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生物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测试题
现代生物进化的试题及答案

现代生物进化的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驱动力是什么?A. 环境的变化B. 基因突变C. 物种之间的竞争D. 人为选择答案:A2.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中,物种形成的基本单位是什么?A. 个体B. 种群C. 基因D. 生态系统答案:B3. 以下哪项不是自然选择的结果?A. 适应性特征的积累B. 物种的灭绝C. 物种的分化D. 基因的随机漂变答案:D二、填空题4.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________,进化的实质是________的不断改变。
答案:种群;种群基因频率5. 基因流是指不同种群之间的基因交换,它有助于________。
答案:基因多样性的保持三、简答题6. 简述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中物种形成的过程。
答案:物种形成的过程通常包括地理隔离、生态位分化、生殖隔离等步骤。
地理隔离导致不同种群间的基因交流减少,生态位分化使得种群适应不同的环境条件,生殖隔离最终导致种群间无法进行有效的繁殖,从而形成新的物种。
四、论述题7. 论述自然选择与人工选择的区别及其对生物进化的影响。
答案:自然选择是指在自然环境中,适应性较强的个体更有可能生存并繁殖后代,从而使得有利基因在种群中逐渐积累的过程。
人工选择则是人类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具有特定特征的个体进行繁殖,以培育出具有特定性状的新品种。
自然选择是生物进化的自然过程,而人工选择则是人类干预的结果。
两者都对生物进化有重要影响,但人工选择的速度通常比自然选择快,且方向更符合人类的特定需求。
结束语:通过本试题的学习和练习,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过程,以及自然选择与人工选择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
掌握这些知识对于深入研究生物学和理解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同步测试

第7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一、选择题1.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了生物进化的原始材料,现代生物技术也是利用这一点来改变生物遗传性状。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人工诱变因突变率的提高而实现了定向变异B.转基因技术造成的基因重组,就产生了定向变异C.体细胞杂交技术能产生染色体变异,突破了生殖隔离的限制D.现代生物技术能改变许多生物,使之更适合人的需要答案 A解析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
2.(2011·南京)在一个种群中,基因型AA、Aa、aa的个体分别占25%、50%、25%。
若基因型aa的个体失去求偶繁殖能力,则随机交配一代后,子代中基因型aa的个体所占的比例为() A.1/6 B.1/9C.1/8 D.1/3答案 B3.在某动物种群中,基因型AA占25%、Aa占50%、aa占25%。
这三种基因型的个体在某一环境中的生存能力或竞争能力为AA=Aa>aa,则在长期的选择过程中,下列较能正确表示A基因和a基因之间比例变化的图是()答案 A解析开始时基因频率为:A=25%+50%×1/2=50%,a=50%;A由于aa个体生活力弱,容易被环境淘汰,所以后代中a基因频率会越来越低,A基因频率会越来越高。
4.下列观点不符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是()A.环境变化可引起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B.马和驴可以交配并繁殖后代,因此马和驴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C.种群中的个体一代一代地死亡,可使种群基因库在代代相传的过程中发生一些变化D.野兔的保护色和鹰锐利的目光是它们共同进化的结果答案 B解析马和驴的后代骡子不可育,因此马和驴之间存在生殖隔离。
