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陈三五娘(梨园戏)有感

合集下载

漫谈高甲戏《陈三五娘》

漫谈高甲戏《陈三五娘》

漫谈高甲戏《陈三五娘》高甲戏《陈三五娘》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该剧以描绘陈三五娘的儿女情长为主线,以描述陈三五娘的英勇行为为背景,以展现中国江南水乡丰富的文化底蕴为表现手法,是一部令人流连忘返的经典之作。

该剧的故事背景设定在明朝末年的南京城,时值战乱时期,社会动荡不安。

在这个背景下,陈三五娘与丈夫叶子箐居住在南京城附近的一个小村庄里,过着安静平和的生活。

陈三五娘精通医术,而叶子箐则是一名武艺高手,两人的相爱相守令人称羡。

命运却让陈三五娘成为“寡妇”,面对艰难的生活,她不屈不挠,默默坚守着对丈夫的思念。

在城内,朝廷官府贪婪腐化,百姓贫穷困苦。

陈三五娘深受赤贫百姓的苦难所感动,她毅然决然地行动起来,成为了一名起义军的领袖,带领着农民起义军与官府势力抗衡。

她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为百姓撑起一片天,为正义与善良而战斗。

陈三五娘的高尚品质和伟大精神给了观众很大的启示。

她不仅是一个有爱心有智慧的女性,也是一个拥有高尚品质和强大勇气的战士。

她敢于面对困难,不惧世俗的压力,用自己的力量去改变社会的不公。

她传递出的信念是:只要我们心怀正义、勇于担当、努力奋斗,我们就能战胜一切困难,实现自己的价值和梦想。

《陈三五娘》还通过展示中国江南水乡的文化魅力,向观众展现了浓厚的文化底蕴。

江南水乡的风情、民俗活动、歌舞娱乐等都成为了该剧的一部分。

观众能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体验到中国传统艺术的魔力。

这样的表现形式不仅增添了文化底蕴,还让观众更好地理解故事背后的含义。

高甲戏《陈三五娘》是一部具有重要价值的作品。

它不仅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还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

它以一个女性的形象展现了中国传统妇女的美德和智慧,传递了阳刚之气和爱国情怀。

它也通过展示中国江南水乡的文化底蕴,向观众展现了丰富多彩的中国传统艺术。

一场悲喜一场梦——从《陈三五娘》品歌仔戏

一场悲喜一场梦——从《陈三五娘》品歌仔戏

一场悲喜一场梦——从《陈三五娘》品歌仔戏音乐:叶青歌仔戏主题曲《状元调》(00:20)题头:(顺着音乐歌词,一句句做普通话注解,略吟诗感)泉州才子陈伯卿送嫂离乡千里行元宵潮州赏灯景邂逅五娘即钟情,即钟情......《陈三五娘》是传统歌仔戏四大出之一,在海峡两岸广泛传唱,是所有银发白须的老人都耳熟能详的一部传奇。

对于我们来说,“走花灯”的习俗由来已久。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浪漫诗句和“头上金钗总落了,真是热闹这元宵”的遂溪县元宵雷歌,便是见证。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更是陈三与五娘互生情愫的真实写照。

让我们一同在这一份奇缘之中去探寻爱情的真谛,一同在这部戏剧里品味歌仔戏的别样滋味。

音乐:平调(20s后进,这个乐曲很有调,试了一下基本可以和乐调平读)海天漠漠水云停斗酒篇诗万里情尘世纷纷名与利何如摇扇客中行音乐:仙乡岁月(音乐不够就重复一下吧,音乐声音小点,重点是对话)书童:三爷,您的扇子掉啦!陈三:安静!不要乱说话。

