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比较阅读方法学习路线图

合集下载

人教八年级语文(上)第三单元说教材

人教八年级语文(上)第三单元说教材

2.把握石拱桥的特征, 掌握说明方法。抓住 课文中的语言特点, 了解说明文的说明方 法。
12.桥之美
吴冠中
12 《桥之美》
达成策略
3.提高自己对景物的 审美能力,做生活的 有心人。
比较阅读法 1.比较两文作者的不同身份 及由此产生的不同的写作角 度;2.抓住本文中心句比较两 文内容上的不同;3.比较两文 的语言风格的不同。
2.培养把握实物说明 文空间顺序的能力。
给予学生直观、 生动的形象。
3.图示法教学:利用故宫 博物院的平面图配合相关 景物图象,引导学生了解 作者的游览路线。
15. 说“屏”
陈从周
15 《说“屏”》
达成策略
3.以屏风为媒介,激发审 美情趣,体会作者的感情。 学习引用说明法,感受语 言浓浓的诗意和韵味。 1.以朗读教学法和多媒 体演示法为经线,以讨 论法和探究法为纬线, 采用经纬交织的方法。
写作
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 于动笔,乐于表达,引导学生关注现 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注重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
阅读
口语交际
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努力选择 贴近生活的话题,采用灵活的形式组 织教学,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 的能力,使学生具备文明和谐地进行 人际交流的素养。
1.导出单元主题 2.导出学习方法
-
2.单元内容 结构及分析
3.跨单元知 识立体整合
1.单元编排 体例及目的 说 教 材
13 《苏州园林》
12 《桥之美》Biblioteka 14 《故宫博物院》15 《说“屏”》
单 元 内 容 结 构 分 析
11 《中国石拱桥》
第三单元 -事物说明文
所选课文基本上都与建筑 园林、名胜古迹有关,可 以使我们开阔眼界,激发 对祖国文化的自豪感。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语文园地三》教案范文3篇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语文园地三》教案范文3篇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语文园地三》教案范文3篇2020年已经开始了,各位朋友在新的一年也要继续努力啊。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语文园地三》教案范文,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语文园地三》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学习根据阅读目的,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的阅读方法。

2.学习细节描写方法,写出人入迷时的情景;学习说明理由时,用逐条列举的表达方式。

3.积累古诗词《春日》。

教学重点:积累朱熹的诗《春日》。

教学难点:学习细节描写的方法和逐项说理的表达方式。

教学过程:一、交流平台1.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刚刚学过的课文《故宫博物院》这篇课文的前面为我们布置了两个任务,一个是要我们设计故宫博物院参观路线图;一个是要我们详细介绍一处景点。

你是怎样完成这两项任务的?2.学生自由说。

3.教师小结:我们要为家人计划故宫一日游,就没有必要把四份材料仔仔细细读一遍,而是重点阅读材料一、材料三和材料四就可以了。

如果我们要做的任务是介绍太和殿这一处景点,则需要仔细阅读材料一、材料二和材料四。

4.同学们再想一下,我们在学习《竹节人》时,如果你的阅读任务是“写玩具制作指南,教别人玩这种玩具”这一任务,你在阅读时应仔细阅读哪些部分呢?5.教师再次小结:我们要仔细阅读的是与制作和操作这种玩具相关的部分,对有关玩竹节人的有趣经历这一部分,就可以粗略地浏览一下。

所以我们应该这样做,出示:【课件2】读书时先想想阅读的目的,再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的阅读方法。

(板书:阅读目的——阅读方法)二、词句段运用(一)看例子,仿写人物入迷的情景。

1.请同学们分别阅读情景描写的三段文字,谈谈自己的体会与感悟。

2.指名同学对自己喜欢的段落谈谈认识,说说这段文字描写了什么情景,为什么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3.教师对学生的发言分别点评,点拨指导。

