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道路沥青路面改造工程病害处治及加铺结构设计

合集下载

市政道路路面的结构设计及病害防治措施

市政道路路面的结构设计及病害防治措施

市政道路路面的结构设计及病害防治措施摘要:新形势下,随着我国交通行业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市政道路工程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重视。

对于市政道路工程而言,其不仅对城市公共交通体系建设有很大影响,还与城市稳定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

因此,为了可以更好地提升市政道路工程建设效果,在实际的建设期间,提升结构设计的水平和效果。

此外,在实践中,还应该加大对病害防治的重视,确保可以最大程度的延长道路应用寿命。

本文针对这一问题进行详细的探讨,为路面的长期使用,减少路面问题的发生进行强有力的保障,从而提高市政道路建设发展。

关键词:市政道路路面;结构设计;病害防治;探究前言:近年来,社会的飞速发展,我国城市化进程的速度也越来越大,工程建设项目越来越多。

道路工程施工及养护工作内容繁多,工作量较大,长时间暴露在外界环境中,很容易产生各种类型的病害,影响行车舒适性。

市政道路承担起城市交通功能,不仅关系城市的发展和交通保障,更关系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

因此,为了可以更好地促进城市建设,在实际的市政道路施工过程中,应该对市政道路路面的结构进行合理设计,同时加大对病害的防治,从而进一步提升道路整体质量和效果,为人们的出行安全提供保障。

1、市政道路路面的结构设计探究1.1市政道路路面结构层材料设计探究1.1.1道路材料设计市政道路的路面材料大多为沥青混凝土,少部分特殊路面为水泥混凝土,如加油站、部分公交停靠站等。

采用沥青混凝土养护维修较为方便,夜间施工不影响次日通车,而且柔性路面结构能营造舒适的行车环境,但是较水泥路面产生病害较多,强度不足。

根据市政道路提供的功能不同,部分道路需要进行专门的材料设计,例如彩色的非机动车道、人行道等,可以加入染色剂;公交专用道需要采用高强度集料和沥青;在公交停靠站等特殊部位为防止车辆停启频繁产生的横向剪切力需要加入添加剂等。

另外,在地势较低的区域为防止城市内涝和路面积水,或者是基于海绵城市中的附属建造物,需要对级配进行设计,采用多空隙沥青混凝土达到排水要求,为增加车辆的抗滑能力选用的大粒径沥青混合料等。

市政道路路面的结构设计及病害防治措施

市政道路路面的结构设计及病害防治措施

市政道路路面的结构设计及病害防治措施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市政道路建设也日益成为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市政道路路面是城市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市民的出行安全和交通通畅。

对市政道路路面的结构设计及病害防治措施的完善和实施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是市政道路路面的结构设计。

市政道路路面结构的设计包括基层、底基层、基层和面层四部分。

基层主要用于承受和传递车辆荷载,底基层主要用于分散车辆荷载并保证基层的稳定性和均匀性,基层主要用于调节和承受车辆荷载并传递到下部结构,面层主要用于保护基层并提供舒适、安全的行车条件。

在设计时需根据道路使用的具体情况来选择合适的材料和厚度,以满足不同的荷载要求和使用寿命。

其次是市政道路路面的病害防治措施。

市政道路路面常见的病害包括裂缝、坑洞、起砂、松散等,这些病害会严重影响道路的使用安全和舒适性。

制定科学有效的病害防治措施至关重要。

预防措施包括在路面施工时严格控制材料配合比,提高材料密实度和抗压强度,避免质量问题导致的病害;修复措施包括及时修补裂缝、补平坑洞、重新铺设起砂路段等,以保证路面的平整度和稳定性。

在路面病害防治工作中,应根据实际情况采取适当的防治措施。

对于裂缝病害,可采用加铁路嵌缝、填充沥青等方法进行修复;对于坑洞病害,可采用开槽灌浆、冷补材料修复等方法进行修复;对于起砂病害,可采用表层强化、加固处理等方法进行修复。

