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巨变与翻译的重新定位与定义——从2015年国际翻译日主题谈起_谢天振

合集下载

谢天振《中西翻译简史》课件

谢天振《中西翻译简史》课件
《中西翻译简史》课
教学探讨
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 谢天振
引言:主导思想
1.
2.
3. 4.
“中西翻译简史”课的必要性 追求目标(翻译史知识、修养,中西 翻译史整体观,译学观念演变轨迹) MTI等课程设置的历史必然
教学前提:学生本科阶段已经接触过 或未接触过“简明中西翻译史”或类 似教材、课程(两种不同教法)
第一节 中国古代的科技翻译 第二节 清末民初的科技翻译
第八章 翻译与民族语(上):近代欧洲各国 民族பைடு நூலகம்的形成
第一节 翻译在英语发展中的影响 第二节 马丁·路德的圣经翻译与德语的形成 第三节 翻译与欧洲民族语的发展
第九章 翻译与民族语(下):翻译对中国文 化的影响
第一节 佛教典籍翻译等对中国现代汉语的影响 第二节 清末民初林纾等人的翻译与中国的新文化 运动 第三节 翻译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形成与发展
第十四章 中西翻译思想和理论 第一节 从西塞罗到泰特勒 第二节 从支谦到钱钟书 第三节 当代西方翻译思想的最新发展 第十五章 翻译现状与展望 第一节 “二战”以后世界各国翻译的职 业化趋势 第二节 翻译专业教学与学科的发展 第三节 机器翻译与网络翻译
第十二章 翻译与当代各国的文化交流(上):国外对 中国文化典籍的翻译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西方各国对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的翻译 第三节 西方各国对中国古代文学名著的翻译 第四节 西方各国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翻译 第十三章 翻译与当代各国的文化交流(下):我国新 时期以来对外国文学的翻译 第一节 我国对西方现代派文学的翻译 第二节 我国对当代西方通俗文学的翻译 第三节 我国对世界文学经典名著的翻译
二、了解中西翻译史的差异
1.因中西两地宗教地位不同,故宗教 文献翻译的影响有异 2.因中西民族特性有异,两地译学理 论的走向不同

翻译的定义

翻译的定义

翻译的定义1.翻译的定义1980年,我国著名翻译家张培基先生在《英汉翻译教程》一书的绪论中,从语言学的角度为翻译下了这样的定义:“翻译是运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维内容准确而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

”冯庆华先生在《实用翻译教程》一书中则从语言学和文艺学的双重角度界定了翻译的本质:“翻译是许多语言活动中的一种,它是用一种语言形式把另一种语言形式里的内容重新表现出来的语言实践活动。

翻译是一门艺术,是语言艺术的再创作。

”2. 翻译的标准我国比较系统全面论述翻译标准的是清末著名翻译家严复,他在《天演论·译例言》(1898)中提出“信达雅”的翻译标准。

他说:译事三难,信、达、雅。

求其信,已大难矣。

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

…………此在译者将全文神理,融会于心,则下笔抒词,自然互备。

至原文词理本深,难于共喻,则当前后引衬,以显其意。

凡此经营,皆以为达,为达即所以为信也。

易日:?修辞立诚?。

子曰:?辞达而已。

?又曰:?言之无文,行之不远?。

三者乃文章正轨,亦译事楷模,故信、达而外,求其尔雅。

……这三条标准对后世的翻译实践起了巨大的指导作用,一百多年来,中国译界虽然对它的褒贬一直未断,特别是对其中的“雅”字多有异议,因而试图提出一些新的说法,如林语堂提出“忠实、通顺、美”的标准,刘重德提出“信达切”的标准,许渊冲提出“信达优”的标准,但是,迄今为止,还没有哪一种说法能够替代“信达雅”,为大家所接受。

钱钟书先生于1964年在《林纾的翻译》一文中提出了翻译的“化境”说。

他说: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

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既不能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有的风味,那就算得入于‘化境’。