六娘:哟~~~哈哈哈~~~我捡到一把扇子。

五娘:一定是人家掉的吧,还是放回原位不要动人家的东西吧。

六娘:哼~~我不捡别人也会捡。

哇~~扇上有写字!这个字是“海”,这个字是“天”,这个字......我就不认识它。

(做娇羞状,众女羞涩哄笑)五娘:我来看吧。

海天漠漠水云停,斗酒篇诗万里情,尘世纷纷名与利,何如摇扇客中行。

(“客中行”三字意味深长自行体会~)温陵陈伯卿。

陈三:请问各位一声。

媒婆:哎呀呀呀~~你是要问什么事情啊(本色演出,无需注解!)陈三:小生不慎丢了一把扇子,各位如果有捡到的话,请还给我,定有重谢。

六娘:你说扇子是你的,可有什么标志啊?陈三:哦,扇上题有一首七言诗。

六娘:(巨花痴地)还有没有啊~~陈三:还有在下陈三的小名。

五娘:人家的就应该还给他。

(大家闺秀的感觉,知书达理,又中意又不敢表露)六娘:我捡到就是我的福气,我爱扇子又不爱钱,哼~~丫鬟:我们五娘要还你,六娘不肯还你,这就不关我们的事了~(哄笑声女生懂的)音乐:仙剑问情歌仔戏是20世纪初叶发源于台湾的传统戏曲,大陆福建也称之为芗剧。

漫谈高甲戏《陈三五娘》

漫谈高甲戏《陈三五娘》

漫谈高甲戏《陈三五娘》《陈三五娘》是一出非常经典的京剧高甲戏,刻画了一个百姓女子在极端环境下的坚强与崇高品质,唤起了人们对正义和勇敢的敬佩之情。

这出戏的主人公是陈三五娘,她是一个从小生活在江湖之中的百姓女子。

故事发生在明朝初年,陈三五娘的父亲是一个武艺高强的抗倭英雄,在战斗中为了保家卫国不幸死去。

陈三五娘的母亲也早逝,只留下她一个人生活。

在这个非常时期,倭寇横行,社会秩序崩溃,百姓们的日子过得非常艰难。

陈三五娘过着贫苦的生活,但她并没有被生活所打倒,她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无私的精神,努力帮助其他人。

她经常和同类的贫困百姓进行交流,帮助他们摆脱困境。

她与人们建立了深厚情感,并得到了大家的尊敬。

一天,在巡抚的邀请下,陈三五娘前往京城表演才艺。

在这次表演中,她展示了她独特的舞蹈才能和歌唱技巧,赢得了观众们的热烈掌声。

她用她的演艺才能,向人们展示了一个普通百姓女子的无私和坚强。

陈三五娘的才艺和品德被朝廷官员看中,他们希望她能够用自己的才能帮助抵抗倭寇,保护百姓。

陈三五娘毅然决然地接受了这个任务,并投身到保家卫国的战斗中。

她和其他民间武将一起,利用她们的才艺和智慧,设计了一套计划来打败倭寇。

他们不仅打败了倭寇,还俘虏了倭寇首领。

这个胜利不仅带给了人们和平的环境,还振奋了人们的士气,让大家对美好未来充满了希望。

这出戏通过陈三五娘的故事,表达了一种正直勇敢、崇高无私的精神。

陈三五娘不仅通过她的智慧和才艺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也为社会做出了巨大贡献。

《陈三五娘》这出高甲戏以其独特的情节和刻骨铭心的形象塑造,展示了京剧的美学魅力。

戏剧中的音乐、服装和表演形式都充分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这出戏不仅仅是一出普通的娱乐剧目,更是一本教育人民的教科书,呼唤人们传承并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陈三五娘”的故事引人深思,它告诉我们,只要我们坚持正义、无私和勇敢,我们就能够战胜一切困难,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这个故事给人们带来了深深的勇气和鼓舞,让我们相信,在我们每个人的努力下,社会一定能够更加美好。

漫谈高甲戏《陈三五娘》

漫谈高甲戏《陈三五娘》

漫谈高甲戏《陈三五娘》作者:蔡美珊来源:《艺术评鉴》2019年第24期摘要:高甲戏《陈三五娘》之所以成为经典的原因,在于创作者不违人性,采民间风情,故事取自人心,遵循严谨的创作规律,从选题选材上及一度二度创作上,因时因势,量体裁衣,从艺术性上强调剧种风格化表现。

关键词:戏曲高甲戏《陈三五娘》剧种创作中图分类号:J8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24-0147-03高甲戏,又名“戈甲戏”“九角戏”等,发源于明末清初的福建泉州府。

该剧种如果自萌芽初期算起,即明末清初迎神赛会的“宋江阵”雏形,迄今已有近四百年的历史,它是闽南地区乃至东南亚传播区域最广、戏迷最多的一个地方戏曲剧种之一,该剧种自街头乡野而来,口传心授至今,其草根特性注定了它是属于人民的艺术,它所承载的闽南文化是地域人文的集大成,所展现出来的风格样式是闽南人的性格表征。