这些方法都要求与当地实际情况结合,科学合理地选择适用的修复方法,以保证修复效果和使用寿命。

市政道路路面的结构设计及病害防治措施都是保障道路使用安全和舒适性的关键环节。

只有不断完善和落实这些措施,才能提升道路的质量和性能,为城市建设和市民出行保驾护航。

希望相关部门能够加大对这方面的投入和关注,从源头上着手提升市政道路的质量和服务水平。

市政道路路面的结构设计及病害防治措施

市政道路路面的结构设计及病害防治措施

市政道路路面的结构设计及病害防治措施市政道路路面作为城市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结构设计及病害防治措施至关重要。

良好的路面结构设计和有效的病害防治措施可以保障道路的平稳、安全、耐久性,同时也能够降低维护成本,提升交通效率。

本文将就市政道路路面的结构设计及常见病害的防治措施进行详细介绍。

一、路面结构设计1.1 路面结构材料市政道路路面的结构设计需要选用合适的路面材料,以保证在不同气候条件和交通荷载下具有良好的性能。

通常路面结构包括基层、底基层、粗集料层、粘结层、面层等部分。

常见的路面材料有沥青混凝土、水泥混凝土、碎石、沥青混凝土面层、沥青渗透层等。

合理选择路面材料是保障道路耐久性和安全的重要保障。

1.2 路面结构设计原则在进行市政道路路面结构设计时,需要符合以下原则:- 合理分层。

根据路面的功能和承载荷载的不同,合理分层厚度,使得每层材料承担适当的力学作用。

- 耐久性。

选择具有优良耐久性的路面材料,以保证路面在使用过程中能够承受频繁的车辆荷载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 施工便捷。

路面结构设计应考虑到施工便捷性,以保证施工过程中的高效性和质量。

1.3 结构优化根据道路使用情况和交通流量,对路面结构进行优化设计,以提高路面的承载能力和抗疲劳性。

采取适当的技术措施,延长路面的使用寿命,减少维护成本,提高路面的整体性能。

二、病害防治措施2.1 常见病害市政道路路面常见的病害包括路面龟裂、沉陷、松散、泛油、坑洼等。

这些病害严重影响了道路的使用安全和舒适度,需要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2.2 预防性维护预防性维护是保障道路路面使用品质的重要手段。

通过定期巡检、养护和维修,可以及时发现路面的问题,防止病害加剧。

针对不同的病害,采取相应的修复措施,保障路面的良好状态。

2.3 技术创新随着科技的进步,一些新型的路面维修技术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比如冷再生混凝土技术、微波加热修复技术等,可以有效地修复路面病害,提高维修质量和效率。