5.对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正确解释是()①环境改变使生物产生适应性的变化②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③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④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有利变异的保存⑤突变和基因重组是不定向的⑥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⑦自然选择是通过斗争实现的⑧变异是定向的A.①②⑦⑧ B.②③⑤⑥C.③⑤⑥⑦ D.①④⑤⑦答案 B解析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完整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测试题及答案

第7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一、选择题1.下列哪项是拉马克的进化观点()A.同种生物不同个体之间在许多性状上存在差异B.生物产生后代的数量往往超过生活条件所能承受的数量C.不适应生存环境的生物会被淘汰D.适应性特征的形成是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的结果2.下述不属于达尔文对长颈鹿进化过程的解释()A.生存斗争中颈和前肢较长的个体得以生存B.长的前肢和颈的变异通过遗传而逐代积累C.长颈鹿的长颈和长前肢是自然选择的结果D.长的前肢和颈是经常伸长颈和前肢的结果3.对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解释错误的是()A.变异是不定向的B.遗传和变异决定着生物进化的方向C.生存斗争是生物进化的动力D.自然选择是定向的4.目前对于自然选择等问题的研究,已经从()A.个体发展到群体B.微观发展到宏观C.低等发展到高等D.以个体单位发展到以种群为基本单位5.下列哪一项与自然选择学说无关()A.达尔文B.《物种起源》C.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单位D.优胜劣汰6.云南某旅游区有8群猕猴共240只,我们称这群弥猴为()A.8个种群B.一个种群C.8个种族D.一个群落7.下列关于隔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不同种群基因库间的差异是产生生殖隔离的根本原因B.对所有物种来说,地理隔离必然导致生殖隔离C.隔离阻止了种群间基因交流D.不同物种之间必然存在生殖隔离8.原本生活在同一地域的某种群,现人为地把其分隔成A、B两个种群,如果A种群1的生活环境发生变化而B种群的生活环境保持原状,则()A.A种群进化速率比B种群快B.A种群进化速率比B种群慢D .两个种群都保持原水平不变C.两个种群进化速率一样9.在桦木林中,常出现云杉的幼苗,云杉长大后,高度超过桦木,桦木因不如云杉耐阴,而逐渐死亡,最终为云杉所取代,这种群落更替表明()A.种内斗争有利于物种延续B.适者生存是通过生存斗争实现的D C.从进化上看云杉比桦木低.从结构上看云杉比桦木高10.关于生物进化的问题,有多种理论解释,达尔文认为生物进化是()A.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的综合利用B.突变、选择和生存斗争的综合利用D .变异、淘汰和遗传的综合利用C.变异、选择和遗传的综合利用11.在一种群中随机抽出一定数量的个体,其基因型及比例如下表所示,则基因A和基因a的频率为()基因型AA Aa aa18 %78 %比例A.18 % 82 % B.36 % 64 %C.57 % 43 % D.92 % 8 %12.在一个基因库中,显性基因与隐性基因的比例相等,如果每一代隐性基因型的个体都不能产生后代,则()A.对基因型的比例影响很小B.会降低隐性基因的比例C.会使隐性基因完全灭绝D.会提高杂合子的比例13.下列关于隔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阻止了种群间的基因交流B.所有物种的形成都必定先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C.遗传组成上的差异是产生生殖隔离的根本原因D.多倍体植物的产生不需要经过地理隔离14.若一个种群中某一性状出现的频率增加,这很可能是()A.这个性状对环境有很强的适应性B.该群体中具有此性状的纯合子多D.控制这个性状的基因为隐性C.这个性状的出现是由环境变化引起的15.昆虫的保护色越来越逼真,它们的天敌的视觉也越来越发达,结果双方都没有取得2明显的优势。
2010-2023历年高考复习单元检测:必修二第七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2010-2023历年高考复习单元检测:必修二第七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第1卷一.参考题库(共25题)1.果蝇的体色由常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基因型BB、Bb为灰身,bb为黑身。