十七世纪有人赞美这种造诣的翻译,比为原作的‘投胎转世’,躯壳换了一个,而精神姿致依然故我。

换句话说,译本对原作忠实得以至于读起来不像译本,因为作品在原文里决不会读起来像经过翻译似的。

国内翻译界在翻译研究和翻译理论认识上的误区

国内翻译界在翻译研究和翻译理论认识上的误区

国内翻译界在翻译研究和翻译理论认识上的误区On the Misconceptions in Translation Studies and Theories in Our Country谢天振最近一、二十年来,我国的翻译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尤其令人感到欣慰的是,在我国的翻译研究中翻译研究的理论意识已经觉醒,这不仅反映在近年来发表在《中国翻译》和《外国语》等杂志和有关学报上的一些文章上,更集中地反映在湖北教育出版社近年来接连推出的两套颇具规模的翻译研究丛书――“中华翻译研究丛书”和“外国翻译理论研究丛书”1上。

这两套丛书不仅对近几十年来英美法苏的翻译理论进展作了相当详尽的评介,而且还进一步推出了国内学者自身对翻译理论的思考。

此外,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等近年来也不断有新的译学理论著述推出。

这表明,我国学术界已经初步形成了一支译学研究队伍,译学研究也已初步形成气候。

然而,与此同时,一个无可回避的事实是,尽管上述译学进展在学术界引起学者们的欣喜,但这种进展相当长时期以来还只是局限在一个并不很大的学者圈子内,并没有在我国的翻译界引起较为普遍和热烈的反应。

比较多的翻译界人士对近年来我国译学研究上所取得的进展取一种比较冷漠的态度,在他们看来,译学研究,或者说得更具体些,翻译的理论研究,与他们没有什么关系。

长期以来,我国的翻译界有一种风气,认为翻译研究都是空谈,能够拿出好的译品才算是真本事。

所以在我国翻译界有不少翻译家颇以自己几十年来能够译出不少好的译作、却并不深入翻译研究或不懂翻译理论而洋洋自得,甚至引以为荣,而对那些写了不少翻译研究的文章却没有多少出色译作的译者,言谈之间就颇不以为然,甚至嗤之以鼻。

风气所及,甚至连一些相当受人尊敬的翻译家也不能免。

譬如,有一位著名的翻译家就这样说过:“翻译重在实践,我就一向以眼高手低为苦。

文艺理论家不大能兼作诗人或小说家,翻译工作也不例外:曾经见过一些人写翻译理论头头是道,非常中肯,译东西却不高明得很,我常引以为戒。

翻译的定义

翻译的定义

1.翻译的定义1980年,我国著名翻译家张培基先生在《英汉翻译教程》一书的绪论中,从语言学的角度为翻译下了这样的定义:“翻译是运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维内容准确而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

”冯庆华先生在《实用翻译教程》一书中则从语言学和文艺学的双重角度界定了翻译的本质:“翻译是许多语言活动中的一种,它是用一种语言形式把另一种语言形式里的内容重新表现出来的语言实践活动。

翻译是一门艺术,是语言艺术的再创作。

”2. 翻译的标准我国比较系统全面论述翻译标准的是清末著名翻译家严复,他在《天演论·译例言》(1898)中提出“信达雅”的翻译标准。

他说:译事三难,信、达、雅。

求其信,已大难矣。

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

…………此在译者将全文神理,融会于心,则下笔抒词,自然互备。

至原文词理本深,难于共喻,则当前后引衬,以显其意。

凡此经营,皆以为达,为达即所以为信也。

易日:“修辞立诚”。

子曰:“辞达而已。

”又曰:“言之无文,行之不远”。

三者乃文章正轨,亦译事楷模,故信、达而外,求其尔雅。

……这三条标准对后世的翻译实践起了巨大的指导作用,一百多年来,中国译界虽然对它的褒贬一直未断,特别是对其中的“雅”字多有异议,因而试图提出一些新的说法,如林语堂提出“忠实、通顺、美”的标准,刘重德提出“信达切”的标准,许渊冲提出“信达优”的标准,但是,迄今为止,还没有哪一种说法能够替代“信达雅”,为大家所接受。

钱钟书先生于1964年在《林纾的翻译》一文中提出了翻译的“化境”说。

他说: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

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既不能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有的风味,那就算得入于‘化境’。