2006年5月,高甲戏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高甲戏的代表剧目有:《陈三五娘》《金刀会》《上官婉儿》《阿搭嫂》《大稻埕》《凤冠梦》《玉珠串》《春草闯堂》《连升三级》等等。

高甲戏剧目的故事素材,有从传奇而来,有从民间故事而来,也有诸多古典小说演绎。

脱胎于“宋江阵”的基础之上,自免不了水浒三国戏码的汗牛充栋。

然而有这么一出剧目,无关铿锵大气的剧种风格,以自身委婉一脉,赋予该剧种豪放之余,幽思不减,温柔如歌。

这个戏码,就是耳熟能详的《陈三五娘》。

在闽南地区有着这样的一首民谣:“东畔出有许孟姜,西畔出有苏大娘,北畔出有英台共山伯,南畔出有陈三和五娘。

”剧种数百年,剧目浩瀚如海,偏偏就《陈三五娘》如星辰灿烂。

《陈三五娘》立于中国的古典传奇爱情故事之列,广受代代群众的喜爱,其剧本常演不衰,妇孺皆知,有闽侨的地方也都喜欢《陈三五娘》,一听到《陈三五娘》就会想起咱们的故乡,这是一种乡愁的维系,也是一种精神的寄托。

《陈三五娘》的缘起,说来话长,其原型人物笔者未从考证。

漫谈高甲戏《陈三五娘》

漫谈高甲戏《陈三五娘》

漫谈高甲戏《陈三五娘》高甲戏是中国传统戏曲剧种之一,起源于明代,流行于清代,是现存最古老的一种曲艺形式之一。

高甲戏在表演形式上独具特色,既有戏曲的唱念做打,又有旦角生旦等角色的表演,以其独特的韵味和风格深受观众喜爱。

而《陈三五娘》是高甲戏中的经典剧目之一,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漫谈一下这部戏剧的魅力所在。

《陈三五娘》是一部描写民间英雄的传统戏曲剧目,整部剧情刺激曲折,扣人心弦。

故事讲述了明朝末年,义军大将陈近高率领义军抗击清兵的故事。

在剧中,陈近高的妻子陈三娘、义军头领王府将军、清兵的女将军花栋等众多角色与故事情节相互交织,构成了一幅丰富多彩的历史画卷。

《陈三五娘》中最具代表性的角色当属陈三娘,她是一个忠诚勇敢、机智灵活的女子。

在剧中,她迎战敌兵,果断果断,为义军立下了汗马功劳,被誉为“女中豪杰”。

在当时的封建社会中,女子地位低下,却有着一颗勇敢的心,勇往直前的精神无疑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

影视作品和文学作品中,也多次出现了陈三娘的形象,她的故事成为了民间的传奇,深受人们的喜爱。

而在高甲戏《陈三五娘》中,陈三娘的形象更是得到了生动而深刻的刻画,通过唱念做打的形式,将她的形象展现得淋漓尽致。

另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角色是义军头领王府将军,他是一位仁义和勇敢的男子,对待部下和百姓均表现出极大的关怀和尊重。

他所代表的正气和仁义之心,成为了美化了整部戏的主旋律。

在《陈三五娘》中,听众不仅能够领略到高甲戏独特的表演形式和音乐美学,更能够领略到这部戏曲所展现的时代风貌和生活情感。

高甲戏以其浓厚的地方特色和艺术风格,让观众感受到了浓厚的时代氛围和生活情感,加深了对这部戏曲的理解和欣赏。

高甲戏《陈三五娘》中的经典唱段更是让人心驰神往。

这些唱段包括了对时代的缅怀和对人情的思量,歌曲旋律优美,情感真挚,充分展现了高甲戏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

