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中考语文阅读理解1
2011北京中考语文基础答案及深度解析

2011北京中考语文基础答案及深度解析那夜雨多夏意浓,紧张地迎来了2011年的中考。
考试后,很多孩子发短信来,通报着发挥稳定,也偶有学生因基础题今年大变身稍显郁闷。
细看2011中考语文真题,不禁感慨颇多。
稳中求变,所言不虚。
一、选择第1题,字音辨析。
该题出现了很多历年中考的老朋友:07年北京真题的“情不自禁(jìn)”、“机械(jiè)”、04年北京真题的“脂肪(zhǐ)”、09年北京真题的“追本溯源(shuò)”。
10年人教模拟“诘责(jié)”、09年河北真题“捕(pū)风捉影”,考纲新增词汇“鸟瞰(kàn)”、“惩恶扬善(chéng)”,我们也进行过强调练习。
尤其“翘首(qiáo)”、“脂肪(zhǐ)”,在最后的点题班,我们又再次引出。
所以,本年的第一题,对于我们的学员,应该是“开门红”。
正确答案:C此题难度:★★★第2题,字义辨析。
该题新增词汇及成语(本色、专心致志)同字异义巧妙融合,此题出的着实用心良苦。
也因为初中语文,学生对词语及成语独字的释义训练较少,所以简化了难度,让学生去选择“解释及判断都不正确”的一项。
学生如若对字义实在没有把握,运用之前的近义词或者相近的词语释义代入解题,甚至排除法,都可选出答案。
如,兴致(兴趣)和我们之前训练的04年北京真题“错落有致”的致字(极有情趣,使人看了有好感)有些近义,这样即可推断出答案。
正确答案:B此题难度:★★★☆第3题,关联词语选择。
关联词的选择是一个熟能生巧的过程,仅靠语感解题自然无底气。
要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针对性训练。
我们在中考前针对性给学生训练的09年湖北真题、09年辽宁真题,都是4个关联词语的衔接选择。
训练之下,应对北京真题3个关联词语的衔接,自然不是难事。
“年代久远”和“画作的墨迹已有些暗淡”是因果关系,和之后的“丝毫掩盖不住它内在的神韵”构成转折关系,答案显而易见。
2011年中考语文试卷参考答案

2011年北京市高级中等学校招生考试语文试卷参考答案一、选择二、填空7.(1)答案:水面初平云脚低(2)答案:长烟落日孤城闭(3)答案: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4)答案: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8.答案:①朝花夕拾②仙台③弃医从文三、综合性学习9.答案:(1)主要措施:①发展轨道交通②提高公交车运营能力(2)思路: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对小客车和公务用车实施限制。
10.答案:(1)说明:①公交车密度加大,乘车人增多②尾号限行后,车流量减少③停车费上调,停车数量下降(2)结论:市政府治理道路交通拥堵见到成效11.答案示例:北京市治理道路交通拥堵的思路及取得的成效四、文言文阅读12.答案:(1)践踏(用脚踢;踢)(2)停止。
这里是“止而不为”的意思。
(放弃;止)13.答案:轻蔑地呼喝着给他吃(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吆喝着给他)。
14.答案:(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五、现代文阅读(一)记叙文阅读15.答案:①闷闷不乐②再次关心年轻人的工作并述说修鞋经历③受到挖苦,感到不满④似有所悟16.答案:第一处“那个”,指给比自己学历低的人打工,挣钱还少,感到丢人。
第二处“那个”,指一个大学生毕业后去修鞋,大材小用。
心理:表现了年轻人把人和工作分成了高低贵贱的心理。
17.答案示例:修鞋人大学毕业后,凭自己的努力将修鞋摊儿变成了修鞋小屋,把修鞋工作做得有模有样;修鞋之余,还在杂志上发表小说,追求自己的梦想;他能够面对现实,在生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这些都对年轻人转变思想、思考自己的人生道路产生了影响。
由此看来,修鞋人这一人物形象的主要特点是脚踏实地和有人生追求。
(二)说明文阅读18.答案示例:【甲】【乙】两个语句不能调换位置,因为,其一,【甲】句与前面的“危害”一句直接相关;其二,【乙】句与后面的“造福”一句直接相关;其三,两句调换后语段表达的重点与原意不符。
2011年成都中考语文试卷及答案解析

