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课时 散文阅读综合探究(课堂训练)-2017届高三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解析版)
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3.3.2.7-散文探究2类题ppt课件(含答案)

但我奋斗的每一个脚印,享受的每一份安逸,却都被打上 了“外乡人”的烙印。我对故乡的情感,只能在诗人的诗 歌里、乡土作家的文字里寻找慰藉,只能寄托在自己尚不 成熟的文字中。那些遥远的记忆,飘过了我最不懂乡愁的 年华,飘过了故乡的山头,飘进了书页里,却厚重得让我 无法高言阔谈。
儿时最熟悉的影像,莫过于茶山。一到春天,漫山遍 野的茶树抽出新叶,新叶从老叶中间小心翼翼地探出头 来,好奇地张望这个美丽的地方。只有我们那群孩子才知
个人生活体验,谈谈你的看法。 行个性化的解读
知道答什么,怎么答
探究意蕴思考 5 角度
主旨角 结合文本的主题(有时就是探究主题) 度 或主要的情感倾向探究
内容角 结合文本的形象、语言、描写的情 度 境(或细节)探究
作者角 结合作者的思想观点、生平经历、 度 写作背景等探究
读者角 度
结合读者的感受(对文本重要思想、 情感的感受和自身生活感受)探究。 (这一角度特别适用于对文本的思想 观点或情感倾向进行个性化的解读)
从读者方面来说,理解作品意蕴有两层含义:一是
对作品本身蕴含的思想、情感的把握;二是对作品思想
观点和情感态度的个性思考。
[教你审题] 题干示例
审题定向
(2015·山东卷)文中 要注意区分散文探究意蕴题答
的五个问句,意蕴 题要求的差别:
丰富,设置巧妙。 (1)题干中有“画线句”“意蕴”
请结合全文谈谈你 之类的字样表明答题重在探究
第二步:理解标题深层义。 这一类题目的解答要注意答题的严密性,要联系文 章的主旨。 文章的主体部分是扣住文字来写故乡的:“我”读别 人的文字,得到慰藉;“我”自己的文字纾解了乡愁;“我” 所描绘的故乡,鲜活在“我”的心底。这就是“纸上故 乡”的含意。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散文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讲义及答案)及解析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散文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讲义及答案)及解析一、散文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麦子龚培德母亲二十八岁时,成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一名排长。
她是从淮海平原走到西北戈壁上的。
父母的家乡在徐州,那个地方自古以来便是兵家必争之地,解放战争最大的一场战役——淮海战役便是以徐州为中心拉开帷幕的。
那时节父亲和母亲都上了前线,战役胜利后,母亲还得到一张“支前模范”的奖状。
可见母亲的性格十分要强,干什么都要干到人前。
不要强她也就不会从大老远的江苏跑到新疆来了,然而促使母亲走出家乡的是父亲。
父亲是一个教书先生,家乡有名的秀才,拿得出一手好毛笔字。
春节写对联,从腊月半动墨到年三十也闲不下来。
母亲和父亲结婚不到三个月,国民党军进攻苏北解放区,村子里几乎所有的青壮年都要扛起枪,奔向硝烟弥漫的战场。
作为青妇队长的母亲,只有动员自己的丈夫走上前线,她才能在别人面前高高地昂起头。
因此,秀才胚子的父亲在母亲恋恋不舍的眼神中走进了队伍。
