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五课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七律·长征》教案【先学后教】

5 七律·长征学习目标: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课文。
2、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的精神。
一、板题示标本节课我们来学习第5课《七律长征》(板书课题)。
师:本文的题目是“七律长征”,那么“七律”指什么呢?(七言律诗的简称。
七律是律诗的一种,每篇一般为八句,每句七个字;包括四联:首联、颔(hàn)联、颈联、尾联,中间四句按常规要用对仗。
)师:知道了什么叫“七律”?那么你对长征了解多少呢?(出示图)(课件图片解说词:中国工农红军为北上抗日,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于1934年10月从江西瑞金出发,一路跋山涉水(指图),翻过五岭,突破乌江天险,四渡赤水,越过气势磅礴的乌蒙山,接着又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沪定桥,然后爬雪山,过草地,最后翻过岷山,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
在这短短的一年时间里,红军战士开动每人的双脚,长驱二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完成举世无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短短一年,跨越十一个省, 二万五千里,相当于38次徒步到武汉,521次步行到宜昌,2500倍宜化到学校的距离!天上有蒋介石的飞机在轰炸,地上有蒋介石的步兵在围追堵截。
再有党中央的分裂,真是难上加难。
)师:就让我们走进诗中去细致地了解长征的经过。
(出示诗)首先,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投影显示)。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课文。
2、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的精神。
有信心完成学习目标的同学请举手,(好,请放下。
)为了更好地完成学习目标我们将进行三场比赛,先看第一场比赛。
二、第一次“先学后教”——比正确朗读诗歌师:请大家看自学指导自学指导要求:请大家听配乐朗读,听准字音,自己练读,3分钟后比谁读得最好。
课件出示诗歌。
三、第二次“先学后教”——比正确理解诗意师:诗大家读得这么流利了,相信也能理解得很好,请看自学指导(出示)。
自学指导: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诗句,并参看注释,理解诗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六年级语文上册 第5课 尼尔斯骑鹅历险记课件 语文S版

一、前置性学习检测
我会读
诧异
旋转 恳求
我会认
翅膀
宿夜 恳求
瑞典
晕眩 呼啸
亲戚
耷拉 怜惜
树杈
幸亏 警惕
安慰
竭力 降临
毫不理会 陀螺夜幕
出其不意 蹑手蹑脚
百爪挠心 无声无息
二、感知研学
1.默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 2.想想课文写了什么内容。
三、读悟品学
再读课文,找出文章中描写事件的部分。 认真读一读,你觉得尼尔斯是一个怎样的孩 子? 交流:第2~10自然段
尼尔斯看 准机会,搂住 了他的脖子。
在一块巨大的浮冰上面,整群野鹅已 经聚集起来,他们一见尼尔斯,就快乐地 拍起翅膀来。
四、讨论交流
1、升华感情
你想对尼尔斯说点什么?
2、资源共享
你还积累哪些有关人与动物之间的 故事或语句?全班交流。
信赖往往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冯骥才《珍珠鸟》”
五、反思促学
1.搜集阅读《尼尔斯骑鹅历险记》 的原著。 2.阅读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故事。
3.绘制手抄报《我和动物有个约 会》。
谢谢观看!
