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蝉虫歌》教案 (3)
《蝉虫歌》教学设计

蝉虫歌【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欣赏《蝉虫歌》,感受侗族大歌的和声效果。
(2)通过用竖笛演奏《跳月歌》,切身体会彝族音乐的风格特点。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聆听录音,观看演唱视频,体会侗族大歌的演唱效果。
(2)学会快速吹奏。
3.知识与技能(1)初步了解侗族音乐风格特点。
(2)能够熟练吹奏《跳月歌》,了解彝族音乐的风格特点。
【教学重难点】欣赏歌曲。
【教学过程】活动1音乐导入1.播放乐曲《布谷催春》,请同学们聆听乐曲,思考:你们听到了什么?(出示课件)2.请同学们说说这首歌曲与平常听到的歌曲有什么不一样?活动2介绍侗族文化1.通过几张图片来介绍侗族服饰。
2.请同学们看侗族简介,更多地了解侗族。
3.通过图片,介绍侗族的鼓楼和花桥。
活动3新课学习1.聆听歌曲并思考:这首歌的演唱形式是什么?(出示课件)2.播放乐曲《花儿与少年》,请同学们看一看,听一听,这两首合唱歌曲有什么不同?3.介绍侗族大歌。
4.请同学们读歌词,想一想:歌词有什么特点?5.拍打节奏①XX XX XX X|② XX X XX X|6.聆听乐曲,听完后,请同学们把乐曲中感觉最美的旋律用自己的方式演绎出来。
①学生表演。
②请同学们说说为什么感觉这段旋律很美呢?7.乐理知识:装饰音:前倚音。
①教师讲解前倚音的作用。
②请学生唱一唱两条旋律,然后说说两条旋律的区别。
8.再次聆听乐曲,想一想:歌曲中的和声给你什么感觉?歌曲中的人声模仿了什么动物的叫声?①请同学们说说歌曲中的和声给你什么感觉?②播放没有和声的《蝉虫歌》,请学生说说有什么不一样的感觉?③学生用和声唱《蝉虫歌》的部分旋律。
④请学生说说歌曲中的人声模仿了什么动物的叫声?9.讨论并总结:侗族大歌的音乐特点有哪些?。
《蝉虫歌》教学设计

备课教师杜兰芬任教科目音乐任教班级课题蝉虫歌跳月歌课型讲授课时 1 授课教师杜兰芬授课班级教学目标1.聆听《蝉虫歌》,了解侗族音乐风格特点,感受侗族大歌的和声特点。
2.准确地用竖笛吹奏《跳月歌》,感受彝族音乐的风格特点。
教学重点1.通过欣赏《蝉虫歌》了解侗族大歌这一演唱形式。
2.熟练吹奏《跳月歌》教学难点掌握歌曲的演唱形式突破重、难点的手段通过反复聆听,多媒体感受教师备课教案备课时间: 年 月 日教 学 过 程教学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设计(含设计意图)授课教师 二次备课一、新课导入播放音乐《蝉虫歌》,思考:这首乐曲出自于哪个民族吗?学生回答。
教师展示有关侗族风土人情的图片。
二、欣赏歌曲《蝉虫歌》1.聆听《蝉虫歌》,思考:这首歌曲的演唱形式是什么,歌曲表现了大自然中的什么场景?2.欣赏并讨论:侗族大歌的音乐特点有哪些?3.教师介绍有关侗族大歌的相关知识。
侗族大歌是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的合唱歌曲,2009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
三、竖笛演奏《跳月歌》 1.聆听音乐,思考:这段音乐的有着什么样的情绪? 2.识读乐谱,随乐哼唱旋律,了解八五拍子的节拍规律。
3.竖笛进行do 、mi 、sol 的指法练习。
练习1:练习2:在练习1的基础上将速度加快一倍,教师注意强调吐音的练习。
4.教师示范,识读乐谱并逐句用竖笛吹奏。
5.观看视频,学习正确的演奏指法与演奏姿态。
6.分小组练习:慢速、流畅的演奏乐曲。
7.用正常的乐曲吹奏速度欢快的表现乐曲。
8.分小组表演。
通过听赏侗族民歌的特点,了解侗族人民的风俗特点。
通过用准确的旋律吹奏乐曲,感受音乐的旋律。
并能够融入其中。
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评价与 总结教学手段与媒体PPT 、多媒体备课组长(教研组长)签名:时间:年月日。
蝉虫歌教案

蝉虫歌教案
蝉虫歌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蝉虫的生活习性和特征;
2.学唱蝉虫歌,培养学生音乐感知和表现能力;
3.通过对蝉虫歌的学习,引导学生了解大自然,增强对自然的爱护意识。
二、教学步骤
1.导入(5分钟)
展示一段蝉虫的视频,或者播放一段蝉虫合唱的音频,引导学生初步了解蝉虫。
2.探究(15分钟)
通过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呈现蝉虫生活的环境、蝉虫的形态以及蝉虫的鸣叫方式,引导学生探究蝉虫的生活习性和特征。
可以提出问题,帮助学生完成探究:
蝉虫生活在哪里?它们喜欢什么样的环境?