但三个月之后,桃花河西刚刚结成一层薄冰的时候,父亲却从部队回来了,他的腿部中了一颗子弹,不得不回家休养。
父亲归来,我的爷爷奶奶自然非常高兴和欣慰,母亲心里可能也是一时灌满了喜悦,然而喜悦很快又被一种深深的惋惜代替了。
因为母亲认准父亲是应该做大事的人,这颗子弹不仅破灭了她所憧憬的那个美丽的梦,而且也许会影响父亲的前程。
父亲在家乡的小学校里度过三年粉笔生涯之后,便迎来了共和国建国的礼炮声,当初那些与父亲一道走入队伍的伙伴,只要没死的,基本上都挎着盒子枪回村接自己的女人迈向新的天地。
一直要强的母亲在人前仿佛整个矮了半个头。
她怎么也想不到,她抱着那么大希望送出去的父亲,竟会因为一颗子弹而比其它姐妹的男人们逊色,她受不住姐妹们跟着各自男人走出山村时流露的既炫耀又欣喜的心情。
她沮丧地待在屋里,足足有好半年没出门。
我的爷爷奶奶知道儿媳的心病,说:“别看人家现如今高头大马,出人头地,可想想那些牺牲在外的人,怕是他们的魂儿连自家的路都找不着哩。
一轮复习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含答案)

一轮复习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含答案)一、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时间的隐喻傅菲①怀玉山脉勒住了缰绳,东奔的烈马停了下来。
群山如一锅沸水,暂时不再潽射,水花凝结成了低矮的山冈。
龙门山像一把圈椅,新叶村偃卧其中。
②在新叶村,我有长久的恍惚;夏日蒸腾般的晕眩、古老巷弄幽深的迷失、池塘倒映出来的幻觉、旧年屋舍散发的阴凉、溪流时断时续的亘古之声、灼日下荷花盛开的夺目光荤——午间酣睡在走廊里的老人,晒在竹圆匾里焦红的辣椒,失去水色又略微卷曲的君子竹叶,剥落了石片的碾盘,千年的水井浮起今晚的淡淡月色——群山在望,苍鹭在茂密的灌木林栖落,指甲花映在门前的空院。
③新叶古村始建于南宋嘉定年间,叶氏先祖叶坤从寿昌湖岑畈入赘娘舅夏氏家,繁衍至今,已三十余代。
夏氏人丁不旺,被迫外迁,而叶氏根深叶茂,开枝散叶。
④桃树茂密之处,即村舍。
村舍依半扇形围拢成村落,村落中央有池塘,塘叫南塘,像一块长满了绿锈的铜镜。
石砌的塘堤爬上了苔藓。
塘口有一片葱油的蔬菜地。
水生万物,千年不息。
翘起的瓦檐,粉白斑驳的砖墙,窄小的房门,高大的池杉,闲散的人影,它们一并收入南塘,像是沉落水底,又像是浮出波面。
南塘成了近似谜语的象征物,宋朝理学家金仁山在规划叶村时,以“山起西北,水聚东南”的格局,开挖了南塘。
塘一般用于聚水灌溉,洗衣洗菜,可一座八百年的池塘,更像一座时间的钟塔。
它会照见什么呢?年年日日,人在池塘的水影里更替,池边的人最终随星辰落入塘里,钟声会虚化,消失在风里。
池塘边站久了,眼球里浮现各色人物,说不清楚他们是谁。
他们从不可知之处,来到南塘边,握手相逢,拥抱告别。
⑤人工通浚的两条溪流,注入南塘,溪流即是村界,叶氏居于溪内,巷弄沿小溪而建,石板道逼仄幽深。
一个人在巷弄走,跫然,每一个脚步声,都是孤独的,仿佛在说:过客,过客。
我也是一个人走,脚步轻缓。
灰白的房墙有粉屑剥落,露出黑色的老青砖。
每一堵墙,斜斜看上去,像被洇湿而后晒干了的纸画,画是写意的山水画,疏淡,空蒙,留白有余。
(散文阅读+探究)第01课+考纲解读-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名师伴学+Word版含解析.doc

