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采空区煤自燃的规律

合集下载

《昌恒矿综放采空区自燃“三带”划分及综合防灭火技术研究》范文

《昌恒矿综放采空区自燃“三带”划分及综合防灭火技术研究》范文

《昌恒矿综放采空区自燃“三带”划分及综合防灭火技术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煤炭开采的深入,综放采空区的安全问题逐渐凸显。

特别是采空区的自燃问题,给煤矿的安全生产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本文以昌恒矿为研究对象,对其综放采空区自燃的“三带”划分进行深入探讨,并提出综合防灭火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二、昌恒矿综放采空区自燃“三带”划分1. 散热带:这是指采空区内距离火源较远,温度相对较低的区域。

在此区域内,煤炭的氧化反应较为缓慢,不易发生自燃。

2. 自热带:自热带紧邻散热带,是煤炭氧化反应加剧的区域。

在此区域内,煤炭温度逐渐升高,但尚未达到自燃点。

3. 燃烧带:燃烧带是采空区内煤炭已经发生自燃的区域。

在此区域内,煤炭持续氧化并释放大量热量,温度极高。

三、综合防灭火技术研究1. 监测预警系统:建立完善的采空区温度、气体成分等监测系统,实时掌握采空区的温度变化和气体成分变化,及时发现自燃隐患。

2. 阻化剂防灭火技术:采用阻化剂喷洒技术,降低煤炭表面的氧化速度,减少自燃的可能性。

同时,阻化剂还可以吸收煤炭释放的热量,降低煤炭温度。

3. 注浆防灭火技术:通过向采空区注浆,填充空隙并隔绝空气,降低氧气浓度,从而达到防灭火的目的。

注浆材料应选择具有阻燃、降温、封堵等功能的材料。

4. 均压防灭火技术:通过调整矿井内外压力,降低采空区的氧气含量,减缓煤炭氧化速度。

同时,均压技术还可以防止外部空气进入采空区,降低自燃风险。

5. 人员管理:加强矿工的安全培训,提高其对采空区自燃的认知和应对能力。

同时,制定严格的作业规程,确保矿工在采空区作业时的安全。

四、技术应用与效果评估综合应用上述防灭火技术,可以有效地控制昌恒矿综放采空区的自燃问题。

通过实时监测预警系统,及时发现自燃隐患并采取相应措施。

阻化剂、注浆和均压技术的应用,可以降低采空区的温度和氧气浓度,减缓煤炭氧化速度。

同时,加强人员管理,提高矿工的安全意识和应对能力,确保安全生产。

五、结论昌恒矿综放采空区自燃“三带”的划分及综合防灭火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对于保障煤矿安全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煤矿防治采空区自燃发火设计方案及措施

煤矿防治采空区自燃发火设计方案及措施

我矿目前处于停工期间,无采面接续情况。

工作面和下列地段有煤层自燃发火的可能:1、二采区为自燃煤层,目前处于封闭状态,密闭封闭不严实,工作面就有可能发生自燃发火。

2、工作面为不易自燃煤层,目前处于封闭状态,采空区不存在自燃发火的可能。

现我矿主采 3 上煤层,自然等级Ⅱ级,属自然煤层,矿井采煤工作面采空区采用以喷洒阻化剂、黄泥灌浆、注凝胶等防灭火方法,以及束管监测预报系统、安全监测监控系统和人工检测的防灭火系统。

灌浆防灭火技术已在我国有自然发火危(wei)险的矿井中得到普遍应用,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灌入的泥浆能够吸热降温,对煤体有包裹作用,起到隔氧降温目的,同时能胶结顶板、降低采空区空隙率、增加漏风阻力。

1、灌浆防灭火特点灌浆就是将水和浆材按适当的比例混合,制成一定浓度的浆液,了较好的防灭火效果,由于综放工作面开采的 3 上煤层为自燃煤层,设计采用灌浆防灭火技术。

2、采用灌浆防灭火的合用条件煤层为自然煤层。

2、煤层采用仰斜开采的方法。

由于综放工作面煤层为自燃煤层,开采方式也是仰斜开采,故该方法合用于本矿。

但由于这种方法具有以下缺点: (1)浆体只流向地势低处,不能向高处堆积,对高位火作用有限; (2)不能均匀覆盖浮煤,容易形成“拉沟”现象; (3)易跑浆和溃浆,恶化工作环境,影响煤质。

