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京剧与日本歌舞伎的角色比较研究——以“男旦”和“女形”为中心

合集下载

浅析日本歌舞伎“隈取”与京剧“脸谱”

浅析日本歌舞伎“隈取”与京剧“脸谱”

浅析日本歌舞伎“隈取”与京剧“脸谱”作者:李斐吕俊梅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2年第07期摘要:日本歌舞伎的“隈取”与中国京剧的“脸谱”都是戏剧舞台上具有自己民族特性的戏剧表现艺术,二者既有相似又有不同,比较的意义在于了解对方特点的同时可以更进一步的认清自己。

关键词:歌舞伎;隈取;京剧;脸谱中图分类号:J82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0-0033-02在东方戏剧艺术中,日本的歌舞伎和中国的京剧分别作为最能代表本国民众艺术水准的戏剧,在东方戏剧舞台上散发着各自的魅力,而二者有一相似之处:为了表现出角色的性格特点和道德品质,把角色人物做为载体,通过显而易见的视觉符号向观众传播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这种视觉符号就是歌舞伎的“隈取”与京剧脸谱。

下面将从三个方面介绍两者的异同。

一、形成(一)“隈取”歌舞伎是日本四大古典艺能之一,四大古典“艺能”就是指“傀儡戏(伎乐)”、“能”、“人形净琉璃”、“歌舞伎”。

歌舞伎形成的最晚,所以其包容性也是最强的,吸收了其他三种艺能的优点,从而形成了自己的独特性质。

这是歌舞伎具有大众性的缘由,也是最能反映日本民族独特的性质和审美观。

“隈取”是指歌舞伎中用于特殊类型的人物的面部化妆的化妆术语。

具体画法很大的一个特点就是渲染:用水白粉底加红、蓝、褐等颜色渲染,或者用油性染料加以渲染。

“隈取”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面具。

而且事实上,歌舞伎以前的艺能也都可以称之为面具戏剧,“傀儡戏”、“舞乐”、“能”都使用面具。

歌舞伎,其自身革命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摆脱了面具的制约。

“隈取”基本上都是演员自行勾勒,这就像中国京剧演员自己画脸谱一样。

日本著名戏剧理论家郡司正胜先生,曾经说过日本歌舞伎“隈取”化妆的方法,是从中国戏曲“脸谱”的化妆手法启示而来的,我们姑且不去探讨这种说法的真实性。

发明日本“隈取”化装术的人,被认为是创造武戏的第一代市川团十郎(1660-1704年)。

简谈日本歌舞伎与中国文化艺术

简谈日本歌舞伎与中国文化艺术

简谈日本歌舞伎与中国文化艺术日本歌舞伎与中国文化艺术:一种深层的互动与共鸣日本歌舞伎,一种独具特色的表演艺术形式,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它集歌唱、舞蹈、戏剧、美术等多元素于一体,成为日本民族文化的瑰宝。

而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日本歌舞伎与中国文化艺术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日益频繁,体现出两者之间的密切和深刻影响。

歌舞伎的表演形式丰富多彩,以舞蹈为主,包括独舞、群舞等多种形式。

音乐方面,以传统日本乐器为主,如三味线、太鼓等,为舞蹈和戏剧表演增色添彩。

歌舞伎的服饰和道具也非常讲究,通过精致的工艺和华丽的色彩来营造出独特的艺术氛围。

日本歌舞伎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

歌舞伎的许多剧目都源自中国古典文学和故事,如《西游记》、《三国演义》等。

这些故事在日本被改编并以歌舞伎的形式呈现,成为中日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

歌舞伎中的审美观念也受到中国儒家文化的影响,注重和谐、端庄、优美的表现。

歌舞伎对现代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方面,歌舞伎的表演形式和技巧为现代戏剧、电影、音乐等艺术领域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例如,歌舞伎中的音乐与舞蹈结合的方式为现代音乐剧的发展提供了灵感。

另一方面,歌舞伎所蕴含的传统文化价值也对现代艺术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它提醒人们在追求艺术创新的同时,也要注重传承和发扬民族文化。

日本歌舞伎不仅是一种独特的表演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表达。

它以其独特的魅力,反映出日本民族文化的精髓,也展现出日本歌舞伎与中国文化艺术之间的密切。

这种不仅体现在表面的表演技巧和形式上,更深入到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的层面。

日本歌舞伎对现代艺术的影响也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这种文化交流的深远意义。

展望未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日本歌舞伎与中国文化艺术之间的交流必将更加频繁和深入。