2011年成都中考语文试卷A卷(共100分)第I卷(选择题共18分)一、基础知识(9分,每小题3分)1.下面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刚才还是白云朵朵,阳光灿烂,一霎.(shà)间却又是乌云密布,大雨倾.(qīng)盆。
B.唱的多是情歌酬和,或见景生情,即物起兴.(xìng),用各种譬.(pì)喻比赛机智才能。
(chán)催我入眠。
C.我在幼发拉底河沐浴,在刚果河畔.(bàn)我盖了一间茅舍,河水潺潺..D.他们有确信,他们在前仆.(pū)后继地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抹.(mǒ)杀,消灭于黑暗中。
2.下面语句中书写准确无误的一项是( )A.开始,斑羚们发现自己陷入了进退惟谷的绝境,一片慌乱,胡乱蹿跳。
B.当有情人向我倾诉他自己为爱情所苦时,我陪伴他长嘘短叹,帮助他将衷情吐露。
C.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骛,便是敬。
D.在车轮扬起的滚滚黄尘里,在一片焦燥恼怒的喇叭声里,那一片清阴不再有用处。
3.下列语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面对美味大餐,我们却常有味同嚼蜡的感觉,是物质生活过于丰富让我们无法选择,还是我们的味....觉麻木了呢?,只顾眼前利益,滥用食品添加剂以获取高额利润,严重危害了百B.某些食品生产经营企业鼠目寸光....姓健康。
,将不同的书视为自己的朋友,就能增长阅历,丰富思想,增添情趣。
C.与书为友能够让你获益匪浅....D.微博上,不同群体表现出的特征各异:“70后”好为人师,制造深度话题;“80后”从不袖手旁...观.,参与度较高;“90后”则基本上是娱乐。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6题。
(共9分,每小题3分)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2011年哈尔滨中考语文试题答案

哈尔滨市2011年初中升学考试语文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说明:考生的主观题答案只要与参考答案意思相近即可酌情给分;如果考生的答案与参考答案不一致,但符合题目要求且言之成理,也应酌情给分。
一、积累与运用(25分)(1—6题各3分)1.C 2.D 3.B 4.D 5.B 6.C7.(7分。
每空1分,错字、漏字、添字则该空不得分)(1)树木丛生 (2)而无车马喧 (3)了却君王天下事 (4)明灭可见 (5)有约不来过夜半 (6)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二、阅读(45分)(一)阅读《口技》,回答8—10题(8分)8.(2分)(1)中间:其中夹杂着 (2)名:说出9.(4分)(1)客人们(听到这里),心情稍微放松了,身子渐渐坐正了。
(2)忽然醒木一拍,各种声响全都消失。
10.(2分)简单高超(二)阅读《宣纸》,回答11—14题(10分)11.(2分)宣纸的制作方法与一般纸有很大的不同12.(3分)宣纸有润墨性、耐久性和变形性。
13.(2分)作比较列数字14.(3分)因为宣纸呈碱性,这使其能够抵抗空气中“酸性气体”的侵蚀,其纸内纤维才不易发生化学变化,纸也不易出现颜色变黄、强度下降等情况,所以宣纸的耐久性远超普通纸。
(三)阅读《盲道上的爱》。
回答15—19题(14分)15.(2分)没有注意到车子侵占了盲道,没有自觉主动地帮助盲人的意识。
(或不明方老师搬车的原因和意图)16.(4分)如果方老师的女儿真的失明,会对方老师的女儿、方老师及她的家庭带来非常大的影响,所以医生让她做好“充足的心理准备”。
(或因为方老师的女儿有可能失明,医生怕方老师到时承受不了,所以医生让她做好“充足的心理准备”)方老师的“决定”是要把自己的眼睛捐献给女儿。
方老师的“准备”是为了让自己适应失明以后的生活,开始闭眼做家务,练习走盲道。
17.(3分)父女俩通过方老师表演走盲道,才知道了方老师为了不让女儿失明所做的决定和准备。
他们被这种伟大而无私的母爱深深地感动了,所以流下了眼泪。
广东省2011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真题

广东省2011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真题被妖魔化的沙尘暴李栓科①刚刚掠过我国及日本的沙尘暴,所到之处,飞沙走石、黄沙弥漫。
一时间舆情沸腾。
