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埋深煤层长综放面采空区自燃
煤矿煤炭自燃经常发生的地点有哪些?

煤矿煤炭自燃经常发生的地点有哪些?完整的煤体只能在其表面发生氧化反应,氧化生成的热量少且不易积聚,所以不会自燃。
相反,煤受压时引起煤分子结构的变化,游离基增加;另外,破碎程度越大,氧化表面积就越大,也就越容易自燃。
因此,煤炭自燃经常发生的地点有:1)密闭墙处煤体破碎,漏风供氧好,易自燃;2)综放面“开切眼”顶煤易破碎自燃;3)架棚支护的喷浆巷道顶煤最易发生自燃;4)综放面巷道掘进时的自燃危险性大于生产时期;5)采空区“两道两线”丢煤量大,漏风通道畅,易自燃;6)顺槽锚网支护强度大,采空区两端不易跨落,漏风严重;7)无煤柱开采邻近采空区二次氧化,自燃危险性大;8)综放工作面初采和停采时期的自然发火危险性大;9)顶板工艺巷、瓦斯尾巷形成采空区通风;10)采空区瓦斯抽放增大漏风;11)瓦斯燃烧和爆炸促进煤层火灾的发展;12)浅埋煤层开采形成地表裂隙漏风后,易发生自燃;13)大面积采空区漏风形成的自燃可能引发气体爆炸;14)高瓦斯矿井火区启封或灭火时,危险程度大;15)火区周边采掘活动增加;16)受露头和老空火区入侵影响。
为预防煤炭自燃,可以向有自燃倾向的煤层中注入徐州吉安研发的普瑞特防灭火材料。
普瑞特防灭火材料集凝胶、黄泥灌浆、三相泡沫、氮气和阻化剂的防灭火优点于一体,特别是继承了泡沫的扩散性能和凝胶良好的固水特性。
一方面,水浆生成泡沫之后,缓慢形成凝胶,能把大量的水固结在凝胶体内,避免了浆液中大量水流失或者溃浆的缺点,大幅度提高了浆水在采空区里的滞留率;另一方面,形成的凝胶能以泡沫为载体对采空区的高、中、低位火源或浮煤大范围全方位的覆盖,且能固结90%以上水分并形成凝胶层,防火时能持久保持煤体湿润并隔绝氧气,灭火时能长久地吸热降温,防止火区复燃。
煤矿防治采空区自燃发火设计方案及措施

我矿目前处于停工期间,无采面接续情况。
工作面和下列地段有煤层自燃发火的可能:1、二采区为自燃煤层,目前处于封闭状态,密闭封闭不严实,工作面就有可能发生自燃发火。
2、工作面为不易自燃煤层,目前处于封闭状态,采空区不存在自燃发火的可能。
现我矿主采 3 上煤层,自然等级Ⅱ级,属自然煤层,矿井采煤工作面采空区采用以喷洒阻化剂、黄泥灌浆、注凝胶等防灭火方法,以及束管监测预报系统、安全监测监控系统和人工检测的防灭火系统。
灌浆防灭火技术已在我国有自然发火危(wei)险的矿井中得到普遍应用,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灌入的泥浆能够吸热降温,对煤体有包裹作用,起到隔氧降温目的,同时能胶结顶板、降低采空区空隙率、增加漏风阻力。
1、灌浆防灭火特点灌浆就是将水和浆材按适当的比例混合,制成一定浓度的浆液,了较好的防灭火效果,由于综放工作面开采的 3 上煤层为自燃煤层,设计采用灌浆防灭火技术。
2、采用灌浆防灭火的合用条件煤层为自然煤层。
2、煤层采用仰斜开采的方法。
由于综放工作面煤层为自燃煤层,开采方式也是仰斜开采,故该方法合用于本矿。
但由于这种方法具有以下缺点: (1)浆体只流向地势低处,不能向高处堆积,对高位火作用有限; (2)不能均匀覆盖浮煤,容易形成“拉沟”现象; (3)易跑浆和溃浆,恶化工作环境,影响煤质。
故综放工作面在使用时应与其他防灭火方法配合使用。
灌浆防灭火方法主要注重于“灭”,即煤层浮现自燃发火征兆时而使用,若煤层无自燃发火征兆时,主要以喷洒阻化剂方法为主,但灌浆系统应每隔 7-10 天运行一次,以保证该系统的可靠性。
3、灌浆材料选择灌浆材料必须满足以下要求:1、不含可燃物或者助燃物;2、粒径直径小于 2mm,细小粒子(粒径直径小于 1mm)占 75%;3、主要物理性能指标:比重 2.4~2.8,塑性指数 9~14,胶体混合物 25~30%,含砂量 25~30%;4、易脱水,又具有一定的稳定性;5、具有能与较少的水混合成浆液的能力,运输时不阻塞管路或者泥浆池;6、便于开采、运输和制备,来源广,成本低。
综放面采空区遗煤自燃“三带”范围的预测