十七世纪有人赞美这种造诣的翻译,比为原作的‘投胎转世’,躯壳换了一个,而精神姿致依然故我。

换句话说,译本对原作忠实得以至于读起来不像译本,因为作品在原文里决不会读起来像经过翻译似的。

国际翻译日是哪一天

国际翻译日是哪一天

国际翻译日是哪一天国际翻译日是哪一天?国际翻译日是联合国将每年的9月30日定为庆祝翻译家、口译家等语言服务专业人士的日子。

这个日子是表彰翻译家和口译家,他们为跨越语言和文化的交流做出的努力和贡献。

为什么有国际翻译日?国际翻译日的设立是为了认识到翻译和口译专业人士所做的重要工作。

在全球化进程中,交流越来越频繁,需要有人承担翻译和口译的工作,帮助传达信息,解决交流障碍。

翻译和口译在跨越语言和文化的交流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有时还要承受一些压力和压力,因为他们要认真研究原始材料,理解文化背景,并尽可能地传达作者的意图。

因此,设立这个节日表彰翻译和口译专业人士,并向他们表达感激之情。

国际翻译日的由来?国际翻译日的由来可以追溯到9月30日,圣师耶罗尼莫(St. Jerome)的逝世纪念日。

圣师耶罗尼莫是早期的圣徒之一,他主要活跃在4世纪初期。

他是一位很有才华的热衷于学习希腊语和希伯来语的人,他最著名的作品是《圣经》之译本,也就是“西庇阿圣经”。

作为早期的翻译家之一,圣师耶罗尼莫为跨越语言和文化的交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是一位充满爱心、热情和训诲的人,他的作品也留下了深刻而长远的影响。

如何庆祝国际翻译日?国际翻译日的庆祝活动包括各种方式,以表彰翻译和口译的工作。

有些人会组织文化活动,宣传翻译和口译的工作,以及增强公众对跨越语言和文化交流的认识和意识。

其他人则会向翻译和口译专业人士授予奖项,以表彰他们为跨越语言和文化交流所做的巨大努力和贡献。

在一些国家,人们还会布置翻译和口译主题的展览、讲演和座谈等活动,以促进与指导翻译和口译的工作。

总结国际翻译日是为纪念圣师耶罗尼莫这位早期的翻译家而设立的,目的是表彰翻译和口译专业人士的贡献,并弘扬文化交流的重要性。

国际翻译日的庆祝活动包括各种形式,以表彰翻译和口译的工作,也提高公众意识,增进了解,加强友谊和合作。

翻译和口译专业人士是跨越语言和文化交流的重要中介,为进一步加强交流和沟通作出了巨大努力和贡献。

文军主编_中国翻译理论百年回眸_序_谢天振

文军主编_中国翻译理论百年回眸_序_谢天振

2007年3月外国语言文学研究March2007第7卷第1期ResearchinForeignLanguageandLiteratureVol.7No.1在先后收到文军教授主编的《中国翻译批评百年回眸———1990-2004中国翻译批评论文、论著索引》、《中国翻译教学五十年回眸———1951-2005中国翻译教学研究论文、论著索引》和《中国翻译史研究百年回眸———1880-2005中国翻译史论文、论著索引》之后,又收到文军教授的电邮,称他主编的又一部“资料索引”《中国翻译理论百年回眸———1894-2005中国翻译理论研究论文索引》即将出版,并希望我能为之写一篇序。

说实话,由于自己并不善于写序,所以对于朋友、同行要我写序的请求,我向来是能推则推。

但唯独这次对文军教授的写序请求我没有推辞,而是欣然答应的,这是因为我觉得文军教授和他的同事们所做的事情太重要、也太难能可贵了,所以很有必要借写序的机会对此作一个呼吁,以引起学界有关人士对此事的重视。

大凡从事文科研究的专家学者、也包括目前在学的研究生们,他们都会知道,有一本他们所在领域的“资料索引”是何等重要,对他们的研究将带来何等的便利。

但是,尽管大多数人都知道“资料索引”的重要,但真正能身体力行、踏踏实实去编篡“资料索引”的人,却屈指可数,因为编篡“资料索引”实在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它需要编纂者付出巨大的精力与时间,在浩如烟海的资料堆中爬梳剔微,然而所得回报却甚少,甚至有可能不被承认为科研成果。

