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椎动物各纲的比较
脊椎动物亚门六纲八大系统

脊椎动物亚门分为6纲:圆口纲,鱼纲,两栖纲,爬行纲,鸟纲和哺乳纲。
八大系统中各纲特征一、运动系统1、圆口纲1、骨骼系统:仅有软骨,无硬骨。
(1)头骨:无上下颌。
颅骨不完全。
(2)咽骨(咽颅):为一软骨条相编结而成的软骨篮,称鳃笼,与其他脊椎动物的咽弓没有同源关系,鳃笼紧贴在皮下,包在鳃囊外面,不分节;而咽弓是分节的,着生于咽内壁。
2、脊索:脊索终生保留。
3、鳍:无偶鳍。
具奇鳍4、肌肉保持原始分节,与文昌鱼类似。
2、鱼纲1.体形:纺锤形:适应快速持久游泳侧扁型:游泳不多但敏捷平扁形:行动迟缓,底栖生活河豚型:不善游泳鳗鲡型:穴居生活2.鳍:奇鳍:背鳍、臀鳍、尾鳍(软骨鱼歪型尾,硬骨鱼正型尾)偶鳍:胸鳍、腹鳍3.皮肤和鳞片:皮肤分表皮和真皮,表皮无角质层有大量粘液腺,真皮内有鳞片,皮下组织少鳞片分盾鳞(软骨鱼特有,由基板和棘构成,与齿同源)、硬鳞、骨鳞(分圆鳞和栉鳞)。
后两种为硬骨鱼特有,完全来源于中胚层。
4.骨骼系统:中轴骨:头骨、脊柱、肋骨(硬骨鱼较发达)附肢骨:带骨(肩带、腰带)、鳍骨(胸鳍、腹鳍)、奇鳍骨5.肌肉系统:躯干肌(上、下轴肌)、头部肌肉(腮肌)、附肢肌肉3、两栖纲1、头骨脑腔狭小,无眶间隔,脑颅属于平颅型。
不高,骨块数目少。
蚓螈类骨片大,排列紧凑无大孔洞。
,由外枕骨形成。
脑颅连接为自接型。
失去连接脑颅与咽颅的悬器作用,进入中耳腔,形成传导声波的耳柱骨。
舌弓的其它部分和鳃弓的一部分成为舌器支持舌,舌骨体由基舌软骨愈合而成,前角由角舌软骨形成,后角由第1对鳃弓演化成。
成体鳃弓大部分消失,小部分演变为勺状软骨和环状软骨及气管环。
蝌蚪有4对鳃弓2、脊柱颈椎1枚,呈环状叫寰椎。
躯干椎椎体前凹型,盘舌蟾科为后凹型,有尾两栖类为双凹型。
椎体为二种类型者叫参差型椎体。
荐椎1枚,椎体前面与躯干椎相关节,后面与尾杆骨相关节。
横突发达与髂骨相连。
无尾目尾椎愈合成一根尾杆骨。
有尾两栖类尾椎在20枚以上。
脊椎动物的比较解剖

脊椎动物各系统的比较一、脊索动物三大特征:1.脊索,背神经管,鳃裂;脊索动物与无脊椎动物之间的关系;2.进化的几个大事件,即几大里程碑;3.动物总数和各纲动物数量;4.脊索动物的进化过程:棘皮动物—原始无头类——尾索动物和头索动物——原始有头类——原始无颌类——原始有颌类——水生的鱼类——水生向陆生过渡的两栖类——空中和陆地生活的鸟兽二、原索动物:1.尾索动物:退行性变态,在几小时至1天的时间内:海鞘的变化:自由游泳——固着尾部脊索——消失,尾被吸收背神经管——实心神经节咽鳃裂——数目增加雌雄同体、开管式循环2.头索动物:名称的由来;其结构的进步性、原始性和特化性;三、脊椎动物胚胎发育和各胚层的分化(对照教材图示自己看,重点)文昌鱼的发育:囊胚-原肠胚-神经胚三胚层的出现中胚层形成的问题(不同动物的形成方式)中胚层的分化、其他胚层的分化四、比较各个系统:横向的比较一)皮肤及其衍生物1.皮肤结构:表皮——外胚层真皮——中胚层皮下组织——中胚层衍生物:表皮:所有腺体,所有角质外骨骼真皮:鱼类骨质鳞片,鳍条,骨板表皮和真皮共同形成的:盾鳞2.比较:文昌鱼:为单层柱状上皮,内有单细胞腺和感觉细胞,外有一层表皮分泌的角质层。
