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明朝加强中央集权1
七年级下册历史:明朝加强中央集权制度

四、课堂巩固
明朝前期从哪些方面加强了君主的权力?
3)讲授新课:
一、明朝建立:
1、元末农民起义军以红巾军对元朝的打击最大,领导人是朱元璋。
2、1368年朱元璋以应天为南京,朱元璋就是明太祖。
二、明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1)改革行政机构,废除地方的行中书省,设立三司,直属中央,在中央废除丞相和中书省,由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设殿阁大学士,以备皇帝顾问,逐渐形成内阁制度。
第二单元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课题
第15课明朝加强中央集权制度
授课时间
教材分析
《明朝加强中央集权制度》是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5课的内容,本课是从明朝的建立与制度、明成祖迁都北京等展开。
明朝是我国历史上又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明朝的中央集权制度对我国封建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学习本课内容有利于同学们掌握明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以及意义。
(在学习“设三司,废丞相”这一措施时,教师可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并提出问题:“明朝加强君权的政治措施有哪几方面的内容?”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归纳:“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在中央废丞相,由六部分理朝政。”并进一步探究:“为什么要采取这些措施?”或先引导学生回忆元朝行省的特点以及中国封建社会曾出现的相权威胁君权的史实,再总结得出“这些措施意在防止大权旁落(地方威胁中央、相权威胁君权),加强君主权力”的结论。)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第15课明朝加强中央集权制度

讨论:我国 历史上像朱 元璋这样参 加过农民起 义的开国皇 帝还有谁? 汉高祖刘邦、汉光武帝刘秀
一、明朝的建立
时间:
1368年
都城:应天
人物:朱元璋(明太祖)
我该怎样 做才能加强 君权呢?
明太祖朱元璋采取 了哪些加强君权的 措施?
片段1.“胡惟庸案”——立竿见影的行政机构 改革 宰相胡惟庸,开国老臣,位高权重,因 是百官之首,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而常与朱 元璋发生“口角”,朱元璋以“谋反”之罪 灭其九族,并借此上朝废除丞相,改革行政 机构。 思考:丞相制度创于何时?朱元璋为什么杀 胡惟庸?如何改革行政机构?
明朝内阁大堂旧址 位于今北京故宫博物 院文华殿对面的红墙院内。
“厂卫”是东厂、西 厂、锦衣卫等特务机构的 合称。
设立厂卫特务机构: 1.锦衣卫(明太祖) 2.东厂 (明成祖)
厂卫特务机构的设 置,是明朝君主专制 空前加强的一种表现。
魏忠贤
1568~1627.10.19 原名李进忠 明朝末期宦官 河间肃宁(今河北肃宁)人
按察司 (刑狱)
都司 (军政)
(2)法律方面:制定律法,完善司法制度
“ 重 典 治 国 ”
廷杖
梳洗 剥皮实草
“ 畏 而 不 敢 轻 犯 ”
枷号
凌迟 。。。。。。
(3)思想方面:完善学校制度,实行
科举,以八股取士
命题范围:只能在四书五经范围内。
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 《春秋》
答题观点: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题。
文体特点:八股文(必须分为八个部分)
八股取士危害:八股取士
是明清统治者加强君主专制统 治的重要措施。它禁锢了人们 的思想,阻碍了文化的发展。
第15课 明朝君权的加强

明政府(1)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四 书五经范围内命题,(2)考生只能 根据指定的观点答卷,不准发挥 自己的见解;(3)答题只能用八股文 . 这种选拔官员的方式禁锢了人们 的思想 ,摧残了文化。选拔出的 官吏都是皇帝的忠实奴仆.
动脑筋
双方各有道理。如果仅从考试制度来看,明朝 用八股文考试的办法,是考试规范化的结果, 增大了考试标准的客观性,对于以后的考试制 度也有借鉴意义。这的确是文官考试制度的进 步。但是由于各种规定过于僵硬死板,以文体 束缚了内容的发挥,加之命题内容的狭窄,也 确有束缚思想的作用。尤其是儒生们把考试做 官作为自己学习的终极目的,只知道攻读“四 书五经”,钻研八股,而不讲求实际学问,更 背离了考试的初衷,败坏了学风。
1.先独立再书中找答案 2.再举手回答(1分)
1,改革行政机构。
①地方:废行省,设三司 思考: (1)行省制度始于什么朝代? (2)三司的职责是什么? 承宣布政使司(民政) 中央
提刑按察司(刑狱)
都指挥使司(军政)
改革行政机构。
②中央:废丞相和中书省,分权给六部.