在这些唱段中,演员们的表演功底得到了充分展现,他们用饱满的情感和深情的唱腔,将这些唱段演绎得深情款款,感染了整个观众。

梨园戏南流派的剧目

梨园戏南流派的剧目

梨园戏南流派的剧目南流派的剧目那可都是充满着独特魅力的。

像《陈三五娘》,这可是南流派里相当有名的剧目啦。

讲的是五娘和陈三之间浪漫又曲折的爱情故事。

五娘这个角色啊,那是又美丽又有自己的小脾气。

她被家人安排婚事,心里不乐意,就像咱们生活里那些有自己想法的小姑娘一样。

而陈三呢,为了爱情那是勇往直前,他不顾世俗的眼光,想尽办法接近五娘。

这个剧目中有好多场景都特别有趣,比如说陈三为了能和五娘说上话,在她的楼下耍各种小把戏,就像个调皮的孩子。

观众看的时候啊,就感觉像是在看自己身边的人谈恋爱似的,一会儿揪心,一会儿又忍不住笑出声来。

还有《吕蒙正》这个剧目也很有看头。

吕蒙正这个角色可不容易呢,他虽然穷困潦倒,但是特别有才华,还有着一身的傲骨。

剧里描绘他住在破窑里,过着很艰苦的生活,但是他依然坚持读书,对未来充满希望。

他和妻子之间的感情也很感人,两个人虽然穷,但是互相扶持。

妻子跟着他吃苦,却从来没有抱怨过,这种感情在现在看来也是非常难得的呢。

这个剧目里有很多唱段都特别能打动人心,演员们用那婉转的唱腔,把吕蒙正的那种落魄书生的形象和他内心的志向表现得淋漓尽致。

再说说《董永遇仙姬》吧。

董永这个老实巴交的小伙子,善良又孝顺。

他为了埋葬父亲,把自己卖身为奴。

结果呢,在这个过程中遇到了仙女。

仙女被他的孝心所感动,就下凡来和他成亲,还帮他解决了很多困难。

这个剧目里有很多神话色彩的情节,就像我们小时候听的那些神话故事一样。

仙女的形象那是又美丽又善良,董永则是憨厚可爱。

他们俩在一起的时候,那种温馨的画面真的让人感觉心里暖暖的。

这些南流派的剧目啊,每一个都像是一个小世界,里面有着各种各样的人物,有着不同的故事。

这些故事有的让人欢笑,有的让人落泪,但是都充满了浓浓的人情味。

它们把生活中的酸甜苦辣都融入到了戏曲里,让观众在看戏的时候,就好像在回顾自己的生活,或者是在感受别人的生活一样。

而且啊,这些剧目的表演方式也是很独特的,演员们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都有着独特的韵味。

漫谈高甲戏《陈三五娘》

漫谈高甲戏《陈三五娘》

漫谈高甲戏《陈三五娘》
《陈三五娘》是一部脍炙人口的高甲戏,它以江苏盐城地区的民间传说为蓝本,讲述
了一个位于南京郊区的小村庄,发生的神秘传说故事。

故事以一个叫做陈三五娘的女子被
嫁到陈家村为开场,逐步展开一段跨越三个世代、人间与神仙交织的传奇故事。

在《陈三五娘》中,女主角陈三五娘是整个故事的主线,她是一个美丽善良的女子,
同时也是一个聊斋志异中出现的神仙。

她的存在,不仅令人们感受到了人间之美,同时也
让观众体验到了神仙世界的神秘魅力。

此外,剧中的其他角色也都有着不同的性格和性别,他们的行动和情感相互作用,既展现出人性的黑暗面,也呈现出人类之间不断挑战命运的
力量。

除此之外,剧本中的场景和服装也都非常精美,舞台设计布置得非常精密,音效以及
灯光也都非常的符合情节发展所需。

观众不仅可以在高甲戏的表演中欣赏到精湛的技巧和
美妙的歌咏,同时还能感受到民间文化的独特魅力。

总之,高甲戏《陈三五娘》是一部精彩纷呈、情感丰富的艺术作品,它释放出了浓郁
的华夏文化气息,有助于更好地推广和传承中华文化。

小学生第一次体验梨园戏的心得体会

小学生第一次体验梨园戏的心得体会

小学生第一次体验梨园戏的心得体会对赴泉州观梨园戏神往已久,今年终于得以成行。

此前我从未看过一场演出或者一段视频,对它的视觉感受几乎为零,因此感到困惑的和好奇的问题还真不少,比如是否能从梨园戏中看到中国古代戏曲的发展?梨园戏本身又经历了怎样的历程,演变成今日的模样?我决定这次不做预习,用真正的第一-感觉去感受,以便表达出最直观的印象。

