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形态学
肿瘤形态学分类

肿瘤形态学分类肿瘤形态学分类是根据肿瘤细胞的形态特征和组织学特点进行分类的一种方法。
它是肿瘤学的基础,对于肿瘤的诊断、治疗和预后判断都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国际上采用的肿瘤形态学分类主要有WHO分类和TNM分期两种。
一、WHO分类WHO分类是当前世界上最为广泛应用的肿瘤形态学分类。
它是根据肿瘤的组织学特征和分化程度进行分类,包括良性肿瘤、恶性肿瘤和肿瘤前病变三类。
1. 良性肿瘤良性肿瘤是指生长缓慢、局限于器官或组织内、无转移倾向的肿瘤。
它的细胞形态和组织结构与正常组织相似,细胞分化良好,有较低的恶性转化率。
常见的良性肿瘤有腺瘤、纤维瘤、神经瘤等。
2. 恶性肿瘤恶性肿瘤是指生长快、浸润性强、易转移的肿瘤。
它的细胞形态和组织结构与正常组织相差较大,细胞分化程度不一,有较高的恶性转化率。
恶性肿瘤按照组织学类型可分为上皮性肿瘤、间质性肿瘤和淋巴瘤等。
3. 肿瘤前病变肿瘤前病变是指一些组织细胞发生了癌变的早期变化,但尚未形成肿瘤。
肿瘤前病变的诊断对于早期发现肿瘤、预防肿瘤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常见的肿瘤前病变有原位癌和异型增生等。
二、TNM分期TNM分期是肿瘤分类中最为广泛应用的一种方法,它是根据肿瘤的大小(T)、淋巴结转移情况(N)和远处转移(M)三个方面进行分类。
TNM分期可为肿瘤的治疗和预后判断提供重要依据。
1. T分期T分期是指肿瘤的大小和深度的评估。
它分为T1、T2、T3、T4四个等级,T1表示肿瘤直径小于2cm,T2表示肿瘤直径在2-5cm之间,T3表示肿瘤直径大于5cm,T4表示肿瘤侵犯周围组织器官。
2. N分期N分期是指淋巴结转移的情况。
它分为N0、N1、N2、N3四个等级,N0表示无淋巴结转移,N1表示有少量淋巴结转移,N2表示有中等量淋巴结转移,N3表示有大量淋巴结转移。
3. M分期M分期是指远处转移的情况。
它分为M0和M1两个等级,M0表示无远处转移,M1表示有远处转移。
肿瘤形态学分类是肿瘤学的基础,它对于肿瘤的诊断、治疗和预后判断都具有重要意义。
主要肿瘤的解剖部位和其常见的形态学编码

主要肿瘤的解剖部位和其常见的形态学编码在医学领域,肿瘤是指机体部分组织细胞在生长、增殖和分化过程中发生异常的现象。
肿瘤可以分为良性和恶性两种类型,其中恶性肿瘤更常见,也更具有危害性。
了解肿瘤的解剖部位和常见的形态学编码对于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些主要肿瘤的解剖部位和其常见的形态学编码。
一、肺癌肺癌是恶性肿瘤中的一种常见类型,其解剖部位主要是肺部。
根据形态学编码系统,肺癌的常见编码为C34。
在肺癌的分类中,还存在细胞类型的分类,如鳞状细胞癌(编码为8050/3)、腺癌(编码为8140/3)、小细胞肺癌(编码为8041/3)等。
二、乳腺癌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解剖部位是乳腺组织。
根据形态学编码系统,乳腺癌的常见编码为C50。
乳腺癌的细胞类型也有多种,如浸润性导管癌(编码为8500/3)、乳头状癌(编码为8503/3)等。
三、结直肠癌结直肠癌是消化系统中常见的恶性肿瘤,其解剖部位主要是结肠和直肠。
根据形态学编码系统,结直肠癌的常见编码为C18-C21。
结直肠癌的细胞类型包括腺癌(编码为8140/3)、黏液癌(编码为8480/3)等。
四、前列腺癌前列腺癌是男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解剖部位是前列腺。
根据形态学编码系统,前列腺癌的常见编码为C61。
前列腺癌的细胞类型主要是腺癌(编码为8140/3)。
五、胃癌胃癌是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其解剖部位是胃。
