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第五单元古代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明清1368~1840年前第3讲明清时期的思想与科技文化课后作业
(通史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板块五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明清(1368~1840年前)第3讲明清时

反映了资本主义萌 本”的主张,还提出了种种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
芽时代的要求
他们的思想闪烁着革新的光芒,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
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
主题二 世俗化、自由化趋向——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演进
材料一 北宋的都城汴京、南宋的都城临安以及建康、成都等都是人口达 百万以上的大城市……“新声巧笑于柳陌花衢,按管调弦于茶坊酒肆(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序》)”,民间的娱乐场所也需要大量的歌词,士大夫的词作便 通过各种途径流传于民间。……“教坊乐工,每得新腔,必求永为辞,始行于世。 于是声传一时(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下)。”
【问题】 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指出李贽与黄宗羲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影响。
【解析】 由材料中“不能以孔子的是非为是非”“道学的一切祸害均源于孔子”得 出李贽反对迷信孔子,认为道学祸害源于孔子。由“对儒家经典进行批判”得出李贽批 判以儒家经典为万世至论。由“指责君主以个人的‘大私’‘大利’侵吞‘天下之人’ 的‘自私’‘自利’”得出黄宗羲为私正名,挑战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由“天 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治之以群工”得出黄宗羲明辨君臣关系,提出君臣共治天 下的平等分工思想。其影响需结合所学知识从当时、后世等多角度分析。 【参考答案】观点:李贽:不迷信孔子,认为道学祸害源于孔子;认为儒家经典不能成为 万世至论。 黄宗羲:为私正名,挑战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明辨君臣关系,提出君臣共治天下 的平等分工思想。 影响:冲击了儒家道统,使中国思想界呈现生机;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具有 民主启蒙价值,对封建专制有一定冲击作用;对近代民主思想产生了一定影响。
【解析】 第(1)问,解答时紧扣设问中的限制词“世俗化趋势”,将材料所述和所学知 识结合概括说明,注意从多个角度思考。“北宋的都城汴京、南宋的都城临安以及建 康、成都等都是人口达百万以上的大城市”体现了古代城市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壮 大。“民间的娱乐场所也需要大量的歌词”体现了民间娱乐对艺术发展的要求。另 外商品经济的繁荣以及市民阶层消费能力提高等促进了唐宋以来文学艺术的世俗化 发展。第(2)问,提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概括。“使用通俗生动的日常语言,塑造了众 多商人、手工业者和市井小民的形象”反映出明代小说通俗易懂,适应大众需求。 【参考答案】 (1)推动因素:古代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商品经济的发展;娱乐设施的 繁荣;市民阶层的壮大;人民消费能力的提高等。 (2)特色:通俗易懂,接近日常生活,易于被民众接受。
2019高考历史高分大二轮第讲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明清年前

3.(2018· 四川乐山模拟)据《明史· 卷七零· 选举志》记载洪武三年诏云:“使中外文 臣皆由科举而进,非科举者毋得与官”。这反映了 ( )
A.明太祖重视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
B.科举制度已影响到周边各国 C.明代官僚政治的影响进一步加强 D.科举入仕是当官的唯一途径 解析:材料“使中外文臣皆由科举而进,非科举者毋得与官”体现了通过科举选拔
