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朝
六朝文化概论

六朝文化概述六朝文化是以六朝首都建康为中心而形成的具有时代特色的一种地域文化,包涵面广,内容丰富,辉煌灿烂,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明显的现代价值。
在中国历史上,孙吴、东晋和南朝的宋、齐、梁、陈,习惯上称之为六朝。
六朝的都城,除孙吴一度在武昌、萧梁一度在江陵外,绝大部分时间在今南京(孙吴称建业,东晋、南朝称建康)。
南京作为六朝古都,在长达300多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时代特色与地域特色兼具的“六朝文化”。
一、六朝文化的形成六朝文化是公元三至六世纪以六朝首都建康为中心而形成的地域文化,它的形成首先具有时代的因素。
公元三至六世纪,是统一的汉帝国瓦解以后,到重建统一的隋唐帝国的过渡时期。
这一时期,中央集权制遭到严重削弱,分裂割据取代了集中统一,少数民族纷纷入主中原;南方六朝与北方曹魏、十六国、北朝南北对峙,相互争战。
在思想领域,两汉以来处于独尊地位的儒学受到了挑战,由动摇并走向衰微。
尤其是东汉末年黄巾起义以后,东汉王朝瓦解,儒家思想更受冲击,魏晋玄学应运而生,玄、道、儒、佛、术、名诸思潮相互驳诘、兼容发展,魏晋思想文化呈现出西汉前所未有的清新活泼、洒脱俊逸的局面,成为继春秋战国之后又一个思想解放、文化活跃的历史时期。
六朝文化的形成还具有鲜明的地域和人文因素。
这一时期,由于中原少数民族政权频繁变易,战乱加剧,北方汉族侨民大批迁徙南下,大量定居于我国江淮以南地区,特别是北方王、谢、郗、颜、卞、祖等大族,大都定居于建康(今南京)附近的长江下游地区。
六朝时迁徙南下的北方大族,他们不仅在政治上主导着南方六朝政权,而且在文化上大都有深厚的汉晋文化素养,与南方土著顾、陆、朱、张、沈、周等大族,既互相在政治、经济上倾轧、争斗,而又在思想文化上相互交流、融汇。
六朝都城建康,不仅是当时南方地区的政治中心,长江下游新发展起来的经济中心,而且亦成为当时南北人才集聚的中心和我国南方地区国际交往的中心。
中国本土的南北文化以及南亚东来的佛教文化,东亚、中亚、西亚的外来文化与中国本土文化均在这里集聚、交汇和碰撞。
六朝时代

六朝时代从公元3世纪初到6世纪末的300多年间,中国南方先后有孙吴、东晋和宋、齐、梁、陈6个汉族政权在南京(孙吴时称建业,东晋、南朝称建康)建都,史家称为“六朝”。
这六朝的文化,虽然大约过去1500年了,但一直到今天还有踪迹可寻。
六朝是怎样一个时代呢?我们想郑重地说:它是一个上承秦汉、下启隋唐的极为重要的时代;它是一个汉族正式形成,阔步登上历史舞台的时代;它是一个政权争夺变换如“传舍”,人生命运飘泊如“转蓬”的时代;它是一个汉族联合南方少数民族,在广大富饶地区,吸收先进技术,移来五岳精灵,积极开发,使生产逐步超过北方的时代;它是一个舟舶继路,商使交属,海洋文化兴起的时代;它是一个蚕桑养织技术经过中东,被偷偷传入欧洲,罗马玻璃器皿顺势输入中国,东、西方之间有了特殊交流的时代;它是一个印度宗教哲学与思想信仰初传人中国,早于中原的京(今西安)、洛(今洛阳),在江淮地区兴盛传播,中士学问僧西行求法,许多异国高增和讲经者纷纷来到建康,京城佛寺林立,大量译写佛教经典,深刻影响中土文化的时代;它是一个京师遍布宫殿宅第,人口猛增到28万户,城厢方舟结驷、唱棹(音兆,意为桨)转毂(音股,意为车轮的中心部分),市朝街市流溢、器用万端,手工商业埒(音列,意为相等)于长安、洛阳两京而雄强天下的时代;它是一个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矿冶、炼钢、机械、造船、纺织、烧瓷等业取得很大进步的时代;它是一个在国学中进行儒学、玄学、史学、文学四馆教学,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分科大学,第一次把文学的地位报高到和经学并列,儒、道、释互相排斥又互相吸收,士大夫挥麈(音主,意为佛尘)清谈,互为驳难,学术空气自由活泼,学者风度旷达、浪漫的时代;它是一个笔、墨、纸、砚都已齐备,纸张最终取代竹木简册,书法成为一门艺术,由隶书向楷书过渡的时代;我们还可以再增加一点,它是一个开始饮茶,逐步向北方地区传播,到唐代成为“国饮”并向周边国家扩散的时代。
我们当然还是要回过头来,看一看这个时代的残酷一面:为了争夺政权当上皇帝,在异民族之间、在统治势力之间、在父子兄弟之间,不断地进行着血腥的、你死我活的杀戮和争斗。
六朝