(1)第一段文字描写的是一群同学围观竹节人搏斗的情景。

这段先写了地点,然后从围观者人数之多、动作、声音、注意力等方面,写出了围观者围观时的情景,从侧面写出了竹节人搏斗的诱惑,或者说玩竹节人给大家带来的无穷的乐趣。

高效课堂五大技术·初级 - 复件

高效课堂五大技术·初级 - 复件

LOGO
“创感式”设计:中学物化· 声音三要素
教材设计: 声音三要素(音调、响度、音色)
逐个实验展示学习
导学设计: 整体生活感知(建构) 性质探究思考(对比) 生活尝试拓展(运用)
LOGO
“创感式”设计:家长会
◆主题幸福· 快乐· 感恩,我的铜都生活 展示单元一:诵读表演古诗词
1、著名导演张艺谋又来翻拍电影啦,选择一首古诗进行表演并阐述其 中获得的道理。 2、将所学的古诗词通过朗读的形式展现出来,可配上一些肢体语言,也 可将歌声穿插其中。
结构化 登山型
创感式
( ) 决定 状态
LOGO
( ) 决定 性质
( ) 决定 品质
LOGO
导学案运用建议
思考:公办学校40分钟课时应该怎样做?
◆ 自主合作展示在课堂,容量少点多帮忙。 ◆ 自主学习回家探,合作展示课堂看。 ◆ 自主学习大课堂,合作展示在创感。
注意:1、不同课型不同口诀,灵活运用 2、鸡蛋的故事
LOGO
高效课堂学部管理组织架构
◆年级发展共同体
年级长—年级主任—年级德育导师团—年级教师
◆学科发展共同体
主备长—学科长—年级学科导师团
◆年级学生发展共同体
年级自管会—学习共同体—行政组长· 学科组长· 课研组长
LOGO
年级发展共同体·课堂三规

LOGO
年级发展共同体组织架构: 年级长
导学案模式建构
LOGO
导学案基本模板结构:
课题: 课型: 【学习主题】 【重难点预测】
【知识链接】 【学习流程· 学法指导】
LOGO
XX学校XX年级(学科)导学案 执笔: 审核: 审批: 授课人: 时间: 编号: 班级: 姓名:

学古诗五步法顺口溜

学古诗五步法顺口溜

学古诗的五个步骤口诀:拆、看、读、懂、赏。

学习古诗常用的五种步骤:
一、拆题目。

例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可以知道这是一首送别诗。

“杜少府之任蜀州”我们知道这首诗是写给即将到蜀州任职的友人杜少府的。

由题目我们可以对诗歌内容有大体的了解。

二、看作者及背景。

知人才能论事,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

我们只有了解了作者的生平经历、诗作风格才能对其诗歌有高度的共情,同时我们只有了解了写作背景才能知道诗歌具体要表现的内容和情感是什么。

三、读诗歌明诗意。

首先我们要根据诗歌内容理解诗句,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总结概括诗句内容。

这样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悟诗情。

四、懂主旨和情感。

通过诗句内容的了解,我们可以从中分析出诗人想要写作对象或读者传达什么的内容,想要表达什么的思想感情。

五、手法作赏析。

不同的诗它都会运用不同的写作方法来表情达意,将其用于找出并逐步赏析能够更深入地去理解诗句内容和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做到三必看:
1、必看题目(题目常常是诗眼,或中心事件,有助于了解诗的内容)。

2、必看作者(知人论世,了解作者风格)。

3、必看注释(可以借此了解诗歌的感情基调,难懂的知识典故,有时答案也在其中。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语文园地二》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语文园地二》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语文园地二》1. 教材内容分析1.1 整体板块人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二》是一个综合性学习板块,包含了识字加油站、字词句运用、展示台、日积月累、和大人一起读等多个部分。

这些部分相互联系又各有侧重,旨在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语言运用能力、文化积累以及阅读兴趣。

1.2 识字加油站在识字加油站部分,教材通过展示一些带有“走之底”和“三点水”的生字,如“连、远、近、边、还”和“江、河、湖、海、洋”等,引导学生观察字形特点,发现偏旁与字义之间的关系。

这部分内容利用了汉字的表意特点,让学生初步感知形旁表义的规律,从而帮助学生更有效地识字。

例如,“走之底”的字往往与行走、距离等有关,“三点水”的字多与水有关。

这种识字方法是一年级识字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

1.3 字词句运用这一板块注重字、词、句的综合运用。

例如,要求学生根据给出的示例,选择合适的字组成词语,再用所组成的词语说句子。

这不仅考察了学生对生字的掌握程度,还锻炼了他们的词语组合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同时,还会涉及一些简单的语法知识,如形容词与名词的搭配等,通过实际的练习让学生在语境中理解和运用语言知识。