市政道路沥青路面的结构类型及病害处理

市政道路沥青路面的结构类型及病害处理
要原 因。
由于 路 面 抗 滑 层集 料组 成 设 计 和 采 用 集 料 抗 磨 性 能 差所 造成 。 2 预 防 沥青 路 面 破 坏 的 措 施 2 . I 运 用 改性 沥青 改性沥青主要 是指 由树脂 、 橡胶、 细磨 的橡胶粉 、 其他填 料 以及高分子聚合物等外掺剂进行掺加 , 或通 过运 用沥青轻度 氧 化加工等方法 , 促使 沥青或 沥青 混合 料 的性能 得 到进一 步 改 善, 从而形成 的一种沥青结合料。而改性剂 则是指运用天然 或 人工的有机或无机材料 在沥青或沥青混合料 中进行 掺加 , 并 在 沥 青 中进 行 熔 融 、 分散 , 使 得 沥 青 路 面性 能 得 到 有 效 改 善 并 提 升 的材 料 。 2 . 2 完善 路 面 的排 水 设 计 1 ) 应迅速排除表面水 , 防止积水渗入下层 , 要求路拱和表面 平整度符合规定, 适当增加水篦子( 或边 沟) 使路表不得积水。 2 ) 为 防 止 面 层渗 水 滞 留基 层 表 面 , 而使基 层被浸 软 , 需 在 基层上做封层或透层 , 使其 达到 即使有水 渗入 , 也 能 及 时 沿 基 层 表 面 的路 拱 排 出 。 3 ) 面层材料应选择能耐荷载与水分复合作用的材料。 4 ) 设置排水层 ( 垫层 ) , 既能排 水 , 也能 隔断 毛细水 , 使 上 升 的毛 细 水 能 及 时 排 出 。 因 此 , 此垫层 或下基 层应有 排除上 、 下两方来水 的作用 , 应选用透水材料。 5 ) 与路面结构排水有关 的雨水 井箅 ( 采用双井 篦 ) 或 排水 沟等 , 必须按规 范要求设置 。 6 ) 各 层 的 强 度 自上 而 下 逐 渐 减 小 , 层 次较 多 , 虽 受 力 情 况 较合理 , 但不同材料 过多的层次将会给施工工艺及材 料制备带 来较大 困难 , 因此 , 一般层次不宜过多 , 层问应尽量连续。 2 . 3 施 工 过程 中的预 防措 施 1 ) 对施工管理进行强化 , 促使 工序 控制 的科 学性 得到 提升 。 2 ) 保证施工现场试验数据的准确性及完整性 , 避免弄虚作 假 的现象 出现 。特别是对 于砂石料 和沥青 材料 的试 验数 据而 言, 应实施合理的抽 样 , 实现数据的真实性 , 从而 确保沥青路面 材 料 的路 用 性 能 。 3 ) 重视并协调道路沥青 路面 的均匀度 、 压实度 、 构 造 深 度 以 及平 整 度等 指 标 , 特 别是 对压 实度 与平 整度 的关 系进 行处 理, 在 保 证 压 实 度 的 基 础 上 实 现平 整度 的控 制 。

市政道路沥青混凝土路面病害的原因及处治措施

市政道路沥青混凝土路面病害的原因及处治措施
障 时在 路 面 上 漏 油 ,造 成 沥 青 被 油 ( 主 要 是 柴油 )溶解 ,使沥青与矿料之 间粘结力 降低 ,
产 生剥离 、松 散, 出现坑 洞 ;其次 是车辆故 障停 留在 紧急停 车带维修 时,千斤顶挤 压路 面 留下的坑洞 。 1 . 4沉陷病害形成原 因 主要 是在软 土地基和坚 硬地基之 间、与 构造物 相邻接 的填土路堤 或介于填 土路堤和 路堑之 间的路堤压 实度不够 及地基未 做适当 处理 的地 段 ,在行 车荷载和 自然 因素等 作用 下易发 生沉陷 。高填方路段 大面积不均 匀沉 降或局部滑移也可引起沉陷发生 。
