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XX基站勘察报告
基站勘察报告范文

基站勘察报告范文一、勘察目的本次勘察的目的是为了评估并确定新建基站的最佳建设位置,以实现无线信号覆盖的最佳效果。
二、勘察范围本次勘察范围包括目标区域内的地理环境、人口分布、建筑物状况等。
三、勘察内容1.目标区域地理环境调查利用卫星定位系统和无人机等工具,对目标区域的地理环境进行详细测量和记录。
主要包括地形、植被分布、自然障碍物等情况。
2.人口分布调查通过对目标区域的人口普查数据和相关统计数据的分析,了解目标区域内人口数量和分布情况。
同时,了解目标区域内可能产生的人口密集区,为基站的选址提供依据。
3.建筑物状况调查通过对目标区域内的建筑物进行调查,了解建筑物高度、楼层数、建筑物材料等情况。
特别是对于高层建筑物、大型厂房等,需要详细记录其位置和高度,为无线信号的传播和覆盖提供参考依据。
4.环境影响评估根据目标区域的地理环境、人口分布和建筑物状况等情况,综合评估基站建设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包括电磁辐射、视觉景观、噪音等方面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环境保护和噪音防护建议。
5.选址评估根据以上调查和评估结果,结合通信网络规划和设备技术要求,进行基站选址评估。
并提出最佳选址方案,包括建设基站的位置、高度和设备布置等。
四、勘察结果1.目标区域地理环境调查结果目标区域地势平坦,无明显的山脉或河流等自然障碍物。
植被以乡村草地和耕地为主。
2.人口分布调查结果目标区域内的人口数量较少,主要分布在村庄和居民区。
人口密集的区域主要集中在南部地区。
3.建筑物状况调查结果目标区域内的建筑物以住宅为主,多为砖混结构,楼层数较低。
但在南部地区有一些高层住宅和工业建筑。
4.环境影响评估结果根据目标区域的环境情况和基站建设的特点,预计基站建设对周围环境的影响较小。
电磁辐射水平符合国家相关标准,但仍建议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5.选址评估结果综合考虑地理环境、人口分布和建筑物状况等因素,建议将基站选址在南部地区的高地区域,以实现较好的无线信号覆盖效果。
基站勘察报告举例

基站勘察报告举例
1.概述
本次勘察结果是根据基站局地勘察进行的,由陆家嘴新干线和沪宁苏
宁高速以北的称口粮仓的局地勘察,勘察的基站采用传统技术、通信系统
和其他辅助技术,在一些地区实现覆盖。
2.道路情况
勘察区域沿道路的情况基本上没有特别的变化,大部分工地的道路都
是基础设施良好,公路服务水平较高,有可靠的交通便捷度,且道路沿线
环境清晰、大多无船只和汽车停靠,且基站区域内的水体不多,小桥过江
比较便利,能够满足基站的道路设施。
3.环境情况
本次勘察区域的环境情况良好,城市发展规划已经完善,沿路的平坦、宽敞、有建筑物、没有杂物、空气清新,大多无噪声污染,且基站区域内
没有重大安全隐患;电磁辐射环境各方面环境调查都在正常范围内,可以
满足基站的环境需求。
4.楼宇情况
楼宇情况是本次勘察重要的一点,楼宇高度和特征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基站区域的楼宇分布密集、各行各业、楼面结构复杂,且楼宇的相对
高度可以满足覆盖范围。
5.地形和地质情况。
基站检测报告

基站检测报告报告编号:XXXXX报告时间:XXXX年XX月XX日1. 检测目的在本次检测中,我们旨在对位于XXXX区域内的基站进行检测,以确保其符合运营商的要求,同时保证基站的正常运行和无线覆盖效果。
2. 检测范围本次检测范围为位于XXXX区域内的X座标至X座标,Y座标至Y座标的基站。
3. 检测流程3.1 初步检测通过对基站设备的外观进行检查,确定其外部机械部件是否有损坏、变形等情况,检查数据线接口、电源接口等是否松动,若发现异常情况,及时通知设备维修人员进行维护或更换。
3.2 电气检测通过检测基站的交流电源和直流电源,判断其是否符合运营商的要求。
对于电源直流电压及其稳定性、总谐波电压畸变率等指标进行检查,最终确定基站的电气安全指标是否正常。
3.3 无线信号检测利用专业的测试仪器,进行基站的无线信号的检测。
检测基站的发射功率、接收灵敏度和符号误差率等参数,确定基站的无线通讯品质是否符合运营商的技术规范。
3.4 地质环境检测通过检查基站所处的环境情况,包括地形、地貌、植被、建筑群体等,确定其对基站的无线覆盖情况是否有影响。
