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龙抬头
2024传统节日龙抬头的寓意

2024传统节日龙抬头的寓意元时期将阴历“二月二”称为龙抬头,从节气上说,“二月初二”正处在二十四节气的“雨水”、“惊蛰”、“春分”之间。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2024传统节日龙抬头的寓意,希望大家能够喜欢!传统节日龙抬头的寓意民俗里,人们选择在这一天剃头,以期许鸿运当头的吉祥预兆。
农历二月初二,春回大地,正是作物播种的时节,大地渴求雨水的滋润。
龙在中国文化里是主宰风雨的祥瑞之物,俗语里有“龙不抬头天不雨”一说,因此龙抬头是复苏和吉祥的象征。
据说在二月二这一天理发能够带来一年的好运,人人都要理发,意味着,龙抬头、走好运,不仅小孩要“剃龙头”各位美女也可以给自己换个新发型,从头开始,一年精神到头。
每逢二月二这一天,家家理发店都是顾客盈门,生意兴隆。
二月二、龙抬头,这一天流传着理发的习俗,人们认为在二月二这天理发,会像龙一样从冬眠中醒来,开始活动。
所以人们对,二月二、剃龙头,很重视,谁都想图个好兆头。
1.选择在这一天剃头,就是像自己比作龙来看待,而龙是祥瑞之物,在这一天理发,有显示自己尊贵,祈求鸿运当头,讨个吉利的意思在。
保佑孩子健康成长,长大后出人头地,而大人理发,辞旧迎新,希望带来好运。
2.而另一个原因则是俗语有“正月不剃头,剃头死舅舅”的说法。
而忍受了一个月的不剃头实在是一种折磨,所以正月过后的二月初,人们就争相理发了。
不过现在对于这种说法或者龙抬头理发的看法也都变淡了,人们也没那么多禁忌了。
3.还有民俗专家表示,二月二是蛰龙升天的日子,中国人素以龙为图腾。
选在这一天剃龙头,体现人们祈求神龙赐福的美好愿望。
福星高照行大运民间普遍认为在这一天剃头,会使人红运当头、福星高照,因此,民谚说“二月二剃龙头,一年都有精神头”。
每逢二月二这一天,家家理发店都是顾客盈门,生意兴隆。
取吉利已经成为习俗“二月二龙抬头,家家男子剃龙头”。
旧时淮安民间有“有钱无钱,剃头过年”的说法。
春节前剃头理发到了二月二,已经一个多月,正是需要剃头理发的时候。
农历二月初二龙抬头闹元宵

汇报人:XXX 2024-02-04
目录
• 节日起源与传说 • 龙抬头习俗详解 • 元宵节庆祝活动盘点 • 民间艺术与手工艺品展示 • 文学作品与诗词歌赋欣赏 • 旅游资源开发与节日经济效应
01
节日起源与传说
农历二月初二龙抬头由来
天文现象
农历二月初二时,东方苍龙七宿 的星象呈现龙抬头之状,故名龙
同时,这些作品还通过对节日习俗、仪式感的描绘,让读者感受到传统 节日的温馨和美好。它们以情感的力量感染着读者,让人们在快节奏的 生活中找到心灵的慰藉和精神的寄托。
诗词歌赋在当代社会推广价值
诗词歌赋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在当 代社会依然具有极高的推广价值。它 们以优美的语言和深邃的意境,滋养 着人们的精神世界,提升着人们的文 化素养。
诗词中,龙抬头多被描绘为祥瑞之兆,象征着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如“龙抬头日 暖风和,草木生香春意多”等诗句,便展现了这一节气的美好寓意。
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极高的地位,被视为吉祥、力量和智慧的象征。因此,在 龙抬头这一天,文人墨客们也会通过诗词来祈愿国家昌盛、人民安康。
元宵节经典诗词歌赋回顾