②然而,人类没有必要、也没有能力阻挡沙尘暴的发生。
③沙尘暴古已有之,且有一定的周期性。
早在几千万年前,青藏高原的隆起,阻挡了来自印度洋湿润的西南季风,在中亚和我国的西北地区形成了大范围的干旱和荒漠区,这一区域又正处在西风带上。
这些是沙尘暴形成的根本原因,与人类的活动无关。
但人类发展过程中的过度放牧、开垦种植和砍伐森林,使许多土地裸露,确实增加了沙尘暴的强度和频次。
④沙尘暴作为一种自然现象,是地球自然生态系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和其他许多自然现象相互关联、互为因果。
假如我们消灭了沙尘暴及其源头的沙漠干旱地区,也就消灭了地球上的多种自然生态,绝灭了适应干旱气候的一切物种,并会引起全球所有自然系统的更加可怕的反馈和报复,甚至引发我们难以想象的灾难。
⑤沙尘暴所造成的危害人人可见,但并非有害无利。
⑥首先,沙尘暴塑造了近百万平方公里的黄土高原。
正是黄土高原疏松土壤的易耕性,才使我们的先民择此生根繁衍。
沙尘暴还使荒芜死寂的诸多海岛身披沃土,从夏威夷群岛、日本列岛到我国的庙岛群岛,无一不是沙尘暴的受益者。
其次,沙尘暴所迁移的沙尘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一些地区土壤的不足。
如撒哈拉沙漠每年因沙尘暴向亚马逊盆地输入的沙尘量就有约1300万吨,相当于该地区每年每公顷增加了190公斤的肥沃土壤。
沙尘暴能有效地缓解酸雨。
沙尘含有丰富的钙等碱性阳离子,这些外来的和地面扬起的碱性沙尘都能有效地中和酸雨。
我国北方地区工业很发达,但除了个别城市以外很少有酸雨发生,这与北方常有沙尘天气有很大关系。
沙尘暴还维系了海洋生态系统的循环与稳定。
沙尘含有丰富的营养物,一些海域淤泥中的营养物约40 010是由沙尘暴带入的,促进了该海域生物的繁茂。
⑦事实上,处在什么自然带上.就有什么样的降水和温度,就只能生长什么样的植被,这是人类所不能改变的。
2011年北京市中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2011年北京市高级中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语文试卷第Ⅰ卷(共70分)一、选择。
下面各题均有四个选项,其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选出答案后在答题卡上用铅..笔把对应题目的选项字母涂黑涂满。
(共12分。
每小题2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捕获(pǔ)单薄(bó)情不自禁(jìn)...B.翘首(qiáo)脂肪(zhǐ)追本溯源(shuò)...C.诘责(jiã)鸟瞰(kàn)谆谆教诲(zhūn)...D.惬意(xiá)机械(jiâ)惩恶扬善(chãng)...2.依据对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解释,判断词语意思都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色——变本加厉..解释:“本”有“原来”的意思。
判断:“本色”指原来的面貌;“变本加厉”之变得比原来更加严重。
B.兴致——专心致志..解释:“致”有“实现”的意思。
判断:“兴致”指兴趣实现了;“专心致志”指专心地去实现志向。
C.预测——变化莫测..解释:“测”有“推测”的意思。
判断:“预测”指预先推测;“变幻莫测”指变化多端,难以推测。
D.畅游——畅所欲言..解释:“畅”有“尽情”的意思。
判断:“畅游”指尽情地游览;“畅所欲言”指尽情地说出想说的话。
3.在下面与段中,依次填入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分藏于大陆和台湾的元代名画《富春山居图》首次在台湾“合璧”展出。
这幅描绘富春江两岸秀丽景色的画作,年代久远,画作的墨迹已有些暗淡,丝毫掩盖不住它内在的神韵。
A.因为所以但是 B.不仅而且但是C.尽管但是所以 D.由于而且所以4.下列句子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每年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为了倡导公众积极参与环境保护,今年我国确定的主题是“共建生态文明,共享绿色未来。
”B.传说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是为纪念我国著名诗人屈原而设立的。
