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第4讲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合集下载

第一章 三个代表

第一章 三个代表

第一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难点释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胡锦涛同志2004年“七一”重要讲话深刻论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这就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牢牢把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是衡量有没有真正学懂、是不是真心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最重要的标志。

对于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来说,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充分发挥全体人民的积极性来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始终是最紧要的。

全国各族人民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体,人民群众积极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是我们事业成功的保证,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全部奋斗的最高目的。

实现人民的愿望、满足人民的需要、维护人民的利益,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三个代表”是相互联系、辩证统一的整体。

只有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才能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

只有不断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才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才能为发展生产力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只有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改革和建设才能具有坚实的群众基础,人民群众才能始终以饱满的热情投身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来。

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是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础和前提,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则是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目的和归宿。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仅提出了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根本要求,而且指明了实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根本途径。

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必须落实到党和国家制定和实施方针政策的工作中去。

抓住这个环节落实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要求,坚持用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来衡量我们的一切决策,就能在全局上把握住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必须落实到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和行动中去。

三个代表思想内容

三个代表思想内容

三个代表思想内容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核心观点
(1)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物质基础]
(2)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精神支撑]
(3)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社会基础]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主要内容
①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②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十四大建立
③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④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十六大
⑤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历史地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接续发展。

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思想武器。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物质基础、文化支撑和社会基础方面揭示了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途径。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课件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课件

❖ 江泽民简历 ❖ 江泽民生于1926年8月17日,江苏省扬州市
人,中国共产党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 心。
❖ 他从1943年起参加地下党领导的学生运动,1946年4月加入 中国共产党,1947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电机系。1955年赴 前苏联莫斯科斯大林汽车厂实习。1989年6月在中共十三届四 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共中央委员会总书记。1989年11月在中共 十三届五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1990年3 月在第七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上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 央军事委员会主席。1993年3月在第八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 上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在本质上是要把本国的利益凌 驾于其他各国家利益至上,凭借其经济军事实力对其 他国家进行控制、干涉和侵略,造成世界的动荡不安 ,成为威胁世界与和平稳定的主要根源。其新表现主 要有:第一,强迫别国接受和照搬自己的社会制度和 意识形态;第二,利用“民主”、“人权”甚至“价 值观”等问题,任意干涉别国内政;第三,凭借经济 实力和军事实力,到处侵略。
美 驻 中 亚 空 军 基 地
美国在发动伊拉克战争及占领伊拉克前,美国在全球 130个国家有驻军,有752处军事设施,其中的65个军事 基地驻扎了大约37万军人。
1999年3月24日傍晚,北约对南联盟发动了蓄谋已久 的空中打击,这是一场未经联合国安理会授权,严
重违背《联合国宪章》的入侵行动。
1999年5月8日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悍然轰炸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
2001年9月11日恐怖分子劫持的民航客机撞击美 国纽约世界贸易中心和华盛顿五角大楼
——主要表现三:地区争端和冲突时起时伏
地区争端和冲突,是地区间关于事实上或法律上 或对某项权益所持的立场、观点和主张不同而发 生的对立和冲突。地区争端在国家间交往中是不 可避免的,也是普遍存在的。地区争端的存在往 往威胁着世界和平与平安,解决不当就会武装冲 突,甚至会发生大规模的战争。

第四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第四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主要内容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 想的形成和发展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 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 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 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 和发展,反映了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 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 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 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中国共产 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经济、政治、文化 三个基本方面,从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 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具体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紧 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 它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 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 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问题,集中 起来就是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2-1
党情:
党的执政地位和执政环境发生 了大变化; 党员队伍的数量和结构发生了 重大变化; 党的干部队伍正在进行整体性 新老交替; 党员干部队伍中出现了一些亟 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2-2
历史经验:总结我们党 成立以来的奋斗历程和历史 经验,归结起来就是,我们 党必须始终坚持 “三个代 表”。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 向,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 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体现 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 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 文化的要求,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 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为我 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 和智力支持。
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 利益,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 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坚持把 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 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 和创造性,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 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 济、政治、文化利益。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内涵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内涵
这意味着中国共产党要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加强党同人 民群众的联系,为人民谋利益、办实事、解难题。同时,还要积极推进社会建设,提 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以实现人民群众的全面幸福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内涵
-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观看
XXXXXXXXX
3
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集中概括了党和国家全部理论活动、实践活动,包括一切工作的根本方向、根
本准则、根本依据,成为指引党和国家新世纪伟大进军的行动指南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高度评价"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重要作用,把"三个代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内涵
三Hale Waihona Puke 代表重要思想内涵目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内涵
1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2
江泽民同志2000年2月25日在广东省考察工作时,从全面总结党的历史经验和如何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 要求出发,首次提出并比较全面地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具体内容为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
4 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道确立为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
思想,实现了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的伟大贡献,它体现了中国共产
5 党人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深刻理解。这个思想体系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具有鲜明的时代