sot eu m utntr ns 1 er u sso a t 2 E ol w lsr ep dco dx pn nos o b so e z e . 1 sl hw t t eC ud e e et r tni e a c i h eo 1e t h h H c l vh e i n i
摘要: 以峰峰 矿 区小屯矿 122综放 面为研 究 对 象 , 45 通过 氧 化 热 解 实验 测 定煤 样 产 生 的 气体 成 分 ; 用 自制 气体 采样 系统对 采 空 区气体进行 采 集和 分析 , 而 划分 遗煤 自燃 “ 利 进 三带 ” 围。结 范
果表 明 H 2可作 为该 综放 面煤炭 自燃 的预 测 指 标 , H 以 2浓度 划分 的 采 空 区遗 煤 自燃 “ 三
综 采放顶 煤 工 艺 的广 泛应 用 , 在提 高煤 矿 经
济效益 的同时 , 也加 剧 了采 空 区遗 煤 的 自燃 , 重 严 影响 了矿井 的安 全生 产 n 。而 且 不 同 的矿 区和 】
区遗煤 自燃 “ 三带 ” 的划分 提供参 考依据 。
1实 验概 况
1 1氧化 热解 实验 .
V0. 7 N . 12 o 3
c S p. 01 2 0
文 章 编 号 : 7 96 (000 0 6 0 1 3— 49 2 1)3— 09— 3 6
综 放 面 采 空 区遗 煤 自燃 “ 带 " 围 的预 测 三 范
陈 立, 郭鑫禾, 武江河
( 河北工程大学 资源学院 , 河北 邯郸 063 ) 508
s mpe n te 1 2 2 f l c a ie a i g fc ft e Xiou n a lsi h 4 5 ul e h nz d c vn a e o a tn mie.F n fn nn r a.T e aro y h e ge g m ig a e i h i f t e a s c l ce t e g a l g sse s ca y ma e,a d d tr n d t ii e te rn e o h fwa ol td wi t a s mpi y tm p il d e h h s n e n eemi e o dvd a g f h
7306综放工作面自燃原因及治理

(. 1 华润 天能龙 固煤 矿 江 苏 徐 州 2 1 1 2 华 润天 能马庄 煤矿 , 苏 徐 州 2 1 4 ) 2 6 3; . 江 2 18
摘要 : 绍 了华润天能煤 电有限公 司龙 固煤矿 7 0 介 3 6工作 面采 空区 自燃原 因、 采取 的措施 、 效 果及 经 验 教 训 , 有 一 定 的 借 鉴 意 义 。 具
2 1 自燃 过 程 . 70 3 6工 作 面 于 2 0 0 7年 6月 5 日开 始 回采 。 8月 1 日 中 班 1 4 8点 7 0 3 6下 部 溜 子 道 C O探 头 报警 , 火 员 2 查 1点 在 下 隅 角 查 明 了 C 达 O 1 0 p m, 空 区 出 现 自然 发 火 。 图 1所 示 为 该 6 0p 采
面采 空 区煤炭 自燃 的材 料 和手段 不能及 时 到位 ,
致使 发生险情 时不能有效治理 。
降压处理 , 减风 5 m / i。8月 2 日至 2 0 mn 4 6日因
工 作 面 周 期 来 压 , 下 部 二 断 层 处 冒 顶 片 帮 严 中 重, 达2 长 0~3 m。推 进 度 受 到 影 响 , 0 8月 2 7至 2 8日将溜 子压死 ,3 6工作 面处于停 产状态 , 70 下 隅角 C O浓 度 又 呈 上 升 态 势 , 下 隅 角 C 浓 度 因 O
了 1 m, 5 低于综放工作 面防灭火 的要求。 ③ 预防 措施 落 实 不 到 位 。该 面 回采 前 通 防 部 门编制 了防灭 火方案 和设计 , 切眼 及对接 巷 对
88
采过程 中均发生氧化 自燃现象 , 都能 得到有 效 但
控 制 , 累 了 丰 富 的经 验 , 7 0 积 对 3 6综 放 面 的 防 火
综放工作面采空区自燃“三带”分布规律的研究

311矿井火灾是煤矿开采所面临的“五大灾害”之一,由采空区遗煤自燃发火导致的内因火灾是矿井火灾的主要原因。
为预防采空区遗煤的自燃危险,需要对采空区进行“三带”的划分为散热带、氧化带、窒息带。