因为屈原,人们记住了端午。
2011年上海中考语文_真题_答案_全解析

2011年上海中考语文答案全解析一文言文部分(一)默写18分1.草枯鹰眼疾,(《观猎》)2.欲把西湖比西子,(《饮湖上初晴雨后》)3. ,千载谁堪伯仲间。
(《书愤》)4.当年万里觅封候,。
(《诉衷情》)5. ,思而不学则殆。
(《孔孟论学》)6.醉翁之意不在酒,。
(《醉翁亭记》)(二)阅读下面的词,完成第7-8题(4分)如梦令--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7.“浓睡”在词中的意思是。
(2分)8.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 “雨疏风骤”的意思是雨点稀疏,晚风急猛。
B “海棠依旧”是此人对“卷帘人”的回答。
C “绿肥红瘦”描写出雨后海棠花的情景。
D 这首词篇幅短小,有人物,有对话,意味深长。
(三)阅读下文,完成低9-11题。
(8分)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cù)。
殚(dān)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徙(xǐ),饥渴而顿踣(bó),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jiè)也。
曩(nǎng)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非死则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huī)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吾恂恂(xúnxún)而起,视其缶(fǒu),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
谨食(sì)之,时而献焉。
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
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9.上文节选自课文《》,作者柳宗元是(朝代)的作家。
(2分)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3分)谨食之.,时而献焉。
11.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蒋氏上交捕来的蛇是为了抵充税赋。
2011年江西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2011年江西中考语文试题上传: 陈苏庆更新时间:2012-1-13 阅读:160江西省2011年中等学校招生考试语文试题卷说明:1.本卷共四大题,27小题,全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2.本卷分为试题卷和答题卷,答案要求写在答题卷上,不得在试题卷上作答,否则不给分。
一、语文知识和语言表达(18分)1.下列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2分)A.哽咽(yàn)迁徙怒不可遏(è)不知所措B.鄙夷(bǐ)狼籍惟妙惟肖(xiāo)根深蒂固C.污秽(huì)忐忑锲而不舍(qiè)眼花缭乱D.嫉妒(jì)震撼义愤填膺(yīnɡ)锋芒毕露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2分)A.面对突如其来的熊熊烈火,为了六条幼小的生命,王茂华老师毅然跳入火海。
B.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C.从前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只是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荡然无存。
D.2011年4月24日,是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纪念日,海内外五万多名清华学子重回母校,追忆青春岁月,共享天伦之乐。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A.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B.昨日,记者从省国土部门获悉,我省已全面启动今年灾害防治。
