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词阅读的原理与方法

合集下载

从逻辑的角度解析古代诗词——评《古诗词中的逻辑》

从逻辑的角度解析古代诗词——评《古诗词中的逻辑》

广告书评对古代诗词进行鉴赏,关键在于品析古代诗词作品的语言,不仅要理解语言的表达作用及其蕴含的思想感情,也要了解语言的逻辑,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古代诗词作品的内容及其深刻内涵。

由彭漪涟主编的《古诗词中的逻辑》是《逻辑时空》丛书之一,本书系统化地分析和阐述了古诗词中的逻辑,能帮助读者更好地感悟诗词作品的意境。

本书一共包括十二篇。

第一篇为古诗词作品与逻辑,指出掌握古诗词作品逻辑是阅读和欣赏古诗词的基础;第二篇介绍了古诗词作品与逻辑规律;第三篇为古诗词作品中的语词、词项和概念,简述了语词与概念的关系,分析了诗句中语词释义的逻辑问题;第四篇是古诗词作品中的语句、命题与判断,解释了语句与命题的区别和联系,研究了古诗词中的疑问句和疑问句的逻辑分析;第五篇到第七篇是古诗词作品中的推理,包括古诗词中隐含推理、简单命题及其推理、复合命题及其推理;第八篇是古诗词作品中的语义和语用推理;第九、十、十一篇为古诗词作品中的模态句与模态命题、古诗词作品中的归纳类比和假说、古诗词作品中的论证(证明与反驳);第十二篇为古诗词作品中的辩证思维与创新思维,总结了古诗词中辩证逻辑发展性、实践性原理的体现。

本书具有以下两方面的研究意义及价值。

其一,创新了古代诗词作品语言分析视角。

本书充分结合古诗词作品实例,逐步开展诗词语言逻辑分析。

在剖析诗词作品语言时,配合具体的诗词直观化地让读者感受到逻辑规律、逻辑推理对理解诗词含义的作用,进而感受诗词深刻的思想内涵以及精练的语言表达方式。

本书借助逻辑推理概念进行古诗词分析,一方面让人们领悟到古代诗词作品的艺术魅力,另一方面也涵盖了重要的科学信息,如人文信息、物候信息等,为专家开展深层次研究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其二,激发了读者对于古诗词的艺术想象及创新思维。

本书揭示了在古诗词艺术创作的过程中,形象思维至关重要,实现了形象思维、逻辑思维二者的“同行”。

对于古代诗词作品语词释义的逻辑问题,本书结合历来争论焦点,融合大量古代诗词作品,深入浅出地归纳了古代诗词作品创作中所运用到的创新思维、辩证思维。

古诗词中的物理知识

古诗词中的物理知识

古诗词中的物理知识古诗词中蕴藏的物理知识一、引言古代的诗词作品常常以唯美的文字描绘了自然万物的美丽和神奇。

这些诗词作品中,有时隐藏着许多与物理相关的知识。

物理作为一门研究自然界运动和相互作用的科学,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本文将通过分析古诗词中蕴含的物理知识,带领读者探索古人对物理现象的触觉认识与探索。

二、自然中的物理现象古代的文人墨客们热衷于描绘大自然的美丽景色,他们不仅仅追求艺术的表现,更是对自然万物的独特认知与理解。

他们的诗词中常常提到一些与物理相关的现象。

1.光与色古人对光与色的观察和描绘广泛存在于许多古诗词中。

例如《红楼梦》中有一句“覆江烟霞随溜薄,迷蓝醉红游紫禁”,描述了水面上烟雾与霞光的美丽景象。

在这里,观察者通过光的折射和散射产生的色彩变化,描绘了江水上的景色。

2.水与流体力学古代文人用诗词描绘了大自然中水的流动和流体力学现象,如江河的奔流、潮汐的涨落等。

南宋文人陆游曾写道:“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这里通过描绘鹦鹉洲上的草木和晴朗的天空,展现了长江的奔流和潺潺流水的景象。

3.天文学与力学古代文人对天文学和力学的认识也体现在他们的诗词中。

例如唐代诗人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写道:“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这里通过描绘秋夜的凉爽和流星划过天际的情景,展现了天文学的知识。

