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7.致大海》word教案 (6)
致大海教案

致大海教案前言大海是我们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是我们的母亲,也是我们的朋友。
大海给我们带来了无尽的美景和资源,同时也需要我们的保护和关爱。
在教育中,我们应该让孩子们了解大海的重要性,学习如何保护大海,让他们成为未来的环保人士。
本文将介绍一份致大海的教案,帮助教师们更好地教授大海保护知识。
教学目标1.了解大海的重要性和价值;2.学习大海的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3.了解大海面临的威胁和挑战;4.学习如何保护大海,减少对大海的污染和破坏;5.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教学内容第一课:大海的重要性和价值1.大海是地球上最大的水体,占地球表面的71%;2.大海是地球上最重要的氧气来源,约占全球氧气的50%;3.大海是地球上最重要的食物来源,约有一半的人类食物来自海洋;4.大海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能源来源,约有一半的石油和天然气储量在海底。
第二课:大海的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1.大海的生态系统包括海洋生物、海洋环境和海洋地质;2.大海是地球上最大的生物圈,生物种类繁多,包括鱼类、海豚、鲸鱼、海龟、珊瑚等;3.大海的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
第三课:大海面临的威胁和挑战1.大海面临的主要威胁包括气候变化、海洋污染、过度捕捞、海洋酸化等;2.这些威胁会对大海的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造成严重破坏,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第四课:如何保护大海,减少对大海的污染和破坏1.减少使用塑料制品,尤其是一次性塑料制品;2.减少使用化学品和有害物质,尤其是对海洋生态系统有害的物质;3.减少过度捕捞,保护海洋生物的生态平衡;4.加强海洋环境保护,减少海洋污染;5.加强海洋科学研究,了解大海的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
第五课: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1.通过教育,让学生了解大海的重要性和价值;2.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让他们认识到自己对大海的责任;3.鼓励学生参与环保活动,积极保护大海。
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演示等方式,让学生了解大海的重要性、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和挑战,以及如何保护大海;2.实践法:通过实地考察、实验等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大海的美丽和脆弱,了解大海保护的重要性;3.互动法:通过小组讨论、互动游戏等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增强学习效果。
《致大海》的教案设计

《致大海》的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诗文《致大海》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2)能够分析诗中的意象、象征手法及其作用;(3)能够品味诗文的语言美、韵律美,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文;(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诗文,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3)学会抒发自己的情感,提高文学创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大海的热爱和敬畏之情;(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3)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提高环保意识。
二、教学内容1. 诗文背景介绍:(1)作者简介:普希金,俄国著名诗人,被誉为“俄国诗歌的太阳”;(2)《致大海》创作背景:诗人流放期间,对大海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2. 诗文主题解析:(1)诗人对大海的热爱、敬畏和怀念之情;(2)诗中的意象、象征手法及其作用;(3)诗文所传达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文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2)诗中的意象、象征手法及其作用;(3)诗文的语言美、韵律美。
2. 教学难点:(1)诗中象征手法的理解;(2)诗文韵律的把握。
四、教学方法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2. 情感教学:引导学生感受诗人对大海的热爱和敬畏之情;3. 案例分析:分析诗中的意象、象征手法及其作用;4. 小组合作:分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诗文背景;(2)激发学生对大海的想象和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文,感受诗人的情感;(2)让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象征手法及其作用。