• • • • • • • • • • • • • • • • • • •
1、聪明的人有长的耳朵和短的舌头。 ——弗莱格 2、重复是学习之母。 ——狄慈根 3、当你还不能对自己说今天学到了什么东西时,你就不要去睡觉。 ——利希顿堡 4、人天天都学到一点东西,而往往所学到的是发现昨日学到的是错的。 ——B.V 5、学到很多东西的诀窍,就是一下子不要学很多。 ——洛 克 6、学问是异常珍贵的东西,从任何源泉吸收都不可耻。 ——阿卜· 日· 法拉兹 7、学习是劳动,是充满思想的劳动。 ——乌申斯基 8、聪明出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 --华罗庚 9、好学而不勤问非真好学者。 10、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11、人的大脑和肢体一样,多用则灵,不用则废 -茅以升 12、你想成为幸福的人吗?但愿你首先学会吃得起苦 --屠格涅夫 13、成功=艰苦劳动+正确方法+少说空话 --爱因斯坦 14、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 -《真心英雄》 15、只有登上山顶,才能看到那边的风光。 16只会幻想而不行动的人,永远也体会不到收获果实时的喜悦。 17、勤奋是你生命的密码,能译出你一部壮丽的史诗。 18.不要看我失去什么,只看我还拥有什么。 17.当你跌到谷底时,那正表示,你只能往上,不能往下! 20.不同的信念,决定不同的命运! 21.成功这件事,自己才是老板! 22.暗自伤心,不如立即行动. 23.挫折时,要像大树一样,被砍了,还能再长;也要像杂草一样,虽让人践踏,但还能勇敢地活下去. 24.不要以为还存在,就永远不会失去. 25.随随便便浪费的时间,再也不能赢回来. 26.成功是优点的发挥,失败,是缺点的积累. 27.生命是罐头,胆量是开罐器. 28.只要有斗志,不怕没战场. 29.人没有选择的出生环境的权利,却有改变生活环境的权利. 30.人不冒险,枉为一生. 31.最困难的时候,就是距离成功不远了. 32.再多一点努力,就多一点成功. 33.除非想成为一流,否则就是二流. 34.在你内心深处,还有无穷的潜力,有一天当你回首看时,你就会知道这绝对是真的. 35.成功,往往住在失败的隔壁!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七律长征》ppt课件【部编版】

倍速学习法 学习好方法
3.说说颈联的意思。“暖”“寒”两个字的妙处体 现在哪里?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 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 热气腾腾。大渡河险桥横 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 根铁索,寒意阵阵。
倍速学习法 学习好方法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暖”写出了5月春暖的 金沙江风高浪急、暖气蒸 腾的实景,烘托出红军战 士渡江脱险的喜悦心情和 一片沸腾的景象。
整体感知
1.想一想,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事? 红军长征战胜了各种艰难险阻,最后取得了胜利。
2.这首诗用艺术手法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哪几幅红军长征途中 威武雄壮的“征难图”?
腾越五岭,疾跨乌蒙,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 喜踏岷山雪。
课文讲解
1.朗读全诗,思考:哪两句是全诗的总纲?这两句的 意思是什么?体现了红军什么精神?
2.读一读,说说诗句的意思和表达的情感。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解析: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可在红 军眼里不过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气势雄伟的乌蒙山, 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小小的泥丸在滚动。
诗人把翻越崇山峻岭看作是“腾细浪”和“走泥 丸”,表现了红军不断战胜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和英 勇豪迈的气概,表达了诗人对红军的赞颂之情。
写作方法
本诗依据生活的真实顺序叙述长征途中的典型场景和史实,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腾”“走”以动写静;“暖”“寒” 赋予云崖、铁索以感情色彩;“更喜”“开颜”将雪山之貌与 红军之情相交融。
本诗巧用夸张手法,体现了诗人的奇特想象、博大胸襟和 英雄气魄,体现了诗作的革命浪漫主义风格。
课文结构
七律 长征
部编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
课文导入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5课七律长征相关资料