若以第一印象来说,梨园戏的程式必然是最有冲击力的,梨园戏的程式,即科步,较好地保存了严格的规范,自成体系,大体来说皆不离“十八步科母”。

难能可贵的是,至今仍能追根溯源这些动作的由来。

比如这次演出的小梨园戏《高文举》的“过温府”一折里,高文举和侍从以模拟“十八罗汉”的各种姿态来表现人物的疾行,虽是打马而归,但人物并无马鞭在手,原因就在于小梨园模拟傀儡戏,而傀儡戏中完全可让傀儡骑“马”,所以不像京昆中运用马鞭来表现。

梨园戏的说法其实是新中国成立后才有的。

现在所称的梨园戏包含三个流派:从浙江南戏发展过来的上路流派,贵族府邸小七子班而来的小梨园,以及土生土长的下南流派,三路流派的戏文除个别以外,几乎不同,各自都恪守着自身的特色。

外来的上路和小梨园经过历史的沉淀与演化,改造了原有的声腔和戏文,融入了当地风貌和表达,而本地下南流派展示出的世俗民情尤其突出,像折子戏《刘永义童算账》五十分钟嘴白戏,所言皆是感性而精确的日常细节,充满泉州生活的质感。

形式之感之后,看戏几天我又产生了一个新的困惑,来自服饰:时有时无的水袖一-依据梨园戏对手和臂动作的强调,水袖就像是奇怪的存在;忽长忽短的褂子--有短褂也有褶子;装扮上也很不一致。

梨园戏剧团的编剧谢子丑先生证实这种装扮上的矛盾的存在。

由于历史和时代等主客观原因,梨园戏曾受到过京、昆、越等剧种的影响,比如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是被京昆风引领;八十年代则被越剧风引领,比如至今有些戏下乡,当地百姓还只认越剧打扮。

谢子丑说,最有代表性的梨园戏传统装扮,其实是《陈三五娘》中五娘清代式样的发髻,短褂子加长裙的装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观陈三五娘(梨园戏)有感
泉州信息工程学院熊文鑫《陈三五娘》又名《荔镜记》,是古老的民间传说,属于中国明代传奇作品,出于中国大闽南地区的潮州及泉州一带,作者已失佚,主要为曲牌(剧本)型式,用戏剧来表演。

内文词语用潮州话及泉州话混合著写,可谓最早的一部闽南语出版品,故事内容在叙述陈三(泉州人)五娘(潮州人)爱情故事曲折之过程。

因荔镜记的自由爱情故事与中国传统父母作主的媒妁之言婚姻有所冲突,所以此剧在明清两代一再被官府禁演,不过还是广受大闽南地区的群众欢迎。

2014年11月11日,陈三五娘传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陈三五娘》就是以元宵节为背景,叙述泉州人陈三邂逅黄五娘的浪漫爱情故事;该故事在潮汕地区广为流传。

“走花灯”为元宵节营造出浪漫的气氛,增加了青年交往的机会。

旧时那些平日足不出户的深闺淑女,只有这天才被允许出门赏灯,她们往往乘机与意中人谈情相会,所以这一天也造就了无数的良缘美眷。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浪漫诗句和“头上金钗总落了,真是热闹这元宵”的遂溪县元宵雷歌,便是见证。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更是陈三与五娘互生情愫的具象
写照。

到时候看看我们中间是不是也有人能因“闹元宵、走花灯”而闹出一段佳话,成就无数美好姻缘……
“陈三五娘”是一个流传于粤东、闽南、台湾和东南亚潮人聚居地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

1993年,台湾东吴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研究生刘美芳发表其硕士论文《陈三五娘研究》,这是台湾继陈香的《陈三五娘研究》、林艳枝的《嘉靖本荔枝记研究》等重要著述之后对陈三五娘故事进行较全面研究的论著。

一个民间爱情故事,经历几百年的流播,无论其深度与广度,都远超全国的同类题材。

时至当代,其故事仍在不断发展。

改革开放的20多年来,仅我市就先后创作潮剧《益春夜遇》、《荔镜外传》、《益春》、《荔镜后传》和近期获奖的《益春外传》,这是一个独特的文化现象。

刘美芳在《陈三五娘研究》中,对该故事的发展及各版本、各门类进行比较研究后,得出的结论是:《陈三五娘》较之《莺莺传》中的张拱与莺莺,《花舫缘》的唐寅与秋香,更具有“人本主义的浪漫精神”和“人的觉醒”,“在意识上有反叛时代束缚的价值”。

