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平衡全部
高中化学知识点—化学平衡

高中化学知识点规律大全——化学平衡1.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及其计算公式](1)概念:化学反应速率是用来衡量化学反应进行的快慢程度,通常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少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来表示.单位有mol ·L -1·min -1或mol ·L -1·s -1(2)计算公式:某物质X 的化学反应速率:))或时间变化量()的浓度变化量(min )(1s L mol X X -⋅=ν 注意 ①化学反应速率的单位是由浓度的单位(mol ·L -1)和时间的单位(s 、min 或h)决定的,可以是mol ·L -1·s -1、mol ·L -1·min -1或mol ·L -1·h -1,在计算时要注意保持时间单位的一致性.②对于某一具体的化学反应,可以用每一种反应物和每一种生成物的浓度变化来表示该反应的化学反应速率,虽然得到的数值大小可能不同,但用各物质表示的化学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化学方程式中相应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之比.如对于下列反应:mA + nB = pC + qD有:)(A ν∶)(B ν∶)(C ν∶)(D ν=m ∶n ∶p ∶q或:qD p C n B m A )()()()(νννν=== ③化学反应速率不取负值而只取正值.④在整个反应过程中,反应不是以同样的速率进行的,因此,化学反应速率是平均速率而不是瞬时速率.[有效碰撞] 化学反应发生的先决条件是反应物分子(或离子)之间要相互接触并发生碰撞,但并不是反应物分子(或离子)间的每一次碰撞都能发生化学反应.能够发生化学反应的一类碰撞叫做有效碰撞.[活化分子] 能量较高的、能够发生有效碰撞的分子叫做活化分子.说明 ①活化分子不一定能够发生有效碰撞,活化分子在碰撞时必须要有合适的取向才能发生有效碰撞.②活化分子在反应物分子中所占的百分数叫做活化分子百分数.当温度一定时,对某一反应而言,活化分子百分数是一定的.活化分子百分数越大,活化分子数越多,有效碰撞次数越多.2.化学平衡[化学平衡](1)化学平衡研究的对象:可逆反应的规律.①可逆反应的概念:在同一条件下,既能向正反应方向进行同时又能向逆反应方向进行的反应,叫做可逆反应.可逆反应用可逆符号“”表示.说明a.绝大多数化学反应都有一定程度的可逆性,但有的逆反应倾向较小,从整体看实际上是朝着同方向进行的,例如NaOH + HCl =NaCl + H2O.b.有气体参加或生成的反应,只有在密闭容器中进行时才可能是可逆反应.如CaCO3受热分解时,若在敞口容器中进行,则反应不可逆,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应写为:CaCO3CaO + CO2↑;若在密闭容器进行时,则反应是可逆的,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应写为:CaCO3CaO + CO2②可逆反应的特点:反应不能进行到底.可逆反应无论进行多长时间,反应物都不可能100%地全部转化为生成物.(2)化学平衡状态.①定义:一定条件(恒温、恒容或恒压)下的可逆反应里,正反应和逆反应的速率相等,反应混合物(包括反应物和生成物)中各组分的质量分数(或体积分数)保持不变的状态.②化学平衡状态的形成过程:在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里,若开始时只有反应物而无生成物,根据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可知,此时ν正最大而ν逆为0.随着反应的进行,反应物的浓度逐渐减小,生成物的浓度逐渐增大,则ν正越来越小而ν逆越来越大.当反应进行到某一时刻,ν正=ν逆,各物质的浓度不再发生改变,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质量分数(或体积分数)也不再发生变化,这时就达到了化学平衡状态.(3)化学平衡的特征:①“动”:化学平衡是动态平衡,正反应和逆反应仍在继续进行,即ν正=ν逆≠0.②“等”:达平衡状态时,ν正=ν逆,这是一个可逆反应达平衡的本质.ν正=ν逆的具体含意包含两个方面:a.用同一种物质来表示反应速率时,该物质的生成速率与消耗速率相等,即单位时间内消耗与生成某反应物或生成物的量相等;b.用不同物质来表示时,某一反应物的消耗速率与某一生成物的生成速率之比等于化学方程式中相应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之比.③“定”:达平衡时,混合物各组分的浓度一定;质量比(或物质的量之比、体积比)一定;各组分的质量分数(或摩尔分数、体积分数)一定;对于有颜色的物质参加或生成的可逆反应,颜色不改变.