C.游览者必然也不会不忽略另外一点,就是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
D.能否彻底治理酒后驾车的乱象,关键在于有关部门严格执法。
4.下列句子顺序正确的一项是()(2分)①那该是大自然在多长的时间里的杰作!②我们居住的这个星球在最古老时代原是一个寂寞的大石球,没有一层土壤。
③想一想肥沃土地的来历,你会不由得涌起一种遥接万代的感情。
④经过了多少亿万年,太阳风雨的力量,原始生物的尸骸,才给地球造成了一层层的土壤,每经历千年万年,土壤才增加薄薄的一层。
⑤想一想我们那土壤厚达五十米的华北黄土高原吧!A.⑤②③④①B.③⑤①②④C.③②④⑤① D.⑤①③②④5.下列各项中的改句与原句相比,意思发生了明显变化的一项是()(2分)A.原句:农业局、卫生部和国家药监局都有责任监管和查处瘦肉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说阅读【基础知识网络】小说是同散文、诗歌、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
它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
小说阅读是记叙文阅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考的重要考查内容之一。
本专题主要就是帮助考生了解小说的构成要素,明确小说的表现手法,把握小说的主题思想,从而更好地进行小说阅读。
本专题的知识网络如下:⎪⎪⎪⎪⎪⎪⎪⎪⎪⎪⎪⎪⎩⎪⎪⎪⎪⎪⎪⎪⎪⎪⎪⎪⎪⎨⎧⎪⎪⎪⎩⎪⎪⎪⎨⎧⎪⎪⎪⎪⎪⎪⎩⎪⎪⎪⎪⎪⎪⎨⎧⎪⎪⎩⎪⎪⎨⎧⎩⎨⎧⎩⎨⎧映主题:对社会生活的反欧亨利笔法烘托实写和虚写悬念和释念埋伏和照应表现手法结局高潮发展开端情节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环境形象塑造描写手法人物三要素小说 【考点解读】一、小说的三要素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环境和情节。
三者中,人物是小说的核心,小说的主要任务是塑造人物,写出鲜明的人物形象来,情节是小说的骨架,环境是小说的依托。
小说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主要采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外貌描写、心理描写和神态,还有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的细节描写。
故事情节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有时为了介绍人物和背景在开头加上“序幕”,为了深化升华主题在结尾加上“尾声”。
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是为了衬托人物、渲染气氛,给情节的发展提供背景和场所。
社会环境主要指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自然环境指人物活动的具体场景,如地点、气候、景色、场面等。
二、小说的阅读要求与考查趋向“新课标”在小说阅读方面的学习要求是:①整体把握小说叙述的内容,理清小说的情节。
②初步领悟小说的社会内涵,读懂小说所反映的社会主题。
③能对小说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进行简洁的分析评价。
④联系小说的社会背景,对作者的思想感情作出自己的评判。
⑤能对小说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进行多角度的赏析,特别要注意人物描写、环境描写、比喻句、双关句等在具体语境中的内涵和表达效果。
⑥对小说的一些表达技巧能初步赏析,明确表达技巧对情节的发展和刻画人物性格所起的作用。
⑦能在读懂小说内容、对人物作出分析基础上,展开联想和想象,对小说情节进行加工,以使小说人物性格和小说主题多样化。
在对小说进行命题时,以下几方面应为重点:①对小说三要素的考查。
这一点需要考生把握描写人物的手法和对人物的简单评析,掌握环境描写的作用,掌握情节变化的作用。