2018年高三一轮总复习名师伴学《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修订版)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的探究考点的考查要求是:(1)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2)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能力层级为F级。
一、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散文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有三层含义: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民族心理;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人文精神。
散文意蕴即散文的内容或含义。
歌德的“意蕴说”把艺术作品分为三个因素:材料、意蕴、形式;意蕴即人在素材中所见到的意义。
一般把前两个因素合称为“内容”。
民族心理是散文常常表达的内容。
民族心理主要指一个民族作为一个大群体所具有的典型心理特点,也包括该民族的成员个体身上所体现的这些心理特点。
这二者的关系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同时,民族心理是一般心理的特殊表现形式,所不同的只是在强度上、维持时间上、以及表现形式上有所差异。
直爽豁达、对人热诚等性格特点,在所有民族中都能看到,但在有些民族中却表现得异常普遍和突出。
如居住在中国呼伦贝尔草原上的鄂温克牧民,几乎人人具有大度、私有观念淡薄、能歌善舞、热情好客、粗犷勇猛、顽强等性格特点。
如此普遍的强烈性格表现,并不是每个民族团体都能具有的。
民族心理特点是特定民族在长期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制约与历史文化的积淀过程中形成的,并通过一定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及各种文化产品得以表现,如生活习俗、道德观念、生产习惯等。
这些是考生解答此类高考题的依据。
人文精神是散文表现的重要内容之一。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而人文学科是集中表现人文精神的知识教育体系,它关注的是人类价值和精神表现。
北京市2017届高三语文综合练习53 Word版含答案

北京市2017届高三综合练习语文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2.将学校、班级、姓名填在密封线内;3.将答案全部写在答题纸上;4.考试结束,将试卷与答题纸一并交回。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27分)一、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白内障同等学历谙.(ān)熟叱咤.(chà)风云B.势力眼拾人牙慧拙.(zhuó)劣曲高和.(hè)寡C.蒸汽机和颜悦色尽.(jǐn)量以儆.(jǐng)效尤D.副作用集思广议癖.(pǐ)好泥.(ní)古不化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两会”召开期间,各地代表云集北京,对记者们接连不断的提问,与会代表们均不胜..其烦..地一一给予耐心解答。
B.学习雷锋应该成为一种全民化的行为,当我们看到他人需要帮助的时候,要当仁不让....,勇敢地伸出援助之手。
C. 北京金隅慧眼识才,将马布里招入帐下,马布里为报知遇之恩而效犬马之...劳.,帮助球队夺得了CBA总冠军。