元宵节作为中国传统佳节之一,历来备受文人墨客的青睐。从唐代的“月上柳梢头,人约黄 昏后”到宋代的“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无数经典诗词歌赋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文化 遗产。
节日消费拉动效应
龙抬头和元宵节期间,游客的旅游消费将带动餐饮、住宿、交通等相关行业的发展,形成 节日经济效应。
旅游产业转型升级
通过开发节日旅游产品,推动旅游产业从单一观光型向文化体验型、休闲度假型转变,提 升旅游产业的附加值和竞争力。
前景预测
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旅游消费的不断升级,龙抬头和元宵节的节日经济效应将越 来越显著,有望成为旅游市场的重要增长点。
二月二龙抬头的习俗

二月二龙抬头的习俗••二月二龙抬头的习俗龙抬头(二月二)又被称为“春耕节”、“农事节”、“春龙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
龙抬头是每年,农历二月初二,传说是龙抬头的日子,它是中国城乡的一个传统节日。
那么二月二龙抬头的习俗有什么呢?一起来看看小编的分享吧。
二月二龙抬头的习俗1恭祭华胥氏过“龙头节”,充满了崇拜龙的思想观念,以为龙治水行雨,决定庄稼丰歉,万万得罪不可。
旧时这天早晨,人们要敬奉碾子,传说碾子是青龙的化身。
有的还把磙子支起来,表示“龙抬头”,以显尊贵、图吉利。
妇女忌做针线怕“扎瞎了龙眼”;不磨面,不碾米,不行大车,怕“砸断了龙腰、龙尾”。
二月二这天大多数农家都吃“鼓撅”(手搓面条),俗称“顶门棍”。
为什么吃“鼓撅”?有人说,吃了“顶门棍”,把门顶住,邪祟不入,一年太平。
有人说,过春节大家都吃闷了、玩昏了,吃一顿“鼓撅”顶灵性,就开始干活过日子了。
也有在二月二这天吃搅团的,说是给龙糊鳞整甲,使龙抖擞精神升天降雨。
有几句讽刺懒婆娘的民谣说:“过了正月二十三,懒婆娘愁得没处钻。
又想上了天,没鞋穿;又想钻了地,没铧尖;又想上了吊,丢不下二月二那顿油搅团。
”当地还有在这天炒豆子的习俗,民谣曰:“二月二,龙抬头,家家锅里嘣豆豆,惊醒龙王早升腾,行云降雨保丰收。
”有人还在附近的药王庙里烧香叩头,祈保平安。
地方风俗:滕州青岛临沂地区吃棋子和炒豆,象征着“金豆开花”。
炒玉米:传说中每年二月二炒玉米的传统,就是纪念义龙为解人间干旱之苦,甚至不惜冒犯天条。
传说玉龙因不忍人民受干旱之苦,义助人民降雨而被玉帝所囚,并立下规条,只有金豆开花才会予以释放。
人民因感激玉龙义举而齐集一起炒玉米,因样子像金豆开花而令看管的太白金星看错,并释放了玉龙。
而每年二月初二炒玉米的传统亦保留了下来。
剃龙头:指二月初二理发,儿童理发,叫剃“喜头”,借龙抬头之吉时,保佑孩童健康成长,长大后出人头地;大人理发,辞旧迎新,希望带来好运,新的一年顺顺利利。
二月初二龙抬头是什么意思?

二月初二龙抬头是什么意思?旧历二月初二龙抬头。
名人刘侗的《帝京景物略》中说:”二月二日曰,龙抬头、煎元旦祭余饼,熏床炕,曰,熏虫儿;谓引龙,虫不出也。
”俗话说”龙不抬头天不下雨”,龙是祥瑞之物,和风化雨的主宰。
”春雨贵如油”,人们祈望龙抬头兴云作雨,滋润万物。
同时,二月二正是惊蛰前后,百虫蠢动,疫病易生,人们祈望龙抬头出来镇住毒虫。
青龙节的渊源,与二十四节气中的“惊蛰”有关。
惊蛰过后,大地复苏,阳气上升。
山西民谚就有“二月二,龙抬头”的说法。
晋南地区认为这一天是青龙活动的日子,忌去河边、井上担水,以免带回龙卵。
在河边、井旁走动与劳作时,很注意安静,尽可能不弄出声响,以免惊动了青龙,把风调雨顺的好年景破坏了。
晋北地区这一天,盛行“司钱龙”。
早上太阳未出山,家家户户提一把茶壶,到河边或井上去汲水。
按照这一年几龙治水的推算,在茶壶内放几枚铜钱或硬币。
汲水以后,随走随倾地洒一条水迹回到家中,将余下的水与钱全部倒入水缸,钱龙就引回家来了,意喻一年发财。