1.长征: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撤离长江南北各苏区,转战两年,到达陕甘苏区的战略转移行动。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攻占700多座县城,红军牺牲了营以上干部多达430余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共击溃国民党军数百个团,其间共经过14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红一方面军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
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
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万里长征的胜利结束。
2.巧渡金沙江:金沙江位于长江的上游。
它穿行在川滇边界的深山狭谷间,江面宽阔,水急浪大。
如果红军过不去,就会被敌人压进深山狭谷,遭致全军覆灭的危险。
当红军大队人马向金沙江挺进时,蒋介石如梦初醒,认定红军的目的地既不在贵阳,也不在昆明,而是“必渡金沙江无疑〞。
1935年4月28日,他下达命令,控制渡口,毁船封江。
就在红军进抵金沙江前夕,江边的敌人已将所有船只掠到北岸了。
1935年5月3日,军委干部团的同志们接受了抢夺皎平渡的任务。
他们二话不说,翻山越岭180里,当天夜晚就来到了金沙江边。
在渡口,他们幸运地找到了两条船。
原来这两条船是送探子来南岸探查情况的,探子不知跑到哪里去了.......然后,他们乘坐这两条船悄悄地渡到北岸。
敌人的哨兵以为探子回来了,不以为然。
他们来了个突然袭击,一举消灭了一连正规军和一个保安队,控制了皎平渡两岸渡口。
后来,他们又找到了五条船,发动了36名艄公。
与此同时,红一军团赶到了龙街渡口,红三军团赶到了洪门渡口,但这两个渡口都没有船只,加上江宽水急无法架桥。
军委命令他们迅速转到皎平渡过江。
从1935年5月3日至9日,在7天7夜的时间里,红军主力就靠这7只小船沉着地过了江。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第5课通常是《七律・长征》一、生字词会写的字:律、崖、渡、索。
多音字:难:nán(困难)、nàn(灾难);磅:bàng(磅秤)、páng(磅礴)。
近义词:等闲—平常、磅礴—雄伟、逶迤—蜿蜒。
反义词:逶迤—笔直、开颜—愁眉。
词语解释:逶迤,形容道路、山脉、河流等弯弯曲曲、延续不绝的样子;磅礴,(气势)盛大,雄伟;等闲,平常,不放在眼里;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开颜,露出笑容。
二、诗句解析“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首联开门见山,“不怕”二字表现出红军面对长征过程中的千难万险全无惧色,“等闲”则将困难轻轻一瞥,表现出红军藐视困难、从容不迫的自豪感,这两句奠定了全诗的基调。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颔联运用对偶和夸张的修辞方法,先用“逶迤”和“磅礴”极言山势雄险,后用“细浪”和“泥丸”的比喻言其渺小,表现出了红军藐视困难的英雄气概和敢于战胜一切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颈联概括了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两件事,“暖”字写出了金沙江风高浪急、雾水飞溅的实景烘托出红军战士渡江脱险的喜悦心情和一片沸腾的景象;“寒”字既烘托出泸定桥险恶的形势,又描绘出红军战士浴血奋战飞夺泸定桥的壮烈情景。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尾联的“更喜”和首联的“不怕”前后呼应,强化了主题,表现了红军战士无比喜悦的心情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展现了红军历经艰难险阻后即将取得胜利的喜悦和对未来的信心。
三、文学常识七律是七言律诗的简称,每篇共有八句,每句七个字;偶句末字押韵,中间四句对仗;分为四联,每联两句,分别是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
作者毛泽东,字润之,笔名子任,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
四、主题思想本诗通过对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艰难历程的生动描绘,热情地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怕艰难困苦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五课批注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五课批注六年级上册语文课本的第五课《七律·长征》是一首描述红军长征的诗歌,作者是毛泽东。
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批注:全文如下: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批注:1、“红军不怕远征难”:此句为全诗的总领句,概括了红军在长征中面临的艰难险阻,表达了红军对于困难不畏惧,勇往直前的精神。
2、“万水千山只等闲”:此句进一步强调红军面对自然障碍的从容不迫,表现了红军的坚韧和顽强。
3、“五岭逶迤腾细浪”:此句描述红军穿越五岭山脉的情景,用“腾细浪”来比喻红军行军的从容和矫健,生动地展现了红军在长征中的英勇形象。
4、“乌蒙磅礴走泥丸”:此句以乌蒙山为背景,用“走泥丸”来比喻红军在乌蒙山行军的轻盈和矫健,进一步展现了红军的英勇无畏。
