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南录后序文言文基础知识教师版
《指南录》后序文言知识积累

《指南录》后序文言知识积累一、作家作品文天祥是南宋大臣,杰出的民族英雄、文学家、诗人。
字履善,一字宋瑞,号文山。
《指南录后序》选自《文山先生全集》,《指南录》是取《扬子江》一诗中“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的句意命名。
二、文言实词1.通假字(1)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缙,也作搢,插的意思。
绅,腰带。
)(2)具.以北虚实告东西二阃(具,通“俱”。
作副词,全,都。
)(3)层见.错出(见,通“现”。
)2.古今异义(1)穷饿无聊..,追购又急古:没有依托今:单调,没有意义(2)初至北营,抗辞慷慨..古:十分激烈今:大方(3)为巡船所物色..古:搜寻今:寻找需要的人才或东西(4)以至..于永嘉古:表示时间、范围等的延伸,一直到今:表前述情况所达到的深度或结果(5)几彷徨..死古:走投无路今:犹豫不定,不知往哪里好(6)不复顾利害..古:个人的安危今:利益和害处;了不起3.一词多义(1)间得间奔真州(jiàn,名词,机会)中间力拉崩倒之声(jiàn,动词,夹杂)(2)靡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动词,倒下)天高地迥,号呼靡及(副词,无,不。
靡及,达不到)(3)如如扬州,过瓜洲杨子桥(动词,往.......去,到.......去)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表选择关系,或)(4)为将以有为也(作为,名词)为巡船所物色(被,介词)为一卷(编作,动词)(5)使会使辙交驰(使者,名词)使北营(出使,动词)使来者读之(让,动词)4.词类活用(1)名词作状语。
北虽貌.敬(表面上)/则直前.诟虏帅失信(上前)/予分.当引决(按名分)/草.行露.宿(在野草间,在露天里)/日.与北骑相出没(每天)(2)名词作动词。
道.海安、如皋(取道)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作序)三、文言虚词1.而(1)连词,表承接。
归而求国之策/死而死矣(2)连词,表转折。
而不在使者之目/而幸生也何所为2.以(1)连词,表修饰,相当于“而”。
《指南录后序》导学案(教师版)

《指南录后序》导学案(教师版)【学习目标】:1.了解序、跋等文学常识;2.学习并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及“为……所”表被动等句式。
3.体会作者用词灵活多样的特点及表达效果;4.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学习文天祥以死报国的爱国精神;5.理解本文在叙述中兼用论证、抒情的表达方式和作用。
【总课时】:2课时【知识链接】文天祥(1236~1283)南宋大臣,杰出的民族英雄、文学家、诗人。
字履善,又字宋瑞,号文山。
宋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县)人。
宋理宗祐宝四年(1256)考取进士第一名。
曾任湖南提刑,知赣州(现江西赣州市)。
德祐元年(1275),元军进迫宋都临安(今浙江杭州),文天祥应勤王诏,捐家产作军费,率义军万余人起兵抗元。
不久元军大举南下,驻军于皋亭山,文天祥以资政殿学士身份出使元军议和,被扣,后在北解途中逃脱,经海路转至福州,拥立端宗,图谋恢复,转战东南,终兵败被俘。
次年送至大都(北京)宁死不屈,从容就义。
时年仅46岁,遗有《文山先生全集》二十七卷。
《指南录》是文天祥自由出使北营到南返福州期间的诗作。
以《扬子江》诗中“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誓不休”之句命意,以表达作者心向南宋,冒死南归的一片丹心。
1.文天祥的几首诗:渡扬子江几日随风北海游,回从扬子大江头。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过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2.后人纪念文天祥的对联:(1)南宋状元宰相;西江孝子忠臣(2)正气贯人寰,河岳日星传万世;明禋崇庙观,丹心碧血照千秋(3)久要不忘平生之言,古谊若龟鉴,忠胆若铁石;敢问何为浩然正气,镇地为河岳,丽天为日星(4)热血腔中只有宋;孤忠岭外更无人3.关于“序”、“跋”序,又名“序言”“前言”“引言”,是放在著作正文之前的文章。
作者自己写的叫“自序”,内容多说明它的内容,写作缘由,经过,旨趣和特点;别人代写的序叫“代序”,内容多介绍和评论该书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指南录《指南录后序》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指南录后序》全文;(2)掌握文中的生僻字词及其含义;(3)了解文天祥的生平事迹及爱国精神。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2)学会通过分析词句,理解文章主旨;(3)学会与他人合作,共同探讨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弘扬民族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背诵《指南录后序》;(2)掌握文中的生僻字词及其含义;(3)了解文天祥的生平事迹及爱国精神。
2. 教学难点:(1)文言文的理解与翻译;(2)分析词句,把握文章主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介绍文天祥的生平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指南录后序》,遇到生僻字词自行查阅字典,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 课堂讲解:讲解文中生僻字词的含义,分析词句,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主旨。
4. 讨论交流: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文天祥爱国精神的理解,互相交流学习。