引钱龙时特别忌说话,以免惊跑了钱龙。
晋西北一些地方的引钱龙,选择一棵大树或一块大石,用灰线围洒一圈。
再用红线拴一枚铜钱,先将铜钱置放在灰线圈内,手拉线牵回家中,用容器盖住即成。
晋东南地区的引钱龙,是用灶灰,洒一条弯弯曲曲的灰线,从门外一直通到厨房,围绕水缸一圈即可。
俗话讲:“惊蛰过,百虫苏。
”青龙节里,民间流行着许多驱毒的活动。
《阳城县志》记载:“百蛰初惊,悬天师符以辟虫毒。
”早上,人们起床时,忌说“起”字,恐怕一切毒虫也应声而起。
晋南地区民俗喜煮蔓菁汤,遍洒屋内墙缝、墙角,炕席底、床下,谓之“禁百虫”。
也有的集合村民,抬着神像,到各家门首,向院内洒米汤,意喻将瘟疫禳而散之。
人家门前则围以石灰。
晋东南地区民俗画一个药葫芦,内装蛇、蝎、蜈蚣、蚰蜒、蜘蛛等五毒虫害,贴于墙壁,谓之“辟百虫”。
也有的用豆、麦面搓成灯捻形式,埋在土中,称之为“薰蚰蜒”。
晋中地区民俗家家拍簸箕,童谣有“二月二,拍簸箕,跳蚤、壁虱不敢上炕哩”。
二月初二龙抬头

二月初二“龙抬头”根据民间传说,每逢农历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龙王抬头的日子;从此以后,雨水会逐渐增多起来。
因此,这天就叫“春龙节”。
中国北方广泛地流传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
”的民谚。
每当“春龙节”到来,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在这天早晨,家家户户打着灯笼到井边或河边挑水,回到家里便点灯、烧香、上供。
旧时,人们把这种仪式叫做“引田龙”。
这一天,家家户户还要吃面条、炸油糕、爆玉米花,比作为“挑龙头”、“吃龙胆” 以及“金豆开花,龙王升天,兴云布雨,五谷丰登”,以示吉庆。
关于“二月二,龙抬头” 的传说,有两种民间故事来源:其一,是关中民间传说。
说的是骊山马额塬山村,有一个叫水生的小伙子。
他看到家乡久旱不雨,心急如焚,便主动去为民找水抗旱。
他历尽艰险,弄到了神奇的“降龙木”,在农历二月初二这一天,奋力地降服了小龙,于是天空下起了大雨,从而彻底地缓解了当地旱情。
从此以后,关中就一直流传着“二月二龙抬头” 的故事。
其二,是“春龙节”的来源。
在中国北方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神话故事。
说:武则天当上皇帝,惹恼了玉皇大帝,传谕四海龙王,三年内不得向人间降雨。
不久,司管天河的龙王听到民间人家的哭声,看到饿死人的惨景,担心人间生路断绝,便违抗玉帝的旨意,为人间降了一次雨。
玉帝得知,把龙王打下凡间,压在一座大山下受罪,山上立碑:“龙王降雨犯天规,当受人间千秋罪;要想重登灵霄阁,除非金豆开花时。
”人们为了拯救龙王,到处找开花的金豆。
到了第二年二月初二,人们正在翻晒玉米种子时,想到这玉米就像金豆,炒一炒开了花,不就是金豆开花吗?就家家户户爆玉米花,并在院子里设案焚香,供上开了花的“金豆”。
龙王抬头一看,知道百姓救它,便大声向玉帝喊到:“金豆开花了,快放我出去!”;玉帝一看人间,家家户户院里金豆花开放,只好传谕,诏龙王回到天庭,继续给人间兴云布雨。
从此,民间形成了习惯,每到二月初二这一天,人们就爆玉米花吃。
其实,在农历二月以后,“雨水”节气来临,冬季的少雨现象结束,降雨量将逐渐增多起来,这本来就是华北季风气候的特点。
头牙(即龙抬头,农历二月初二)

头⽛(即龙抬头,农历⼆⽉初⼆)头⽛(即龙抬头,农历⼆⽉初⼆)头⽛即龙抬头,(⼆⽉⼆)⼜被称为“春耕节”、“农事节”、“春龙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
龙抬头是每年,农历⼆⽉初⼆,俗称青龙节,传说是龙抬头的⽇⼦,它是中国城乡的⼀个传统节⽇。
