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届现代数学和力学学术会议第三轮通知
叶铭汉先生与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王垂林)-叶铭汉先生与

这是一门边缘学科,在支持力度不足的情况下, 得到了叶先生的大力支持。在叶先生的支持下, 该全国系列会议从2006年开始,每隔一年在中 心召开一次。 会议的召开,对展示灰色系统理论的最新研究 进展,促进灰色系统研究的交流与合作,进一 步巩固我国在灰色系统理论研究中的领先地位, 起了积极的作用。
担任加速器学校校长,培养上海光源人才
陈丽萍 陈永忠 戴志敏 龚培荣 谷 鸣 顾 强 郭春龙 何建华 林国强 刘桂民 缪海峰 王纳秀 肖体乔 余笑寒 周巧根 朱卫华 李亚红
女 男 男 男 男 男 男 男 男 男 男 男 男 男 男 男 女
本 科 真空组骨干 助 工 硕 士 束流测量组骨干 副 研 博 士 副 研 硕 士 高 工 本 科 本 科 助 工 硕 士 副 研 博 士 工程师 大 专 副 研 博 士 助 工 本 科 助 研 本 科 博士后 博 士 博 士 博 士 高 工 硕 士 高 工 大 专 工程储存环负责人,副所长 光束线控制组副组长 电源部副主任,注入引出系统负责人 增强器高频系统负责人 电源组骨干 光束线实验部主任 直线加速器电子枪负责人 加速器物理组组长 控制组骨干 光束线光学组副组长 光束线工程部主任 光束线实验部副主任 加速器机械部副主任 光束线工艺组组长 所(光源)工程办主任
主持举办各种学术研讨会、暑期学校
研讨会的内容包括:高能物理、天体物理和宇宙学、核 物理、相对论重离子物理、凝聚态物理、超导物理、强关联 体系、纳米科学、加速器物理、数学物理、非线性科学、计 算物理、复杂性科学、环境科学,以及与物理学科相关的各 交叉学术领域。 中心的学术活动提供了一个学术交流的平台,增进了国 内各科研单位,各相关交叉学科,以及与国外科研单位间的 交流合作,促进了新兴和交叉学科的发展,特别为青年科研 人员提供了学习和交流的机会。
2002年北京国际数学家大会(ICM 2002 北京)

2002年北京国际数学家大会(ICM 2002 北京)一 ICM2002 我国做45分钟报告的数学家第24 届国际数学家大会于2002 年8 月20 日至28 日在北京举行,有101 个国家和地区的4270 余名数学家参加了会议,其中1%来自澳洲,3%来自非洲,56%来自亚洲,16%来自美洲,24%来自欧洲。
ICM2002大会其间,马宁(Y.Manin)领导的程序委员会以及19个国际专家组选出20个大会报告和174凡已注张贴了陈景润、北京12二个城市以ICM2002是21世纪的首次国际数学家大会,组织委员会对于公众项目给予了相当的关注,为了加强数学与社会的联系,认为激发公众对现代数学的关注和兴趣非常重要。
基于这样的考虑,组织委员会安排了趣味性的公众报告和一些特别活动。
邀请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纳什教授、纽约大学的Poovey 教授、着名量子宇宙学家霍金和首届中国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本届大会主席吴文俊院士等中外着名数学家,以数学的作用和其他科学乃至对社会的影响为题作公众科普报告。
大会期间,开展了少年数学论坛和2002年国际数学家大会中学生数学夏令营这两项活动,目的在于激发青年一代对数学的热情。
三 ICM2002 会议组织ICM2002组织委员会主席是中国数学会理事长马志明,他在大会上报告ICM2002的筹备工作与大会的有关情况。
自从1998年在德国德累斯顿的国际数学联盟第十三次全体大会上北京当选为2002年国际数学家大会的举办地以来,中国数学界就在开始筹备大会。
第一步工作是在柏林大会后于1998年成立了组织委员会。
包括来自台湾、香港及海内外的中国数学家代表组成的组织委员会,与国际数学联盟执委会密切合作,确保了大会筹备工作顺利有效地进行。
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的筹备是一次国际合作的成功典范。
第23届的组织委员会主席-德国的格罗特施先生组织柏林大会的经验给了很大的帮助。
ICM2002大会的筹备工作得到了中国社会各界和政府的广泛支持。
2002年北京国际数学家大会

2002年北京国际数学家大会(ICM 2002 北京)一 ICM2002 我国做45分钟报告的数学家第24 届国际数学家大会于2002 年8 月20 日至28 日在北京举行,有101 个国家和地区的4270 余名数学家参加了会议,其中1%来自澳洲,3%来自非洲,56%来自亚洲,16%来自美洲,24%来自欧洲。
ICM2002大会其间,马宁()领导的程序委员会以及19个国际专家组选出20个大会报告和174个特邀报告,代表了近期数学科学领域中的前沿成果与重大发展。
菲尔兹奖和奈瓦林纳奖获得者的报告无疑将是大会学术活动中最精彩的部分。