真皮由胶状结缔组织组成。
圆口类:表皮由多层上皮细胞组成,最表层的细胞也是具有核的活细胞,细胞间有单细胞腺。
真皮为有规则排列的结缔组织,内含胶元纤维和弹性纤维脊椎动物:多层表皮和真皮水生腺体为单细胞(极少数多细胞腺体)两栖类和陆生的腺体为多细胞鱼类:表皮和真皮都为多层细胞组成,以单细胞腺体为主,包含少数多细胞腺,腺体多为黏液腺。
衍生物为四种类型鳞片:盾鳞(来源于表皮和真皮)、硬鳞(源于真皮)、骨鳞(圆鳞和栉鳞,源于真皮)进化方向:盾鳞——硬鳞——圆鳞——栉鳞薄——轻——灵活——减少水的阻力和形成小的水湍流两栖类:皮肤裸露,角质层薄并有活细胞。
真皮厚而致密,内有大量多细胞黏液腺,部分还具有毒腺。
脊椎动物 各纲的各器官系统 比较

脊椎动物各器官系统比较1.脊椎动物皮肤脊椎动物的皮肤有保护、调节体温、呼吸、感觉、运动、排泄、分泌和生殖等功能。
从各纲的特点来看:圆口纲:皮肤裸露,结构简单,表皮细胞之间夹有一些单细胞腺体。
鱼纲:皮肤由真皮和表皮组成,并具有鳞片。
表皮细胞间有粘液腺。
两栖纲:皮肤裸露,粘液腺丰富,部分还具有毒腺。
爬行纲:表皮角质化,缺少粘液腺,惟有角质鳞片或甲。
哺乳类和鸟类:鸟类的羽毛和哺乳类的毛都是表皮的衍生物。
鸟类的皮脂腺不发达(仅有尾脂腺),哺乳类的皮脂腺发达。
2.脊椎动物循环系统(如下图)各纲脊椎动物动脉弓和心脏比较图(1)圆口纲:开始出现心脏,由静脉窦、一心房、一心室组成。
(2)鱼纲:属于简单的类型,其本身只有一个心房和一个心室。
连接心房的有一个静脉窦,连接心室的有一个动脉圆锥(软骨鱼类)或动脉球(硬骨鱼类)。
血液循环为单循环。
心脏内的血,完全是缺氧血。
(3)两栖纲:心脏由静脉窦、二心房、一心室和动脉圆锥组成。
血液循环由单循环变为不完全双循环。
动脉弓数目减少,保留三、四、六对。
(4)爬行纲:心脏静脉窦退化而成右心房的一部分,动脉圆锥退化消失,除心房具有分隔外,心室具不完全分隔,动脉弓仍保持颈动脉、体动脉弓和肺动脉。
血液循环仍为不完全的双循环。
(5)鸟纲和哺乳纲:心脏已分隔为二心房、二心室。
静脉窦完全退化,鸟类左体动脉弓退化,右体动脉弓保留。
哺乳类保留左体动脉弓,是完全的双循环。
3.脊椎动物的呼吸系统(如下图所示)脊椎动物肺脏发展的几个阶段(1)鱼类:软骨鱼类鳃有发达的鳃间隔,鳃裂直接通体表或具膜质鳃盖。
硬骨鱼类鳃间隔退化,鳃裂不直接通体外,有鳃盖保护。
(2)两栖类:幼体用鳃呼吸,成体行肺和皮肤呼吸。
肺囊状,分隔简单。
行咽式呼吸,皮肤辅助。
(3)爬行类:完全肺呼吸,囊状肺,分隔复杂,呈海绵状,具有胸廓,胸式呼吸。
(4)鸟类:肺特殊,内部由各级支气管组成,形成细支气管树。
