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粒细胞白血病形态学观察精要

合集下载

急性白血病的骨髓病理学特点和分类

急性白血病的骨髓病理学特点和分类

急性白血病的骨髓病理学特点和分类简介急性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 AML)是一种以骨髓幼稚细胞克隆增殖为特征的恶性肿瘤。

骨髓病理学特点和分类是诊断和治疗急性白血病的重要依据。

本文将重点介绍急性白血病的骨髓病理学特点和分类。

急性白血病的骨髓病理学特点1.骨髓增生异常:急性白血病患者的骨髓中,幼稚细胞明显增多而正常造血细胞减少。

骨髓涂片染色或骨髓穿刺活检可见到克罗埃希斯滕染色阳性的原始幼稚细胞,例如原始髓细胞和原始纤维母细胞。

2.破坏正常造血功能:急性白血病的幼稚细胞以异常的克隆扩张,导致正常造血细胞的生成受阻,进而导致贫血、出血倾向和感染的发生。

3.幼稚细胞的形态学特点:急性白血病的幼稚细胞多呈圆形或椭圆形,胞质丰富,胞核大而深染,核仁明显,胞质中常可见到嗜酸性颗粒、嗜碱性颗粒或原始纤维母细胞。

4.染色体异常:急性白血病患者常伴有染色体异常,如t(8;21)、t(15;17)和inv(16),这些染色体异常可作为预后判断的重要依据。

5.免疫学表型异常:急性白血病的幼稚细胞在免疫表型方面常存在异常,如表达特定的免疫标记物,或缺乏正常造血细胞所特有的免疫标记物。

急性白血病的骨髓病理学分类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的分类标准,急性白血病可以按照骨髓病理学特点和分子遗传学特征进行分类。

1.病理学分类:–M0型:未分化型急性髓系白血病,骨髓中缺乏明显的分化成熟细胞。

–M1型:急性髓系白血病,骨髓中有较多的幼稚细胞,但仍可见到少量分化成熟细胞。

–M2型:急性髓系白血病,较多的幼稚细胞,同时伴有分化成熟细胞的存在。

–M3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骨髓中多为早幼粒细胞或类似早幼粒细胞的细胞。

–M4型:急性髓系白血病,骨髓中以幼稚的红系和巨核系细胞为主。

–M5型: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骨髓中以幼稚的单核细胞为主。

–M6型:急性纤维细胞白血病,骨髓中以幼稚的纤维母细胞为主。

急性髓细胞白血病

急性髓细胞白血病

急性髓细胞白血病要点1:分类M1(急性粒细胞白血病微分化型)、M2(急性粒细胞白血病部分分化型)、M3(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M4(急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M5(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M6(急性红白血病)和M7(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

要点2:急性粒细胞白血病外周血基本特点:贫血、部分白血病可见幼红细胞,例如M1、M6和M7;白细胞数多数增高,但有的病例可以正常,甚至减少,减少多见于M6和M7;出现大量幼稚细胞,特别是原始细胞是主要的特征,原始和幼稚细胞应超过30%;M3以异常早幼粒细胞为主,可高达90%;M4原单和幼单细胞可占30%~40%,M5原单和幼单可占30%~45%。

血小板数均明显减少,但有的M7病例可正常,但可见到类似淋巴细胞的小巨核细胞,M6发展到红白血病期可见到畸形血小板;总的来说,Auer小体见于粒细胞白血病,尤其是M3更容易见到。

Auer小体形态(箭头所指)要点3:M1骨髓象:骨髓增生极度活跃或明显活跃,少数病例可增生活跃甚至减低。

骨髓中原始粒细胞大于90%(NEC),白血病细胞内可见Auer小体,幼红细胞及巨核细胞明显减少,淋巴细胞也减少。

NEC是指非红系细胞。

ANC是指所有有核细胞。

要点4:M2a型骨髓象:骨髓增生极度活跃或明显活跃,骨髓中原始粒细胞占30%~89%(非红系),早幼粒、中幼粒和成熟粒细胞大于10%,白血病细胞内可见Auer小体,幼红细胞及巨核细胞明显减少,此型白血病细胞的特征是形态变异及核质发育不平衡。