5. 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文天祥的爱国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四、课后作业:1. 背诵《指南录后序》;3. 预习下节课内容。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背诵《指南录后序》的情况;2. 学生对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提高程度;3. 学生对文天祥爱国精神的理解程度;4. 学生在讨论交流中的表现。
六、教学内容:1. 解读《指南录后序》的背景和创作动机,分析其历史意义。
2. 深入剖析文中重要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形象,理解其象征意义。
3. 通过对比分析,探讨《指南录后序》与其他相关作品的异同。
七、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指南录后序》的深层含义。
2. 利用案例分析法,分析文中的关键事件和人物形象。
3. 采用比较研究法,让学生通过对比来深入理解文本。
八、教学步骤:1. 回顾《指南录后序》的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文天祥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指南录后序《指南录后序》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指南录后序》教案学科领域:语文年级:八年级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并背诵《指南录后序》全文。
2. 掌握文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式。
3. 了解作者吴亮的身世和写作背景。
4. 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和感情。
5. 能够运用课文中的知识和技巧进行写作和表达。
教学重点:1. 《指南录后序》的文意理解和背诵。
2. 重要词汇和句式的学习和运用。
教学难点:1. 《指南录后序》的文意理解和背诵。
2. 课文中一些特殊句式的理解和运用。
二、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实践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全面掌握课文内容,提高语文素养。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含课文内容、重要词汇、句式、作者介绍等。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文具等。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PPT展示《指南录后序》的,引导学生关注课文。
2. 学生齐读课文,了解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二、作者介绍(10分钟)1. 教师通过PPT介绍作者吴亮的身世和写作背景。
2. 学生听讲并记录关键信息。
三、课文朗读与理解(2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表情。
2. 学生跟读,感受课文的语言魅力。
3. 教师提问,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五、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10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要知识点。
2. 学生记录课堂小结。
3. 教师布置作业:背诵课文,完成课后练习。
第二课时一、复习与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PPT展示课后练习题目,引导学生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学生回答问题,巩固知识点。
二、课文讲解与练习(20分钟)1. 教师针对课后练习题目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2. 学生听讲并记录关键信息。
3.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四、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10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要知识点。
指南录后序知识点整理

3、状语(介宾短语)后置 ①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②约以连兵大举 ③避哨(于)竹林中/出入(于)乱尸中 ④将请罪于君/请罪于母 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 4、宾语前置句 ①君亲其谓予何? ②予之生也幸,而幸生也何为?
) 4、(臣陵死有,余同僇“(凌自”余。为欺僇人)
侮)
臣死有余僇(僇,通“戮”。罪)
四、词性活用 A.名词作状语 1、北虽貌敬 2、予分当引决 3、草行露宿
(貌:表面上) (分:按名份)
4、•(日草与:北在骑相荒出野没里。露:在露天下。)
B.名词作动词
(日:每天)
1、道海安、如皋
指南录后序
注音:
缙绅( ) 纾祸( ) 觇北( )
翌日( ) 遽( )轻 羁縻 ( )
巡徼( ) 诟骂( )
毗陵( )
贵酋( ) 诣北( )
二阃( )
如皋( ) 渚洲( ) 愧怍( )
自刭( ) 彷徨( ) 檄下( )
天高地迥( ) 号呼靡及( )
望其旗靡
二、 重点实词积累
1、都督诸路军马
5、挟匕首以备不因为
选出对加横线的词解释错误的项( )⑦
①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一会儿)
②安得广厦千万间(量词,指房屋的间数)
③彼节者有间(间隙,空隙)
④遂与外人间隔(隔离)
⑤间以诗记所遭(间或)
⑤⑥谗从人郦山间下之,,道可芷谓阳穷矣间(行(离悄间悄)⑦地参,从与小路)
(后退)
B动词mǐ
)
天高地迥,号呼靡及
C形容词mí
(无,不。靡及:达不到)
众人皆以奢靡为荣
D副词mí
(奢侈)
徒靡弹药,无益吾事
(浪费)
八、句式
高中语文《指南录后序》字词句基础知识举要

《指南录后序》字词句基础知识举要一、间间,会意字,本写作“閒”,“间”是后起字。
“閒”金文作“”,从门月,门有缝隙,月光就照进来了。
“间”的本义是门的隙缝,读jiàn。
《史记·管晏列传》:“妻从门间而窥其夫。
”“门间”就是“门缝”,用的是本义。
引申为一般的“缝隙”,《疱丁解牛》“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句用这一引申义。