同时,反应物的转化率最大.对于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数不相等的可逆反应,达平衡时:气体的总体积(或总压强)一定;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一定;恒压时气体的密度一定(注意:反应前后气体体积不变的可逆反应,不能用这个结论判断是否达到平衡).④“变”.一个可逆反应达平衡后,若外界条件(浓度、温度、压强)改变,使各组分的质量(体积、摩尔、压强)分数也发生变化,平衡发生移动,直至在新的条件下达到新的平衡(注意:若只是浓度或压强改变,而ν正仍等于ν逆,则平衡不移动).反之,平衡状态不同的同一个可逆反应,也可通过改变外界条件使其达到同一平衡状态.⑤化学平衡的建立与建立化学平衡的途径无关.对于一个可逆反应,在一定条件下,反应无论从正反应开始,还是从逆反应开始,或是正、逆反应同时开始,最终都能达到同一平衡状态.具体包括:a.当了T、V一定时,按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化学式前系数的相应量加入,并保持容器内的总质量不变,则不同起始状态最终可达到同一平衡状态.b.当T、P一定(即V可变)时,只要保持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组成比不变(此时在各种情况下各组分的浓度仍然相等,2+ 3H22NH3,在下列起始量不同情况下达到的是同一平衡状态.N2H2NH3A 1 mol 3 mol 0B 0。
无机化学笔记(化学平衡部分)

第一章目录1、气体具有两个基本特性:扩散性和可压缩性。
主要表现在: (1)3、只有在高温低压条件下气体才能近似看成理想气体。
(1)第二节:气体混合物 (2)1、质量分数 2、物质的量浓度 (2)3、质量摩尔浓度 4、摩尔分数 (2)第二节:热力学第一定律 (4)第四节:Hess定律 (4)第五节:反应热的求算 (5)7、在任何温度下,参考状态单质的标准摩尔生成焓均为零。
(5)第四节:自发变化和熵 (5)(1) + + T升高时有利值变“-” T高利自发进行 (7)(2) + - 任何T时,值为“+”不可能自发 (7)(3) - + 任何T时,值为“-”始终自发 (7)(4) - - T降低时有利值变“-” T低利自发进行 (7)第五节:Gibbs函数 (7)第一节:标准平衡常数 (8)第二节:标准平衡常数的应用 (8)第二节: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速率方程 (8)第三节: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Arrhenius方程 (9)第四节:反应速率理论与反应机理简介 (10)2、由普通分子转化为活化分子所需要的能量叫做活化能 (10)第五节:催化剂与催化作用 (10)①在定温定容下,平衡不发生移动。
(10)物质的状态气体1、气体具有两个基本特性:扩散性和可压缩性。
主要表现在:⑴气体没有固定的体积和形状。
⑵不同的气体能以任意比例相互均匀的混合。
⑶气体是最容易被压缩的一种聚集状态。
3、只有在高温低压条件下气体才能近似看成理想气体。
理想气体:是设定气体分子本身不占空间、分子间也没有相互作用力的假想情况下的气体。
实际气体:处于高温(高于273 K)、低压(低于数百千帕)的条件下,由于气体分子间距离相当大,使得气体分子自身的体积与气体体积相比可以忽略不计,且分子间作用力非常小,可近似地将实际气体看成是理想气体。
pV = nRT(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式)R称为比例常数,也称为摩尔气体常数。
R = 8.314 Pa·m3·mol-1·K-1 = 8.314 kPa·L·mol-1·K-1= 8.314J·mol-1·K-1(Pa·m3=N·m-2·m3=N·m = J)气体分子运动论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假设:(1)气体由不停地作无规则运动的分子所组成;(2)气体分子本身不占体积,视为数学上的一个质点;(3)气体分子间相互作用力很小,可忽略;(4)气体分子之间及分子对容器壁的碰撞视为弹性碰撞,气体的压力是由于气体分子同容器壁产生碰撞的结果;(5)气体分子的平均动能与气体的温度成正比。
大学化学 第三章 化学平衡

第二节 平衡常数
一、经验平衡常数 定义:在一定温度下,可逆反应达平衡时,各生成物的浓度 (或分压力)以化学计量数为幂的乘积与各反应物的浓度 (或分压力)以化学计量数为幂的乘积之比是一个常数,称 为经验平衡常数(或实验平衡常数)。
平衡常数 1、浓度平衡常数
实 验 编 号 1 2 3 4
H ( gIg ) ( ) 2 H I ( g )( 7 1 8 K ) 2 2
5 M n ( ) p 2 2
K
nO 2 H M H2O
2 4 5
6