3. 课堂讨论:(1)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2)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抒发自己对大海的情感;(2)教师点评,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
5. 小结与作业:(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六、教学评价1. 学生自评:学生根据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对自己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致大海》的教案设计

《致大海》的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致大海》的内容;(2)能够分析诗中的意象、节奏和韵律;(3)能够解释诗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和写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2)通过分析诗中的语言和形象,提高学生的文学分析能力;(3)通过创作练习,提升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大海的热爱和崇敬之情;(2)理解诗人对自由和理想的追求;(3)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生命的尊重和珍惜。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中的主要意象和象征意义;(2)诗的结构和韵律特点;(3)诗人的情感表达和主题思想。
2. 教学难点:(1)诗中深层含义的理解;(2)诗的节奏和韵律的把握;(3)诗人的创作背景和文化背景的理解。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悉《致大海》的内容和背景;(2)准备相关的文学鉴赏和分析的方法和技巧;(3)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源和素材。
2. 学生准备:(1)预习《致大海》的内容;(2)了解诗人的背景和创作背景;(3)准备笔记本和笔,以便记录和写作。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大海的景象,引发学生对大海的联想和情感共鸣;(2)引导学生思考大海在文学中的象征意义和诗人在诗中对大海的描述和表达。
2. 朗读与理解:(1)组织学生朗读《致大海》,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2)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主要意象和象征意义,如大海、波浪、自由等;(3)讨论诗中的深层含义和诗人的情感表达。
3. 分析与鉴赏:(1)分析诗的结构和韵律特点,如诗的章节、韵脚、节奏等;(2)引导学生运用文学鉴赏的方法和技巧,如形象分析、主题分析等;(3)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进行讨论和交流。
4. 创作与实践:(1)组织学生进行诗歌创作的练习,让学生尝试运用诗中的意象和象征意义,创作自己的诗歌;(2)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成果,进行展示和评价;(3)引导学生反思和总结创作的过程和经验,提高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
《致大海》教案

《致大海》教案教材:《致大海》(诗歌)主要内容:通过深情的文字以及如诗如画的描写,表达了人对大海的敬仰、敬畏和迷恋之情,同时也展现了大海庞大、无边无际的特性。
教学目标:1. 通过朗读诗歌,培养学生对于诗歌的感受能力。
2. 帮助学生理解和欣赏诗歌中的意境和表达方式。
3. 启发学生对于大自然的热爱和探索。
教学准备:1. 课文《致大海》的复印件或数字化展示。
2. 黑板或白板,粉笔或白板笔。
教学过程:引入:1. 教师通过提问或谈论的方式,调动学生对大海的认识和感受,如:大家有没有去过海边?感受过大海的气势和浩渺吗?2. 教师播放一段关于大海的自然景观视频,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发展:1. 教师首先让学生读一读《致大海》,尽量体会其中的意境和情感。
2. 教师进行诗歌导读,指导学生分析和理解诗中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
例如:大海如何与巨人相比喻?诗中使用了哪些形象的词语?3. 学生分组,朗读《致大海》,小组内逐句或逐段进行朗读,并依次进行班内朗读。
巩固:1. 教师板书“诗”的定义,与学生共同讨论“诗”的特点和表现手法。
2. 学生小组展示朗读时的感受和体会,并用自己的话描述大海给他们带来的情感和启发。
拓展:1. 教师鼓励学生写一篇关于大海的文章或散文,要求他们结合自己的经历和感受,表达对大海的热爱与敬佩。
2. 学生可以选择以诗歌形式表达对大海的情感,同时可以参考《致大海》中的修辞手法和词语。
总结: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帮助学生总结诗歌的特点和表达方式。