我们可以期待,这种深层的互动不仅会为双方带来更多的文化收益,也会为全球文化艺术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让我们共同和珍视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为未来的文化艺术发展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创意。

日本歌舞伎“隈取”与京剧“脸谱”

日本歌舞伎“隈取”与京剧“脸谱”

浅析日本歌舞伎“隈取”与京剧“脸谱”摘要:日本歌舞伎的“隈取”与中国京剧的“脸谱”都是戏剧舞台上具有自己民族特性的戏剧表现艺术,二者既有相似又有不同,比较的意义在于了解对方特点的同时可以更进一步的认清自己。

关键词:歌舞伎;隈取;京剧;脸谱中图分类号:j82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0-0033-02在东方戏剧艺术中,日本的歌舞伎和中国的京剧分别作为最能代表本国民众艺术水准的戏剧,在东方戏剧舞台上散发着各自的魅力,而二者有一相似之处:为了表现出角色的性格特点和道德品质,把角色人物做为载体,通过显而易见的视觉符号向观众传播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这种视觉符号就是歌舞伎的“隈取”与京剧脸谱。

下面将从三个方面介绍两者的异同。

一、形成(一)“隈取”歌舞伎是日本四大古典艺能之一,四大古典“艺能”就是指“傀儡戏(伎乐)”、“能”、“人形净琉璃”、“歌舞伎”。

歌舞伎形成的最晚,所以其包容性也是最强的,吸收了其他三种艺能的优点,从而形成了自己的独特性质。

这是歌舞伎具有大众性的缘由,也是最能反映日本民族独特的性质和审美观。

“隈取”是指歌舞伎中用于特殊类型的人物的面部化妆的化妆术语。

具体画法很大的一个特点就是渲染:用水白粉底加红、蓝、褐等颜色渲染,或者用油性染料加以渲染。

“隈取”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面具。

而且事实上,歌舞伎以前的艺能也都可以称之为面具戏剧,“傀儡戏”、“舞乐”、“能”都使用面具。

歌舞伎,其自身革命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摆脱了面具的制约。

“隈取”基本上都是演员自行勾勒,这就像中国京剧演员自己画脸谱一样。

日本著名戏剧理论家郡司正胜先生,曾经说过日本歌舞伎“隈取”化妆的方法,是从中国戏曲“脸谱”的化妆手法启示而来的,我们姑且不去探讨这种说法的真实性。

发明日本“隈取”化装术的人,被认为是创造武戏的第一代市川团十郎(1660-1704年)。

他最初“隈取”的画法,是在扮演金太郎时,把整个面部涂成鲜红色,然后再用黑墨描画出两道浓眉。

摘要 在戏剧舞台上 中国的京剧与日本的歌舞伎这两种传统戏剧的舞台形式

摘要 在戏剧舞台上 中国的京剧与日本的歌舞伎这两种传统戏剧的舞台形式

摘要在戏剧舞台上中国的京剧与日本的歌舞伎这两种传统戏剧的舞台形式,及反映了亚洲文化共性的一面,又体现着各自文化的个性精髓。

通过比较其风格特征,从异同中寻找艺术发展的规律,是戏剧比较学的意义所在。

关键词:程式融合性花道受容性虚拟在亚洲国家的传统戏剧中,中国的京剧和日本的歌舞伎无论在表现形式上还是表现理念上都有十分相似之处。

本文就两种戏剧的艺术特征及舞台结构形式的差异谈谈浅见。

一,京剧与歌舞伎的艺术特征1.多种艺术要素的综合中国京剧是融诗,歌,舞。

剧于一体的综合舞台艺术。

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京剧博采昆。

汉。

徽等地方剧肿之长,吸取杂技,曲艺等多种艺术要素,形成了以唱,念、做。

打为表现手段来演故事,塑造人物形象的综合性舞台艺术形式。

被称为日本三大传统艺术形式之一的歌舞伎,它继承了能乐,狂言,人形净琉璃(文乐)的艺术之长,又融入民谣,曲艺杂耍的要素,使之成为音乐,舞,诗,剧的综合性舞台艺术。

这种兼容并蓄,博采众长的综合性表现形态,我认为首先是两方戏剧的特征,也是两者的相似之点。

我们说任何艺术作品都存在着可以观察到的结构形态,京剧与歌舞伎传统的结构表现形态的形成过程,我想应该把它们放在各自传统艺术文化的系统中去探讨,才能更好的解释它们之间的异同。

