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新篇四:宋元时期

合集下载

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第4单元古代中华文明的成熟与鼎盛_宋元第9讲宋元时期经济的发展与繁荣学案含解析

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第4单元古代中华文明的成熟与鼎盛_宋元第9讲宋元时期经济的发展与繁荣学案含解析

第9讲宋元时期经济的发展与繁荣主干梳理巧点妙拨一农业的发展生产技术宋代以后,江南地区形成一年两熟制或一年三熟制,占城稻的引种,提高了水稻的产量土地制度宋代不抑制土地兼并,租佃关系有了较大发展灌溉工具宋代出现利用水力为动力的高转筒车重心南移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二古代手工业的进步纺织业①宋代棉花种植普及,棉纺织技术已经推广到闽、粤等地区,丝织工艺水平有所提高②元代错误!黄道婆创造新式纺车,推广织造技术,促进了棉纺织业的发展。

错误!棉布逐渐成为当时民众的主要衣料冶金业北宋时期已经有了以煤作燃料的明确记载三商业的发展1.商业发展的概况2.市的发展破,早市、错误!夜市昼夜相接,出现定时一聚的庙会集市服务设施,出现较大的市镇3.对外贸易的概况(1)两宋:同东南亚、南亚、阿拉伯半岛以至非洲几十个国家进行贸易;海外贸易税收成为08南宋国库重要财源.(2)元朝:错误!泉州是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被誉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

[问题探究] 宋初“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带来哪些影响?提示:土地兼并严重,自耕农减少,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

[概念辨析]“草市”与“夜市”(1)“草市”主要是指农村交通便利的地方自然形成的民间集市,打破了“市”的地域限制.(2)“夜市"是在夜间进行买卖的市场,北宋时期冲破了政府对“市”的时间限制.[家国情怀] “一带一路”的历史文化内涵“一带一路”倡议不仅具有经济、政治价值,还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早在先秦时期,秦国与西域地区已存在民间经贸往来;汉唐时期,汉唐与西域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宋代以后,借由海上丝绸之路,我国与沿线国家密切交往,这些都为“一带一路"倡议提供了历史、文化背景支持。

在“一带一路”发展背景下,加强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对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展现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风采意义重大.互动探究史料研读主题1“石破天惊”的城市变革——宋元时期商业的发展一古代的“城”是统治者居住的地方,是政治中心,“市”是商品交换的场所,最初只是城内很小一部分。

宋元通史县公开课

宋元通史县公开课
科技
文化
宋元时期的经济
南 农业: 农业技术: 棉花种植技术推广到闽粤地区 宋 经 济 纺织业:棉纺织技术推广到闽粤地区 手工业: 陶瓷业:宋:景德镇成为“瓷都” 重 心 元: 青花瓷 南 市: 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商品经济空前繁荣 移 至 出现世界最早纸币--交子 商业: 货币: 北宋: 江 浙 商业城市:宋: 东京(开封) 泉州是世界最大贸易港口 、临安 地 南宋: 杭州-最大商业和手工业中心 区

A.①②③④
B.③④ C.①③④
增加政府收入
稳定物价和商品交流, 增加政府收入
设市易务,收滞销货,短缺时卖出
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
名称
军 保甲法 事
将兵法
内容
农村住户编为保,保丁平时 种田、农闲练兵,战时作战
固定禁军辖区和训练的将官
作用
加强对人民的控制,增加国 家军事力量,减少军费开支
充实边防力量
教 改革科举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科举废明经科设明法科, 进士科专考经义和时务策
【典例5】唐朝杜牧《上李太尉论江贼书》记载:“(江贼)水 劫不便,逢遇草市,泊舟津口,便行陆劫。……凡江淮草市, 尽近水际,富室大户,多居其间。自十五年来,江南江北,凡 名草市,劫杀皆便,只有三年再劫者,无有五年或安者。”从 上述材料中可以提取的信息有( )。 ①唐朝时商品经济的繁荣 ③交易者财货缺乏安全保障 ②在江淮地区出现乡村集市 ④这一时期唐朝政局动荡 D.②③④
元代的政治
史载“汉、唐极 盛之际有不及 焉”!
元代的政治 皇帝 中书省
中央——“一省制”



