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戏音乐曲牌

合集下载

梨园金曲课件

梨园金曲课件
中国的“国粹”,已有2 0 0年历史。京剧之名始见于清 光绪二年(1876)的《申报》,历史上曾有皮黄、二黄、 黄腔、京调、京戏、平剧、国剧等称谓,清朝乾隆五十 五年(1 7 9 0年)四大徽班进京后与北京剧坛的昆曲、汉 剧、弋阳、乱弹等剧种经过五、六十年的融汇,衍变成 为京剧,是中国最大戏曲剧种。其剧目之丰富、表演艺 术家之多、剧团之多、观众之多、影响之深均为全国之 冠。
• 京歌演唱 是用京剧的唱腔、曲调、程式,加上现代音 乐元素来演唱表演的一种文艺形 式,适合于表现大气 的节目内容。
• • 京剧和流行音乐完美结合的京歌的例子有不少。如
“唱脸谱”、“故乡是北京”、“前面情思大碗茶”、 “北京一夜”等。
• 京歌就是改良了的京剧,加上了流行音乐的元素.京歌 比京剧更多了一些现代的东西。但是具备了京剧的韵 味。
脸谱的色彩
唱脸谱
❖感受体验:
1、歌曲的节奏、速度如何? 2、歌曲的情绪怎样?
3、属于哪一种歌曲类型?
唱脸谱
四击头
• 音响、节奏均强, • 由于大鼓在小鼓 • 和锣的配合下共 • 击四记而得名。 • 也称四记头。用以 • 配合剧中人的亮相 • 等动作。
唱脸谱
京剧的伴奏乐队:武场
京剧的伴奏乐队 文场
梨园金曲
教学目标
• 1、能准确并有感情地演唱京歌《唱脸谱》 • 2、感受京剧唱腔特点,初步了解京剧的
起源、行当、脸谱等音乐文化知识。 • 3、体验京剧的魅力,培养学生对京剧的
兴趣。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学重点与难点
• 1、重点:感受京剧的音乐风格。 • 2、难点:歌曲中节奏与拖腔的演唱。
• 京歌 是加上了京剧音乐元素的歌曲。京歌是对京剧的 改良与创新,是对现代歌曲的充实与丰富。

第五课 梨园金曲

第五课  梨园金曲
任教教师:任教班级:八年级
课题
第五课梨园金曲
建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议
教材
分析
近些年来,一种创新的音乐体裁颇受关注。这种新的音乐体裁就是“戏歌”。在戏歌中,《唱脸谱》又是流传最广、颇有影响的一首佳作。
《唱脸谱》的歌词,从外国人对京剧的称谓开始,用外国人的眼光来赞扬我国的京剧艺术:“美极了、妙极了、简直OK顶呱呱!”尔后,从各种人物的脸谱入手,进一步夸奖其生动形象,以赞美京剧艺术之出神入化、引人入胜。
二。介绍京剧的脸谱
可让学生回去动手制作脸谱,比一比谁做的好。
三。学唱《唱脸谱》
1.欣赏此曲,介绍此曲结构。
2.发声练习。
3.由老师分段带领学生学唱,注意特别强调要唱出京剧的韵味,最好让学生背唱。
四。欣赏《都有一颗红亮的心》
1.介绍此曲的内容,让学生体会情绪,引导学生认识判断乐曲的主奏乐器,主要伴奏乐器。
全曲用京剧曲调谱写成。唱出了我们为传统艺术品种——京戏而骄傲和自豪的感情。
二、
在上节课的基础上,学习现代京剧1、欣赏《智斗》提问:三个人物分别属于哪个行当?
现代京剧与传统京剧有什么不同?
2、欣赏《浑身是胆雄赳赳》现代京剧配乐上与传统京剧有什么不同?
三、学唱戏歌。了解脸谱色彩代表的人物性格
教学
目标
1、学唱《唱脸谱》能够模仿京剧唱腔的韵味,
2、在学唱中简单分辨京剧脸谱的不同人物性格
3、通过学唱《唱脸谱》,能够产生对京剧艺术的兴趣,让学生了解中国国粹与流行歌曲的巧妙融合,并主动在这个领域进行一些探索。
教学重难 点
重点:学唱《唱脸谱》
难点:如何让学生用京剧韵味演唱这首歌。
课前
准备
多媒体课件、脸谱