4. 检测结论经过本次基站检测,我们的结论如下:4.1 基站外观完好无损,设备部件齐全;4.2 基站交流电源和直流电源均符合运营商的要求,电气安全指标正常;4.3 基站无线通讯品质优良,发射功率、接收灵敏度和符号误差率等参数均符合运营商技术规范;4.4 基站周围地质环境对基站的无线覆盖没有明显的影响。
综上,该基站符合运营商的要求,可以正常运行,确保了区域内的无线通讯覆盖效果。
5. 检测建议针对本次检测中发现的问题,我们提出如下建议:5.1 定期检查基站设备的外部机械部件、数据线接口、电源接口等,进行维护或更换;5.2 建议在未来的测试中进行地形、地貌、植被、建筑群体等环境数据的采集和分析,以便更加有效地优化基站的无线覆盖效果。
6. 检测人员检测人员:XXX检测单位:XXX科技有限公司联系电话:XXXX-XXXXXXX地址:XXX省XXX市XXX区XXX路XXX号在本次基站检测工作中,我们始终保持专业态度,认真负责,最终为客户提供了高品质的服务。
基站至太平基站勘察报告(网优)

XX分公司2010年度本地传输网九期工程新基站至太平基站网络优化光缆线路工程勘察报告批准人/日期:审核人/日期:编制人/日期:建设单位: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广东有限公司XX分公司设计单位:广州市电信设计有限公司编制日期:2010年9月15日目录一、勘察概况1、勘察依据2、工程勘察概况二、勘察日期及方法1、勘察日期2、勘察测量方法和整理资料情况三、勘察内容四、需要说明内容勘察报告一、勘察概况1、勘察依据(1)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广东有限公司文件粤移[2010]165号“关于下达XX 分公司2010年度第二批投资计划任务书的通知”;(2)国移动通信集团广东有限公司XX分公司与广州市电信设计有限公司签订的《XX分公司2010年市管项目一体化设计框架合同(广州院)》(合同编号为CMGD-YF-201000297);(3)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广东有限公司XX分公司《中国移动广东省XX本地传输网九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4)中华人民共和国通信行业标准《本地通信线路工程设计规范〔YD/T 5137-2005〕》;(5)中华人民共和国通信行业标准《长途通信光缆线路工程设计规范》〔YD/T 5102-2005〕;(6)中华人民共和国通信行业标准《本地电话网用户线路工程设计规范〔YD/T 5006-2003〕》;(7)中华人民共和国通信行业标准《SDH本地网光缆传输工程设计规范〔YD/T 5024-2005〕》;(8)《光缆线路工程验收技术细则》(中国移动广东公司2000年8月印发);(9)《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广东有限公司传输工程设计工作细则》(中国移动广东公司2007年3月印发);(10)《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国发[2004]2号);(11)广东省人民政府文件,粤府[2004]122号《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12)设计人员赴现场查勘收集掌握的资料;(13)厂家提供的有关技术资料;(14)建设单位与设备厂家签订的设备清单。
基站初步勘察报告

基站初步勘察报告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云城九龙桥-LH基站勘察报告建设单位: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广东有限公司云浮分公司设计单位:中国移动通信集团设计院有限公司设计负责人:黄念俊联系电话:勘察时间: 2013-5-19发文时间:2013-5-21监理单位:达安行政区域: 云城区基站站址: 云城区河滨西路96号6层站点位置整体照片站点经纬度照片技术选址经纬度:E: N:实际勘察经纬度:E: N:偏移距离(米):10是否拉远站点:是当前勘察位置站点覆盖需求情况:偏移后站点位于密集城中村,建设该站可较好解决该区域信号弱覆盖问题,有实际建设需求新建天线支撑类型:新增4米美化方柱, 