5、“金沙水拍云崖暖”:此句描述红军在金沙江畔的战斗和生活情景,通过“云崖暖”的描写,表现出红军的顽强和英勇。
6、“大渡桥横铁索寒”:此句描述红军在泸定桥的战斗场景,通过“铁索寒”的描写,展现了红军在面对艰难险阻时的英勇无畏。
7、“更喜岷山千里雪”:此句描绘了红军在穿越岷山的艰苦情景,但句末的“更喜”表达了红军在面对困难时的乐观和积极向上的精神。
8、“三军过后尽开颜”:此句是对全诗的总结,表达了红军经过艰苦跋涉后胜利的喜悦,展现出红军团结一致、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
通过这些批注,可以更好地理解《七律·长征》这首诗所表达的主题和情感,以及它在描绘红军长征中的重要地位。
这首诗以其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比喻,展现了红军在长征中的英勇无畏、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是理解和欣赏中国现代革命历史的重要文本之一。
此外,这首诗在文学艺术上也有很高的价值。
它以七言律诗的形式,运用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写,展现了红军长征的壮丽画卷。
同时,这首诗的语言简练明快,节奏感强烈,读来朗朗上口,具有很高的艺术感染力。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5 课《七律·长征》课后作业及答案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5课《七律·长征》课后作业及答案一、看拼音,写字词,并用“√”选择加点字的正确读音。
古代名画《富春山居图》描绘了富春江两岸初秋的景色,展卷观赏,人随景移,引人入胜。
那景色或江水翻腾,或山峦逶迤.(yí y ǐ),或yún yá()竞秀。
画中不仅有气势磅.(bàng páng)礴之景,还有渔歌唱晚、dù()口垂钓的闲情逸趣,这幅画不愧是传世精品。
二、词语理解。
1.“金沙水拍云崖暖”中“云崖”的意思是。
与“悬崖”相比,“云崖”更能体现出。
2.“万水千山只等闲”中“只等闲”的意思是。
“万水千山”的意思是,这里的“万”“千”都是虚指,形容很多。
下面词语中也含有数字,其中不是表示虚指的是()。
A.烟花三月B.一日千里C.十全十美D.百炼成钢三、品读诗句,深入感悟。
1.“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对于句中的一“暖”一“寒”,下面理解正确的有()(多选)A.从“暖”和“寒”可以看出巧渡金沙江和飞夺泸定桥两次战役是在不同季节发生的,从侧面反映出红军长征历时之长。
B.一“暖”一“寒”不仅写出了当时的天气情况,还写出了人们的心理感受。
C.作者将两种截然相反的心理感觉进行对比,突出了红军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
D.“暖”字形象地概括出巧渡金沙江后热烈沸腾的景象和战士们喜悦的心情;“寒”字形象地写出了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的艰苦激烈、惊心动魄。
2.“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从诗句中的“逶迤”“磅礴”等词语,我感受到山的。
作者把五岭山脉、乌蒙山分别比作和,写出了山的。
这样写的好处是,诗句的意思是。
从诗句中我感受到红军战士精神。
3.“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诗句是围绕一个“”字来展开的,从中我体会到了红军战士翻过岷山时的喜悦心情,耳边仿佛听到了红军战士在欢呼:“。
”四、回顾诗歌,完成练习。
1.下面是对朗读这首诗歌的理解,其中说法错误的一项是()A.读“五岭逶迤”“乌蒙磅礴”时要突岀五岭山脉的绵延不绝、乌蒙山的气势磅礴,而“腾细浪”“走泥丸”则要读得平淡,表现出红军不怕困难的精神。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 第5课 七律长征课前预习课件

字义:横过水面。如:渡江
渡
组词:(渡口)(横渡)(渡过难关)
dù 度
字义:指计算长短的器具或单位,也 指事物所达到的程度。如:尺度
组词:(刻度)(尺度)(置之度外)
运用:红军战士横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面对敌人猛烈的 炮火,他们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
多音字
读一读下面的句子,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 磅礴走泥丸。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 第5课 七律长征初读感知课件
科 目:语文 适用版本:部编人教版 适用范围:【教师教学】
人教版 语文 六年级 上册
5 七律•长征
初读感知
时代背景
从1931年到1934年,在毛泽东同志正确路线指引下,红军取得了四 次反“围剿”的胜利。后来,由于王明的错误路线排斥了毛泽东同志的 正确领导,造成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红军不得不离开中央根据地, 开始长征,北上抗日。
整体感知
这首诗用艺术手法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哪几 幅红军长征途中威武雄壮的“征难图”?