根据形态学编码系统,胃癌的常见编码为C16。
胃癌的细胞类型包括腺癌(编码为8140/3)、黏液癌(编码为8480/3)等。
六、脑胶质瘤脑胶质瘤是脑部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其解剖部位是脑组织。
根据形态学编码系统,脑胶质瘤的常见编码为C71。
脑胶质瘤的细胞类型包括星形细胞瘤(编码为9380/3)、少突胶质细胞瘤(编码为9382/3)等。
七、宫颈癌宫颈癌是女性生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其解剖部位是宫颈。
根据形态学编码系统,宫颈癌的常见编码为C53。
肿瘤形态学 肿瘤组织学 区别

肿瘤形态学肿瘤组织学区别
肿瘤形态学和肿瘤组织学是肿瘤学中的两个重要分支,它们都涉及到肿瘤的研究和诊断。
下面是两者之间的区别:
肿瘤形态学:指的是肿瘤的形态学特征,主要依据显微镜下所观察到的肿瘤细胞的形态学特点,包括细胞形态、组织结构、核形态、核染色质、核仁、胞质等等。
肿瘤形态学研究的关键是对肿瘤细胞组织形态的观察分析和描述,主要用于肿瘤的诊断和分级。
肿瘤组织学:指的是肿瘤细胞在组织中的构成和排列方式,主要包括细胞、间质和血管三个部分。
肿瘤组织学主要关注于肿瘤细胞的组织学特征和在肿瘤组织中的分布规律,同时也考虑肿瘤周围的正常组织与肿瘤的边缘结构,以期了解肿瘤在人体中的生长、扩散和转移规律。
肿瘤组织学可以用于肿瘤的分型、分级、预后判断以及对肿瘤的治疗提供参考。
总之,肿瘤形态学和肿瘤组织学在肿瘤的研究和诊断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二者相互依存,相互补充。
肿瘤形态学分类

肿瘤形态学分类肿瘤形态学分类是肿瘤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对肿瘤进行了系统的分类和描述,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了依据。
该分类方法基于肿瘤在显微镜下的形态学特征,可以帮助医生更准确地确定肿瘤的类型、预后和治疗方案。
肿瘤形态学分类主要依据肿瘤的起源部位和组织类型进行分类。
根据起源部位,肿瘤分为原发性肿瘤和继发性肿瘤。
原发性肿瘤是指在一个组织或器官发生的肿瘤,而继发性肿瘤是指由其他部位的肿瘤转移至该部位形成的肿瘤。
根据组织类型,肿瘤可以被分为上皮肿瘤、间叶肿瘤和神经内分泌肿瘤等。
上皮肿瘤是最常见的肿瘤类型,它源自上皮组织,包括皮肤、内脏器官的黏膜以及腺体组织。
根据肿瘤细胞的形态学特征和分化程度,上皮肿瘤可以被细分为不同的亚型。
常见的上皮肿瘤包括乳腺癌、肺癌、结肠直肠癌等。
间叶肿瘤是肿瘤形态学分类中的另一大类,它起源于间叶组织,包括纤维组织、脂肪组织、肌肉组织和骨骼组织等。
间叶肿瘤的分类根据肿瘤细胞的形态学特征,可以分为多种亚型。
例如,纤维肉瘤和脂肪肉瘤是间叶肿瘤的常见亚型。
神经内分泌肿瘤是一种特殊的肿瘤类型,起源于神经内分泌细胞。
这种肿瘤通常在内分泌系统中出现,例如胰腺、肺部和消化道。
神经内分泌肿瘤具有特殊的形态学特征,包括小圆细胞瘤、神经内分泌癌等。
除了起源部位和组织类型,肿瘤形态学分类还包括肿瘤的分级和分期。
分级是根据肿瘤细胞的分化程度来评估肿瘤的恶性程度,一般分为Ⅰ级到Ⅳ级。
分期是根据肿瘤的大小、深度和转移情况来评估肿瘤的临床阶段,常用的分期系统包括TNM分期系统和国际儿童肿瘤分期系统。
肿瘤形态学分类对于临床医生的诊断和治疗决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肿瘤形态学特征的分析,医生可以确定肿瘤类型、判断肿瘤的预后和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案。
例如,根据肿瘤的形态学特征,医生可以判断肿瘤是否为恶性肿瘤,并根据肿瘤的分级和分期来预测患者的生存期和治疗效果。