1、六朝,一般指的是指中国历史上三国至隋朝的南方的六个朝代。
即三国吴(或称东吴、孙吴)、东晋、南朝宋(或称刘宋)、南朝齐(或称萧齐)、南朝梁、南朝陈(或称南陈)这六个朝代。
这六个朝代的共同点是都建都于建业(或建邺、建康、今南京),属于南方政权,唐朝人许嵩在《建康实录》一书记载了这六个朝代,故而得名。
但还有另一说法,但大多数史学家认同许嵩六朝说。
2、即北朝六朝。
三国魏、西晋、北魏、北齐、北周及隋皆建都于北方,亦合称六朝。
3、后世对三国至隋统一前南北两方的泛称。
曹魏、晋朝以及南朝的宋、齐、梁、陈:具有继承关系的曹魏、晋朝以及南朝的宋、齐、梁、陈六个朝代,因北宋的司马光撰写《资治通鉴》以此六朝作为正统编年纪事,后人将此六个朝代并称六朝。
六朝兴衰

从公元3世纪初到6世纪末,中国南方先后有孙吴、东晋和宋、齐、梁、陈6个汉族政权在南京(孙吴时称建业,东晋、南朝称建康)建都,史家称为“六朝”。
在汉、唐两大帝国中间,夹着这个“六朝”,除其中西晋有几十年短暂的统一外,六朝与北方的一些汉族或非汉族的政权,形成南北长期分裂的局面。
过去的历史学、历史学家,秉承着“夷夏之辩”和“正朔与僭伪之别”的心理与史观,也因为痛恨战争的破坏和“蛮族”的挠攘,强调了这段历史的黑暗面。
其实,在当时世界的棋盘上,作为一种创造历史的力量,能够和它相提并论的,只有西面的罗马帝国和横亘在东、西方之间的波斯王朝。
就国内而言,和东晋对峙着的北方“五胡十六国”,其中只有前凉、西凉、北燕3个很小的汉族政权,其余13个属于鲜卑、匈奴、羯、羌、氏族的统治者。
他们都承认南方汉族政权的正统地位,在彼此并不疏远的频繁接触中,表示了不服、嫉妒、敬重和羡慕的态度。
为了争夺政权当上皇帝,在异民族之间、在统治势力之间、在父子兄弟之间,不断地进行着血腥的、你死我活的杀戮和争斗。
据学者统计:吴国共有4个帝王,其中病死的2个,国亡被废后病死的1个,内争中被废而后事不详的1个,另外,孙坚在交战中被射杀、孙策被暗杀;东晋共有11个帝王,其中病死的7个,国亡被废后闷死的1个,被绞杀的1个,被妃子闷死的1个,忧愤而死的1个;南朝宋共有9个帝王,其中病死的3个,国亡被废后遇害的1个,内争中被杀的5个;齐朝共有帝王7个,其中病死的3个,内争中被杀死的2个,被赶下皇位后遭谋杀的2个;梁朝帝王6个,其中在内乱中被软禁饿死的1个,被压死的2个,被绞杀的1个,被沉杀的1个,被废后遭谋杀的1个;陈朝共有帝王5个,其中病死的3个,国亡被俘后病死的1个,内争中被废黜病死的1个。
东晋、南朝虽说相对稳定,比北方少了好些战乱,仍然遭受两次较大规模的战争:一次是东晋末年的孙思、卢循起义。
孙思是琅琊(今南京句容县北)人,士族,世奉天师道,于隆安三年(399年)起义,两三次从海上登陆进攻江南最富庶的三吴八郡。
六朝建筑