②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始终是命题的方向。
这一点主要考查学生概括能力,需要考生从整体感知文章,理解文章的总体思路,弄清结构层次,感受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③各地将会继续考查小说的表现手法。
随着微型小说的兴起,各种新的表现手法也会相继涌现,中考对这一点的考查将会更加灵活。
总之,小说的命题呈献形式仍是以主观题为主,但答案不惟一、鼓励学生有创意地表达阅读感悟的开放型试题会增加。
【金题解剖】一、(2004,福建莆田)阅读下面一篇小小说,完成17——21题。
(20分)文具盒司玉笙厉劲的北风篦子似地梳刮着裸露的皮肤,英的手背上就有了一道道血口子……娘说,女孩子家能识几个字就行了,遭那个罪咋?英听了,眼泪就扑塌扑塌掉下来。
常沾泪的那地方便有了印痕,似两片干柳叶。
过年了,乡里分给村里一些市里人捐的衣、物,村里再分到户。
听到吆喝声,娘带着英去领。
村长的家就是村里办公的地方,只比英的家多一张床和两把一坐就吱吱作响的白茬椅子子。
捐物只剩下一双皮鞋、一件半旧的红毛衣和一个塑料文具盒。
村长脸上透出难色,说,大妹子,拣一样吧,还有两家哩……娘就毫不犹豫地抓起那件红毛衣,抖了几抖就往英身上套。
英直往后趔趄,眼光却扎在那个文具盒上。
娘说,那物件不挡寒,要它咋?村长讪讪地笑了,说,这闺女有出息……娘叹了口气,将毛衣在手里窝来窝去,说,你真憨……英的眼泪又下来了。
娘说,甭哭,依着你还不行吗?得到这个文具盒,英把它当作宝贝,用布包好,放在枕边,从不往书包里装。
没人的时候,她就打开它——就像打开了一个天地:文具盒里有花花绿绿的贴画、课程表,还有一杆漂亮的自动铅笔……拿起自动铅笔,她就觉得自己也会在市里某个明亮、温暖的教室里……几年以后,英考上了中专,去市里上学。
临上路时,她没忘了将文具盒随身带上。
开学头一天,英拿出文具盒摆在桌上——惟一能和同学一样的,就是这一件了。
同桌叫丽,家就在市里。
看到那个文具盒,丽不屑地一笑。
待英掀开它,丽的眼睛就睁大了,那个课程表是她设计的……丽说,你真爱惜……英笑了,说,有了这个文具盒,我就不爱哭了。
你小时好哭不?丽不答,脸却红了。
她没敢说这个文具盒是为了让妈再买一个更好的而捐出的。
当时妈说这还能用,她就闹,还哭鼻子……英和丽成了好朋友。
临近寒假的一个周末,丽邀英去家里玩。
英不去,说,我娘说了,不让我到别人家去。
丽说,我妈妈主要是想见见你……英就去了。
从丽的家回来,英给家里写了一封信。
信里说,娘,我想要一件红毛衣……1.小说开头一段描写说明了什么?(3分)答:[答案]说明英缺少御寒的衣服,生活十分贫困。
[解析] 本题考查景物描写的作用。
由“裸露的皮肤,英的手背上就有了一道道血口子”可以看出英的生活生分贫困。
此题要求较宽,只要答出大意即可得满分。
2.面对三件捐物,娘为什么选择红毛衣?英为什么选择文具盒?(4分)答:[答案] 娘选择红毛衣,因为它可以御寒,实用。
英选择文具盒,是因为英要读书,向往现代文明。
[解析]此题较为简单,可根据人物不同身份得出答案。
娘选择红毛衣,是因为生活十分贫困,缺少御寒的衣服。
英选择文具盒,是因为英想要读书,这一点由英后来继续求学可以看出。
3.“英直往后趔趄,眼光却扎在那个文具盒上。
”请解释“扎”在文中的意思,并说说“扎”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4分)答:[答案] “扎”在文中的意思是“紧紧地盯住”(或“专注地看”)。
“扎”字生动地表现了英对文具盒的喜爱,对读书的渴望。
[解析]本题考查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此题分两步回答,先解释“扎” 在文中的含义,但只解释为“盯”“看”等给1分,答出“紧紧地”或“专注地”给2分。
第二步答作用,应是用得生动传神,它充分表现了英对读书的渴望。
4.英说“有了这个文具盒,我就不爱哭了”,为什么?(3分)答:[答案] 因为文具盒为英打开了一个她所向往的现代文明的学习天地,给了她无尽的慰藉。
(大意对即可)[解析]本题考查对句子含义的理解。
文章开始提到英听娘说“几个字就行”,不能再读书时,就“眼泪就扑塌扑塌掉下来”,可见英非常喜欢读书,所以“有了这个文具盒”,英就有了“一个她所向往的现代文明的学习天地”,因此她就不爱哭了。
5.英原先执意选择文具盒,最后她又“想要一件红毛衣”,你对此有何看法?(6分)答:[答案] 姑娘爱美天性的表现。
但对英来说“想要一件红毛衣”这个要求太高,超出了自己家庭的承受能力。
[解析]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