第3讲 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明清(1840年前)
阶段 政治
经济
特 征 思想 文化
外交
明清时期(1368~1840年) 封建制度渐趋衰落。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增设军机处,专制主义 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强化,严重阻碍了新经济、新思想的出现和发展;统 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奠定近现代中国政治版图 农耕经济高度发展;私营手工业崛起成为主导,市场化、专业化程度加 深;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缓慢发展;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重农抑 商”、闭关锁国政策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中国开始落后于 时代发展潮流 宋明理学占统治地位,束缚人性发展,文化专制空前加强。带有反封建 色彩的早期启蒙思想产生;西学东渐开始;文学艺术繁荣,市民文化发 展,文学、绘画、戏剧等领域出现了新的成就,文艺大众化、世俗化趋 势明显;传统科技进入总结完备阶段,但未形成近代科技,中西方差距 逐步拉大 由开放逐步走向闭关自守,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 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使中国脱离了世界工业化的潮 流,影响了古代中国向近代社会的转型
A.皇权渐趋衰弱
C.内阁取代六部
B.君主集权加强
D.首辅权力失控
解析:明太祖废除丞相,权分六部并设殿阁大学士。明成祖时设内阁,内阁不是 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或决策机构,它只是皇帝的内侍机构,本身并无决策权, 内阁首辅虽有时会操纵朝政,但其权力并不是来自制度及其职位,而是来自最高
2020届高考一轮复习通史版历史:考查范围第五单元 古代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明清(1368—1840年)

单元小卷(五)考查范围:第五单元古代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明清(1368—1840年)时间 / 45分钟分值 / 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明代的乡试和会试,考试内容除了经义和八股文外,还有史、策、论、律诗等。
其中的策一项,对其内容明确界定:“凡对策,须参详题意,明白对答。
如问钱粮,即言钱粮;如问水利,即言水利。
孰得孰失,务在典实,不许敷衍繁文。
”据此可知明代的科举考试( )A.形式僵化,限制严格B.考核内容注重“经世致用”之学C.不再重视儒家经典D.要求考生所学的知识全面务实2.元代划分行省边界时基本不考虑山川形便,于是出现了许多跨山越岭、逾河渡江的政区。
明朝时政区划分比较符合自然山川形胜。
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明代( )A.形成了国家政治统一的局面B.经济重心南移C.对地方的控制力进一步加强D.边患危机解除3.“谥者,行之迹也;号者,表之功也……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
”据统计,西汉到清末,历代宗室、百官得谥者共10 473人,而明清两代就有5935人,约占总数的57%。
它表明中国古代自汉以来( )A.思想控制日趋严密B.行政效率不断提高C.官僚机构日益膨胀D.追谥准则渐趋完善4.百官父母之丧,称丁忧。
洪武八年(1375年),诏百官闻父母丧,不待报即可奔丧,并解职守制三年。
匿不举哀或不离职者,过期则发配为民;守制期满再起用时还要进行考核。
丁忧时如因工作需要,皇帝可以“夺情”令其继续任职。
这些规定( )A.体现了明代政治与伦理相结合B.体现政府加强了对官吏的考核C.说明忠孝观念主导了官僚思维D.表明皇权凌驾于政府权力之上5.[2018·山东枣庄二模]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清政府对赴台湾的移民实行禁止携眷的政策。
有官员建议:“欲赴台耕种者必带有眷口,另许给照载渡,编甲安插。
台民有家属在内地,愿搬取渡台完聚者,许县呈给照赴内地搬迁,文武汛口不得留难。
2020版高考历史复习古代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明清(1368~1840年前)第3讲明清时期的思想与科技文化课件

主题2 承古萌新的文学艺术——明清时期文学艺术的发展 一 我国戏剧艺术在元代走向了成熟,是中国戏曲第一个繁荣