若人为地组成一个群体,其中80%为BB的个体,20%为bb的个体,群体随机交配,其子代中Bb的比例是( )A.25% B.32%C.50% D.64%2.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下列不属于生物共同进化实例的是( )A.猎豹捕食斑马B.某种长有细长花矩的兰花和生有细长口器专门为它传粉的蛾C.草原上狼的灭绝造成鹿的数量剧增D.光合生物出现后,为好氧生物的出现创造了前提条件3.光合作用是生物界中最基本的新陈代谢,对于人类和整个生物界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其中对生物进化的重要意义主要表现在( )A.光合作用把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B.光合作用改变了原始大气成分C.光合作用把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D.光合作用维持了大气中 O2和CO2的平衡4.紫茎泽兰是外来入侵种,如果让其自然生长繁殖若干年后,与原产地紫茎泽兰相比( )A.基因库变化相互影响B.性状始终保持一致C.很快产生生殖隔离D.进化方向发生变化5.一年夏天,武汉遭受22年不遇的强龙卷风。
风暴过后,市民见到地面上有许多死亡和受伤的麻雀,检查它们时发现,死亡的麻雀大多是个体较大、较特殊、变异新类型的个体,身体较小,具有常见性状的普通麻雀很少,并且受伤的普通麻雀后来较易恢复。
对此说法错误的是( )A.麻雀的不同性状分离是自然选择的结果B.自然选择会改变麻雀种群的基因频率C.突变和基因重组为麻雀的进化提供了选择的材料D.特殊的变异类型都是不利的6.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地球上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B.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C.对人类来说,生物多样性具有直接使用价值、间接使用价值和潜在的使用价值D.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在物种及生态系统两个层次上采取保护战略和措施7.关于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错误的说法是( )A.生物多样性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进化历程B.消费者的出现不影响生产者的进化C.了解生物多样性形成过程的主要依据是化石D.生物的进化与无机环境的变化是相互影响的8.1937年,有人把原产丹麦和德国的三叶草移到瑞典南部栽培,这里气候比较寒冷。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练习(附答案)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1.下列表述中哪一项不是拉马克的观点A.生物的种类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的B.生物的种类从古到今是一样的C.环境的变化使生物出现新的性状,并且将这些性状遗传给后代D.生物的某一器官必达与否取决于用与不用2. 下列不属于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内容的是( )A. 可遗传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B. 生存斗争是生物进化的动力C. 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改变D. 选择是物种形成所必需的条件3. 据调查,某小学的小学生中,基因型的比例为X B X B(42.32%)、X B X b(7.36%)、X b X b (0.32%)、X B Y(46%)、X b Y(4%),则在该地区X B和X b的基因频率分别为()A、6%、8%B、8%、92%C、78%、92%D、92%、8%4. 原产于墨西哥的紫茎泽兰传到中国,在中国长势疯狂,占地为王,成了我国西南地区的绿色灾难,紫茎泽兰在我国泛滥成灾的原因不正确的是()A.国西南地区的气候适宜紫茎泽兰的生长B.脱离原产地后,失去天敌的控制C.脱离原产地后,失去与其竞争关系的物种的制约D.一旦脱离原产地,就发生基因突变,变得生命力特别强5.下列关于隔离的叙述正确的是A.阻止了种群间的基因交流B.对所有的物种来说,地理隔离必然导致生殖隔离C.种群基因库间的差异是产生生殖隔离的根本原因D.不同的物种之间必然存在着生殖隔离6.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化的过程B.生物进化的方向是由基因突变决定的C.只有基因突变、自然选择及隔离才能形成新物种D.害虫抗药性的形成是农药引起害虫定向变异的结果7.某学校的学生中某一相对性状的各基因型比例为X B X B:X B X b:X B Y:X b Y=44%:6%:42%:8%,则该校学生中X b的基因频率为A.13.2% B.5% C.4% D.9.3%8.下面是关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 其中不正确的是A.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B. 自然选择学说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核心C. 