随着煤矿采掘的不断推进,为解决开采难度大、经济效益低等问题,越来越多的开采作业面采用台阶型综采工作面的布置方式,即综采工作面与两顺槽巷道间留有一个台阶,但此类工作面周围存在大面积采空区,漏风现象较为严重,给工作面火灾防治工作带来极大挑战。
因此,本文以庞庞塔矿5-108工作面为例,通过对工作面采空区温度、CO浓度分布规律进行测试研究,合理科学地给出了工作面自燃“三带”区域,并相应地求出该工作面的最小推进速度,保证工作面的安全回采。
1 矿井概况 庞庞塔矿位于位于山西省河东煤田中段临县县城以东。
井田面积60.73k㎡,生产规模1000万吨/年,批准开采3号-10号煤层。
5-108工作面是综采放顶煤工作面,煤层厚度2.50~4.3m,平均厚度3.5m;倾角3°~7°,平均为 5°;工作面东侧为5-106上工作面采空区,西侧斜上方为5-103上工作面采空区,北邻冲刷带无煤区、南邻西翼带巷和西翼轨道巷。
煤层平均倾角6°,开采煤层厚为2.7m。
与传统综放工作面的不同之处是,该工作面的东侧上方约111m处存在上分层的采空区,在分析采空区自燃“三带”分布规律时,应充分考虑上分层采空区对“三带”分布的影响。
2 现场测试方案 2.1 测点布置 温度传感器和束管安装在5-108综放工作面采空区内,用以监测及分析温度和气体。
1#、2#和 3#测点位于进风巷一侧,6#、7#和 8#测点位于回风巷一侧,每个测点之间的距离约为9m;4#和5#测点则布置在5-108上工作面两顺槽的以内约10m 处。
各测点均布置有温度传感器和束管,每个测点的温度传感器和束管将随着工作面的推进逐渐埋入采区内[2]。
由于矿井环境条件恶劣,温度传感器必须要同时具备稳定性能好、安全性能高、防腐蚀、抗静电冲击等优良特性,并适应于远距离传送要求,能够满足煤炭自燃的早期预测预报。
百灵煤矿10202工作面采空区自然“三带”影响因素分析

件, 煤体温度较高 , 容 易发生 自燃 。停采线前约 2 0 3 0 i n , 工 作 面顶煤 不 易垮 落 , 采 空 区遗煤 较 多 , 停
放瓦斯 的 同时也 加 大 了采 空 区漏 风 , 增 加 了采 空 区
煤挥 发 分 为 2 3 . 5 7 %, 硫分为 0 . 4 8 %, 磷 分 为 0 . 0 0 8 6 %, 属 特 低 硫、 特低 磷 煤; 发 热 量 低 位
2 4 . 0 4 MJ / k g ,高 位 型, 少量 属于瘦 煤 。 3 4 .8 1 MJ / k g ; 容 重 为 1 . 5 0 k N / m ; 胶质层厚度 1 3—2 3 mm, 属 于 焦 煤 类
理。
速 度较 快 。从 采 空 区浮 煤分 布 情 况 来看 , 由于端 头
支 架处 顶煤放 出率 低 , 留有大量 遗煤 , 而顺 槽顶 板 的 煤 经过 长时 间 的暴 露 和 氧化 , 积聚热量 , 易发生 自
燃。
( 3 ) 采 空 区存 在 散 热 带 、 氧 化 带 和 窒 息 带 。受
自然发 火 的危 险性 。 因此 , 防治 自然发 火 与 瓦 斯 治 理工作 必须 综合 考虑 , 相互兼 顾 。
2 . 3 1 0 2 0 2工作 面火 灾隐 患分析
2 综 放 面 自燃 规 律 及 其 隐 患 分 析 J
2 . 1 自然发火 规律
( 1 ) 综 放 面切 眼 、 停 采 线采 空 区 自燃 火灾 较 多 。
综采工作面采空区煤炭自燃三带的划分及实测

檻檻檻檻檻檻檻檻檻檻檻檻檻檻檻檻檻檻檻檻檻檻檻檻檻檻檻檻檻檻檻檻檻檻檻檻檻檻檻檻檻檻檻檻檻檻 ( 上接第 142 页) 区的危险区域 参考文献:
表1
位置 进风侧 回风侧
713 工作面采空区 “三带” 范围表
散热带 / m < 30 < 25 自燃带 / m 30 25 90 80 窒息带 / m > 90 > 80
[3 ]
3 ) 采空区遗煤温升速度。 如果采空区内每天 的升温率 K ≥1 ħ / d 时, 就可以认为已进入可能自 燃带
[4 ]
。
采空区内即使漏风流形成了供煤氧化升温的条 件, 但如果某一因素能够限制采空区内积热升温 , 那 么采空区内温度就不会上升, 从而不会产生自然发 。 , 火 由此可见 采空区内按漏风流的 O2 浓度划分出 的自燃带内, 浮煤不一定具有氧化积热的条件。 所 以按 O2 浓度指标和漏风速指标划分采空区“三带 ”