期。到了明代尤以传奇成就最为显著,产生了不少批判现实政治的作品,成 为中国戏曲的第二座高峰。戏曲演出成为城乡人民重要的文化生活内容。
——据段亚婷《浅谈明代戏剧的 基本格局》等
二 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经济出现了新景象,社会生活亦趋丰 富,市民阶层追逐物质利益和个性解放自由的观念增强,传统的、严谨的文 学形式已无法满历代经验,达到传统农业科技的顶 峰,徐光启被誉为“中国近代科学先驱”。
2.文学
3.绘画和书法 (1)绘画:强调个性、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的文人画成就突
出。最能反映文人画风貌的是 □06 写意画 ,如明代徐渭的《牡丹蕉石图》
和清代郑板桥的《墨兰图》。
(2)书法:明代以文征明和董其昌声誉最高。
提示
[图解历史] 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史论概念] 经世致用 “经世致用”的主旨是反对学术研究脱离现实,强调要做有利于国计民 生的实事。经世致用往往把学术研究和当时现实紧密结合,以解释古代典籍 为手段,发表自己的见解,并用于改革社会现实,开辟了一代重实际、重实 证的新学风。 [易错点拨] 李贽、黄宗羲等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仍属于地主阶级,并非 代表资产阶级。
解析
2.(2018·全国卷Ⅲ)明朝中期以后,京城及江南地区,雕印出版个人著
作之风盛行,有人谑称:“老童(生)、低秀(才),胸无墨、眼无丁者,无不
刻一文稿以为交游酒食之资。”士大夫间也流行将书籍作为礼物。这种现
象可以说明当时( )
A.学术文化水平迅速提升 B.士人的地位显著提高
C.经世致用思想影响广泛 D.崇尚文化的氛围浓厚
答案
通史版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专题五中华文明的繁荣与危机明清1840年前3第3讲明清时期的思想

1第3讲明清时期的思想文化(建议用时:45分钟)一、选择题1.(2019·临沂质检)明清时期兴起的实学思潮,把儒学经世传统发展到了一个新高度,为救亡图存而进行务实革新。
这说明了( )A.儒家思想蕴含着实用主义精神B.实学逐渐成为当时思想主流C.崇实致用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D.实学对儒家思想的彻底否定解析:选A。
材料“明清时期兴起的实学思潮,把儒学经世传统发展到了一个新高度”说明儒家思想蕴含实用主义精神,故A项正确;明清时期思想主流为程朱理学,实学并非思想主流,故B项错误;明清时期实学只被有些有识之士所倡导,并未成为人们的共识,故C项错误;材料说明实学是对儒家思想的发展,并非彻底否定,故D项错误。
2.(2019·梅州模拟)李贽反对把孔子的言论绝对化和盲目迷信,在佛寺生活期间,他谈经读佛供奉孔子,由此可见,李贽并未绝对否定孔子及其思想。
这在当时( ) A.奠定了近代民主思想的基础B.背离了儒家的思想C.开启了经世致用之风D.促进人们思想的解放解析:选D。
根据材料“反对把孔子的言论绝对化和盲目迷信”可知,李贽反对孔孟的绝对权威,有利于摆脱传统儒家思想的禁锢以及人们思想的解放,故D项正确;结合所学可知A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故A项错误;“背离了儒家”与材料“并未绝对否定孔子及其思想”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主要反映的是李贽“反对把孔子的言论绝对化和盲目迷信”,故C项错误。
3. (2019·湛江模拟)明清之际,“蕺山学派”的刘宗周等从理、欲协调角度,初步反思了理学的理欲观;王夫之更以“理高欲中”,系统地分析道德理想和物质追求之间的关系;而清代戴震则从自然人性论和理欲论,深刻地揭露了理学家“以理杀人”的本质。
这反映了当时( )A.理学统治地位已丧失B.市民阶层的个性追求C.开始向近代社会转型D.官方哲学受到了冲击解析:选D。
“‘蕺山学派'的刘宗周等从理、欲协调角度,初步反思了理学的理欲观;2王夫之更以‘理高欲中',系统地分析道德理想和物质追求之间的关系;而清代戴震则从自然人性论和理欲论,深刻地揭露了理学家‘以理杀人'的本质”均是对统治思想的修正或批判,故D项正确。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五单元 古代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明清(1368~1840年前)单元整合

故选 A 项。
K12课件
8
[中西贯通] 明清时期中国和西方历史的不同走向
Evaluation only. ted with Aspose.Slides for .NET 3.5 Client Profile 5.2
K12课件
10
Evaluation only. ted with Aspose.Slides for .NET 3.5 Client Profile 5.2
Copyright 2004-2011 Aspose Pty Ltd.
