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喻思维在英语语言学习中的运用
英语教学中隐喻的运用

英语教学中隐喻的运用“隐喻”这个词从字面上的意思就是“暗藏的意义”,而它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则更多地表现在英语教师对学习者发展抽象思维能力的一种有效教学方式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隐喻的定义隐喻是指用一种表层含义暗含另一种深层含义的文字表达方式,其特点是以一种特定的表象来表达另一种抽象的概念。
例如:“它是一只飞鸟”,表层含义是指它是一只鸟,而暗含的深层含义是指它是一个人,因为“飞”这个动词暗示的是“快速的”,这样,隐喻就将一种直观的物质感,转换为一种抽象的概念。
二、隐喻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1、拓展学生思维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隐喻的方式,让学生体验到英语单词、句型、文章等的抽象概念,从而拓展学生的思维。
例如:学习句型“you can't judge a book by its cover”,教师可以通过隐喻,让学生体验到该句型的深层含义,即“不要以貌取人”,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句型的抽象概念,拓展学生的思维。
2、增加趣味性通过隐喻的方式,可以让学生将英语学习与生活联系起来,增加学习的趣味性。
例如:教师可以用鸡和兔子之间的比较,来比喻“鸡要早起,兔子要晚睡”,这样,学生就可以更好地理解英语单词和句型的深层含义,并且增加学习英语的趣味性。
3、激发学生兴趣隐喻可以让学生想象去理解,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
例如:教师可以用“沙漠是一只大象”这样的隐喻,来比喻“沙漠是一片广阔的大地”,这样,学生就可以想象出沙漠的大象形象,从而激发对英语的兴趣。
三、总结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隐喻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拓展思维,增加学习英语的趣味性,而且还可以激发学生对英语的兴趣。
因此,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应积极运用隐喻,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隐喻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对学生的学习有着重要的意义,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拓展思维,增加学习英语的趣味性,而且还可以激发学生对英语的兴趣。
因此,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应当积极运用隐喻,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隐喻和转喻思维在综合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隐喻和转喻思维在综合英语教学中的运用作者:桑士林来源:《文教资料》2017年第07期摘要:在综合英语教学中,传统教学多关注学生英语听、说、读、写、译方面能力的积累。
认知语言学研究表明隐喻和转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还是人类的基本思维方式和认知工具。
本文拟从词汇教学和阅读教学两个方面,探讨在综合英语教学中运用隐、转喻思维来突破学生英语词汇瓶颈和解读文章深层含义的问题。
关键词:综合英语隐喻转喻认知语言学在综合英语教学中,传统教学多关注学生听、说、读、写、译语言基本功的积累,我们尝试将英美文学欣赏融入综合英语教学中,希望通过提高阅读技巧、开阔阅读视野、扩大阅读量增加学生词汇量。
实践证明,此举取得一定的效果。
但如何突破英语词汇瓶颈、解读文章深层含义和灵活创新运用语言,依然缺乏高效的方法。
本文试图从词汇教学和阅读方面探讨在综合英语教学中引入隐喻、转喻思维解决上述问题。
一、隐喻和转喻的定义和区别认知语学言研究表明隐喻和转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还是人类的基本思维方式和认知工具。
“Lakoff和Johnson主张转、隐喻是人类概念创造所借助的两种基本心理策略”。
