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研究中的文化身份与文化认同问题探析
文学作业中的文化冲突与身份认同

文学作业中的文化冲突与身份认同在文学作业中,我们常常会遇到文化冲突与身份认同的问题。
文化冲突是指不同文化之间的价值观、观念、行为方式等方面的差异,而身份认同则是个体对自我所属文化的认同感和认同度。
本文将探讨文学作业中出现的文化冲突与身份认同问题,并分析其原因以及对个体成长与发展的影响。
文学作业往往涉及到不同文化的作品,这就不可避免地引发了文化冲突。
以西方文学为例,我们在学习英美文学时会遇到许多与我们自身文化有所不同的价值观和观念。
例如,在英国文学中,个人主义、竞争思维和自由意志等价值观相对较为突出,而在中国文化中,强调集体主义、和谐共处和奉献精神等价值观较为重要。
当我们阅读和研究这些作品时,我们可能会面对不解、困惑和反感等情绪,因为这些价值观与我们的文化传统存在着差异。
文化冲突同时会对个体的身份认同产生影响。
当我们接触到与自身文化差异较大的作品时,我们常常会产生身份认同的困惑。
我们可能会问自己,我是谁?我属于哪个文化?我应该如何与其他文化进行交流和融合?这些问题无疑会对我们的自我认知和身份塑造产生影响。
身份认同不仅涉及到个体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感,也包括对其他文化的尊重和理解。
而在文学作业中,我们正是通过探索不同文化的作品来拓宽自己的视野,增加对其他文化的认知和理解,从而形成更加多元化和开放的身份认同。
文化冲突与身份认同的问题也存在一定的原因。
首先,全球化的发展使得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碰撞变得更加频繁和密切。
在文学作业中,我们有机会接触到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作品,这就导致了文化冲突的加剧。
其次,文化差异本身是不可避免的。
每个文化都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轨迹,因此文化冲突是文学作业中常见的现象。
最后,个体对文化冲突的态度和处理方式也会产生影响。
一些人可能比较开放和包容,能够接纳和尊重其他文化,而另一些人可能更为保守和排斥,难以接受与自身文化差异较大的作品。
除了文化冲突与身份认同的原因和影响,我们还应该关注如何有效地处理这些问题。
文学作品中的民族与身份认同研究

文学作品中的民族与身份认同研究文学作品是我们表达和探究民族与身份认同的一个重要媒介。
通过文学作品,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传承、历史背景以及身份认同的建构过程。
本文将通过分析几部经典文学作品来探讨民族与身份认同在文学中的重要性和表达方式。
一、《红楼梦》中的身份认同与家族观念《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通过对贾府家族的描写,使读者感受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家族观念对身份认同的影响。
在这个小宇宙般的贾府中,每个人都有明确的地位和角色,这决定了他们的身份认同。
贾宝玉作为贾府的子孙,他的身份认同就与贾府紧密相连,他对家族的情感和责任感是他身份认同的核心。
二、《傲慢与偏见》中的民族认同与阶级观念《傲慢与偏见》是英国作家简·奥斯汀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家族的阶级观念描写,展示了英国社会对于身份认同的重视。
小说中的女主角伊丽莎白·班内特通过对达西先生的认识和了解,逐渐改变了自己对于上层社会的偏见,最终实现了民族认同的转变。
这部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打破了一些框架下的固定观念,对于当时的社会来说是一次革命性的创作。
三、《骆驼祥子》中的身份认同与社会阶层《骆驼祥子》是中国现代作家老舍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于骆驼祥子的描写,展示了中国社会的身份认同问题。
在这部小说中,骆驼祥子这个普通人物通过努力和奋斗,试图改变自己的身份地位,实现身份认同的提升。
小说中对于社会阶层的描绘,深刻地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贫富差距和身份认同的困境。
通过以上几部经典文学作品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民族与身份认同在文学中的重要性。
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通过身份认同的塑造,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感受一个民族的文化和历史。