几月份是蝉虫的高产期?
蝉虫的颜色有哪些?身上有什么特别的标记吗?
蝉虫的叫声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叫声?
3.学习(20分钟)
教师和学生一起学唱《蝉虫歌》。
先听一遍范唱或录音,再逐字逐句教唱,并简单解释词汇的意义。
随着学生逐渐熟悉歌曲,快慢适当增加,情绪逐渐激动起来,最终齐唱一遍。
4.巩固(10分钟)
给学生展示另一段蝉虫视频或音频,让学生模仿蝉虫叫声,并现场演唱《蝉虫歌》。
5.拓展(10分钟)
了解蝉虫与人类的关系。
蝉虫的栖息地往往在人类居住的地方,
蝉虫的鸣叫声又大又响,会不会对人类造成影响?如何和谐共处?
三、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蝉虫的生活特征和鸣叫方式有了初步的了解,学生们大胆模仿蝉虫,积极参与学唱蝉虫歌,培养了他们的音乐感知和表现能力。
同时,通过对蝉虫与人类关系的拓展,培养了学生保护环境、珍爱自然的意识。
蝉虫歌教案

蝉虫歌教案
教案主题:蝉虫歌教学
教学目标:
1. 学生能够通过学习了解蝉虫的外貌特征和生活习性;
2. 学生能够听懂、理解并能够演唱中国古代童谣《蝉虫歌》;
3. 学生能够通过合作学习,提高团队合作和交流能力。
教学重点:
1. 通过观察蝉虫的外貌特征和生活习性,了解蝉虫的基本知识;
2. 学习童谣《蝉虫歌》的歌词和曲调;
3. 让学生能够通过团队合作,一起演唱《蝉虫歌》。
教学准备:
1. 课件或图片展示蝉虫的外貌特征和生活习性;
2. 录音或视频播放《蝉虫歌》。
教学过程:
引入活动:
1. 教师播放蝉虫鸣叫的声音,引起学生的兴趣,问学生是否知道是什么昆虫在叫声,并询问学生对蝉虫的了解程度。
展示蝉虫的外貌特征和生活习性:
2. 教师通过课件或图片向学生展示蝉虫的外貌特征和生活习性,让学生观察并描述蝉虫的特点。
学习童谣《蝉虫歌》:
3. 教师播放童谣《蝉虫歌》的录音或视频,让学生先倾听,感受歌曲的节奏和曲调。
分组合作学习《蝉虫歌》:
4.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先分工合作,其中一部分学生负责学习歌词,另一部分学生负责学习曲调。
小组合作演唱《蝉虫歌》:
5. 每个小组轮流上台演唱《蝉虫歌》,其他小组进行鼓掌和欢呼,给予肯定和鼓励。
总结:
6.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学习到的蝉虫知识和童谣歌曲,让学生总结自己的学习心得。
拓展活动:
7.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观察和调查,了解不同地区的蝉虫种类和分布情况,并以海报或展板的形式展示出来。
评价与反馈:
8. 教师根据学生的参与程度和表现,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并给予相应的鼓励和反馈。
《蝉虫歌》教学设计

《蝉虫歌》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教材《生物学》第四章“动物界”,具体涉及节肢动物门昆虫纲的蝉虫。
教学内容包括蝉虫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生殖方式以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说出蝉虫的主要特征,理解蝉虫的生活习性和生殖方式。
2.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分析蝉虫与环境的关系。
3. 学生培养对生物学的学习兴趣,提高观察和实验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蝉虫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和生殖方式。
难点:蝉虫与环境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显微镜、蝉虫标本、PPT。