1.4 展示台展示台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学习成果的平台。

学生可以在这里展示自己在识字、写字、组词、造句等方面的优秀成果,如自己书写工整的生字卡片,或者自己创作的简单儿歌等。

这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积极性,同时也促进了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和交流。

1.5 日积月累日积月累部分通常会呈现一些经典的古诗、谚语或者简单的传统文化知识。

在一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二》中,可能会是一首简单的古诗或者几句朗朗上口的谚语。

这部分内容的重点在于让学生背诵积累,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初步培养学生的语感。

例如,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古诗,能够体会古诗的韵律美,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己的语言素养。

1.6 和大人一起读这一板块强调亲子阅读或者与成人一起阅读的重要性。

古诗词学习任务群“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的教学——以“杜甫诗三首”教学为例

古诗词学习任务群“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的教学——以“杜甫诗三首”教学为例

践行•动态/名师论语25古诗词学习任务群“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的教学—以“杜甫诗三首”教学为例王艾(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中学,新疆乌鲁木齐8300〇2)摘要:“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是在“互联网+”的时代大背景下提出的,这也是目前国际教育的大趋势,也适应了目前高中生“线上+线下”的实际学习模式。

古诗词教学中,我们可利用各种媒介,根据诗歌特点和诗歌鉴赏S标创设立体情境,通过跨媒介的方式增强学生语言鉴赏与表达实践能力;尝试改变传统的教学评价方式,用表现性评价更多地鼓励学生,从而加强学生在古诗文鉴赏中关键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杜甫诗;跨媒介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 - 2155(2020)11 -0025 -02中图分类号:G632.0长期以来,对于多媒体教学,一线教师一直争论不休,似乎也一直没有得到专家的回应。

2017 版高中新课标提出“跨媒介阅读与交流”这个概念,笔者认为,可以为这个争论提供一种新的评价维度,通过这一任务群的实践可以回答老师们的质疑。

不能回避的是,我们已经进人“互联网+”的时代,以媒介为载体的信息交互网络正联结起越来越多的可供阅读的内容,阅读的文本和传播方式已经发生巨大变化。

传统的以纸质文本为中心的阅读教学方式,已经不太适应当今学生的实际阅读需求;微课、慕课等线上授课形式对学生学习带来了越来越深的影响。

在这种形势下,语文教学必须有所改变,尤其是古诗词教学,更应积极调整教学策略,尝试新的教学方式,整合不同媒介资源,丰富传统诗词学习内容,加强古典诗词与时代和生活的联系,让古诗词焕发出新的生机。

下文仅以高中人教版必修三第二单元“杜甫诗三首”为例,谈谈笔者基于“跨媒介阅读与交流”视野下的古诗词教学的一些体会。

一、确立主题,深度整合课程资源当今社会,传播媒介种类众多,可供古诗词鉴赏教学调用的资源也非常丰富,既有静态的纸质文本、图片,也有动态的声音、视频等电子文本。

用思维导图指导整本书的阅读

用思维导图指导整本书的阅读

用思维导图指导整本书的阅读摘要:目前,整本书阅读已经受到统编教科书、教师、社会的普遍重视,在种情况下,思维导图运用到“整本书阅读”教学之中,它能够帮助学生学会搜集、归纳和整理信息,能够帮助学生培养梳理书中的脉络,提炼出精华的能力,帮助学生理解文本,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帮助学生形成发散性思维,进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做一名真正会阅读的好读者。

关键词:思维导图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近年,统编教材已全面覆盖,教材中的一大特色就是“和大人一起读”和“快乐读书吧”,这样的板块设计就是将课外阅读课程化。

《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字数规定为不少于145万字。

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笔者发现思维导图对于整本书阅读而言是一种有效的读书方法,思维导图的横向发散性特点使阅读多元化,它的纵向思维的理念使阅读思想深入化,它的支架式表现形式使阅读逻辑清晰化。