六朝建筑【城阙】六朝都城位于内秦淮河北五里,其中心在今长江路、太平北路一带。
始建于三国吴黄龙元年(229),孙权所筑,都城周长二十里一十九步,东晋和南朝宋、齐、梁、陈皆以此为都城。
都城设竹篱,开六门,正南门吴时称白门,晋改宣阳门,南朝宋元嘉时增至十二门。
至齐建元元年(479),开始砖砌都墙。
陈祯明三年(589)元月,隋平陈,都城毁。
东府城位于今淮青桥东南,通济门、东水关附近。
南临秦淮河上骠骑航。
周长三里九十步,东晋简文帝司马昱旧府。
会稽王司马道子任扬州刺史,领录尚书事,宅于此,并在此筑城,时人呼为东府,故称为“东府城”。
南朝宋景和年间,曾改为“未央宫”。
梁太清三年(549),侯景举兵,毁板筑土墙改以砖砌,绍泰末年,尽遭焚毁。
陈亡,废。
冶城位于今朝天宫宫后山,东吴冶铸之地,因此得名,《景定建康志》所载天庆观即其地。
东晋王导移冶城于石头城东,以其地为园,即所谓“冶城园”。
西州城位于古冶城东侧,东晋永嘉年间王敦始建州城。
在司马道子所居之东府城以西,故称为“西州城”。
《景定建康志·卷二十》载:“今天庆观之东,西州桥是也。
”五城有两座:一座在今江宁区上坊乡,东晋时王含等置。
五城呈残月状,高二丈,相距各二十丈。
唐景云年间,县令陆彦恭于五城旁秦淮河建桥,即五城桥。
另一座在今石头城公园,唐德宗时所筑。
檀城史载在兴业寺过青溪东二里处。
本东晋谢玄别墅,太傅谢安与谢玄弈棋胜处。
南朝宋时为将军檀道济宅,故称“檀城”。
【社坛】南郊坛位于城南郊。
东晋大兴二年(319)筑,南朝宋时迁于牛首山西。
梁武帝时,间岁祭祀南、北郊。
梁南郊坛为圆坛,高二丈七尺,上径十一丈,下径十八丈。
北郊坛在今小九华山南。
东晋咸康八年(342)建,制度与南郊坛相同。
南朝宋大明三年(459),移至钟山北原。
梁武帝时改建为方坛,上方十丈,下方十二丈,高一丈。
陈时北郊坛高一丈五尺。
明堂史载位于城东南七里。
南朝宋大明五年(461)五月建,建筑样式仿太庙,十二间,较古制为简。
魏晋,南北朝和六朝有什么区别

魏晋,南北朝和六朝有什么区别
魏晋南北朝:是一个连续的时期,指汉代以后出现的分裂时期,至隋朝统一结束。
(也称三国两晋南北朝)魏晋——魏就是三国时期,三国中以曹魏为正统,而且晋是司马氏在推翻曹魏的基础上建立的,一脉相承故称魏晋。
南北朝——晋短暂统一之后的分裂时期。
北方兴起五胡十六国为北朝;南方兴起宋、齐、梁、陈四朝合称南朝。
六朝——三国吴、东晋、宋、齐、梁、陈都建都于建康(南京)合称六朝。
和魏晋南北朝时间是重合的,只不过单说南方。
××××××××××××
魏晋南北朝是指三国后至隋朝前的一段时间。
三国是魏蜀吴,魏灭了蜀,后被司马氏篡位(有典故“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改国号为晋。
晋又灭了吴,实现了大一统。
后来发生“八王之乱”,当黄河流域陷入大混乱时,江南较为平静,中原士族和民众纷纷南逃避乱。
公元316年,晋愍帝被俘,西晋被灭,公元317年,司马睿镇守建康,史称东晋。
东晋的版图狭小,基本上处与安定状态,经济文化得以发展。
经它和以前的东吴,以后南的宋,齐,梁,陈历朝的经营,江南繁华起来了,故史称六个王朝为"金粉六朝"。
东晋是西晋的延续,在历时
104年中,北方有五胡十六国出现。
后来北方被北魏统一,南方则先后由宋齐梁陈四朝更迭,史称这一段时间为南北朝。
最后北魏又被北周取代,北周统一全国,却又被大将杨坚夺取了胜利果实,建立隋朝。
此“六朝”非彼“六朝”