作1小时大会报告的20 名国际知名数学家来自美国、法国、英国、日本、意大利、丹麦、俄罗斯等国,他们的报告代表了当今国际数学发展的最高水平。
ICM2002大会45分钟分组报告共有逻辑、代数、拓扑、数论等19 个学科组,学术交流内容涵盖十分广泛,有174名学者在各学科组作了邀请报告。
此外,为了充分利用这个4年一次的难得的大聚会,大会提供一切可能的学术交流条件。
凡已注册登记者均可报名作15分钟的专题报告,大会予以安排。
1114人作了15 分钟的小组分组报告,张贴了93 篇墙报,报告(含张贴墙报者)总人数超过1400 人。
在往届国际数学家大会上,我国大陆被邀请作45分钟报告的数学家有华罗庚、吴文俊、陈景润、冯康、张恭庆、马志明等。
陈省身、丘成桐等华人数学家曾被邀请作1小时大会报告。
ICM2002大会有3名华裔数学家作1 小时大会报告,他们分别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北京大学“长江学者”田刚,华人数学家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肖荫堂和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张圣容,有12位我国大陆数学家作45分钟邀请报告,他们分别是:丁伟岳、王诗宬、龙以明、曲安京、严加安、张伟平、陈木法、周向宇、洪家兴、郭雷、萧树铁和葛力明,ICM2002会议是历史上华人数学家作大会报告和邀请报告人数最多的一次大会。
二 ICM2002 卫星会议、公众报告情况ICM2002举行了46 个卫星会议,为大会增添了风光。
重庆大学研究生申请硕士、博士学位发表学术论文的规定

重大校[2005]40号关于印发《重庆大学生研究生申请硕士、博士学位发表学术论文的规定(试行稿)》的通知各学院及有关单位:为了在研究生中形成良好的学术研究氛围,进一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结合学校实际情况,特制定《重庆大学生研究生申请硕士、博士学位发表学术论文的规定(试行稿)》。
该规定经校学位评定委员会第六届十九次会议最后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各学院应将本《规定》通知全体导师和研究生。
重庆大学二00五年一月二十日重庆大学研究生申请硕士、博士学位发表学术论文的规定(试行稿)为了在研究生中形成良好的学术研究氛围,进一步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科学、客观、全面地评价申请学位者的科研水平和创新成果,经校学位评定委员会第六届十九次会议审定,对研究生申请硕士、博士学位发表学术论文的要求制定了如下的新标准:一、研究生申请硕士学位硕士研究生在申请学位论文答辩前应在正式出版的相关学科学术刊物或正式出版的国际、国内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发表或录用与本学科相关的学术论文一篇以上(含一篇),硕士生应为第一、二作者(第一作者应为导师),且以重庆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
二、研究生申请博士学位各学科研究生申请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前应按下表相关要求发表学术论文。
理工科学科经济管理学科建筑学学科人文社科学科注:校学位评定委员会认定的高水平期刊是指在《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学科分类的各学科中,按引用频次和影响因子综合考虑,从排名靠前的期刊中确定的学术刊物。
具体刊物见附录。
1、在正式出版的学术期刊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如被SCI、EI收录(由校科研处认定),视为发表了“标淮二”要求的学术论文一篇。
2、在境外国际会议上发表的学术论文,或在境内国际会议上发表且被SCI、EI收录(由校科研处认定)的学术论文视为CSCD、CSSCI刊源期刊论文或校学位评定委员会认定的重要期刊目录所列期刊论文。
鼓励博士生积极参加国际学术交流,但在正式出版的同一次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发表的学术论文,至多按一篇计。
参考文献引用网页的格式

参考文献引用网页的格式规范的参考文献格式一、参考文献的类型参考文献(即引文出处)的类型以单字母方式标识,具体如下: M——专著 C——论文集 N——报纸文章 J——期刊文章 D——学位论文 R——报告 S——标准 P——专利 A——文章对于不属于上述的文献类型,采用字母“Z”标识。