1.运用思维导图,提高学生阅读兴趣东尼·博赞提出:“阅读时个人与符号信息之间发生的全部相互联系,它通常是指学习的视觉方面。

”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运用思维导图,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来呈现阅读的思考,而并非大量的摘抄。

比如,一年级的绘本故事《安的种子》的导读课时,可以指导学生关注故事中的人物安、静、本,用这三个小和尚的行为来进行发散思维,通过这样色彩丰富的思维导图板书,从而让学生期待到底谁能让种子开花、结果。

孩子通过这样清晰美观地板书,极大地提高了阅读这本绘本故事的兴趣。

又如,五年级指导学生阅读中国古典名著《西游记》时,可以引导学生画师徒四人的西游路线图,孩子们借助路线图,把沿途历经磨难,一路降妖伏魔的故事进行梳理,孩子们在绘制思维导图过程中加入极富个性的图案,呈现出非常多富有创意的作品。

四年级上册的“快乐读书吧”推荐阅读中外神话故事,绘制地图,果然极大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1.运用思维导图,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思维导图这种支架式的学习任务单的运用,让学生在阅读中思维发散,能够在阅读教学中发挥其优势,理清文本的脉络,使阅读更深入、更多元、更有层次。

第24课《诗词曲五首》(课件)九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

第24课《诗词曲五首》(课件)九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

二、诵读诗歌
这五首诗歌中,你最有感触的是哪一首?设计朗诵, 读给同学们听吧。
要求: 课前:准备丰富的朗读形式,配上背景音乐、图片 课上:朗诵展示
全班点评
三、拟写“名片”
名片,我国古代称名刺,是 标示姓名及其所属组织、职务、 地位、特点等基本信息的卡片, 是互相认识、自我介绍的快捷 有效的方法。
请同学们模仿示例,为五 首诗歌分别拟写一个专属名 片。
四、多层概说 学生:
《十五从军征》既写了老兵从军时间早,也写了从军 时间长;既写了老兵归家途中与乡人的对话,也写了老 兵回家后的所见所为;既写了家中景象,也写了老兵悲 痛情感;既写了封建社会兵役制度的残酷,也写了百姓 生活的悲惨不幸;既写了个体的遭遇与困难,也写了整 个社会的黑暗与动乱。
四、多层概说 学生:
如果没有李白,我们的生活应该会失去不少鼓励--犯了难,说不了“长 风破浪会有时”;想辞职,说不了“我辈岂是蓬蒿人”;处逆境,说不了“ 天生我才必有用”;赔了钱,说不了“千金散尽还复来”。更不要说,大鹏 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安能摧 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②欣赏字词的妙处 3.点明景物描写中蕴含的情感
三、《十五从军征》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①描写了老兵家中庭院已成废墟, 到处野草丛生的荒凉破败景象; ②运用白描手法,兔子野鸡是动态, 旅谷旅葵是静态,动静结合; ③透露出无限悲痛凄凉。 ④表达了诗人对封建社会的给百姓 带来灾难的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的控 诉。
三、拟写“名片”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七言古诗、咏雪诗、边塞诗、 送别诗,歌行体诗。“歌行”是 古诗的一种,多为七言,形式自 由,一般多叙事。千百年来,一 直被人们所喜爱并传诵,有“唐 代边塞诗的压卷之作”的称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词比较阅读方法学习路线图
(一)艺术手法(写景抒情诗里又叫写景方法)比较
1、问题类型这两首(句)诗艺术手法有何相同(或不同)
2、解题方法
(1)先掌握常见的艺术方法:动静结合,虚实相衬,化虚为实,以声衬静,侧面烘托,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运用修辞,
(2)再分析各自的艺术手法。

抒情方式也是艺术手法的一种,又可分为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寓情于景)
(二)思想情感比较
1、问题类型这两首(句)诗内容和情感有何相同(或不同)
2、解题方法
(1)思想即内容,这和一般记叙文没有区别(略)。

(2)先要了解古代诗歌抒发的常见情感:
田园诗和咏物诗一般抒发喜爱赞美乡村山水美景,远离官场洁身自好的情怀;
思乡诗一般抒发思乡怀亲,孤独惆怅之情;
送别诗一般抒发依依难舍,担忧、孤独惆怅之情;
边塞诗(战争题材)一般抒发建功报国,壮志难酬,思想怀亲之情;
咏史诗一般抒发借古讽今,表示对当朝统治者不满和警示;再据作品背景和内容做出比较。