位于6层天面覆盖场景:居民小区相关人员站点建设意见(是否同意建站)人员签名分公司选址人:无优选址人:设计院勘察人:1、站点位置云城九龙桥-LH站点具体位置及周围站点分布如下图所示:2、基站周边环境照片该基站周边环境情况如下图所示:方向角0°30°环境照片方向角60°90°环境照片方向角120°150°环境照片方向角180°210°环境照片方向角240°270°环境照片方向角300°330°环境照片3、天线安装位置图小区方向第一小区第二小区天线安装位置照片小区方向第三小区天线安装于新增4米美化方柱内天线安装于新增4米美化方柱内天 线 安 装 位 置 照 片4、拟建基站技术条件表拟建基站技术条件表基站名称 云城九龙桥-LH 经纬度 E: N: 地址 云城区河滨西路96号6层 频段LTE(D 频段) BBU 设备类型 大唐EMB5116规模 S1/1/1RRU 型号 TDRU338D小区方向角 60/180/300 天线下倾角 5/5/5 天线挂高 22天线支撑类型 新增4米美化方柱天线类型 D 频段普通八通道智能天线 备注天线安装于新增4米美化方柱内。
基站勘察实习报告

一、实习目的本次基站勘察实习旨在通过实地考察和测量,了解基站建设的实际情况,掌握基站勘察的流程和方法,提高自身在基站建设领域的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
二、实习单位及时间实习单位:XX通信有限公司实习时间:2023年3月1日至2023年3月10日三、实习内容1. 基站选址在实习期间,我们首先对拟建基站的选址进行了勘察。
勘察内容包括:地形地貌、周边环境、交通状况、电力供应、网络覆盖等因素。
通过实地考察,对选址的合理性进行了评估。
2. 现场测量在基站选址确定后,我们进行了现场测量。
测量内容包括:基站天线高度、水平距离、垂直角度等。
使用全站仪、水准仪等测量设备,确保测量数据的准确性。
3. 网络规划根据现场测量数据,我们对基站进行网络规划。
规划内容包括:基站覆盖范围、天线类型、发射功率等。
通过仿真软件对规划结果进行验证,确保网络性能满足要求。
4. 施工方案设计根据网络规划结果,我们设计了基站施工方案。
方案内容包括:基站设备选型、施工流程、安全措施等。
确保施工过程顺利进行,提高施工效率。
5. 施工监理在基站施工过程中,我们担任监理职责。
对施工质量、进度、安全等方面进行监督,确保基站建设符合设计要求。
四、实习心得体会1. 实践出真知。
通过本次实习,我深刻认识到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之间的差距。
在实习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提高了自己的实践能力。
2. 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在基站勘察、测量、规划等环节中,团队成员之间的协作至关重要。
通过本次实习,我明白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学会了如何与他人沟通、协作。
3. 严谨的工作态度。
基站建设是一项复杂的工作,要求我们具备严谨的工作态度。
在实习过程中,我时刻保持认真负责的态度,确保各项工作顺利进行。
4. 不断提高自己。
通信行业技术更新迅速,我们需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
通过本次实习,我更加坚定了在通信行业发展的信心。
五、实习总结本次基站勘察实习使我受益匪浅,不仅提高了自己的实践能力,还增强了团队协作意识。
基站勘探设计实训报告

基站勘探设计实训报告一、实训背景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基站作为整个通信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扮演着令人难以忽视的角色。
基站的合理布局和勘探设计对于提高通信网络的覆盖范围和质量至关重要。
因此,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理论知识应用水平,我院组织了一次基站勘探设计的实训活动。