生物进化过程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D. 生物进化过程的实质在于有利变异的保存9.如果基因型为Aa的个体自交产生的后代在某一环境中的生存能力或竞争能力是AA=Aa>aa,则在长期的选择过程中,下列能比较正确地表示A基因和a基因之间的比例变化的曲线是()10. 现代进化理论认为,突变和基因重组是产生进化的原材料,下列哪种变异现象不属于此类突变的范畴()A.猫叫综合征B.高茎→高茎、矮茎C.镰刀型红细胞贫血症D.二倍体×四倍体→三倍体→六倍体11.下列关于物种的叙述, 不正确的是A. 物种是形态上类似的、彼此能交配的、要求类似环境条件的生物个体的总和B. 物种是一个具有共同基因库的、与其他类群有生殖隔离的类群C. 区分物种有多种依据, 但最主要的是看有无生殖隔离D. 不同物种的种群若生活在同一地区, 也会有基因交流12.青霉素是一种抗菌素类,几十年来长期用于临床医疗,但某些细菌对青霉素的抗药性越来越强。
必修二第七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全章练习

必修二第七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全章练习1.象的寿命可达100岁,若每对象生产6头小象,740~750年后其后代可达1900万头,达尔文称这种现象为()A.过度繁殖B.生存斗争C.自然选择D.适者生存2.李坤《悯农》诗中云:“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
用达尔文的自然选择理论来说,这个现象属于()A.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B.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C.过度繁殖D.长期的生存斗争3.达尔文认为生物生存斗争的主要原因是()A.遗传和变异B.适者生存C.过度繁殖D.捕食4.有一只雌蛙能产4千个左右的卵,卵受精之后发育成成蛙的,只占这些卵的5%左右,这种现象在自然选择学说中叫做()A.过度繁殖B.生存斗争C.遗传变异D.适者生存5.1只雌蛙能产4000粒——5000粒卵,卵受精后只有不足10%的发育成为成体,按照达尔文的观点解释,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过度繁殖B.生存斗争C.遗传变异D.适者生存6.生物进化的动力是()A.过度繁殖B.生存斗争C.遗传变异D.适者生存7.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而生存下来的生物个体是()A.类似亲本的个体B.体型高大的个体C.结构复杂的个体D.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8.据科学考证,海洋生物比陆地生物的进化速度缓慢,其原因是()A.海洋生物比陆地生物低等B.海洋生物的变异个体生存机会少C.海洋生物变异少D.海洋生物的生存环境中生存斗争相对缓和9.下列关于生存斗争的叙述中正确的是()①生存斗争只限于同种生物之间的斗争②生存斗争包括生物和无机自然界之间的斗争③生存斗争对战败的个体是不利的,但对繁衍种族却是有利的④生存斗争包括同种和异种生物之间的斗争⑤自然选择是通过生存斗争实现的A.②④⑤B.①②③⑤C.②③④⑤D.③④⑤10.下列关于生存斗争的说法中,哪项不正确()A.生存斗争包括同种或异种生物之间的相互斗争B.生存斗争包括生物与无机自然条件之间的斗争C.生存斗争的结果导致生物大量死亡D.生存斗争对繁衍种族是不利的11.生物能向前进化的内因是()A.环境迫使生物产生适应性变异B.环境对变异进行定向选择C.生物能努力适应环境的变化D.生物不断产生不定向的可遗传变异12.在生物进化发展和生物界的多样性上具有重要决定意义的生物基本特征是()A.新陈代谢B.应激性C.遗传和变异D.生殖和发育13.如果某一种昆虫,缺乏适应变化着的环境所需要的变异,它可能()A.进化为另一新种B.进化到更高等形式C.退化到低级种类D.灭绝14.经常遭到暴风袭击的克格伦岛,昆虫大部分无翅,部分翅很发达,两者都适应当地环境,这一事实说明()A.适应是相对的B.变异是不定向的C.变异是定向的D.两种变异都是环境变化引起的15.“基因突变,对绝大多数个体是不利的,但却是生物进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高二生物进化论基础练习题及答案

高二生物进化论基础练习题及答案1. 填空题(1) 进化是指种群在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中,经过多代的变异和选择,产生适应性更强的后代,从而导致物种的改变和多样性的增加。
(2) 自然选择是指自然界中,那些适应环境的个体更容易生存并繁殖,在后代中保留和传递其有利的遗传特征。
(3) 孟德尔的遗传学定律包括“显性和隐性”、“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
(4) 突变是指DNA分子发生突然、牢固、可继承性的变化,是进化的重要驱动力之一。