由“缝隙”又引申为“机会”、“空子”,本文“至京口,得间奔真州”句用这一引申义。
缝隙可以插入东西,故又引申为“参与”,《曹刿论战》“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句用这一引申义。
缝隙使两者不相连,故又引申为空间上的“间隔”和时间上的“间或”,本文“予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句用“间或”义。
由缝隙又引申为“嫌隙”,用作动词则为“挑拨离间”,《屈原列传》“谗人间之”句用这一引申义。
挑拨是在暗中进行的,故又引申为“悄悄地”、“偷偷地”,《陈涉起义》“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句用这一引申义。
从缝隙又引申为“抄近路”、“抄小路”,《鸿门宴》“沛公已去,间至军中”句用这一引申义。
以上诸义,都读jiàn。
门隙是在两扇门之间的,因而“间”又有“中间”之义,这个意思读jiān,本文“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北与寇往来其间”两句用此义。
二、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这句中“可”,“以”不是一个词,“可”是助动词,相当于“可以”,“以”是介词,“以口舌”是介宾短语作“动”的状语。
“可以口舌动”,意思是“可以用言辞打动”。
“草行露宿”之类三、本文中名词作状语的例子颇多,列举说明于下。
①予分当引决,然而隐忍以行。
——“分”,本分,作状语,表依据,按本分。
②草行露宿,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
——“草”、“露”作状语表处所,在草野里,在露天下。
“日”,时间名词作状语,每天。
③北虽貌敬,实则愤怒。
——“貌”,外表,表面,名词,作状语,表对人的态度,表面上。
指南录后序复习

颁奖词写法
1、大笔写意,点明人物事迹
2、纵身开掘,彰显人物精神
3、综合表达,事、理、情有机融合
4、言简意丰,自然流畅,富有音韵美
他感动苍天, 让他的惶恐和零丁 都融入了草木山川。他感动世人不 只因为他对故国故土故民的无限依 恋,还因为他知不可为而为之的矢 志不渝,毫不世俗和功利的不识时 务,以及视死如归的浩然气概。一 个忠臣孤子的泣血残红,谱写成一 首人间绝响的正气歌。
重点语句翻译
①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予羁 縻不得还,国事遂不可收拾。
不幸的是,吕师孟早就同我结怨,贾余庆又紧跟 着媚敌献计,于是我被拘留不能回国,国事就不 可收拾了。
②予分当引决,然而隐忍以行。昔人云:“将以 有为也”。
我按理应当自杀,然而仍然含恨忍辱地前去。正 如古人所说:“将要凭借这有所作为啊!”
余僇( lù )
号呼靡及(háo )( mǐ )
注意释义
士萃(cuì)于左丞相府 (萃:聚集) 北亦未敢遽(jù)轻吾国 (遽:匆忙,马上) 吕师孟构恶(è)于前 (坏事。构恶:做坏事。) 予羁(jī)縻(mí)不得还
(羁、縻:都有束住、系住的意思,文中是被拘留的意思。)
贾余庆等以祈请使诣(yì)北 (诣:到……去。) 天高地迥(jiǒng) (迥:远) 避渚(zhǔ)洲 (渚:水中小块陆地。洲:水中陆地,比渚大。)
• 素材积累
• 文天祥是南宋爱国政治家、民族英雄 、爱国诗人 。他以 自述抒怀的形式, 历数作者自己出使北营被扣及伺机脱 逃九死一生的艰险历程。文章气宇轩 昂,慷慨悲歌,气断声吞,扣人弦心 ,爱国之志,充满字里行间,舍生取 义的崇高品格跃然纸上。以此做以下 练习 :
素材 应用 实践
文笔提升
指南录后序《指南录后序》教案

指南录后序《指南录后序》教案第一章:教案简介1.1 课程背景《指南录后序》是南朝梁萧统《指南录》的后续作品,作者是明朝文学家、思想家王守仁。
本文以指南录为主题,通过讲述指南针的发明、演变及其在航海、探险、地理发现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展示了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辉煌成果。
1.2 教学目标1. 了解《指南录后序》的作者、背景及文本特点。
2. 掌握文本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式结构。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4. 增强学生对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认识和自豪感。
第二章:教学内容与步骤2.1 教学内容1. 文本阅读与分析2. 词句解析3. 主题讨论4. 写作技巧分析2.2 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介《指南录后序》的作者、背景及文本特点。
2. 学生自主阅读文本,理解大意。
3.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本结构,梳理文章思路。
4. 分组讨论,探讨文本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式结构。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本背景、词句含义、写作技巧等。
2. 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3. 案例分析法:分析文本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3.2 教学手段1. 多媒体课件:展示文本内容、图片、视频等。
2. 网络资源:查找相关资料,丰富教学内容。
3. 纸质教材:提供文本原文,方便学生阅读。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评价方式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思考深度。
3. 课后作业:检验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运用和拓展。
4.2 评价指标1. 知识掌握:学生对文本背景、词句、结构等方面的理解。
2. 技能运用:学生对文本分析、讨论、写作等技能的应用。
3. 思维发展:学生批判性思维、创新意识等方面的提升。
第五章:教学计划5.1 课时安排本章节共计4课时,每课时45分钟。
5.2 教学进度1. 第1课时:介绍《指南录后序》的作者、背景及文本特点,学生自主阅读文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品文档
.