“L & J 说:我们的许多经验和活动在本质上是隐喻性的,我们的概念系统大多是由隐喻建构的”[1]。
Aitchison说:“隐喻,即用另一个名称来称呼这一事实。
”[2]“隐喻的中心不是语言,而是思维……隐喻可以在语言组织的各个层次上体现,可以体现为单词、词组、句子、也可以体现为语篇。
”[3]“转喻是一种特别类型的心理映现,即通过理解一个人、物体或事件的显著部分来认识整个人、物体或事件(Lakoff &Johnson 1980;Croft 1993)”[4]。
“国外以Abdul Gabbar Mohammed Al-Sharafi为代表,认为转喻不仅对词汇层面的概念关系可以做出解释,而且更多的是一种超过词汇层进入语篇层的意义表征延伸,转喻的指称之力已经被看成语篇衔接与连贯的一个主要因素。
隐喻能力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刍议隐喻能力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价值摘要:随着隐喻理论和认知科学的发展,隐喻目前已经成为一种认知手段和思维方式,隐喻能力不仅可以丰富语言表达,而且对扩大学生词汇量、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习惯以及提高英语文化等具有重要的作用,并且隐喻能力也已经成为人们掌握一种语言的标志,所以在英语教学中应用隐喻能力对英语教学具有非常大促进作用。
下面具体进行分析隐喻能力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价值以及如何提高学生隐喻能力。
关键词:隐喻能力;英语教学;应用价值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方法,也是人类认知、言语、思维和行为的基础。
隐喻不仅能够解释词汇意义的发展和词汇之间的相互关系,还能够促进语篇的构建和连贯。
据国内外诸多的学者研究表明,隐喻能力是使用语言的基本特征,其也是构成语者概念流利的基础的要素之一。
在英语教学中应用隐喻能力,不仅能够有助于学生对语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且加深学生对英语文化的背景以及思维模式的了解,促进学生能够灵活运用英语进行交流具有重要的意义。
1隐喻能力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价值1.1有利于学生扩大词汇量词汇是语言的基础,只有掌握大量的词汇,才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
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隐喻能力对词汇的理解和记忆,扩大学生的词汇量,帮助学生理解词汇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作用。
在英语词汇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运用隐喻能力,挖掘词汇中内在的含义,然后在新的事物上体现出隐喻理论具有的扩展能力[1]。
比如在英语学习中,很多动物具有隐喻含义,并且隐喻含义多数在源域的概念衍得到的:猫头鹰(owl)在希腊神话中,owl是智慧女神的象征,所以希腊人民将猫头鹰代表智慧,因此有as wise as an owl .——像猫头鹰一样聪明;而由于喜鹊(magpie)比较聒噪,所以常用magpie比喻饶舌的人。
所以在词汇学习中,利用隐喻性的延伸意义能够在掌握词汇的中心意思后,可以进行扩展新的词汇,这样就能够很大程度的提高学生的词汇量。
1.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习惯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英语教学的目标主要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者的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
隐喻理论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

、
隐喻 的认 知本 质
传统修辞学理论认为 , 隐喻仅仅是一种语言现
象, 是非 同类事 物 之 间 的 比较 , 对语 言 起 修 饰 作 用 。 随着 认知语 言 学 的发 展 , 们 认 识 到 隐 喻不 仅 仅 是 人 语言 修辞 手段 , 更是 思维 和行 为 的方式 , 是人 类组 织 概念 系统 不可 或缺 的工 具 。莱考 夫 和约翰逊 合 著 的 《 我们 赖 以生存 的隐喻》 出 , 喻是 人 类 认 知 能力 提 隐
喻认 知 规律 , 设计 外语 教学 的策 略 和思路 , 高教学 提