然而,肿瘤形态学分类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首先,同一类型的肿瘤可能具有不同的形态学表现,这导致在分类过程中可能出现一定的主观性。
肿瘤与形态学编码

肿瘤与形态学编码肿瘤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对人们的健康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了解肿瘤的形态学编码对于诊断、治疗和预后判断至关重要。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介绍肿瘤的形态学编码以及其在临床实践中的重要意义。
肿瘤的形态学编码是根据肿瘤细胞的形态特征、组织结构和细胞增殖模式进行分类和编码的系统。
形态学编码的主要目的是描述肿瘤的病理特征,帮助医生进行准确的诊断和治疗。
通过形态学编码,医生可以了解肿瘤的类型、分级、分期等重要信息,为患者提供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在肿瘤的形态学编码中,最常用的系统是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简称WHO)病理学分类系统。
该系统将肿瘤分为不同的类型和亚型,依据细胞的形态特征、组织结构、分化程度等进行分类编码。
这些编码可以通过光镜下观察切片和免疫组化等实验得出。
形态学编码的重要意义在于提供了肿瘤的详细描述,使医生能够更准确地判断肿瘤的恶性程度和预后。
对于恶性肿瘤来说,形态学编码可以帮助医生确定肿瘤的分级,即根据细胞异常程度和组织结构的异样程度判断肿瘤的恶性程度。
这对于制定治疗方案和预测患者的生存期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此外,形态学编码还有助于对肿瘤的临床表现和病理机制进行研究。
通过分析不同类型和亚型的肿瘤,医学界可以深入了解肿瘤的发生机制、治疗方法和预后判断。
形态学编码也为科学研究提供了有效的框架,为新药开发和治疗策略的制定提供了重要参考。
总而言之,肿瘤与形态学编码是密不可分的。
形态学编码通过对肿瘤细胞形态特征和组织结构的描述,为临床诊断、治疗和预后判断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它不仅能够帮助医生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还有助于科学研究和新药开发。
因此,加强对肿瘤形态学编码的学习和研究,对于提高肿瘤诊疗水平、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肿瘤形态学分类

肿瘤形态学分类肿瘤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它由异常增殖的细胞组成。
对于肿瘤的分类是理解和研究这一疾病的重要基础。
肿瘤形态学分类是根据肿瘤细胞的形态学特征和组织学表现来将其分为不同类型的系统。
一、背景介绍肿瘤形态学分类是通过对肿瘤细胞的观察和分析,将肿瘤分为不同类型。
这样的分类便于医生诊断和治疗肿瘤。
通过对肿瘤细胞的外观、大小、形状、核仁、核质比等特征的观察,肿瘤形态学分类可以将肿瘤分为不同的类型,如上皮肿瘤、间质肿瘤和混合型肿瘤等。
二、常见的肿瘤形态学分类1. 上皮肿瘤上皮肿瘤是起源于上皮组织的肿瘤,常见的有乳腺癌、肺癌、肝癌等。
这类肿瘤的细胞形态学特征主要表现为增生的上皮细胞排列成细胞团、腺体或管腔结构,细胞呈多形性、异型性。
2. 间质肿瘤间质肿瘤是起源于间质组织的肿瘤,例如恶性纤维组织细胞肉瘤、平滑肌肉瘤等。
这类肿瘤的细胞形态学特征主要表现为细胞间质的增生和异型性,肿瘤细胞的排列方式较紊乱。
3. 混合型肿瘤混合型肿瘤是由不同起源的肿瘤组织混合在一起形成的肿瘤,例如肾母细胞瘤、卵巢畸胎瘤等。
这类肿瘤的形态学特征主要是细胞组织的多样性,包括不同类型的细胞和组织结构。