具有特殊的气囊系统可进行双重呼吸。
(5)哺乳类:肺由导管部、呼吸部和肺间质三部分构成,微支气管末端形成肺泡。
动物学 10脊椎动物各纲类群

进步而又不完善的结构 皮肤裸露,体表粘滑富有粘液腺. l 皮肤裸露,体表粘滑富有粘液腺.皮肤中的 表皮已由多层上皮细胞组成, 表皮已由多层上皮细胞组成,真皮为有规则排列的 结缔组织构成,有韧性; 结缔组织构成,有韧性; 身体主要支持结构仍为发达的脊索, l 身体主要支持结构仍为发达的脊索,但已出 现了雏形的脊椎骨(位于脊索背面, 现了雏形的脊椎骨(位于脊索背面,每1个体节出 对极小的软骨弧片) 新2对极小的软骨弧片); 神经管分化为脑和脊髓, l 神经管分化为脑和脊髓,脑又进一步分化为 部脑(大脑,间脑,中脑,小脑和延脑) 5部脑(大脑,间脑,中脑,小脑和延脑),但依 次排列在一个平面上; 次排列在一个平面上; l 头骨非常原始,仅由脑下方的软骨基板代表; 头骨非常原始,仅由脑下方的软骨基板代表;
没有真正可咬合的上,下颌; 没有真正可咬合的上,下颌;但口腔具有可 吸附的口漏斗和具有角质齿的舌, 吸附的口漏斗和具有角质齿的舌,且口腔腺分泌抗 凝血剂,使寄主血液不凝固; 凝血剂,使寄主血液不凝固; 没有成对的附肢(只有奇鳍而没有偶鳍) l 没有成对的附肢(只有奇鳍而没有偶鳍), 尾是脊椎动物中最原始的原尾形( 尾是脊椎动物中最原始的原尾形(即内外结构完全 对称); 对称) 具有原始不分节的肌节, l 具有原始不分节的肌节,成"W"形,角顶朝 形 前; 具有特殊的鳃囊和内鳃孔, l 具有特殊的鳃囊和内鳃孔,由特化的软骨鳃 蓝支持. 蓝支持. 1
七鳃鳗目(Petromyzoniformes) 大约有40 40多 1 . 七鳃鳗目 ( Petromyzoniformes) 大约有 40 多 成体营半寄生生活,体制结构向寄生方向发展. 种.成体营半寄生生活,体制结构向寄生方向发展. 具口漏斗和齿舌.鼻垂体囊不与口腔相通. 具口漏斗和齿舌.鼻垂体囊不与口腔相通.分布广 泛,淡水和海洋均产.代表动物如东北七鳃鳗,日 淡水和海洋均产.代表动物如东北七鳃鳗, 本七鳃鳗等. 本七鳃鳗等. 盲鳗目(Myxiniformes) 大约有30多种, 30多种 1. 盲鳗目(Myxiniformes) 大约有30多种,是 原口纲中较为低等的一类. 原口纲中较为低等的一类.成体营寄 生生活,体制结构向寄生方面特化的程度更深,均 生生活,体制结构向寄生方面特化的程度更深, 为海产,是渔业大害.皮肤粘液腺极度发达. 为海产,是渔业大害.皮肤粘液腺极度发达.无口 漏斗而围以软唇.身体前端有4对口缘触须. 漏斗而围以软唇.身体前端有4对口缘触须.眼退 耳仅有1个半规管.鼻垂体囊向后开口于口腔. 化,耳仅有1个半规管.鼻垂体囊向后开口于口腔. 鳃囊6 15对 雌雄同体.无变态, 鳃囊6 ~15 对.雌雄同体.无变态,受精卵直接发 育成幼鳗.体液与海水等渗.成体仍保留 育成幼鳗.体液与海水等渗.