《五人墓碑记》文言知识整理
1、通假字
其为时止有十有一月 (“止”通“只”,仅,不过,副词)
亦曷故哉? (“曷”通“何”,为什么,疑问代词)
2、古今异义
(1)吾社之行为士先者
古义:“行为”是“行”和“为”两个词的连用。
行:品行,名词;为,成为,动词。
今义: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在外面的活动。
(2)令五人者保其首领
古义:头颅。 今义:多指一个团体的领导
(3)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唯之私人
古义:,党羽,亲信,名词;
今义:指属于个人或以个人身份从事的,非公共的)
(4)颜色不少变
古义:脸色,名词; 今义:色彩
(5)非常之谋难于猝发
古义:非常,两词连用,不同寻常;
今义:程度副词,很,极。
3、词类活用
1、去今之墓而葬焉 (墓,修墓,名词作动词)
2、其疾病而死 (患病,名作动。)
精品文档
.
3、缇骑按剑而前 (走上前,名作动。)
4、买五人之脰而函之 (函,用木匣子装,用棺材收敛,名词作动词)
5、今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 (老:老死,形容词作动词)
6、安能屈豪杰之流 (屈,使……屈身,使……折服。使动用法)
7、不能容于远近 (远近,即近处和远处,形容词作名词)
8、人皆得以隶使之 (隶,名词作状语,像奴隶那样,当做奴仆。)
9、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
(明,表明;形作动。大,重大意义,形容词作名词)
10、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 (形容词用为名词,先导、表率)
11、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 (名词用如动词,伸张)
12、众不能堪,抶而仆之。 (仆,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倒下)
13、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抚,名词动用,出任……巡抚)
14、激昂大义,蹈死不顾 (激昂,形容词用如动词,激动振奋)
15、不敢复有株治 (株,动词用如名词,株连治罪的事情)
16、赠谥美显,荣于身后 (荣,名词的使动用法,使……荣耀)
17、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 (尽,副词用如动词,享尽)
4、一词多义
发: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 (拿出,支付)
非常之谋难于猝发 (发动,发难)
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 (头发)
安能屈豪杰之流……发其志士之悲哉?(抒发,慨叹)
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 (发送)
精品文档
.
当: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 (处在某个地方或时候。)
请于当道 (主持,掌管)
然五人之当刑也 (面临,面对)
道:死而湮没不足道者 (称道)
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 (路)
徒:慷慨得志之徒 (一类人)
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 (空,徒然)
行:吾社之行为士先者 (品行,德行)
敛赀财以送其行 (上路,行程)
其辱人贱行 (行为)
之: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 (取消句子独立性)
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 (的;代五人)
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 (结构助词,的)
吾社之行为士先者 (结构助词。的)
为之声义 (代周顺昌)
四海之大 (定语后置的标志)
佯狂不知所之者 (到)
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 (取消句子独立性)
以: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 (目的连词,来)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 (凭借……的身份)
于是乘其厉声以呵 (相当于而,表修饰)
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 (因为)
精品文档
.
而:其疾病而死 (表因果、承接关系)
缇骑按剑而前 (表修饰关系)
抶而仆之 (表承接关系)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表转折关系)
5、文言句式
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判断句)
安能屈豪杰之流……发其志士之悲哉?
(“安……哉?” 古汉语中表示反问的常用句式)
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 (用介词“于”表被动)
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 (介宾结构后置作状语)
激昂大义 (被动句)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定语后置)
不能容于远近 (被动句)
斯固百世之遇也 (判断句)
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 (介宾结构后置作状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