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第2课时)
高中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课件:第六章第一节 第2课时 化学反应与电能

②在下列方框中画出装置图并标明电极材料与电极名称、 电解质溶液、电子流向。
答:如图所示
③若导线上通过电子1 mol,则正极质量增加___1_0_8__g。 【解析】(1)只有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才能设计成原电 池,B是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2)根据总反应式Cu +2Ag+===2Ag+Cu2+可知,Cu失电子作负极,负极材 料是Cu,正极材料应是比铜活动性弱的金属或导电的非 金属;Ag+得电子,所以此电解质溶液只能为AgNO3溶 液;由Ag++e-===Ag知导线上通过1 mol电子时生成 1 mol Ag,质量为108 g。
1.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原电池是一种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装置。 (
)×
(2)原电池负极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
(
)
(3)用导线连接的铜片和锌片插入稀硫酸中,锌片上有大量
气泡产生。
( ×)
(4)手机上用的锂离子电池属于二次电池。
( √)
(5)甲烷燃料电池中通入甲烷的一极为负极,发生还原反
2.充电电池——二次电池 特点:在放电时所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在充电时可以 __逆__向____进行,使电池恢复到放电前的状态。
3.燃料电池 (1)定义:一种将___燃__料____(如氢气、甲烷、乙醇)和 ___氧__化__剂____(如氧气)的___化__学____能直接转化为___电____能 的电化学反应装置。 (2)与其他电池的区别:由外部装备提供___燃__料____和 ___氧__化__剂____等。 (3)优点:具有___清__洁____、___安__全____、________等特点, 在航天、军事和交通等领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化学能燃―料―燃→烧 热能蒸―汽―轮→机 机械能―发―电→机 电能
新人教版 化学第二册 第六章 第一节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

知识点总结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第1课时化学反应与热能燃料燃烧释放的热量知识点1、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形式:①化学能与热能主要为燃料通过燃烧将化学能转化为热能②化学能与电能通过原电池、电解池装置③化学能与光能2、化学变化中能量变化与化学键的关系:成键释放能量,断键吸收能量。
3、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规律:化学反应所释放的能量是现代能量的主要来源之一。
化学反应一般是以热量和功的形式跟外界环境进行能量交换的,而其中多以热量的形式进行能量交换。
(1)化学反应的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生成物与反应物所具有的总能量不同。
(2)任何化学反应除遵循质量守恒外,同样也都遵循能量守恒。
(3)反应物与生成物的能量差若以热量形式表现即为放热反应或吸热反应。
4、物质稳定性和键能的关系物质的键能越大稳定性越强,具有的能量越低。
5、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与反应物和生成物总能量的关系图示,常见图示如下6、吸热反应、放热反应7、不同燃料燃烧时放出的热量不同,即使是同一燃料状态不同,释放的热量也不同,燃料燃烧是产生热量主要来源,其他的化学反应也会伴随热量变化。
8、化石燃料燃烧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1)问题:不可再生、排放粉尘、SO2、NO X、CO等大气污染物。
(2)解决方法:节能充分有效的利用能源:例如改进锅炉和燃料空气的比、清理积灰、使用节能灯、改进电动机的材料和结构、钢铁厂余热的利用等寻找新能源: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海洋能、氢能。
练习题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需加热才能发生的反应一定是吸热反应B.放热的反应在常温下一定易进行C.反应是放热还是吸热由反应物和生成物所具有的能量的相对大小决定D.吸热反应在一定条件下也进行2、已知反应:X+YM+N为放热反应,对该反应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X的能量一定高于MB.Y的能量一定高于NC.X和Y的总能量一定高于M和N的总能量D.因为该反应为放热反应,故不必加热反应就可发生3、有人预言:H2是2l世纪最理想的能源,其根据不正确的是()A.生产H2的原料来源广阔B.在等质量的可燃气体中,H2燃烧时放出的热量多C.H2易液化,携带方便D.燃烧时无污染4、下列燃料中,不属于化石燃料的是()A.汽油B.煤C.天然气D.氢气5、下列有关“燃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燃烧是发光、发热的化学反应B.燃烧必须有O2参加C.燃烧一定有H2O生成D.燃烧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6若石油井着火。