2. 单项选择题(每题只能选择一个答案)(1) 进化论的创立者是谁?A. 达尔文B. 孟德尔C. 闵克D. 隆冬正确答案:A. 达尔文(2) 下列哪个是自然选择的必要条件?A. 环境变化B. 遗传突变C. 繁殖率的差异D. 社会经济地位正确答案:C. 繁殖率的差异(3) 下列哪个不是进化的驱动力之一?A. 突变B. 自由组合规律C. 显性和隐性D. 分离规律正确答案:C. 显性和隐性(4) 下列哪个不是进化的证据之一?A. 比较解剖学B. 人工选择C. 相似胚胎发育D. 变异的遗传物质正确答案:B. 人工选择3. 简答题(1) 请简要描述达尔文的进化论理论。
达尔文的进化论理论包括两个核心要点:物种的形成是通过进化而来的,进化是通过自然选择推动的。
达尔文提出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观点,指出在自然界中,那些适应环境的个体更容易生存并繁殖,从而保留和传递有利的遗传特征,从而导致物种的改变和多样性的增加。
(2) 什么是自然选择?举例说明。
自然选择是指自然界中,那些适应环境的个体更容易生存并繁殖,在后代中保留和传递其有利的遗传特征。
一个例子是雀儿喜的演化过程。
在英国的工业革命时期,由于煤灰的增加,树皮变黑,原本白色的树皮上容易显露的深色飞虫更容易被鸟类捕食。
由于鸟类的食物来源减少,食物更容易被发现。
这导致了雀儿喜的种群中那些具有黑色羽毛的个体更容易生存下来并繁殖,逐渐形成了黑色羽毛的雀儿喜为主导的种群。
高二生物进化论基础专项练习题及答案

高二生物进化论基础专项练习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进化论中的自然选择是指A. 适者生存B. 物竞天择C. 优胜劣汰D. 繁殖力竞争答案:C2. 下列哪个现象可以被归类为进化论中的自然选择?A. 文明的不断进步B. 大象长鼻的演化C. 植物的光合作用D. 鱼群的迁徙行为答案:B3. 进化中的马太效应指的是A. 种群数量的逐渐增加B. 个体遗传特征的积累C. 高度适应环境的进化D. 弱者的逐渐淘汰答案:B4. 鸟类的羽毛起初可能是为了A. 保护身体B. 增加飞行能力C. 调节体温D. 吸引异性答案:C5. 某水生动物群体在过去几百万年中逐渐从四肢走向鳍状肢体的进化是A. 退化现象B.爬行动物向水生动物的过渡C. 后肢较前肢进化得快D. 水生动物向陆地生活的过渡答案:D二、判断题1. 针对进化论,达尔文首次提出的是物种起源的观点。
答案:正确2. 人类的前肢和鸟类的翅膀属于同源器官。
答案:正确3. 进化论的基本要点是个体进化而不是种群进化。
答案:错误4. 种群在进化过程中是逐渐趋于完美的。
答案:错误5. 进化可以预测物种的未来发展。
答案:错误三、填空题1. 进化中的具体机制有___________。
答案:突变、自然选择、基因流、基因漂变等2. 人类的智力发展是一种___________进化。
答案:文化3. 人类与大猩猩的最近共同祖先是在距今约___________年前。
答案:600万4. 进化的过程中,出现新种的主要驱动力是___________。
答案:自然选择5. 孟德尔的基因遗传学为____________提供了理论基础。
答案:进化四、应用题1. 请分析为什么在人类进化的过程中,智力的发展比其他器官先进。
答案:智力的发展使人类能够更好地适应环境、获取食物、抵抗天敌,因此逐渐成为进化中的有利特征。
同时,智力的发展也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的发展,使人类能够创造出工具、武器等,提高生存能力和竞争力。
2. 请列举进化的证据,并说明其重要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第一部分:选择题(70分)一、选择题。
(2分×20=40分)1.根据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长颈鹿的颈和腿之所以特别长,是由于 ( )A.为了摄食树叶,颈和腿不断伸长,代代相传,愈伸愈长B.长颈,长腿者比短颈短腿有较佳的生存机会C.长颈,长腿者影响了遗传基因D.基因控制的性状在表达时受到环境的影响2.达尔文提出生物进化的内因是遗传变异,下列哪个过程为自然选择提供了这一基础() A.DNA→DNA B.DNA→RNAC.mRNA→蛋白质D.转运RNA携带氨基酸3.在生物进化过程中,可以定向积累微小有利变异的是()A.定向的变异和自然选择B.生存斗争和自然选择C.自然选择和适者生存D.自然选择和遗传4.科学家做了下面的实验:把若干对家蝇分成若干组(每组一对),再将每组的子代分为A、B 两部分,用DDT处理每组的A部分,B部分则不接触DDT(如下表所示)。
只选择保留存活率最高的那一组的B部分,A部分及其余各组统统淘汰。
将保留的部分再重复这样的实验过程,并且在实验中逐代增加DDT的浓度。
经过这样多代的重复,获得了具有很强抗药性的家B.由于长期使用DDT,使家蝇的抗药性逐代增强C.家蝇抗药性原已存在,与是否使用DDT无关D.家蝇抗药性形成是长期使用DDT的结果5.使用农药来防止棉红铃虫,开始效果很好,但长期使用后,效果越来越差,以下叙述正确的是A、红铃虫对农药产生了定向的变异B、红铃虫对农药进行了定向的选择C、红铃虫对农药产生了隔离D、农药对棉红虫的抗药性变异进行了定向选择6.到了寒冷的冬天,枫树纷纷落叶,而松树却依然是郁郁葱葱。