皇帝
吏
户
礼
兵
刑
工
明 朝 君 权 的 加 强
二、靖难之役和迁都北京
1、 “靖难之役”:
明太祖死后,建文帝听取大臣的建议 ,实行削藩政策。
燕王朱棣先发制人,打着“靖难”的旗号,在 1399年起兵下争夺皇位。历史上称这次战争为“ 靖难之役”。
思考:(1分 ) 1、明成祖迁都北京
的目的是什么? 加强中央对北方的 控制 2、明成祖是如何 继续加强君权的? 迁都北京;削藩, 设东厂等特务机构.
明朝的建立
1.先独立思考 2.再举手回答 3.展示评价(1分)
人教版初一历史下册第15课 明朝君权的加强

6.明朝加强封建专制统治的措施 中,最具有特色的是( ) A.废行省,设三司 B.废丞相,分权于六部 C.设殿阁大学士 D.设厂卫特务机构
D
7.明成祖迁都北京的主要目的是 ( ) A.加强中央集权 B.加强对北方的控制 C.加强对人民的控制 D.解决藩王问题
B
8.科举考试开始采取“八股文” 的形式开始于( ) A.隋朝 B.唐朝 C.明朝 D.清朝
思想文化方面:“八股取士”
目的:为了选拔能听命于皇帝的官吏
范围: 明政府规定科举考试只能在四书五经范围 内命题 要求: 考生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卷,不准发挥自 己 的见解。答卷的文体,必须分成八个部分, 称为“八股文”。 危害: 许多读书人为了中试,只顾埋头攻读经书, 专研八股,不讲求实际学问。考中做官后, 他们大都成为皇帝的忠实奴仆。
吏、户、礼、兵、刑、工
(3)材料中所说的机构变化有什么作用?
全国的军政大权都集中到了皇帝手中
1.在全国结束元朝统治并在应天 (今南京)称帝的历史人物是 ( ) A.努尔哈赤 B.朱元璋 C.皇太极 D.李世民
B
2.元朝在全国的统治结束是在 ( ) A.1365年 B.1367年 C.1368年 D.1369年
C
9.我国的宰相制度开始和结束的 时间是( ) A.秦——明 B.秦——清 C.汉——明 D.汉——清
A
B.北京 D.洛阳
2.明政府规定科举考试的范
围是( D ) A.诗赋 C.前四史 B.三通四史 D.四书五经
3. 明太祖设立的特务D.内阁
4.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北京 古城是在下列哪位皇帝时 修建的( )
B
A.朱元璋 B.朱棣 C.建文帝 D.崇祯帝
1、靖难之役
第15课___明朝加强中央集权制度

命题范围: 只能在四书五经范围 答题观点: 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题 文体: 必须分为八个部分
八股取士
《大学》《中庸》 《论语》《孟子》 《诗》《书》《礼》 《易》《春秋》
破题 考试范围: “四书”“五经” 起讲 起股 考试题型: “八股文” 后股
不能自由发挥
承题 入手 中股 束股
八股文是明清科举考试的文章格式,是一种非常严 格的注重格式的文体。每篇文章的格式非常标准,分 为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 股、落下等组成部分。在起股、中股、后股、束股4 个部分,各有两股互相对应的文字,共有八股,所以 称八股文。
厂卫设有监狱、法庭,对犯人采用 剥皮、抽筋、刺心等酷刑,制造了 大量冤错案。用这种专设的特务机 构,用极端残忍的酷刑来强化中央 集权,在我国封建史上还属少见。 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是明朝君主 专制空前加强的一种表现。
1402年,靖难之役以燕王朱棣的胜利而 告终。 朱棣夺得帝位,即明成祖,年号永乐。
设立特务机构锦衣卫,有利于皇帝对臣民的监视和侦 查,加强了君权.对维护中央集权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这 种特务统治使得臣民们终日诚惶诚恐,唯命是从,凡事按 部就班,不求进取;同时,这种做法也使法律受到严重破 坏。司法机构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明 朝 君 权 的 加 强
明太祖对科举制进行了怎样的改革?