——据李亚凡编《世界历史年表》等
K12课件
11
上表为 14~17 世纪中外历史事件简表。从表中提取相互 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
与西方的对外关系、E中va国lu与a西tio方n之o间n反ly.侵略与侵略的斗争、 ted中w外ith经CA济osp文py化orsi交geh流.St 等2li0d来0e进4s-行f2o回0r1答.1N。EA如Tsp31o4.s~5e1C7Pl世itey纪nLt的tPd中r.o国fi与le 5.2
西方都出现了反封建的进步思想。又如 14~17 世纪的中国 与西方在一定程度上文化交流,出现了西学东渐的现象。再 如 14~17 世纪中国与西方反侵略与侵略之间的斗争出现。 注意史论结合,言之有理即可。
Copyright 2004-2011 Aspose Pty Ltd.
K12课件
9
[典例2] [2017·全国卷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Evaluation only. ted with Aspose.Slides for .NET 3.5 Client Profile 5.2
高中历史 高考知识点 第3讲 古代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

通史线索引领
热考主题探究
通史融会贯通
预测押题演练
[对点训练] 1.(视角:君主专制统治的特点)有学者认为,明代皇帝的批红权
原则上不可超越票拟而径自为之,票拟则经过批红而成为行 政命令。君主如主动下手诏、中旨处理政事,也必须送内阁 “商榷可否”。“圣意所予夺,亦必下内阁议而后行”,内阁如 不同意,便可将手诏、中旨“封还”、“执奏”,拒绝拟旨。材 料反映出明代( ) A.君主专制遭到了削弱 B.皇帝借助内阁牵制朝中大臣 C.出现近代内阁的雏形 D.内阁对皇权有一定制约作用
通史线索引领
热考主题探究
通史融会贯通
预测押题演练
解析 据题干可知,清代在内地和边疆实行不同的行政管理体 制,故选C项;督抚权力虽大,但督抚分工不同,互不统属, 相互牵制,强化了中央对基层的控制, 故A项错误;清代边疆 少数民族地区的权力结构不清晰,故B项错误;近代地方是省、 县、乡三级行政体制,与清代有很大差别,故D项错误。 答案 C
通史线索引领
热考主题探究
通史融会贯通
预测押题演练
2.(2017·课标全国Ⅰ,27)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有 一套严格规定,例如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到明后期, 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这一变化反映 了( ) A.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 B.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 C.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 D.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
通史线索引领
热考主题探究
通史融会贯通
预测押题演练
解析 材料“批红权原则上不可超越票拟而径自为之”“也必须送 内阁‘商榷可否’”说明内阁对君权是有制约作用的,故选D项; 内阁的设置是君主专制强化的表现,故A项错误;题干材料反 映了内阁对皇权的制约,故B项错误;近代内阁是指资产阶级代 议制的组成部分,明清是封建专制制度,故C项错误。 答案 D
高中历史课件-第3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衰落—明清(1840年前)

脸的张飞叫喳喳。”京剧艺术中人物的脸谱( )
A.真实再现了客观历史
B.固化了大众的历史认知
C.正确评断了历史人物
D.提升了历史人物的价值
考点:清朝京剧
B
阶段特征
[2012·新课标全国卷] 清代内阁处理公务的案例“积成
样本四巨册”,官员“惟揣摹此样本为急”,时人称之
为:“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旧葫
权力、评价
中
央
地 方
2、经济
洪武后期(1391)在三 司之上设置阶巡段抚特征一职, 节制三司,总览地方大 权,提高了办事效率, 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出现风力水车。
阶段特征
注意资本主义萌芽的含义、 影响及其发展缓慢的原因
白银成为主要的流通货币
阶段特征
3、思想文化
阶段特征