教学设计1:6.1.2 化学反应与电能

第六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第一节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第2课时化学反应与电能【教材分析】作为高中必修阶段的化学课程,本章内容的编写力图在初中化学相关知识的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化学反应相关知识的了解,初步形成较为全面的认识。
学生在初中学习了化学反应中的物质变化,初步认识了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在此基础上,本章进一步介绍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基本知识及其应用,拓展学生原有的化学反应认识视角;另外,本章介绍化学反应速率和限度的基本知识及其应用,开启认识化学反应的新视角。
能量变化侧重介绍热能和电能,并揭示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本质;速率和限度重点介绍反应速率及其影响因素,并探讨化学反应的调控。
教材中通过多角度认识化学变化和运用化学反应原理解决化学实际问题的例子,使学生在掌握化学反应的实质、能量变化的本质、反应速率和限度及其调控等学科核心知识的同时,体会科学分析与探究的方法,认识化学学科价值,感受化学的魅力。
《普通化学课程标准(2017版)》对这一节的内容要求如下:认识物质具有能量,认识吸热反应与放热反应,了解化学反应体系能量改变与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有关。
知道化学反应可以实现化学能与其他能量形式的转化,以原电池为例认识化学能可以转化为电能,从氧化还原反应的角度初步认识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体会提高燃料的燃烧效率、开发高能清洁燃料和研制新型电池的重要性。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化学反应中的热能和电能。
对于化学反应中的电能,教材主要介绍原电池原理及应用—化学电池。
热能和电能作为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例子,教材的侧重不同,前者侧重揭示能量变化的本质,后者侧重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原理。
本节重点知识理论性强,微观分析多,较为抽象;知识内涵丰富,信息量大。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学习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化学能与电能之间转化的实质。
2、理解原电池的概念及工作原理和构成条件。
3、了解干电池、充电电池、燃料电池等发展中的化学电源的特点。
4、能正确书写简单化学电源的电极反应式。
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2

kJ·mol-1 kJ·mol-1 单 位 反应吸收能量 ∆H 反应吸收能量 与 能 量 Q>0,反应吸收能量 >0,反应吸收能量 反应放出能量 ∆H 反应放出能量 变化关系 Q<0,反应放出能量 <0,反应放出能量 ∆H是化学反应在恒压下 即敞口容器中 是化学反应在恒压下(即敞口容器中 是化学反应在恒压下 二 者 进行的化学反应)且不与外界进行其它 进行的化学反应 且不与外界进行其它 相互关系 能量转化时的反应热(∆H=QP,中学近用 中学近用) 能量转化时的反应热 中学近用 反应物键能和 与 键 能 ∆H=QP=反应物键能和-生成物键能和 即:∆H = QP=E吸收-E放出 的关系
△H1=436×1+155×1-565×2=-539kJ/mol × + × - × - H2(g)+F2(g)=2HF (g) △H=-539kJ/mol - △H2=436×1+243×1-431×2=-183kJ/mol × + × - × - H2 (g)+Cl2 (g)=2HCl(g) △H=-183kJ/mol -
【思考4】:如何理解 2(g)+I2(g) =2HI (g) 思考 】 如何理解H + ∆H=-14.9 kJ/mol这个热化学方程式? - 这个热化学方程式? 这个热化学方程式
表示1 答: 表示 molH2(g)与1molI2(g)反应生成 与 反应生成
2molHI (g) 放出 放出14.9 kJ的热量。 的热量。 的热量
表二:反应与焓变的关系 表二 反应与焓变的关系 放热反应 吸热反应 定 义 放出热量的化学反应吸收热量的化学反应 反应物具有的总能量大 反应物具有的总能量小 形 成 反应物具有的总能量大 反应物具有的总能量小 原 因 于生成物具有的总能量 于生成物具有的总能量 与化学 生成物分子成键释放的 生成物分子成键释放的 总能量大于反应物分子 总能量小于 大于 小于反应物分子 键强弱 总能量大于反应物分子 总能量小于反应物分子 的关系 断裂时吸收的总能量 断裂时吸收的总能量 表 示 △H>0 △H<0 见教材 见教材 图 示 见教材 见教材 实 例
化学反应与电能ppt课件

—— 一般为两种活泼性不同的金属
两极
(或一种为能导电的非金属)
一液 —— 电解质溶液或熔融电解质
一回路 —— 形成闭合回路 一反应 —— 能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
任务三:书写电极反应
Zn+CuSO4= ZnSO4+ Cu e- I
Zn
Cu
析出红色固体
CuSO4 溶液 负极( Zn): Zn-2e - = Zn2+.