学具:笔记本、彩笔。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播放《蝉鸣》的声音,引导学生思考蝉的生活环境。
2. 讲解:用PPT展示蝉虫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详细讲解蝉虫的特点。
3. 观察:学生用显微镜观察蝉虫标本,加深对蝉虫形态结构的理解。
4. 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蝉虫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行为反应。
5. 分析: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分析蝉虫与环境的关系。
6.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实验心得。
六、板书设计蝉虫形态结构生活习性生殖方式与环境的关系七、作业设计1. 画出蝉虫的形态结构图,并标注各部分名称。
答案:略2. 根据课堂所学,写一篇关于蝉虫生活习性的短文。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和实验,学生对蝉虫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生殖方式以及与环境的关系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但在实验过程中,部分学生对实验操作不够熟练,需要在课后加强实践操作的训练。
拓展延伸:学生可以利用课后时间,调查本地区的蝉虫种类,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和生殖方式,进一步探究蝉虫与环境的关系。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的细节补充《蝉虫歌》的教学内容选自教材《生物学》第四章“动物界”,具体涉及节肢动物门昆虫纲的蝉虫。
教材内容不仅包括蝉虫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生殖方式,还涉及到蝉虫与环境的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关注蝉虫的特点,理解蝉虫的生活习性和生殖方式,以及蝉虫与环境的关系。
蝉虫歌音乐教案

东安英才学校教案年级组别初二授课人于玥上课时间课题蝉虫歌三维目标了解乐从的自然条件、经济特色及其发展。
培养学生爱我家乡,为建设家乡而努力的情感。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能力与表现自我的能力。
教学重点培养培养学生爱我家乡,为建设家乡而努力的情感。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能力与表现自我的能力。
教学准备对课堂可能发生情况的预测与对策通过作品欣赏,主要让学生明白侗族大歌特点及彝族“阿细跳月”。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师导生探”教学法板书设计蝉虫歌、跳月歌学习过程设计意图个人细化一、导入——同学们,你知道这是那个民族的服饰吗?你知道什么是侗族大歌吗?二、学习新知:(一)欣赏《蝉虫歌》1、音乐知识师:同学们,刚刚大家一起观看的视频音乐是侗族大歌,侗族大歌是无伴奏、无指挥的侗族民间多声部民歌的总称。
20XX年,侗族大歌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
2、想一想——请同学们聆听歌曲并思考:点明主题小组合作完成(1)聆听歌曲并思考:这首歌曲的演唱形式是什么?歌曲的音乐情绪是怎样的?(2)教师简介侗族大歌的有关知识。
(3)仔细聆听歌曲,尤其是歌词,想一想:歌词有什么特点?(4)聆听歌曲并思考:这首歌曲的旋律有什么特点?歌曲中,人声模仿了哪些自然界的音响?(5)讨论并总结:侗族大歌的音乐特点有哪些?(二)欣赏《跳月歌》同学们,本单元我们已经学习了彝族的《火把节》,这节课我们接着欣赏彝族人民给我们带来的《跳月歌》(1)聆听录音,思考:这首乐曲具有哪个民族的音乐风格特点?乐曲的情绪是怎样的?主奏乐器是什么?(2)老师讲解八五拍的有关知识。