京剧虽然仅有二百多年的历史,但中国戏曲的形成却有上千年的历史,是中国几千年文化的积淀。

中国诗歌,音乐,舞蹈等艺术因素的综合现象,可追溯到中国的封建社会早期。

从艺术实践的角度来看,虽然那只是一种自发状态下的混合,但却体现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

如果说汉代的“角抵戏”是最初尝试用舞蹈来表现情节的话,唐代的“踏谣浪”,“参军戏”却证明了中国戏曲在雏形时已具备了歌,舞,言语(念)和动作(做)相结合的表现形式了。

到了宋元时期,随着都市商业经济的发展,勾栏瓦舍的兴起,为各种艺术因素相互间的交流,吸收、融合、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特别是说唱艺术的广泛流传,不仅为戏曲提供了大量的反映各阶层生活的内容,而且促使音乐,舞蹈,散说,武术杂技等手段相融合并迅速走向戏剧化、成熟化。

中国戏曲学院教师资料

中国戏曲学院教师资料

苏东花,女,中国戏曲学院表演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长期以来从事戏曲表导演创作实践和影视表导演教学实践工作,重点在戏曲表演教学创作研究、影视的创作实践、理论教学研究及中日韩亚洲戏剧比较学研究。

在日本十三年完成硕士、博士课程,同时潜心研究日本文化传统戏剧教育,先后在九州工业大学开设中国戏曲文化讲座,NHK中国汉语讲座节目,在日连续出版讲座杂志及光盘。

所授课程:角色创作论文著作:论文:1、《中国京剧与日本歌舞伎表演研究》2、《中国京剧与日本歌舞伎的比较研究》3、《梅兰芳戏曲电影创作简论》4、《中国京剧男旦与歌舞伎女形艺术比较研究》5、《日本传统戏剧——歌舞伎艺术》6、《日本戏剧——宝塚》7、《梅兰芳在东瀛》8、《宋长荣的荀派艺术风格》著作:1、在国内外先后完成共著《艺术赏析词典》(戏曲词条部分)2、教材《戏曲影视导演基础》(学院重点课程)主要荣誉:1、中国戏曲学院“三育人”优秀2、北京市骨干教师3、电视连续剧《海灯法师》女主演四川电视台获大众影视百花奖女助演提名4、电视连续剧《小镇往事》主演安徽电视台获华东六省市银燕奖张晶,女,1968年生,国家一级演员,教授,中国戏曲学院京剧系教师。

第二届中国戏曲学院优秀青年京剧演员研究生。

系院级重点课程“主修剧目——青衣花衫”主要负责人;参与北京市级精品课程“主修剧目”的申报工作,任青衣花衫行当主讲教师。

并曾于2001年6月随梅兰芳京剧团前往俄罗斯讲学,是我国申办奥运会的重要的文化交流活动。

主要代表剧目: 《霸王别姬》、《贵妃醉酒》、《黛玉葬花》、《女起解》、《玉堂春》、《红鬃烈马》、《大保国》、《凤还巢》、《西施》、《洛神》、《祭塔》、《宇宙锋》、《穆桂英挂帅》、《生死恨》、《四郎探母》等。

所授课程:京剧表演研究方向:京剧青衣花衫行当教学论文著作:1、《浅析梅兰芳先生的三出“红楼戏”》(2006年04期)等数篇学术论文。

2、《谈京剧舞台上的萧太后》(2006年02期)3、《从台前到幕后》(2003年03期)4、在核心期刊《戏曲艺术》上发表《浅析梅兰芳先生<霸王别姬>》(2003年01期)科研项目:1、多次参与京剧表演专业招生及计划制定工作。