同时,文学作品也给予了人们对于身份认同的思考和思索,引发了对于个体与社会关系的思考。
在文学作品中,民族与身份认同的表达方式多种多样。
有些作品通过对于家族观念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到家族和血脉对于身份认同的影响。
现代文学作品中的文化身份与认同探索

现代文学作品中的文化身份与认同探索现代文学作品作为文化的载体,经常用来表达和探讨个体的文化身份与认同。
在当代社会,全球化、多元化的背景下,个体对自己的文化身份和认同感受到了更多的挑战和冲击。
因此,文学作品成为一个重要的平台,可以深入地探究这些问题。
本文将通过分析几个现代文学作品,探讨其中的文化身份与认同是如何被描绘和探索的。
首先,我们来看一部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小说《野火集》。
该小说讲述了一个在美国长大的华裔女孩的成长故事。
在这个小说中,主人公面临来自两个不同文化的身份冲突。
她在美国长大,接受了美国文化的熏陶,但又不可避免地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
作者通过主人公的经历,揭示了文化身份与认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个体在不同文化之间的追求和困惑,以及对自己文化根源的重新认识和理解。
这部小说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情感表达,引导读者去思考和思考自己的文化身份和认同。
接下来,我们转向一部诗集《飘香的辛德勒冢》。
该诗集以现代诗的形式,以辛德勒冢为主题,探讨了文化身份和认同的复杂性。
诗人通过与辛德勒冢这一具有独特历史和文化象征意义的地方的对话,表达了对文化认同的思考和探索。
这部诗集通过独特的诗歌语言和意象,将读者带入一个反思和思考的空间,启发其对文化身份和认同的深入思考。
此外,我们还可以关注一部代表作品《百年孤独》。
这部小说通过多代人的故事,描绘了一个古老家族在现代化的冲击下逐渐迷失和重新找回自己的过程。
在这个故事中,文化身份和认同是一个主题的重点。
家族成员们在不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环境中长大,他们对自己的文化身份和认同感到困惑和迷茫。
作者通过复杂的故事线索和丰富的情节,展现了一个困惑而复杂的文化认同的图景。
这部小说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思考。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现代文学作品中,文化身份和认同是一个重要的主题。
作家们通过不同的手法和形式,描绘和探索了个体在不同文化环境中的困惑、挑战和认同的过程。
这些作品以各种方式帮助读者反思和思考自己的文化身份和认同,深化对自己和他人的理解。
现代文学中的文化冲突与身份认同

现代文学中的文化冲突与身份认同在当代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冲突和身份认同成为现代文学中经常被探索和描绘的主题。
作为一个富有多元文化的社会,我们面对着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的交流和交融,文化冲突和身份认同问题也随之而来。
在现代文学作品中,这两个主题常常被深入讨论,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决这些问题。
本文将通过分析几部现代文学作品,探讨文化冲突和身份认同在其中的描绘和反映。
首先,我们来看看埃米尔·塞内克的小说《局外人》。
这部小说以主人公梅尔索为中心,讲述了一个反叛、孤独的年轻人的故事。
梅尔索来自法国殖民地阿尔及利亚,他被外界所排斥,并感到自己不属于任何人群。
小说揭示了殖民地时期的文化冲突和身份认同问题。
梅尔索处于两个文化之间的夹缝中,既无法融入法国殖民者的社会,又无法回到他所出生的阿尔及利亚人群中。
这种矛盾和冲突造成了他的孤独和自我壁垒。
通过描绘梅尔索的内心世界和行为,塞内克成功地刻画了文化冲突对个体身份认同的影响。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卡兹姆·伊什梅尔的小说《看不见的城市》。
这部小说通过描述一座幻想中的城市,反映了现代社会中的文化冲突和身份认同问题。
小说中的城市是一个虚构的巨大迷宫,住着来自不同文化、背景和信仰的人们。
城市的居民之间存在着隔阂和摩擦,他们的文化身份和认同感也因此受到了挑战。
伊什梅尔通过描述城市居民的故事和对话,展现了他们如何在文化碰撞中寻找到自己的身份认同,并将其与城市的诗意融合在一起。
这部小说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考现代社会中多元文化交流和身份认同问题的视角。