脊椎动物总结

脊椎动物躯体结构总结脊椎动物虽只是一个亚门,但因各自所处的环境不同,生活方式就显出干差万别,形态结构也彼此悬殊。
然而高度的多样化并不能掩盖它们都属于脊索动物的共性,即在胚胎发育的早期都要出现脊索、背神经管和咽鳃裂。
有些种类的幼体用鳃呼吸;有些种类既使是成体也终生用鳃呼吸。
除无颌类的园口纲外并都用成对的附肢作为运动器官。
本部分仅从皮肤、呼吸、循环和骨骼四个方面,对脊椎动物的器官系统进行比较,以进一步认识脊椎动物机体结构对环境的适应,并有助于加深理解脊椎动物进化的基本规律。
1.皮肤1.1皮肤的结构和功能脊椎动物的皮肤是一种多层细胞的结构,包括表皮与真皮两部分。
表皮为复层上皮组织,来源于胚胎的外胚层;真皮主要为致密的结缔组织,由中胚层而来,真皮中有血管、神经、感受器、色素细胞以及各种皮肤腺。
皮肤包被在整个动物体的表面,其机能多种多样,首先是保护作用,保护身体避免损伤,防止体内水分过度蒸发,防御化学、温度和光线等的刺激,防止微生物的侵袭。
其次是感觉机能,感受冷、热、痛、触、压等刺激。
此外,皮肤还具有分泌、调节体温,排泄、贮藏养料、呼吸、运动等多种功能。
皮肤的衍生物分为表皮衍生物和真皮衍生物。
表皮衍生物包括角质外骨路(如角质鳞、羽、毛、喙、爪、蹄、指甲、角等)和皮肤腺(如粘液腺、皮脂腺、汗腺、乳腺、臭腺等)。
真皮衍生物主要是骨质外骨骼,包括骨质鳞片、骨质鳍条、爬行类的骨板、鹿角等,楯鳞和哺乳类的牙齿则是由表皮和真皮共同形成的衍生物。
1.2皮肤的特点鱼类的皮肤反映水生脊椎动物皮肤的特征。
表皮和真皮均由多层细胞组成,表皮内富含单细胞粘液腺,分泌粘液润滑身体,减少游泳时水的阻力。
真皮较薄,直接与肌肉紧密相接。
真皮内有色素细胞。
皮肤衍生物除粘液腺、色素细胞外,还有骨质鳞片。
两栖类的皮肤代表着脊椎动物由水生到陆生的过渡性特征。
皮肤裸露,无任何骨质鳞片和角质鳞片(仅无足目中的蚓螈保留着残余的骨质鳞),表皮的1—2层细胞开始角质化。
脊椎动物各纲的比较

脊椎动物各纲的比较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脊椎动物各纲的比较原肠衍生物:(内胚层的衍生物)消化道(两端除外),耳咽管、中耳腔甲状腺、甲状旁腺、胸腺、扁桃体、后鳃体鳔或肺,肝、胰、胆囊,卵黄囊、尿囊水生动物无唾液腺,水生动物无唾液腺哺乳类唾液腺含淀粉酶其他动物的唾液仅湿润食物呼吸系统:内胚层产生,包括呼吸器官如鳔、肺和呼吸道等。
1)由鳃呼吸演变为肺呼吸:水生脊椎动物主要以鳃进行呼吸,而陆生种类则主要以以肺进行呼吸,一般认为肺是由古代总鳍鱼的鳔演变而来。
肺与鳔具有相同的起源,两者全是由原肠管突出的盲囊所形成。
两栖类则具有多种多样的呼吸方式,在不同的生活状态下,分别进行鳃呼吸、皮肤呼吸、口咽腔呼吸和肺呼吸。
爬行类、哺乳类和鸟类行使完备的肺呼吸。
2).肺吸氧面积逐渐扩大有尾两栖类的肺构造极为简单,只是一对薄壁的囊状物,主要通过皮肤和外鳃进行气体交换。
无尾两栖类的肺呈蜂窝状,皮肤呼吸仍占有重要地位。
爬行类的肺虽然和两栖类一样为囊状,但有复杂的间隔把内腔分隔成蜂窝状的小室,没有皮肤呼吸。