日本歌舞伎和中国京剧

日本歌舞伎和中国京剧

日本歌舞伎与中国京剧摘要:日本的歌舞伎和中国的京剧是人类文化的宝库,可以说集合了各种艺术的精华。

歌舞伎和京剧可以集中的体现民族的文化素养,具有数百年的历史。

正因为歌舞伎和京剧随着社会的经济、政治、军事、文化、道德等各个要素的变化而兴衰,所以可以说真实的记载了历史。

本文通过对歌舞伎和京剧的研究,不仅可以使我们青年学生对中日两国的传统文化有更深的了解,对两国历史文化的研究也有帮助。

关键词:歌舞伎,京剧,程式性,女形,艺术,渊源要旨:日本の歌舞伎と中国の京劇は人類文化の宝庫で、各種類の芸術の精華の集まったところと言える。

歌舞伎と京劇は集中的に民族の文化素養を体現できる.数百年ほどの長い歴史を持っている。

歌舞伎と京劇は社会の経済、政治、軍事、文化、道徳など諸要素の変化につれて盛衰していたからこそ、歴史のもっとも真実で生き生きとしている記載ともいえる。

したがって、この論文は歌舞伎と京劇の研究を通して、我々青年学生は中日両国の伝統的な文化をもっと深く了解できるうえに、両国の歴史文化を研究することに役立てる。

キーワード:歌舞伎;京劇;程式性;女形;芸術;淵源1.はじめに日本の歌舞伎と中国の京劇は伝統的な東方文化から生まれ、そして、発達してきた。

また、中日中日両国の友好往来の歴史は「源遠流れは長し」であって、両国戯曲も千年以上の相互交流と影響の歴史を持っている。

したがって、京劇と歌舞伎の間には似ているところもあるし、違うところも存在している。

本文は歌舞伎と京劇を概論的に説明して、ふたつの劇種の歴史淵源と表現形式を分析することを通して、皆さんに中日伝統的な文化の粋をもっとはっきりに了解させられるように書かれた。

2.歌舞伎と京劇について2.1歌舞伎について歌舞伎は日本人のとっておごりとしての伝統的な芝居である。

日本の一番っ代表的な芸術の粋である。

江戸時代の初期から生み出された。

今まで400年の歴史を持っている。

歌舞伎はいつも目新しくて、ユーニク与表現方法と達者与演技で観客を引きつける。

中国傩戏与日本能剧的比较文学研究视角

中国傩戏与日本能剧的比较文学研究视角

中国傩戏与日本能剧的比较文学研究视角中国傩戏与日本能剧是两种传统艺术形式,在中国和日本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本文将从比较文学研究的视角探讨中国傩戏与日本能剧的异同点。

中国傩戏和日本能剧在表现形式上存在明显的区别。

中国傩戏是一种民间表演形式,主要以人物扮演和舞蹈为主要手段,通过扮演各种神灵鬼怪的形象来进行故事表达。

而日本能剧则是一种歌舞伎形式的戏剧演出,演员在舞台上通过唱、舞、念和打击乐等多种手法来表达情感和戏剧冲突。

中国傩戏和日本能剧在文化内涵上也存在差异。

中国傩戏有着深厚的宗教信仰背景,往往以信仰和祭祀为主题,通过神灵的扮演和庙会的举办来表达人们对神灵的敬畏和敬仰之情。

而日本能剧则更注重对日本传统文化和历史传统的再现,通过舞台表演来诠释武士精神、家族荣誉等日本文化特征。

中国傩戏和日本能剧在音乐和服装上也存在一些区别。

中国傩戏往往伴随着特定的民间乐器演奏,如锣鼓和笙箫等,音乐热烈、欢快,既有威武之感又有欢乐之情。

而日本能剧则有独特的音乐体系,如雅乐和种谱等,音乐稳重、内敛,更加注重细腻和情感的表达。

在服装方面,中国傩戏常常采用特殊的头面具和华丽的戏服,以突出角色的神性和特殊性。

而日本能剧的服装则更加注重流线型和简约美,以表达武士的威严和品格。

中国傩戏和日本能剧在传承方式上也有所不同。

中国傩戏通常由民间团体或家族传承,以师徒口传心授的方式进行,传承的内容和方式非常丰富多样。

而日本能剧则由专业的剧团或座主负责传承,通常通过招收学徒和举办专业培训班等方式进行,传承的内容和方式相对固定和规范。

中国傩戏和日本能剧是两种具有独特魅力和文化内涵的传统艺术形式。

虽然它们在表现形式、文化内涵、音乐服装和传承方式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但都体现了东方文化的特点和价值观。

通过比较研究这两种艺术形式,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日文化的异同,促进文化交流和相互学习。