1、中国科技的特点;中外对阶比段特。征 2、明清时期科技落后的原因。 3、中国古代科技无法促进社会
B
考点:明朝地方体制
阶段特征
2.[2016·全国卷Ⅲ]明末有人描述江南农村的变化时说,
百年前的雇工“戴星出入,俗柔顺而主令尊”,如今“骄惰
成风,非酒食不能劝”“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早粥”。这
一变化反映了( )
A.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
B.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
C.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D.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强化
转型的原因。
明清小说反映 商品经济发展 和市民阶层的
社会生活
阶段特征
1.[2017·全国卷Ⅱ]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中 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 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 )
A.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 B.皇帝权力日趋衰落 C.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 D.宦官掌握决策权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讲明清时期的思想与科技文化课后作业一、选择题1.(2019·广东六校联考)在价值层面上,理学家否定现实社会中个人的生命、情感、欲望等世俗价值,而明末一些儒家学者则认为“财之与势,固英雄之所必资,而大圣人之所必用”,是“吾人禀赋之自然”。
这说明( )A.经济发展导致思想变化B.世俗化是明末儒学主流C.理学认为人性违背天理D.明末市民文学得到发展答案 A解析材料“财之与势,固英雄之所必资,而大圣人之所必用”,是“吾人禀赋之自然”,反映了在明末商品经济发展的背景下市民阶层的基本认识,故选A项;B项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C项以偏概全,排除;材料说的是儒学思想而不是市民文学,故D项排除。
2.(2018·黑龙江实验中学期末)李贽认为“六经”不过是史官过分的“赞美之语”,非但不是“万世之至论”,而且变成了“道学之口实,假人之渊薮”。
这种议论( ) A.动摇了儒学的统治地位B.猛烈地抨击了君主专制C.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D.表明李贽具有批判精神答案 D解析材料中的“不是‘万世之至论’”和“道学之口实,假人之渊薮”,表明李贽认为儒家经典并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理论,从而向正统思想发出挑战,这种议论具有批判精神,故D项正确。
A、C两项不符合史实,排除;李贽批判的是儒家思想,不是君主专制,排除B 项。
3.(2018·湖南长郡中学摸底)明清时期有思想家认为,君臣的职责都是为天下服务,君臣是共治天下的“师友”,彼此的关系是相互唱和、共同协力。
据此推断,该思想家( ) A.要求恢复三省六部制 B.主张限制君主专制C.倡导实行君主立宪制 D.反对废除宰相制度答案 B解析材料强调“君臣是共治天下的‘师友’,彼此的关系是相互唱和、共同协力”,体现的是反对君主专制,故B项正确。
材料不能反映要恢复三省六部制,故A项错误;材料主张的是君臣平等,没有涉及君主立宪制和废除宰相制度,故C、D两项错误。
4.(2018·吉林模拟)顾炎武对清代以前的传统思想观念给国民和社会造成的负面影响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提出一条可以为全社会所遵循的“行已有耻”的道德底线,体现了一名思想家的历史“自觉”。
这种“自觉”表现在( )A.忠君恤民,保家卫国的天下情怀B.反对苛政,以民为本的仁政思想C.仁孝当先,舍生取义的儒者风范D.兼济天下,经世致用的治学精神答案 D解析材料中顾炎武的主张与“忠君”“反对苛政”“仁孝”无关,故A、B、C三项错误;顾炎武主张经世致用,“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体现了材料中的道德“自觉”,故D 项正确。