三、古诗中的物理原理诗词常常通过美丽的意象、比喻和修辞手法,将物理原理嵌入其中,使得晦涩的物理知识变得生动有趣。

下面是其中一些典型的例子。

1.浮力原理唐代诗人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写道:“萧萧几叶飘寒雨,楼头残梦觉秋灯。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红粉袅珊珊。

”这里的“萧萧几叶飘寒雨”通过描绘树叶在雨中飘动,暗示了浮力原理;“梦啼红粉袅珊珊”中的“袅珊珊”则是对流体力学中流体的流动状态的描绘。

2.万有引力唐代诗人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还写道:“卧看牵牛织女星。

诗词作品中的音韵与韵律解析

诗词作品中的音韵与韵律解析

诗词作品中的音韵与韵律解析诗词是中国古代文化瑰宝之一,它不仅为人们带来了审美的享受,也包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

在诗词作品中,音韵与韵律是两个重要的方面,它们赋予诗词以生命力,使之更加动人。

本文将对诗词作品中的音韵与韵律进行解析。

一、音韵的作用音韵是指诗词中的声音特点,它由语言的发音规则和声韵学原理决定。

音韵可以分为平声、仄声、清音、浊音等,它们在诗词表达中起到了独特的作用。

首先,音韵可以增加诗词的美感。

诗词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其语言具有高度的艺术性。

通过运用音韵,诗人可以使作品的语调更加悦耳动听,引发读者强烈的审美感受。

其次,音韵可以实现情感的表达。

音韵的选择和运用可以使诗词的表达更加准确、鲜明。

例如,使用平仄声调可以表现出柔和、平静的情感;使用浊音则可以表达出力度大、激烈的情感。

最后,音韵可以增强诗词的表现力。

通过在诗词中灵活运用不同的音韵,诗人可以塑造出丰富多样的形象和场景,使读者更好地理解诗词中所表达的意思。

二、韵律的特点韵律指的是诗词中的节奏和韵脚。

它是诗词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作品的整体形式和节奏感。

韵律的特点可以归纳为节奏感强、韵脚形式多样等。

首先,韵律赋予诗词以节奏感。

诗词有自己独特的节奏感,它使诗词的语言更具有韵律美,读起来更加流畅。

通过合理运用韵律,诗人可以将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与读者更好地沟通。

其次,韵律的形式多样。

在古代诗词中,常见的韵脚包括平声、仄声、押韵等形式。

这些形式的运用使诗词的结构更加严谨有序,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最后,韵律能够提高诗词的记忆性。

诗词作为一种艺术形式,需要通过特定的方式来记忆和传承。

韵律的运用使诗词更易于记忆,有助于作品的传承和流传。

三、音韵与韵律的例证为了更好地理解音韵与韵律在诗词中的作用,我们可以通过具体的例证来进行解析。

例证一:《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由王之涣所作,通过运用平仄声、押韵等手法,表现出作者对壮丽景色的赞美和对未来的无限向往之情。

三、古典诗词中的动与静解读

三、古典诗词中的动与静解读

古典诗词中的动与静陈友冰中国古典诗词中有的动态感特别强,有的诗人或读者也特别欣赏这种动态感,例如杜甫,就常用动态感来称赞他所喜爱的诗篇,如称赞岑参的诗作是“意惬关飞动,篇终接混茫”;夜听许十一诵诗是“精微穿溟涬,飞动摧霹雳”;称赞李白的诗是“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至于自己追求的诗歌境界也是“毫毛无遗憾,波澜独老成”(《赠郑谏议》)。

老子云:“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

既然有动态,也就有静态;既然有人喜欢动态美,也就有人喜欢静态美。

王籍笔下的若耶溪,王维诗中的鸟鸣涧,孟浩然吟哦中的鹿门渡口,那隐没的斜阳、栖息的夜鸟、睡去的青山、闪烁的渔火,都给人一种静谧、安详的美感。

但是,中国古典诗人在向人们展示这种美感时,从来都不是单纯的以动写动、以静写静,而是化静为动,或是以动衬静。

一、以动衬静所谓以动衬静即是在诗词中以富有动感的表情动作或声响,来反衬周围环境的静谧或心情的寂寞。

动静的相衬和相承,这也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人们悲伤到极点,往往会大笑;高兴到极点,往往会哭泣,杜甫的“剑外或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就是如此。