要点5:M3的骨髓象:多数病例骨髓增生极度活跃,个别病例增生低下。

分类以颗粒增多的早幼粒细胞为主,占30%~90%(NEC),早幼粒细胞与原始细胞之比为3:1以上。

幼红细胞和巨核细胞均明显减少。

早幼粒形态和柴捆样物质,即成束的Auer小体早幼粒形态和柴捆样物质,即成束的Auer小体要点6:M4型骨髓象:骨髓增生极度活跃或明显活跃。

粒、单核两系同时增生,红系、巨核系受抑制。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精选PPT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精选PPT
常规染色体检测还可发现除( t 15; 17)以外的染色体异常。 FISH可快速报告,利于尽早靶向治疗。
8
4. 免疫分型: 多参数流式细胞仪(MPFC)检测,典型的APL 表达CD13、
CD33、CD117 和MPO,不表达或弱表达CD3、CD7、CD14、 CD64、HLA-DR、CD34、CD56。部分治疗后和复发的患者部 分免疫表型发生改变,如CD2、CD34 和CD56 等。
由于MPFC检测快速、特异、敏感,其可与实时定量PCR (RQ-PCR)检测结合用于APL 患者的诊断和微小残留 (MRD)的检测。
9
5. 分子生物学: (1)PML-RARα融合基因:RQ-PCR 可检出99% APL 患
者的PML- RARα 融合基因,APL 患者99% 存在着PML-RARα融合 基因,检测PML-RARα融合基因是诊断APL的最特异、敏感的方法 之一,也是APL 治疗方案选择、疗效分析、预后分析和复发预测 最可靠的指标。但仍有1%的APL患者可出现假阴性。
25
2. 高危组:
①ATRA:20 mg·m-2 ·d-1×14 d,间歇14 d(第1 个月);亚砷酸0.16 mg·kg-1 ·d-1×14 d,间歇14 d 后同等剂量再用14 d(第2~3 个月)或亚 砷酸0.16 mg·kg-1 ·d-1×28 d(第2 个月);甲氨蝶呤(MTX)15 mg/m2 , 每周1 次,共4 次或6-巯基嘌呤(6-MP)50 mg·m-2 ·d-1 共2~4 周(第3 个月);完成5 个循环周期。
26
2 年内每3 个月应用PCR检测融合基因,融合基因持续阴性者继 续维持治疗,融合基因阳性者4 周内复查,复查阴性者继续维持治 疗,确实阳性者按复发处理。

aml与all的鉴别方法

aml与all的鉴别方法

aml与all的鉴别方法鉴别AML与ALL的方法急性髓系白血病(AML)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是两种常见的白血病类型。

虽然它们都属于急性白血病,但其发生的起源、特征和治疗方法各有不同。

下面将介绍AML与ALL的鉴别方法。

1. 鉴别细胞形态学观察:在骨髓或外周血液涂片中进行细胞学观察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AML的细胞通常呈现不同程度的成熟,并可见明显的粗大颗粒。

而ALL的细胞则通常较小,外观不尽相同,含有稀少的颗粒,且可能观察到核分裂体。

2. 免疫表型分析:免疫表型分析可通过对细胞表面和细胞内标记物的检测来确定AML与ALL之间的差异。

常用的免疫标记物包括CD13、CD33和MPO等,这些标记物在AML中常呈阳性,而在ALL中通常为阴性或低表达。

3. 遗传学检测:染色体异常、基因突变和染色体重排是AML和ALL之间常见的分子遗传学特征。

通过检测这些遗传异常,可帮助确定AML与ALL的类型。

例如,AML常见的染色体异常包括t(8;21)、t(15;17)和11q23重排等,而在ALL中则常见t(12;21)和t(9;22)。

4. 骨髓穿刺活检:骨髓穿刺活检是鉴别AML和ALL的一种可靠方法,通过确定骨髓中异常细胞的存在和类型,可以准确诊断患者所属的白血病类型。

5. 遗传测序:近年来,遗传测序技术的发展为白血病的分类和鉴别提供了新的手段。

通过对AML和ALL相关基因的突变进行测序,可以帮助确定患者所属的白血病类型,并为个体化治疗提供指导。

通过细胞学观察、免疫表型分析、遗传学检测、骨髓穿刺活检和遗传测序等方法的综合应用,可以准确鉴别AML与ALL。

这些鉴别方法的使用有助于确定合适的治疗方案,提高白血病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急性白血病的实验室诊断要点