第一章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第一章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教学目的与要求:1 .认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结合的三大理论成果,是被实践证明了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2 .了解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生产的历史条件,深刻理解它们是在解决历史赋予的不同任务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的产物,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指南。

3 .了解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深刻理解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本章基本概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教学重点: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含义和意义;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形成基础和历史地位);3.科学发展观。

教学方法和手段:1.课堂教学为主;2.多媒体课件;第一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其历史进程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出的历史过程从狭义来说,马克思主义是指由马克思、恩格斯的基本观点和学说组成的科学体系;从广义来说,是指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由列宁推进到新阶段,并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加以中国化和发展了的观点和学说构成的科学体系。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一开始,就是一个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党。

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识,经历了一个过程。

从遵义会议到党的六届六中全会,这时期党中央领导层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形成了共识。

从延安整风到党的七大,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理论上作了进一步阐述。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性第一,解决中国问题的需要。

中国国情的特殊性要求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挥指导作用,需要实现其中国化。

第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

马克思主义在各个国家要想发挥其指导作用,必须结合各个国家各个历史时期的具体实际,将其进一步加以民族化、具体化。

《毛概》第一章第四节

《毛概》第一章第四节

4、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8月17日, 江苏省扬州市人。
党和国家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 体的核心。曾任中国共产党中 央委员会总书记,中华人民共 和国主席,中国共产党中央军 事委员会主席,中华人民共和 国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2000 年,江泽民提出“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
(3)2002年11月,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进 一步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时代背景、历 史地位、精神实质和指导意义,阐明了贯彻“三个 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提出要把“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贯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个领域, 体现在党的建设的各个方面。党的十六大把“三个 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写进了党章, 2004年又写进了宪法。
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 要内容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 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 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 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 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 样建设党的问题,集中起来就 是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的认识。
“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 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 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 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 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同志在广东2000年2月22001年7月在纪念建党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全面阐述了三个代表的科学内涵和基本内容正确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重大问题提出了按照三个代表要求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任务
复习提问:
1、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是什么? 2、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什么? 3、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 国化的第三个重大理论成果。它是对马克 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 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 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 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 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中国共产 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 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中国国民党在台湾失去“执政地位”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第二,实践基础:改革开放以来特别 是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和人民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科学认识当代 中国的发展变化的基础上形成的。 发展阶段和战略任务的变化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第一,时代背景:新世纪国际局 势的新变化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对当今国际局势 科学判断的基础上形成的。 国际经济科技竞争的挑战 全球化的挑战
国际政治生活的挑战
国际文化交流和传播的挑战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邓 小 平 交 班 江 泽 民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在1989年到1999年的十年中,以江泽 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 先后发表了许多关于加强党的建设的讲话, 采取了一系列加强党的建设的措施,从理 论和实践两个方面为加强党的建设,改进 党的领导,作出了积极的理论探索和实践 创新,并逐步明确了“建设什么样的党, 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是加强党的建设、改 善党的领导的根本问题。
苏联为什么解体?


苏共解体前不久,苏联社会科学院曾进行 过一次问卷调查,被调查者认为苏共仍然 能够代表工人的占4%,认为代表全体人民 的占7%,认为代表全体党员的也只占11%, 而认为苏共代表党的官僚、代表干部、代 表机关工作人员的,竟占85%! 苏共: 20万党员时,十月革命胜利;200 万党员时,打败了德国法西斯;接近2000 万党员时,在平静中退出历史舞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