同样的,午夜传来“嘀嗒、嘀嗒”单调的钟摆声,或是一阵阵鼾声,会使午夜显得更为寂静;炮击声突然停息,阵地上死一般的寂静,意味着一场人仰马翻的大搏杀即将开始。

中国古代诗人很懂得这个原理,并把它运用到诗词创作中去,如王籍的《入若耶溪》艅艎何泛泛,云水共悠悠。

阴霞生远岫,阳景逐回流。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

王籍,字文海,原籍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县),出生在山阴(今浙江绍兴)。

他广学博涉,富有才气。

初仕齐,后仕梁。

王籍颇有六朝名士风度,喜欢游山玩水,据《梁书·文学传》记载:“籍除轻车湘东王谘议参军,随府会稽。

郡境有云门天柱山,籍尝游之,或累月不反。

至若耶溪,赋诗云:‘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当时以为文外独绝。

”。

史称王籍有文集10卷,但存留下来的只有两首诗,其中就有这首《入若耶溪》,可见此诗的知名度。

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的方法

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的方法

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的方法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要学生学好古诗,首先是要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有了学习的兴趣,就有了学习古诗的动力。

针对这个问题,教师应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能够保持对古诗学习的热情,这样学生才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古诗。

下面笔者将从三个方面来阐述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古诗的兴趣。

1设计导入方式,唤起意趣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好的导语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求知欲望。

魏书生老师也曾说过:“好的导语像磁铁,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

”所以,对学生认为枯燥的古诗学习,导语更应该精心设计,精彩,新颖的导语能一下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课文产生好感。

根据教学实际,笔者列举如下几种导入方法:1.1故事导入故事总能吸引着学生,当然,故事导入必须与课文内容相关。

如在教学《古朗月行》时,笔者用生动的语言给学生讲述了李白的故事,以及他的《静夜思》并出示原文并点名李白“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人生理想。

这些知识与诗歌密切相关,又可以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

根据教学内容,假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辩,既激活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又活跃课堂气氛。

如在教学《村居》时,笔者给学生设置了一个疑问:“我们见惯了霓虹灯,见惯了摩天大楼,见惯了宽敞的马路。

但有谁见过茅草屋有谁见过孩子们在草地上抓蛐蛐、玩泥巴、放风筝”设置这个问题,激起学生思想上的波澜,促使学生去深思,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1.2多媒体导入多媒体可以对语文课的学习起到了渲染气氛、传递情感的作用。

如教学《望庐山瀑布》时,因为学生基本上对庐山瀑布没有概念,所以,笔者特意从网上下载了庐山瀑布的视频给学生观看,让学生感受了它雄伟的气势。

借助多媒体,合理导入古诗,会收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导入的方法还有很多很多,而课堂的导入只是为了让学生学习起来更有兴趣,如果运用不当,导的过长,入课过缓,就会喧宾夺主,所以,老师要结合课文及学生的情况,选择恰当的方法导入。

中国古代诗词中的物理现象研究

中国古代诗词中的物理现象研究

中国古代诗词中的物理现象研究【摘要】中国古代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其中有许多作品揭示和描绘了众多物理规律和现象,对中国古代诗词的科学解析,有助于提高物理教学水平和学习质量。

【关键词】中国古代诗词经典解析中国古代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中国古代诗词内容丰富,思想内涵博大精深,采集天地万物之精华,揭示和描绘了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

其中有许多作品揭示和描绘了众多物理规律和现象,对于我们深刻理解物理学知识,实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的新课程教学目标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拟对以下几首经典的中国古代诗词中的物理现象进行初步的研究,抛砖引玉,以供老师和同学们参考:第一首:东汉曹植的《七步诗》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解析:诗句中的“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形象地揭示和描绘了“燃烧豆茎”的放热现象和“燃萁煮豆”的热传递现象。