导线、电流表、若干小烧杯
任务二:设计实验探究原电池的构成条件
第一组实验 改变电极材料
×
√
形成条件一: 电极:一般为两种活动性不同的金属
(或一种金属与一种能导电的非金属)
任务二:设计实验探究原电池的构成条件 可选择的实验用品: 锌片、铜片、石墨棒、无水乙醇、5%H2SO4溶液、
导线、电流表、若干小烧杯
燃料燃烧
蒸汽轮机
热能
发电机
机械能
电能
任务一:实验探究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
Zn Cu
稀H2SO4
Zn
Cu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稀H2SO4
Zn
Cu
稀H2SO4
锌片溶解, 表面有气泡产生 铜片表面没有气泡
Zn+2H+ = Zn2++H2↑ 铜与稀硫酸不反应
锌片溶解、 铜片表面有气泡
锌片溶解、 铜片表面有气泡 电流表指针偏转
Zn失去电子变成Zn2+ H+ 在铜片上得到电子 被还原成H2
讲练结合
4. 如图所示的装置,M为活动性顺序位于氢之前的金属,N为石墨棒,关 于此装置的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D )
A. N上有气体放出 B. M为负极,N为正极 C. 稀硫酸中SO42-移向M极 D. 导线中有电流通过,电流方向是由M到N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二册第六章 第一节 第2课时 化学反应与电能

课时把关练第一节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第2课时化学反应与电能1.下列各个装置中能构成原电池的是()A BC D2.某小组同学用锌片、铜片、导线、电流表、橙汁、烧杯等用品探究原电池的构成。
下列结论错误的是()A.原电池是将化学能转化成电能的装置B.原电池的负极发生氧化反应C.若图中a极为铜片、b极为锌片,a极上有气泡产生D.若图中a极为铜片、b极为锌片,电子由铜片通过橙汁流向锌片3.人造地球卫星用到的一种高能电池——银锌蓄电池,其电池的电极反应式为Zn+2OH--2e-ZnO+H2O,Ag2O+H2O+2e-2Ag+2OH-。
据此判断锌是()A.负极,并被氧化B.正极,并被还原C.负极,并被还原D.正极,并被氧化4.锌-空气电池(原理如图所示)适宜用作城市电动车的动力电源。
该电池放电时Zn转化为ZnO。
该电池工作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氧气在石墨电极上发生氧化反应B.该电池放电时OH-向Zn电极移动C.该电池的正极反应为Zn+H2O-2e-ZnO+2H+D.电池工作时,电子从石墨电极经电解质溶液流向Zn电极5.如图所示的四个原电池装置,其中结论正确的是()A.①中Mg作负极,电子流向:Mg→稀硫酸→AlB.②中Mg作负极,电极反应式:6H2O+6e-6OH-+3H2↑C.③中Cu作负极,电极反应式:Cu-2e-Cu2+D.④中Cu作正极,电极反应式:2H++2e-H2↑6.X、Y、Z、M、N代表五种金属,有以下反应:①Y与M用导线连接放入稀硫酸中,M上冒气泡;②M、N为电极,与N的盐溶液构成原电池,电子从M极流出,经过外电路,流入N极;③Z+2H2O(冷水)Z(OH)2+H2↑;④水溶液中,X+Y2+X2++Y。
则这五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A. Z>X>Y>M>NB. Z>Y>X>M>NC. Z>X>Y>N>MD. X>Y>M>N>Z7.某同学设计如图装置,在制取物质A的同时,还能提供电能,具有可行性的是()8.某原电池总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Fe3++Fe3Fe 2+,能实现该反应的原电池是()A.正极为Cu,负极为Fe,电解质溶液为FeCl3溶液B.正极为C,负极为Fe,电解质溶液为FeSO4溶液C.正极为Fe,负极为Zn,电解质溶液为Fe2(SO4)3溶液D.正极为Ag,负极为Cu,电解质溶液为CuSO4溶液9.某学生用如图所示装置研究原电池原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1)(2)(3)A.装置(3)中Zn棒增加质量与Cu棒减轻质量之比为65∶64B.装置(2)中如果两极上都有气体产生,则说明Zn棒不纯C.装置(1)中铜棒上没有气体产生D.当装置(2)与(3)中正极生成物的质量之比为1∶32时,Zn棒减轻的质量相等10.如图所示,杠杆AB两端分别挂有体积相同、质量相等的空心铜球和空心铁球,调节杠杆并使其在水中保持平衡,然后小心地向水槽中滴入浓CuSO4溶液,一段时间后,下列有关杠杆的偏向,判断正确的是(实验中,不考虑两球的浮力变化)()A.当杠杆为导体或绝缘体时,均为A端高B端低B.当杠杆为导体或绝缘体时,均为A端低B端高C.当杠杆为导体时,A端高B端低;当杠杆为绝缘体时,A端低B端高D.当杠杆为导体时,A端低B端高;当杠杆为绝缘体时,A端高B端低11.已知化学反应:a. AgNO3+NaCl AgCl↓+NaNO3b. 2AgNO3+Cu2Ag+Cu(NO3)2请回答下列问题。
