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STAT4基因mRNA和血清中IL-12、IFN-γ的表达
IFN-γ研究进展与临床应用

IFN-γ研究进展与临床应用作者:李靖,董文学,杨美盼,等来源:《卫生职业教育》 2019年第23期李靖1,董文学2,杨美盼1,马利锋1,康龙丽1(1.西藏民族大学医学部高原相关疾病分子遗传机制与干预研究重点实验室,陕西咸阳712082;2.西藏民族大学医学部基础医学院,陕西咸阳 712082)摘要:干扰素是细胞被病毒感染时产生的一类细胞因子,调控感染后固有免疫和获得性免疫反应。
干扰素γ作为干扰素家族的一员,已被广泛应用于自身免疫疾病的治疗中。
本文概述IFN-γ的定义、结构、理化特性、来源、生物学活性、临床应用等,讨论IFN-γ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干扰素;IFN-γ;分子结构;作用机制;临床应用中图分类号:R59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246(2019)23-0157-03干扰素(Interferon)由英国病毒学家Alick Isaacs和瑞士研究者Jean Lindenmann在研究病毒的干扰现象时发现,他们在鸡胚绒毛膜尿囊膜的培养液中加入流感病毒,发现产生了一类抗病毒物质,并命名为干扰素[1]。
干扰素是细胞被病毒感染时产生的一类细胞因子,调控感染后固有免疫和获得性免疫反应[2]。
国际干扰素命名委员会按干扰素的抗原特异性将其分为3型:IFN-α、IFN-β和IFN-γ,各型又因氨基酸序列的不同分为若干个亚型,IFN-γ可能有4个亚型[3]。
IFN-α和IFN-β属于Ⅰ型干扰素,为病毒或人工合成的聚核苷酸诱导白细胞产生,IFN-γ为特异性抗原(细菌、LPS)、PHA和卡介苗(BCG)等刺激T细胞产生。
因此,干扰素γ(IFN-γ)作为干扰素家族的一员,也是一类多功能、活性高的细胞因子。
1 IFN-γ概述1.1 IFN-γ的分子结构ISG(干扰素基因)为编码IFN-γ的基因,位于人类12号染色体(12q24.1),长6 kb,基因中包含3个内含子和4个外显子。
IFN-γ由146个氨基酸组成,其活性形式为二聚体结构,由两个完全相同的多肽链组合而成,多个内部螺旋(螺旋E、螺旋F)将两部分紧密地连在一起,保持其生物学活性,并确保Ⅱ型干扰素与Ⅰ型干扰素有最低程度的同源性。
TRAF4 mRNA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外周血白细胞中的表达

取 外 周 静 脉 血 ,E DT A K2 抗 凝 ,离 心 后 获 得 白 细 胞 ;采 用
T r i z o l 总R NA一步 法提 取 细胞  ̄ , R NA l用M— ML V 逆 转 录酶 合 成第
一
链c DN A{T R A F 4 、0 一 a c t i n  ̄ f 物设 计 、合 成 由上 海生 物 工程 公 司设计 并合成 。T R A F 4  ̄ J i 物序 列为 A C AC C A T C C A GA G C C AC C A G
断标 准 ,S L E D AI 评 分在 4  ̄ 2 6分 之间 ; 以健 康 献血 者 1 5 例 为对 照 组。取 外周 静脉 血 , 分 离外 周血 白细 胞 ,提 取 细胞 总 R N A, 以 p肌 动
蛋白 ( D — a c t i n ) 为 内参照 ,采 用逆 转 录 一聚合 酶链 反应 ( R T - P C R )技 术 半 定量检 测 T R A F 4 m R N A 在 外周 血 白细胞 中的相 对 表达 水平 。
小 为4 6 1 b p ;D — a c t i n :G G G AC C T G AC T G A C T A C C T C( s e n s e )和 G C A T T T G C G G T GG A C G A T G G( a n t  ̄ s e n s e )。产 物大小 为5 7 5 b p ;
加 ,致 自身抗 原增加 ,与疾病 的活动程度 正相关 ,其发生机 制与F a s /
F a s L 复合物有关口 ] ,而T R A F 4 过表达 可以抑制 由F a s 介 导的细胞凋亡 。 T R A F 4 是T R AF s 家族成员之 一 ,在正常人外周 血 中只有粒 细胞和单核 细 胞表达T R AF 4 ,所以我们选 用外周血 白细胞作为研 究对象分 析S L E
MicroRNA在系统性红斑狼疮T细胞中的表达研究的开题报告

MicroRNA在系统性红斑狼疮T细胞中的表达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以免疫系统异常为主的自身免疫病,临床表现多样,包括乏力、低热、皮疹、关节痛、肝、肾、肺、心脏等多系统性病变。
SLE的病因尚不明确,但是已经确认免疫因素是导致该病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SLE患者体内,T细胞被认为是起关键作用的免疫细胞,主要表现为T细胞发生代谢异常和活化,导致免疫系统失控反应,其中一些T细胞会产生大量炎性因子,引发多个脏器的损伤。