平衡常数 2、多重平衡规则 如果一个化学反应是若干个分反应的代数和(差), 在相同温度下,这个化学反应的标准平衡常数就等于分 反应的标准平衡常数的积(商)。 假设有三个化学方程式①,②和③,它们之间与其平衡 常数之间的关系为: (1)化学方程式③= ①+②,则K3=K1· K2 (2)化学方程式③= ①-②,则K3=K1/K2 (3)化学方程式③= n×①,则K3=K1n
化学反应等温式
S O ( g ) O ( g ) 2 S O ( g ) 例3-3:求化学反应 2 2 2 3 在600K时的平衡常数Kθ。
解:计算600K时的
fHm /kJ.mol-1
0.0079 0.0192 0.0257 0.00205 0 0
0.0400 0.00435 0.00435
平衡常数 大量实验证明,对任一化学反应
A BY Z( 5 . 1 ) A B Y Z
在一定温度下,当反应达到平衡时
Y Z [ Y ] [ Z ] K ( 常 数 ) c A B [ A ] [ B ]
( 5 . 2 )
化学反应平衡状态

化学反应平衡状态
化学反应平衡状态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化学反应的正反应和逆反应速率相等,导致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保持不变的状态。
这种状态下的化学反应称为化学平衡。
在化学平衡状态下,虽然正逆反应仍在进行,但是宏观上观察到的化学物质的浓度不再发生变化。
化学平衡状态的特点包括:
1.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在化学平衡状态下,正反应(从反应物到生成物)的速率与逆反应(从生成物到反应物)的速率相等。
2.浓度不变:在化学平衡状态下,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保持恒定,不再随时间变化。
3.可逆反应:化学平衡通常发生在可逆反应中,即反应可以在正向和逆向两个方向上同时进行。
4.条件恒定:化学平衡状态是在一定的温度、压力和浓度条件下维持的。
如果这些条件发生变化,平衡可能会被破坏,导致新的平衡状态的形成。
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通常基于以下几种方法:
观察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是否保持不变。
通过实验测量正逆反应的速率是否相等。
检查反应体系的热量变化,如果反应放出的热量与吸收
的热量相等,则可能达到平衡状态。
对于气体反应体系,可以通过检查气体的分压、总压或体积是否保持不变来判断。
化学平衡状态的理解和应用对于化学工业、药物制备、环境保护等领域至关重要,它帮助科学家和工程师预测和控制化学反应的结果。
化学平衡状态

化学平衡状态化学平衡状态是指在闭合系统中,各种化学反应达到动态平衡时所处的状态。
在化学平衡状态下,反应物与生成物的浓度、物质的分子数以及相对于反应速率都保持不变。
本文将介绍化学平衡的概念、平衡常数以及对平衡状态的影响因素。
一、化学平衡的概念在一个封闭的化学反应系统中,当正反应与逆反应同时进行,并且它们的速率相等时,就达到了化学平衡。
此时,反应物转化为生成物,生成物又反应生成反应物的速率相互平衡,物质的浓度和分子数不再发生明显的变化。
化学平衡状态可以通过化学方程式来表示。
例如,对于一般的反应物A与生成物B的化学反应,可以表示为:A ⇌ B其中,↔代表正反应与逆反应同时发生。
在达到化学平衡状态时,反应物A与生成物B的浓度不再发生变化。
二、平衡常数在化学平衡状态下,反应物与生成物的浓度之比是一个恒定值,称为平衡常数(Kc)。
平衡常数与反应物浓度的关系可以由化学方程式及反应速率决定。
考虑一般反应式:aA + bB ⇌ cC + dD平衡常数Kc的表达式为:Kc = ([C]^c × [D]^d) / ([A]^a × [B]^b)其中[A]、[B]、[C]和[D]分别表示反应物A、B以及生成物C和D的浓度。
平衡常数的值与温度有关,不同的反应具有不同的平衡常数。
平衡常数越大,说明反应向生成物的方向偏移;平衡常数越小,说明反应向反应物的方向偏移。
三、影响化学平衡状态的因素1. 温度:温度是影响化学平衡状态的重要因素。
根据Le Chatelier原理,提高温度会使反应向右偏移,即正反应速率增加,逆反应速率减小。
降低温度则会使反应向左偏移。
2. 压力(对于气体反应):在气体反应中,增加压力会使反应向右偏移,减小压力则会使反应向左偏移。
这是因为增加压力会导致体积减小,使得浓度增大,而减小压力则会使反应体系体积增大,浓度减小。
3. 浓度:增加反应物浓度会使反应向右偏移,而增加生成物浓度会使反应向左偏移。
高中化学平衡知识点整理

高中化学平衡知识点整理在高中化学学习中,平衡是一个十分重要且基础的概念。
平衡反应是指在一个封闭系统中,反应物转变为生成物的速率相等时达到的一种动态平衡状态。
平衡反应又可以细分为物理平衡和化学平衡。
下面对高中化学平衡知识点进行整理。
1. 平衡反应的特点在平衡反应中,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保持不变,但它们仍在转化,并处于动态平衡状态。