工 程 科 技
市政道路沥青混凝土路面病害的原因及处治措施
叶 金 西宁市湟水投资源自理有 限公 司 青海 西 宁 8 1 0 0 0 0
摘要 :车辙、裂缝 、坑槽 、沉陷等是沥青混凝土路面 的常见病害。本文通过对沥青混凝土路面主要病害产生的原 因进行分析 ,结合 多年道路 管理经 验对 路面病 害针对 性地提 出了具体 的处治措施。 关键词 :沥青 混凝 土 路面 病害 处治 措施
1 、病害产生的原 因
1 . 1车辙形成原 因 车辙是 沥青路 面轮迹 带的凹 陷,在汽车 荷 载 反复 作 用下 产 生 竖 向永 久性 变 形 的积
累。
2 、路面病害的处治措施
2 . 1车辙病害处治措施 2 . 1 . 1沥青混凝土面层因车辆荷载过度作 用产生的车辙 ( 1 ) 用 路面 铣 刨 机清 除 出现 车辙 的表 面 层 ,清扫干净,喷洒粘层沥青 ,采用 S BS改 性沥青 混合料修 补。大量试 验证 明,由于改 性沥青 混合料具有 良好的 高温 稳定性 、水稳 定性和抗 疲劳性 ,其动稳定度 是~般沥 青混 合料的 3 - 5倍 。 ( 2 ) 改 善沥 青混合 料级配 ,采 用坚 固、耐 磨 、高温 稳定性 好、级配合 理、与沥青 粘附 性能好的集料 ,尽量减小孔隙率 。 2 . 1 . 2因面层与基层之间有夹层形成的车 辙 应将面层挖除 ,清除夹层后重铺筑面层。 2 . 1 . 3 由于基 层 强度 不足 或水 稳 定性 不 好,使基层局部下沉造成的车辙 将不 良基层处 治好,重铺 面层 。在 高速 公路 ,为 降低对 交通 的影响 ,处治基层 可以 采 用浅层 注浆 的方法 。实践证 明 ,该方法 可 以避免大 量开挖基层 和破坏 相邻 基层 结构及 稳定性,缩短施工时间 。 ( 1 ) 根据 处治地段 基层 的强度 和压 实度, 计算注浆孔的有效半径 , 确定注浆孔间距 ( 一 般为0 . 8 × O . 8 m) ,并将注浆孔布置成梅花形; ( 2 ) 计算确定注浆孔的深度 ( 一般 0 . 8 m 较 适宜) : ( 3 ) 确定钻 孔孔径 和注浆钢 管直径 ( 钻孔 孔径略大于注浆钢管 ) : ( 4 ) 确定浆液选用的水灰 比; ( 5 ) 按路基加固的方法注浆 。 2 . 2裂缝类病害处治措施 2 . 2 . 1轻 微 裂 缝 在高温季 节全部 或大部 分愈合 的可 不用 处理。不能愈合 的可采用 以下方法处治: ( 1 ) 将有裂 缝 的路 段清扫干净 ,均匀 喷洒 少量沥青,再匀撒 2  ̄5 mm 干燥洁净石屑或 粗 砂,最后用轻型压路机碾压 。 ( 2 ) 沿裂缝涂刷少量稠度较低的沥青。 2 . 2 . 2裂缝宽度≤5 mm 的裂缝 首先清 除裂缝 内杂物及尘土 ;再将稠 度 较 低的热 沥青 ( 缝 内潮湿时采用 乳化沥青 ) 灌入缝内,灌入深度约为缝深的 2 / 3 ;然后填 入干净 、洁净石 屑或粗砂 ,并捣实 ;最 后将 溢出缝外的沥青及石屑或砂清除 。 2 . 2 - 3裂缝宽度 >5 m m 的裂缝 首先 除去 已松动 的裂缝边缘 ;再清 除裂 缝 内杂物 及尘土 ;然 后将热沥 青混合料 ( 缝