意义:



地方—— 行省制

2021高考历史通史版一轮复习课时练习:第4单元第1讲宋元时期政治制度的巩固与发展(含解析)

2021高考历史通史版一轮复习课时练习:第4单元第1讲宋元时期政治制度的巩固与发展(含解析)

、选择题1. (2019江淮十校联考三模)宋朝建立后,宋太祖于各州设“通判州军事” 至二员,简称通判,与知州同领本州,裁处兵民、钱谷、户口、赋税、狱讼审理 等事,本州公文须经通判同意签押方可施行。

朝廷还直接选派各色参军,辅助知州、通判处理行政、司法事务。

这些举措 A. 扩大了知州的行政权力 C .提高了各州的行政效率答案 D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宋代通判、各色参军的设置旨在监督控制地方知州权力,牵制地方,加强中央集权,故 D 项正确。

通判、各色参军的设置对知州权力 形成较大制约,排除A 项;材料反映了中央对地方财政权的制约,并非控制地方 财政支出,排除B 项;材料反映地方权力受到中央制约,不利于地方自主性发挥, 影响行政效率提高,排除C 项。

2. (2019江西新余期末)隋至唐前期的中书门下是决策首脑机关,从不负担琐碎事务。

唐代中后期至宋代的中书门下承担了大量的日常政务性工作,出现了中 枢机构政务化的趋向。

宋代的设官分职方式,在“丛脞芜杂”的表象背后,突出 了国家政务的核心内容。

上述变化主要表明( )A .吏治渐趋清廉化B .部门间关系更融洽C .官员日趋专业化D .中央集权显著加强 答案 C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中书门下由过去只主决策,不负担具体事务,到既主决策,又管具体事务,对官员的能力要求提高,官员日趋专业化, C 项正确。

A 、 B 、D 三项材料并未涉及,故排除。

3. (2019 山东临沂一检)自宋一代,官员选任方式趋向多元,科举取士、学校考选、恩荫补官等,都是入仕的途径。

其中,科考入仕者,谓为“正途” ,备受尊 崇。

而此外入仕者被视为“异途”,在升迁、转任等方面受到限制。

宋代仕途分异 的现象说明()A •选官方式趋向多元B •统治基础不断扩大 C.科举制度趋于成熟 D .官僚体制走向混乱答案 C 课时作业()B •控制了地方的财政支出D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控制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北宋时期科考入仕的官员受到尊崇,这反映了中央重 视官员选拔方式的公正公平及官员的才能学识,体现了宋代科举选拔制度的成熟, 故 C 项正确。

中国通史笔记摘抄(3篇)

中国通史笔记摘抄(3篇)

远古时期(约公元前5000年-公元前21世纪)1. 新石器时代- 河姆渡文化:距今约7000年,位于浙江省余姚市,是中国最早的稻作文化遗址之一。

- 半坡文化:距今约6000年,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以半坡遗址为代表,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重要文化。

2. 夏朝-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约公元前2070年由大禹建立。

- 夏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从部落联盟向国家形态的转变。

3. 商朝- 商朝约公元前1600年由汤建立,都城最初在亳(今河南商丘),后迁至殷(今河南安阳)。

- 商朝是中国青铜文明的代表,出现了甲骨文,这是最早的汉字。

4. 西周- 西周约公元前1046年由周武王建立,都城在镐京(今陕西西安)。

- 西周实行分封制,形成了诸侯国林立的局面。

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1. 春秋- 春秋时期是周朝晚期,各诸侯国争霸的时代。

- 出现了孔子、老子等伟大的思想家。

2. 战国- 战国时期是诸侯国互相争斗,战乱不断的时期。

- 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学派纷纷涌现,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 秦朝由秦始皇嬴政建立,都城在咸阳(今陕西咸阳)。

- 秦朝统一六国,结束了长期的战乱,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

汉朝(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1. 西汉- 西汉由刘邦建立,都城在长安(今陕西西安)。