1 ) 影响煤矿大面积采空区失稳的自然地质因 素包括煤层厚度、 倾角、 埋深、 断层的影响、 岩体质量 指标 RQD 值、 覆岩的弹性模量和单轴抗压强度、 煤 体的单轴抗压强度、 地应力场中的最大最小主应力 差及应力方向、 采空区积水情况等。 2 ) 影响煤矿大面积采空区失稳的开采技术因 素包括开采面积、 采空区体积、 回采工艺、 顶板垮落 情况、 上下及周围煤层开采情况、 采空区密闭情况、 地表塌陷情况、 采空区失稳事件发生情况、 采空区上 地表建筑物分布情况等。 3 ) 煤矿大面积采空区失稳危险状态等级评定
· 146·
11
( 第 43 卷第 5 期)
分析·探讨
W1 =
i =1 11 i =1 9
∑G i
∑G imax
i =1 9
18 = = 0. 486 37 18 = 0. 474 38
浅埋煤层综放采空区自燃“三带”与压力横三区关系

稳特征分析 二者之 间的关系。采用束管监测采 空区气体分布 , 得 出 了采 空区 自燃“ 三 带” 的分布 规律。根据 矿压观 测与关键 层理论分析 , 分析 了顶板破断形成 的结构及 失稳形 式 , 采用 R F P A 模拟 了采 空区底 板支承压 力分布规律 , 划分 了采空 区压力 横三 区; 分析 了各 区渗流特点 , 通过对 比发现浅埋采 空区 自燃 “ 三带” 与压力横 三区有较好 的对应 关系。
1 3卷
探头
探头
探头
探头
探头
( a ) 测点布置 图
( b ) 采气探头示 意图
图 1 测点及探 头布置示意图
q 1 ( )l + 1<q 1 ( )I ; L 1<L 2 。
2 . 2 采 空 区 自燃 三带分 布规 律
结合 现 场实测 及 数 值 模 拟 相结 合 的方 法 、 利 用 最 大最小 理论 确定 采 空 区 自燃 三带 的分 布见 图 2 。
关键 词
综放采 空 区
自燃“ 三带”
关键层理论 B
支承压力
中图法分类号
T D 7 1 1 . 4 ;
文献标 志码
我 国西北 地 区浅 埋 煤 层 赋存 稳 定 、 地 质 构造 简
的首采 面 , 黄 土层 平均 厚 3 8 . 2 m, 基岩 8 O~1 3 0 n l , 6
单、 瓦斯含量小 , 大部分千万吨级矿井分布 于此 , 但
煤 层 变质 程度 低 、 易 自燃 , 工 作 面采 空 区 、 巷道高 冒 区常受 到煤 自燃 的严 重 威 胁 J 。采 空 区 遗煤 自燃 发 火 除取 决于 煤 自身 的氧 化 特 性 之外 , 还 主 要受 采 空 区供 氧及 蓄 热 环境 、 遗煤 分 布 、 采 空 区漏 风 源 、 汇 集 强度 以及 工 作 面推进 速度 的影 响 J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埋深煤层长综放面采空区自燃“三带”研究刘新德摘要: 针对五家沟煤矿煤层的自然发火倾向问题, 进行了采空区内的氧气体积分 数、漏风强度分布与温度变化观测研究,得到了采空区自燃“三带”范围,研究 结果表明:在采空区回风巷,氧化带距离工作面范围为 46~180m,在采空区进风 巷,氧化带距离工作面范围为 71~245m ,工作面最大安全氧化升温带宽度为 540m,最小安全推进速度为 1.94m/d,研究成果为易自燃煤层长综放面采空区自 然发火的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自燃“三带” ;氧化升温带;综放采空区;漏风强度 中图分类号: TD7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0 引言煤炭自燃是矿井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我国矿井自然发火危险性严重,比例 大,覆盖面广[1]。
在国有重点煤矿中,56%的存在自然发火问题,其中采空区遗 落煤自然火灾占主体地位 60%[2-3],通常根据漏风状况,将采空区划分为散热带、 氧化升温带与窒息带[4]。
为了提高生产效率,近年来煤矿采用综放开采技术的同 时,不断增加工作面的长度和走向距离,使工作面两端风压大、漏风严重,且采 空区遗留残煤多,使采空区自然发火规律与常规工作面不同[5]。