故综放工作面在使用时应与其他防灭火方法配合使用。

灌浆防灭火方法主要注重于“灭”,即煤层浮现自燃发火征兆时而使用,若煤层无自燃发火征兆时,主要以喷洒阻化剂方法为主,但灌浆系统应每隔 7-10 天运行一次,以保证该系统的可靠性。

3、灌浆材料选择灌浆材料必须满足以下要求:1、不含可燃物或者助燃物;2、粒径直径小于 2mm,细小粒子(粒径直径小于 1mm)占 75%;3、主要物理性能指标:比重 2.4~2.8,塑性指数 9~14,胶体混合物 25~30%,含砂量 25~30%;4、易脱水,又具有一定的稳定性;5、具有能与较少的水混合成浆液的能力,运输时不阻塞管路或者泥浆池;6、便于开采、运输和制备,来源广,成本低。

煤矿采空区煤体自燃原因分析

煤矿采空区煤体自燃原因分析

煤矿采空区煤体自燃原因分析火灾作为矿井生产中的常见灾害之一,对井下生产安全有着严重影响。

根据相关统计显示,中国八成以上煤层存在自然发火倾向,矿井火灾总量中九成左右由煤炭自燃引发。

通过对以往各大科研院校针对煤层自燃现象开展的各项研究的深入分析,可发现采空区煤炭自燃的出现主要受到煤层自燃倾向、煤体粒度、回采面推进速度、漏风量等因素影响。

1、煤层自燃倾向煤炭自身就是典型的可燃物,其自身节理裂隙的发育又为O2提供了可依附的环境,使其能发生氧化并产生热量,当周围环境具备良好的聚热条件时,煤炭便会不断聚热升温,最终达到其着火点后便会发生煤炭自燃。

通常来说,煤炭种类的不同使得其物理特性也存在相异性,因此将煤炭的吸氧能力作为其自燃能力的表征数据,在实际生产中可借助专业的监测设备,对所采煤层煤体吸氧能力进行测定,并结合其它辅助修正指标,可实现对煤炭自燃发火能力的有效确定,从而为井下火灾防治提供参考和指导。

2、煤体粒度井下生产回采作业中,支架上部煤体会在支架的反复支撑中发生破碎,并在作业过程中难以避免地落入采空区内。

此时,煤体破碎程度越大,落入采空区浮煤粒度越小,则其越容易发生氧化,进而引发自燃现象。

煤样粒径越小,其对O2的吸附能力越强,氧化并发生自燃的概率也越高。

这不仅解释了破碎煤体与采空区浮煤容易发生自然发火现象的原因,同时也为更加有效认识和防范采空区浮煤自燃提供了理论指导。

3、回采面推进通过对回采面漏风量、推进距离、采空区温度等数据的监测显示,采空区内温度的变化同回采面的推移距离存在一定关系。

当回采面正常推移时,采空区内浮煤的氧化升温时间相对有限,温度未达到着火点便随着回采面的推移而进入窒息带。

但当回采面推移无法正常开展或速度较慢时,采空区浮煤便会长时间置于氧化升温带,从而持续增温至着火点,诱发自燃发火现象。

通常,在生产作业时,遭遇断层、褶曲等特殊地质条件时,回采面推移必然会放慢速度,这便会导致此时采空区火灾的发生几率大幅提升。

不连沟煤矿特厚煤层综放面采空区自燃“三带”分布规律

不连沟煤矿特厚煤层综放面采空区自燃“三带”分布规律
为 £处 的温 度 ,K; T 巷道 风 流 温 度 ,K 为 。
采空区气体动 力学 的研究 。一般来 说 ,采空 区深 处风 流速
度 小 ,流 动 为 层 流 ,风 流 规 律 服 从 达 西 定 律 ;采 空 区 中 部
风流状态为过 渡流 ,其 规律 已偏离 达西定 律 ;采 空 区靠近 巷道边缘风流 速度较 大 ,流 动为紊 流 ,风 流规律 服从 二次 项通风阻力 规 律 ,因此采 空 区风 流流 动 规律 遵 循 B cma ah t 提出的非线性渗流方程 | : 4 J
8 6
21 0 第 5期 1年
2 采空 区空气 渗流 的数值 模拟
2 1 采 空 区物理 模 型 .