质量。
识抽 象 的 、 生 的 、 陌 复杂 的事物 。莱 考夫把 隐 喻定义 为从 始源 域到 目标 域 的跨域 映 射 。通 过 映射 ,人们
把始 源域 事物 中的部 分 特 征 投 向 目标 域 , 始 源域 在
研究成果。在理论上 , 隐喻研究 可以加深我们对语 言、 思维 、 文化关系 的理解 ; 在实践中,隐喻研究 的
成果 给外语 教学 带 来 了很 大 的启 发 , 为我 们 进 行 教
学改革、 提高教学质量提供 了新 的思路和途径。我
们也 看到 , 隐喻 在教 学 中 的应 用 研究 成 为应 用 认 知 语言 学研究 的 一个 热 点 , 别 是 隐 喻 在词 汇教 学 方 特
隐喻理论在 外语教 学中的应 用
王 琛 琛
( 江大学 外语 学 院 , 江 杭 州 30 5 ) 浙 浙 10 8
摘要: 认知语 言学认为 隐喻是人 类行 为和 思维的 方式, 是人 类 组织概 念 系统 不可或缺 的 工具 , 隐喻 无 处不在 。隐喻 理论 的研 究成果给外语教 学带来 了很 大的启发 , 为语 言各个层 面 的教 学和 文化教 学提 供 了新的 思路 和 策略 。 隐喻 能力是 外语能 力的重要部 分 , 教师要 引导学生认识 和理 解语 言的隐喻 性 , 培养 学生的隐喻思维能力。 关键词 : 隐喻 ; 知; 认 外语教 学
隐喻在英语文学中的运用分析

隐喻在英语文学中的运用分析摘要在英语文学中,隐喻的使用频率非常高,是一种比较普遍的写作表达方式,对英语文学的学习和创作起着不可代替的作用。
文章通过阐述隐喻的概念意义,大致对隐喻的派别进行分析介绍,进一步探讨隐喻在英语文学中的运用意义。
关键词隐喻英语文学运用1.前言隐喻是一种富有诗意的表达形式,在英语文学中使用能够丰富作品的内涵,增强语言文字的感染力,提高读者阅读作品的兴趣,让读者有效的学习和掌握英语的规律,增强读者对英语文学的认识,并且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心情和灵魂的双重美的的享受,有利于读者深刻的掌握英语文学的深厚底蕴。
因此,在英语文学中运用隐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隐喻的概念及各家学者的定义隐喻是一种修辞手段,又被称为暗喻,顾名思义即用一种事物表示另一种事物,在作品中透露不太明显、意义隐藏较深的一种比喻方式。
从功能上来说,隐喻是语言和思维的双重结合体;从结构上来说,隐喻是在两个相似概念之间的隐讳映射[1],能够透过另外的事物而感知、理解事物本身存在的心理、语言以及文化行为。
在对隐喻的概念意义上,西方众多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见解。
卡希尔是德国哲学家,也是文化哲学的创始人,他认为隐喻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隐喻是指比喻是在有意识的状态下进行,故意将两者的思想内容互代;广义隐喻是指根本意义上的指代,同时兼具修辞和思维的功能,能够将作品中的文化意义更深层次的表达出来。
西赛罗是古罗马集政治家和法律思想家于一身的风云人物,他也曾给隐喻作出了这样的阐释:“隐喻其实是明喻的一种简化方式,它将明喻的词缩减成另外一个小词,并且将其放置在恰当的位置上,准确表达出原来的含义。
”[2]这些西方学者的见解从不同层面阐述了隐喻的特征,为我们更好的理解隐喻提供了强有力的帮助。
在研究英语文学中的隐喻运用时,应该对隐喻的概念有清楚的认识和掌握,明确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方式,并且和作者的思维、灵魂息息相关,是作者有意识的采用不明显的方式表达某一事物的过程。
用隐喻思维进行英语教学

[关键词〕 喻 英 教 ,汇语 隐 ,语 学词 ,法
1.什么是隐喻 隐喻(metaphor)本是修辞学的概念, 传统修辞学的理论认为, 隐 喻是一种语言现象, 是非同类事物之间的比较, 即对语词的修饰或者 美化。认知语言学引进这一术语, 在认知语言学看来“ 隐喻” 具有丰富 的内涵。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修辞方式, 更重要的是隐喻被认为是一 种重要的认知模式, 是新的语言意义产生的根源, 也是人类知识经验 积累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隐喻一词来自 于希腊语, 原意为一种“ 由此及