而文军教授和他的同事们却编纂出了不是一本、而是一整套与翻译研究和翻译教学有关的“资料索引”,这就不能不让人肃然起敬了!然而,上面所言关涉的还仅仅是科研工作者的踏实学风、认真态度和所付出的辛劳,而我从这套“资料索引”中更看出了文军教授和他的同事们对于翻译研究清醒的学科意识。

众所周知,一门独立的人文学科,通常都会由三个大的研究领域组成:理论、批评和学科史。

譬如,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就组成了文学研究这门学科。

翻译_从书房到作坊_MTI教育的时代背景和历史必然性_谢天振

翻译_从书房到作坊_MTI教育的时代背景和历史必然性_谢天振
翻译:从书房到作坊
--MTI教育的时代背景和历史必然性
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 谢天振
引言:从2009年国际翻译日主题说起
{ {
主题:携手合作(Working Together) 号召:号召全世界翻译工作者以全新 的视角看待携手合作(to take a fresh look at why and how it pays to join forces) 预言:独善其身的翻译工作者告别孤 芳自赏的日子已经指日可待了(The days of the fiercely solitary translator working in splendid isolation are numbered.)
{
{
挑战:如何用新的方式开展“携手合 作”,从而让译者能更好地发挥语言的 力量,帮助全世界人民更好地学习、 工作和生活。
To examine how “Working Together” in new ways, both formal and informal, can enhance translators’ ability to use the power of language to help people around the world live, learn and work together
四. MTI教育并不意味文学翻译的终 结,也不否认译者的个人努力和贡献1.2. Nhomakorabea3.
文学翻译的边缘化并非文学翻译的终 结 国际翻译日主题中的翻译主要指的是 实用文献的翻译 即使是实用文献的翻译,“在这类语 言文字行业中,很大一部分附加值仍 然是由非常个性化的服务创造的。”
三. 推出MTI教育 是翻译学科发展的历史的必然
{
{

译介学视野下的中国文化外译观——谢天振教授中国文化外译观研究

译介学视野下的中国文化外译观——谢天振教授中国文化外译观研究
鲍 晓英 ( 上海外 国语大学 , 上海 2 0 0 0 8 3 )

要: 中 国文化 需要“ 走 出去” , 译 介中 国文学 是 中国文化“ 走 出去” 的重 要途径 , 中国文化外译 研究 已经成 为当 务之急 。
谢 天振教授是译介学倡 导者 、 国内著名翻译研究学者 , 一直关注 中国文学译 介研究 。本 论文对谢 天振在 “ 译介 主体 ” “ 译介 内容… ‘ 译介途径 ” “ 译 介受众 ” 和“ 译 介效果 ” 译介 五要素及译介策 略等方 面的观点进行 了梳理 , 并做 了相应的研究 、 评价 和
“ 中 国文学 文 化 走 出去 :问题 与 反思 ” ( 2 0 1 3 ) 、 “ 从
译 介 学 视 角 看 中 国文 学 如 何 走 出去 ” ( 2 0 1 3 ) 、 “ 中 国文 学走 出 去 :问 题 与 实 质 ” ( 2 0 1 4) 、 《 隐身 与 现
之一 。由此可见 , 以他们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代表 的一批 中国作 家活跃 在 西方文学 世界 , 其作 品不 断得 到 翻译 和传播 , 这可
F o r e i g n L a n g u a g e s Re s e a r c h
2 01 5 .No 5
总第 1 5 3期
S e r i a l No l 5 3
译 介 学 视 野 下 的 中 国文 化 外 译 观
— —
谢 天振 教授 中国文化 外译观研 究
此, 国家相继 启动 了数 十个 中国文学译介 工程 , 数百
部 中国文 学作 品 因此得 以翻译 。 近年来 , 莫言 ( 2 0 0 8 ) 、 韩 少功 ( 2 0 1 1 ) 、 杨牧( 2 0 1 3年 ) 获得 了美 国纽曼 文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