5.(2019·贵州遵义月考)顾炎武指责李贽“无忌惮而敢于叛圣人”,黄宗羲谴责李贽“非名教之所能羁络”,王夫之以“循礼”,“秉礼”为“君子之道”,以“尊其尊、卑其卑、位其位”为理想政治局面,并强烈主张严君子、小人之辨。
出现上述现象是因为明清时期( )A.专制主义还未进入崩溃阶段B.文化反思带有批判理性特点C.传统儒家思想在批判中继承D.儒家思想内部出现流派之争答案 A解析明清之际出现了反封建的民主思想,但李贽的“离经叛道”遭到顾炎武和黄宗羲的指责;王夫之主张“循礼”“秉礼”,遵循等级秩序,这说明明清之际的民主思想还处于萌芽阶段。
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明清时期启蒙思想不成熟主要原因是资本主义萌芽稀疏微弱,封建专制主义还未进入崩溃阶段,故选A项。
B、C、D三项说法正确,但与材料不符。
6.李贽作为明朝的思想家,一生著述颇丰。
他生前曾宣称自己的著作是“离经叛道之作”,而他的著述先后数次被禁毁。
李贽著述被禁毁的主要原因是其( ) A.抨击君主专制,倡导经世致用B.抨击孔子思想体系C.批判现实社会,倡导功利主义D.将人性与天理对立答案 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李贽对儒家经典和程朱理学进行了大胆批判,具有鲜明的反传统、反权威和反教条的精神,并倡导功利主义,故C项正确。
黄宗羲猛烈抨击君主专制,顾炎武倡导经世致用,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李贽反对的是对孔子的迷信,并不是抨击孔子思想体系,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D项是属于程朱理学的内容,与材料不符,排除。
7.(2018·山东威海模拟)明清之际抨击君主的思潮“无需借助文本的传播,主要是口耳相传,也不受官员士大夫和道德的规范,按照实际生活表现民众的真情实感,编成各种民歌、民谣等,在通衢闹市演唱、传播,以致从官员到民众对皇帝非议成风”。
这实际上是( ) A.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的社会反映B.民众追求民主政治的体现C.封建小农经济逐步解体的反映D.市民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答案 A解析明清之际抨击君主的思潮成风,源于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其消极作用凸显,引起社会强烈不满,故A项正确。
材料不能体现民众追求民主政治,故B项错误;鸦片战争之后,小农经济逐渐解体,故C项错误;市民文化指商品经济影响下的文化,材料未体现,故D 项错误。
8.(2018·重庆调研)王阳明强调“以吾心之是非为是非”“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明清之际思想家陈确认为“天理正从人欲中见,人欲恰到好处,即天理也”。
二人的看法( )A.继承发展了程朱理学 B.属于朴素唯物思想C.发扬了经世致用观念 D.具有个性解放色彩答案 D解析王阳明心学是对程朱理学的继承与发展,但陈确“人欲恰到好处,即天理也”的思想则是对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思想的反对,故A项错误;王阳明与陈确思想中均未体现对事物本原的哲学思考,因而均不属于朴素唯物思想,故B项错误;王阳明与陈确思想中均未体现学术研究与现实相结合,因而不能说明二者发扬了经世致用观念,故C项错误;由材料内容可知王阳明主张按自己的内心体验理解天理,凡夫俗子也可为圣贤,体现个性的解放,故D项正确。
9.谭嗣同认为王夫之的著作是“兴民权之微旨”。
梁启超将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视为“宣传民主主义的工具”。
这表明明清的批判思潮( )A.给后世的反封建斗争以启迪B.是对程朱理学的继承和发展C.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D.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的道德答案 A解析谭嗣同在王夫之、黄宗羲对君主专制进行猛烈抨击的基础上,提出“兴民权”“倡民主”,说明明清时期的思想对近代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故A项正确。
材料没有涉及程朱理学与商品经济的发展,故B、C两项错误;这一时期的明清思潮是建立在传统儒学基础上的创新与发展,并没有从根本上否定封建道德,故D项错误。
10.(2018·广东金山中学期末)有人以“仲景未用”为由,反对“牵牛”入药。
对此,李时珍说东汉时此药未入本草,故仲景不知,假使知之,必有用法,不应捐弃。