2.2 隐 喻与英语语法教学。认知语言学认为语法的本质是象征性 的。人脑的认知可以分为两部分, 对客观事物进行感知, 形成表象、 概 念、 范畴; 另一方面又可以对事物的关系进行分析、 判断和推理。语法 中便体现了人们对事物关系的判断和推理。所谓“ 即规则,语法” 法” “ 的概念可以顾名思义地理解为语言单位组织起来的规则。 我们认为语 法是人脑对时空关系、 客观事物等的规律的认识在语言中的投射。语 法是由所有象征单位由小到大, 由简单到复杂, 由语言符号(词素、 词、 短语)构成的线性结合。句法关系的构成和词素构成词的关系是一样 的, 只是复杂程度上的不同。在这样的理论背景下我们同样可以用构 成词语的隐喻机制去理解句法结构的构成规则。 认知语法的理论主张 将语义、 词法与句法有机的结合起来。我们可以用统一的方法— 隐
研究已经步人了应用性研究阶段。 2.隐喻可以有效用于二语教学 2.1 隐喻与英语词汇教学。人的认知能力是不断的发展和提高 的, 而概念的扩充是与这一过程同步的。 因为大脑的认知活动是在已 “ 记忆知识的基础上以最节约的方式进行的,所以随着对新事物的认 识, 大脑总是在记忆中寻找已存在的概念, 根据新认识事物的物理、 功 能等属性将其与已认识的事物发生某种联系, 对其进行归类。” (赵艳 芳《 认知语言学概论》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语义是基于经验感知的, 人们对词义的理解首先依赖于人们的感知和经验, 词的概念意义实际 上是人类对自身和熟知的事物的认识和理解。在认识了客观的、 具体 的物质世界以后, 人们将已知的、 具体的概念领域投射的抽象的、 概括 的概念领域。每一次隐喻投射之后总能链接上新的相似点, 这样的不 断的延伸开去使得词义不断地丰富和发展, 词义范畴不断扩大。这也
英语中的隐喻研究

英语中的隐喻研究隐喻作为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被广泛运用于英语语言表达中。
隐喻能够丰富、激发人们的想象力和感性思维,同时也成为英语学习者的一大难点。
本文将从隐喻的概念、类型、贡献和研究方面入手,探讨英语中的隐喻现象及其研究意义。
一、概念隐喻是指用一种事物或概念来描述另一种事物或概念的修辞手法。
隐喻以一种陈述方式表达,不是字面上的意思,而是经过转化或比喻后的新意义。
隐喻主要是将一个概念或事物与另一个契合的概念或事物联系在一起,从而传达出更为深刻、形象、感性的含义。
二、类型在英语中,隐喻的类型繁多,其中最常见的包括以下几种:1. 拟人隐喻:将生物或非生物的事物赋予人类特质和行为,以便更准确、感性、形象地传达更深刻的意义。
例如:“时间是一位严厉的教师,他会让你在上课之前先进行测验。
”在这里,时间被拟人化,并且给人以教育时的感觉。
2. 比喻隐喻:通过两种不同的事物之间的共性相互比较,以便更加表达出抽象或难以理解的意思。
例如:“他是一头猪。
”在这里,比喻使用了“是”的动词连接方式,指出了某人的猪的共同点,也就是贪吃和追逐女人。
3. 像征隐喻:使用一个与特定文化相关的符号、标志或形象,以传达更为深刻的含义。
例如:“美国是自由的象征。
”在这里,使用美国这个国名指代一个象征性的代号,并传达出美国与自由、民主、平等、独立、进取心和梦想这些价值观的相关联系。
4. 省略隐喻:忽略了某些单词或短语,以便更加简洁、充分地传达信息。
例如:“她是这个城市的心脏。
”在这里,我们省略了“繁华街”的修饰性短语,因为这已经可以充分代表这个城市的核心所在。
三、贡献隐喻在英语语言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其主要的作用有以下几个方面:1. 提供了精准和形象化的表达,使信息更加容易理解。
2. 通过使用成熟的、广泛接受的比较,更好地向读者或听众传达意思。
3. 通过使用观点、态度或情感来传达复杂或深层次的意义。
4. 激发读者或听众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从而更好地理解或接受写作。
隐喻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中的隐喻概 念来对 习语的含 义进行解释 ,引导学 生对 习语 意 义的深刻理解。教 师也可 以归纳总结这些相似指 出帮助 学生 借助 自己的母语文化来理解 目标语文化 。 3 . 隐喻与写作教学 在写作 当中, 学生常见的错误 就是词汇 出现错误 的搭 配。 英语语 言的搭配与概念 隐喻 、 文化 习俗 等都存在一定 的联 系, 而语 言间的差异也会 让不同的搭 配 出现 具有 同样 的概 念词 当 中。 因此, 在英语写作教 学中, 教 师有效地利 用概 念 隐喻 能够 种话语现 象来研 究。隐喻既是一种普遍的语 言现象 , 它和英 充分地 让学生 了解英语 的概 念模 式 ,最终表 达 出地道 的英语 语教 学也就有 着密不可分的 关 系。隐喻有 助于培养学 习者地 句 子 。 道英语的思 维习惯 , 提 高理解和表达英语的能 力, 从 而提 高学 4 臆 喻与文化教学 习效 率 和教 学 效 果 隐喻作 为一种重要的语 言现 象, 承载着浓重的文化信 息。 在认知世界的过程 中,不 同文化的 隐喻概念存在 着一定的 文 隐喻 的理解 对 隐喻的理解必须依 附于特定的社会文化。