第二首:汉代乐府诗《长歌行》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解析:诗中“青青园中葵”描绘了园中葵菜看上去是碧绿色的,揭示了绿色的菜叶反射绿光而吸收其他颜色光的物理现象;“朝露待日晞”形象地描述朝露等待在阳光下晒干,揭示了自然界水的蒸发现象;“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形容在春天的阳光普照下,万物生长繁荣,揭示了自然界的能的转化现象(光合作用);“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描述了担心秋天来到,花和叶将变黄衰败的心情,揭示了秋天到来叶绿素含量的减少,黄色等其他色素的颜色就会在叶面上显现出来的色光反射现象;“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描绘了千万条大河最终流入大海的自然现象,揭示了重力作用的力学原理;“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感叹人生短暂,光阴一去不返,揭示了时间具有一维性即不可逆性特点的规律。

第三首:唐代王湾的《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下,行舟绿水前。

人教课标版第八册语文《古诗词三首》教案设计原理

人教课标版第八册语文《古诗词三首》教案设计原理

人教课标版第八册语文《古诗词三首》教案设计原理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古诗词三首》中的诗意,感受古典诗词的美。

2.培养学生朗读、背诵、默写古诗词的能力。

3.提高学生对古典文化的认识和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古诗词三首》中的诗意,掌握朗读、背诵、默写的方法。

2.难点: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化的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

三、教学准备1.课件:展示《古诗词三首》的诗意画面。

2.诗词卡片:帮助学生记忆、背诵。

3.古筝音乐:营造古典氛围。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登鹳雀楼》1.导入(1)展示鹳雀楼图片,引导学生了解鹳雀楼的历史背景。

(2)提问:同学们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他在诗中描绘了怎样的景象?2.朗读与感知(1)教师范读,学生跟读。

(2)学生自由朗读,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

(3)讨论: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它们给你怎样的感受?3.理解诗意(1)引导学生理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意义。

(2)讨论:诗句中的“穷”和“富”分别指的是什么?4.背诵与默写(1)教师引导学生背诵诗句。

(2)学生默写诗句。

第二课时:《春晓》1.导入(1)展示春天的图片,引导学生了解春天的特点。

(2)提问:同学们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他在诗中描绘了怎样的景象?2.朗读与感知(1)教师范读,学生跟读。

(2)学生自由朗读,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

(3)讨论: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它们给你怎样的感受?3.理解诗意(1)引导学生理解“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的意义。

(2)讨论:诗句中的“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表达了怎样的情感?4.背诵与默写(1)教师引导学生背诵诗句。

(2)学生默写诗句。

第三课时:《静夜思》1.导入(1)展示夜晚的图片,引导学生了解夜晚的特点。

(2)提问:同学们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他在诗中描绘了怎样的景象?2.朗读与感知(1)教师范读,学生跟读。

(2)学生自由朗读,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

(3)讨论: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它们给你怎样的感受?3.理解诗意(1)引导学生理解“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意义。