D.有些地方政府为了增加财政收入,一味地发展单一产业,这种目无全牛....的做法将会大大增加经济发展失衡的风险。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由于朝鲜前最高领导人金正日逝世,使朝韩关系走向的问题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在国际社会中引起了不小的波动。
B.在第84届奥斯卡颁奖典礼上,电影《艺术家》尽管与预期相比只囊括了其中五项大奖,人们还是对其抱以极大的赞誉。
C.姚明退役,又有林书豪崛起,有西方记者大胆预言,林书豪有可能取代姚明,成为亚裔球员在NBA赛场上新的榜样。
D.2012年初,亚欧大陆普遍出现极寒天气,专家认为这是因为北极涛动出现明显转折,致使极地冷空气向南扩散而造成的。
4.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 “我的孩子们,”他温和而严肃地说:“新教师明天就来,今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了,我希望你们多多用心学习”。
2017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导学案:散文阅读(选考)(全国通用含解析)

专题十二散文阅读(选考)[考情把脉][2014·福建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祖屋农人祖屋,是我内心深处最鲜活的那一处,秘不示人,只怕她遭了风雨的侵蚀,抑或因晾在空气下而变质。
在我心中,她由高大到矮小,由缤纷到简单,由喧嚣到沉寂,到后来一直缩进我的梦里,晶莹成了枕边的一颗泪珠。
在很长的时间里,祖屋是我的整个世界。
或许是自第一次睁开眼睛,我便开始了探寻祖屋的秘密。
接下来,便用小小的身躯,摸爬丈量着这个宅院……祖屋的大门朝东南。
所谓的大门,只是一个枝条编成的柴扉而已,柴扉上钉着小扣,上着一把几乎锈透了的老锁,其实只是做做样子。
主屋是三间西屋,石头砌垒的底层墙上,土坯一直到顶,其上是用厚厚的黄草拍成的蓑衣似的草屋脊。
正屋用细泥糊就的外墙面,被风雨侵蚀,一条条的细槽沟和窄缝遍布其上,斑驳着岁月的手艺。
祖屋中,正正当当四平八稳地摆着一张八仙桌。
记事起,就觉得爷爷除去到院里纳凉、到地里干活之外,从来没有离开过这桌子右边——也被我们称为“上首”——他那把椅子。
每年除夕夜,总是这样一幅场景:爷爷稳坐上首,爸爸、叔叔、哥哥、我和堂弟则围桌而坐,相互让菜、敬酒、劝酒,奶奶则带着她的儿媳们张罗忙活。
大桌子的旁边,是在农村被称为“憋来气”的土炉子,也是我印象里最暖的所在。
冬天里,往炉边一凑,仿佛冻透了的手脚、冻得通红的鼻头和接近透明的耳朵瞬间被暖了过来,有时接过奶奶递来的煎饼,贴在炉壁上一烤,一股香气便悄悄弥漫开来。
那被土炉子烙得焦黄的煎饼,至今烙在我的脑海里,抠都抠不掉……呼吸着祖屋院子里几代人呼吸过的空气,踩着院子里叠了无数摞的几代人的脚印,我渐渐长大。
祖屋却总是一副老成持重的模样。
看起来同样一成不变的,是屋檐下的那个燕子窝。
小学时,有一次放学回来,我同忙碌着的燕子有过一次对话,刚刚北归的它,身上还附着南方的暖意。
我对燕子说,“佐罗先生,你好”,燕子瞅着我发愣,看来这家伙健忘,过了个冬天就把老朋友给忘了,“它不是你那只燕子了,这是它孩子,我认得”,奶奶在一旁边喂着鸡边对我说。
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考点集训:第6单元文学类文本阅读第53课时Word版含解析

第五十三课时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第1-4题。