此“六朝”非彼“六朝”朱光潜《文学的趣味》中有这样一句话:“我起初学‘桐城派’古文,跟着古文学家们骂六朝文的绮靡,后来稍致于六朝人的著作,才觉得六朝文也有为唐宋文所不可及处。
”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职语文教材对这句话中的“六朝”一词注释是“六朝,一般指东吴、晋、宋、齐、梁、陈”(详见苏教版中职语文第三册32页注释⑦,2005年版)。
对此注解,笔者不敢苟同。
“六朝”的释义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史学上常用的“六朝”,另一种是文学史中常用的“六朝”,它们的史地概念是有很大区别的。
我们先看看史学名词——六朝的含义。
史学上常用的“六朝”,其实是狭义上的“六朝”。
《宋史·张守传》里说“建康自六朝为帝王都”——三国吴(即东吴)、晋、南朝宋、齐、梁、陈等六个朝代曾经都建都于建康(东吴时称“建业”),也就是现在的南京,南京正因此被誉为“六朝古都”。
历史上把三国吴、东晋、南朝宋、齐、梁、陈这六个朝代合称为“六朝”,也称“南朝六朝”。
狭义的“六朝”就是指这个“南朝六朝”。
当然,除了“南朝六朝”,历史上还有“北朝六朝”。
三国魏、西晋、北魏、北齐、北周、隋,都建都于北方,史称“北朝六朝”,也可以简称为六朝。
文学史中的“六朝”是广义的“六朝”,一般泛指魏晋南北朝时期。
六朝文指魏晋南北朝时期盛行的一种专尚骈俪、讲究声韵词藻的文体,又称“骈文”。
魏晋南北朝时期大小政权更迭频繁,战事不断,人口流徙较多,地区间的交流也较多,生活在多个国家、朝代的作家很多,他们的身份很难判断,他们的作品归于哪国哪朝的文学也很难说清。
比如,六朝文代表作家庾信就曾分别长期生活在南朝梁和北朝的西魏、北周,就难说他是哪国哪朝的人。
要判断“六朝文”是当时哪几个国家流行的文体,几乎是不可能的。
所以,文学史名词“六朝文学”、“六朝文”中的“六朝”多以时代论,而不以王朝论。
比如,清朝人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一书,其六朝部分不仅有南朝的《全宋文》、《全齐文》等,还有北朝的《全后魏文》、《全北齐文》、《全后周文》以及隋朝的《全隋文》等。
魏晋南北朝为什么又叫六朝

魏晋南北朝为什么又叫六朝
魏晋南北朝是指三国后至隋朝前的一段时间。
三国是魏蜀吴,魏灭了蜀,后被司马氏篡位(有典故“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改国号为晋。
晋又灭了吴,实现了大一统。
后来发生“八王之乱”,当黄河流域陷入大混乱时,江南较为平静,中原士族和民众纷纷南逃避乱。
公元316年,晋愍帝被俘,西晋被灭,公元317年,司马睿镇守建康,史称东晋。
东晋的版图狭小,基本上处与安定状态,经济文化得以发展。
经它和以前的东吴,以后南的宋,齐,梁,陈历朝的经营,江南繁华起来了,故史称六个王朝为"金粉六朝"。
东晋是西晋的延续,在历时104年中,北方有五胡十六国出现。
后来北方被北魏统一,南方则先后由宋齐梁陈四朝更迭,史称这一段时间为南北朝。
最后北魏又被北周取代,北周统一全国,却又被大将杨坚夺取了胜利果实,建立隋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六朝,一般指的是指中国历史上三国至隋朝的南方的六个朝代。
即三国吴(或称东吴、孙吴)、东晋、南朝宋(或称刘宋)、南朝齐(或称萧齐)、南朝梁、南朝陈(或称南陈)这六个朝代。
这六个朝代的共同点是都建都于建业(或建邺、建康、今南京),属于南方政权,唐朝人许嵩在《建康实录》一书记载了这六个朝代,故而得名。
但还有另一说法,但大多数史学家认同许嵩六朝说。
2、即北朝六朝。
三国魏、西晋、北魏、北齐、北周及隋皆建都于北方,亦合称六朝。
3、后世对三国至隋统一前南北两方的泛称。
曹魏、晋朝以及南朝的宋、齐、梁、陈:具有继承关系的曹魏、晋朝以及南朝的宋、齐、梁、陈六个朝代,因北宋的司马光撰写《资治通鉴》以此六朝作为正统编年纪事,后人将此六个朝代并称六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