庆祝“龙头节”,以⽰敬龙祈⾬,让⽼天佑保丰收。
⼆⽉⼆,相传是⼟地公公的⽣⽇,称“⼟地诞”,为给⼟地公公“暖寿”,有的地⽅有举办“⼟地会”的习俗:家家凑钱为⼟地神祝贺⽣⽇,到⼟地庙烧⾹祭祀,敲锣⿎,放鞭炮。
在⼴西中北部壮族地区也有“⼆⽉⼆龙抬头,⼋⽉⼆龙收尾”的说法。
传统节⽇龙抬头,农历⼆⽉初⼆,俗称青龙节,传说是龙抬头的⽇⼦,它是我国农村的⼀个传统节⽇,名⽈“龙头节”。
俗话说:“⼆⽉⼆,龙抬头,⼤家⼩户使耕⽜。
”此时,阳⽓回升,⼤地解冻,春耕将始,正是运粪备耕之际。
传说此节起源于三皇之⾸伏羲⽒时期。
伏羲⽒“重农桑,务耕⽥”,每年⼆⽉⼆这天,“皇娘送饭,御驾亲耕”,⾃理⼀亩三分地。
后来黄帝、唐尧、虞舜、夏禹纷纷效法先王。
到周武王,不仅沿袭了这⼀传统作法,⽽且还当作⼀项重要的国策来实⾏。
于⼆⽉初⼆,举⾏重⼤仪式,让⽂武百官都亲耕⼀亩三分地,这便是龙头节的历史传说。
⼜⼀说为武则天废唐⽴周称帝,惹得⽟帝⼤怒,命令龙王三年不下⾬。
龙王不忍⽣灵涂炭,偷偷降了⼀场⼤⾬。
⽟帝得知便将龙王打出天宫,压于⼤⼭之下,黎民百姓感龙王降⾬深恩,天天向天祈祷,最后感动了⽟皇⼤帝,于⼆⽉初⼆将龙王释放,于是便有了“⼆⽉⼆,龙抬头”之说。
实际上是过去农村⽔利条件差,农民⾮常重视春⾬,庆祝“龙头节”,以⽰敬龙祈⾬,让⽼天保佑丰收,从其愿望来说是好的,故“龙头节”流传⾄今![2]农历⼆⽉初⼆,之所以称为龙抬头节,其实与古代天象有关。
旧时⼈们将黄道附近的星象划分为⼆⼗⼋组,表⽰⽇⽉星⾠在天空中的位置,俗称“⼆⼗⼋宿”,以此作为天象观测的参照。
“⼆⼗⼋宿”按照东西南北四个⽅向划分为四⼤组,产⽣“四象”:东⽅苍龙,西⽅⽩虎,南⽅朱雀,北⽅⽞武。
二月二,龙抬头

资料:民间传说,每逢农历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龙王抬头的日子;从此以后,雨水会逐渐增多起来。
因此,这天就叫“春龙节”。
我国北方广泛的流传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
”的民谚。
每当春龙节到来,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在这天早晨家家户户打着灯笼到井边或河边挑水,回到家里便点灯、烧香、上供。
旧时,人们把这种仪式叫做“引田龙”。
这一天,家家户户还要吃面条、炸油糕、爆玉米花,比作为“挑龙头”、“吃龙胆”、“金豆开花,龙王升天,兴云布雨,五谷丰登”,以示吉庆。
龙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有着极其崇高的地位,古时认为龙是天子的象征,是祥瑞之物,更是和风化雨的主宰。
所以“二月二,龙抬头”这句谚语表示春季来临,万物复苏。
蛰龙开始活动,预示一年的农事活动即将开始。
节日时,各地也普遍把食品名称加上“龙”的头衔。
吃水饺叫吃“龙耳”;吃春饼叫吃“龙鳞”;吃面条叫吃“龙须”;吃米饭叫吃“龙子”;吃馄饨叫吃“龙眼”。
二月二龙抬头,北方人很重视,关于龙抬头很有很多传说的故事,也有历史相关的故事。
这是一则历史与传说相结合的故事,相传唐朝武则天登基后,玉帝大怒,下令龙王三年不准给人间降雨,然后龙王仁慈,不忍见百姓受苦,私自降雨,而遭受天帝惩罚,被贬下凡压在大山之下。
玉帝称,除非金豆开花,否则龙王将永远压在大山之下。
百姓感恩龙王的救命之恩,四处奔走找金豆,到了二月初二这天,忽见有人在晒金黄的玉米种子,那人心想,如果把玉米爆开花不就是金豆开花吗?于是家家户户爆爆米花,并设香炉祭天地,龙王因此得救。
俗话说“龙不抬头,天不下雨”,龙是祥瑞之物,又是和风化雨的主宰。
农历二月二,人们祈望龙抬头兴云作雨、滋润万物,素有“二月二剃龙头”的说法。
中国民间普遍认为在这一天剃头,会使人红运当头、福星高照,因此,民谚说“二月二剃龙头,一年都有精神头”。