由于英汉 在 英语 中, 隐喻 ( m e t a p h o r ) 来 源于希腊 语 me a t p h e r e i n一 化差异 . 宗教信 仰、 风土人情 、 思 维方式或价 值观念 词. 英语 解释 意义是“ Ca r r y i n g f r o m o n e p l a c e t o a n o t h e r ” 。 它是 民族在 历 史文化 、 因此也成为学生学习语 言的 障碍之一 。而 用一 个事物的某些特征 认识 另一个事物的语言过程 。要理解 等方 面都存在 差异, 狗是 最先 隐喻 首先要 了解隐喻的形成和理解过程 中相 关的大脑 思维过 通过 隐喻来教授 文化会是一种有效的途径。在 西方 , 程。 人们认识世界最初是从认 知基本 范畴 开始 的。 随着人类思 驯养 的家畜 , 它是人类的保护者和忠 实的朋友 , 在 希腊神话 里 维的发展 . 人类不 满足 于对基本 范畴事物的认知和表达 , 将 未 它是来世的 守门者。 狗是 忠诚和警惕的 象征。 英美人把狗视 为 家庭 的一 个成 员 , 在 英语 中 , 以狗 为喻体 的 知的概念和 已知的事物 想联 系,通过类 比和联 想进行 两个认 自己最好的 朋友 , 知域 的投射 . 并进行相似性的替换 , 这 种过 程就是隐喻思维 的 习语 多带褒 义, 当d o g用以指人 时 , 其意思相 当于 f e l l o w, 非但 没有任何贬 义. 相反还略 带有褒义 , 使语 气诙谐有趣 。如 : Yo u 基本过程 。 二、 隐喻在英语教学 中的应用 l u c k y d o g ( 你这个 家伙真 幸运 ) , e v e r y d o g h a s i t s d a y ( 人 人都有 等。而在 汉文化 里, 狗是 一种嗅 觉灵敏 、 忠实、 可靠、 善 隐喻 不仅 是一种修 辞手段 , 而且是 一种 思维方式 , 是人们 幸运时) 的认识 、 思维、 经历、 甚至行为的基础。人们通过隐喻认 识世界 解人 意的 家畜 , 但 在汉语 词汇 中 , 凡是 与狗 有 关的词语 , 常被 以及语 言 , 通过 隐喻构建人的认知 , 这种认知不仅反映在词 汇 比喻为供人使役 的牲 畜或助人作恶的帮凶。如 : 走狗 、 看 门狗 、 层 面上 . 而且还体现在 习语 的文化层 面上 , 可见 隐喻对 于语 言 落水狗、 狗腿子等。凡 以狗为喻体的成语也几乎 多带贬义 , 如: 能力的掌握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 义。 因此在英语教 学中应 注重 狗 急跳墙 、 狗仗人 势、 狗嘴里吐不 出象牙等 等。由于不 同的 民 隐喻 能 力的培养 , 通过 隐喻 更好地 掌握 词 ; l Z 、 习语 、 写作和 文 族 长期 生 活在 不 同 的 区域 里 ,这 也 决 定 了 各 民族 之 间的 思 维 化。 意识和 文化 方面存在 着差异性 。这种难 过差异性是不可避免 1 媳 喻 与 词 汇 教 学 的, 而且差异性往往是 学生 学习的盲点和难点 . 通过 以上 的例 词 汇教 学是语 言学 习的重要 组成部分 ,在英语教 学中具 子我们可以看 出教师将英汉 隐喻之 间存在的差异作 为教 学的 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于英语来说 , 词汇体现的不仅仅是使 用 重点 , 一 方面可以使 学生掌握更 多的隐喻表 达 , 另一 方面也可 英语 对话的 民族 的思 维 , 更 多的是将 民族 的文化 、 传统 、 价值 以使学生透过这种差异来进一步加深对英语 文化 的理解 。 结 语 观念渗透到其 中。在认知语言学 当中 , 一词 多义主要是 一个词 语存在许 多相 互之 间存在联 系的一种语 言现 象.也可 以理 解 当代 学者认为 隐喻具有 强大的认知 功能 .它能赋 予词语 为 人 类 的认 知 手段 由 菜 一 个 词 语 的 基 本 含 义 逐 渐 地 向其 他 意 崭新 的意义 , 表 达 出新 的思想 , 是一座 由 已知到 未知 , 最终达 义伸延的一个过程。在英语教学 中, 教师往往是仅仅讲 解 了其 到认识未知的桥梁 。在英语教 学中运 用隐喻有助 于学生 了解 表 面含 义, 很 少引导并 为学生解释该词语 的隐喻 意义 , 最终 导 隐喻在现代英语 中的普遍性 ,帮助他们 熟悉并逐 步建立起 以 致 学生学习英语 的方法就是 死记硬 背 。最终降低 学生 的学习 英语 为母语的人的思维方式和语 言习惯 , 增强英语语感 , 掌握 兴趣 , 就算将 单词 背诵 下来, 也不知其所 以然, 更容 易忘记 。 地道 的英语 , 还有助于他们进行文化 比较 , 使不 同文化的 交流 2 媳 喻 与 习语 的 掌握 更 为有效。 习语是语言 中经过 长期提 炼 出来的固定词组、短语 或短 参考 文 献 : 句。