2. 教师鼓励学生积极感知和欣赏身边美丽的大自然,培养他们对于大自然的热爱和敢于探索的精神。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自然现象(如大海、森林、湖泊等),写一篇一百字以上的短文,表达对于这个自然现象的热爱和好奇心。
拓展:1.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关于大海的背景知识,如海洋的面积、水深、生物多样性等,以帮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大海的伟大和神秘。
2. 学生可以一起讨论大海对于人类的重要性,如提供食物资源、调节气候、提供交通运输等方面的作用。
《致大海》教案

挑选出课文中的重要句子,分析其含义和在文中的作用,如 开头句、结尾句等。
03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总结词
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教师讲授为主。
详细描述
通过教师对课文的讲解,使学生了解《致大海》的背景、作者、主题等基本内 容。
互动式教学法
总结词
强调师生互动,鼓励学生参与。
详细描述
通过提问、小组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思考和表达对《致大海》的理解和感受。
阅读相关文章或书籍
总结词:拓展阅读
详细描述:推荐学生阅读与《致大海》主题相关的文章或书 籍,以拓展他们的阅读视野,增加对大海的认识和了解,同 时培养阅读兴趣和习惯。
写一篇读后感
总结词:提升感悟
详细描述: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致大海》的读后感,旨 在引导他们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提升他们的审美 感悟和思考能力。同时,通过写作训练,提高学生的语言 表达和组织能力。
作者介绍
简要介绍诗人普希金的生平,强 调他对俄国文学的贡献。
课文内容解析
主题解析
分析诗歌的主题,探讨诗人如何通过 描绘大海来表达对自由的渴望和对压 迫的反抗。
艺术手法
分析诗歌中的象征、对比等艺术手法 ,以及它们在表达主题中的作用。
重点词汇与句子
词汇
挑选出课文中的关键词汇,解释其含义,并举例说明其在文 中的用法。
通过对比阅读,探究本诗与其 他描写大海的诗歌的异同点。
利用多媒体资源,感受诗歌中 的音乐美和画面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增强 环保意识。
通过诗歌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审美情 趣和人文素养。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自由的向往和追 求,激发其探索精神。
02
《致大海》的教案设计

《致大海》的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致大海》;(2)了解普希金的生平及诗歌创作背景;(3)分析并掌握诗歌中的象征手法和情感表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2)学会欣赏诗歌,培养文学鉴赏能力;(3)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诗歌,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大海的热爱和向往;(2)理解诗人对自由、理想的追求;(3)激发学生对诗歌的热爱,培养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象征手法和情感表达;(2)诗人普希金的生平及创作背景;(3)诗歌的审美价值和文学鉴赏能力。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的象征意义解读;(2)从不同角度分析诗歌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诗人普希金生平及创作背景;(2)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朗读诗歌:(1)学生齐读诗歌;(2)教师示范朗读,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3)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 解析诗歌:(1)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2)解读诗歌中的象征手法;(3)探讨诗人对大海、自由、理想的情感表达。
4. 讨论与交流:(1)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2)选取代表进行分享;(3)教师点评,总结讨论成果。
5. 诗歌鉴赏:(1)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2)培养学生文学鉴赏能力;(3)激发学生对诗歌的热爱。
6. 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强调诗歌的象征意义和情感表达;(3)提醒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培养审美情趣。