三、肿瘤形态学分类的意义肿瘤形态学分类对于肿瘤的临床诊断和治疗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肿瘤形态学分类,医生可以了解肿瘤的细胞和组织结构特征,从而更准确地判断肿瘤的类型、分级和分期,指导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
肿瘤形态学分类可以提供重要的预后信息,不同类型的肿瘤有不同的生存率和治疗反应。
通过细致的肿瘤形态学分类,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病理学特征为其制定适当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和生存率。
此外,肿瘤形态学分类还为肿瘤的病因研究和流行病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数据和参考。
通过对肿瘤形态学分类的探索和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肿瘤的起源、发展和转移机制,推动癌症的预防和治疗进展。
总结:肿瘤形态学分类是通过观察和分析肿瘤细胞的形态学特征,将肿瘤分为不同类型的系统。
这种分类方法对于肿瘤的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4.形态学实验二-肿瘤1

正常鳞状上皮
乳头状瘤
乳头状瘤
鳞状细胞癌
鳞状细胞癌
鳞状细胞癌正常腺瘤ຫໍສະໝຸດ 腺瘤正常腺癌
实验四 肿瘤(一)
1、切片标本
肿瘤1—乳头状瘤、肿瘤2—鳞状细胞癌(画图)、肿瘤4—直肠息 肉状腺瘤、肿瘤5—直肠腺癌
2、大体标本
肿瘤3—卵巢乳头状浆液性囊腺瘤、肿瘤4—卵巢粘液性囊腺瘤、 肿瘤11—结肠胶样癌、肿瘤5—结肠多发性息肉病、肿瘤6—食管 癌(蕈伞样)、肿瘤8—胃癌-浸润型、肿瘤16—乳腺癌-浸润型、 肿瘤7—胃癌-溃疡型、肿瘤10—直肠癌-息肉型、肿瘤15—子宫平 滑肌瘤、肿瘤17—阴茎癌、泌尿3—膀胱癌、肿瘤18—肺转移性恶 性肿瘤、肿瘤26—畸胎瘤恶变、消化8—慢性胃溃疡恶变
肿瘤的形态学

肿瘤的形态学肿瘤的形态学是肿瘤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主要研究肿瘤的形态、结构及其组织学特征。
肿瘤形态学的研究有助于对肿瘤类型进行分类和诊断,对肿瘤的预后评估和治疗方案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
肿瘤形态学的研究从肉眼观察到显微镜下的观察,并以此为基础进行临床分类和分级。
肉眼观察主要包括肿瘤的大小、形状、颜色、质地以及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方面的特征。
这些观察项目能够为后续的组织学研究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而显微镜下的观察则更加细致,能够揭示肿瘤的细胞结构、组织学构成和细胞形态特征等信息。
肿瘤的形态学特征常常与其良恶性有关。
良性肿瘤往往有完整的包膜,边界清晰,细胞组织结构较为规整,细胞核染色体呈现正常形态。
而恶性肿瘤则往往缺乏包膜,边界模糊,细胞组织结构紊乱,细胞核发生核分裂,染色体异常。
通过观察这些形态学特征,医生可以初步判断一个肿瘤的良恶性,辅助临床诊断。
除了良恶性之外,肿瘤的形态学特征还可以反映其分化程度。
肿瘤的分化程度是指其组织学结构与相应正常组织相似程度的程度。
高度分化的肿瘤与相应的正常组织相似度较高,细胞结构接近正常,且组织结构比较有序;而低度分化的肿瘤则与正常组织相似度较低,细胞结构异常,组织结构紊乱。
肿瘤的分化程度可以反映其生长速度、侵袭性和预后情况,低度分化的肿瘤通常生长迅速,易于侵袭周围组织,并且预后较差。
肿瘤的形态学研究对于肿瘤的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