初中音乐八年级下册 第五单元梨园乐 优质课件

初中音乐八年级下册 第五单元梨园乐 优质课件

刘大哥讲(啊)话理太偏, 谁说女子享清闲。 男子打仗到边关, 女子纺织在家园。
波音 倚音 下滑音
太偏
p
i
an
(字头) (字腹) (字尾)
一触即发
富有表现力 归韵收音
有力、清晰 控制口型 轻、准
刘大哥讲(啊)话 理 太偏, 谁 说女子 享 清闲。 男子 打仗 到边关, 女子 纺 织在 家园。
八年级下册 第五单元
第二中学
刘大哥讲(啊)话理太偏 , 谁说女子享清闲。 男子打仗到边关, 女子纺织在家园。 白天去种地, 夜晚来纺棉, 不分昼夜辛勤把活干, 将士们才能有这吃和穿。 你要不相信哪请往这身上看, 咱们的鞋和袜, 还有衣和衫, 千针万线可都是她们连哪! 有许多女英雄已把功劳建, 为国杀敌代代出英闲, 这女子们哪一点不如儿男!
你了解河南方言吗?
孩儿(男孩)、 小妮儿(小女孩)、 白动(别动)、报吭气儿了(别说了)、 中(好的,行)、不中(不行、不好)、 弄啥哩? (干什么呢)。
刘大哥讲(啊)话理太偏, 谁说女子享清闲。 男子打仗到边关, 女子纺织在家园。
这段唱腔是女扮男装的花木兰在奔赴战场的 途中所唱的一段唱腔。同行中有一位不愿打仗的 壮士说:“这天下苦事都让我们男子做了,这女 子家成天在家享清闲。”为了开导说服他,花木 兰列举事实说明女子们的功绩,得出“这女子们 哪一点不如儿男”的结论,唱得壮士哑口无言。
代表作有《花木兰》、《拷红》、《断桥》、《大祭桩》、 《人欢马叫》、《红灯记》等。
课 堂小结
中国的戏曲,源远流长,全 国许多地方都有自己的剧种,可 谓百花齐放,异彩纷呈。希望同 学们把我国独有的戏曲文化传承 下去,让这颗璀璨的明珠永远闪 耀在世界的东方。
白天去种地, 夜晚来纺棉,