因此,对SLE免疫细胞中的分子机制进行深入探究,是治疗SLE疾病的重要方向。
微小RNA(microRNA, miRNA)是一类长度约为21至23个核苷酸的非编码RNA分子,其可以维持细胞功能的平衡,通过调控靶基因的翻译和降解而发挥生物学调节作用。
在SLE中,已经发现部分miRNA与该病发生、进展和预后的关系密切。
因此,通过分析SLE T细胞中miRNA 的表达变化,可以为SLE的发病机制和治疗靶点提供新的思路。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在SLE T细胞中存在的miRNA,核心目的包括:1. 鉴定SLE T细胞中miRNA的表达模式及差异。
2. 找出miRNA在SLE T细胞中的作用机制,是否与病变进程存在相关性。
3. 探讨SLE T细胞中miRNA作为潜在靶点的治疗效果。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将使用实时荧光定量PCR (qRT-PCR)对人体SLE患者血液中的T细胞中miRNA进行分析。
详细步骤如下:1. 随机选择12例来自不同临床中心的SLE患者和12例来自同样的地区、同年龄段、同性别、健康人群的T细胞作为对照组,检测他们T 细胞中miRNA的表达水平。
2. 提取血液中T细胞的总RNA,采用miRcute PCR™(TIANGEN,中国)分析miRNA的表达水平,对基因表达差异进行计算:delta Ct = miRNA Ct - U6 Ct。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miRNA异常在TLR79-IFN通路中的作用机制

中国免疫学杂志2022年第38卷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miRNA异常在TLR7/9-IFN通路中的作用机制张汉清邬秀娣①(宁波大学医学院,宁波315211)中图分类号R593.2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484X(2022)10-1278-05[摘要]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复杂的以自身抗体大量产生为特点的慢性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机制尚未明确。
近年来研究发现miRNA可通过多种方式参与SLE发病机制。
本文重点阐述SLE患者miRNA异常对TLR7/9-IFN通路的影响,以利于进一步探讨SLE发病机制,为寻找新型靶向治疗药物提供思路。
[关键词]系统性红斑狼疮;微小RNA;Toll样受体;干扰素Mechanism of miRNA dysregulation in TLR7/9-IFN signaling pathway in patients with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ZHANG Hanqing,WU Xiudi.School of Medicine,Ningbo University,Ningbo315211,China [Abstract]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is a complex chronic systemic autoimmune disease characterized by produc⁃tion of a large number of autoantibodies,but exact pathogenesis is not clear.In recent years,it has been found that microRNA(miRNA)can participate in pathogenesis of SLE in many ways.This paper focuses on influence of miRNA dysregulation on TLR7/9-IFN signaling pathway in patients with SLE,in order to further explore pathogenesis of SLE and provide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finding new targeted therapeutic drugs.[Key words]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microRNA;Toll-like receptor;IFN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典型自身免疫性疾病,可累及多个器官与系统。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6种细胞因子的血清水平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6种细胞因子的血清水平作者:尹志华等来源:《风湿病与关节炎》2014年第03期【摘要】目的:通过液相芯片法同时检测IFN-γ、IL-6、IL-8、IL-10、IP-10和TNF-α 6种细胞因子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和健康对照者中的血清水平,探讨细胞因子在系统性红斑狼疮中的作用及其与临床特征的关系。