沥青混凝土路面病害分析及处治措施

沥青混凝土路面病害分析及处治措施

沥青混凝土路面病害分析及处治措施摘要:沥青路面常见的病害问题是道路工程的质量通病之一,本文主要就公路沥青路面出现车辙、龟裂、泛油、推移、坑槽等常见病害,浅析其形成原因及防治措施。

关键词:沥青路面,病害,产生原因,处治措施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交通量迅猛增加,特别是重型车辆逐年增多,车辆迅速大型化且超载严重,使公路路面面临严峻的考验。

很多公路沥青砼路面均出现车辙、龟裂、泛油、推移、坑槽等常见病害,这些病害的出现严重影响了行车速度、行车安全,加大了汽车磨损,缩短了沥青路面使用寿命,影响了道路投资效益。

一、沥青路面常见病害产生的原因沥青路面病害出现的原因,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种类繁多,主要分析其产生纵横向裂缝、龟裂、车辙、沉陷、波浪拥抱、泛油、推移等常见病害的原因。

1.纵、横向裂缝问题裂缝是沥青砼路面最常见的病害之一,它的危害在于从裂缝中不断进入水份使基层甚至路基软化,导致路面承载能力下降,加速路面破坏。

1.1横向裂缝是与道路中线近似垂直的裂缝,有时伴有少量支缝。

其产生原因主要为沥青面层材料的低温收缩和沥青老化、基层裂缝导致面层的反射裂缝、行车荷载的反复作用,疲劳损坏造成路面开裂。

这种病害比较普遍,主要为沥青面层温度病害。

1.2纵向裂缝多位于行车道左右轮迹带及施工缝处,有的是不规则连续纵缝,走向基本与行车方向平行,裂缝长度与宽度不一,并且部分纵缝伴有不同程度的支缝、沉陷现象。

其产生原因主要有两种可能性:一种情况是沥青面层半幅摊铺时,两幅接茬处未处理好,在行车载荷作用下,易形成纵缝。

在半填半挖路基或路面加宽处,主要由路基的不均匀沉降造成;另一种情况是由于路基压实度不均匀或由于路基边缘受水侵蚀产生不均匀沉陷而引起。

2.龟裂问题龟裂在路面上表现为相互交错的小网格状裂缝,龟裂是路面的主要病害之一,龟裂如果得不到及时处理,路面会出现大面积的坑槽。

3.车辙与沉陷问题3.1车辙是由于行车荷载的重复作用以及气候(高温等)因素综合作用下产生的一种永久性变形,表现为沿行车轮迹产生纵向大于10mm的带状凹陷。

关于市政道路沥青路面改造工程病害处治及加铺结构设计

关于市政道路沥青路面改造工程病害处治及加铺结构设计

关于市政道路沥青路面改造工程病害处治及加铺结构设计发布时间:2022-11-22T04:02:05.506Z 来源:《中国建设信息化》2022年8月14期作者:张磊[导读] 为了确保市政工程的耐久性,充分发挥出市政道路的作用张磊中国市政工程东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东莞分院广东东莞 523000摘要:为了确保市政工程的耐久性,充分发挥出市政道路的作用,本文针对市政道路沥青路面改造工程进行病虫害处治及加铺结构设计研究,并根据市政道路评价方法,提出病害处治的相应对策以及路面加铺设计方案,仅供参考。

关键词:市政道路;改造工程;病害处治;加铺结构设计引言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交通量不断增加,特别在中大型城市尤为明显,很多建设时间较长的城市主干道等市政道路在车辆常年荷载下,使用功能受到很大损耗,公共汽车停靠站等地由于车辆的频繁刹车,使路面出现严重的车辙现象,因此,为有效改善市政道路使用功能,加强对市政道路病害处治及加铺结构设计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市政道路评价方法1.1道路评价内容在市政道路开始改造前,应对现有道路使用情况做全面调查分析,从而为后续改造工程提供完整资料支撑,主要分为以下三方面:1.1.1交通量及组成分析主要由交通荷载水平调查和交通组成调查构成,使用功能不同的道路,其荷载水平与交通组成也有所差异,如货运公路与一般市政道路之间就存在明显差异性。

1.1.2现有路面结构状况评价路面结构状况主要包括路面实际承载力、厚度及层次,其中承载力是对路面结构弯沉能力的检测,在检测路面厚度及层次时,可以采用雷达的方法,以上这两种方法都为无损检测方式,为了对路面结构做全面在了解,还应采取有损钻芯检测的方式加以辅助。

1.1.3现有路面表面功能病害调查路面表面功能病害调查包括抗滑性能调查、车辙水平调查、裂缝程度调查等,目前,我国已有成熟检测手段可以对这些方向进行有效检测分析,其中钻芯检测是最为有效的检测方式,通过钻芯检测可以可以充分掌握并了解车辙产生层次、路面裂缝机理以及造成路面损坏的原因和类型。

论证公路沥青路面改造工程病害处治及加铺结构设计

论证公路沥青路面改造工程病害处治及加铺结构设计

论证公路沥青路面改造工程病害处治及加铺结构设计摘要当前,我国公路的发展速度极快,在公路旧路面改造的过程中,加铺沥青路面的过程中,原路面会出现一些病害,比如裂缝等等。

我们在加铺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这些病害,并提出更好的处治措施,才能够确保直接加铺沥青路面工程质量。

关键词公路;沥青路面;改造工程;病害处治;加铺结构在加铺沥青前原路面的分析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原路面会存在不少的问题,由于年久失修或者使用年限太长,旧路的病害问题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为此,我们在加铺沥青前原路面的病害方面进行分析,并提出沥青加铺的具体的控制策略,极为有必要。

1 加铺沥青前原路面的改造技术1.1 顺接段的施工技术原有道路路面在直接加铺沥青路面时需要处理好顺接段的施工程序,在原有道路路面纵向连接沥青路面的地方需要将沥青路面浇筑在原混凝土路面上,要采取合理的顺接段处理技术,确保新旧混凝土路面高程一致。