除了小说,戏剧也是表达文化冲突和身份认同的重要形式之一。
尤斯·塞菲里斯的剧作《果园》被认为是对俄罗斯文化冲突和身份认同问题的深入思考。
该剧围绕着一座被拆除的果园展开,象征着俄罗斯历史的废墟和文化冲突的根源。
主要人物叶甫盖尼·弗拉基洛维奇是一个落魄的地主,他面临着对家族历史和文化传统的重新认同。
他同时也代表着俄罗斯的过去和现在,在剧中苦苦挣扎着找到自己的身份认同。
文学中的身份认同问题探讨

文学中的身份认同问题探讨身份认同是一个复杂的主题,在文学中反映得尤为明显。
文学作品常常通过描写主人公的身份困惑和追求来探讨人类的内在矛盾和社会现实的复杂性。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文学中的身份认同问题,并分析其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
首先,文学中的身份认同问题经常是个体与环境的冲突。
作家通常通过描绘主人公困惑的内心世界和与外界的冲突来表达这一点。
例如,《鲁滨逊漂流记》中的鲁滨逊在荒岛上的生活使他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身份认同。
孤岛上的自由和独立让他思考人类社会对个体的束缚和压力。
这种身份冲突的描写使读者对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有所思考,并鼓励他们追求真正的自我。
其次,文学作品中的身份认同问题也可以与历史和文化联系起来。
历史和文化背景对于一个人的身份认同影响深远。
例如,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红楼梦》通过描写荣府的起起落落,展现了封建社会的压力和制约对个体身份认同的影响。
宝玉作为一个曾经受宠的公子哥儿,最终认识到了他在封建家族中的身份与自己真正的内在追求之间的矛盾,这是一个典型的身份认同的故事。
此外,在现代文学中,身份认同问题也与性别、种族、宗教等因素相关。
女性文学作品通常探讨女性在男权社会中的身份认同和价值追求。
例如,玛格丽特·米切尔的《飘》中的斯嘉丽·奥哈拉被迫面对战争和社会转型的困境,同时努力维护自己的独立和尊严。
她不断反抗传统的女性角色,展现了女性在身份认同问题上的探索和成长。
最后,身份认同的问题还与个人的成长和自我认知紧密相连。
许多文学作品通过描述主人公的成长过程展现了身份认同的变化和发展。
例如,《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霍尔顿·考尔菲尔德对社会的不满和自我的追求使他在成长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自己的身份认同。
这种个人成长对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具有深远的影响。
总的来说,文学中的身份认同问题是一个复杂而深刻的主题,在文学作品中得到了广泛的探讨。
这个问题既与个体与环境,历史文化,性别种族等因素有关,也与个人成长和自我认知息息相关。
文学作品中的身份认同与文化冲突

文学作品中的身份认同与文化冲突文学作品是人类创作的重要艺术形式之一,通过文字和语言展现了人类的思想、情感和认识。
在文学作品中,身份认同和文化冲突是两个常见的主题,既反映了个体对自身身份的认识和理解,又探索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和冲突。
本文将以几部经典文学作品为例,探讨身份认同与文化冲突的关系。
一、《骆驼祥子》中的身份认同与文化冲突《骆驼祥子》是中国现代作家老舍所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通过描绘主人公祥子在社会底层挣扎求生的经历,展现了当时社会的残酷和人性的扭曲。
在小说中,祥子是一个农村出身的年轻人,他来到城市谋生,却遭受到城市文化的冲击和排斥。
他努力工作,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但始终得不到他人的认同和尊重。
无论是在饭馆工作还是与妓女阿珠的感情,祥子都无法摆脱作为一个外来者的身份标签。
他的身份认同受到了城市文化的挑战和压迫。
另一方面,小说也展现了城乡之间的文化冲突。
在饭馆工作的祥子碰到了一位城市女孩莲花,他们之间展开了一段动人的感情。
然而,因为莲花来自城市,有属于城市人的偏见和傲慢,她无法真正理解祥子的艰辛和困境。
两人在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上存在巨大的差异,最终导致他们的感情破裂。
这种文化冲突不仅反映了不同身份之间的隔阂,也突显了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差异。