通过观察肿瘤的形态学特征,医生可以确定肿瘤的类型和分级,进而为患者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例如,在乳腺癌的分类中,根据肿瘤的形态学特征和组织学结构,可以将乳腺癌分为不同亚型,如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HER2阳性乳腺癌等。
这种分类对于预测患者的预后和选择最佳治疗方案非常关键。
另外,肿瘤形态学的研究对于疾病的早期诊断也具有重要意义。
有些肿瘤在早期可能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但通过组织学的形态学观察,可以发现一些细胞和组织结构的异常变化。
例如,在宫颈癌的早期诊断中,通过对宫颈组织进行细胞学检查,可以及早发现一些预癌病变和早期癌变,从而提高治疗的成功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肿瘤形态学(一)、肿瘤的一般形态与结构(1)肿瘤的肉眼观形态肉眼观肿瘤的形态多种多样,并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肿瘤的良恶性。
1)肿瘤的数目和大小:肿瘤的数目、大小不一。
多为一个,有时也可为多个。
肿瘤的大小与肿瘤的性质(良性、恶性)、生长时间和发生部位有一定关系。
生长于体表或较大体腔内的肿瘤有时可生长得很大,而生长于密闭的狭小腔道内的肿瘤一般较小。
肿瘤极大者,通常生长缓慢,多为良性;恶性肿瘤生长迅速,短期内即可带来不良后果,因此常长不大。
2)肿瘤的形状:肿瘤的形状多种多样,有息肉状(外生性生长)、乳头状(外生性生长)、结节状(膨胀性生长)、分叶状(膨胀性生长)、囊状(膨胀性生长)、浸润性包块状(浸润性生长)、弥漫性肥厚状(外生伴浸润性生长)、溃疡状伴浸润性生长。
形状上的差异与其发生部位、组织来源、生长方式和肿瘤的良恶性密切相关。
3)肿瘤的颜色:一般肿瘤的切面呈灰白或灰红色,视其含血量的多寡、有无出血、变性、坏死等而定。
有些肿瘤会因其含有色素而呈现不同的颜色。
因此可以根据肿瘤的颜色推断为何种肿瘤。
如脂肪瘤呈黄色,恶性黑色素瘤呈黑色,血管瘤呈红色或暗红色。
4)肿瘤的硬度:与肿瘤的种类、肿瘤的实质与间质的比例及有无变性、坏死有关。
实质多于间质的肿瘤一般较软;相反,间质多于实质的肿瘤一般较硬。
瘤组织发生坏死时较软,发生钙化或骨化时则较硬。
脂肪瘤很软,骨瘤很硬。
(2)肿瘤的组织结构肿瘤的组织结构多种多样,但所有的肿瘤的组织成分都可分为实质和间质两部分。
1)肿瘤的实质:肿瘤实质是肿瘤细胞的总称,是肿瘤的主要成分。
它决定肿瘤的生物学特点以及每种肿瘤的特殊性。
通常根据肿瘤的实质形态来识别各种肿瘤的组织来源,进行肿瘤的分类、命名、和组织学诊断,并根据其分化成熟程度和异型性大小来确定肿瘤的良恶性和肿瘤的恶性程度。
2)肿瘤的间质:肿瘤的间质成分不具特异性,起着支持和营养肿瘤实质的作用。
一般由结缔组织和血管组成,间质有时还具有淋巴管。
通常生长比较快的肿瘤,其间质血管一般较丰富而结缔组织较少;生长缓慢的肿瘤,其间质血管多比较少。
此外,肿瘤往往有淋巴细胞等单核细胞浸润,这是机体对肿瘤组织的免疫反应。
此外,在肿瘤结缔组织中还可以见到纤维母细胞和肌纤维母细胞。
肌纤维母细胞具有纤维母细胞和平滑肌细胞的双重特点,这种细胞即能产生胶原纤维,又具有收缩功能,可能对肿瘤细胞的浸润有所限制,这种细胞的增生可以解释乳腺癌的乳头回缩,食管癌和肠癌所导致的肠管僵硬和狭窄。
(二)、肿瘤的特异性肿瘤组织无论在细胞形态和组织结构上,都与其发源的正常组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这种差异称为异型性。
异型性是肿瘤异常分化在形态上的表现。
异型性小,说明分化程度高,异型性大,说明分化程度低。
区别这种异型性的大小是诊断肿瘤,确定其良、恶性的主要组织学依据。
良性肿瘤细胞的异型性不明显,一般与其来源组织相似。
恶性肿瘤常具有明显的异型性。
由未分化细胞构成的恶性肿瘤也称为间变性肿瘤,间变是指恶性肿瘤细胞缺乏分化,异型性显著。