莆仙戏、梨园戏及歌仔戏音乐教学设计

莆仙戏、梨园戏及歌仔戏音乐教学设计

莆仙戏、梨园戏及歌仔戏音乐【教学目标】1.了解莆仙戏及其音乐。

2.了解梨园戏及其音乐。

3.了解歌仔戏及其音乐。

【教学过程】一、作品鉴赏1.闹御勾栏京都震动——莆仙戏《千里送》选段师生共同欣赏多媒体影片,教师对作品进行介绍。

作品简介:《千里送》全名《千里送京娘》,是莆仙戏历史悠久的传统剧目。

此段赵匡胤手持盘龙棍边舞边唱曲牌[太师引],唱腔古朴质直。

京娘随父进庙上香,被歹人关在寺院禅房内。

赵匡胤出于义愤救她下山,不远千里徒步相送。

京娘由敬生爱,而赵匡胤终以兄妹相待,不为所动。

教师提问:该戏剧通过哪些方式塑造赵匡胤的人物特点?赵匡胤的服饰、唱腔、动作等塑造了他怎样的人物形象?学生交流讨论,并回答问题。

2.巫山云散——梨园戏《董生与李氏》选段师生共同欣赏多媒体影片,教师对作品进行介绍。

作品简介:《董生与李氏》是近年新创作的梨园戏。

该剧讲述了穷塾师董生与李氏的爱情故事。

此段唱腔是女主角李氏所唱,唱腔委婉,并有女声帮腔,表现出凄婉哀怨之情。

【知识拓展】梨园戏是福建省的传统戏曲之一。

梨园戏发源于宋元时期的泉州,与浙江的南戏并称为“搬演南宋戏文唱念声腔”的“闽浙之音”,被誉为“古南戏活化石”。

3.出三关——歌仔戏《薛平贵与王宝钏》选段师生共同欣赏多媒体影片,教师对作品进行介绍。

作品简介:歌仔戏《薛平贵与王宝钏》改编自民间传说。

此段唱腔是薛平贵唱[七字调],曲调质朴、流畅,表达了薛平贵对妻子的思念与牵挂。

宰相王允的三女儿王宝钏,不顾父亲反对,下嫁贫困的薛平贵。

薛平贵从军后,王宝钏独自在寒窑中苦度十八年。

历尽艰辛的薛平贵功成名就后归来与王宝钏重相聚。

请学生说说自己对该选段的观后感。

【知识拓展】歌仔戏,福建省漳州市、厦门市、泉州市地方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二、知识1.莆仙戏及其音乐请学生说说对莆田的印象,对莆田地区方言的了解。

教师介绍莆仙戏的发展和特点。

莆仙戏流行于福建莆田市和仙游县为中心的讲“兴化”方言的地区,早期亦称“兴化戏”。

2022—2023学年人教版八年级音乐下册第二单元《梨园风采—游园惊梦》课件

2022—2023学年人教版八年级音乐下册第二单元《梨园风采—游园惊梦》课件

昆剧(俞梅版) 1959年11月,北京电 影制片厂决定将该剧拍 摄成彩色戏曲片,崔嵬 任艺术指导,许柯任导 演。梅兰芳饰杜丽娘, 著名昆曲表演艺术家俞 振飞饰柳梦梅,言慧珠 饰春香
昆剧(青春版) 由台湾知名作家白先勇和江苏 苏州昆剧院联合出品的青春版 《牡丹亭》,与传统《牡丹亭》 的表现手法不同,青春版采用 了全新的手法来演绎杜、柳的 爱情神话。
跟着老师学唱前两句,体会昆曲“一唱三叹”的 唱腔特点。
学生模仿昆曲的身段动作并演唱前两句。
拓展练习
回忆之前学的京剧唱段《海岛冰轮初转 腾》,分析一下,《海岛冰轮初转腾》与 《游园惊梦》在伴奏乐器、唱腔、表演等 方面的不同之处。
集体讨论并交流:京剧与昆曲的不同之处, 以及带给人们的不同感受。
谢谢!
昆曲,原名“昆山腔”或简称“昆腔”,是我国古老的 戏曲声腔、剧种,清代以来被称为“昆曲”,现又被称为 “昆剧”昆曲是我国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我 国传统文化艺术,特别是戏曲艺术中的珍品,被称为百花园 中的一朵“兰花”发源于14~15世纪的江苏昆山,距今已有六 百多年的历史。昆曲曲调轻柔婉转、圆润流畅,唱词精雕细 琢、谐美华匀,演唱者常常是“一唱三叹”、一字数转。 2001年,昆曲艺术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批“人类口头和 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
作者简介 Tang Xianzu
汤显祖(1550-1616)字义仍, 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明 代戏曲家、文学家。江西临川 人,以传奇“临川四梦”名闻 天下,“四梦”分别是《紫钗 记》《还魂记》(即《牡丹亭 》)《南柯记》和《邯郸记》 。突出的贡献使其在中国和世 界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作品介绍
2022—2023学年人教版音乐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2.4 游 园 惊 梦

第三单元梨园英秀“板式”中国味京调(第一课时)(课件)苏少版音乐五年级下册(1)