与之前学过的作品进行比较教学感悟本课学习了西南地区汉族与少数民族的民族民间音乐,学生积极性高,能很好的感知音乐,借助乐曲了解了我国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充满了好奇和新鲜感。
学生们能够根据学到的内容总结下自己的所学,树立学习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湘艺版三年级音乐下册第9课《(演唱)蝉虫歌》教学设计

湘艺版三年级音乐下册第9课《(演唱)蝉虫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蝉的生活习性;2.了解蝉鸣的声音和特点;3.学会唱《蝉虫歌》;4.大声、有气息地演唱歌曲。
二、教学重点1.学习并掌握《蝉虫歌》;2.学会模仿蝉鸣的声音;3.大声、有气息地演唱歌曲。
三、教学难点1.调子和节奏的把控;2.指导学生表现蝉鸣的声音。
四、教学过程1. 创设情境老师先导入课题:“今天我们要一起学唱湘艺版三年级音乐下册第9课《(演唱)蝉虫歌》,大家知道蝉是什么吗?”大声回答“蝉是一种昆虫,夏天很多。
”老师:“对,蝉是夏天里常见的昆虫,你们有没有听过蝉鸣?”学生回答:“有!”老师:“可以模仿一下蝉鸣的声音吗?”学生跟着模仿蝉鸣的声音,互相听一下谁模仿得最象。
2. 学唱歌曲老师准备好《蝉虫歌》的原唱和伴奏音乐,用投影仪播放歌曲,并唱一遍,指导学生掌握曲调、节奏和歌词。
然后,分段教唱歌词,对于掌握不好的段落,可以练习多遍直到熟练掌握。
3. 分组唱歌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让每个小组进行练习与排练。
老师可以轮流到各个小组中,指导学生完成歌曲演唱和动作表演。
4. 全班演唱最后,让各个小组合起来进行演唱表演,大家一起唱着《蝉虫歌》。
5. 总结反馈在表演结束之后,老师可以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总结反馈,让学生回顾这堂音乐课的内容,分享自己的心得和体会,督促学生重视音乐的学习和实际应用。
五、教学评价在学习过程中,可以考察学生的歌唱表现、动作表演、团队合作和创新能力等方面,以及对歌曲中表达的含义与情感的理解和体验。
六、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全面、多元的教学方法,包括情境创设、模仿训练、独唱训练、小组合作、全班合唱等方法。
七、教学建议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加强互动和交流,让学生参与探究和创作,在实践中学习音乐,并且将音乐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同时,营造积极愉悦的学习氛围,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八、教学资源本课程所需的教学资源包括:湘艺版三年级音乐下册教材、原唱和伴奏音乐、投影仪、音响等。
湘艺版 三年级下册音乐教案- 第九课 蝉虫歌

<<禅虫歌>>教案教学目标:1、在听、辩、唱等活动中进行探索和合作,感受和分辨声音的谐和与不谐和。
2、了解和学习循环呼吸的合唱方法。
3、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能与同学合作生动地演唱《蝉虫歌》,体验侗族大歌的独特魅力。
教学重点:合作演唱《蝉虫歌》。
教学难点:变化拍子的感受和演唱。
教学设想:1、创设开放、趣味式的音乐学习情境,以走进侗族山寨聆听大歌入手,激发学生对音乐的探究愿望,培养他们的审美体验,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让孩子们在美好的氛围中轻松愉快地学习音乐。
2、听、辩、唱结合。
在“听一听、唱一唱”中听辩声音的协和与不协和,学习循环呼吸,以“6”构唱协和音程。
在歌曲学习中聆听变化拍子。
教学时间:第一课时教学准备:课件、教材、钢琴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1、2/4,3/4拍的节奏练习。
