后根内侧部进入脊髓形成薄、楔束,在脊髓后索上行。
薄束与楔束止于延髓的薄束核和楔束核。
薄束在T5胸节以下占据后索的全部,在胸4以上只占据后索的内侧部,楔束位于后索的外侧部。
由于薄、楔束的纤维是自骶、腰、胸、颈由下而上按顺序进入的,因此在后索中来自各节段的纤维有明确的定位。
关于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薄束负责传导来自同侧下半身。
楔束负责传导来自同侧上半身。
本体感觉:指肌、腱、关节的位置觉、运动觉和震动觉。
精细触觉:皮肤的触摸辨别物体纹理粗细和两点距离。
神经传导束解释

上行传导束1.薄束、楔束:同侧下、上半身深感觉和皮肤精细触觉——传至对侧大脑皮质)。
内侧丘系:薄束核、楔束核分别位于延髓下部,薄束结节和楔束结节深面,接受脊髓传导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的薄束和楔束的上行纤维。
薄束核、楔束核发出的纤维,弓形走向中央管腹侧,左、右交叉,称为内侧丘系交叉,因交叉后的纤维在中线两侧上行成为内侧丘系。
其中由薄束核发出的纤维传导下半身;楔束核发出的纤维传导上半身。
内侧丘脑系位于延髓锥体束背面、中线两旁上行,经脑桥、中脑止于背侧丘脑。
2.脊髓丘系:脊髓丘脑侧束、脊髓丘脑前束进入脑干后,与一些起自脊髓投向上丘的纤维并称为脊髓丘系。
起自后角细胞,发出的轴突经白质前连合交叉到对侧外侧索及前索上行,经脑干——止于大脑皮质。
作用:传导躯干及上、下肢的痛、温和轻触觉。
3.脊髓小脑前束、脊髓小脑后束:经小脑上下脚传至小脑皮质——与运动和姿势的调节有关,非意识性本体觉;是向小脑传导来自躯干下部和下肢的本体感觉冲动。
本体感觉是指肌、腱、关节等运动器官本身在不同状态(运动或静止)时产生的感觉(例如,人在闭眼时能感知身体各部的位置)。
因位置较深,又称深部感觉。
此外,在本体感觉传导通路中,还传导皮肤的精细触觉(如辨别两点距离和物体的纹理粗细等)。
主要涉及躯干和四肢的本体感觉传导通路。
三叉丘系:又称三叉丘脑束,由对侧三叉神经脊束核和大部分三叉神经脑桥核发出的二级感觉纤维组成·在脑干内紧贴于内侧丘系背外侧上行,终于丘脑腹后内侧核·主要传导头面部皮肤,牙及口鼻黏膜的痛温觉和触压觉·三叉神经脑桥核的部分神经元发出传导牙和口腔黏膜的触压觉纤维直接进入同侧三叉丘系,止于同侧丘脑腹后内侧核。
外侧丘系:由双侧蜗神经核和双侧上橄榄核发出的二、三级听觉纤维组成。
这些核团发出的大部分纤维,在脑桥中下部,经被盖的腹侧部横行越边到对侧,形成斜方体(其外侧部被上行的内侧丘系纤维纵行穿过),然后在上橄榄核的背外侧转折向上,构成外侧丘系;小部分纤维不交叉,加入同侧外侧丘系上行。
脑干内的脑神经核团,脑干的上下行传导束

21:脑干内的脑神经核团,脑干的上下行传导束。
①脑干内的脑神经核团。
脑神经核团按性质可分为7种。
在脑干内规律排成纵行的机能柱。
1躯体运动核柱。
居最内侧,中线两旁,支配骨骼肌:2一般内脏运动核柱。
在躯体运动柱的外侧,支配平滑肌,心肌和腺体。
3特殊内脏运动核柱。
在躯体运动柱的腹外侧的网状结构中,支配由鳃了衍化而来的骨骼肌。
4一般内脏感觉核柱。
在界沟的外侧,与内脏运动柱毗邻,接受心血管和脏器的一般感觉。
5特殊内脏感觉核柱。
接受味觉纤维的传入。
6一般躯体感觉核柱。
靠脑干的外侧,接受头面部的皮肤和口,鼻腔黏膜的一般感觉。
7特殊躯体感觉核柱,接受内耳听的平衡器的初级感觉核。
但是一般内脏和特殊内脏运动核实际上只有一核柱,即孤束核。
所以脑干内只有6条脑神经核柱。
躯体运动核:动眼神经核滑车神经核展神经核舌下神经核特殊内脏运动核:三叉运动神经核面神经核疑核副神经核一般内脏运动核:动眼神经副核上泌涎核下泌涎核迷走神经脊核一般内脏感觉核和特殊内脏感觉核:孤束核一般躯体感觉核:三叉神经中脑核三叉神经脑桥核三叉神经脊束核特殊躯体感觉核:前庭神经核蜗神经核②脑干的上下行传导束上行感觉传导束:1内侧丘系是对测薄束核和楔束核发出的纤维,在中央管前方左右交叉的后上行,最后终止于丘脑,即传导对侧躯干和上,下肢深感觉和精细感觉的纤维束。
2脊髓丘脑束:即从脊髓上行的传导对测躯干的上,下肢浅感觉到丘脑的纤维束,与在脑干的脊髓丘脑前束合在一起称脊髓丘系,向上终止于丘脑腹后外侧核。
3三叉丘系即三叉神经脊束核。
三叉神经脑桥核发出的纤维交叉后到对侧上行,最后终止于丘脑腹后内侧核的纤维束,传导对测头面部的感觉器。
4外侧丘系和斜方体传导双侧的听觉信息到后丘脑内侧膝状体的纤维束称外侧丘系。
发自对侧蜗神经腹,脊核的纤维大部分交叉到对侧的横行纤维为斜方体,内侧丘系穿行其中,斜方体纤维在脑核外侧折向上行传导的纤维。
下行运动传导束:1皮质脊髓束即大脑皮质运动中枢发出纤维,经过内囊后脚到脑干,其中大部分纤维在锥体交叉处越边到对侧皮质脊髓测束,小部分纤维不交叉为皮质脊髓前束,最后皮质脊髓束终止于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支配躯干和四肢骨骼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央前回中上 部、中央旁小 叶前部 锥 体
锥体交叉 不交叉 内囊后肢 皮质脊 皮质脊 髓侧束 髓前束 皮质脊髓束 前角运动细胞 大脑脚底中3/5 大脑脚底中 躯干和四肢的骨骼肌
2. 皮质脊髓束
中央前回中上部、 中央前回中上部、 发出纤维组成锥体束的皮质脊髓束 经内囊后肢、大脑脚底、 经内囊后肢、大脑脚底、 中央旁小叶前部
脑桥基地部、 脑桥基地部、延髓锥体 大部分纤维经锥体交叉 组成皮质脊髓侧束 少部分纤维不交叉 组成皮质脊髓前束 在脊髓内逐节交叉
脊髓 前角 运动 细胞
脊神经
躯干、 躯干、四肢 的骨骼肌
皮质脊髓侧束与躯干、四肢肌定位关系 皮质脊髓侧束与躯干、四肢肌定位关系 内侧部: 内侧部:支配上半身纤维 外侧部: 外侧部:支配下半身纤维
皮质脊髓束动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