在前 处 理 器 G MBT里 建 立 模 型 ,然 后 采 用 解算 器 A I FU N L E T软件进 行计 算。充分 结合 采空 区顶 板 冒落 情况 及 工作 面的实 际情 况对 采空 区进行 网格划 分。针对 不连 沟煤 矿 的具体条件 ,考虑 流场 的非 均匀性 ,采 用非均匀 网格 9 0 × 0×3 ,对工作 面附近 的 网格 、漏 风 口及 回风 口附近 的 8 4 网格进行局 部加 密。构建数值模拟物理模型如 图 1 所示 。

要 :为有 效 防治采 空区 自燃 ,对 不连 沟煤 矿 特厚 煤 层 6 0 放 工 作 面采 空 区 自燃 “ 13综 三
带 ” 进行研 究 ,建立 了采 空 区气体 渗 流 场模 型 ,采 用 F U N L E T软 件 对 采 空 区氧 浓 度 进 行 了数 值 模拟 ,总结 采 空 区氧 气浓度 的分 布规 律 。在 此基础 上 ,分析 了散 热带 、氧化 带 的分布 呈现 不 对称

《2024年大采高超长综采工作面采空区自然发火规律研究》范文

《2024年大采高超长综采工作面采空区自然发火规律研究》范文

《大采高超长综采工作面采空区自然发火规律研究》篇一一、引言煤炭工业是我国能源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采煤技术持续发展和更新对于提高煤矿开采效率和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在大型煤炭矿井中,大采高超长综采工作面的运用已经成为主流。

然而,随着开采深度的增加和开采强度的加大,采空区自然发火问题逐渐凸显,成为影响煤矿安全生产的重要问题之一。

因此,研究大采高超长综采工作面采空区自然发火规律,对于预防和控制煤矿火灾,保障矿井安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采空区自然发火原因及影响因素采空区自然发火主要是由于煤层中的残留煤炭在不良的通风条件下氧化、发热、自燃所致。

影响采空区自然发火的主要因素包括:煤炭性质、通风条件、采空区内的气体成分及含量、采煤方法等。

大采高超长综采工作面的特殊性,如工作面长、高差大等,都可能对采空区的自然发火产生影响。

三、大采高超长综采工作面采空区特点大采高超长综采工作面的采空区具有以下特点:一是空间大,煤炭储量大,可能存在的潜在火灾风险更大;二是高差大,导致通风困难,局部地区容易形成氧化反应的环境;三是工作环境复杂,存在多处盲区,难以及时发现火灾源。

这些特点使得大采高超长综采工作面的采空区自然发火规律具有独特性。

四、自然发火规律研究方法及成果针对大采高超长综采工作面采空区的自然发火规律研究,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如理论分析、实验研究、数值模拟、现场实测等。

这些方法的应用,可以深入探究采空区自然发火的机理、发生条件及影响因素。

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已经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例如,通过对煤炭性质的研究,发现某些煤种具有较高的自燃倾向性;通过通风条件的研究,发现合理的通风策略可以有效降低采空区的温度和氧气含量,从而抑制煤炭的氧化反应;通过现场实测,发现了采空区自然发火的典型特征和规律等。

五、防控措施及建议基于对大采高超长综采工作面采空区自然发火规律的研究,可以采取以下防控措施:一是加强煤炭性质的研究,了解不同煤种的自燃倾向性,采取针对性的防火措施;二是优化通风系统,保证采空区的通风良好,降低温度和氧气含量;三是加强现场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火灾隐患;四是制定完善的火灾应急预案,确保在火灾发生时能够及时、有效地进行处置。

煤矿采空区防灭火技术

煤矿采空区防灭火技术

煤矿采空区防灭火技术摘要:目前来看我国煤矿开采工作中采空区处理水平参差不齐,相当一部分企业在作业过程中存在采空区自燃风险大的问题。

本文针对一系列煤矿采空区防灭火技术进行了分析,希望本文所述内容能够进一步提升煤矿采空区防灭火技术应用情况。

关键词:煤矿采空区;防灭火技术;应用1采空区自燃机理采空区煤自燃也称矿井内因火灾,是指遗留在采空区内部的煤在未经点燃而自行燃烧的现象。

其机理目前普遍认为是煤氧复合作用,与空气接触原始煤体在蓄热条件良好的空间内被氧化,温度逐渐升高,直至发生煤自燃。

跟据目前研究成果可将煤自燃分为3个阶段:潜伏期、自热期、燃烧期。

潜伏期煤与氧气发生缓慢氧化,形成不稳定的氧化基,在自热期煤经过长时间的氧化,化学活性增强生成的不稳定的氧化物也开始逐渐分解,煤体温度升高至60~80℃,在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煤开使发生干馏现象,生成碳氢化合物和CO等可燃气体,随着自热期的发展,氧化反应加速,煤温逐渐上升到自燃温度,进入燃烧期,此时,煤发生深度热分解反应,可以观察到明火、烟雾,燃烧过程释放出碳氧化合物和一些烃类气体。