2、导语:我国有多少种少数民族?(五十六种)你认识图中的民族吗?(多媒体出示)3、教师引入“侗族”及“侗族大歌”。
4、欣赏“侗族大歌片段”。
(多媒体播放)设计意图:创设意境,让孩子认识侗族及侗族大歌,激发学习兴趣。
二、听一听、唱一唱1、学习循环换气。
教师弹奏1 6 ,6 ,学生模唱“咕噜”,“噜”(保持长音),模仿山谷流水声,体会流水淙淙、涓涓不息的感觉,指导学生自由轮流换气,练习循环呼吸。
2、趣味听辩、模唱音程。
(1)教师在低音6上弹奏小三、纯四、纯五度音程。
1 2 36 6 6(2)教师在学生唱出的持续低音6上构唱音程。
分别唱1、2、3三个音。
(学生分两声部唱音程)1 --2 --3 --6 -- 6 -- 6 --(3)教师弹奏二度音程,请学生听辩,引导学生想象是山间石头偶然砸入水中的不协和音。
设计意图:音程听辩与模唱音程练习,可以为《蝉虫歌》的合唱部分做铺垫。
三、学习歌曲《蝉虫歌》1、感受歌曲。
师引入:侗族山寨的流水、虫鸣都是歌声,走入山寨,(1)听听年轻人模仿山寨歌王蝉虫的歌声,聆听《蝉虫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蝉虫歌
教学目标:
1、了解乐从的自然条件、经济特色及其发展。
2、培养学生爱我家乡,为建设家乡而努力的情感。
3、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能力与表现自我的能力。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爱我家乡,为建设家乡而努力的情感。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能力与表现自我的能力。
美德育渗透点:通过歌曲的学习热爱我们的祖国,热爱我们的家乡。
教学过程:
引入:音乐《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课件展示乐从景观(自动切换放映)。
一、侗族简介
二、聆听《蝉虫歌》
要完整地聆听全歌,感受、体验歌曲的基本情绪,并认识歌曲的体裁形式——混声合唱。
对这首合唱来说,还应引导学生知道它包括了哪些声部及合唱中的领唱形式。
可以引导学生唱一唱这首歌的两段音乐素材,初步体验歌曲的风格及衬词的作用。
复听时要引导学生着重体验、领会歌曲的民族风格及合唱所形成的艺术效果。
三、乐曲分析
《蝉虫歌》的歌词较短。
从实质上看,这种歌的衬词要比歌词重要的多。
因为其衬词部分才是歌的主体。
通常,歌手们要凭借歌曲的优美的旋律及令人遐想的和声来展示自已动人的歌喉及高超的演唱技巧。
这首歌采用了支声性二声部合唱的形式。
歌曲的主旋律有时在第一声部,有时又在第二声部。
因此,演唱者既要演唱主旋律,也要以和声去伴合主旋律,从而表现蝉虫在树上鸣叫的情景。
《蝉虫歌》是一首女声合唱。
第一声部由2—3人领唱。
整个合唱的音色,给人以明亮、柔美、清雅的印象。
四、侗族大歌
侗族人民多居住在贵州、湖南、广西三省的毗邻地区。
其语言属汉藏语系。
侗族人多通汉语。
侗族人民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
在演唱多声部民歌方面,侗族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
按演唱体制及社会功用分类,侗族民歌有大歌、踩堂歌、拦路歌和花歌几大类。
在侗族中,“大歌”含有古老的歌、很长的歌、很大的歌
等意思。
因此,“侗族大歌”可以理解为结构庞大的侗族民间合唱歌曲。
侗族大歌可分为“普通大歌”、“声音大歌”及“叙事大歌”三类。
其中,声音大歌是“以表现歌曲的曲调和歌队的声音为主的大歌”。
这种歌的歌词较短。
一首歌通常有两段词,多的也不超过五段,每段歌词也仅有三、四句。
它的主要特点是:每段歌的后半部分都有一个相当长的持续音衬腔。
侗族人民把这部分视为声音大歌的主体,常常要使用“循环呼吸”的方法来演唱。
声音大歌往往对自然景物进行惟妙惟肖的模仿与刻画。
蝉鸣声、杨梅虫叫声、山羊跳跃的形象、小河蜿蜒流水的情态等。
五、归纳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