古代阅读顺序

古代阅读顺序

古代阅读顺序“先经后史慢品味,《论语》读完读《史记》。

”这句说的是在古代,人们常常先读经典的经书,像《论语》,然后再读史书,比如《史记》。

就好比你先吃了一块甜甜的糖果,再去尝一口美味的蛋糕,味道各有不同呢。

比如古代的书生小明,他就是先把《论语》读得滚瓜烂熟,再去钻研《史记》里的故事,那认真的模样,真让人佩服。

“诗词开篇韵无穷,后览文集意更浓。

”古代人可能会先读诗词来感受韵律之美,然后再看文集。

这就像你先听一首好听的歌,心情愉悦了,再去读一篇精彩的故事,感觉更棒啦。

像小芳在古代,就爱先读那些优美的诗词,然后再沉浸在文集的世界里。

“启蒙读物打基础,经典著作上层楼。

”一开始读启蒙读物为后面读经典著作做准备。

就好像你先盖好第一层楼,才能继续往上盖更高的楼呀。

古代的小朋友们都是从《三字经》《千字文》这些启蒙读物开始,慢慢走向更难的经典呢。

“经传结合趣多多,先经后传思路阔。

”先读经书,再读传注,这样理解更深刻。

这就如同你先看到一幅画的轮廓,再去看那些细节的描绘,画面就更清晰啦。

古代的学者老张,就是按照先经后传的顺序,把学问做得扎扎实实。

“诸子百家启智慧,随后史籍展宏图。

”先读诸子百家的著作开启智慧,接着读史书拓展视野。

就像你先点亮一盏小灯,然后再打开一扇大大的窗户,世界一下子变得更开阔了。

在古代,很多人都是从诸子百家的思想中汲取营养,再去史书里寻找历史的轨迹。

“先诗后文才情显,雅韵篇章映心间。

”先读诗歌展现才情,再读文章。

仿佛你先戴一朵美丽的花在头上,然后再穿上漂亮的衣服,整个人都光彩照人呢。

古代的才女小丽,先把诗歌读得韵味十足,再去品味文章的魅力。

“先儒后道心境宽,不同思想别样天。

”先读儒家著作,再读道家的书,能让心境更宽广。

这就像你先在热闹的集市逛一逛,然后再去宁静的山林走一走,感受完全不一样呢。

古代的文人墨客们常常在儒家和道家的思想中切换,寻找内心的宁静。

“先易后难步稳健,学问之路慢慢攀。

”从容易的书开始读,再读难的,这样脚步更稳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讲座 古代诗词阅读的原理与方法 陈建森 华南师范大学 文学院 教授、文学系主任、博士生导师 刘勰《文心雕龙·知音》:“是以将阅文情,先标六观:一观位体,二观置辞,三观通变,四观奇正,五观事义,六观宫商,斯术既形,则优劣见矣。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

“六观”中,位体(奠定中心思想)、通变(通古变今)、事义(作品的题材)三项属于作品的内容;置辞(敷饰辞藻)、奇正(姿态奇正)、宫商(语调声律)三项属于作品的形式。

一、从“言语”入手,领悟“言外之意”。 诗词鉴赏中的“观”与“看”是有区别的:“看”是用眼睛看东西,属于一种生理感官活动;“观” 是一种心理感觉活动,是一种“阅读加思考”的过程,即通过阅读加思考把握文学特殊的表情达意的语言形式的过程。

诗人创作的过程,大致概括为生活积累——选材立意——艺术构思——语言表达。观赏者“沿波讨源”,大致从“语言表达”入手,追溯到诗人的“艺术构思”、“选材立意”和“生活积累”。既从作品的“形式”入手的。 从“语言表达”入手:

1.从文字、词汇、句型入手 (1) 从文字入手。 杜牧《江南春绝句》。 明代杨慎《升庵诗话》云: 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则莺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

这正接近西方空间的观念。清人何文焕《历代诗话考索》反驳说: “千里 莺啼绿映红”云云,此 杜牧《江南春》诗也。升庵谓“千”应作“十”。盖“千里”已听不着,看不见矣,何所云“ 莺啼绿映红”耶?余谓即作“十里”,亦未必听得着,看得见。题云 《江南春》,江南方圆千里,千里之中, 莺啼而绿映红焉;水村山郭,无处无酒旗;四百八十寺,楼台在烟雨中也。此诗之意既广,不得专指一处,故总而名曰 《江南春》。诗家善立题者也。 这就是肉眼与心眼观察,物理空间与心理空间的差别。两种看法,谁更通情达理? 通情达理,读者与作者之间找到了共同点,才会产生审美共鸣。 (2) 从词汇入手: 杜牧《清明》中的“行人”和“断魂”。“断魂”,《辞海》:“形容哀伤,也形容情深。”《辞源》:“谓情之所感,如魂将离体。”是哀伤、迷恋、还是陶醉?要放到具体语境中加以理解。

杜牧《泊秦淮》中的“商女”。(钟振振《中国古典诗词的理解与误解》,《文学遗产》 1998 年 2 期、张天键《唐诗答客难》第 213 页,学苑出版社, 1990 年版)

“商女”,李长路 《全唐绝句选释》注云:“ 商女,卖唱歌女。”“此乃扬州歌女在秦淮商人舟中。”《唐诗鉴赏辞典》:“商女,是侍候他人的歌女。”歌女之说,源出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