每逢二月二这一天,家家理发店都是顾客盈门,生意兴隆。
人们都说,龙的故乡在中国,于是九州大地上留下了龙的传人,所以就有了龙口,龙潭,九龙坡,龙门寺……关于龙的地名,也铸就了不屈不挠的中华民族。
二月二龙抬头的意思理解

二月二龙抬头的意思理解
二月二龙抬头是指农历二月初二这一天,传统上认为这一天是农历新年过后的第一个“龙抬头”日子。
在中国文化中,龙是祥瑞和吉祥的象征,龙抬头意味着春天的到来和万物复苏。
这一天被认为是农耕和农业生产的开始,也有人认为这一天是天气转暖和阳光明媚的标志,是一个吉利的日子。
在现代社会,二月二龙抬头已经不再是农耕和农业生产的具体时间点,但仍被视为一个象征性的节日,人们会在这一天举办各种庆祝活动,如舞龙表演、放爆竹、祭祀神灵等。
此外,也有人将二月二龙抬头与个人的运势联系起来,认为在这一天祈求神灵保佑能够带来好运和吉祥。
总的来说,二月二龙抬头在中国文化中有着丰富的象征意义,代表着春天的到来、新的开始和繁荣富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月二龙抬头
篇一:关于二月二龙抬头的文章
关于二月二龙抬头的文章
民间有“二月二,龙抬头。
”之说。
明天是3月16日,农历就是二月二。
二月二苍龙登天之日,故为龙抬头之日。
“二月二龙抬头,大囤满小囤流”。
“二月二龙抬头,大家小户使耕牛”。
“龙不抬头天不下雨”,这一天的活动都与龙有关。
撒灰描龙头引龙出洞。
剃龙头。
我们家乡的习俗,舅舅健在的人们正月不能理发。
正月理发会死舅。
长了一个月的头发,二月二龙抬头之日理发,叫剃龙头,最吉祥。
这一天停止针线活,忌刺龙眼。
这一天的饺子叫龙耳,春并叫龙鳞??
二月二之后大地回春,万物复苏,农耕在即,一切活动都是期盼五谷丰登。
二月二是传统的节日,古人有好多二月二的述说。
白居易曰:“二月二日新雨暗,草芽菜甲一时新。
轻衫细马青年少,十字津头一字行。
”二月二日是踏青节。
元费著《岁华纪丽谱》:“二月二日跳青节,韧郡人游赏散四郊??”。
二月二又叫花朗节,挑菜节。
汪灏著《广群芳谱》说,洛阳风俗,二月二日为花朗节,士庶游玩,又为挑菜节。
中国的传统节日总是与吃连在一起的。
春节自不必说,元宵节当然要吃元宵,端午节要吃粽子,中秋节自然是月饼了,到了冬至要吃饺子,年节最后的
祭灶日少不得吃麻糖。
而清明节活着的人不改善生活,死去的人则要享用大餐。
即将来临的农历二月,俗称“龙抬头”,是中国人的传统节日。
农谚有“二月二,龙抬头,大囤满,小囤流”,表达出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有文章说,二月二日既然是龙抬头之时,许多食品就与龙牵扯在一起。
北京一带,这
天多食用春饼,叫做“吃龙鳞”。
豫东二月二早上吃煎饼自然属于“吃龙鳞”之列。
煎饼年年要吃很多次的,不仅仅在二月二早上;但印象最深的还是小时候二月二吃的煎饼。
记得姐姐已经出嫁,大哥已经成家。
家中只有父母亲、二哥和我四人。
父亲在生产队喂牲口,很少在家。
二月二早上,我烧火,母亲拿出春节时留下的大油,用红薯面掺盐搅成稀稠适当的面糊。
这摊煎饼的活儿就交给二哥了。
当时没有平底锅,用普通的炒锅不容易摊煎饼的。
好在红薯面含有淀粉,二哥又舍得用油,摊出的煎饼油滋滋的,好吃极了。
周作人在《卖糖》一文中说:“小时候吃的东西,味道不必甚佳,过后思淆每多佳趣,往往不能忘记。
”原因大概如此吧。
我们家乡二月二的吃俗是炒黄豆、爆米花、炒蝎子。
面粉发酵切成小方块,油锅里炒,叫炒“蝎子。
福州人二月二这一天要吃咸稀饭。
原料是糯米、芹菜、葱、蒜、虾皮、肉等。
这是因为人民的生活并不富裕,平时很少吃到鸡鸭鱼肉等,只有在春节时才能大吃一番,但春节往往有好多食物吃不完,剩余食品又不能浪费,二月二便做大杂烩的稀吃。
故且叫勤俭节约日吧!