四、课后作业:1. 背诵《致大海》;3. 推荐一篇关于普希金的文学作品进行阅读。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2. 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感悟;3. 学生课后作业完成情况;4. 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诗歌中的象征意义;2. 运用案例分析法,以具体诗句为例,深入剖析诗歌的艺术特色;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培养团队协作能力;4. 运用启发式教学法,激发学生思维,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致大海》的教案设计

《致大海》的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学习并理解诗歌的形式和意义,抓住诗歌中的情感、感受和意象。
2.提高学生朗诵的能力,激发学生表达、写作和创作的兴趣。
3.通过诗歌学习,培养学生对大海的热爱、敬畏和保护意识。
教学方法:1.多媒体展示法2.朗诵法3.小组讨论法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5分钟)播放一段与大海有关的音乐,让学生暂时远离喧嚣的城市,进入到大海的世界。
同时,老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大海的美丽图片,让学生感受大海的广阔和神奇。
第二步:朗诵诗歌(10分钟)让学生朗读诗歌《致大海》,同时老师进行引导朗读,指导学生认真体会诗歌的语言形式、表达方式和情感含义。
引导学生从诗歌中体会大海的美妙和可怕之处,引发学生关于大海保护的思考。
第三步:小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为小组,让每个小组就一些关于大海保护的问题展开讨论,如:我们该如何保护大海?我们是否有过对大海进行污染的行为?我们应该如何做才能爱护和保护大海?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对大海进行思考和表达,同时加强交流和合作能力。
第四步:个人创作(20分钟)让学生以《致大海》为题材,进行个人创作,可以是一首诗歌、一篇小论文或画作等。
让学生在创作中深入思考、表达和展示对大海的爱护和保护。
第五步:分享展示(10分钟)鼓励学生将自己的创作展示给全班同学,并鼓励同学们进行相互欣赏和交流,并在展示中加强对于大海保护和环境保护的意识。
第六步:总结(5分钟)老师与学生共同总结此次课程的目标、方法和效果,并在总结中强调大海保护的重要性和环境保护的意义。
教学评估:1.课堂听写和口语表达评分。
2.个人创作作品评分。
3.小组讨论和分享展示评分。
教学资源:1.多媒体投影仪2.图片和音乐素材3.《致大海》诗歌原文4.课堂笔记和讨论记录本。
《致大海》精品教案

《致大海》精品教案【学习目标】1.通过把握诗歌意象特征,理解大海丰富的象征含义。
2.把握诗歌谨严的结构,理清情感脉络,体会其内在情绪的跌宕起伏。
3.品味诗歌语言的深意,理解诗人对现实和自我的思考,感受诗人在重重束缚下迸发出的斗争激情。
【重点难点】重点:结合意象分析和对结构的把握,感受诗歌表达的丰富情感。
难点:理清情感脉络,体会其内在情绪的跌宕起伏。
【教学过程】一、学习导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河灿烂,若出其里。
”这是我国政治家曹操写下的著名诗篇《观沧海》中的诗句。
海纳百川,大海的博大与壮阔常常让我们激情翻涌、意兴勃发。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吟咏大海的外国诗作:普希金的《致大海》。
二、学习任务分析(一)知识要点1.作家文化常识及作品相关背景2.诗歌运用意象表达情感的技法3.诗歌首尾呼应的结构技法(二)承担的单元任务1.理解作品的内涵,领会多样的文化观念,尝试探讨作品所反映的社会文化差异,感受人类精神世界的丰富。
2.通过诵读感受诗歌的氛围,体会意象和隐喻,把握诗歌语言和情感的内在结构,体味诗歌意蕴。
三、学习活动(一)听范读,感受诗歌的情感基调。
这首诗体式谨严,四五行一节,和谐整齐,诵读时,请大家注意感受其中的韵律感。
思考:诗人面对着大海,产生了那些情绪?(二)请同学们再次诵读本诗,找出描写“大海”这一意象的词句,并思考:诗歌中的大海具有哪些特征?(三)再次诵读诗作,感受诗歌情感的起伏流动,并思考:本诗的结构有什么特点?在诗中,诗人的情感有何变化?四、课堂小结置身于博大的自然之中,常让人感觉自身的渺小与无力。
生命的短暂与自然的永恒相比,确实只是一倏忽,一须臾。
但是,人的精神追求却可以是博大的、永恒不灭的。
无论是普希金毅然挥别大海的坚定,还是苏轼尽享清风明月的洒脱,都是人类超越自我的局限,直抵精神永存的光辉,他们用精魂写下的诗篇,是留给我们的精神宝藏。
五、课后作业本课的第二首诗惠特曼的《自己之歌》是一首奔放恣肆、不拘格律、遵循语言的内在节奏、自由抒写的诗歌,在外在形式上与《致大海》有着鲜明的差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致大海》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普希金的生平及他的作品。
2、理解诗人借助大海自由奔放的壮美形象,生发联想,尽情抒怀,
表达了渴求自由的愿望。
3、体会诗歌强烈浓厚的抒情气氛。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大海的象征意义、揣摩诗文的意境。
2、结合时代背景,理解抒情主人公壮志难酬,而又坚定不移的复杂心情。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体味作者对于自由的渴望。
2、问题研究法。
对重点段落组织学生讨论研究。
3、阅读评点法。
对精彩的词句引导学生鉴赏评述。
【媒体设计】:
投影仪 PPT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课前播放音乐:海浪的声音或张雨生的大海)
在上课之前我先问大家一个问题:同学们,你们喜欢诗歌吗?