梅花,另一种乡愁方华敏①记得儿时,我唱着“雪霁天晴朗,梅花处处香”,深一脚浅一脚地疯跑在落雪的三九,摘一朵盛开的梅,捧一团蓬松的雪,真就有了李渔“雪点寒梅横小院”的意境,小小的我哪知踏雪寻梅的情致啊。
②初识梅,是在画上。
③每年除夕,老屋厅堂正墙早早换上匾额和字画。
这古旧的字画与门楣新帖的春联相映,透着玄幻的前世色彩。
然而这匾额和字画每年只能“显身”半月,待到正月十五过后,外公就取下卷好包藏,来年春节再挂,循环往复。
我那时小,踮脚凝望画上的朵朵小花,思忖那花儿笑盈盈地开在枯老的枝干上,怎么总也不凋落呢?长大后才知这画是有名的《九九消寒图》。
图中有诗云:“试数窗间九九图,余寒消尽暖回初。
梅花点徧无余白,看到今朝是杏株。
”哦,原来在描述民俗中的“画九”吧?说是旧时的闺中女画素梅一枝,枝上共有白梅八十一朵,代表“数九天”的八十一天。
从冬至起,每天用红笔将一朵白梅描红,待到白梅红遍,就出了“九”,九尽春来。
真是奇了,那时的女孩儿虽然身置寒冬,却是日日与洋溢春意的花儿相视,看似寻常的细微,也有意义的品赏,应为梅花最有美感的记载了。
我想,老屋那宽条幅画中风霜已过,描红者和写诗人是否早就化身为香如故的一朵寒梅呢?④在我的童年,无论是画里静止的梅,还是院梗上凌寒的梅,都开在我心里。
外婆针线活做得极好。
她在我的浅色衬衣前胸处,绣一簇粉的梅,带着一团团的喜气,仿佛要从衣裳上跳跃下来,惹得小伙伴用小手摩挲,痴痴羡慕,怜惜不已。
我的书包搭盖上檐的梅花瓣是外婆剪纸后再以细毛线缝制的,淡黄的底色突兀出炫耀的朱红,那个妖娆啊,背起书包飞跑起来,真是热闹,把少时的岁月都染红了。
似乎每个日子都过得像班上同学名字中嵌有的“梅”字一样,含苞的美梅呀。
清清浅浅的心,盛满了生命之初点点碎碎的幸福和快乐。
哪里还念想只有春节才能看到悬挂的梅花图,只有三九才能采撷到的雪梅?⑤夜晚,一灯如豆,外婆纺线织布。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件 《散文阅读:探究》

15
如《耕作的诗人》,探讨作者把托尔斯泰描绘成“耕作 的诗人”的意图,其实就是探讨文章以“耕作的诗人” 为题的目的,就是从文章主旨的角度去理解写作的意图。
6
7
湖南《考试说明》对“探究”有三个明确的要求: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 人文精神。要求从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的各个方面探 究作品的深刻思想。从人物形象、时代背景、环境氛 围、细节描写、语言表达等方面入手,探究民族心理 与人文精神。(2)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要 求从作者的经历、所处时代、创作动机及作品影响进 行分析。(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要求立足自我,感悟和体验文本,独立思考,提出自 己的见解。其中第三点的考查最为常见。
16
2.从作者经历、所处时代、作品影响等方面探讨 创作意图。应先从文本中搜寻暗示作者生平经历的语句, 再关注文后注释(假若有注释),同时,还要调动自己的 知识储备,来了解作者写作时所处的时代,这些都是探 讨创作意图需要考虑的。
如《耕作的诗人》探究题中的第三个要点“表达了 对其他作家的批评以及对当今中国文坛的不满”就是和 作者所处的时代结合起来的。
13
如《上善若水》探究题的答案要点中的第一、二个 要点就可根据文章开头“这是指水吗?是褒扬都江堰吗? 还是借水喻人,弘扬一种文化精神”及下文中关于都江 堰和李冰等人的贡献来找出,而第三个要点就要根据文 本中“环境污染”“危及生态”“泥河”“黑水河”等 来挖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散文阅读第53课时综合探究课堂训练(说明:综合探究题目必做,其他题目酌情选做。