具体的加铺沥青路面的顺接段处理方法是清理干净接头处大约10m左右的混凝土板,严格按照顺接高程的操作方法进行路面浇筑施工,同时要根据施工图纸进行钢筋网位置和传力杆的设置,确保安装质量和后续施工质量,为接下来的钢筋混凝土施工提供施工基础保障。

1.2 伸缩缝的处理技术在加铺沥青路面的施工过程中需要把握住施工基础环节中的施工缝处理,伸缩缝首先需要使用切割机进行缝隙切割,要确保切割缝内无杂物,在此基础上安排专业的浇筑施工人员缓慢浇筑沥青玛蹄脂,这样就可以确保浇筑的均衡和严密。

同时要紧密监视施工外部操作环境,要控制好外部温度和湿度对施工质量的影响,避免高温对工程质量产生消极影响。

1.3 坏板的处理技术原道路在建造时需要使用较多的混凝土板,在道路长期使用后期会出现混凝土板的损坏,长期的荷载致使混凝土板被压坏,基于此,要在处理好受损的混凝土板之后才能开展沥青路面的加铺作业。

对混凝土受损板的处理可采取以下方式:彻底铲除坏板,此种情况适用于坏板较少的情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市政道路沥青路面改造工程病害处治及加铺结构设计薄韬(黑龙江省林业设计研究院)[摘要]为了保证市政道路旧路改造工程的耐久性,针对城市道路改造工程中会出现的旧路路况评价、旧路病害处治以及加铺结构设计方案等问题开展研究,提出了适用于市政道路的旧路路况评价方法、旧路病害处治对策以及结构补强与功能恢复的路面加铺结构设计方案,为相关的市政工程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持。

[关键词]市政道路;旧路改造;沥青路面;加铺结构设计The Treatment To The Damage Of MunicipalRoad Asphalt PavementRe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And The Design Of Pavement StructureBo Tao(Forest Designing AndResearch Institute Of Heilongjiang Province)Abstract:To ensure the durability of the municipal old road reconstruction engineering,the particle researches on the relative evaluation for old road situation、treatment to the damage of old road and the problem existing in the o-verlay design.Based on the result,the particle comes up with suggestion that is suitable to the evaluation of munic-ipal old road reconstruction scheme、the strategy for old road treatment and the overlay design for the road of func-tional recovery.At last,the particle provides technical support to the relative municipal engineering.Key words:municipal road;old road rebuilding;asphalt pavement;overlay design1概述随着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交通量急剧增加,大中型城市内部的市政道路使用品质面临着新的挑战[1-2]。

许多建设较早的城市快速路、城市主干道等市政道路在车辆荷载作用下,经过多年的运行其使用性能有了较大的衰减,路面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车辙、裂缝等病害,在平面交叉口及公共汽车停靠站,由于车辆的频繁刹车和起动,该处路面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车辙、推移、雍包等损坏,严重影响了道路的使用功能[3-4]。

因此,为了改善市政道路的服务功能,有必要对市政道路旧路改造工程中遇到的病害处治问题和加铺结构设计开展针对性的研究,为类似工程提供技术支持[5-6]。

2市政道路旧路评价方法2.1旧路评价内容在旧路改造设计前首先需要对现有道路使用状况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估,为下阶段工程大修设计提供较为完整的基础资料[7-8],一般可以分为下述三个方面:(1)交通量及组成分析,其中包括交通荷载水平的调查,和交通组成的调查。