- 汉武帝时期,实行了一系列改革,如推行中央集权、设立郡县制等。

2. 东汉- 东汉由刘秀建立,都城在洛阳(今河南洛阳)。

- 东汉时期,佛教传入中国,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年-公元589年)1. 三国- 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分裂的时期,由魏、蜀、吴三国鼎立。

- 诸葛亮、曹操、孙权等人物成为这一时期的代表。

2. 晋朝- 晋朝由司马炎建立,分为西晋和东晋。

- 晋朝时期,北方游牧民族逐渐南迁,与汉族融合。

3. 南北朝- 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又一次分裂,南方有宋、齐、梁、陈四朝,北方有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等朝代。

中国通史唐宋元明清时期观后感

中国通史唐宋元明清时期观后感

中国通史唐宋元明清时期观后感宋代新儒学的兴起堪称中国思想史上的“一大事因缘”(陈寅恪语),它不仅赓续先秦儒学传统并对之作出了创新转化,而且构成近现代新儒学反思“现代性”的文化资源。

儒家文化无疑以经典为其载体,先秦以来任何时代的儒学家在思想传承或创造的过程中,都无法置身于经典世界之外而另辟捷径。

如果以“唐宋变革”为视域,将眼光从外部的佛老或魏晋玄学转至儒学传统的内部,就会发现中晚唐以来经学领域的“信经疑传”等新风气为宋代新儒学实现“思想突破”提供了内在契机;作为训诂之学的传统经学也被注入新的道学思想元素,而不得不面临一场诠释典范的转移。

这一典范转移作为新儒学“思想突破”的一种表现,意味着汉唐经学传统被超越,并导致儒家经典世界的知识版图重新改写。

因此,宋代新儒学其实是一场重建“经典世界”的文化运动。

汉唐经学嬗变与儒学复兴文化的生命力往往依托于经典,因为经典中的知识内涵构成了文化的重要基因。

上古中国自商周以来的文化传统被浓缩在儒家“六经”系统中,并在孔子时代就已基本成型。

经典既以文本为载体,而文本又是承载思想的平台,从中转化出“经学”学术形态则始于汉代。

汉武帝时期的“罢黜百家,表章六经”的文化政策以及“五经博士”的制度创立,意味着经典向经学的转化既是文化发展的需要,更是政治教化体制得以确立的保障。

自此,经学作为一种文化知识体系,构成传统社会的文化意识基础,在中国传统文化系统中始终占据首要地位。

经学内容大致涉及唐虞三代至春秋时期的思想文化,几乎涵盖了政治、典章、礼法、历史、宗教及文学等各个方面。

两汉时期随着今古文经学的交错与折冲,最终融为一套牢固的经学知识体系。

两汉经学注重师法传承以及章句训诂,但这种“只是以章句训诂为事”(程颐语)的唯知识论的学术取向,在宋代新儒家看来,不免遗忘了儒学本旨以及对“道”的发现和阐释,因为唯有“知道者”才是真儒学。

唐初经学一度达到了辉煌的顶峰,《五经正义》标志着经学被定于一尊,而9世纪初“开成石经”的完成则意味着汉唐经学迈入了“统一时代”(皮瑞锡语),使得传统文化得到了经学意识形态的强力支撑。

2021版新高考选考历史(人民版通史)一轮复习精练习题高效作业:第四单元 第2讲 宋元时期的经济 Word版含

2021版新高考选考历史(人民版通史)一轮复习精练习题高效作业:第四单元 第2讲 宋元时期的经济 Word版含

(建议用时:45分钟)一、选择题1.宋代农学家陈敷说:“多虚不如少实,广种不如狭收。

”元代农学家王祯说:“凡人家营田,皆当量力。

宁可少好,不可多恶。

”明代农学家沈氏说:“作家第一要勤耕多壅,少种多收。

”该材料主要表明从宋代到明代的农业生产中()A.人地矛盾的显现B.精耕细作的传承C.稻麦种植的减少D.技术交流的增加解析:选B。

通过“广种不如狭收”“宁可少好,不可多恶”“少种多收”可以得知,从宋到明,农学家主张要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即对精耕细作的传承,故B项正确。