2煤矿采空区防灭火技术2.1通风与监测通风系统以及环境检测系统是保障采空区环境安全以及明确具体数据参数的重要系统,通风系统需要满足整个矿井的整体通风需求,而且需要重点进行通风孔位置的布置,合理的通风孔位配合功率充足的风扇才能最大限度保障井下环境安全。

而通风系统还是均压防火的核心基础,利用通风系统来有效调节两端漏风的风压差,减少气流运动速度,在比较完善的均压防火系统之下两端风压差基本趋近于零,达成这样的目标能够在发生自燃后有效进行火势封闭,减少气流流动、抑制火势发展并增加扑救效率。

另外,在通风系统正常工作的基础上,做好相应的参数监测工作能够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及时进行处理则能够有效预防自燃的发生。

2.2预防性灌浆技术预防性灌浆技术就是将一定比例的水、黄土制成泥浆,然后利用泥浆泵将其灌注到采空区中以防止其发生自燃的一种技术。

辛置煤矿综采工作面采空区自燃“三带”划分研究

辛置煤矿综采工作面采空区自燃“三带”划分研究

收稿日期:2019?07?02作者简介:孙海峰(1984-),男,山西交口人,工程师,从事矿井通风与安全技术工作。

doi:10.3969/j.issn.1005-2798.2020.02.016辛置煤矿综采工作面采空区自燃“三带”划分研究孙海峰(霍州煤电集团公司辛置煤矿,山西霍州 031412)摘 要:为搞清辛置煤矿2-208工作面采空区自燃“三带”的分布范围,通过在工作面的进、回风巷预埋两组束管,进行现场监测采空区氧浓度场的分布规律,并结合计算机数值模拟,分析得出辛置矿2-208工作面采空区“三带”分布规律:0~28m为散热带,28~52m为氧化带,距工作面大于52m为窒息带。

由此提出了采空区防灭火技术措施。

关键词:采空区;自燃“三带”;氧浓度场;防灭火中图分类号:TD75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2798(2020)02?0044?03 煤炭自然发火不仅会导致矿井设备毁坏、资源冻结和生产接替紧张,造成巨大经济损失,还会释放出大量的有毒有害气体,危及矿工的人身安全[1]。

采空区作为井下煤层自然发火的高危区域[2],是煤矿防治的重点[3]。

辛置煤矿已开采数年,井下巷道错综复杂,增加了采空区漏风的危险,而且开采的煤层主要为高硫煤,属于Ⅱ类自燃煤层,具有自燃性,矿井和煤层赋存地质条件的特殊性增加了自燃危险性[4]。

本文以辛置煤矿2-208工作面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综采工作面采空区自燃“三带”分布情况进行现场实测、理论分析和模拟研究,确定采空区自燃“三带”分布规律,并提出了现场防火的技术措施[5]。

1 工程背景辛置煤矿2-208综采工作面所采2号煤层位于二叠系下统山西组,为低硫肥煤,工作面标高261~306m,地面标高725~745m,煤层平均厚度4.1m,倾角2~6°,煤层稳定可采,结构复杂,含两层夹矸,其中第二层夹矸层位较稳定,厚度稍大。

煤层老顶为厚度7.2m的K8中细砂岩,直接顶为3m厚的泥岩、砂泥岩;直接底为4.5m厚的泥岩,老底为6.5m厚的中砂岩。

浅析矿井开采煤炭自燃发火产生的原因及对策

浅析矿井开采煤炭自燃发火产生的原因及对策

浅析矿井开采煤炭自燃发火产生的原因及对策作者:赵军来源:《科技创新导报》2012年第14期摘要:煤矿井下自然发火是煤矿开采的一个主要灾害,要保证煤矿的安全生产,全面了解煤矿井下自然发火产生的原因和条件,积极采取策略,预防自然发火灾害是摆在我们当前的一个主要任务。