方法:选取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79例设为系统性红斑狼疮组,健康人群40例作为对照组。
取其外周血分离血清,按MILLIPLEX MAP人细胞因子检测试剂盒的说明进行操作,在Luminex液相芯片平台上机检测6种细胞因子。
结果:狼疮患者和TNF-α 6种细胞因子的血清水平比正常对照者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
结论:炎性细胞因子在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过程中发挥一定的作用。
【关键词】红斑狼疮,系统性;IFN-γ;IL-6;IL-8;IL-10;IP-10;TNF-α;液相芯片SLE)是一种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特点是自身反应性T细胞活化以及Th细胞辅助的自身反应性B细胞多克隆激活,导致大量自身抗体产生,循环免疫复合物增多。
目前,对于SLE 自身免疫异常的机制尚不明确。
以往的研究证实:SLE 患者体内存在细胞因子谱的偏移,无论是作为Th2 细胞因子的白细胞介素(IL)-6和IL-10,还是作为Th1 型细胞因子γ干扰素(IFN-γ)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都可能从不同的角度参与了SLE发病的病理机制。
本研究利用液相芯片技术一次同时检测6种细胞因子[IFN-γ、IL-6、IL-8、IL-10、γ干扰素诱导蛋白(IP)-10和TNF-α]在SLE患者中的血清水平,并分析了其与SLE的临床特征如抗dsDNA抗体、抗核小体抗体、C3、C4、蛋白尿及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性指数(SLE disease activity index,SLEDAI)的相关性。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选取在本院就诊的诊断为SLE的患者79例设为SLE组,其中女76例,男3例;平均年龄(34.41±9.41)岁;平均病程(6.91±6.19)年。
系统性红斑狼疮

系统性红斑狼疮旳诊疗
• 美国SLE诊疗原则(美国风湿病学会1982年修订)
• 颊部红斑 • 盘状红斑 • 光过敏 • 口腔溃疡 • 关节炎 • 浆膜炎 • 肾脏病变 • 神经系统异常 1)癫痫 2)精神病 • 血液学异常 • 1)溶血性贫血伴网织红细胞增多;2)白细胞降低,<4 000/mm3;3)淋巴细
Erythematous raised patches with adherent keratotic scaling and follicular plugging: atrophic scarring may occur in older lesions
Photosensitivity
Skin rash as a result of unusual reaction to sunlight, by patient history or physician observation
心血管
以心包炎最多见。严重者可有心肌炎、心 力衰竭。周围血管病变如血栓性静脉炎 亦多见。
肺
胸膜炎约35%,多为中档量胸腔积液,双侧 多见。间质性肺炎最多见。严重者可出 现出神经系统最多见。 精神障碍及行为异常,可出现幻觉、猜疑、妄想等。 癫痫发作。 其他如偏瘫、脊髓炎、颅神经及周围神经病变等。
Oral ulcers
Oral or nasopharyngeal ulceration, usually painless, observed by a physician
Nonerosive arthritis
Involving 2 or more peripheral joints, characterized by tenderness, swelling, or effusion
系统性红斑狼疮抗体谱各项意义

系统性红斑狼疮抗体谱各项意义抗rRNP抗体:高滴度的抗rRNP抗体是混合性结绨组织病(MCTD,夏普综合征)的标志,阳性率95-100%,抗体滴度与疾病活动性相关。
在30-40%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中也可检出抗U1-rRNP抗体,但几乎总伴有抗Sm抗体。
抗Sm抗体: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特异性抗体,与抗dsDNA抗体一起,是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诊断性指标,但阳性率仅为5-10%。