平衡反应的速率恒定且相等,这也是动态平衡的一种表现。
2. 平衡常数平衡常数是用来描述一个反应达到平衡时反应物和生成物浓度的比例。
平衡常数通常用Kc、Kp来表示,取决于反应方程式中各物质的浓度或分压。
3. 影响平衡位置的因素平衡位置的位置取决于平衡常数以及反应温度、压力等因素。
当平衡常数Kc大于1时,表示生成物浓度较高;当Kc小于1时,表示生成物浓度较低。
4. 平衡常数的计算平衡常数的计算需要通过反应方程式来确定各物质浓度或分压,从而得出平衡常数的数值。
平衡常数的大小可以告诉我们反应的进行方向。
5. 平衡位置的变化通过调节温度、压力或者浓度等因素,可以改变平衡位置。
Le Chatelier原理指出,在受到外界因素影响时,系统会通过调整以恢复平衡,以维持平衡动态状态。
6. 平衡常数与反应热力学反应在不同温度下的平衡常数会发生变化,这与热力学原理有关。
反应的焓变和熵变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平衡常数变化的原因。
以上就是对高中化学平衡知识点的整理,希望可以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平衡反应的相关概念。
学习化学需要多加练习和实验,加深对平衡反应的理解,有助于提高学习效果。
愿大家取得更好的成绩!。
关于高二化学平衡知识点归纳总结

关于高二化学平衡知识点归纳总结高二化学平衡知识点归纳总结1化学平衡1、化学平衡状态(1)溶解平衡状态的建立:当溶液中固体溶质溶解和溶液中溶质分子聚集到固体表面的结晶过程的速率相等时,饱和溶液的浓度和固体溶质的质量都保持不变,达到溶解平衡。
溶解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状态。
小贴士:①固体溶解过程中,固体的溶解和溶质分子回到固体溶质表面这两个过程一直存在,只不过二者速率不同,在宏观上表现为固体溶质的减少。
当固体全部溶解后仍未达到饱和时,这两个过程都不存在了。
②当溶液达到饱和后,溶液中的固体溶解和溶液中的溶质回到固体表面的结晶过程一直在进行,并且两个过程的速率相等,宏观上饱和溶液的浓度和固体溶质的质量都保持不变,达到溶解平衡状态。
(2)可逆反应与不可逆反应①可逆反应:在同一条件下,同时向正、反两个方向进行的化学反应称为可逆反应。
前提:反应物和产物必须同时存在于同一反应体系中,而且在相同条件下,正、逆反应都能自动进行。
②不可逆反应:在一定条件下,几乎只能向一定方向(向生成物方向)进行的反应。
(3)化学平衡状态的概念:化学平衡状态指的是在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里,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保持不变的状态。
理解化学平衡状态应注意以下三点:①前提是“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一定条件”通常是指一定的温度和压强。
②实质是“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由于速率受外界条件的影响,所以速率相等基于外界条件不变。
③标志是“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保持不变”。
浓度没有变化,并不是各种物质的浓度相同。
对于一种物质来说,由于单位时间内的生成量与消耗量相等,就表现出物质的多少不再随时间的改变而改变。
2、化学平衡移动可逆反应的平衡状态是在一定外界条件下(浓度、温度、压强)建立起来的,当外界条件发生变化时,就会影响到化学反应速率,当正反应速率不再等于逆反应速率时,原平衡状态被破坏,并在新条件下建立起新的平衡。
此过程可表示为:(1)化学平衡移动:可逆反应中旧化学平衡的破坏、新化学平衡的建立过程。
(完整版)化学平衡知识点总归纳,推荐文档

2.过程
3.化学平衡移动与化学反应速率的关系
(1)v 正>v 逆:平衡向
移动。
(2)v 正=v 逆:反应达到平衡状态,
平衡移动。
(3)v 正<v 逆:平衡向
移动。
4.借助图像,分析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
(1)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
若其他条件不变,改变下列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如下:
平衡体系
条件变化
速率变化
平衡变化 速率变化曲线
任一平衡体系
增大反应物的浓度
v 正、v 逆均 ,且 v 正′>v 逆′
减小反应物的浓度
v 正、v 逆均 ,且 v 逆′>v 正′
任一平衡体系
增大生成物的浓度
v 正、v 逆均 ,且 v 逆′>v 正′
第 1 讲 化学反应速率
考点一 化学反应速率
1.表示方法:通常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 或生成物浓度的 来表示。
2.数学表达式及单位
建议收藏下载本文,以便随时学习!