⑵司法方面:设立特务机构—锦衣卫,
权限:
兼管对臣民的监视、侦查,由皇帝 直接指挥,不受法律约束。
明殿阁大学士
明 朝 君 权 的 加 强
锦衣卫印 明代锦衣卫
历史与现实:
联系现实,根据你们所 了解的法律知识,你们认为 特务机构锦衣卫侵犯了公民 的哪些权利?对社会造成了 哪些影响?
第15课明朝加强中央集权制度(精准课堂教学案)

感悟反思走出历史
如果时光倒回,你愿意回到明朝生活吗? 请说出你的理由!并谈一谈对现代社会建设的借 鉴。
小明:明太祖和明成祖加强君主集权的措施非常有效„„从此以后,大臣们忠于 皇帝,臣民们安分守己,社会出现稳定局面。 小军:这些措施对明朝来讲,有巩固统治的积极作用。但锦衣卫、东厂不受 法律制约,致使社会没有法制、民主可言,到后期,还导致了宦官专权,又成了 明朝灭亡的原因之一。 小红:八股取士虽然培养出了忠于皇帝的官吏,但却禁锢了读书人的思想, 限制了读书人的眼界,他们不关心世界发展,不关心科技发展。这是我国落后于 世界发展潮流一个原因。
(1)、材料一所描绘的情景最早应该出现在什么朝代?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隋朝
(2)、与材料一有关的选官制度在唐朝时得到了怎样的完善?
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
(3)、明朝这一制度又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结合材料二谈谈你对这一制度的看法。 1. 命题范围:只能在四书五经范围内 2. 答题观点: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题 3. 文体要求:必须分为八个部分 (4)、请你写出一些与这一制度有关的成语、诗词名句等。
D、他没有理由,只不过是哗众取宠
9、明朝君主专制高度强化的最突出的表现是(
C)
A、废除行中书省
C、设置厂卫特务机构
B、废除丞相
D、八股取士
10、明十三陵之一明成祖的长陵位于北京西北郊,下列 选项与明成祖无关的一项是( A )
A、废除行中书省 C、迁都北京 B、发动“靖难之役” D、执行削藩政策
11、明朝八股取士造成的危害有
锦衣卫和东西厂
4、完善司法制度,制定和颁布 国封建史上还属少见。 ——皇帝直接指挥 ,不受司法部门管辖 《大明律》和《大诰》 明代锦衣卫
七年级下册历史:第15课、明朝加强中央集权制度、导学案

第15课明朝加强中央集权制度导学案学习目标识记明朝的建立;归纳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了解靖难之役和迁都北京。
认识明朝君权的加强,强化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同时它又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在政治上的表现。
重点: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阅读课文做下题1. ________________ 明朝的建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朝末年,政治腐败,灾害频繁。
导致农民起义, __________ 年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 ______________ 为都城,改称 ___________ ,建立_________ 朝。
2. 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①在地方:废除________ ,设立直属中央的__________ ,分管 _政、_____________ 和 _____ 政。
②在中央:废除________ ,撤销__________ ,由______ 、______ 、 _______ 、 ______ 、 ______ 、_______ 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对负责。
全国的大权,都集中到了手里。
-③建立: ________ 机构------ 。
④科举制:利用“ _______________ ”,束腹人民的思想,加强君主的统治。
3. 靖难之役:①•背景:为了巩固统治,先后把众多的子孙封到各地做藩王,授予大权。
死后,继位的 __________ 看到藩王的势力日益膨胀,对自己构成严重威胁,下令实行 __________________ 。
②.过程:在削藩的过程中,北平的燕王________________ ,打出“ _________ ”旗号,起兵反对_____________ ,史称a ??。
③•结果:靖难之役以 _________ 的胜利告终。
____________ 称帝,他就是 _______________ 。
第15课 明朝加强中央集权制度

二、明成祖迁都北京
明成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1、迁都北京(1421年) 2、继续执行削藩政策
3、增设特务机构东厂
明成祖(朱元璋第四子)
明成祖为何迁都北京呢? 为加强北方的防御力量 ,于 1421年迁都北京。
故
宫
2、继续实行削藩政策
3、设立特务机构东厂
二、明成祖迁都北京
7
上图是科举考生看榜图,请说出明朝科举考试发生 了哪些重大的变化?
建于明朝永乐年间,是旧皇城南端的 正门,那时叫作承天门。以后经清代改建 后,改名为天安门。
明 朝 君 权 的 加 强
明长陵牌坊
课外延伸
游览明十三陵你会发现: 明十三陵,没有开国皇帝朱元璋 的陵墓,明十三陵中最宏大的是朱 棣的陵墓“长陵”,想一想,明十 三陵为何没有朱元璋的陵墓,为何 朱棣的陵墓那么宏伟?