二、《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身份认同与文化冲突《了不起的盖茨比》是美国作家菲茨杰拉德的代表作,成为了经典的爱情小说。
小说通过讲述上流社会的繁华和贫穷人的梦想之间的差距,探讨了身份认同和文化冲突的议题。
在小说中,主人公盖茨比是一个出身贫寒的年轻人,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了一个富有和成功的人。
然而,尽管他在物质上取得了成功,但他在上流社会的身份却遭受到了质疑和嘲笑。
盖茨比为了追求自己的爱情和幸福,不断强调自己的财富和地位,试图通过改变自己的身份来获得尊重和认同。
然而,他最终发现,无论他如何努力改变,上流社会仍然对他持有偏见和排斥态度。
与此同时,小说还揭示了上流社会和贫穷人之间的文化冲突。
社会学视角下的身份认同和文化认同问题探讨

社会学视角下的身份认同和文化认同问题探讨在当今社会中,社会学角度下的身份认同和文化认同问题已经成为了热门话题。
身份认同是指个人对自我的认知和定位,是一种内部自我认知和表现;文化认同则是指个人对外部事物的理解和接受,是一种外部文化的认知和接纳。
本文将从社会学角度来探讨身份认同和文化认同问题。
一、身份认同的多元性身份认同是多元的。
它既可以是基于个人家庭、性别、年龄等个体内部特征的认同,也可以是基于种族、国籍、语言等群体外部特征的认同。
个人在身份认同上的多元化,往往是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人生经历和意识形态之间的相互影响,以及互相交织而成的。
而且,身份认同也不是稳定不变的,它往往受到外在环境影响的影响,不断变化和调整。
二、文化认同的矛盾性文化认同与身份认同有一定的关联,但是也有其独特的矛盾性。
一方面,文化认同可以增强身份认同,因为同一文化背景下人们有着类似的经验、价值和社会标识,使人们更容易产生集体认同感。
另一方面,文化认同也可能与身份认同产生冲突,因为同一文化内不同群体之间的差异和矛盾也很明显。
比如,在华人社会中,中华文化是所有华人的共同认同,但是随着语言、宗教信仰等因素的变化,不同群体之间会产生认知隔阂和需要调和的矛盾。
三、社会政治背景对身份认同的影响身份认同还受到社会政治背景的影响。
一方面,人们的身份认同常常可以被政治、文化团体操控,具体表现为对某个“群体”或团体的称谓和定义。
当上层意识形态通过语言和文化传播方式日益深入底层群体生活,便会对身份认同产生影响。
另一方面,社会阶层、财富、权利等因素也会左右一个人对自身身份的认知和评价。
四、文化认同和身份认同的调和之道文化认同和身份认同的调和也成为了当前值得关注的问题。
对于文化认同,我们可以采取倾听和理解的态度,消除文化隔阂和偏见,发扬传统文化和历史文化的特点,减轻不同文化群体之间的差异和冲突。
而在身份认同方面,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尊重不同的群体身份,强调平等和多元性特征,消除社会层次和群体间的差异。
文学研究中的文化身份与文化认同问题

文学研究中的文化身份与文化认同问题由文学研究走向文化研究,是近年来文艺学研究领域的走向,而身份与认同是文化研究中的重要问题。在汉语语境里,需要对“身份”、“认同”和“同一性”几个词语的内涵做出明确界定。研究文化身份与文化认同问题,必须充分考虑到产生它们的不同语境,以及与各种不同语境相联系的具体复杂的问题。身份研究和认同研究的特点决定了它们具有鲜明的社会的、政治的和意识形态的价值取向与立场。三、文化身份与文化认同问题研究中的重要问题在文化研究中,人们关注的重点往往会集中于不同人群在特定社会中的“社会身份”和“文化身份”。简单地说,人们试图在理论上追问自己在社会和文化上是“谁”(身份),以及如何和为什么要追问“谁”(寻求“认同”)的问题。就确认人们的社会身份和文化身份而言,在理论上大体有民族(nation)、族群(ethnicity)、种族(race)、阶级(class)、性别(gender)、宗教(religion)、职业(profession)、语言(language)等依据或尺度。对这些问题的关注和研究,必定会涉及到特定的历史、地理、社会、政治、经济、国家、意识形态、殖民和殖民地、文化和亚文化、通俗艺术等复杂的领域,加之研究者自身在理论上的立场和价值取向,必定会影响到他们如何看待上述复杂的问题。很明显的是,当代文化研究对身份问题和认同问题的关注,往往带有明显的政治倾向和意识形态倾向;而政治维度和意识形态维度,确实也是文化研究意图的一个指向,正如英国学者亚当·库珀在《文化,差异,身份》一文中所说:“文化身份与文化政治学密不可分。”[8](P379)因此,身份问题和认同问题研究,始终都无法回避政治问题和意识形态问题。例如,女性主义和有色人种的身份问题研究,通常都与压迫、阶级、权力、解放等问题有关,具有非常明确的现实针对性和倾向性,与一般的纯理论研究很不相同。按照英国文化研究学者斯图亚特·霍尔在《文化身份与族裔散居》一文中的看法,我们或者可以把“文化身份”界定为“一种共有的文化”,集体的“一个真正的自我”,它反映了共同的历史经验和共有的文化符码,为我们提供了变幻的历史经验之下稳定不变和具有连续性的意义框架。