因此,准确划分 长综放面采空区自燃“三带” ,对矿井的防灭火工作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1 工作面概况五家沟煤矿 5201 综采放顶煤工作面位于井田二采区,工作面上下顺槽两条 巷道及切眼均沿 5 号煤上、下层间距布置,两道相互平行,按中线掘进,主运顺 槽与二采区储煤仓连接。
工作面倾斜长度 300m,走向长度 2200m,煤层平均厚 度 10.5m。
5 号煤层为自燃~容易自燃煤层,自燃发火期为 3~6 个月,煤尘有 爆炸性,为低瓦斯矿井。
煤机一次采高 3.3m,放煤 7.2m,采放比为 1:2.18,最 小控顶距 7.0m,最大控顶距 7.8m,放顶步距 0.8m。
2 采空区浮煤厚度根据以上综放面回采和巷道资料可计算出,5201 工作面采空区进回风顺槽及两端头支架处浮煤厚度 9.6m, 中部范围的浮煤厚度 2.4m。
若以 0.3m 作为采空 区能产生蓄热的最小浮煤厚度,则 5201 综放面采空区浮煤厚度均大于最小浮煤 厚度,若采空区满足风速、氧气浓度和停留时间条件,则所有区域均有自然发火 的可能。
3 采空区自燃“三带”划分3.1 采空区现场监测 根据自燃“三带”划分理论,需对采空区内煤体的温度、气体成分及浓度进行 观测。
采空区的气体成份和温度观测采用埋设束管和温度传感器测定,在五家沟 煤矿现开采工作面上、 下顺槽各设三个测点,每个测点里安设一个温度传感器和 一根束管,如图 1 所示,回风巷 1 号与 2 号、2 号与 3 号测点间距分别为 30m。
进风巷 1 号与 2 号、2 号与 3 号测点间距分别为 30m。
随着工作面的推进,通过 对各测点进行测温和取样分析, 得出采空区内与煤壁不同距离点的煤体温度和气 体成份参数,结合采空区遗煤自燃氧化理论,对采空区内煤温、氧气的体积参数 随采空区的深度的变化规律进行分析, 从而确定出采空区浮煤自燃的“三带”分布 状况。
进风风流 进风巷大于工 作 面 煤 体大于回风巷 回风风流图 1 综放面埋管观测点布置3.2 采空区气体数据分析 自 2012 年 1 月 6 日开始对 5201 工作面采空区气体进行观测,观测时长约 2 个月。
采空区束管监测气体浓度如图 2 与图 3 所示:图 2 回风巷测点氧浓度随进入采空区深度变化曲线图 3 进风巷测点氧浓度随进入采空区深度变化曲线由图 2 与图 3 可以看出, 采空区氧气浓度随着测点在采空区的埋进深度增加 而逐渐降低。
在回风侧,曲线斜率绝对值较大,说明在回风侧氧气浓度随工作面 推进下降较快,这主要是因为采空区中部顶板垮落较好,压实程度较好,使回风 侧采空区氧气浓度迅速下降;当测点埋深在 60m 左右处,氧浓度降至 18%;测 点埋深在 180m 左右处,氧浓度降至 7%。
在进风侧,测点埋深在 85m 左右处, 氧浓度降至 18%;测点埋深在 234m 左右处,氧浓度降至 7%。
3.3 采空区温度数据分析 根据五家沟煤矿 5201 工作面现场观测数据,采空区回风 1 号、进风巷 1 号 观测点温度数据及温升速率如图 4~5 所示:图4测点温度随埋深变化图 5 测点温升速率随埋深变化由图 4 及图 5 可以看出, 测点温度都先有一段平稳期,然后随着测点的埋深 逐渐升高,但最高温度均小于 40℃,最后逐渐降低。
进风测点最高温度 36.5℃, 在 80m 以后开始大幅度上升,在 80m 以后温升速率大于 1,自 80m 至 216m 之 间,温升速率大部分大于 1。
回风侧最高温度 37.6℃,在 50m 以后开始大幅度上 升, 在 60m 以后温升速率大于 1, 自 65m 至 165m 之间, 温升速率大部分大于 1。
3.4 采空区漏风强度计算 松散煤体是十分复杂的多孔介质, 在实际条件下引起煤体自燃的漏风速度极 小,且漏风分布是时间和空间的函数。
在实际应用中,经常利用实测氧气浓度推 算漏风强度。
氧气浓度测算法是通过实际测定的氧浓度分布反推漏风强度。
假定漏风流仅沿一维流动, 当松散煤体内漏风强度恒定不变时, 可求出漏风强度与氧浓度关系: 错误!未指定书签。
Q ( X i ) 0 VO (T ) ( xi 1 xi ) 2 i CO 2 i 1 CO 2(1)C0 O2ln()式中,错误!未指定书签。