回答此问题,首先要理解英“想要一件红毛衣”表现了姑娘爱美的天性,然后就此提出看法。
对美的看法,不论是理解、赞赏,还是批评,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二、(2004,吉林省,片段)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题目。
老师对我说何为我是从另一个大城市转学到那个学校的,而且也只读了半年就毕业了。
担任国文课的李先生也就是级任老师。
说实话,我当小学生时的作文成绩一直是很差劲的。
有一回还得到某老师触目的红笔批语:“文不对题”!颇有大喝一声以示训诫之意。
不过这并不影响我对文学的爱好,开始我随同可爱的木偶匹诺曹经历了种种奇遇,旋即又钻进《水浒传》、《三国演义》和《西游记》迷人的世界里。
到了李先生的课堂上,我不胜奇怪,从第一堂作文课直到期终的毕业考试,仿佛一次又一次的奇遇,我的作文忽然就变得优秀起来,几乎每篇都名列第一。
有几次,李先生还在课堂上当众朗读我的作文,时或即席讲述一番,详细分析为什么要加以赞扬的原因,这时他那瘦削的脸上就泛起兴奋的红光。
倘有用辞不当之处也必定加以指正。
凡是他批改过的作文,即使一个错误的标点符号,在他深度的近视眼下也决不会放过,他于是稍稍停顿片刻,向我投来逼人的眼光。
那闪闪发光的视线里既有严格的要求,也有热烈的期望。
他无声的话比说出来的要多得多,末了总是一阵呛咳,朗读也到此中止了。
这实在使我感动又难过。
在李先生的教诲和鼓舞下,就这样结束了我的小学时代。
现在一转眼就要离别了,半年来课堂上的情景又历历在目。
一阵掌声,我从沉思中抬起头来。
简单的欢送仪式举行过后,在铺着洁白台布的一字形长桌尽头,李先生侧身站在桌旁。
还没有开口,他用手帕掩着嘴咳了一会儿,随后以他锐利的眼光扫视全场。
我想,只有一颗真正火热的心,才能隔着厚厚的镜片闪射那样炽热的光芒。
“哦,毕业了。
”李先生说了几句贺词,停停,他又讲下去,几乎变成愤激的大声呐喊:“鲁迅先生说过,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同学们!你们往后走哪条路,由你们选择,可是千万别重蹈覆辙,再踏上前人走过的那条自取灭亡的绝路!不!你们要去闯出一条崭新的路,去,去吧,去走新的路!”听起来声音有点古怪。
这临别赠言有若沉闷黑夜里爆出一声惊雷,全场的同学无不为之愕然。
李先生过于激动,慢慢坐下来,呛咳着。
我近旁一个女同学埋下头去,一缕长发云彩般披落在肩头。
她闭上眼睛,泪珠滚落在她苍白的脸上。
文中李先生引用的鲁迅先生的话出自鲁迅的哪篇文章?这篇文章中你印象最深刻的人物是谁?结合文章内容概括他(她)的主要特点。
(5分)文章:人物:特点:[答案]文章:《故乡》人物和特点:例(1)少年润土:天真活泼、聪明能干的小英雄。
例(2)中年润土:善良忠厚、勤劳朴实、麻木迟钝、生活艰辛的农民。
例(3)杨二嫂:尖酸刻薄、贪小便宜、性格扭曲的小市民。
例(4)“我”:同情劳动人民、具有进步思想、辛苦辗转的知识分子。
(共5分,文章题目1分,人物1分,特点3分。
意对即可)[解析]此题巧妙地将课外知识同课本内容联系起来,考查学生对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分析概括能力。
第1问只要考生能够熟练掌握课文,就能够答出来,答案是出自鲁迅的《故乡》。
第2问和第3问直接关联,可放在一起回答,《故乡》中涉及的人物不多,但都个性鲜明,考生应有明确的印象。
如少年润土,是月夜下看瓜的那个天真活泼、聪明能干的小英雄;中年润土是在生活的重压下虽善良忠厚、勤劳朴实但已麻木迟钝的农民;“豆腐西施”杨二嫂尖酸刻薄的形象都栩栩如生,活灵活现;还有文中的“我”,是一个同情劳动人民、具有进步思想、辛苦辗转的知识分子。
此题分值较少,因此只要答出要点即可,不需细细分析。
【技法解析】一、抓住人物形象描绘的特点,了解反映的社会生活。
人物形象在文学作品中占有重要地位,分析鉴赏作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我们阅读文学作品的重要任务,同时也是中考考查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描写人物的手法主要有肖像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
2004年自贡市中考题《泥活》一文就考查到对冯老汉这个人物的描写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