(学生回答)
不,要说真话
说实话老师也不喜欢诗歌
大学时学过散文,小说,戏剧,诗歌我最不喜欢的就应该是诗歌了
但是我们却必须对那些把生命的一切献给诗歌的诗人保持敬意,用崇
敬的心情来敬仰她们的作品,比如中国的顾城、海子。
又比如我们今天要学到的普希金,因为他们为了诗歌可以献出自己的生命,你们说这样的人我们应不应该敬仰他们啊?(学生回答)
非常好!那么我们这节课就已经成功一半了。
剩下的一半那就看你们这节课的表现了。
二、作者生平介绍、解题
学习《致大海》让我们首先来认识一下作者普希金。
普希金(1799-1837)19世纪俄罗斯伟大的民族诗人。
《海燕》作者高尔基称他为“俄国文学之祖”。
大海呵,他生前曾把你礼赞!
你的形象在他身上体现,
他身上凝结着你的精神,
像你一样,磅礴、忧郁、深远,
像你一样,顽强而又坚韧。
大海啊,世界一片虚空………… 现在你要把我引向何处?
人间到处都是相同的命运:
哪儿有幸福,哪儿就有人占有,不是教育,就是暴君。
(1)指位于大西洋南部
的圣赫勒拿岛,1815年拿破仑被放逐于此,1821年死于此岛。
(2)指英国诗人拜伦(1788-1824年)。
拜伦的诗作表达了对封建专制压迫的叛逆和反抗,对资产阶级自由、民主的向往。
1823年拜伦投身希腊独立战争,翌年病逝。
引入资料:
资料:卡片1:拿破仑:法兰西第一帝国皇帝,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
青年时代,拿破仑信奉卢棱的社会契约和人民主权思想。
大革命爆发后,拿破仑于1792年来到巴黎,曾一度接近雅各宾派,1793年在攻克土伦的战役中战功卓著,被授予准将军衔。
1779,年10月5日临危受命,迅速果断地平定了王党分子的叛乱,授少将军衔,担任巴黎卫戌司令。
次年,被政府任命为意大利军团总司令.1799年11月9日发动政变,推翻督政府统治,就任第一执政。
随着政治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和军事上的胜利,拿破仑个人统治地位日益巩固,同时也日益背离大革命的自由民主和平等的原则。
1804年放弃共和制度,建立法兰西帝国,自任皇帝,恢复等级制度和贵族
称号,实行分封制。
拿破仑执政期间对外战争频繁,多次打败数量上占优势的欧洲各国联军。
1814年初反法同盟军队攻入法国境内,4月,拿破仑退位,被流放到厄尔巴岛。
1815年3月从厄尔巴岛进出,在法国人民和军队的拥戴下重返巴黎.驱逐了复辟的波旁王朝.6月,在滑铁卢被第七次反法同盟打败,再次被迫退位,流放到圣赫勒拿岛,后卒于该岛。
卡片2:乔泊·戈登·拜伦(1788?1824)是英国19世纪初期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1780年1月22日出生在一个古老没落的贵族家庭.10哪年入剑桥大学学习。
大学毕业后,拜伦在贵族院获取了世袭议员的席位,但却受到歧视.于是拜伦带着一种愤懑的心情离开了祖国,先后游历了葡萄牙、西班牙、马尔他等地。
当时这些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正在发展,这大大开拓了诗人的社会政治视野,孕育了后来的《东方叙事诗》。
1811年拜伦回到英国.这时英国中部北部爆发了路德派领导的纺织工人暴动,并遭到了残酷的镇压.拜伦怀着对工人群众的深切同情,为被迫害的工人辩护,严厉斥责政府的暴行。