“二月二龙抬头,大囤满小囤流”。
我们家乡有一个习俗,家家户户,这天的早晨,在院子里用草木灰,撒成一个园圈又一个园圈,大圈套小圈。
或者是一个方块,大方块套小方块,叫做粮囤。
有的还在这么多的粮囤上画上梯子。
企盼夏秋有好收成。
就叫盼丰收日吧!
二月二又是土地爷的生日。
土地爷的官职太小没有人给他进贡。
篇二:二月二龙抬头活动
二月二龙抬头活动标语
1、二月二,龙抬头,祝你一帆风顺二龙腾飞三羊开泰四季平安。
2、二月二,煎年糕,细些火,慢点烧,别把老公公的胡须烧着了。
3、二月二,龙抬头。
龙子龙孙抖威风,小胜班师举杯笑。
千束万束花争俏。
4、二月二日江上行,东风日暖闻吹笙。
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
5、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金豆开花,五谷丰,财源滚进你的兜!
6、嘘!赶快回家,今天是二月二,啃猪头。
你在外面很危险!当心别人把你当猪头啃了!
7、祝您二月初二龙抬头,幸福快乐无尽头,财源广进不用愁,本篇文章来自资料管理下载。
友情亲情暖心头,事业更上一层楼!
8、农历二月二日,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大家都来啃猪头,满大街的晃猪头,其中就有你一头!
9、二月二,龙抬头,家家户户炒豆豆。
你一把,我一把,剩下这把喂蚂蚱。
蚂蚱撑得伸了腿,喜得小孩咧着嘴。
10、二月二,盖瓦屋,小河沟里跑老鼠。
这里钻,那里藏,狸猫趴在囤沿上。
挪一挪,走一走,逮住老鼠咬一口。
篇三:二月二龙抬头诗词
二月二龙抬头诗词
《二月二日出郊》[宋] 王庭皀
日头欲出未出时,雾失江城雨脚微。
天忽作晴山卷幔,云犹含态石披衣。
烟村南北黄鹂语,麦陇高低紫燕飞。
谁似田家知此乐,呼儿吹笛跨牛归?
《二月二日》[宋] 晁说之
柳花多情不肯新,可怜失尽汉家春。
二年不识挑生菜,万国谁知有杀身。
群盗犹多南渡客,征鸿难问北归人。
始知前日一樽酒,上帝升平与尔亲。
《二月二日席上赋》[宋] 贺铸
仲宣何遽向荆州,谢惠连须更少留。
二日旧传挑菜节,一樽聊解负薪忧。
向人草树有佳色,带郭江山皆胜游。
载酒赋诗从此始,它年耆老话风流。
《二月二》[唐] 白居易
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时生。
轻衫细马春年少,十字津头一字行。
《二月二日》[唐] 李商隐
二月二日江上行,东风日暖闻吹笙。
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
万里忆归元亮井,三年从事亚夫营。
新滩莫悟游人意,更作风檐夜雨声。
《二月二日挑菜节大雨不能出》[宋]张耒久将菘芥芼南羹,佳节泥深人未行。
想见故园蔬甲好,一畦春水辘轳声。
《二月二日遂宁北郭迎富》[宋]魏了翁才过结柳送贫日,又见簪花迎富时。
谁为贫躯竟难逐,素为富逼岂容辞。
贫如易去人所欲,富若可求我亦为。
里俗相传今已久,漫随人意看儿嬉。
《撑腰糕》[清]蔡云
二月二日春正饶,撑腰相劝啖花糕。
支持柴火凭身健,莫惜终年筋骨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