高一化学人教版必修第二册6.1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第二课时课件

A. a极是负极
B. 供电时的总反应为 2H2 O2 2H2O
C. 电子由b极通过灯泡流向a极 D. 氢氧燃料电池是环保电池
课堂练习:4. 如图所示,将锌、铜通过导线相连,置于稀硫酸中。
(1)锌片上的现象是 锌片逐渐溶解 ,电极反应为 Zn - 2e Zn2 。 (2)铜片上的现象是铜片表面有气泡产生,电极反应为 2H 2e H2 。
(3)电子由 锌片 经导线流向 铜片 。 (4)若反应过程中有0.2 mol电子产生转移,则生成的氢气在标准状况下的体 积为 2.24L 。
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
第二课时 化学反应与电能
我们日常使用的电能主要来自火力发电。火力发电是通过化石燃料燃 烧时产生的氧化还原反应,使化学能转化为热能,加热水使之汽化为蒸汽 以推动蒸汽轮机,带动发电机发电。火力发电过程中,化学能经过一系列 能量转化过程,间接转化为电能。其中,燃烧(氧化还原反应)是关键。
电流表指针产生偏转 结论?
有电流产生,装置中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1. 原电池 (1)定义: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2)电极反应 电极材料 Zn Cu 电池总反应
小结:
电极反应式
电子转移
反应类型
Zn - 2e Zn电子
还原反应
Zn 2H Zn 2 H2
氢氧燃料电池
负极:氢气
正极:氧气
电解质溶液为硫酸(H2SO4)时电极反应为:
负极: H 2 - 2e 2H
正极: O2 4e 4H 2H 2O
电解质溶液为氢氧化钠(NaOH)溶液时电极反应为:
负极: H2 - 2e 2OH 2H2O 正极: O2 4e 2H 2O 4OH
5. 由A、B、C、D四种金属按下表中装置进行实验。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二册 6-1-2 第2课时 化学反应与电能 教学课件

常见的锌锰干电池的构造如图6-10所示。其中,石墨棒作正极,
氯化铵糊作电解质溶液,锌筒作负极。在使用过程中,电子由锌筒
(负极)流向石墨棒(正极),锌逐渐消耗,二氧化锰不断被还原, 电池电压逐渐降低,最后失效。这种电池放电之后不能充电(内
直接?
1、煤炭是非可再生资源,会造成能源危机 2、煤炭燃烧会产生污染性气体
3、经多次转换,能量损耗大,燃料的利用率低
第四页,共二十六页。
【实验探究】
【实验6-3】
(1) 将锌片和铜片插入盛有稀硫酸的烧杯中,观察 现象。
(2) 用导线连接锌片和铜片,观察、比较导线连 接前后的现象。
(3)如图6-6所示,用导线在锌片和铜片之间串联一
负极
失去电子的一极
氧化反应
活性强
正极
得到电子的一极
第九页,共二十六页。
还原反应
活性弱
一、原电池 4.工作原理:
负极
正极
氧化反应
还原反应
Zn-2e-=Zn2+
2H++2e-=H2↑
原电池总反应式: Zn+2H+===Zn2++H2↑;
第十页,共二十六页。
一、原电池
4.工作原理: 外电路:
负极
e→
正极
3、了解干电池、充电电池、燃料电池等发展中的化学电源的特点。
4、能正确书写简单化学电源的电极反应式。
核心素养
1、科学探究:认识构成原电池的条件及其原理,判断原电池的正负极。
2、创新意识:利用原电池原理能设计原电池。
3、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会分析物质化学变化中的能量变化与物质微观结构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泰州市第三高级中学化学选修4教学案 第一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 1 第一节 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第2课时)