这说明A、枫树不适应寒冷环境,松树适应寒冷环境B、它们都能适应环境C、枫树适应寒冷环境,松树不适应寒冷环境D、它们之间进行着种间斗争7.恐龙类动物是中生代时期最繁盛的一类大型爬行动物,但是到白堊纪末期尽殁于世。
从生物进化角度而论,恐龙这类动物灭绝的原因可能是A、食物不足B、防卫能力不强C、环境变化D、生存斗争失败8.通过化石的研究表明,恐龙等生物曾在地球上生存过较长一段时期,但后来灭绝了,能够理解这些物种短暂生存的最充分理由是()A.这些物种不会发生变异B.恐龙与环境斗争的结果使恐龙发生了变化C.环境变化导致这些物种的灭绝D.这些物种缺乏具有适应环境的可遗传的变异9.某豌豆的基因型为Aa,让其连续自交三代(遗传符合按孟德尔遗传定律),其第4代中的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变化情况是()A.基因频率变化,基因型频率不变B.基因频率不变化,基因型频率变化C.两者都变化D.两者都不变10.某地区人群每10000人当中有一个白化病患者,若一女性患者与该地一个表现正常的男子结婚,则他们生育一患白化病男孩的概率是多少A、1﹪B、0.5﹪C、1/8D、1/411、在一个种群中随机抽出一定数量的个体,其中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24%,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72%,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4%,则基因A和a的频率分别是()A、24%、72%B、36%、64%C、60%、40%D、57%、43%12.某种群中AA、Aa、aa的基因型频率如下左图,图中阴影部分表示繁殖成功率低的个体。
则该种群经选择之后,下一代中三种基因型频率的结果最可能是()13.影响基因频率改变的因素有()①基因突变②过度繁殖③基因重组④染色体变异⑤自然选择⑥隔离A、①②③④B、①③④⑤⑥C、①③④D、①②③④⑤⑥14.四个生物群落分别包含若干种群,右图中给出了这些种群的密度(每平方米的个体数),当受到大规模虫害袭击时,哪个群落最不易受到影响()A.群落甲B.群落乙C.群落丙D.群落丁15.1950年,为除去对农作物构成重大危害的兔,澳洲使用了能引起兔致命疾病的病毒。
下图是对此后六年间兔的致死率和病毒的毒性变化进行调查的结果。
生物学家从上面的结果中得知一种事实,即兔因发生遗传性的变异而对病毒产生抗性;病毒也因遗传的变异而毒性减小。
以此为根据而得出结论:在较短的期间内,兔和病毒已协同进化了。
关于兔子和病毒进化的说明中,恰当的进化原因是()①隔离②自然选择③突变④定向进化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16.马达加斯加岛与非洲大陆只相隔狭窄的海面,但两地生物种类却有许多不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A.他们的祖先不同B.自然选择的方向不同C.变异的方向不同D.岛上的生物未进化17.昆虫的保护色越来越逼真,它们的天敌的视觉也越来越发达,结果双方都没有取得明显的优势,该现象说明A、自然选择不起作用B、生物为生存而进化C、双方在斗争中不分胜负D、双方相互选择共同进化18.根据下列自养生物在进化中出现的先后顺序是()A.A→B→C B.B→A→C C.B→C→A D.C→B→A19.关于生物进化的大致过程,正确的叙述是()A、原始生命→原始的原核生物(异养型)→自养型原核生物→需氧型原核生物→真核生物B、原始生命→自养型原核生物→原始的原核生物(异养型)→需氧型原核生物→真核生物C、原始生命→原始的原核生物(异养型)→需氧型原核生物→自养型原核生物→真核生物D、原始生命→需氧型原核生物→原始的原核生物(异养型)→自养型原核生物→真核生物20.真核生物的出现在生物进化历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主要表现在()①结构和功能更加完善,增强了适应环境的能力;②出现有丝分裂,为有性生殖的产生奠定了基础;③通过有性生殖实现了基因重组,推动了生物进化A.①②B.①③C.②③D.①②③二、多选题(3分×10=30分)21.下列观点,哪项属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对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完善和发展() A.种群是进化的单位B.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C.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D.隔离导致物种形成22.鲱鱼在夏季如遇干涸,常藏于泥中进行夏眠,直到雨季来临时才“复苏”,下列对这种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A、是一种生存斗争的表现B、这是对不良环境的适应C、这是定向变异的结果D、这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23.1937年某人把原产于丹麦和德国的三叶草移到瑞典栽培,那里气候较寒冷。
最初三叶草的产量很低,但经过若干年后产量显著提高。