明成祖加强君权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措施
1、迁都北京(1421年) 2、继续执行削藩政策
3、增设特务机构东厂
明成祖(朱元璋第四子)
小结: 明朝君权的加强
布政局 八股取士
知识分子 地方
废行中书省
按察司 都司
皇 帝
群臣 皇族 人民 中 央
厂卫特务机构
削 藩
废丞相
吏 户
礼 兵 刑
工
封建社会走向衰落
1 2 7
4
3 8
5
6
那么,故事中的检校的身份是什么呢?
讨论:
他们的这种无孔不入行为又反映了什么问题呢?
一次大学士宋濂上朝,朱元璋问他:“昨 天在家请客没有,请的哪几位客人?吃的什么 菜?”宋濂如实一一回答.朱元璋高兴地说: “说的全对,没有骗我。”说着拿出一张图, 上面画着宋濂请客的座次位置。宋濂见了吓的 出了一身冷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厂,指东厂、西厂;卫,指锦衣卫,
合称“厂卫”
厂卫设有监狱、法庭,对犯人采用 剥皮、抽筋、刺心等酷刑,制造了 大量冤错案。用这种专设的特务机 构,用极端残忍的酷刑来强化中央 集权,在我国封建史上还属少见。 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是明朝君主 专制空前加强的一种表现。
小结:明朝君权的加强
八股取士
知识分子
拿出课本、导学案、 笔、 最重要的是:
1、封建社会形成、初步发展,首次大一统时期 ——战国、秦汉; 2、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融合时期 ——三国、两晋、南北朝; 3、封建社会的繁荣发展时期 ——隋唐 4、封建国家的再次分裂和封建经济继续发展 ——五代辽宋夏金元; 5、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 ——明清(1368—1840)
• 8、电视连续剧《宰相刘罗锅》播出之后, 人们认识了清朝官吏刘墉。但是,有历史学 家认为这个电视剧名犯了错误,他的理由最 有可能是( ) • A、刘墉不是驼背,所以不能称为“刘罗锅” • B、丞相制度早在明太祖时已经被废除,所 以称“宰相刘罗锅”会误导观众 • C、刘墉既不是驼背,也不是宰相,所以剧 名错误 • D、他没有理由,只不过是哗众取宠
八股取士的危害
明代著名学者顾炎武:“八 股文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 人材有甚于咸阳之郊” 对中国的思想、文化、科技发展造成严重阻碍。
朱元璋加强中央集权制度的利与弊 正方观点——利大于弊 反方观点——弊大于利
• “靖难之役”——叔侄之争 (姜是老的辣) • 朱元璋死后,接力棒传到了建 文帝的手里,为巩固其统治实行 削藩,惹恼其叔朱棣。朱棣以 “靖难”为旗号灭掉侄子,登上 王位,并召见群臣宣布新的巩固 君权的措施。 • 思考:为什么朱棣会胜利?上 台后的他如何加强君权?为什么 迁都、削藩?明朝的君主专制高 度强化的表现是 ?
带着学习目标、结合导学案进行
自研自探
要求做到:认真、专著、高效
《明朝那些事》
• 片断一 姓名:朱元璋 外号:朱重八 职业:皇帝 家庭出身:(至少三代)贫农 生卒:1328-1398年 座右铭:你的就是我的,我的还是我的 主要经历:1328-1344年 放牛 1344-1347做和尚,主要工作是出去讨饭 1347-1352 做和尚主要任务是撞钟 1352-1368 造反
燕王朱棣
展示单元三 明成祖的统治
1、迁都北京
展示单元四 明成祖的统治 1、 迁都北京 2、 削藩
3、设内阁
明 成 祖 朱 棣
4、设东厂
明成祖出身藩王,为什么还要执行削 藩政策?