)1.(2015年高考上海卷)阅读下文,完成7—11题。
(19分)雪天张抗抗①每年下第一场雪的日子,我总会想起多年前,一个雪天的经历。
②那些日子我始终被一件事情恼着。
烦恼的起因似乎是一些闲言碎语。
当事情渐渐平息下来时,我偶尔听说某某人在其中做了手脚,心里顿时对此人充满了恼恨。
我发誓要当面去质问她,为什么要这样伤害我。
③不久,我出差去某地,恰要路过那人所在的城市。
我向朋友要来了她的地址,决定在那个城市作短暂的停留,突然出现在她家门口,义正词严地指责、声讨她,然后同她拜拜,乘坐下一班火车拂袖而去。
④从清晨开始,天空就阴沉沉的。
火车意外晚点,到达那个城市已是傍晚时分。
当我走出车站时,发现空中已飘起了雪花。
雪来得很猛,雪烟横飞,急速而强劲。
四周的街道和房屋笼罩在一片暗淡迷茫的雪色中。
我按着地址打听路线,完全陌生的街名和异样的口音,令我不知自己置身何处,我有些发懵,但我只能继续往前走,去寻找那个记录在怨恨的纸条上的地址。
⑤雪下得越来越大,风也越发凛冽,雪片像是无数只海鸥扇动着白色的翅膀,围绕着我扑腾旋转。
密集的雪沫子刮得我睁不开眼。
四下皆白,分不清天上地下。
我只是混混沌沌跌跌撞撞地朝前走着。
没有伞,头巾早已湿了,肩上的背包也渐渐沉重,额头上被热气融化的雪水,顺着面颊流淌下来……⑥那条胡同怎么还没有出现呢?街上几乎已没有行人,就连可以问路的人也没有。
我在风雪中既寻不见街牌也看不见门牌号码,自己一定是迷路了。
我饥饿、疲惫、寒冷、烦躁,心中被积淤已久的怒气鼓胀得几乎快要炸裂。
⑦就在这个时候,我看见了街边上一间简陋的平房窗口,泻出一线微弱的灯光。
我涨红着愤怒而疲倦的脸,敲响了那家人的房门。
门开了,灯光的暗影中,站着一位上了年纪的老妇。
她正在和面做饭,于是将两只手甩了甩,又合拢着搓了又搓,才接过我那张写着地址的纸条。
她眯着眼将那纸条在灯下看了看,又低头仔细打量着我。
她用一只手在那面团上拍了拍,问:“你不是这地方人吧?”我点点头。
她便往前方指了指,告诉我那条胡同离这儿已经不远,但还得如何拐弯再如何拐弯之类。
那口音不好懂,我听得越发地糊涂,傻傻地愣在那里。
⑧她也愣了一下,后来就索性扯下围裙,抓起一条头巾说:“得,那地方太难找,跟你说不明白,还是我领你去吧!”不容我谢绝,她已经跨出门槛,踩在了雪地里。
⑼她走得快,我闷头跟在她身后,只听见在脚下咔咔响,前方忽闪忽闪地雪片里一个模糊的背影,若隐若现地导引着我。
⑽“这大雪天儿出门,肯定是有要紧事吧?”她回过头大声咕。
我含糊地应了一声,“猜你是去看望病人吧?看把你累得急得!是亲戚?朋友?她放慢了脚步,一边拍掸着肩上的雪花,等着我,我心里咯噔了下,亲戚?朋友?病人?……我沉默着,无言以对,我怎能对她实言相告:自己其实是去找一个“仇人”兴师问罪的!⑾就在那一刻,我忽然不知道自己来这个城市干什么,甚至也不知道我要去寻找的那个人究竟是谁,那个人隐没在漫天飘飞的雪花中,随风而去,只不过应和着恶劣天气中雷电偶尔的喧嚣。
她也许出于无知,也许出于一时的利益之需,也许真的是一个需要救治而不是鞭笞的“病人”呢?⑿脚底突然在一个雪窝里滑了一上,大娘一把将我拽往,“这该死的雪,真讨厌……”我忍不住嘟哝。
“不碍事,不碍事。
”她说,一边仍在搓着手指上的面粉,“就快到了,前面那个电线杆子右拐,再往前数三个门就是。
”她抬起一只手,擦着脸上的雪水。
我看见她花白的头发上,落满了一粒粒珍珠般晶莹的水珠。
“大娘,请回吧,这回我认得路了……”我说着,声音忽然就哽咽了。
⒀她又重复指点了一遍,便转身往回走,刚走几步,又回过头,大声说:“不碍事,明儿太阳出来,这雪化一化,就有路了!”⒁那个苍老的声音,被纷扬的雪花托起,在空荡荡的小街上蹒跚。