常用的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识:[DB/OL]——联机网上数据(database online) [DB/MT]——磁带数据库(database on magnetic tape) [M/CD]——光盘图书(monograph on CDROM) [CP/DK]——磁盘软件(puter program on disk) [J/OL]——网上期刊(serial online) [EB/OL]——网上电子公告(electronic bulletin board online) 对于英文参考文献,还应注意以下两点:①姓名采用“姓在前名在后”原则,具体格式是:姓,名字的首字母. 如: Malcolm Richard Cowley 应为:Cowley, M.R.,如果有两位,第一位方式不变,&之后第二位名字的首字母放在前面,姓放在后面,如:Frank Norris 与Irving Gordon应为:Norris, F. &I.Gordon.;②书名、报刊名使用斜体字,如:Mastering English Literature,English Weekly。
二、参考文献的格式及举例 1.期刊类【格式】[序号].篇名[J].刊名,出版年份,卷号(期号):起止页码. 【举例】 [1] 周融,任志国,杨尚雷,厉星星.对新形势下毕业设计管理工作的思考与实践[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3(6):107-109. [2] 夏鲁惠.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教学情况调研报告[J].高等理科教育,2004(1):46-52. [3] Heider, E.R.& D.C.Oliver. The structure of color space in naming and memory of two languages [J].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1999, (3): 62 – 67. 2.专著类【格式】[序号].书名[M].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份:起止页码. 【举例】 [4] 刘国钧,王连成.图书馆史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79:15-18,31. [5] Gill, R. Mastering English Literature [M]. London: Macmillan, 1985: 42-45. 3.报纸类【格式】[序号].篇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 【举例】 [6] 李大伦.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性[N]. 光明日报,1998-12-27(3). [7] French, W. Between Silences: AVoice from China[N]. Atlantic Weekly, 1987-8-15(33). 4.论文集【格式】[序号].篇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份:起始页码. 【举例】 [8] 伍蠡甫.西方文论选[C].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12-17. [9] Spivak,G. “Can the Subaltern Speak?”[A]. In C.Nelson & L.Grossberg(eds.). Victory in Limbo: Imigism [C]. Urbana: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1988, pp.271-313. [10] Almarza, G.G. Student foreign language teacher’s knowledge growth [A]. In D.Freeman and J.C.Richards (eds.). Teacher Learning in Language Teaching [C].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6. pp.50-78.5.学位论文【格式】[序号].篇名[D].出版地:保存者,出版年份:起始页码. 【举例】 [11] 张筑生.微分半动力系统的不变集[D].北京:北京大学数学系数学研究所, 1983:1-7. 6.研究报告【格式】[序号].篇名[R].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份:起始页码. 【举例】 [12] 冯西桥.核反应堆压力管道与压力容器的LBB分析[R].北京:清华大学核能技术设计研究院, 1997:9-10. 7.专利【格式】[序号]专利所有者.题名[P].国别:专利号,发布日期. 【举例】 [13] 姜锡洲.