腾越五岭
巧渡金沙江
喜踏岷山雪
疾跨乌蒙
飞夺泸定桥
我会写
律崖 渡索
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讨论书写注意事项。
律 崖渡 索
左右结构
上下结构
上中下结构
律
结构:左右 部首:彳
笔画:9 组词:七律
纪律
重难点字
lǜ
长竖从竖中线上端右侧起笔。
多音字
mēng (蒙骗)(发蒙)(蒙头转向)
蒙 méng (启蒙)(蒙蔽)(蒙蒙细雨)
měng (蒙古族)(内蒙古)(蒙古包) 注意加点字的 读音!
天下起了蒙. (méng)蒙细雨,我们在草原上走得蒙. (mēng) 头转向,急切地想找到一个蒙. (měng)古包休息一会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未来而来,到心灵中去。
1
2017六年级语文辅导练习(第五课)
姓名 日期 10月7日
课题: 检测学生第一. 二 单元掌握情况
教学重点:考查孩子第一 二 单元语文基础知识和阅读能力的掌握情况
教学难点:找出孩子语文知识的薄弱环节
教学目标:通过辅导,找出学生薄弱环节,进行巩固提高训练。
教学步骤及教学内容:
一、教学衔接
1、通过沟通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了解学生的本周学校的学习内容。
2、检查学生的作业,及时指点;
3、课前热身练习
二、本次课主要内容
考点一:字词句的训练(适时拓展)
【典型例题】
一、听写
二.按要求写词语
1.体现人间美德的:舍己为人 : ( ) ( )
2.描写人物内心的:深思熟虑:( ) ( )
3.描写人物神的词语 :笑容满面 ( ) ( )
4.描写圾示动作的词语语:( )( )
二、同音细分辨,根据提示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字。(
小学用了五个读音为“jìnɡ”的字作校训,激励师生努力创造良好校风:环境整洁突出一个“ ( )”
字;秩序有所安定突出一个“( )”字;文明礼貌突出一个“( )”字;力争上游突出一个“( )”字;强
身健体突出一个“( )”字。
四.选词填空
坚强 强忍 强制 强迫
1.最近,国家( )学校附近的网吧停业。
为未来而来,到心灵中去。
2
2.她( )心中的怒火,心平气和地摆事实,讲道理,解决了矛盾。
3.尊重他人,不要( )别人接受你的观点。
4.面对困难与挫折,我们要( ),不能太脆弱
爱惜 爱护 爱抚 爱戴
1.鲁迅先生是深受众人( )的著名作家
2.不论是大人还是孩子大都养成了( )花草树木的习惯。
3.小侄儿在家里得到了好多长辈的( )。
4.真正的读书人大都( )各种书籍,不会损坏玷污它。
五,选关联词语填在括号里
因为„„所以 不但„„而且 虽然„„但是
1.. 四年来我( )历尽了艰苦,受尽了虐待,( )咬紧了牙就不哼一声。
2..我在当时( )清楚地看见,( )现在也清楚地记得伯父当时的表情。
3.
7.( )小刚没有专心听讲,( )难以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六
、句子加工厂
1.渔夫的妻子桑娜坐在火炉旁补一张破帆。
句子瘦身(缩句):
2. 她是音乐学院的教授,不可能是聋子。
改为反问句:
改为感叹句:
3. 苏珊沉默一会儿对我说:“我希望你的手指已经好了。”
改为转述句:
4. 文大夫巧治病句。
(1) 我们认真讨论并专心听取了大队长的工作报告。
(2) 虽然他是班长,但是对工作一丝不苟,尽心竭力。
知识点二:阅读理解
忧天,人类才可自救。
为未来而来,到心灵中去。
3
不必援引枯躁的数据,不必借用古老的格言,我们只须用肉眼仰望一下头顶的天空,就应当惊愕地承认:
它早已不是天的原稿,已经被“现代文明”的烟尘复印得浑浊而模糊。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那四种颜色——黄、翠、白、青,为什么那样清晰,只是因为那时的“天”
是“原天”,清澈、透明得近乎庄子笔下的“无”——无尘、无形、无秽。
今天全世界每年有56亿吨矿物燃料变成烟尘,留在大气中,老实说,我们不仅失去了“原天”本身,此外
还失去了原云、原霞、原雪、原气……
不必讳言,在人类的生存空间中视野中,已无一块净土:珠峰的雪样中含汞含锰,大西洋海底有铅沉积,
南极企鹅体内含苯,北极烟雾在加浓变酸。
6500万年前,恐龙绝于流星撞击地球产生的有毒烟尘,今天呢?