[9](P209-211)按这种界定,文化研究的任务就是要揭示这种“隐藏着的”文化身份以及“隐蔽的历史”。对“文化身份”的第二种理解更加强调“真正的现在”(与“真正的过去”相比)在塑造文化身份中的作用,认为文化身份既是一种“存在”,又是一种“变化”,它在连续性中有着差异,而在差异中又伴随着连续性持续的存在。这种看法实际上强调的是从现实状况出发去理解“文化身份”,而“过去”始终都是一种“想象”,它无法确保我们正确地定位“真正的现在”。有关身份与认同的最有争议、最重要的问题确实是:人们的社会身份或文化身份到底是固定不变的、普遍的、本质论的,还是在实际的社会历史过程中被人为地建构起来的,并且是为了某些特定目的和利益(政治的、民族的、意识形态的利益等)而人为地建构起来的。今天,大多数有影响的文化研究者都赞同社会身份和文化身份是流动的、是在历史和现实语境中不断变迁的观点。例如,萨义德在《文化与帝国主义》中提出,欧洲小说中“想象的地理和历史”(例如殖民探险者和小说家们讲述的故事)有助于“通过把附近和遥远地区之间的差异加以戏剧化而强化对自身的感觉”[10](P1),“它也成为殖民地人民用来确认自己的身份和自己历史存在的方式”[10](P25)。本尼迪克特·安德森在《想象的共同体》中则提出了“想象的共同体”的概念,认为“想象的共同体”构成了我们对身份、家园之想象的必要组成部分。[11](P223)克里斯蒂娃详细研究过语言在塑造民族身份中所起的作用,认为对语言之意义的意识,必定存在着一个明确的言说主体,而言说主体又受到立场的支配,因而言说活动(意指活动)总与相伴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制度及其危机有关。[12](P326-345)霍尔则认为:“……我们先不要把身份看作已经完成的、然后由新的文化实践加以再现的事实,而应该把身份视做一种‘生产’,它永不完结,永远处于过程之中,而且总是在内部而非在外部构成的再现。”[9](P208)可见,把身份看成是流动的、建构的和不断形成的,重视差异、杂交、迁移和流离,挑战和解构本质论的、普遍化的身份观,已经成了当代文化研究的主潮。与身份和认同研究有关的另一个重要问题是,“我”(“自我”,“我们”,“主体”)与“他”(“他者”,“他们”,“客体”)的关系问题。文化身份的建构,始终都与建构者(作为叙述者的“我”)和被建构者(被叙述的“他”)密切相关。在后现代的语境里,关注“我”与“他”的问题,通常都是在一种二元对立的框架中去展开讨论的,如男人与女人,殖民者与被殖民者,黑人与白人,等等。因此,身份与认同问题往往成为后殖民主义、女性主义理论关注的核心问题。一些后现代的文化研究者通过追溯“我”与“他”的关系,实际上是试图通过文化研究来进行社会批判、政治批判和意识形态批判,并通过批判去颠覆和解构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某些既定的理论、陈规与偏见。例如,萨义德在《文化与帝国主义》里提出了一种类似于音乐中的“对位法”的“对位研究”的方式,认为“在一种重要的意义上,我们正在讨论的文化属性之构成不是由于它的本质特性……而是要把它作为一个有对位形式的整体。因为,没有对立面和负面的属性是不能存在的:就像野蛮人之于希腊人;非洲人、东方人之于欧洲人,等等。反之亦然。”[3](P69)萨义德非常强调把这种对位性的二元关系作为研究的“大框架体系”,必须在其中去考察殖民与被殖民、“我”与“他”的相互建构、相互塑造的关系。霍米·芭芭在研究“他者”问题时提出,“在他性的意识形态建构中,殖民话语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它对‘固定性’概念的依赖。”[13](P319)“为了理解殖民权力的生产力,必须建构起它的‘真理’王国,而不是使它的表现服从于一种规范化的判断。只有这样,才可能理解殖民话语客体‘生产性的’矛盾心理,即‘他性’:既是一种欲望的客体,又是一种被贬低的客体,是在对起源和身份的幻想限度内对差异的一种表达。”[13](P320)可见,强调二元而非一元,强调形成而非本质,强调变化着的参照系而非固定不变的陈规,已经成了当今身份与认同问题研究的主导趋势。在这些社会的、政治的和意识形态的批判之中,经常成为其讨论的核心问题的是“权力”与“话语”之间的复杂关系,或者说,这类批判始终是围绕着“权力”与“话语”这样一个中心展开的。[参考文献][1]廖炳惠.关键词200[M].台北:麦田出版社,2003.[2]雷蒙德·威廉斯.文化分析[J].赵国新译.外国文学,2000,(5).[3]爱德华·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M].李琨译.三联书店,2003.[4]Andrew Edgar and Peter Sedgwick eds., Key Concepts in CulturalTheory,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1999.[5]雷蒙德·威廉斯.现代主义的政治[M].