为新鲜风流氧浓度,取 9.375×10-6mol/cm3 错误! 未指定书签。
;错误!未指定书签。
为实验测定煤温为 T、氧浓度为 21%时的耗 氧速率,mol/(s.cm3)错误!未指定书签。
;错误!未指定书签。
为采空区处的漏 风强度,cm3/(s· cm2)错误!未指定书签。
;错误!未指定书签。
Xi+1、Xi 分别为 采空区两点距工作面的距离,m。
根据五家沟煤矿煤样自燃性实验测试和 5201 面采空区实际观测结果,取煤 样 25℃时的耗氧速度:V0(T)=2.485×10-10mol/(cm3· s),并利用已测得的采空区氧 浓度分布规律,由式(2)可推算出采空区漏风强度分布。
图6回风巷测点漏风强度随埋深变化图7进风巷测点漏风强度随埋深变化采空区漏风强度如图 6 与图 7 所示, 采空区漏风强度随着测点在采空区的埋 进深度增加而逐渐降低,尤其在前 50m 下降较明显,进风巷漏风强度从 1.23cm3/ (s· cm2)降到 0.59 cm3/(s· cm2) , 回风巷漏风强度从 0.88 cm3/(s· cm2)降到 0.34 cm3/ (s· cm2) ;在同样的埋深时,进风巷漏风强度比回风巷地要大;整体上进风巷的 影响范围比回风巷的要远。
在回风侧,当测点埋深在 46m 左右处,漏风强度降 至 0.40cm3/(s· cm2) ;测点埋深在 180m 左右处,漏风强度 0.17cm3/(s· cm2) 。
在进 风侧, 测点埋深在 71m 左右处, 漏风强度降至 0.40cm3/ (s· cm2) ; 测点埋深在 245m 左右处,氧浓度降至 0.17 cm3/(s· cm2) 。
3.5 采空区自燃“三带”划分 在危险区域划分方面, 国内广泛应用了氧浓度划分法、漏风强度划分法和升 温率划分法[6-9]。
氧浓度划分法认为, 采空区氧浓度在7%~18%范围内的区域为氧 化升温带;漏风强度划分法认为漏风风速在0.17~0.4cm3/(s·cm2)范围内的区域 为氧化升温带; 升温率划分法认为采空区内升温率K>1℃/d的区域为氧化升温带。
根据5201工作面采空区氧浓度以、温度观测数据以及漏风强度计算结果,按 照各标准划分的采空区自燃“三带”范围,按照自燃危险区域范围取大舍小的原 则,可得五家沟煤矿5201工作面采空区自燃“三带”的范围(见表1) ,最大氧化 升温带宽度为174m。
表 1 5201 工作面采空区自燃“三带”范围 划分方法 O2 浓度法 回风侧 进风侧 散热带范围(m) 氧化升温带范围(m) 0~60 0~85 60~180 85~234 窒息带范围 (m) 180~ 234~温度法 漏风强度法 综合判定回风侧 进风侧 回风侧 进风侧 回风侧 进风侧0~65 0~80 0~46 0~71 0~46 0~7165~165 80~216 46~167 71~245 46~180 71~245165~ 216~ 167~ 245~ 180~ 245~4 最小安全推进速度五家沟煤矿 5 号煤层自然发火期约为 3~6 个月。
按最短自然发火期 90 天来 计算。
最小安全推进速度为: min Lmax174 1.94 m / d 90(2)五家沟煤矿 5201 工作面一般推进速度在 6~7m/d, 远大于最小安全推进速度 1.94m/d。
五家沟煤矿 5201 工作面最大安全氧化升温带宽度为:L0 min vo 90 6 540m一般来说, 对于 300m 倾斜长度的大综放面, 由于采空区中部煤层顶板垮落, 煤体压实, 造成漏风风流不畅, 中部采空区自燃氧化升温带的范围会比两道要窄。
由于工作面的快速推进, 五家沟煤矿 5201 工作面最大安全氧化升温带宽度 540m 远大于最大氧化升温带宽度为 174m,采空区不易出现浮煤自燃现象。
5 结论(1)沿着采空区走向,氧气体积分数与漏风强度逐渐下降,回风巷氧气体 积分数比进风巷地下降快;进风巷的漏风强度比回风巷的要大,影响范围要深。
采空区温度都先有一段平稳期, 然后随着埋深增加逐渐升高,但最高温度均小于 40℃,最后逐渐降低。
(2)综合考虑采空区内的氧气体积分数、漏风强度分布与温度变化,得到 采空区自燃 “三带” 范围。