【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教材P3~4,完成下列填空。 二、热化学方程式 1、定义:表明 方程式,叫做热化学方程式。 2、书写步骤: (1)写出 ; (2)标明各物质的 ; (3)注明反应的 (中学阶段可不特别注明); (4)写出△H的 并标明 ; (5)检查 是否对应。 (注意:①化学计量数只表示物质的量,而不表示分子数或原子数,因此可以为非整数。 ②化学计量数和反应热的数值可以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倍数) 例1: 教材P6 第3题
3、热化学方程式的意义:不仅表明了 ,也表明了 。 例2:热化学方程式C(s)+H2O(g) CO(g)+H2(g);△H=+131.3kJ/mol表示( ) A.碳和水反应吸收131.3kJ能量 B.1mol碳和1mol水反应生成一氧化碳和氢气并吸收131.3kJ热量 C.1mol固态碳和1mol水蒸气反应生成一氧化碳气体和氢气,并吸热131.3kJ D.1个固态碳原子和1分子水蒸气反应吸热131.1kJ 【小组合作探究】
书写热化学方程式的注意事项。 【师生合作互动】(大班学习交流)
1、交流书写热化学方程式的注意事项。 【变式训练1】: 25℃ (1.01×105)Pa下,4g CO在氧气中燃烧生成CO2,放出 9. 6kJ热量,写出CO燃烧的热化学反应方程式。 泰州市第三高级中学化学选修4教学案 第一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 2 【变式训练2】:甲烷是一种高效清洁的新能源,0.25mol甲烷完全燃烧生成液态水时放出222.5kJ热量,则下列热化学方程式中正确的是 ( ) A. 2CH4(g) + 4O2(g) == 2CO2(g) + 4H2O(l) ΔH= +890 kJ·mol-1 B. CH4(g) + 2O2(g) == CO2(g) +2H2O(l) ΔH= +890 kJ·mol-1 C. CH4(g) + 2O2(g) == CO2(g) +2H2O(l) ΔH= -890 kJ·mol-1 D. 2CH4(g) + 4O2(g) == 2CO2(g) + 4H2O(l) ΔH= -890 kJ·mol-1 2、热化学方程式的应用: 例3:已知C(s)+O2(g)=CO2(g);△H=-393.5KJ/mol H2(g)+1/2O2(g)=H2O(g);△H=-241.5KJ/mol 欲得到相同热量,需充分燃烧C和H2的质量比约为 ( ) A.12∶3.25 B.3.25∶12 C.1∶1 D.6∶1
例4:已知两个热化学方程式 2 H2(g)+O2(g)=2H2O(l);△H=-571.6KJ/mol C3H8(g)+5O2(g)=3CO2=4H2O;△H=-2220KJ/mol 实验测得H2和C3H8的混合气体共5mol,完全燃烧时放热3847KJ,则混合气体中H2和C3H8
的体积比是 ( )
A.1∶3 B.3∶1 C.1∶4 D.1∶1
【变式训练3】氢气(H2)、一氧化碳(CO)、辛烷(C8H18)、甲烷(CH4)的热化学方程式分别为: H2 (g) + 1/2O2(g) == H2O (l);△H = -285.8 KJ/mol CO(g) + 1/2O2(g) == CO2(g);△H = -283 KJ/mol C8H18 (l) + 25/2O2(g) == 8CO2(g) + 9H2O (l); △H = -5518 KJ/mol CH4 (g) + 2O2(g) == CO2(g) + 2H2O (l); △H = -890.3 KJ/mol 相同质量的H2、CO、C8H18、CH4完全燃烧时,放出热量最少的是( ) A.H2 (g) B.CO(g) C.C8H18 (l) D.CH4 (g) 泰州市第三高级中学化学选修4教学案 第一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 3 【当堂检测】
1.1g碳与适量水蒸气反应生成CO和H2,需吸收10.94kJ热量,此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 A.C + H2O == CO + H2 ΔH= +131.3 kJ·mol-1 B. C(s)+ H2O(g) == CO(g) + H2(g) ΔH= +10.94 kJ·mol-1 C. C(s)+ H2O(l) == CO(g) + H2(g) ΔH= +131.3 kJ·mol-1 D. C(s)+ H2O(g) == CO(g) + H2(g) ΔH= +131.3 kJ·mol-1 2.已知1g甲烷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液态水放出的热量为55.625kJ·g-1。下列热化学方程式中不正确的是( ) A.CH4(g)+2O2(g)=CO2(g)+2H2O(l);△H=-890kJ/mol