Δc
v=Δt,单位为
或
。
3.规律:同一反应在同一时间内,用不同物质来表示的反应速率可能
在化学方程式中的
之比。
,但反应速率的数值之比等于这些物质
。
(3)综合判断反应方向的依据
①ΔH-TΔS<0,反应能
。
②ΔH-TΔS=0,反应
。
③ΔH-TΔS>0,反应
。
我去人也就有人!为UR扼腕入站内信不存在向你偶同意调剖沙
8
(3)化学平衡常数是指某一具体反应的平衡常数。借助平衡常数可以判断一个化学反应是否达到化学平衡状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化学平衡状态(一)化学平衡状态的建立以CO+H 2O ⇌ CO 2+H 2(条件:催化剂、高温)为例来描述化学平衡建立的过程。
500℃时,在一个容积为2L 的密闭容器中加入4molCO 和4molH 2O 进行上述反应。
1.反应刚开始时在反应开始瞬间反应物c (CO )和c (H 2O )最大,正反应速率最大,生成物c ( CO 2)和c (H 2)为0,逆反应速率也为0。
2.反应过程中c (CO)和c (H 2O )逐渐减小,正反应速率逐渐减慢;c ( CO 2)和c (H 2)逐渐增大,逆反应速率逐渐加快。
c (CO )由最大逐渐减小,c ( CO 2)由0逐渐增大。
3.反应达到平衡状态反应一段时间后,出现v 正(CO )=v 逆(CO ),此时CO 减少的速率等于CO 增加的速率,CO 的浓度将不再改变。
v 正(CO )=v 逆(CO )的状态是化学平衡状态,此时建立的化学平衡状态如下图左图。
若反应从逆方向开始,化学平衡建立的过程如下图右图。
(二)化学平衡状态的含义 1.化学平衡状态的概念在一定条件下,可逆反应进行到一定程度时,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体系中参加反应的物质的质量或浓度保持恒定,达到该条件下的最大限度,称为化学平衡状态,简称化学平衡。
2.化学平衡状态的意义化学平衡状态是在给定条件下化学反应所能达到的最大程度(限度),决定了反应物在该条件下的最大转化率。
(三)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1.逆:化学平衡研究的对象是可逆反应。
2.等:平衡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即v 正=v 逆。
3.动:平衡时,反应仍在进行,是动态平衡即v 不等于零,反应进行到了最大限度。
4.定:达到平衡状态时,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保持不变,反应速率保持不变,反应物的转化率保持不变,各组分的含量保持不变。
(3)体系的颜色。
对于有颜色变化的体系,颜色不再发生变化时达到平衡状态。
【随堂练习】1.以下情况不能判断H2(g)+I2(g)⇌2HI(g)达到平衡状态的是()A.单位时间内断开1molH-H键的同时形成1molH-I键B.单位时间内断开1molI-I键的同时断开2molH-I键C.反应体系颜色保持不变D.2v正(H2)=v逆(HI)2.(双选)能说明反应2CH3OH(l)+H2S(g)(CH3)2S(l) +2H2O(l)达平衡状态的是()A. v(CH3OH) = 2v(H2S) B. 恒容容器中,体系的压强不再改变C. 恒容容器中,体系中气体的密度不再改变D. 恒容容器中,气体的摩尔质量不再改变3.在一定温度下的恒容密闭容器中,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某些物理量恒定不变:a.各物质的浓度不变,b.平衡混合物中各组分的物质的量分数或质量分数不变,c.容器内气体压强不变,d.容器内气体密度不变,e.容器内气体颜色不变。