2.(2020·广东百校联考)下表是北宋熙宁十年(1077年)的商税统计表。

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当时南方()地区商税户数户均北方 3 633 392贯 5 676 606 640文南方 4 114 751贯10 893 968 377文全国7 748 143贯16 570 474 467文AC.农业生产较北方发达D.人口增长率高于北方解析:选B。

由材料可知,南方商税、户数均高于北方,但户均远远不及北方,由此可见南方商业环境较北方优越,故B项正确;A项“已成为”的表述过于绝对化,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商业而非农业,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南北方商税对比而非人口增长,故D项错误。

3.(2020·江苏南京三模)宋朝高斯德有诗云:“客寓无田园,专仰买桑供。

岂谓桑陡贵,半路哀涂穷。

三百变三千,十倍价何穹……弃蚕满山谷,行当歌大东。

”材料说明,宋朝() A.蚕桑业被大商人所操纵B.蚕桑业受价值规律支配C.自然经济逐步走向瓦解D.丝织业不再由政府管理解析:选B。

“客寓无田园,专仰买桑供。

岂谓桑陡贵,半路哀涂穷。

三百变三千,十倍价何穹……弃蚕满山谷,行当歌大东”表明养蚕业因为桑的价格太高而破产,说明蚕桑业受价值规律支配,故选B项。

4.(2020·福建厦门二模)宋高宗绍兴三年,某知州针对当地农民“兼作商旅,太半在外”的情况上书朝廷,建议“务令疾速归业”,否则清算田产。

中国城建史 第四讲 宋元

中国城建史 第四讲 宋元

元大都的规划特点:
1. 继承发展了唐宋以来中国城市规划的优秀传统和手法---三 套方城、宫城居中、中轴对称的布局,结合具体情况,革新 了城市市坊制度。 2. 宫与苑有机结合,取得了高度的城市建设艺术效果。 3. 城市水系发达,满足了城市运输和生活用水的需要,水面 与绿化结合丰富了城市景观,并且城市排水系统完善,施 工考究。 4. 规划建设过程中,组织严密,计划细致,统一指挥,使规 划设计意图得到执行和贯彻,使元大都成为当时世界上规 模最大、最宏丽壮观的城市之一。


二.社会与城市发展概况




自唐代“安史之乱”之后,长期战乱使关中和中原地区以及 黄淮流域经济受到极大的摧残。五代十国的五十年间,战火 纷纷,烽火连日,民不聊生。 宋朝建立统一政权以后,经济得到了很快的恢复,城市经济 进一步繁荣,城市数量快速增加,城市的建设格局和结构随 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商品经济给城市的发展注入了新的血 液和活力,也是我国古代封建城市发展的一个新起点。 商业的发展开始突破城垣的限制,在城内沿江沿河地区形成 商业街。另外手工业出现行业组织,城市中同一行业在同 一地区集中。 宋元时代宗教非常发达,城市中宗教建筑很多,而且儒家学 说在吸收了佛道思想后逐渐形成了新的儒学思想--理学 北方先后形成了几个少数民族国家与宋朝相抗衡,最终元朝 统一了全国,在政治上他实行等级制,在文化上却兼容并蓄, 不仅发展了中国的传统文化,而且吸收和融汇了西亚和欧洲 的先进文化。
南宋临安城的规划建设
历史沿革:

秦汉时设县治,隋代已有城池,是大运河的南终点,物产 丰富,商业发达,交通便利,五代时修筑罗城,城周70里,北宋 时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为当时四大商港之一。
1.城市形态与总体布局:由于自然地形特征,临安城的平面形态 呈南北长、东西狭的形制,城市主要干道与主要河流平行,御街是 临安城的主轴线,从南至北贯穿全城,皇城在主轴线南端,市坊居皇 城之北,共分八厢,68坊。沿主轴线布置城市主要的行政区和商业 区。 2.城市功能分区:临安城的城市分区按其功能可分为:宫廷区、 行政区、商业区、手工业区、码头仓库区、文教区、居住区、城 防区以及风景区。