第三单元梨园英秀“板式”中国味京调(第一课时)(课件)苏少版音乐五年级下册(1)
中国古典戏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堪称国粹,她以富于艺术魅力的表演形式,为历代人 民群众所喜闻乐见,而且,在世界剧坛上也占有独特 的位置,与古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 古剧。
“板式”中国味
笛子与乐队《京调》 顾冠仁
粉墨浓妆焕彩霞, 行腔高起唱咿呀。 曾登乡鄙凄凉地, 也入华堂富贵家。
笛子与乐队《京调》 顾冠仁
主题A
将《苏三起解》有板无眼的1/4 拍改为2/4拍。

如:
这种连
续16分音符的“加花”旋律和节奏
处理,形成全曲最富于特性的乐汇
之一。
“板式”中国味
笛子与乐队《京调》 顾冠仁
京剧《打鱼杀家》 旦角西皮原板唱段
“板式”中国味
笛子与乐队《京调》 顾冠仁
2、主题B
曲笛演奏主旋律 其他乐器复调伴随,创造出即富于京剧色彩又不失器乐曲特性的B乐段。
三、完整聆听
“板式”中国味
笛子与乐队《京调》 顾冠仁
“板式”中国味
笛子与乐队《京调》 顾冠仁
《京调》曲式结构
全曲采用带前奏与尾声的(ABABA)三段体结构。
作曲家顾冠仁先生1960年运用京剧音调编创。
“板式”中国味
笛子与乐队《京调》 顾冠仁
四、总结
1、京剧板式分为四类: 有板无眼类(一拍子)、一板一眼类(二拍子)、 一板三眼类(四拍子)、 散板类。
1、主题A
“板式”中国味
笛子与乐队《京调》 顾冠仁
京剧《苏三起解》 旦角西皮流水板唱段
“板式”中国味
笛子与乐队《京调》 顾冠仁
西皮流水板:
京剧的主要声腔板式之一,有板无眼,1/4拍。 曲调特点:活泼、欢快,唱腔刚劲有力、节奏紧凑。 可视为西皮原板的浓缩板。

5分钟搞懂梨园戏,梨园行内的梨园戏快来了解一下

5分钟搞懂梨园戏,梨园行内的梨园戏快来了解一下

5分钟搞懂梨园戏,梨园⾏内的梨园戏快来了解⼀下梨园戏的简介⼀。

梨园戏发源于宋元时期的泉州,与浙江的南戏并称为“搬演南梨园戏是福建省的传统戏曲之⼀宋戏⽂唱念声腔”的“闽浙之⾳”,被誉为“古南戏活化⽯”。

梨园戏⼴泛流播于福建泉州、漳州、厦门,⼴东潮汕及港澳台地区,还有东南亚各国闽南语系华侨居住地。

梨园戏是⼀种古⽼的戏曲剧种,⾄今尚保留不少南戏剧⽬和⾳乐。

明嘉靖四⼗五年,已有“潮泉⼆部”的《荔镜记》刊本,可见当时梨园戏已经流⾏。

清末,⾼甲戏在泉州地区迅速崛起,歌仔戏也随即在漳州、厦门地区⼴为流传,打城戏⼜以新的⾯貌出现,梨园戏因之受到了严峻的挑战,班社⽇益减少,范围⽇渐缩⼩,连厦门的梨园戏也改唱歌仔戏。

⼗九世纪40年代末,梨园戏已濒临消亡。

梨园戏的发展历史梨园戏,流⾏于闽南⽅⾔区的泉州、漳州及台湾省,远⾄粤东潮、汕地区,并传⼊东南亚许多华侨旅居国。

与浙江的南戏并称为“搬演南宋戏⽂唱念声腔”的“闽浙之⾳”,距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被誉为“古南戏活化⽯”。