歌舞伎和京剧比较

歌舞伎和京剧比较
—3—
二十世紀の歌舞伎の舞台で、「西太后」、「出世太閣記」などいろいろな中国の芝居は改編されて、歌舞伎のて、いろいろな合作している過程の中で、出演風格、服装化粧、表演技巧、舞台背景という方面で、歌舞伎は中国の芝居の表現方法を吸収した。
―京劇の歴史―
日本には歌舞伎があるが、中国には京劇がある。京劇と歌舞伎は中日両国の伝統的な芸術である。
「東方のオペラ」と言われる京劇は、中国文化の一つで、北京で生まれたことからその名が付いた。
京劇には200年あまりの歴史がある。その由来はいくつかの古来の地方劇に遡り、中でも、十八世紀に流行していた中国南方の地方劇「徽班」の影響が大きい。1790年、最初の徽班が上京し、皇帝の誕生慶賀公演に参加した後、いくつもの徽班が相次いで上京した。徽班はほかの芝居の演目や表現方法を吸収するのに長けていた。当時から北京には数多くの地方劇が集まっていたため、上京した徽班は、他の地方劇を積極的に取り入れ、その芸術性を著しく向上させた。その後、十九世紀から二十世紀初め、数十年をかけて京劇が形成され、中国最大の演劇文化となった。
京劇の役柄は主に生(男性)、旦(女性)、浄(男性)、丑(男性も女性も兼ねる)の四つに大別される。このほか、脇役の役柄もある。
歌舞伎は役者の分類、典型化、人間性、年齢、論理的性格を基準として行われる。性別によるものとは、男と女である。年齢別によるものには、成人と未成人、老人と若者という二つの尺度がある。論理的性格によるものとは、善の立場に立つものと悪の立場に立つもの。その結果、六種の役柄が成立した。立役、女方、若衆方、新仁方、適役、花車方、それに、粗忽者や阿呆を演じ、もっぱら観衆を笑わせる役をつとめる道化を加えた七種の役柄をもって基本とす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 恰如 其分 地展 示 了杨贵 妃 的妩媚 ,也展 现 了演 员 的演
女 角 融 入 自身 。
京 剧演 员要 求掌 握“ 唱念 做打 ” 四项基 本技 能 。男 旦 尤 其擅 长 “ 唱” , 通过 演员 的 唱法 , 声腔 和发 声 的不 同来 展
现 各 自的 风 格 和 特 征 。 例如 , “ 梅派” 的 唱 腔 是 在 中 文 音 节 的基础 上创 立 的 , 重视“ 字” 的表现 力 。 强化 “ 字” 的 音 乐 性
不 单 是 男 扮 女装 , 为 了看 起 来 比女人 还 女 人 . 需 要 用 心
这样歌、 舞、 演、 剧 浑 然一 体 的歌 舞 伎形 态 。到 了元 禄 时 期 ,以坂 田藤 十郎为 首 的年轻 男演员 成 为歌 舞伎 的主 要
演员 , 女 形 的表 演形 态逐 渐成 熟起 来 。 由此 可 知 ,二 者 的形 成和 发展与 当时的背 景 以及 社 会 发展 状 态密 不可分 。相 对而 言 , 女形 的历 史会 更短 些 。 男旦虽 有着 较 长 的历 史 , 但从 女 演员被 禁止 上 台之后 , 才 渐 渐迎 来 了全盛 时期 。
中 国 的京 剧 与 日本 的歌 舞 伎 是 两 国最 具 代 表 性 的 传 统戏 剧 。本 文从 角色 角度 选取 二者 最具代 表 性 的角色 “ 男旦 ” 和“ 女形 ” 进 行研 究 。京剧 的男旦 和歌 舞伎 的女形 都 是 男扮 女 装来 出演 女性 角 色 ,二者 有 相 当 的可 比性 。 笔者从历史渊源 , 表演 技 法 , 审 美 以 及 现状 等 方 面 来 比 较, 分 析 二 者 现 阶段 发 展 所 面 临 的 问题 , 进 而探 寻 京 剧 和 歌舞 伎未 来 的发展 道路 。