在采空区回风侧, 氧化带距离工作面范围为 46~180m; 在采空区进风侧,距离工作面范围为 71~245m。
5201 综放面采空区进风侧自燃 氧化升温带比较宽,最大宽度为 174m;回风侧较窄,为 134m。
(3)5201 综放面采空区最小安全推进速度为 1.94m/d,最大安全氧化升温 带宽度 540m,由于工作面推进快速,采空区不易出现浮煤自燃。
参考文献:〔1〕王德明.矿井通风与安全〔M〕 .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5. [2]李学诚.中国煤矿安全大全[M] .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1998. 〔3〕杨胜强,张人伟,邸志前. 综采面采空区自燃“三带”的分布规律〔J〕 .中国矿业大 学学报,2000,29(1):93-96 〔4〕陈全.采空区“三带”划分指标的研究〔J〕 .东北大学学报,1997(3). 〔5〕李文国,汪月伟,付恩俊,等. 浅埋藏易自燃大型综放工作面自燃“三带”分布规律 的实测与数值模拟研究〔J〕 .矿业安全与环保,2012,39(2),36-38. 〔6〕周西华,毕波,齐庆杰. 古山矿易自燃倾斜煤层综放面采空区防灭火实测及数值模拟 [C].2010(沈阳)国际安全科学与技术研讨会,2012. 〔 7 〕 谢 军 , 薛 生 . 综 放 采 空 区 空 间 自 燃 三 带 划 分 指 标 及 方 法 研 究 [J] 煤 炭 科 学 技 术,2011,39(1),65-67. 〔8〕尚秀廷,秦宪礼,姜春光,等. 东荣三矿综一轻放面采空区渗流数值模拟及煤自燃“三 带”划分[J].煤矿安全,2009(3):43-45. 〔9〕 徐精彩,余锋,李树刚,等.石嘴山二矿2268综放采空区自燃危险区域划分研究[J].煤炭学报, 2003, 28(3):256-259.Study on spontaneous combustion “three-zones” of long workface in shallow buried coal seam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problem that the coal bed spontaneous combustion tendency in WuJia-gou mine , it would be possible to obtain the range of the spontaneous combustion “three-zones”according to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airflow speed、the oxygen concentration and temperature in the gob area. The oxidation zone is about from 46m to 180m in the tail gate, whereas it is 71 m to 245m in the head gate of it. The smallest value of advancing of working face is calculated as 1.94m and the Maximum safe width of self-heating is 540m.It provides theoretical guidance for easy self-ignition of super-length fully mechanized coal face the gob area spontaneous combustion control in the future. Key words:spontaneous combustion “three-zone”;goaf of fully mechanized top coal caving mining face;air leakage inten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