并发表讽刺诗《〈制压破坏机器法案〉制订者颂》真实地反映英国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是英国文学史上第一篇反映资本主义剥削方式惨无人道的杰作。
1816年拜伦离开英国,先后到瑞士、章大利,井参加意大利有名的烧炭党的秘密组织,投身到火热的斗争中去,这一时期创作著名的长篇叙事诗《唐璜》 1823年意大利烧炭党运动遭到了失败,拜伦离开大利前往希腊去参加希腊人民的民族解放斗争,1824年4月9日诗人在暴风雨中骑马外山巡视,感受风寒,4月19日不幸与世长辞。
一一节录于《中国中学教学百科全书·历史卷》
赏析:
8——13节写诗人对拿破仑和拜伦的追念,从他们两人的结局我们可以了解到了他们的结局:拿破仑半世辉煌,到头来仅仅落得个,滑铁卢之战
失败、百日政变的失败,最后被囚禁在了圣赫勒拿岛壮志难酬、郁郁而终。
拜伦出身贵族,却投身资产阶级的队伍之中,我们不得不对他表示我们由衷的敬意,然而意大利斗争失败,希腊民族解放运动更是让我们雄心壮志的拜伦染上了风寒,不治身亡。
再回到诗句,我们看到了作者表达其沉痛心情的语句“沉浸在无限凄凉的梦境”“他长逝了,自由失声哭泣”“像你一样,磅礴、忧郁、深远”阅读时我们要读出那种悲痛的心情。
整篇诗文都是作者心情的反映,今天我只带着大家欣赏了这一段,希望课后同学们能够自己把你最喜欢的诗句仔细琢磨赏析!
六.修辞手法的运用
感情的抒发要借助于语言。
本文中用到了一些修辞手法,找出他们并说出分别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明确:
拟人:把大海当作自己的友人,称呼:你,比如:絮语、喧响等等。
反复,如“再见吧,自由奔放的大海!”“哦,再见吧,大海!”
还有“长久地、长久地倾听你在黄昏时分的轰响”增强语气,加深感情的渲染。
排比。
如:“我要把你的峭岩,你的海湾,你的闪光,你的阴影,还有絮语的波浪,带进森林,带到那静寂的荒漠之乡。
”气势充沛,写出了作者坚定不移的情感。
七:反复朗诵:(多种形式)
①分组②男生,女生对读③个读,齐读
朗诵课文1.2两节和课文14.15两节,结合我们刚才分析的诗句,总结文章的主旨,
主旨总结:《致大海》作者通过对大海热情洋溢的赞美,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的渴望和追求,表现了诗人决不向专职统治屈服的顽强精神。
【课堂小结】:
我们今天欣赏了《致大海》,领路了普希金的内心世界,对自由的渴望,对强权统治的蔑视告诉我们作者是一个坚贞的勇士!最后让我们从侧面领略世人对普希金的评价:
别林斯基赞誉他的诗“所表现的音调的美和语言的力量到了令人惊异的地步:它像海波一样柔和、优美,像松脂一样鲜明,像水晶一样透明、洁净,像春天一样芬芳,像勇士击剑一样坚强有力”。
高尔基说“我开始读普希金的诗,如同走进了一片树林的草地,到处盛开着鲜花,到处充溢着阳光”。
英国人民称普希金为“俄罗斯诗歌的太阳”。
一位前苏联诗人曾说过:“从那时起,凡是在海岸上徘徊的人,在那浅浅的小船和空旷的黄沙之间,借着心、目光和耳朵他会听到,普希金诗句像金屑那样洋洋洒洒……”
【作业】:(小黑板展示)
课后有感情的朗诵课文!喜欢这首诗的同学可以对自己严格要求:达到熟读成诵的地步
【板书:
文章划
分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