(三)语言风格比较
1、问题类型这两首(句)诗语言风格(诗词风格)有何相同(或不同)
2、解题方法
(1)语言风格即语言特点,每位诗人大致都形成了固有的语言特点,如李白的飘逸,杜甫的沉郁,孟浩然的清雅,岑参的悲壮,李贺奇诡,苏轼的豪放,辛弃疾雄浑,李清照的婉约,……当然,据诗人不同时期,不同作品,也有例外。

(2)就内容而言,山水田园诗清新淡雅,边塞诗(战争诗)悲壮雄浑,送别诗和爱情诗缠绵悱恻。

(3)分析风格要和情感内容结合起来。

还要主义四个大的诗歌流派:浪漫主义(豪放雄健),现实主义(沉郁顿挫),豪放派,婉约派。

(四)意境比较
1、问题类型这两首(句)意境有何相同(或不同)
2、解题方法
一般地山水田园诗意境清新自然优美,边塞诗雄奇悲壮,送别诗、爱情诗,思乡诗意境缠绵哀怨,惆怅孤寂;春天之景优美宜人,夏天之景火热明亮,秋冬之景衰败凄凉,寺庙山林之景清幽冷寂,天地黄河长江沙漠大河之景辽阔雄浑,古今之景悠远。

文言文比较阅读解题指导
把有一定关联的阅读文章或文段对比考查,比较分析它们的相同点或不同点的阅读题型,叫做比较阅读题。

这种题型能开启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现已逐渐被命题者所青睐,成为中考试卷中的一大亮点。

今后中考此类考题估计还将进一步升温。

一、考查方式
(1)常见组合方式:一是课内+课内型;二是课内+课外型。

(2)命题特点:命题者通常选取的文段之间首先存在着“关联点”,课外文段往往是课内文段的补充或延伸,在作者、文体、写作背景、细节设置、线索安排、描写角度、思想内容、人物形象、表达方式等要素中与课内文段有一个或多个相同(相近)之处,如《答谢钟书书》《与朱元思书》从文体来看都是以书信短札的形式,描写了秀丽的山水景物,通过描写奇山异水,自然景观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其次还存在着“可比点”,或同中有异,或异中有同。

如陶渊明的《饮酒》和周敦颐的《爱莲说》表达志趣和情怀是两文的共同点,但《饮酒》作者崇尚的是朴素自然的田园生活,《爱莲说》作者追求的是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两篇都写到菊,但《饮酒》是借菊写出心与自然的亲近,《爱莲说》是用菊衬托莲的高洁正直。

二、阅读课外文言文时碰到陌生的词句怎么办?
(1)根据文意推断词义。

在古文中往往可从上下文的词义推断出某词的意义。

如“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邑”颇为费解,但从下文“城”可推知“邑”为小城。

(2)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地位来推断词义。

如“范增数目项王”中“目”前有状语,后带宾语,则为动词,应理解为“用眼睛示意”。

(3)依据字形推断词义。

如“樯橹灰飞烟灭”,“橹”是常见字,是木制的船具。

“樯”是冷僻字,但“樯”从木,与“橹”联合成词,可知“樯”也是木制的船具,联系本句,便以局部代整体推出“樯橹”是战船。

(4)根据通假字推断词义。

如“甚矣,汝之不惠”中的“惠”本义为“仁爱”,在这里显然是讲不通的,可借助于音的联系来推断其通假,“惠”通“慧”,聪慧。

(5)用今双音词推断古单音词义。

文言以单音词居多数,现代汉语以双音词居多数。

古代单音词一般都保留在今天的双音词中,我们可用今双音词去推断和掌握文言单音词的意义。

如“内立法度,务修耕织守战之具”中的“修”,可用现代汉语“修建、修造、修长、修饰”去推断,就不难从比较中找它的确切解释是“修造”。

(6)根据词语结构或修辞推断词义。

如“存亡之理”中“存”与“亡”反义并列,是“生存”之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