一种温热外敷药制备方案[P].中国专利:, 1989–07–26.8.标准【格式】[序号]标准编号,标准名称[S]. 【举例】[14] GB/T 16159—1996, 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 [S]. 9.条例【格式】[序号]颁布单位.条例名称.发布日期【举例】 [15]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委员会.科学技术期刊管理办法[Z].1991—06—05 10.电子文献【格式】[序号]主要责任者.电子文献题名.电子文献出处[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识].或可获得地址,发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 【举例】[16] 王明亮.关于中国学术期刊标准化数据库系统工程的进展[EB/OL].http: //–2.html, 1998–08–16/1998–10–04.[17] 万锦.中国大学学报论文文摘(1983–1993).英文版[DB/CD]. 北京: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6. 11.各种未定义类型的文献【格式】[序号] 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Z].出版地:出版者, 出版年. 三、注释注释是对论文正文中某一特定内容的进一步解释或补充说明。
东北大学博士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量化标准

东北大学博士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量化标准东北大学研究生院二0一一年六月关于对博士生发表学术论文量化标准修订的说明博士研究生在读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的质量是研究生培养质量和学位授予质量的重要标志之一。
根据东北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九届一次会议精神,决定以一级学科为单位修订博士研究生在读期间发表学术论文量化标准。
学院、学科点结合相关学科发展的新趋势和有关刊物、国际学术会议的规格水平,本着质量为重的原则,认真研究、确定了我校博士研究生在读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的量化标准。
请有关学院、博士学位授权点和博士生指导教师依据该标准鼓励博士生在高水平的学术期刊上发表文章,从而不断提高博士生培养质量。
该量化标准从2012年10月及以后申请学位的博士生开始实施。
哲学学科1. 重点认定刊物凡被SCI、EI、ISTP 、SSCI、A&HCI检索的学术论文;被《新华文摘》、《新华月报》全文转载或者论点摘编;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中国人民大学书刊复印资料》、《中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全文转载的学术论文;发表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科技日报》、《法制日报》、《经济日报》理论版的学术论文;发表在当年CSSCI来源期刊上的学术论文。
2.普通认定刊物凡发表在当年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上的学术论文;北京大学图书馆和北京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研究会合编的当年《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所列期刊发表的学术论文。
博士生答辩前必须在公开刊物(不含增刊和专辑)上发表至少3篇与博士学位论文内容相关的学术论文,其中至少有1篇发表在重点认定刊物上。
说明:(1)在国外哲学、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上发表与博士学位论文相关的外文文章,是否视为重点刊物论文,由本学科导师组认定;(2)申请博士学位的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必须以东北大学为第一作者署名单位(包括博士生本人为第一作者和以导师为第一作者博士生为第二作者两种情况);(3)对于待发表的多篇论文按1篇计算,但必须有发表论文接收证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1. 重点认定刊物凡被SCI、EI、ISTP 、SSCI、A&HCI检索的学术论文;被《新华文摘》、《新华月报》全文转载或者论点摘编;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中国人民大学书刊复印资料》、《中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全文转载的学术论文;发表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科技日报》、《法制日报》、《经济日报》理论版的学术论文;发表在当年CSSCI来源期刊上的学术论文。