不同功能的道路其交通组成和荷载水平差异较大,例如市政道路与货运通道公路的交通荷载和交通组成会明显不同。

(2)现有路面的结构状况评价,其主要内容是路面承载能力调查和现有路面结构的厚度及层次。

承载能力的调查主要是路面整体结构弯沉水平的测量,对于现有路面厚度和层次的调查目前可采用雷达探测的方法。

这两种方法均属于无损检测的手段,为了全面、客观掌握结构状况,还需要有损钻芯检测进行配合。

(3)现有路面表面功能病害调查,其主要内容包括平整度调查、抗滑性能调查、车辙水平调查、裂缝程度调查以及水损坏调查等。

对于这些调查目前国内均有一些成熟检测手段,对于车辙、裂缝和水损坏三大病害的调查都离不开钻芯检测。

通过钻芯,分析现有路面车辙主要产生的层位;通过钻芯,分析现有路面裂缝产生的机理;通过钻芯,分析路面水损坏产生的类型和成因。

2.2旧路承载能力评价方法(1)宜采用落锤式弯沉仪对路面进行承载能力检测。

落锤式弯沉仪检测时,应进行逐车道检测,检测中每个测点的纵向间距应不大于20m,对于病害比较严重的路段可加密。

(2)可采用探地雷达对路面各主要结构层的均匀性进行扫描,并结合钻芯标定给出各主要结构层的厚度。

(3)应采取必要的钻芯检测,了解路面各结构层的现状。

钻芯原则上应钻透基层,并在每条主要行车道上,每隔100m取一个芯样。

2.3旧路路面使用功能评价方法(1)采用自动平整度仪检测现有路面的平整度水平。

(2)采用激光断面仪结合人工检测的方法,测量现有路面的车辙变形水平及位置。

(3)采用人工监测的方法调查现有路面的裂缝、坑槽等病害的形状、位置、数量等指标。

(4)采用摩擦系数的大小来检测现有路面的抗滑性能。

2.4综合评价根据以上调查情况,参照《公路沥青路面养护技术规范》的相关方法,分析现有路面病害的主要成因和状况,确定市政道路旧路改造方案:结构补强为主;仅需要罩面恢复使用功能,以功能性恢复为主结合局部补强。

3旧路病害处治对策3.1旧路病害处治原则(1)根据旧路的病害成因和实际工程的情况,本着对病害“处理到底”的原则,采取不同的处理对策。

(2)旧路处理对策分为两大类:一是以表面功能性病害处理为主的浅层处理对策,二是以结构补强为主的深层病害处理对策。

(3)在全面调查和局部调查的基础上,将原路面的破损形态、弯沉值、破损原因相近的划分为一个路段。

在同一路段内,若局部路段弯沉值很大,可先修补处理然后再统一进行补强。

3.2旧路浅层病害处治对策(1)浅层处理的主要对象有:抗滑性能不足,一般性的裂缝和车辙变形。

浅层处理的措施主要有:灌缝、铣刨(1层或2层)、挖补、罩面。

(2)当原有路面不需要其它处理(如:铣刨、挖补)时,可采用灌缝对原有路面的裂缝进行封闭处理。

灌缝时应将缝内杂物清理干净,并采用热沥青材料填充。

(3)对旧路表面进行处理后,直接罩面恢复抗滑性能和改善路面平整度等表面功能。

(4)为加强新老路面的结合、处理表面车辙变形,改善路面平整度,铣刨是常用的处理方法。

(5)根据路面病害的发展程度可铣刨1整层或2整层原有路面,不可铣刨比原层厚稍薄的路面厚度,以免在结构层中产生薄的夹层。

铣刨后应将路面清理干净和干燥,洒布粘层油后方可铺筑沥青混凝土。

(6)为保证新铺沥青混凝土的质量,铣刨工作应在摊铺沥青混凝土的前1d完成。

3.3旧路深层病害处治对策(1)针对旧路结构中深层次病害以及结构强度不足的,应进行深层次处理。

(2)处理方案应本着有效、快速、影响小的原则进行。

(3)路面深层处理的方法主要有挖补、整层沥青面层置换和原有路面结构基层置换等方法。

(4)根据路面补强的标准和补强的位置,使用的材料主要有:沥青混合料、水泥稳定级配碎石、贫混凝土和水泥混凝土等材料。

(5)沥青混凝土补强材料有大粒径密实型沥青混合料、硬沥青高模量沥青混凝土、改性沥青混凝土、橡胶沥青混凝土和抗车辙型沥青混凝土(处理结构车辙问题)等,其中硬沥青高模量沥青混凝土的强度最高,补强效果最好。