①能说明反应N2(g)+3H2(g)2NH3(g)达到平衡状态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能说明反应H2(g)+I2(g)2HI(g)达到平衡状态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能说明反应2NO2(g)N2O4(g)达到平衡状态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哪种说法可以证明反应N2 + 3H22NH3已达到平衡状态()A. 1个N≡ N键断裂的同时,有3个H - N键形成。
B. 1个N≡ N断裂的同时,有3个H - N键断裂。
C. 1个N≡ N断裂的同时,有6个H - N键断裂。
D. 1个N≡ N键断裂的同时,有6个H - N键形成。
5.(双选)500℃时在一个容积为10L的密闭容器中进行可逆反应N2(g)+3H2(g)⇌2NH3(g)(条件:高温、高压、催化剂),开始时加入2mol N2和2mol H2,则达到平衡时,NH3的浓度不可能达到()A. 0.04mol•L-1B. 0.08mol•L-1C. 0.16mol•L-1D. 0.20mol•L-16.298K时,将20mL3xmol⋅L−1Na3AsO3、20mL3xmol⋅L−1I2和20mLNaOH溶液混合,发生反应:AsO-33(aq)+I2(aq)+2OH−⇌AsO-34(aq)+2I−(aq)+H2O(l)。
溶液中c(AsO-34)与反应时间(t)的关系如图所示。
(1)下列可判断反应达到平衡的是___(填标号)。
a.溶液的pH不再变化b.v(I−)=2v(AsO-33)c.c(AsO-33)/c(AsO-34)不再变化一、化学平衡移动(一)化学平衡移动的概念在一定条件下,可逆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后,如果改变影响平衡的条件(如浓度、温度、气体反应的压强等),原化学平衡被破坏,导致正、逆反应速率不再相等,经过一段时间后,正、逆反应速率再次相等,在新的条件下达到新的化学平衡状态,这种现象称为化学平衡状态的移动,简称平衡移动。
(二)化学平衡移动方向的判断二、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一)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1.通过铬酸钾和重铬酸钾相互转化时的颜色变化探究生成物浓度对平衡的影响编号 1 2实验原理Cr2O-27(橙色)+H2O ⇌ CrO-24(黄色)+2H+实验操作取两支试管各加入5mL0.1mol·L-1K2Cr2O7溶液,然后向1号试管加入3~10滴浓硫酸,2号试管加入10~20滴6mol·L-1的NaOH溶液,观察溶夜颜色变化。
实验现象橙色加深溶液由橙色变为黄色实验解释加入浓硫酸的目的是增强溶液酸性,增大H+浓度,即增大生成物浓度,平衡逆向移动,导致Cr2O-27浓度增大,溶液橙色加深。
加入NaOH溶液的目的是减弱溶液酸性,OH-与H+反应,使H+浓度降低,即降低生成物浓度,平衡正向移动,导致CrO-24浓度增大,溶液黄色深。
图像理解实验结论其他条件不变时,减小生成物浓度,平衡正向移动;增大生成物浓度,平衡逆向移动。
【思考】1.为什么要求是浓硫酸,换成稀硫酸可以吗?2.为什么实验所加浓硫酸或者氢氧化钠溶液均为几滴而不是5mL或者更多?(节约试剂因素除外)(二)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通过NO2与N2O4的转化平衡探究温度对平衡的影响编号 1 2实验原理2NO2(红棕色)⇌ N2O4(无色)△H=-56.9kJ/mol实验操作将NO2球一端泡入冷水中,观察颜色变化将NO2球另外一端泡入热水中,观察颜色变化实验现象红棕色变浅红棕色加深实验解释 1.混和气体遇冷颜色变浅,说明①NO2浓度减小;②平衡正向移动。
2.混和物遇冷,速率均减少,但v(吸)<v(放) ,故平衡向放热反应方向移动。
1.混和气体受热颜色变深,说明①NO2浓度增大;②平衡逆向移动。
2.混和物受热,速率均增大,但v(吸)> v(放) ,故平衡向吸热反应方向移动。
图像理解实验结论其他条件不变时,升高温度,平衡向着吸热的方向移动;降低温度,平衡向着放热的方向移动【思考】若某可逆反应,其正反应为吸热反应,请分别画出升高温度与降低温度对应的v-t图。