急性白血病的实验室诊断要点

急性白血病的实验室诊断要点
……
急性白血病的诊断主要根据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其中实验室检查对确定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1)周围血象:典型病例显示贫血、血小板减少、白细胞质和量的变化。

①红细胞和血红蛋白,一般为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血片中易见红细胞。

网织红细胞百分数常减少,少数正常或轻度增加。

②白细胞,白细胞计数可增高、正常或减少,分类可见原始及幼稚细胞。

③血小板,在疾病早期可正常或轻度减少,晚期则明显减少。

除数量减少外,其功能也发生改变。

(2)骨髓象:为诊断本病的重要依据。

①骨髓增生大都活跃或极度活跃,少数增生减低,甚至“干抽”。

②各种类型白血病的原始细胞+早幼(或幼稚)细胞应30%,可见白血病裂孔现象。

③恶性增生的血细胞有质的异常,如核浆发育不平衡,退行性变、核畸形,易见核分裂象,粒系可见棒状小体。

④幼红细胞明显减少(红白血病除外)。

⑤巨核细胞明显减少或消失。

急性白血病---精品医学课件

急性白血病---精品医学课件

④化学染色:PAS阳性、ACP阳性、PPO阳性、MPO阴性。 ⑤免疫学检验:原始巨核细胞高度表达CD41,CD42b。 ⑥超微结构检验:原始巨核多为4-8倍体大小。 ⑦诊断:PB+BM+PPO+BM活检+CD
8、AML-M0: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微分化型 ①临床:发病率低,多见于老年人,化疗不敏感,生 存期短。 ② PB:白细胞计数减低或增加; ③ BM:原始细胞﹥ 30%;红系、巨核系增生减低 ④化学染色:MPO阴性、PAS及CE阴性或弱阳性、ACP阳
⑥细胞遗传学及分子生物学检验:不特异,
常有数目异常。
⑦临床分期:红血病期 白血病期
红白血病期
7、AML-M7: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
①临床:发病率低,多见于成年男性,病情凶险, 化疗不敏感,预后差。
② PB:全血细胞减少,可见小巨核细胞,PLT有畸 形。
③ BM:原幼巨核细胞≥ 30%;出现小巨核,单圆巨核 等形态改变;且 BM易干抽。
三、诊断:略
PB-—ALL1
PB—ALL2
PB—ALL3
PB—ALL3
BM—ALL骨髓增生情况
ALL1—BM
BM—ALL2
Rieder变
BM—ALL3
ALL2—POX
ALL1—PAS
急性髓细胞白血病
一、概述
1、概念:又称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NLL)。
是涉及到粒、红、巨、单系中某一系或两系原始 及幼稚细胞在造血组织中恶性增殖并浸润全身各 组织器官的一种恶性血液病。
积分减低,Phi小体染色阳性。
⑤免疫学标志:CD34、HLA-DR、MPO、CD13、CD33、CD15、CD11b 阳性。
⑥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检验:在90%以上M2b可检出t(8;21) (q22;q22)及AML1/ETO融合基因。

急性白血病诊断标准【形态学】

急性白血病诊断标准【形态学】

急性白血病诊断标准ANC原始+幼稚≧50% (FAB1976)ANC原始(包括Ⅰ及Ⅱ型)≧30%,若幼红≧50%,则按NEC中原始细胞的比例来鉴别M6和MDS。

(FAB1985修订)急非淋亚型标准M1 NEC 原始≧90% POX或SBB≧3%M2 NEC原始细胞30~﹤90% ,单核细胞﹤20% ,若血象各期单核细胞﹥5000/mm3,需作溶菌酶和细胞学以排除M4。