此商女当即扬州歌女而在秦淮商人舟中者。„„此来自江北扬州之歌女,不解陈亡之恨,在其江南故都之地,尚唱靡靡之音,牧之闻其歌声,因为诗以咏之耳。此诗必作如是解,方有意义可寻,后人昧于金陵与扬州隔一江及商女为扬州歌女之义,模糊笼统,随声附和。推为绝唱,诚可笑也。

白居易《盐商妇》:“本是扬州小家女,嫁得西江大商客。” 白居易《读张籍古乐府》:“读君商女诗,可感悍妇仁。” 刘禹锡《夜闻商人船中筝》:“扬州布粟商人女”这当然可能也是陈寅恪“商女”即“扬州歌女”所本。

五代人孙光宪《竹枝》:“门前春水白萍花,岸上无人小艇斜。商女经过江欲暮,散抛残食饲神鸦。”这里的商女如果是歌女,不在酒楼卖唱,却来此江村“散抛残食饲神鸦”?古代交通困难,商船来往江上在情理中,此女当是“商船上的女子”,闲散无聊“抛残食饲神鸦”。

白居易《琵琶行》中的琵琶女,原是长安歌妓,“老大嫁作商人妇”。 从唐代有关文献来看,唐诗中的“商女”,应是“商人妇”,不在酒家卖唱,“隔江”才有着落。

(3) 从句型入手: 例 1 :王之涣《登鹳雀楼》中的词序:“黄河入海流”——“黄河流入海”的比较。 例 2 :王维《山居秋暝》倒装句型: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连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2.联系上下文,从“语境”入手,用诗词的眼光去读“诗家语”: 诗词用语与散文不一样,诗词有韵律的限制,语言要求精炼、含蓄,可以省去的话就不必说,留下“空白”,叙述可以有跳动,形成了诗词特有的结构。如果用散文的眼光去读诗词,可能会忽略作者的用心,不能对诗词作出正确的理解,那自然体会不到它的好处。

(钟惺、谭元春)《唐诗归》卷十三: 岑参《还高冠潭口留别舍弟》:“昨日山有信,只今耕种时。遥传杜陵叟,怪我还山迟。独向潭上酌,无上林下棋。东溪忆汝处,闲卧对鸬鷁。”

钟惺评:“此诗千年来惟作者与谭子知之,因思真诗传世,良是危事。反复注疏,见学究身而为说法,非为开示后人,亦以深憫作者。”

谭元春批:“不曰家信而曰‘山有信',便是下六句杜陵叟寄来信矣,针线如此。末四句就将杜陵叟寄来信写在自己别诗中,人不知,以为岑公自道也。‘忆汝'‘汝'字,指杜陵叟谓岑公也。粗心人看不出,以为‘汝'指弟耳。八句似只将杜陵叟来信■与弟看,起身便去,自己归家,与别弟等语言,俱未说出,俱说出矣。如此而后谓之诗,如此看诗,而后谓之真诗人。

又例如: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下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这词是写在月夜的乡村里走路所见。后两句如果用散文的眼光去读,从叙写的次序先后去看,先写茅店,次社林,次路转,次溪桥。但把“忽见”放到最后,正说明“路转溪桥”以后才“忽见”“茅店”,提前写“旧时”的“茅店”,是通过突出 “茅店”,透露出作者对它的怀旧之情。

“诗家语”的特点: 一是精炼含蓄有味。岑参的诗,不说家里怪我还山迟,却说“遥传”杜陵叟怪我还山迟,其中就包含有许多话没有说出来(填补)。二是跳跃性(形象、情感),如辛词;三是要突出形象,如岑诗。

二、从“意象”入手,通过分析诗词意象的连接艺术,领悟“象外之象”。

诗词欣赏是各种复杂的心理活动的交织,有时是从生理——心理,有时是从感性——理性,有时是从情感——思想,有时是从社会——历史。从写作思路、修辞、情感逻辑、风格等方面展开欣赏。 例如赵执信《谈龙录》载: 钱塘洪昉思(升),久于新城(王士祯新城人)之门矣,与余友。一日,并在司寇(王士祯官至大司寇)宅论诗。昉思嫉时俗之无章也,曰:诗如龙然,首尾爪角鳞鬣(音列)一不具,非龙也。”司寇哂之曰:“诗如神龙,见其首不见其尾,或云中露一爪一鳞而已,安得全体?是雕塑绘画者耳!”