抗SS-A抗体:与各类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最常见于干燥综合征(40-80%)、也见于系统性红斑狼疮(30-40%)和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20%)中,偶见于慢性活动性肝炎。
此外,在100%的新生儿红斑狼疮中抗SS-A抗体阳性。
该抗体可经胎盘传给胎儿引起炎症反应和新生儿先天性心脏传导阻滞。
抗SS-B抗体:几乎仅见于干燥综合征(40-80%)和系统性红斑狼疮(10-20%)的女性患者中,男女比例为1:29。
在干燥综合征中抗SS-A抗体和抗SS-B抗体常同时出现。
抗Scl-70抗体:见于25-75%的进行性系统性硬化症(弥散型)患者中,因实验方法和疾病活动性而异(Scl硬化症)。
在局限型硬化症中不出现。
抗Jo-1抗体:见于多肌炎,阳性率为25-35%。
常与合并肺间质纤维化相关。
抗dsDNA抗体:对系统性红斑狼疮具有很高的特异性。
除抗Sm抗体外,抗dsDNA抗体也可作为该病的一个血清学标志,阳性率为40-90%,并且抗dsDNA抗体滴度与疾病的活动度相关,可用于疗效监控。
抗核小体抗体: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清中的阳性率为50-95%,特异性几乎为100%。
核小体是细胞染色体的功能亚单位,由DNA和组蛋白以特殊的方式组成。
抗核小体抗体比抗dsDNA抗体、抗组蛋白抗体更早出现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早期,在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诱导和致病中有重要作用。
临床资料显示,有15-19%的抗dsDNA抗体阴性的SLE患者中抗核小体抗体阳性。
因此联合检测抗dsDNA及抗核小体抗体可提高SLE血清学检出率。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外周血单一核细胞CX3CR1趋化因子受体mRNA的表达

20 09年 1 月
江 苏 大 学 学 报( 学 版) 医
Ju a o i gu U i rt( dc eE io ) o r l fJ n s nv sy Meii d i n a ei n tn
Vo1 9 No. .1 1
Jn 0 9 a .2 0
系 统性 红斑 狼 疮 患 者 外 周 血 单 一 核 细胞 C 3 R XC1 趋 化 因子 受 体 mR A的表 达 N
李遇梅 姚 煦 敏 李安生 , ,陈 , ,高建 明 , 杨桂 兰 ,陈志强
(. 1 江苏大学附属 医院皮肤科 , 江苏 镇江 2 20 ; .中国医学科学 院、 10 1 2 中国协和医科 大学皮肤病研究所 , 江苏 南京 2 04 3 10 2; .北京市海
[ 关键词 ] 趋化 因子受体 , X C 1红斑狼疮 , C3 R ; 系统性 - 夕 周血单一 核细胞 [ 中图分类号 ] R 9 .4 5 32 1 [ 文献标志码] A [ 文章编号 ] 17 — 7 3 2o )1— 0 0— 4 6 1 7 8 (0 9 0 0 1 0
=
0 4 5 t 4 5 3 P< .0 ) .4 ,= .2 , 0 0 1 。③不具有血管炎 、 肌炎 、 肾损及血小 板减 少的患者 与具有上述相应临 床特征的高 , C 3 Rm N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 X C 1 N C 3 R mR A表达水平 在活动期 S E比非活动期增 L 高, 与疾病 的活 动性 ( L D I呈正相关。C 3 R1 SE A) X C 可能反映疾病的活动性 、 参与特异器官受累的发生。
A ae yo e i l cecs Pkn no dcl o ee aj gJ n s 10 2 3 eat n f ema l y a inHopt , cd m fM dc i e & eigU inMe i l g ,N ni i gu20 4 , .D p r t r t o ,H i a si aS n aC l n a me o D og d l a B in 0 0 0 4 ea m n f ema lg ,PJ G n r sil azo layC mm n , a zo as 3 0,hn ) e ig10 8 ; .D pr et r t oy 『 eea Hopt ,LnhuMit o a d L nhuG nu7  ̄5 C ia j t oD o A l a ir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he Ex pr e s s i o n Le v e l s o f S TAT4 m RNA a n d Se r u m Le v e l s o f
I L-1 2 and I FN - i n Pat i e nt s wi t h Sys t e mi c Lupus Er y t hem at os us
mR N A的表达.