二、实训目的本次实训的目的主要有以下几点:1. 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基站的作用、构成和原理;2. 提高学生的勘探设计能力,包括选择合适的布设位置、确定合理的网络拓扑结构等;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 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提高其基站勘探设计的综合素质。
三、实训内容为了达到以上的目标,本次实训分为以下几个环节:1. 基站知识讲授通过专业老师的讲解,学生了解了基站的基本概念、功能、构成、通信原理等方面的知识,为后续的实训做好理论铺垫。
2. 软件操作实践学生利用专业的基站勘探设计软件,在电脑上进行虚拟的基站设计。
通过软件的操作,学生能够实时观测到不同布设方案的覆盖范围、信号强度等参数的变化情况,为后续的实地调研提供参考依据。
3. 实地调研与勘探设计学生组成小组,前往实际的勘探设计现场,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需要选择合适的基站布设位置,根据实地环境和需求确定合理的网络拓扑结构,并进行相应的勘探测量工作。
通过实地调研,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基站勘探设计的实际操作过程和注意事项。
4. 结果分析和总结学生根据实地调研的数据和信息,结合之前软件操作实践的结果,对勘探设计方案进行结果分析和总结。
根据实践的结果和错误的经验教训,学生可以进一步完善勘探设计方案,提高其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四、实训效果经过一周的实训,学生不仅加深了对基站的理解和认识,还通过实践操作提高了勘探设计的能力。
同时,通过团队合作,解决了实际问题,增强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实训结束后,我们进行了问卷调查,收集了学生的反馈意见。
大部分学生认为这次实训是非常有意义和实用的,他们觉得更加接触到了真实的工作环境和要求。
第三节基站选址勘察报告

机房电缆布置原则(续)
同类电缆最好合束布放、捆扎,但不能交叉 重要电缆用保护套管进行保护,如光纤 电缆走线要离暖气片及其管道1m以上 注意各种穿墙洞、走线架、走线槽的位置, 不能影响设备安装, 各种线缆不能阻挡机房通风,地板下有风道
电源安装位置设计要求
机柜侧面与墙的距离不少于0.8米 前面或后面与墙距离不少于1米 机房应留有不少于1米宽的通道
通信项目工程勘测
1 1
项目勘测概述
1.1项目背景
3G、LTE等商用网络建设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 基站工程勘察与设计是网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工程和技术层面选址勘察设计,工程上容易实施 并使网络质量达到最优,并直接影响无线网络性 能和建设成本。
1.2项目目标
掌握移动通信工程勘察方法 能执行移动通信工程勘察,完成工程勘察设计 能够完成工程勘察设计草图
0度 180度
90度 270度
基站机房勘测
在机房草图中标注机房的指北方向,机房长、 宽、高(梁下净高),门、窗、立柱和主梁 等的位置和尺寸;其他障碍物位置、尺寸。
基站机房勘测
机房的承重(指楼房):机房的承重要求为600 千克/平方米。一般的办公楼承重能力为200千克/ 平方米,民宅承重能力为150千克/平方米。勘察 时一定要注意机房的承重能力是否够用,如不够, 应现场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避免日后出现责任 事故。
采集基站的经纬度、海拔高度、建筑物高 度和已经存在的共站址的天线系统数据。
基站机房勘测
在勘察表格里记录建筑物的总层数、机房所 在楼层(机房相对整体建筑的位置),并结 合室外天面草图画出建筑内机房所在位置的 侧视图。
基站机房勘测
需要的话可以用照相机拍下照片。照片内容 包括基站周围的情况,基站设备安装空间, 和已有的天线系统结构和安装环境。拍摄基 站覆盖区域时以正北方向为准,一般可隔45 度共拍摄8张(根据情况也可拍摄4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前言
受XXXXXX的委托,我院承担其拟建的XXXXXXXXX基站的岩土工程勘察任务。
(一)项目概况
拟建基站位于XXXXXXXXX,勘察范围约为12×12m,通信基站为轻型钢结
4. 查明场地地下水埋藏条件,提供地下水位及其变化幅度;