三、 男 旦和 女形 发展 史的 比较
中国的男 旦有 着悠 久 的历史 。秦汉 时代 就 有巫 觋文 化 。至魏, 出现 了由男 子扮 为女子 的 《 辽东 妖妇 》 。到 了隋 唐, 像《 踏 谣娘 》 等 由男 扮 女装 的戏剧 逐 渐增 多 。发 展 到 明清 , 随 着 中 央集 权 的强 化 , 封 建礼 仪 和道 德 也 变 得 越 来越严格 , 男女 混 合 表 演 被 一 律禁 止 , 从 而 女 演 员 变 得
二、 男 旦 和 女 形 定 义 的 比 较
据 文献 记载 ,歌舞 伎 的始 祖是 阿 国 .此女 子 天生 丽 质, 能歌 善舞 。早期 的歌 舞伎 只有 简单 的故 事情 节 。 伴 有 宗 教 色彩 的舞 蹈 , 演员 则是 女扮 男装 。也就 是说 , 在歌 舞 伎 诞生 初期 是 没有女 形 的 。1 6 2 9年 幕府 政府 因女 演员 败
山东 农 业 工 程 学 院学 报
2 0 1 4正
第3 1卷
第 1 期
中国京剧与 日本歌舞伎的角色比较研究
以“ 男旦 ”和 “ 女形 ” 为 中心
樊 天
( 福 州外 语 外 贸学 院 外 国语 学 院 ; 福建 福 州 3 5 0 0 0 0 )

要: 作 为 中 国和 日本 最具 代 表 性 的 传 统 戏 剧 , 京剧 和 歌 舞伎 有 着 异 曲 同工 之 妙 , 但 又显 现 出 不 同 的 文化 感 觉 。
正 是 它的特 点 之一 。 为 了使 演 出感 同身受 。 角色 的动作 姿 态 都是 配合 舞 台的基 准而 设置 , 要 恰 如时机 地展 现 。 比如 《 贵妃 醉酒 》 中有 三次 “ 卧鱼 ” 的动 作 。盛装 妆扮 的杨 贵 妃

弯腰 , 装 饰 的铃铛 就 发出声 响 , 动作 十分 优美 。这一 动
坏 风气 而禁 止 女演员 登 台 ,从 而 出现 了男 扮 女装 的男 演 员。 观众 注 目的焦 点也 从外 表转 为演 技 , 这就 形成 了现 今
男 旦是 指在 中 国京 剧 中出演 女性 角 色的男 演员 男
旦身着女装 , 所 以看 上 去 像 女 性 , 他 们 在 理 解 女 角 情 绪 的基 础 上进 行 出演 。但 不 管如 何 投入 角 色 . 男 旦在 一 定 层 面上 , 都 保 持 着 与所 饰 女 角 心 理 上 的距 离 。 不 忘 自己 的男性 本色 。不过 从 审美上 , 可 以说是融 为一 体 。 女形 是 指在歌 舞伎 中模 仿女 人形 态 的男演 员 。女形
四、 男 旦 和 女 形 演 技 的 比 较
去感受, 全 身 心融 人 。 因此 , 对 于 出演 女 形 的男 演 员 , 能
否 从心 理上 真正 接受 女性 角色 , 是 非常 重要 的 。 从 以上定 义来 看 , 二 者在 “ 男扮 女 装 ” 这 点 上是 相 同 的, 但是 , 不 同在 于 二者 心 理上 的 区别 , 即男 旦 与所 饰 演 的女 角保 持着 心 理 上 的距 离 , 而 女形 则 完 全把 所 出演 的
中 圈 分 类号 : J 8 0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 编 号 : 2 0 9 5 — 7 3 2 7 ( 2 0 1 4 ) 一 叭一 0 1 5 4 — 0 2



越 来越 少 。从清 朝乾 隆 5 5年 开始 到 同治 、 光绪 年 间迎 来 了京剧 的繁荣 时代 。代替 女演 员 的男旦 也 随着京 剧 的繁 荣 一 同兴盛 。 可 以说 , 男旦 的黄金 时期 和京剧 的全 盛期 是 同一个 时期 。
本 文 从 二 者 的 角 色入 手 , 以 同样 是 通 过 男扮 女 装 来扮 演 女 性 角 色“ 男旦 ” 和“ - k -  ̄ 5 ’ ’ 为中心, 从发展史、 演 员 的 演技 、
美学 思 想 以及 现 状 等 角度 出发 , 探 寻京 剧 和 歌 舞 伎 未 来 的发 展 道 路 。 关键词 : 男旦 ; 女形 ; 角色; 美学 思 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