⒂我在雪地上久久伫立,任雪花落满我的双肩,遮盖我的眼帘;任寒风吹打我的脸庞,掀起我的衣襟,湿重的背包、鞋和围巾似乎一下子失去了分量,连同我此前沉郁的大脑和满腹怒气的心思……⒃那个风雪之夜,我终于站在那费尽周折才到达的门牌下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对第(4)(5)段描写大雪的作用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表现了“我”寻人过程的艰难。
B.衬托出此行在“我”心里很重要。
C.渲染了“我”强烈的怨恨之情。
D.为突显作品的主旨做了必要铺垫。
8.赏析第(8)段中关于老妇人的动作描写的表达效果。
(4分)9.请紧扣“蹒跚”一词,赏析第(14)段画线句。
(4分)10.分析“我”在寻人过程中的两次心理转变及各自原因。
(4分)11.根据作品内容,进行想象,为本文续写结尾。
(限45字以内)。
(4分)2.【2014年高考安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独木舟之道[美] 西格德▪F.奥尔森①移动的独木舟颇像一叶风中摇曳的芦苇。
宁静是它的一部分,还有拍打的水声,树中的鸟语和风声。
荡舟之人是独木舟的一部分,从而也与它所熟悉的山水融为一体。
从他将船桨侵入水中的那一刻起,他便与它一起漂流,独木舟在他的手下服服帖帖,完全依照他的意愿而行。
船桨是他延长的手臂,一如手臂是他身体的器官。
划独木舟的感觉与在一片绝好的雪坡上滑雪几近相同,带着那种轻快如飞的惬意,小舟灵活敏捷,任你摆布;划独木舟还有一种与大地和睦相处,融为一体的感觉。
然而,对于一个划独木舟的人而言,最重要的莫过于当他荡起船桨时所体验的那种欢乐。
②掌控独木舟需要平衡,要使小舟与灵活摇摆的身体成为一体。
当每次划桨的节律与独木舟本身前进的节律相吻合时,疲劳便被忘却,还有时间来观望天空和岸上的风景,不必费力,也不必去考虑行驶的距离。
此时,独木舟随意滑行,划桨就如同呼吸那样毫无意识,悠然自然。
倘若你幸而划过一片映照着云影的平静水面,或许还会有悬在天地之间的感觉,仿佛不是在水中而是在天上荡舟。
③如果风起浪涌,你必须破浪前进,则另有一番奋战的乐趣。
每一道席卷而来的浪头都成为要被挫败的敌手。
顶风破浪的一天——巧妙地躲过一个又一个的小岛,沿着狂风肆虐的水域下风处的岸边艰难行进,猛然再冲进激荡的水流和狂风之中,如此这般,周而复始——可以确保你晚上睡得香,做个好梦。
在独木舟上,你是独自一人在用自己的体魄、机智和勇气来与风暴雨抗争。
这就是为什么当经过一天的搏斗之后,终于在能挡风避雨的悬崖的背风处支起帐篷,竖起独木舟晾干,烧着晚饭时,心中会油然升起那种只有划独木舟的人才会有的得意之情。
乘风破浪需要的不只是划桨的技巧,而且要凭直觉判断出浪的规模势头,要知道它们在身后如何破碎。
荡舟之人不仅要熟悉他的独木舟及其路数,还要懂得身后涌起的波涛意味着什么。
在狂野的水路上,乘着万马奔腾般的风浪冲向蓝色的地平线是何等欢快!④急流也是一种挑战。
尽管它们充满险情,变化多端,无法预测,但凡事熟悉独木舟水路的人都喜爱他们的怒吼和激流。
人们可以在大船、驳船、橡皮船及木筏上冲过激流,然而,只有在独木舟上,你才能真正感受到河流及其力量。
当独木舟冲向一泻千里、奔腾咆哮的急流边缘,继而被它那看不见的力量所掌控时,在全神贯注之中是否也会有隐隐的不安?起初,并无速度的感觉,但是,徒然间你便成为急流的一部分,被卷入吐着白沫、水花四溅的岩石之中。
当你明白已经无法掌控命运,没有任何选择时,便如同以往所有那些荡舟人一样高喊着冲入激流,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