孕育于福建省泉州,流⾏于晋江、龙溪地区及厦门、台湾省闽南⽅⾔区域。

东南亚各国华侨聚居地,也有演出活动。

梨园戏历史⽐较悠久,⾄今尚保留梨园戏⾳乐。

明嘉靖四⼗五年(1566),已有“潮泉⼆部”的《荔镜记》刊本,可见当时梨园戏已经流⾏。

梨园戏有⼤梨园和⼩梨园之分,⼤梨园⼜分“上路”、“下南”两⽀,三种流派都有各⾃的“⼗⼋棚头”(保留剧⽬)和专⽤唱腔曲牌。

宋时,⾏省称为路,闽南泉、漳⼀带⼈称上头的省份为上路,故“上路”戏系指由浙江传⼊的戏曲。

其剧⽬较为古⽼,保留了不少南戏脚本,如《蔡伯喈》、《王魁》、《王⼗朋》、《朱买⾂》、《刘⽂龙》、《孙荣》、《朱⽂》(即《朱⽂太平钱》,存有《赠绣箧》、《认真容》、《⾛⿁》三出)以及《苏秦》、《林招得》、《孟姜⼥》等。

“南戏始于宋光宗朝”(明·徐渭《南词叙录》)。

南宋绍熙元年(1190年)以后,闽南地区出现了“优戏”。

梨园百花(二)——《对花》课件 2024—2025学年湘教版初中音乐八年级上册

梨园百花(二)——《对花》课件 2024—2025学年湘教版初中音乐八年级上册

衬词的应用,不但可以突出
歌曲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 同时对渲染歌曲气氛,活跃歌 者情绪,加强歌唱语气,烘托 歌声旋律等方面,都起着十分 重要的作用。
念白:“走出门来抬头 看,三条大路走中间,
逛大街。”
加进衬词念白:“走出门来咦
么郎当,抬头看呀么郎当,三条 大路嗨嗨咦儿嗬,走中间,咦么郎 当,郎得儿郎当,唆儿嘞,嗨嗨
咦儿嗨,唆儿嘞,逛呀么逛大 街。”
念白:“走出门来抬 头看,三条大路走中 间,逛大街。”
常用的衬词有:啊嗨、哎嗨、喂却、呼舍、呀 得儿喂等。
课堂小结
通俗易懂的艺术语言 浓郁清新的生活气息 美妙动听的曲调唱腔 举手投足间尽是故事 ---这就是博大精深的黄梅

谢谢!
刚才听到的唱段 属于戏曲中的哪一种?
京剧Leabharlann 走近黄梅戏黄梅戏的来源以及特点
黄梅戏源于_湖__北__省_安__庆__县的采茶调,黄梅 戏的表演_质__朴__细_腻__,曲调_优__美__流__畅__、 _明__快__抒_情____,多用__安__庆___话道白。
严凤英
严凤英(1931~1968),黄梅戏表演 艺术家, 代表作有_《__打__猪_草__》_、 _《__天_仙__配__》_、_《__女__驸_马__》__、 _《__牛_郎__织__女__》_等。
黄梅戏唱腔委婉清新,类别分平词 和花腔两大类。
平词是正本戏中最主要的唱腔,常 用于大段叙述,抒情,听起来委婉 悠扬,代表作有《梁祝》、《天仙 配》等。
兰花指
动作要领: 1、伸张五指,立食指,其余四指自
然微弯。 2、拇指指面轻贴中指指缘。 3、眼神必须随手指移动而转向。
花腔以演小戏为主,富有浓厚的
生活气息和民歌风味,多用“衬词”如 “呼舍”、“喂却”之类。代表作有《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提问:
一、什么叫泉州南音?
特点:1、古泉州方言演唱,古朴风格。