鸟肺为一对海绵状体,肺的内部由各级支气管形成一个彼此吻合相通的网状管道系统,和气体接触的面积极大,鸟类特有的高效能气体交换装置;具有许多气囊辅助呼吸哺乳类的肺内部是一个复杂的支气管树,支气管入肺后,一再分支,在微支气管的末端膨大成肺泡囊,囊内又分成一个个的肺泡,因而大大增加了肺和气体接触的总面积。
3).呼吸的机械装备日益完善两栖类口咽腔呼吸,爬行类形成胸廓,依靠肋间肌的收缩使胸廓扩大与缩小来完成呼吸;鸟类在静止状态以肋骨升降胸廓的动作来呼吸,而在飞翔时利用翼的搧动使前后气囊收缩与扩张,独特的“双重呼吸”;肌肉质的横膈,横膈的升降和肋间肌收缩的协同呼吸。
4).呼吸道和消化道渐趋分开两栖类口咽腔交叉。
爬行类的鳄和哺乳类,具有完整的次生腭,内鼻孔后移,使呼吸道和消化道完全分开。
两栖类短的喉头气管室,喉头和气管的分化不明显。
脊椎动物有哪些种类

脊椎动物有哪些种类
脊椎动物分类有鱼类、圆口类、鸟类、两栖类、哺乳类、爬行类六种。
鱼纲分为硬骨鱼纲和软骨鱼纲,简单来说,鱼类学名中带有“鲨、鳐、鲛”的都是软骨鱼,其余皆为硬骨鱼。
圆口纲是脊椎动物中最原始的一个纲,之所以称为“圆口”,就是因为它们并没有上下颚,只有一个圆形的嘴巴。
鸟类:这是脊椎动物亚门的一纲。
体均被羽,恒温,卵生,胚胎外有羊膜。
前肢成翼,有时退化。
多营飞翔生活。
心脏是2心房2心室。
两栖类:这类动物是一类原始的、初登陆的、具五趾型的变温四足动物,皮肤裸露,分泌腺众多,混合型血液循环。
哺乳类动物是脊椎动物亚门的一纲,通称兽类。
多数哺乳动物是全身被毛、运动快速、恒温胎生、体内有膈的脊椎动物,是脊椎动物中躯体结构的动物类群,因能通过乳腺分泌乳汁来给幼体哺乳而得名。
哺乳动物可分为原兽亚纲、真兽亚纲和后兽亚纲。
哺乳动物分布于世界各地,营陆上、地下、水栖和空中飞翔等多种生活方式;营养方式有草食、肉食2种类型。
爬行类:这是由石炭纪末期的古代两栖类进化而来的动物,心脏有两心房一心室,心室有不完全隔膜,体温不恒定,是真正适应陆栖生活的变温脊椎动物,并由此产生出恒温的鸟类和哺乳类。
爬行类不仅在成体结构上进一步适应陆地生活,其繁殖也脱离了水的束缚,与鸟类、哺乳类共称为羊膜动物。
脊椎动物的比较解剖

脊椎动物各系统的比较一、脊索动物三大特征:1.脊索,背神经管,鳃裂;脊索动物与无脊椎动物之间的关系;2.进化的几个大事件,即几大里程碑;3.动物总数和各纲动物数量;4.脊索动物的进化过程:棘皮动物—原始无头类——尾索动物和头索动物——原始有头类——原始无颌类——原始有颌类——水生的鱼类——水生向陆生过渡的两栖类——空中和陆地生活的鸟兽二、原索动物:1.尾索动物:退行性变态,在几小时至1天的时间内:海鞘的变化:自由游泳——固着尾部脊索——消失,尾被吸收背神经管——实心神经节咽鳃裂——数目增加雌雄同体、开管式循环2.头索动物:名称的由来;其结构的进步性、原始性和特化性;三、脊椎动物胚胎发育和各胚层的分化(对照教材图示自己看,重点)文昌鱼的发育:囊胚-原肠胚-神经胚三胚层的出现中胚层形成的问题(不同动物的形成方式)中胚层的分化、其他胚层的分化四、比较各个系统:横向的比较一)皮肤及其衍生物1.皮肤结构:表皮——外胚层真皮——中胚层皮下组织——中胚层衍生物:表皮:所有腺体,所有角质外骨骼真皮:鱼类骨质鳞片,鳍条,骨板表皮和真皮共同形成的:盾鳞2.比较:文昌鱼:为单层柱状上皮,内有单细胞腺和感觉细胞,外有一层表皮分泌的角质层。