对这一事实作出的解释中正确的是A、不耐寒冷的个体被自然淘汰B、耐寒的个体得以生存并繁衍C、三叶草再生长过程中逐渐适应了新环境D、这是一个自然选择的过程24.按照达尔文进化论学说,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生活在地学水中的盲螈,因长期不用眼睛而失去视觉B、食蚁兽的长舌是因长期添食树缝中蚂蚁反复伸长所致C、鹿和狼在长期的生存斗争中相互进行选择,结果发展了自己的特征D、春小麦连年冬种可以变成冬小麦,这是环境影响的结果25.下列哪一项是种群() A.广西乐业天杭中的方竹B.某一池塘中全部的蝌蚪C.大兴安岭的东北虎D.某一个森林中的猫头鹰26.有关种群和物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同一种群个体间可以相互交配产生后代,同一物种的个体间也能相互交配产生后代B.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物种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C.种群的基因频率总在是不断的变化发展,物种的基因频率往往保持不变D.物种基因库的基因一般不如种群基因库的基因丰富27.下列关于基因频率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某种群中某基因的突变率B.某种群中某种基因的出现比例C.某种基因在基因库中所占的比例称为基因频率D.一对等位基因的基因频率之和为1/228.现代进化理论认为,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下列哪种变异现象属于此类突变的范畴()A.黄色×黄色→黄色、绿色B.红眼果蝇中出现了白眼C.猫叫综合征D.无籽西瓜29、下列关于隔离的叙述正确的是()A、阻止了种群的基因交流B、对所有的物种来说,地理隔离必然导致生殖隔离C、种群基因库间的差异是产生生殖隔离的根本原因D、不同的物种之间必然存在着生殖隔离30.下列实例中属于生殖隔离的是()A.玉米的花粉落在大豆柱头上不能萌发B.东北虎和华南虎由于地理原因不能交配C.马和驴杂交所生的骡高度不育D.不同种类的昆虫雌雄个体之间通常不能交配〖总结、改进与提议〗⑴A点开始进行的是防治;E点开始进行的是防治。
⑵在A点开始的防治中,害虫数量越来越多,即原因是:一方面害虫;另一方面害虫的天敌因。
⑶指出E点开始的防治有何突出的优点。
33.(10分)在一个海岛上,一种海龟中有的脚趾是连趾(ww),有的脚趾是分趾(WW、Ww),连生的脚趾便于划水,游泳能力强,分趾则游泳能力较弱。
若开始时,连趾和分趾的基因频率各为0.5,当海龟数量增加到岛上食物不足时,连趾的海龟容易从海水中得到食物,分趾的海龟则不易获得食物而饿死,若干万年后,基因频率变化成W为0.2,w为0.8。
请问:(1)该种群中所有海龟所含的基因称为该种群的。
基因频率变化后,从理论上计算,海龟种群中连趾占整个种群的比例为。
(2)导致海龟种群的基因频率变化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该种群是否发生了进化。
(4)这种基因频率的改变,是否产生了新的物种___________。
理由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34.(8分)假设一对等位基因A、a的频率为A=0.9,a=0.1,那么AA、Aa、aa三种基因型的频率分别是;若环境的选择作用使A频率由0.9降为0.7,选择后第二代基因型为AA、Aa、aa的频率分别是;若选择作用保持不变,后代基因型频率的变化规律是。
35.(10分)以下是英国曼彻斯特地区桦尺蠖的体色变化过程,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1850年以前,浅色桦尺蠖占95%以上,黑色桦尺蠖不到5%,这表明稀有的黑色型是由浅色型通过____产生的。
(2)从1850~1898年间,黑色桦尺蠖逐渐取代浅色桦尺蠖,使种群呈现出过渡性多态现象,这表明黑色基因(S)和浅色基因(s)的频率均产生_____ _____。
(3)被污染的环境使得浅色桦尺蠖容易被鸟类捕食而处于劣势,黑色桦尺蠖由于具有保护色而处于优势。
这表明,____ _____通过保留有利基因型个体和淘汰不利基因型个体,导致种群的_____ ___定向改变,使种群产生的适应新环境的黑色突变类型得到迅速发展。
(4)以上事实表明,生物进化的方向是由____ ____决定的。
36. (6分)右图为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物种演化的模型,A 、B 、C 、D 为四个物种及其演化的关系,据图回答:⑴A 物种进化为B 、C 两个物种的两个外部因素是 。
⑵甲岛的B 物种迁到移到后,不与C 物种进化为同一物种的原因 。
⑶迁到乙岛的B 物种进化为D 物种的原因是 。
↗甲岛 A↘乙岛37.(10分)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由常染色体上的隐性致病基因引起的,患者在幼年时 期夭折,但致病基因的携带者却能对疟疾 有较强的抵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