(通史版)2021届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2讲宋元时期的经济

(通史版)2021届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2讲宋元时期的经济
——冯天瑜主编《中华文化史》 核心论点:宋代城市经济功能增强,放开对城市的商业管理,促进了城市商业的繁荣。
3.经济政策 重农抑商政策松动,商人可以参加科举考试,中举为官;流行“榜下捉婿”的风习;官 商分利原则运用广泛,出现了盐引、茶引等各种禁榷商品的转卖凭证,众多商人与官府 合作,地位尊崇。
【教材补遗】 租佃关系 地主把土地租给佃农耕种,收取地租作为收益,称为租佃制。租佃制下,地主与佃农之 间形成了租佃关系。租佃关系形成于战国时期,宋代时,租佃经营仅次于自耕农形式。
史料
重点二 宋元时期城市的发展 唐宋时期城市发展变化
【史料解读】 (1)图一说明唐以前的城市以政治中心为主。 (2)图二反映了宋代的城市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 【问题思考】 (1)根据图一、二分析,这两座城市的政府所在地都在城市的中央,向南都有宽敞的大道 与城外相连,这种建筑格局反映了我国古代什么政治理念? (2)图二与图一相比,在城市商业活动方面发生了什么变化?
重点一 宋元时期的经济制度的变化 两宋农耕经济发展
史料 两宋时期,传统农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新发展,水稻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精耕细 作的集约化经营……宋初从越南引进早稻优良品种占城稻,在江南普遍种植。水稻单位 面积产量提高。农村中开始出现专门种植经济作物(蚕桑,蔬菜,漆树,花卉,果树,甘 蔗)的专业户,从事个体小商品生产,为商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研真题·引领航向]
一、拓展知识广度
1.(2019·高考江苏卷·T4)宋时,太平州当涂县黄池镇“商贾所聚,市井贸易,稍稍繁盛。
州县官凡有需索,皆取办于一镇之内”。据此可知
()
A.商税成为政府收入主要来源
B.城市商业活动打破时空限制
C.政府积极扶持市镇经济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通史新编四:宋元时期
1、北宋:设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长官行宰相职权;设参知政事(副相)分割行政权;设三司使分割财权;设枢密院分割军权。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导致北宋中期的积贫积弱,王安石变法但终归失败。

2、元行省制度:元朝时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中央设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构统领六部;地方设行中书省,其长官由朝廷任命,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行使是受中央节制。

意义: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省制的开端。

二、宋元封建经济进一步发展
1、宋元时期,福建等地棉花种植和棉纺开始
2、制瓷业:宋代:五大瓷窑(体现分布广),江西景德镇窑成为瓷都。

元青花瓷突出。

3、商业空前繁荣:“市”突破了原先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城市经济功能加强;货币种类增多,交子出现;夜市、晓市、草市繁荣;外贸“陶瓷之路”,元朝时泉州成为第一外贸港口。

4、南宋时经济重心南移(原因: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安定)
三、宋明理学
1、二程:程颢、程颐(北宋):先有理后有物。

2、朱熹(南宋):天理即三纲五常;存天理灭人欲;为四书做注。

宋明时期理学的出现与走向成熟,体现了儒学的新发展。

成为南宋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有力的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

四、科技文化
1、三大发明为代表的科技的成熟
(1)指南针:发明:战国(四大发明中历史最为久远)。

宋代广为应用。

影响:为哥伦布发现美洲的航行和麦哲伦的环球航行(地理大发现),提供了技术保证。

(2)火药:与古人炼丹制药的实践有关。

使用:唐末用于战争。

宋代广为应用。

(3)印刷术:北宋,平民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影响:印刷术传到欧洲后,为欧洲走出黑暗的中世纪以及文艺复兴的出现准备了条件。

2、宋四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一说蔡京)被称为北宋四大书法家,都以行书名世。

3、绘画艺术:宋代:绘画:风俗画(清明上河图);元明清时期:文人画突出,非功利、重写意的文人画集诗、书、画、印于一体。

4、文学:宋词:豪放派:苏轼、辛弃疾。

婉约派:柳永、李清照。

元曲:散曲与元杂剧的合称,代表有马致远与关汉卿。

宋词元曲具有揭露时弊,文化下移的特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