单层沥青混凝土的摊铺厚度最大不超过12cm,且宜保证摊铺厚度不小于混合料最大公称粒径的2.5倍。

(6)水泥稳定级配碎石补强的单层最大厚度不超过18cm,且材料强度不宜小于4MPa。

当材料强度大于5MPa时,养生1 2d即可摊铺上层沥青混凝土(夏季1d,春、秋季2d)。

(7)贫混凝土铺筑有摊铺碾压形式和浇筑式两种。

其强度标准不低于8MPa。

为避免开裂,每隔10m切一道横缝,切缝深度为8 10cm。

贫混凝土的摊铺最大厚度不宜超过25cm。

(8)水泥混凝土补强材料设计要求弯拉强度不低于4MPa,板厚宜为22 28cm。

(9)修补材料的选择应根据修补路段的长度和补强的技术标准选择,为便于施工且保证施工质量,采用摊铺碾压工艺成型的材料,最小施工长度不宜小于50m。

浇筑式成型的材料适用于小范围的修补。

(10)对旧路进行深层处理的路段,宜根据需要设计调平层,调平层的厚度采用最小厚度控制方法,调平后的平整度应控制在1.4以内。

4市政道路旧路改造路面加铺结构选择加铺层结构根据旧路评价的结果采用两种不同类型的加铺结构对策:第一种是功能性修复。

有两种处理方式:一是在旧路表面处理后直接加铺一层罩面;二是将旧路铣刨一层路面,加铺两层罩面两种形式。

第二种是结构补强,根据旧路路面的结构强度确定补强方案,对沥青面层内部出现网裂的采用沥青面层翻修补强;对部分病害已经涉及到基层,路面有显著的疲劳破坏和沉陷,挖探显示基层承载能力不足的路段采用沥青混凝土基层或高模量沥青混凝土补强。

对路面病害非常严重,并通过检测路面结构弯沉超出设计弯沉50 100%的,宜采用高模量沥青混凝土或水泥稳定级配碎石材料补强。

对路面病害非常严重,路面弯沉超出设计弯沉100%的采用贫混凝土或水泥混凝土补强。

在对旧路基层补强后,加铺的沥青面层的结构设计与新建沥青路面结构设计一样。

由于旧路加铺的影响因素非常复杂,加铺层的最下一层宜采用最小厚度控制的方法,必须在最下一层做好路面的调平工作。

针对市政道路的复杂性,在加铺结构设计过程中要随时保持与施工的互动,根据具体情况对设计作必要的调整。

同时充分考虑城市道路的特点,做好城市道路与沿街路口、胡同口的接口设计,适当调整接口处标高和做好排水处理,保证接口处排水顺畅、接口平顺。

对行车道上的检查井应进行专门设计,减少其沉陷病害,保证其与路面的连接顺平。

4.1功能恢复型加铺结构(1)在旧路表面直接加铺一层的方案适用于在路面结构承载能力满足要求,且旧路的各种病害不显著(有中度或以上裂缝段),主要用于改善路面平整度或抗滑能力,可以在对旧路处理的基础上,直接加铺一层罩面,以消除破损,完全或部分恢复原有路面平整度,改善路面性能。

对直接罩面的路段,罩面前要对旧路进行灌缝、修补坑槽等处理,然后拉毛、清扫,洒布粘层油、在旧路表面铺设罩面层,罩面层混合料宜采用2 3cm厚细粒式低噪音沥青混凝土。

(2)铣刨加铺两层罩面的方案适用于旧路路面有网裂、龟裂和沥青老化路段;旧路标高受到控制或旧路已经进行过加铺,有软弱沥青层时,都应对原路面进行铣刨(一般铣刨一层沥青面层,即4 5cm,如果旧路面层为6cm,也应铣刨6cm,不得在路面结构中留下薄的夹层,在软弱层较多时,须彻底铣刨软弱层)。

在旧路面铣刨完毕后,对旧路的已有病害进行处理,(包括裂缝的灌缝、唧浆、沉陷、车辙的挖除,处理到相应发生病害的基层、底基层甚至土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