当小舟完全处于河流的掌控之中时,荡舟人便知道了超然的含义。
当他凭借着技巧或运气穿过河中的沉树、突出的岩石和掀起的巨浪时,他没必要得到别的奖赏,只要他体验到那种欢乐就足矣。
⑤印第安人说,只有傻子才会在急流中荡舟。
然而,我却知道只要有眼里闪烁着探险的目光,心中怀有触摸荒野之愿望的年轻人,就会有人在急流中荡舟。
体验大自然的风雨及风险是可怕而又奇妙的,尽管我也悲叹年轻人的鲁莽,可是也疑惑倘若没有它,世界会是个什么样子。
我知道这种鲁莽不对,是我赞成年轻人感想敢做的精神。
我赞许他们所知道的那种荣耀。
⑥然而,比冲过白浪、迎战飓风或躲过它们更重要的是那种感性认识,即只要水路之间有可以连接的陆路,就没有你去不了的地方。
独木舟所给予的是无边无际的水域和自由,是毫无约束的朴鲁和探索,那种感觉是大船永远无法体验的。
帆船、划艇、汽艇和游艇无不因其重量和规模而受制于所航行的水域。
但独木舟全无这种限制。
它如同风一般自由,可以随心所欲地到达任何心驰神往的地方。
⑦只要有水路的地方,就有连接水路之间的水路。
尽管路上长满了荒草,有时难以被发现,但它们总是在那里。
当你背着行囊穿过这些小路时,你与历史上曾走过这里的无数旅者结伴而行。
荡舟人喜欢划桨的声音及它在水中移动的感觉,其原因之一便是这使他与传统联系在一起。
在人类实施机械化运输和学会使用舵轮之前很多年,古人便划着小木舟、兽皮制作的打猎小舟和独木舟在大地的水路上运行。
荡舟人随着桨的划动和小舟的前行而摇荡时,便沉浸于忘却已久的回忆之中,并在潜意识中激起了深深的沧桑感。
⑧当他荡舟漂流多日,远离自己的家园时;当他查看外出的行囊,知道那是他的全部家当并将靠着它旅行到任何他想去的新天地时,就会感到自己终于可以直接面对真实的生活本质。
以前他在一些烦琐小事中花费了过多的精力,如今才回到一种古老明智的生活惯例之中。
不知何故,生活突然间变得简单圆满;他的欲望所剩无几,迷茫与困惑全无,取而代之的是深深的幸福和满足。
⑨划桨和荡舟的感觉中有魔力,那是一种由距离、探险、孤独和宁静融合在一起的魔力。
当你与自己的独木舟融为一体时,便与独木舟所经过的山水密不可分。
(选自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低吟的荒野》,有删节)11.根据③④两段内容,分别概括在不同的情境下划独木舟的乐趣。
(4分)顶风破浪:冲过急流:12.请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6分)(1)船桨是他延长的手臂,一如手臂是他身体的器官。
(2)当你背着行囊穿过这些小路时,你与历史上曾走过这里的无数旅者结伴而行。
13.有人认为第⑤段在文中作用不大,可以删去;也有人认为这一段有重要作用,不可删去。
你认同哪一种观点?请说明具体理由。
(6分)14.在本文中,“独木舟之道”不仅指独木舟行驶的水路与划独木舟的技巧,更指由荡舟引发的诸多感悟。
请结合文本,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谈谈你所悟到的“独木舟之道”。
(8分)3.【2014年高考天津卷】阅淡下面的文章,完成16-- 20题。
枣香醉人洪丽丽上午接到爷爷的电话,说給我酿了一罐醉枣,让我抽空回老家一趟。
爷爷每年都会在枣子成熟的季节,亲手挑选出一颗颗饱满.、红润的大枣,蘸上白酒,密封在破璃瓶中。
瓶口用稀稀的黄泥土封住。
静置两三个月后,待枣香、酒香融为一体,合为一物,才有了今天爷爷酿的醉枣。
八十岁的爷爷和八十二岁的奶奶住在离小城六十公里外的乡下老家,固执而孤独地坚守着三间土坯房和一个种着七棵老枣树的大院子.奶奶告诉我、枣树是她嫁给爷爷的第三天上亲手种下的,到现在已有六十个年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