余曰:“神龙者屈申变化,固无定体,恍惚望见者,第指其一鳞一爪,而龙之首尾完好,故宛然在也。若拘于所见,以为龙具在是,雕绘者反有辞矣。” 昉思乃服。

三个人欣赏龙有三种看法:洪升要求完整;王士祯主张精粹;赵执信认为完整和精粹辩证统一。精粹从完整中来,离开全体就谈不上精粹。画出来的龙虽然只有一鳞一爪,然各在必然的位置,我们可以通过这一鳞一爪想见到完整的龙。心中有了完整的龙才可以画出一鳞一爪,也才可以通过一鳞一爪来反映龙的全体,离开完整的龙去画一鳞一爪是不成的。

崔护《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东风。”

孟棨《本事诗·情感》:崔护„„举进士下第,清明日,独游都城南,得居人庄,一亩之宫,而花木丛萃,寂若无人。扣门久之,有女子自门隙窥之,问曰“谁耶?”以姓字对,曰:“寻春独行,酒渴求饮。”女子以杯水至,开门,设床命坐,独倚小桃斜柯伫立,而意属殊厚,妖姿媚态,绰有余妍。崔以言挑之,不对,目注者久之。崔辞去,送至门,如不胜情而入,崔亦睠盼而归。嗣后绝不复至。及来岁清明日,忽思之,情不可抑,径往寻之,门墙如故,而已锁扃之,因题诗于左扉曰„„

崔护寻春遇艳,那位不期而遇的少女只写出其“人面”,正如游龙见首而不见尾。但“人面桃花相映红”已暗示其美丽动人,从这一“人面”想见少女的神采风韵。

三、从“意境”入手,领悟诗词的价值取向,“得意在忘象”。 研赏是诗词鉴赏中带有价值判断性质的探求意蕴的分析过程和批评活动。 例 1 :唐朝有一位诗人,写了两首《雪诗》: 其一 : 六出飘飘降九霄,街前街后尽琼瑶。有朝一日天晴了,使扫帚的使扫帚,使锹的使锹。

其二 : 江上一笼统,井上一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 同是写雪,而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意蕴、境界就有高下之分。作者在诗词中表现的情感和价值取向,成就诗词的意蕴美。

例 2 :虞世南《蝉》: 垂 緌 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例 3 :骆宾王《在狱咏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孟子·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章学诚《文史通义·文德》:“不知古人之世,不可妄论古人之辞也。知其世矣,不知古人之身处,亦不可遽论其文也。”

陈子昂《感遇》其二: 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

[ 评析 ] 《感遇》,是陈子昂所写的以感慨身世及时政为主旨的组诗,共三十八首,本篇为其中的第二首。诗中以兰若自比,寄托了个人的身世之感。陈子昂颇有政治才干,但屡受排挤压抑,报国无门,四十一岁为射洪县令段简所害。这正像秀美幽独的兰若,在风刀霜剑的摧残下枯萎凋谢了。 此诗全用比兴手法,它以效古为革新,继承了阮籍《咏怀》的传统手法,托物感怀,寄意深远。和初唐诗坛上那些“采丽竞繁”、吟风弄月之作相比,它显得格外充实而清新,正像芬芳的兰若,散发出诱人的清香。

王维《辛夷坞》: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吴融 :不斗浓华不沾红,自飞晴野雪濛濛,百花常恨风吹落,唯有杨花独爱风。 古代诗人“言以明象”,“立象以尽意”,其诗歌“意以象尽,象以言著”,“言在此而意在彼”。

我们可以运用“寻言以观象”,进而“寻象以观意”的原理和方法, 从言语、意象、意境三个层面层层深入地阅读、理解和领悟一首未读过的古代诗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