(三)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1.以2NO2(红棕色)⇌ N2O4(无色)为例探究压强对平衡的影响编号 1 2实验原理2NO2(红色)⇌ N2O4(无色)实验操作将气体体积由1L缩小为0.5L 将气体体积由1L增大为2L实验现象混和气体颜色先变深是由于① NO2浓度变体系颜色先变浅后变深。
当减压气体体积增大大,后又逐渐变浅是由于②平衡向正向移动。
时,混和气体颜色先变浅是由于① NO2浓度变小,后又逐渐变深是由于平衡向逆向移动。
实验解释平衡向正向移动平衡向逆向移动图像理解实验结论增大压强,平衡向气体分子数减少的方向移动;减小压强,平衡向气体分子数增大的方向移动。
【思考】已知aA(g)+bB(g) ⇌ cC(g),分别画出增大压强和减小压强的v-t图。
1.当a+b>c时2.当a+b=c时(四)催化剂与化学平衡加入催化剂(默认正催化剂)可以同等程度降低正、逆反应活化能,可以同等程度地加快正、逆反应速率,故不影响化学平衡,但能改变反应达到平衡所需的时间。
(一)图像理解【思考】画出加负催化剂的v-t图气体体积缩小到原来的1/2但达到平衡时,C的浓度为原来的1.8倍,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m + n > pB.A 的转化率降低C.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D.C的体积分数增加2.—定温度下,在一定容积的密闭容器中充入N2和H2,发生反应N2(g)+3H2(g)2NH3(g),达到平衡时N2的转化率为c%,向平衡混合物中再次充入N2,重新达到平衡后N2的转化率将()A.增大B.减小C.不变D.无法确定3.反应a M(g)+ b N(g) c P(g)+d Q(g)达到平衡时,M的体积分数φ(M)与反应条件的关系如图所示。
其中z表示反应开始时N的物质的量与M的物质的量之比。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同温同压同z时,加入催化剂,平衡时Q的体积分数增大B.同压同z时,升高温度,平衡时Q的体积分数增大C.同温同z时,增大压强,平衡时Q的体积分数增大D.同温同压时,增大z,平衡时Q的体积分数增大4.环戊二烯()是重要的有机化工原料,广泛用于农药、橡胶、塑料等生产。
回答下列问题:已知反应:(g)+I2(g)(g)+2HI(g) ③△H3=+89.3kJ⋅mol−1。
(1)达到平衡后,欲增加环戊烯的平衡转化率,可采取的措施有___(填标号)。
A. 通入惰性气体B. 提高温度C.增加环戊烯浓度D. 增加碘浓度E.使用合适催化剂(2)环戊二烯容易发生聚合生成二聚体,该反应为可逆反应。
不同温度下,溶液中环戊二烯浓度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填标号)。
A.T1>T2B.a点的反应速率小于c点的反应速率C.a点的正反应速率大于b点的逆反应速率D.b点时二聚体的浓度为0.45mol⋅L−15.采用N2O5为硝化剂是一种新型的绿色硝化技术,在含能材料、医药等工业中得到广泛应用。
回答下列问题:F.Daniels等曾利用测压法在刚性反应器中研究了25℃时分解反应:其中NO2二聚为N2O4的反应可以迅速达到平衡。
体系的总压强P随时间的变化如下表所示(t=∞时,完全分解):t/min 0 40 80 160 260 1300 1700 ∞P/kPa 35.8 40.3 42.5 45.9 49.2 61.2 62.3 63.1①已知:2N2O5(g)=2N2O4(g)+O2(g) △H1=-4.4kJ⋅mol−12NO2(g) ⇌N2O4(g) △H2=−55.3kJ⋅mol−1则反应N2O5(g)=2NO2(g)+1/2O2(g)的△H=___________kJ⋅mol−1②研究表明,N2O5(g)分解的反应速率v=2×10-3×pN2O5(kPa/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