今天,地球上每天大约有400万人患有各种环境病。和“龙„比肩的物种——“虎”,9个亚种灭绝4个唤鼋?0
年,亚洲的虎总数就由6万多只锐减为2000余只,中国境内的虎则由2万多只暴减为几百只。
人类唯一的生存场——地球,已经在呻吟,在呼唤:“我好痛……”
1 给短文加个题目; ( )
2、从文中找出两个反义词( 模糊 )( ) 剧增 ( )
3、这篇文章主要说明了——————————————————————————
4、列举出你身边的三种环境污染的现象。
----------------------------------------------
5.文中的”复印“的意思是-( )
“原稿”的意思是( )
6画线的句子运用了( )和( )的说明 方法,这篇短文主要说明 了( )
7.结合生活实际说说你对最后一句话的理解
作业布置
坐车的孩子车到中山路时,下去一群乘客,又上来一群乘客,司机却跟一个孩子吵了起来。
吵的内容很简单,孩子说往投币箱投过钱了,司机说没看见孩子往里面投钱。这本就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
理的事情,拥挤的公交车上谁也顾不得互相观察留意,我坐在最前排都没有留心看,别的人就更不清楚事情的真相
了,大家都默不做声。
为未来而来,到心灵中去。
4
孩子十五六岁的样子,脏乎乎的,背着一个旧书包,梗着脖子( 甲 ):“我投钱了,投钱了。”但大家都明
显地站在司机一边,连我这样自以为公允的人也在揣摩,大概是这孩子没钱想白乘车吧。果然司机也洋洋得意地大
声说给乘客们听:“肯定是你没投钱,难道我会冤枉你?一天到晚成千上万的乘客往投币箱里投钱,我都没冤枉他
们,凭什么我就冤枉你呢?”
孩子( 乙 ):“我说投钱了就是投钱了,我也是天天坐车坐了这么多年,凭什么说我没往你这辆车投钱?”
大家都笑着。我劝司机和孩子说:“都别吵了,为块八毛钱吵一场架不值得。”司机说:“可不是咋的,这钱投进
去是投给我们公司,又不是投到我的腰包里,我本来并不在乎。没钱坐车不要紧,说一声就行了,难道我能把他撵
下去?我又不在乎这块八毛的钱。”
孩子( 丙 ):“谁又在乎块八毛的钱了?”孩子掏出一张纸币来,用力晃着给大家看,然后一把塞到投币箱里:
“我再投一份钱给你看,我们乡下孩子手头再没钱也从不在乎一张车票钱。”
我摇头叹息:“唉,看这事闹的。跟谁有仇也别跟钱有仇呀,你确认自己投了钱了,又何必浪费一块钱呢?”孩子
眼泪汪汪的:“我就是为了证明我绝对没有逃票,去省那一块钱。”我对孩子说:“就是赌气也没必要往里投一块
钱呀,你们学生买票坐车都是半票,投五毛钱就够了。”
孩子( 丁 ):“阿姨,我不上学了。不是学生,应该投一块钱了。”
我怒视着司机,这样诚实的孩子断然不会做出逃票的事来,但城里人的偏见却已经狠狠伤了孩子的心。司机
很不自在地直视前方,装做没听见。车到站了,上来几位乘客,往投币箱里投钱司机伸手接住一张纸币递给孩
子: 。
孩子的眼泪终于滚落下来。
1.选择填空。 在文中有括号甲 、乙 、丙 、丁,它们依次应该选填的短语是( )。
A.低下了头 B.大声抗议 C.一个劲地反复辩解 D.一点都不服软
2.文章第(3)段画横线部分属于什么描写?具有怎样的作用?
3.结合上下文,在倒数第二自然段的横线上补上司机一句恰当的话语。
4.读了本文,你认为事情的真相是什么?
6.你最佩服文中哪个人物?请简要说明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