习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 息 , 具有生动的形象和哲理性的 [ 1 ] A l i c e De i g n a n ( 2 0 0 1 ) . 隐喻( Me a t p h o r ) [ M] , 外文 出版社 , 比喻。 因此 习语的意义在很 多情 况下并不是 简单的字面意义 商务 印书馆 。 的叠加 , 这就使 习语的学 习成为一道难 以逾越的 障碍 。 教师可 [ 2 ] 胡 文仲 ( 1 9 9 7 ) . 英美文化词典 f M】 . 外语教 学与研 究 出版 以通过 比较英汉 习语 中的异 同点并激发 深藏 于学生概念体 系 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隐喻思维在英语语言学习中的运用
[摘要]本文试图探讨隐喻的本质、隐喻意义的构建和隐喻思维在英语语言学习中的运用。
旨在加强英语学习者对培养隐喻思维去认识世界重要性的认识,从而开启英语语言学习的新思路,提高英语学习能力。
[关键词]隐喻思维词汇阅读
在英语语言的学习中,正确理解运用隐喻性思维对我们消除英语阅读中的障碍、正确理解英语文章、词汇内涵和词汇创新,提高英语语言的学习能力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试图探讨隐喻的本质、隐喻意义的构建和隐喻思维在英语语言学习中的运用,开启英语语言学习的新思路。
一、隐喻的本质
1.隐喻是一种认知现象
隐喻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人类认知模式,是一种人类的认知活动。
认知语言学家认为:隐喻在人类的认知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更确切地说,隐喻“处于人类独有的认知能力的心脏部位,负责意义的产生、传递和加工”。
隐喻把熟悉的、已知的、具体的范畴概念投射映现于抽象的范畴概念并形成的隐喻性表征,它是人类认知思维的基础。
英国著名语言学家Qiurk指出:“语义变化,仅从表面上观察,就可以看出细致的和抽象的意义大多是从教具体的意义产生的”。
这种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发展过程在人们的认知活动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2.隐喻是语言中最常用的一种表达方式
隐喻是语言中最常用的一种表达方式,是人们一种熟知的生动语体,也是我们认知世界和促使语言发生变化的重要手段之一。
隐喻与语言实质是相互渗透,相互依存的统一体。
因此,语言隐喻实际上是概念隐喻在语言中的体现,这就是说,我们首先建立的是概念上将一个范畴隐喻化为另一范畴,然后才有语言中将一个词语隐喻化为另一词语的现象。
隐喻在语言中的作用就是人们用语言思考所感知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时,能够从原先互不相关的不同事物、概念和语言表达中发现如同互连网中的链接点,建立认识上质的飞跃。
二、隐喻的构建
1.相似性
相似性在隐喻性词义的变化中起着重要作用,因为相似性是隐喻赖以生存的基础。
2000多年前,亚里士多德曾指出,善于驾驭隐喻就意味着能洞察事物之间的相似性。
王文斌认为,隐喻无非就是施喻者对源域者与目标域两者之间关系的一种确认,其真正的认知内容就是两者的相似性。
有了相似性,隐喻往往随之而立。
2.类比
相似性在隐喻的构建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它不是一个唯一要素。
在隐喻性词义变化的过程中,相似性是源域与目标域形成的基础,而类比则是这一关系形成的认知手段。
Fraser在界定隐喻时说,隐喻就是一个名称或一个描写性词语或短语被转移到不同可又具有类比性的物体或行为上。
由此可以看出,类比是隐喻构建的一个认知手段,而相似性则是类比的认知基础,是类比认知思维的依据。
莱克夫和约翰逊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的著作中给隐喻下了这样的定义:隐喻的实质就是通过另一类事物来理解和经历某一类事物。
其中的“理解过程“是以“两事物”的“相似性”为基础,通过类比而进行的。
人们认识新事物往往借助于大脑中已有的现实的概念。
也就是说,人们认识的一个陌生的、抽象的、无形的事物,总是倾向于借助一个与其相似的为人们所熟悉的、有形的、具体的事物。
这样具有相似性的概念在人们大脑中建立起联系。
三、隐喻在英语词汇中的运用
1.词汇中的隐喻现象
隐喻是一种认知现象,但隐喻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是语言。
所以某些词汇的形成必然存在着隐喻现象。
如源自外来语言的隐喻“muscle”(肌肉)一词是由表示“小老鼠”(mouse)的拉丁词“musculous”借来的,这是因为某些部位肌肉的形状及其活动方式犹如小老鼠。