2、工乂谱记谱法。

3、指谱、大谱、散曲,三种形式。

4、独特的润腔唱法执节而击,一般以
洞箫、南琶、三弦、二弦演奏或伴奏。

5、发祥泉州,世代师传口授,传播海内外。

二、诗曰:“指方舟以直上,繞長河而屢回,弦管鐃拍,出沒花柳。

”作者是谁?简况?
公元793年,泉州第一个进士欧阳詹作《泉州泛東湖餞裴參知南遊序》诗曰:“指方舟以直上,繞長河而屢回,弦管鐃拍,出沒花柳。

”诗人笔下的“弦管”来源于当时泉州人对本地歌乐的称呼,可能就是早期的泉州南音。

三、泉州开元寺?古屋顶下,有二十四尊?
木雕,
?殿南屋顶下,也有二十四尊,统
称?,其中十二尊为?,另十二尊
为?,雅称?。

泉州开元寺始建于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明朝1389年和1637年先后重修。

其中甘露戒坛古屋顶下,有二十四尊立体飞天乐伎木雕,泉州开元寺大雄宝殿南屋顶下,也有二十四尊立体飞天木雕,统称妙音鸟,其中十二尊为文房大鹏鸟(执笔墨砚印章水果),另十二尊为南音蝙蝠鸟,雅称“弦管夜燕”。

四、新发现的三部明清南音古文献书名是什么?
《明刊三种》《文焕堂指譜》《琵琶指法》
梨园戏音乐曲牌概述
一、唱腔音乐曲牌
梨园戏唱腔曲牌种类较多,曲调优美,风格独特,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强大的生命力。

它与泉州南音的“散曲”在滚门、曲牌及其曲调进行、唱法、风格特点等方面,基本上相同或相似。

在南音的“散曲”中,有大量梨园戏传统剧目中优秀的唱腔。

而在梨园戏唱腔中,南音“散曲”绝大部分被吸收运用。

尽管有某些差异,也仅仅是因为艺术表现形式上的不同运用和处理而已。

泉州南音是保存着古代宫廷雅乐“缓声慢节”的特质,而梨园戏则是继承着这种精致舒缓的风格,但后来它走向民间,为了适应于在室内外演出,特别是在农村广场演出,面对广大农民观众,在音乐处理上应比较明快,接近生活。

南音与梨园戏在演唱同样的滚门、曲牌时,南音是以洞箫定调的洞管,而梨园戏则多采用以品箫(笛子)定调的品管(调高比洞管高小三度)。

在音乐节奏方面,梨园戏一般是将南音的撩拍(即节拍)压紧。

南音“散曲”的七撩(8/2)、三撩(4/2)、一撩(2/2)
都压缩一半,成为梨园戏唱腔的七撩(8/4)、三撩(4/4)、一撩(2/4)。

由于梨园戏唱腔的音乐节奏接近生活,广大群众容易接受,所以广为传唱,家喻户晓。

后来,南音也大量吸收梨园戏唱腔。

两者互相吸收,互相促进。

南音的“散曲”有许多是比较完整的单曲牌单段体循环结构和曲牌联缀的“套曲”体与“集曲”体的结构,而梨园戏唱腔除了与南音“散曲”相同的结构外,还有许多单曲牌单段体的结构。

一些没有撩拍的慢头(即散板)在南曲中只是附属于有撩拍的部分,作为整个唱段的开头或结尾,没有独立使用,而梨园戏则常常作为独立的唱腔。

梨园戏为了加强气氛的衬托剧中各种不同的情绪,还有唱“唠哩嗹”的形式。

梨园戏之戏神(田都元帅)
简单示意路线:
唐·雷海青→安史乱→被安禄山支解→封梨园都总管→戏神田都元帅(相公爷)
安禄山、史思明
南音乐神(郎君大仙)
简单示意路线:
五代·蜀君孟昶→宋灭蜀→绘像祭→被封“郎君大仙”→春秋二祭→泉州→南音乐神
贵妃“花蕊夫人”
梨园戏不同的唱腔均以不同的管门、滚门、曲牌的名称作为标志。

“管门”是指一种调门。

“滚门”是宫调相同、旋律节奏型、基本曲调比较相似的曲牌,归纳为一门类。

“曲牌”是指古时流传下来的小乐曲,可供填词、引用、组合。

每一种管门的下面有若干滚门,每一种滚门的下面有若干曲牌。

梨园戏采用以品箫七个孔位的管门是:小工管(b E宫)、四空管(F宫)、五空管(b G宫)、头尾翘管(b A宫)、小毛弦管(b B宫)、大毛弦管(B宫)、土内爬管(b D宫)。