况仲景未用药亦多矣,执此而论,盖矫枉过正矣!这体现了李时珍( )A.选材中着眼现实的态度B.探索中求实创新的追求C.实践中观察求真的方法D.继承中的理性批判精神答案 B解析材料说明李时珍敢于使用前人不敢用的药,显然是探究创新的尝试,故B项正确。
“现实的态度”“观察”“批判”等材料均未体现,故A、C、D三项错误。
11.《天工开物》共三卷十八篇,全书收录了诸如机械、砖瓦、陶瓷、硫磺、烛、纸、兵器、火药、纺织、染色、制盐、采煤、榨油等生产技术。
该书( )A.是传统科技的综合性著作B.是自然科学的最高成就C.成为十七世纪的百科全书D.是科举制推动下的产物答案 A解析根据材料“共三卷十八篇,全书收录了诸如……等生产技术”可知是对传统科技的总结,故A项正确。
“生产技术”不等于自然科学,也不是“最高成就”,故B项错误;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明清科举考八股文,题目出自四书五经,不是其“产物”,故D项错误。
12.“京剧的形成是清以来最为重要的文化现象。
清代戏曲一方面各种声腔纷纷兴起,互相争胜;另一方面又彼此交流,实行新的综合。
没有新的综合,就不会有曲调丰富、艺术表现力强大的大型新剧种的出现。
”材料反映京剧的特点( )A.百戏之祖 B.达到高峰C.推陈出新 D.日臻成熟答案 C解析“交流”“新的综合”“新剧种的出现”等信息说明京剧是在其他戏种交流融合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新剧种,故C项正确。
昆曲被称为“百戏之祖”,故A项错误;材料“京剧的形成是清以来最为重要的文化现象”,没有反映“高峰”,故B项错误;“成熟”材料不能体现,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13.(2018·山东潍坊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黄宗羲那里……已开始放弃了二程、朱、王专门要求“正人心”和“格君心之非”,而企望通过建立现实制度来得到保障,这可以看做“内圣”之学有了向外的新开拓。
明中叶以来,无论朱学或王学,都有走向现实世界的普遍趋势。
近乎科学的实证之风开始吹起,除学术本身的发展逻辑外,商业都市的高度繁荣,各行各业的分化兴起、众多科学论著的出现等,都表明当时社会结构、时代氛围和意识形态开始有了某种重要的变动,这可能是使理学内部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
不但是黄宗羲,还有好些人都有“工商皆本”的观念,与自秦汉以来重农抑商的传统思想开始有了离异。
——摘编自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材料二黄宗羲在明亡之际,不能不思考亡国亡天下的道理。
他提出了相当接近民主制度的设计,以为君民之间,不是主从尊卑,政府是为民而设。
地方发展,犹如诸侯,有相当的自主权。
——许倬云《历史大脉络》(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儒学“新开拓”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黄宗羲“相当接近民主制度”设计的构想,并简要指出其思想对近代社会发展的影响。
答案(1)表现:由强调道德修养转向关注社会现实;主张建立制度限制君权;实事求是的考证学术风气兴起;提出工商皆本思想。
原因:儒学经世思想传统的影响;封建专制统治腐朽;商品经济发展;理学僵化;近代科学的传入。
(2)构想:天下为主君为客;君臣平等;限制君权,学校是决定是非的最高机构;废“一家之法”,建立“天下之法”。
影响:为中国近代反专制主义的思想家们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表现,根据材料一“放弃了二程、朱、王专门要求‘正人心’和‘格君心之非’”“无论朱学或王学,都有走向现实世界的普遍趋势”“企望通过建立现实制度来得到保障”“近乎科学的实证之风开始吹起”“好些人都有‘工商皆本’的观念”得出答案。
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一“二程、朱、王专门要求‘正人心’和‘格君心之非’”得出传统儒学有限制君权的传统和经世致用的功用即儒学经世思想传统的影响;根据所学得出封建专制统治腐朽;根据“商业都市的高度繁荣”得出商品经济发展;由“学术本身的发展逻辑”结合所学明清八股文的出现得出理学僵化;根据“众多科学论著的出现”得出近代科学的传入。
第(2)问,第一小问构想,根据材料二“以为君民之间,不是主从尊卑,政府是为民而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