真皮由胶状结缔组织组成。
圆口类:表皮由多层上皮细胞组成,最表层的细胞也是具有核的活细胞,细胞间有单细胞腺。
真皮为有规则排列的结缔组织,内含胶元纤维和弹性纤维脊椎动物:多层表皮和真皮水生腺体为单细胞(极少数多细胞腺体)两栖类和陆生的腺体为多细胞鱼类:表皮和真皮都为多层细胞组成,以单细胞腺体为主,包含少数多细胞腺,腺体多为黏液腺。
衍生物为四种类型鳞片:盾鳞(来源于表皮和真皮)、硬鳞(源于真皮)、骨鳞(圆鳞和栉鳞,源于真皮)进化方向:盾鳞——硬鳞——圆鳞——栉鳞薄——轻——灵活——减少水的阻力和形成小的水湍流两栖类:皮肤裸露,角质层薄并有活细胞。
真皮厚而致密,内有大量多细胞黏液腺,部分还具有毒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脊椎动物各纲的比较
原肠衍生物:(内胚层的衍生物)
消化道(两端除外),耳咽管、中耳腔
甲状腺、甲状旁腺、胸腺、扁桃体、后鳃体鳔或肺,肝、胰、胆囊,卵黄囊、尿囊
水生动物无唾液腺,水生动物无唾液腺哺乳类唾液腺含淀粉酶其他动物的唾液仅湿润食物
呼吸系统:
内胚层产生,包括呼吸器官如鳔、肺和呼吸道等。
1)由鳃呼吸演变为肺呼吸:
水生脊椎动物主要以鳃进行呼吸,而陆生种类则主要以以肺进行呼吸,一般认为肺是由古代总鳍鱼的鳔演变而来。
肺与鳔具有相同的起源,两者全是由原肠管突出的盲囊所形成。
两栖类则具有多种多样的呼吸方式,在不同的生活状态下,分别进行鳃呼吸、皮肤呼吸、口咽腔呼吸和肺呼吸。
爬行类、哺乳类和鸟类行使完备的肺呼吸。
2).肺吸氧面积逐渐扩大
有尾两栖类的肺构造极为简单,只是一对薄壁的囊状物,主要通过皮肤和外鳃进行气体交换。
无尾两栖类的肺呈蜂窝状,皮肤呼吸仍占有重要地位。
爬行类的肺虽然和两栖类一样为囊状,但有复杂的间隔把内腔分隔成蜂窝状的小室,没有皮肤呼吸。
鸟肺为一对海绵状体,肺的内部由各级支气管形成一个彼此吻合相通的网状管道系统,和气体接触的面积极大,鸟类特有的高效能气体交换装置;具有许多气囊辅助呼吸
哺乳类的肺内部是一个复杂的支气管树,支气管入肺后,一再分支,在微支气管的末端膨大成肺泡囊,囊内又分成一个个的肺泡,因而大大增加了肺和气体接触的总面积。
3).呼吸的机械装备日益完善
两栖类口咽腔呼吸,爬行类形成胸廓,依靠肋间肌的收缩使胸廓扩大与缩小来完成呼吸;
鸟类在静止状态以肋骨升降胸廓的动作来呼吸,而在飞翔时利用翼的搧动使前后气囊收缩与扩张,独特的“双重呼吸”;肌肉质的横膈,横膈的升降和肋间肌收缩的协同呼吸。
4).呼吸道和消化道渐趋分开
两栖类口咽腔交叉。
爬行类的鳄和哺乳类,具有完整的次生腭,内鼻孔后移,使呼吸道和消化道完全分开。
两栖类短的喉头气管室,喉头和气管的分化不明显。
两栖类开始有声带作。
爬行类的气管长,呼吸道有了明显的气管和支气管的分化,除少数种类外,爬行类一般皆不发声。
鸟类的气管为一圆柱形长管,以完整的骨环支持,发生器(鸣管)位于支气管分叉的地方而不在喉部,鸣管外有特殊的鸣肌,哺乳类的喉头构造复杂化,支持喉头的软骨除勺状软骨和环状软骨外,新增加了甲状软骨及会厌软骨。
声带位于喉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