间变性肿瘤具有明显的多形性,瘤细胞彼此在大小和形状上有很大的变异,因此往往不能确定其组织来源。
间变性肿瘤一般具有高度恶性。
1、肿瘤细胞的异型性良性肿瘤瘤细胞的异型性小,一般与其来源的正常细胞相似。
恶性肿瘤瘤细胞常具有高度的异型性,表现为以下特点:(1)肿瘤细胞的多形性,即肿瘤细胞形态和大小不一致。
恶性肿瘤细胞一般比正常细胞较大,有时可见瘤巨细胞。
但少数分化很差的肿瘤其肿瘤细胞较小,圆形,大小也比较一致。
(2)瘤细胞核的多形性瘤细胞核比正常细胞核增大,核大小、形状和染色不一。
并可出现双核、巨核、多核、奇异核、核着色深(由于核内DNA增多)。
染色质呈粗颗粒状,分布不均匀,常堆积于核膜下,使核膜显得肥厚。
核分裂像增多,特别是出现不对称性、多极性及顿挫性等病理性核分裂时,对恶性肿瘤具有诊断意义。
恶性肿瘤细胞的核异常改变多与染色体呈多倍体或非整数倍体有关。
(3)瘤细胞胞浆的改变:由于胞浆内核蛋白体增多而多呈嗜碱性。
瘤细胞产生异常分泌物或代谢产物(如激素、粘液、蛋白、色素等),因此具有不同特点。
(4)肿瘤细胞超微结构的异型性:一般来说,良性肿瘤的超微结构与其起源的组织基本相似。
恶性肿瘤细胞根据其分化的程度表现出不同的异型性。
总的来说,恶性肿瘤细胞通常绝对或相对明显增大,核膜可有内陷或外凸,使核形不规则甚至形成奇异型核。
胞浆内的细胞器常有数目减少、发育不良或形态异常。
细胞连接常有减少,有利于肿瘤浸润生长。
2.肿瘤组织结构的异型性肿瘤的组织结构的异型性是指肿瘤组织在空间排列方式上(包括极向、器官样结构及其与间质的关系等方面)与其来源的正常组织的差异。
良性肿瘤瘤细胞的异型性不明显,但排列与正常组织不同,诊断有赖于组织结构的异型性,如子宫平滑肌瘤。
恶性肿瘤的组织结构异型性明显,瘤细胞排列更为紊乱,失去正常的排列结构、层次或极向,如纤维肉瘤、腺癌。
(三)、肿瘤的生长和扩散具有局部浸润和远处转移是恶性肿瘤最重要的特点,并且是恶性肿瘤致人死亡的主要原因。
1.肿瘤是由一个转化细胞不断增生繁衍形成的一个典型的恶性肿瘤的自然生长史可以分为几个阶段:一个细胞的恶性转化→转化细胞的克隆性增生→局部浸润→远处转移在此过程中,恶性转化细胞的内在特点(如肿瘤的生长分数)和宿主对肿瘤细胞及其产物的反应(如肿瘤血管形成)共同影响肿瘤的生长和演进。
(l)肿瘤生长的动力学。
肿瘤的生长速度与以下三个因素有关:1)肿瘤细胞倍增时间:肿瘤群体的细胞周期也分为G0、G1、S、G2和M期。
多数恶性肿瘤细胞的倍增时间并不比正常细胞更快,而是与正常细胞相似或比正常细胞更慢。
2)生长分数:指肿瘤细胞群体中处于增殖阶段(S期+G2期)的细胞的比例。
恶性转化初期,生长分数较高,但是随着肿瘤的持续增长,多数肿瘤细胞处于G0期,即使是生长迅速的肿瘤生长分数也只有20%。
3)瘤细胞的生长与丢失:营养供应不足、坏死脱落、机体抗肿瘤反应等因素会使肿瘤细胞丢失,肿瘤细胞的生成与丢失共同影响着肿瘤能否进行性长大及其长大速度。
肿瘤的生长速度决定于生长分数和肿瘤细胞的生成与丢失之比,而与倍增时间关系不大。
目前化疗药物几乎均针对处于增殖期细胞。
因此生长分数高的肿瘤(如高度恶性淋巴瘤)对于化疗特别敏感。
常见的实体瘤(如结肠癌)生长分数低,故对化疗不敏感。
(2)肿瘤血管形成。
诱导血管的生成能力是恶性肿瘤的生长、浸润与转移的前提之一。
肿瘤细胞本身和浸润到肿瘤组织内及其周围的炎细胞(主要是巨噬细胞)能产生一类血管生成因子,如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
这些血管生成因子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分裂和毛细血管出芽生长。
新生的毛细血管既为肿瘤生长提供营养,又为肿瘤转移提供了有利条件。
(3)肿瘤的演进和异质化。
恶性肿瘤在生长过程中变得越来越有侵袭性的现象称为肿瘤的演进,包括生长加快、浸润周围组织和远处转移等。
这些生物学现象的出现与肿瘤的异质化有关。
肿瘤的异质化是指一个克隆来源的肿瘤细胞在生长过程中形成在侵袭能力、生长速度、对激素的反应、对抗癌药的敏感性等方面有所不同的亚克隆的过程。