[ 关键词]系统性红斑狼疮 ;S T A T 4 ;S L E D A I ;I L 一 1 2 ;I F N 一 [ 中图分类号]R 7 5 8 . 6 3[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 1 0 0 3 — 4 7 0 6( 2 0 1 3 )0 4 —0 0 3 5 —0 8
杨 小蕾 ,邓 丹琪 ( 昆明 医科 大 学第二 附属 医院 皮肤科 ,云 南 昆 明 6 5 0 1 0 1 )
[ 摘要] 目的 研究 S L E患者 S T A T 4的表达与患者血清 中细胞 因子 I L 一 1 2 、I F N 一 的关系 ,探讨它们在 S L E 应用 Q P C R检测 患者血液 中 S T A T 4的表达.应用 E L I S A方法
发病 中的作用与狼疮 疾病活动程度 的关 系. 方法
检测 正常对照组 与 S L E患者血清 中 I L 一 1 2 、I F N一 的水平.所有 数据资料用 P l i n k 1 . 0 6 及S P S S 1 6 . 0软件进 行统
计分析.结 果 ( 1 )S L E病人 S T A T 4 mR N A的相对表达量高于正常对照组 ( P<0 . 0 1 ) ,S T A T 4表达水平与 S L E D A I 评分成 正相关 ( r =O . 3 8 5 ,P< 0 . 0 5 ) ; ( 2 )r s l O 1 8 1 6 5 6 G等位 基因 的突变 与 S T A T 4 m R N A的表达水平升 高有关 ; ( 3 )S L E组 I F N — r、I L 一 1 2含量高 于正常组 ( P<0 . 0 1 ) ;I F N — r、I L 一 1 2含量与 S L E D A I 评分呈正 相关 ( P<0 . 0 5 ) ; ( 4 )S T A T 4 mR N A的表达与 I F N 一 ( r =0 . 3 3 5 ,P<0 . 0 5 ) 、I L 一 1 2 ( r =0 . 4 0 1 ,P<0 . 0 5 ) 显著正相关 ,与其他 临 床及 实验 室指标 蝶形 红斑 ( r =0 . 4 7 1 , P<0 . 0 0 0 ) 、粘膜 溃疡 ( r =0 . 5 5 2 ,P=0 . 0 0 0 ) 、 浆膜 炎 ( r =0 . 3 1 1 ,P= 0 . 0 1 4 ) 、肾损 害 ( r =0 . 2 4 7 ,P=0 . 0 4 2 ) 、血液损害 ( r =0 . 2 5 6 ,P=0 . 0 0 3 7) 成正相关 ( P<0 . 0 5 ).结 论 ( 1 ) S L E患者 中 S T A T 4基 因 的表 达水平 增高并 与 S L E疾病活 动相关 ,可 以作为监 测病 情活 动性 的检测 指标 ; ( 2 ) S L E患者的 I F N 一^ y 、I L 一 1 2异常高表达 ,而且与 S L E D A I 评 分呈正相关 ,I F N 一 、I L 一 1 2可 以作 为判 断 S L E疾病 活动 的参考指标.S T A T 4对 I L 一 1 2 、I F N 一 的表达有正相调节作用 ,在基 因水平上调控 I L 一 1 2 、I F N 一 并促进其
S L E . Me t h o d s S T A T 4 e x p r e s s i o n o f S L E p a t i e n t s a n d n o r ma l c o n t r o l s w e r e a n a l y z e d w i t h Q P C R t e c h n i q u e . E L I S A
YANG Xi a o—l e i , DENG Da n—qi
( D e p t . o fD e r ma t o l o g y ,T h e 2 n d A f li f a t e d Ho s p i t a l f Ku o n mi n g Me d i c a l U n i v e r s i t y ,
昆明 医科 大 学 学 报
2 0 1 3 , ( 4) : 3 5 —4 2
CN 5 3 —1 2 2 1 /R
J o u r n a l o f Ku n mi n g Me d i c a l Un i v e r s i t y
系统性 红 斑狼 疮 患者 S T A T 4基 因 mR N A和 血 清 中 I L 一 1 2 、I F N —y 的表 达
I FN一 i n p e r i p he r a l b l o o d o f pa t i e nt s a n d n o r ma l i n d i v i d u a l s ,a n d t o e x pl o r e i t s po s s i b l e r o l e i n t h e p a t ho g e ne s i s on 6 5 0 1 0 1 ,C h i n a )
l A b s t r a c t Ob l j e c t i v e T o i n v e s t i g a t e t h e S T A T 4 m R N A e x p r e s s i o n l e v e l s ,t h e s e r u m l e v e l s o f I L 一 1 2 a n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