竞赛驱动、教赛融合的基础力学教学模式改革探索

科技视界1研究背景与现状分析()(、、),,,。
,,,。
、,2006,、。
,、。
,。
,。
,。
,,,,,。
,。
,,2021(15%)。
,、、。
,,,。
,,,。
,:(1)/,,;(2),,、;(3),,;(4),,,,;(5),,;(6),, ,,,、,;(7)竞赛驱动、教赛融合的基础力学教学模式改革探索谢旋罗威李彪叶永(三峡大学水利与环境学院,湖北宜昌443002)【摘要】文章以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为切入点,分析了许多高校在各级力学竞赛的组织、辅导和备赛过程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基于学科竞赛驱动的教学理念,提出了竞赛驱动、教赛融合的基础力学教学模式,从课堂教学、赛事宣传辅导、校级竞赛创新等方面做了深入探讨,提出了有益的教学改革建议。
【关键词】基础力学教学;竞赛驱动;教赛融合中图分类号:G642;O3-4文献标识码:A DOI:10.19694/ki.issn2095-2457.2022.13.24※基金项目:三峡大学教学研究项目“基于寓教于赛、以赛促教理念的基础力学教学研究与实践”(J2021003)。
作者简介:谢旋,博士,研究方向为基础力学教学。
高校科技78Science&Technology Vision 科技视界科技视界,。
,,,, ,。
2基于力学竞赛驱动的基础力学教学改革探索,,。
,,,,、、[1-6],,,。
2.1在基础力学课堂中融入力学竞赛内容,实现教中有赛,。
,,,。
,,,、、,,。
,,。
,,、,,,,,,。
,。
(),,。
,,,“”,。
MATLAB ANSYS、ABAQUS,,。
,,,,,,,,,。
,。
,,,;,。
,,,,。
,,,。
,,。
,。
2.2发挥校级力学竞赛作用,探索寓教于赛。
,,,。
,、。
,,。
、,。
、,,,,,。
,,,,,,,、—。
,高校科技79Science&Technology Vision科技视界科技视界,,。
、、、,。
2.3宣传力学赛事,总结竞赛成效,打造教—赛—学闭环,,,。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实用文体写作》起草会议通知题库及答案(试卷号:2197)(Word最新版)

最新国家开放高校电大专科《好用文体写作》起草会议通知题库及答案(试卷号:2197)通过整理的最新国家开放高校电大专科《好用文体写作》起草会议通知题库及答案(试卷号:2197)相关文档,渴望对大家有所扶植,感谢观看!最新国家开放高校电大专科《好用文体写作》起草会议通知题库及答案(试卷号:2197)盗传必究下面是一份会议纪要中的几段文字.依据其内容,起草一份召开该会议的通知(30分) 1. 写作要求:内容要明确,事项要清晰;格式要正确,写法要规范(可只写标题、主送机关、正文、发文机关和发文时间几个项目,会议地点、报到时间等事项可以虚拟);语言要精确、简明、得体,书写要清晰。
第一届涡动力学国际研讨会会议纪要由北京高校、航天空气动力探讨院和中国力学学会共同主办的“第一届涡动力学国际休研会”(IRVA)于2009年8月22日至8月24日在北京召开,会期两天半。
此次会议由北京高校、航天空气动力探讨院和上海交通高校赞助。
该会议是在吴镇远教授的倡议下组织起来的,它继承了以往三次国内涡动力学休研会的特色:小型、基于邀请、对学生开放;高端;充分探讨(报告和探讨时间为1:1)。
会议主要围绕三个主题进行,即:(1)涡量空气动力学;(2)旋涡稳定性;(3)旋涡流淌限制,有两个主题报告、20个邀请报告和8篇张贴报告,以及一个圆桌探讨。
40余名代表参会,包括来自美国、德国、法国、意大利、新西兰、韩国、日本等国家的外国学者,和中国气动力研发中心、航天气动院、北大、清华、中科大、上海交大、复旦、北航、西工大、南航、大连理工、厦门高校等国内探讨机构与高校的学者和青年学生。
关于第一个主题,吴镇远教授在主题报告中阐述了有关涡量矩空气动力学理论及其推广的若干基础问题,强调了尽量发展普适的运动学分析在动力学理论探讨中的重要性。
A. Biesheuvel教授分析了Burgers、吴镇远、Lighthill、Kambe和Howe等人在不同时期对涡量空气动力学殊途同归的贡献及其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