5. 判定水和土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
6. 划分场地土类型和建筑场地类型,预测可能的地震效应,并提供抗震设计的有关参数。
(三)勘察依据
1. 工程勘察合同;
2.《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 (2009年版);
3.《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
4.《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
本次勘察投入设备有:GXY-1型工程钻机一台(套),标准贯入试验设备一套,JC-X2型静力触探测量仪一套,全站仪一台,d2-3水准测量仪一台,土工试验采取专业仪器、设备,软件系统采用建设部批准使用的上海澳泰克KT3000工程地质勘察信息处理系统。
(二) 勘察工作量
本次勘察野外工作于2011年7月31日开始,于当日结束。
依据勘察规范,
结合场区地质条件以及拟建物的特点进行勘察工作量布置。
本次勘察工作共布置勘探点3个,其中钻探孔2个,静力触探孔1个,总进尺34.30m,具体勘察工作量见下表。
勘察工作量一览
三、场地工程地质条件
(一)地形、地貌
勘察场区地形较为平坦,孔口标高29.11~29.96m。
地貌单元为XXXXXXX。
勘探点高程测量:勘探点的高程测量,用假定高程点引测,其具体位置见勘探点平面布置图,引测点高程假定为30.00m。
(二) 工程地质分层
根据钻探揭露、原位测试、土工试验成果综合分析研究,将勘察深度12.45m 内划分为三个工程地质层,现分述如下:
1. ①杂填土层:
灰褐色,结构松散,以粘性土夹砖块、毛石为主。
层底标高28.96~28.21m,。
2.统计结果
根据现场标准贯入试验、静力触探、室内土工试验成果等,经统计、分析、计算,地基土主要物理力学性质指标见附表1:《地基土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及原位测试成果表》。
四、水文地质条件及评价
)。
外鉴定和该地区已取得的成熟经验求得各工程地质层承载力特征值(f
ak
E一览表
各工程地质层承载力特征值f ak及压缩模量平均值
s
(二) 场地地震效应及稳定性、适宜性评价
1. 地震基本烈度
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勘察地区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0g,所属的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
2.场地类别
第①工程地质层杂填土层:结构松散,力学性质差,应开挖清除。
第②工程地质层粉质粘土层:呈硬塑状,为中等压缩性土,承载力高。
第③工程地质层粉土层:埋藏深,湿,呈中密至密实状,承载力较高。
(五) 基础方案及持力层选择
1.天然地基
基础型式可采用独立基础,以第②工程地质层作为天然地基持力层。
2.桩基础
如天然地基不能满足设计要求,可采用钻孔灌注桩基础,桩长以10.00m为宜。
根据原位测试并结合本地区经验估算出场地各土层的侧阻力特征值q sia和端阻力特征值q pa,具体如下:
桩的侧阻力特征值(q sia)与桩的端阻力特征值(q pa)表
1. 通过综合勘察手段,查明了场地工程地质条件,分三个工程地质层;
2. 提供了地基土承载力特征值并进行了评价
第②工程地质层粉质粘土层:f ak=200kpa
第③工程地质层粉土层:f ak=160kpa
3. 拟建物场区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0g,所属的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
4. 估算土层等效剪切波速为245(m/s),场地覆盖层厚度大于50m,建筑场地类别为Ⅲ类。
5. 勘察场区内无软弱土、液化土层分布,属建筑抗震一般地段,适宜建筑。
6. 依据区域地下水资料:场区地下水按环境类型水对混凝土结构具微腐蚀性;按地层渗透性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具微腐蚀性;地下水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