削藩是为了稳固中央集权,明成祖靖 难成功,自然知道藩王都养着几万大 军对中央是什么样的威胁,所以朱允 炆没有完成的大业被朱棣完成了。
3、下列有关我国古代科举制的表述错 误的是( ) A隋朝时期,科举制创立 B唐朝时期,科举制进一步完善 C宋朝科举考试的命题范围是四书五经 D明朝科举考生的答卷分成八个部分 4、明成祖加强君权的措施是( ) ①废除丞相②迁都北京③执行削藩政策 ④设立东厂 A①③ B②④ C③④ D②③④
5、王明对同学说:“明朝的官员没有隐私权, 太可怕了!”他评述了明朝哪项措施造成 的后果?( ) A焚书坑儒 B设置厂卫特务机构 C八股取士 D大兴文字狱 6、明朝的一位地方官要进京述职,参见朱元 璋,他应该去的地方是( ) A、洛阳 B、南京 C、北京 D、西安
职能:
对臣民监视、侦查。
特点:
由皇帝直接指挥, 不受法律的约束。
安然朝中坐, 却知天下事。
明清的科举制度——八股取士
破题、承题、起讲、 入手、起股、中股、 后股、束股 目的: 为了控制人们思想。
命题范围:四书五经, 特点:
八股取士
(不许发挥个人见解)
答卷格式:八股文
影响:
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妨碍了科学文化的发展。
2设特务机构:锦衣卫
3思想上:实行八股取士(为了控制人们的思想) 4法律上:颁布《大明律》《大诰》
君
地 方
权
加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皇帝
强
废行省、设三司
布政司 (民政) 按察司 (刑狱) 都司 (军政)
权不专于一司
君
权
加
皇 帝
礼 部
强
殿阁大学士 (皇帝顾问) 户 部 吏 部
取消中书省、 废丞相 中 央 工 刑 兵
部 部
部
片段1 •片段2 著名儒士钱宰被征明朝殿阁大学士参编《 “宋濂请客”——恐怖的特务机构之锦衣卫 孟子节文》,一日散朝回家,随口吟诗道: • 有一天,大学士宋濂在家请客吃酒。 “四鼓冬冬起着衣,午门朝见尚嫌迟。何 第二天上朝时,朱元璋问他昨天在家请了 日得遂田园乐,睡到人间饭熟时。”结果 什么客?吃了什么菜?喝了什么酒?宋濂 第二天上朝,朱元璋便问钱宰:“昨天的 一一回答。朱元璋高兴的说:“你没有骗 诗不错,不过朕没有‘嫌’迟,改作‘忧’ 我!”然后,拿出锦衣卫绘制的宋濂家宴 字,如何?”钱宰一听,吓得忙磕头请罪。 图。宋濂看后目瞪口呆,被吓出一身冷汗。 •思考:是什么原因让宋濂吓出一身冷汗? 锦衣卫的职能是什么?有什么特点、作用?
悬赏
朱元璋 罪名: 叛国罪 姓名:
特征: 头包红巾
盘踞地:应天府
如发现此人,速与官府联络,赏金500两。
元末,群雄并起,各有根据地, 宣传海报 最后朱元璋胜出,以下是朱元 1号候选人:朱元璋 璋的宣传海报
自我介绍: 抱负: 政纲:
口号:
请投1号朱元璋神圣的一票 元朝随着顺帝北走而告终,代之 而起的是朱元璋建立的明朝政权
展示单元一 明朝的建立
1368年初朱元璋应天(今南京)称帝 政权:明朝 年号:洪武
朱元璋:明太祖
1368年秋统一全国
像朱元璋这样 参加过农民起义的 开国皇帝还有谁?
汉高祖刘邦 汉光武帝刘秀
展示单元二 明太祖的统治措施
1改革机构 地方: 废行省、设三司,对中央负责. 中央:取消中书省、废丞相,权分六部.
第三单元 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明清
第15课 明朝加强中央集权制度
学习目标
• 知道明朝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以 及明成祖迁都的时间。 • 识记明太祖朱元璋巩固统治的措施和明成 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目录
一、明朝的建立与制度 1、明朝的建立 2、明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重点) 二、明成祖迁都北京 1、明成祖迁都北京 2、明成祖巩固统治措施(重点)
地方
布政司 按察司 都司
废行中书省
皇 帝
臣民
皇族
削 藩
中 央
厂卫特务机构
废丞相
吏 户
礼 兵
刑
工
• 明朝加强君权的措施有那些是前代 未曾出现过的? 废丞相、出现特务机构 • 说明了什么问题?
皇权空前加强
明朝时期我国封建制度已渐趋衰落
1、“今我朝罢丞相,……以后子孙做 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材料中的 “我朝”是指( ) 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明朝 2、中国古代设丞相与废丞相的两个皇 帝是( ) A秦始皇、明太祖 B秦始皇、明成祖 C秦始皇、隋文帝 D隋文帝、雍正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