且“借由语言的共通性,它流行于泉州、漳州、莆仙、潮州,借移民扩及台湾、东南亚”。

文化一般有雅俗之分,雅文化多存在于殿堂,俗文化则存在于民间,但这二种文化之间似乎没有明显的界线,所谓雅中有俗,俗中有雅。

被喻为“大俗大雅”的潮州文化,其载体多数存在于民间,即通常所谓的俗文化,而恰恰这部分文化很少见之史籍记载,主要是民间
的世袭流播,因此也往往易为人们所忽视。

全国启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足以引起人们对于这方面的重视。

“陈三五娘”是一个广泛流传于闽南文化圈的美丽传说,始于历史故事,后来演化为戏曲,戏曲故事又使民间传说更富有传奇色彩。

历史上陈三、五娘,五娘的婢女益春,以及有父母之命与五娘定亲的林大,真有其人。

据清代潮阳人郑昌时《韩江见闻录》记述,泉州书生陈三随兄嫂广南赴任,路经潮州,邂逅黄九郎之女黄五娘,一见钟情,决意求婚,几经曲折,终成眷属。

陈三生活在南宋末年,名麟,字伯卿,排行第三,又叫陈三,其故里在泉州市洛江区河市梧宅,梧宅附近有一道水坝就叫陈三坝,当年陈三读书处“青阳室”仍有迹可寻。

20世纪中叶泉州朋山岭上曾经发现刻有陈三墓志铭的碑石,称陈三是个“风流倜傥,工诗善文,无意仕进”的人物,他自从游潮州娶了黄九郎的第五女碧琚为妻之后,就隐居林泉。

从历史故事——民间传说——明代泉州传奇文言小说《荔镜传》(祖本)——明代嘉靖前《荔枝记》演出本——明代嘉靖《荔镜记》演出本,到现代形成脍炙人口的泉州梨园戏《陈三五娘》演出本,戏文增加了元宵赏灯、林大托媒、陈三游街、陈三磨镜、陈三为奴,益春留伞、巧绣孤鸾、林大逼婚、五娘断约、夜奔泉州等情节,一些后来被删节的戏文,如林大告状、五娘探牢、发配崖州、小七送书等,则成为民间故事。

随着陈三五娘传说不断充实,后来又衍生了曲艺、舞剧、话剧、长篇小说以及电影戏曲片、故事片等文艺形式,还出现陈三五娘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

与中国四大民间传说白蛇传、天仙配、孟姜女、梁祝等神话爱情悲剧不同,为追求美好爱情,陈三以一介书生,隐瞒身份,甘心为奴三年,黄五娘敢于与封建礼制决裂,与心爱的人私奔,有情人终成眷属,以另一种形式表达与命运抗衡的精神,寄托对美好爱情的向往,符合“人民群众已经形成固定的认知定位和心理期待”,给人以美的享受。

传说元兵入泉州,大肆杀戮,陈家宅院被官兵包围火毁,陈三和五娘落荒出逃,双双投井殉情。

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故事,一个生死与共的凄美结局,让后人为之感动,为之赞美,流传至今。

这个戏剧的故事发生背景是在宋朝。

宋朝是一个非常重理法的朝代,男女无媒而在一起是不为时世所容的,《荔镜记》含有“荔枝宝镜为媒证”,我想可以为这个故事在当时社会现实之中勉强找到一个得以站住脚的合法理由吧。

作为“中国宋元南戏活化石”,梨园戏文化价值珍贵而独特,不仅是福建泉州历史文化名城的艺术瑰宝,也是中华民族优秀戏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人才培养欠缺,将这一古老剧种的传承摆上了日程。

中国戏曲学院梨园戏教学实践基地在福建泉州梨园古典剧院挂牌成立。

中国戏曲教育最高学府——中国戏曲学院与“天下第一团”——福建省梨园戏实验剧团由此开始合作共建,共同为梨园戏培养更多优秀人才,促进梨园戏的传承与发展。

建立教学实践基地将打破梨园剧团无本科生的现状,加强中国现存最古老剧种之一的梨园戏与国内众多剧种、国际时尚戏剧潮流的学习交流。

我觉得要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弘扬光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