由于这些不同,肿瘤在生长过程中得以保留那些适应存活、生长、浸润与转移的亚克隆。
2.肿瘤的生长方式与扩散(1)肿瘤的生长速度:各种肿瘤的生长速度有极大的差异,主要取决于肿瘤细胞的分化成熟程度。
良性肿瘤生长缓慢,恶性肿瘤生长较快,良性肿瘤恶变时生长速度突然加快。
(2)肿瘤的生长方式:肿瘤可以呈膨胀性生长、外生性生长和浸润性生长。
1)膨胀性生长:是大多数良性肿瘤所表现的生长方式,肿瘤生长缓慢,不侵袭周围组织,往往呈结节状,有完整的包膜,与周围组织分界明显,对周围的器官、组织主要是挤压或阻塞的作用。
一般均不明显破坏器官的结构和功能。
因为其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楚,手术容易摘除,摘除后不易复发。
2)外生性生长:发生在体表、体腔表面或管道器官(如消化道、泌尿生殖道)表面的肿瘤,常向表面生长,形成突起的乳头状、息肉状、菜花状的肿物,良性、恶性肿瘤都可呈外生性生长。
但恶性肿瘤在外生性生长的同时,其基底部也呈浸润性生长,且外生性生长的恶性肿瘤由于生长迅速、血供不足,容易发生坏死脱落而形成底部高低不平、边缘隆起的恶性溃疡。
3)浸润性生长:为大多数恶性肿瘤的生长方式。
由于肿瘤生长迅速,侵入周围组织间隙、淋巴管、血管,如树根之长入泥土,浸润并破坏周围组织,肿瘤往往没有包膜或包膜不完整,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明显。
临床触诊时,肿瘤固定不活动,手术切除这种肿瘤时,为防止复发,切除范围应该比肉眼所见范围大,因为这些部位也可能有肿瘤细胞的浸润。
3.肿瘤的扩散是恶性肿瘤的主要特征。
具有浸润性生长的恶性肿瘤,不仅可以在原发部位生长、蔓延(直接蔓延),而且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扩散到身体其他部位(转移)。
(1)直接蔓延:瘤细胞沿组织间隙、淋巴管、血管或神经束浸润,破坏临近正常组织、器官,并继续生长,称为直接蔓延。
例如晚期子宫颈癌可蔓延至直肠和膀胱,晚期乳腺癌可以穿过胸肌和胸腔甚至达肺。
(2)转移:瘤细胞从原发部位侵入淋巴管、血管、体腔,迁移到他处而继续生长,形成与原发瘤同样类型的肿瘤,这个过程称为转移。
良性肿瘤不转移,只有恶性肿瘤才转移,常见的转移途径有以下几种:1)淋巴道转移: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多经淋巴道转移;2)血道转移:各种恶性肿瘤均可发生,尤多见于肉癌、肾癌、肝癌、甲状腺滤泡性癌及绒毛膜癌;3)种植性转移:常见于腹腔器官的癌瘤。
4.恶性肿瘤的浸润和转移机制(l)局部浸润。
浸润能力强的瘤细胞亚克隆的出现和肿瘤内血管形成对肿瘤的局部浸润都起重要作用。
局部浸润的步骤:1)由细胞粘附分子介导的肿瘤细胞之间的粘附力减少;2)瘤细胞与基底膜紧密附着;3)细胞外基质降解。
在癌细胞和基底膜紧密接触4~8小时后,细胞外基质的主要成分如LN、FN、蛋白多糖和胶原纤维可被癌细胞分泌的蛋白溶解酶溶解,使基底膜产生局部的缺损。
4)癌细胞以阿米巴运动通过溶解的基底膜缺损处。
癌细胞穿过基底膜后重复上述步骤溶解间质性的结缔组织,在间质中移动。
到达血管壁时,再以同样的方式穿过血管的基底膜进入血管。
(2)血行播散。
单个癌细胞进入血管后,一般绝大多数被机体的免疫细胞所消灭,但被血小板凝集成团的瘤细胞团则不易被消灭,可以通过上述途径穿过血管内皮和基底膜,形成新的转移灶。
转移的发生并不是随机的,而是具有明显的器官倾向性。
血行转移的位置和器官分布,在某些肿瘤具有特殊的亲和性,如肺癌易转移到肾上腺和脑,甲状腺癌、肾癌和前列腺癌易转移到骨,乳腺癌常转移到肝、肺、骨。
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还不清楚,可能是这些器官的血管内皮上有能与进入血循环的癌细胞表面的粘附分子特异性结合的配体,或由于这些器官能够释放吸引癌细胞的化学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