其中常用的管门是:小工管、四空管(亦称品管贝士)、头尾翘管。

梨园戏音乐工作者曾经从其古剧本及有关资料的记载中,查出两百多种唱腔曲牌名称。

从这些曲牌名称看,有部分是宋以前的中原名曲,甚至有汉代的乐曲,如[摩诃兜勒](南海观音赞),是汉代张骞出
使西域带回的胡乐。

再如[玉树后庭花]、[太子游四门]、[甘州歌]、[梁州序]、[薄媚花]、[啄木儿]、[朝天子]、[催拍]、[杜韦娘]、[长相思]、[普天乐]、[天郎神]、[挠地游]、[子夜歌]、[霓裳羽衣曲]等曲牌,都是出于宋以前的中原名曲,并与隋唐燕乐、唐宋大曲的名目相同或相关。

梨园戏在历史上也有一小部分唱腔是吸收融化其他戏曲声腔的腔调。

如《陈三五娘》中特有的潮调,如长潮、中潮、短潮(即潮叠)。

因为这个剧目是描写泉州人陈三与潮州人五娘的恋爱故事,所以剧中有一些唱腔融汇着潮州腔。

如《朱弁》中的“长寡·举起金杯”一曲,是吸收弋阳腔的。

如《郑元和》中的“寡北·鹅毛雪”一曲,也注明系吸收昆腔,此曲以泉州“兰青官话”演唱。

兰青官话:泉州腔的北方话(泉腔半普通话)。

梨园戏这些唱腔曲牌中,有隋唐燕乐、唐宋大曲、宋词调、诸宫调、元曲、古词曲、道调、佛曲;以及外来的戏曲音乐腔调,如潮调、弋阳腔、昆腔、青阳腔;又有本地和外来的民间小调;甚至有伊朗、阿富汗和印度、阿拉伯一带的音乐;全部融化统一在“泉腔”梨园戏音乐的风韵之中。

由于传统戏曲的传承习惯带有口传身授的特点,所以梨园戏音乐古谱(工尺谱)资料的遗传极少。

梨园戏唱腔工尺谱,其记谱方法与南曲工ㄨ谱大同小异,略有不同的是南音的记谱是琵琶指骨(谱字指法),梨园戏的记谱是不带琵琶弹法的唱腔骨干音。

南音工ㄨ谱谱字:ㄨ、工、六、思、一,相当1=C的1、2、3、5、6。

北方工尺谱谱字:上、尺、工、凢、六、五、乙、亻上,相当“首调唱法”的1、2、3、4、5、6、7、i。

唱法和旋律乐器的奏法,同样是由骨干音和润腔音(润饰音)二部分共同组成。

因此,演唱者与伴奏者应当根据自己的经验和体验按照唱腔骨干音的润饰规律进行即兴性的润腔(加花),否则,乐曲听起来便干巴巴,没有韵味。

梨园戏(南音)润腔:梨园戏演唱者或伴奏者按记谱骨干音的润饰规律进行即兴性的旋律加花,称作润腔。

(光盘欣赏)
作业与思考
1、梨园戏唱腔与泉州南音基本相同,但速度区别是什么?如何定调?节奏(节拍)特点?
2、简述梨园戏之戏神、南音乐神的故事,或写简单示意路线“…→…→…”。

3、梨园戏的管门、滚门、曲牌是什么?
4、梨园戏七个管门是什么?常用的管门是什么?
5、“兰青官话”是什么?
6、梨园戏汇合了那些音乐统一在“泉腔”梨园戏音乐的风韵之中?
7、梨园戏工尺谱与南曲工ㄨ谱有何同异?
8、请写南音工ㄨ谱谱字、北方工尺谱谱字。

9、梨园戏(南音)润腔是什么?
下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