M2b:原始细胞常﹤30%,以有核仁而明显核浆失调者“中幼粒”﹥30% 为主。

M3 NEC之异常早幼粒≧50%,当﹤50~﹥40%时,早幼粒/原始粒在3:1以上。

粗颗粒型:特粗颗粒的早幼粒占全部早幼粒细胞≧10%细颗粒型:特粗颗粒的早幼粒占全部早幼粒细胞﹤10%微颗粒型:特粗颗粒的早幼粒占全部早幼粒细胞﹤10%,早幼粒常﹤40% M4 a幼单及成熟单核≧20~﹤80%,原粒~分叶核粒≧30~﹤80%,血象原幼成熟单核≧5000/mm3。

b BM符合而血象不符时,溶菌酶需大于正常3倍或细化提示20%以上的早期细胞为单核。

C BM不符合(象M2)而血象单核(+)时也需溶菌酶及/或细化证实。

符合上述a、b、c之一者均可定M4M4E:嗜酸性细胞占NEC﹥5%。

M5 NEC原、幼、成熟单核≧80%,需作酯酶及溶菌酶。

M5a 原单≧80% , POX或SBB可以﹤3%M5b 原单﹤80%M6 ANC﹥50%为幼红, NEC中原始细胞≧30%M7 原始巨核≧30%,需作PPO染色及/或抗血小板糖蛋白单抗检测NEC 指粒和单核,不包括红、淋巴、浆、网状等ANC指所有BM中有核细胞。

急淋亚型标准L1 ≧75%原幼细胞N/C增高;≧75%核仁不清晰。

L2 ≧25%原幼细胞N/C降低;≧75%核仁明显。

若有矛盾,则按一下确定:≧25%原幼细胞核型不规则;≧50%属大细胞。

有两者之一者符合为L2,均不符合的为L1。

细则说明;(1)N/C上升:无胞浆或细胞一侧狭边状浆胞浆占总面积﹤10%。

急性白血病患者骨髓巨核细胞变化的观察

急性白血病患者骨髓巨核细胞变化的观察

急性白血病患者骨髓巨核细胞变化的观察骨髓细胞形态学迄今仍是白血病诊断最基本的依据,近几年关于急性白血病(AL)患者骨髓中巨核细胞的变化报道较少,笔者观察到大部分急性白血病患者骨髓表现为巨核细胞减少,但仍有一小部分表现为巨核细胞不减少。

现对269 例AL患者骨髓巨核细胞数量及形态学观察,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对象所有病例均为2006年10月至2008年9月期间初诊的急性白血病患者,白血病类型根据FAB分型标准[1],共计269例,其中急性髓系白血病(AML)190例(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转化4例;由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转化7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61例;淋巴瘤细胞白血病(lymphoma cell leukemia,LYL)11例(有淋巴结活检或术后病理证实);浆细胞白血病(Plasma cell leukemia,PCL)2例;混合细胞白血病(mixed phenotype acute leukemia,MAL)5例(白血病免疫分型分析证实)。

根据患者第一次的骨髓涂片,以1.5 cm×3.0 cm的涂膜为一个标准化计数单位面积计数巨核细胞数,分成巨核细胞减少组:无巨核细胞与巨核细胞减少(1~6个);巨核细胞不减少组:巨核细胞正常(7~35个)与巨核细胞增多(>35个)。

1.2 观察两组患者在白血病类型、性别、年龄、血小板计数等方面的异同。

1.3 血小板计数采用五分类血细胞计数仪检测;白血病免疫分型行流式细胞仪检测。

1.4 统计学方法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2.1 白血病类型对巨核细胞数量及形态的影响269例AL患者中,巨核细胞不减少者42例(15.6%),179例AML中不减少者26例,占AML的14.5%,巨核细胞为0者102例,占AML的57.0%;61例ALL中不减少者4例,占ALL 的6.6%,巨核细胞为0者40例,占ALL的65.6%。

巨核细胞不减少者更常见于AML,巨核细胞为0者在ALL与AML中无统计学差异,且大部分初诊病例巨核细胞为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