B.;△H=-445kJ/mol C. D.CH4(g)+2O2(g)=CO2(g)+2H2O(l);△H=-55.625kJ/mol 3.下列说法或表示方法中正确的是 A.由 C(金刚石)→C(石墨) ;ΔH = +1.9 kJ/mol 可知金刚石比石墨稳定 B.等质量的硫固体和硫蒸气分别完全燃烧,前者放出的热量多 C.常温下,2 g H2完全燃烧生成液态水,放出285.8 kJ热量,其热化学方程式为: 2H2(g) + O2(g) = 2H2O(l);ΔH = -285.8 kJ/mol D.热化学方程式中化学计量系数表示分子个数 4.已知:101 k Pa时1mol辛烷燃烧生成液态水时放出热量为5518 kJ;强酸和强碱在稀溶液中发生反应生成1molH2O时放出的热量为57.3 kJ,则下列热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 ① 2C8H18( l ) + 25O2(g) = 16CO2(g) + 18H2O(g);△H = -11 036 kJ · mol-1 ②2C8H18( l ) + 25O2(g) = 16CO2(g) + 18H2O(l);△H = -11 036 kJ· mol-1 ③ H+ + OH- = H2O;△H = -57.3 kJ · mol-1 ④ 2NaOH(aq) + H2SO4(aq) = Na2SO4(aq) +2 H2O( l );△H = -114.6 kJ · mol-1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只有② 5.已知充分燃烧ag乙炔气体时生成1mol二氧化碳气体和液态水,并放出热量bkJ,则乙炔燃泰州市第三高级中学化学选修4教学案 第一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 4 烧的热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
A 2C2H2(g)+5O2(g)=4CO2(g)+2H2O(l);ΔH=-2bkJ/mol B C2H2(g)+5/2O2(g)=2CO2(g)+ H2O(l);ΔH=2bkJ/mol C 2C2H2(g)+5O2(g)=4CO2(g)+2H2O(l);ΔH=-4bkJ/mol D 2C2H2(g)+5O2(g)=4CO2(g)+2H2O(l);ΔH=bkJ/mol 6.在一定条件下,当64gSO2气体被氧化成SO3气体时,共放出热量98.3KJ,已知SO2在此条件下转化率为80%,据此,下列热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 ) A.SO2(g)+1/202(g)SO3(g);△H=-98.3KJ·mol-1 B.2SO2(g)+O2(g)SO3(l);△H=-196.6KJ·mol-1 C.SO2(g)+1/2O2(g)SO3(g);△H=-78.64KJ·mol-1 D.2SO2(g)+O2(g)SO3(g);△H=+196.6KJ·mol-1
7.根据热化学方程式S(s)+O2(g)=SO2(g);△H=-297.23kJ·mol-1,分析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S(g)+O2(g)=SO2(g);|△H|>297.23 kJ·mol-1 B.S(g)+O2(g)=SO2(g);|△H|<297.23 kJ·mol-1 C.1molSO2(g)所具有的能量大于1molS(s)与1molO2(g)所具有的能量之和 D.1molSO2(g)所具有的能量小于1molS(s)与1molO2(g)所具有的能量之和 8.下列有关热化学方程式的叙述正确的是 A.2H2(g)+O2(g)2H2O(g);△H=+483.6kJ/mol B.已知C(石墨,s)C(金刚石,s);△H>0,则金刚石比石墨稳定 C.含20.0g NaOH的稀溶液与稀盐酸完全中和,放出28.7kJ的热量,则表示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NaOH(aq)+HCl(aq)NaCl(aq)+H2O(l);△H=-57.4kJ/mol (aq表示水溶液) D.己知2C(s)+2O2(g)=2CO2(g);△H1
2C(s)+O2(g)=2CO(g);△H2
则△H1>△H2
9.下列说法或表示法正确的是( )
A.等量的白磷蒸气和白磷固体分别完全燃烧,后者放出热量多 B.由C(石墨)→C(金刚石);ΔH = +1.19 kJ· mol—1可知,金刚石比石墨稳定 C.在稀溶液中:H+(aq)+OH-(aq)= H2O(l);ΔH=-57.3 kJ· mol—1,若将含0.5 mol H2SO4的浓硫酸与含1 mol NaOH的溶液混合,放出的热量大于57.3 k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