本文从煤矿井下煤自然发火的规律,理论联系实际,为煤矿开采过程中防灭火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确保煤矿安全生产。

关键词:煤矿自燃发火原因和条件对策中图分类号:TD7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2)05(b)-0071-01煤矿井下自然发火是煤矿开采的一个主要灾害,我国煤矿发生的火灾中,自燃发火约占矿井火灾的七成以上。

要保证煤矿的安全生产,全面了解煤矿井下自然发火产生的条件,积极采取策略,预防自然发火灾害是摆在我们当前的一个主要任务。

1 煤矿井下自然发火产生的原因和条件在煤矿开采过程中,随着开采深度的增加,煤炭自身的温度逐渐提高,水份逐渐减少,矿压逐渐增大,瓦斯的涌出量不断增大,风量和风流变化较大。

采煤的工艺水平由原先的分层式开采到放顶式开采,这就需要加大通风量,风量的增大,加快了浮煤的氧化速度与氧化程度,为煤层的自燃发火提供了条件。

煤炭自燃发火前的预兆:煤温、气温连续上升,风流中伴有煤油、松节油味;空气相对湿度增加。

巷道出现雾气,支架、煤壁顶板上有水珠;空气中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其相对含量连续上升。

流经自燃地点的空气含量减少。

具体分析,首先煤炭自身的特性,有一定自燃倾向性,受压破碎且堆积至一定厚度时,煤与氧气的结合能力强,氧化放热量较大,氧化过程进展较快,容易发生自燃。

其次,含氧量较高的风流持续稳定的流经破碎的煤体时,煤的氧化自燃过程才能够不断地发展下去,才有可能最终发生煤自燃现象。

流经煤体风流的含氧量对煤自燃的成长过程有主要的影响,一般分为以下几种情形:(1)风流中的氧气浓度小于5%时,因氧气量不足,煤炭自燃现象不会轻易发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煤矿采空区煤自燃的规律
大量统计资料表明,采空区是井下自然发火几率最高的区域,易自燃的地点包括开切眼、停采线、进回风顺槽、联络巷、残留煤柱边缘、厚煤层下部分层等等,其中开切眼、停采线、联络巷和进回风顺槽发火几率最高。

一般情况下,采空区自然发火位置大多在采空区内的漏风通道即开切眼、停采线、进回风顺槽内侧、联络巷处以及采空区中部与地表有裂隙连通处。

这主要是由于采空区有漏风的地方,具备自燃的条件。

根据各种漏风情况划分采空区自燃有以下几种类型:(1)采空区与地表裂隙贯通处
浅埋藏煤层开采,受井下开采的影响,地表容易塌陷,形成裂隙,并与采空区串通,构成持续稳定的漏风通道,为采空区遗煤氧化提供新鲜空气流。

所以采空区内与地表连通的漏风裂隙是浅埋藏采空区经常发生自燃火灾的地方。

(2)回采工作面后方
由于回采速度太慢或因故停采,进入回采面的新鲜风流不断地漏入其后方采空区内造成连续定点供氧条件,从而引起采空区浮煤自燃。

(3)综放工作面的切眼、停采线
高产高效综采工作面的切眼和停采线都不放顶煤,所以这两个地点的浮煤非常的后,漏风量比较大。

因此,切眼、停采线附近采空区容易发生自燃。

(4)采空区废弃风巷
进回风巷煤柱随回采的不断推进,逐渐报废留弃在采空区中。

巷道特别是有联络巷存在的地方,不易冒压实,巷道密闭不严实时,成为漏风通道,造成长时间漏风供氧,引起自燃。

(5)回采期间采空区二道
对于综放开采来说,两道及切眼不放顶煤,浮煤较厚,易引起自燃。

徐州吉安矿业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普瑞特防灭火技术集凝胶、黄泥灌浆、三相泡沫、氮气和阻化剂的防灭火优点于一体,特别是继承了泡沫的扩散性能和凝胶良好的固水特性。

一方面,水浆生成泡沫之后,缓慢形成凝胶,能把大量的水固结在凝胶体内,避免了浆液中大量水流失或者溃浆的缺点,大幅度提高了浆水在采空区里的滞留率;另一方面,形成的凝胶能以泡沫为载体对采空区的高、中、低位火源或浮煤大范围全方位的覆盖,且能固结90%以上水分并形成凝胶层,防火时能持久保持煤体湿润并隔绝氧气,灭火时能长久地吸热降温,防止火区复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