还有隐喻转换的隐喻。
ball球—滚珠;pecker啄木鸟—穿孔器;baby婴儿—小型物。
“字母+名词”中的隐喻。
“字母+名词”是指英语大写字母加上名词所构成的复合词。
英语是拼音文字,字母就能充当喻体,与名词构成新词汇,如:U-shaped magnet(U形磁体,马蹄形磁铁);O-ring(O形环)等。
例词中的字母形状与某些实物形状相似,充当喻体,给我们见词如见物的感觉。
引用神话典故或著名事件中的词语隐喻,如:Clinton(和绯闻有关的),
Lincoln’s disease是根据林肯总统忧郁烦躁头疼等症状命名的病。
可见,隐喻使有限的语言变得丰富起来,赋予了现有词汇新的含义,延伸了词义。
2.隐喻是词汇创新的重要手段
世界是不断变化的,认知是不断更新的,语义系统与人类社会有关的任何其它体系一样,一直在不断地扩展和修正。
对于我们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大量的新事物、新概念、新语境必须要求借助于隐喻这个认知工具来诠释和表达。
在表达新概念的过程中,首先要找出或构造出起点领域和目标领域之间的对应关系即相似性,然后将隐体的有关特征转移到本体上,使之成为本体的一部分,接着隐喻性逐渐削弱,最后完全同化到语言中去,产生了一个新的词汇。
近几年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认知程度的不断加深,出现了一些新的词汇,如从工业生产技术方面借用的“processing”(加工、处理),word processing(文字处理);从解剖学借用的有nervous system(神经系统),digital system(数字系统);从农业上的“作物移植”类比而来的heart transplant(心脏移植)等。
3.利用隐喻思维学习新兴词汇
英语词汇是不断变化发展的,而隐喻在词义发展中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很多词汇是在原有词义的基础上,由于隐喻的作用又有了一些新的含义。
如:computerized message-in-a bottle一词,运用以相似性为基础的隐喻思维来分析这个词,我们就不难发现人们使用这个隐喻之前就已经了解“电脑漂流瓶”与“漂流瓶”的相似处,即他们的发信者都不知道收信者会是谁,而二者的相似处在于它们接收信息的方式。
4.正确理解词汇的内涵
词汇是有其所指的意义,也有其转义,如何推断出词汇的转义呢?世上事物是相互联系的,有些事物直接相连,有些事物间接相连,隐喻通过暗示性联想启发人们洞察事物之间的联系,揭示词语表层意义与其深层内涵的相似性。
美国语言学家Searle A认为,当你听到S是P时,如果想知道p的可能值,可寻找S 与P类事物可能相似的方面,要确定S与P可能相似的方面,可寻找P类事物明显的众所周知的不同于其他事物的特征。
例如:John is a fox。
John是人,而fox是动物,当我们听到这句话时,会想到狐狸的一些明显特征,狡猾、奸诈、愿意骗人等。
理解这句话时,我们会自然而然地想到约翰的可能性特征是狡猾。
因此,在英语词汇的学习中,隐喻思维可以帮助我们建立系统的词汇库,尤其是遇到一词多义,同音同形的单词和理解词汇的内涵时,利用认知语言学的原型范畴理论剖析词义中的隐喻意义,找到一个核心的含义,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词义的延伸和辐射,从而形成一个意义网络。
这样既能很快地掌握该词的意思,又能避免孤立记单词容易造成的遗忘,同时也能正确理解和使用词汇。
参考文献:
[1]Lakoff, G.&M. Johnson ,M. Metaphors .We live by [M].Chicago: Chicago University Press,1980.139.
[2]赵彦春,黄建华.隐喻—认知词典学的眼睛[J].现代外语,2000.
[3]Quick Retal . A Comprehensive Grammar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M].England : Longman Group Ltd,1985.212-213.
[4]亚里士多德著,颜一和,崔延强译.修辞术—亚历山大修辞学论诗[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5]王文斌.再论隐喻中的相似性[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6,(2).
[6]Fraser,B. The Interpretation of Novel Metaphor[A].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