阎嘉译.商务印书馆,2002.[6]苏德西·米什拉.流散者批评[A].阎嘉.文学理论精粹读本[C].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7]托尼·贝内特.走向文化研究的语用学[A].陶东风.文化研究精粹读本[C].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8]王晓路.当代西方文化批评读本[C].四川大学出版社,2004.[9]斯图亚特·霍尔.文化身份与族裔散居[A].罗刚、刘象愚.文化研究读本[C].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10]爱德华·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前言[M].李琨译.三联书店,2003.[11]罗刚、刘象愚.文化研究读本[C].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12]克里斯蒂娃.从同一性到他者[A].阎嘉.文学理论精粹读本[C].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13]霍米·芭芭.他者问题:陈规与殖民话语[A].阎嘉.文学理论精粹读本[C].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评论·现当代文学
文学研究中的文化身份与文化认同问题探析
李燕燕 河南质量工程职业学院
摘 要:如今的文艺学研究领域变成了从文学研究朝着文化研究走过去,在这文化研究当中身份和认同是目前一大重要的问题。
而在我们汉语的语境之中,需要对“身份”与“认同”以及“同一性”这几个词语当中的内涵做出一个明确的界定。
我们在研究这个文化身份和文化认同的问题的时候,首要做的就是应该充分的去考虑它们之间所产生的语境不同,还有就是各种各样不同语境之间相互联系的诸多复杂的问题。
因而身份研究与认同研究是具有很大特点的,所以就决定了它们拥有了极高的价值取向和立场。
关键词:文化研究;价值取向;身份与文化;同一性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1-048-01
引言:
在如今的这个文艺学研究领域当中,文学研究逐渐走向了文化研究这样的走向,而在文化研究当中身份和认同是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
不过,如今在我们诸多的研究成果当中,还有不少问题存在,比如概念模糊和问题混淆这样的一种情况。
本文主要讲述了一些相关概念与研究走向以及在研究当中存在的重要问题而做出一个全方面的评述。
1.在词语当中有着不同的含义和界定的一些问题
我们在文化研究当中对于“身份”和“认同”这两种概念其实在英语里面就是同一种词语,它叫identity。
我们从词源来看,古法语跟晚期拉丁语的identity是英语的identity前身。
而identity它的基本含义指的是物质与实体在存在上的相同的一种性质或者是状态。
在德国有一位黑格尔哲学家,在他的哲学里关于“同一性”的概念在翻译英文的时候也是identity,这个意思是被用以说明思维与存在之间是具有“同一性”,此同一性里有思维与存在的本质也有差异;它们是一种辩证的关系。
西方的哲学与人类学以及心理学与文化研究令我们如今在汉语的文化研究领域中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因而我们在对identity这个词汇进行翻译和使用以及界定上就会出现一定程度上的混乱,人们不断的交替使用“认同”与“身份”以及“同一性”等汉语词汇的时候并没有做出一个清晰的界定,因此就导致了在不同文本中形成一些重要概念的内涵变得模糊不清。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之后,人们对于多元文化这一种身份进行关注,因为常常被政治和文化以及公民权对于身份认同的差异,进而出现了各种各样不同的组合,因为这种结构方式,所以就发现了身份和认同之间存在着一些不固定的和复杂交混的多元性格,也是因为如此,“认同”这一词才逐渐转移到了对社会与性别以及国家与文化属性之间的认同的探讨。
2.对于文化身份以及文化认同之间的问题而产生出来的语境和将来研究的走向
一本《文化理论的关键概念》书中就说“就文化研究要考察个体与群体在其中构建与解决以及捍卫自身身份或者是自我理解的各种各样的语境而言,身份问题在文化研究这个领域里是极其的重要。
”这样的一种看法它既强调了在文化研究和身份以及认同的多种问题上的那一种关系,而且更加重要的是它还强调了身份与认同问题以及语境之间的那种重要的联系。
换句话来说,身份与认同问题变得这么重要是二十世纪以来在全世界上的政治、经济、战争等等在语境的变迁上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
而关于这些语境的变迁在一些方面上使得身份与认同问题逐渐变成了在文化研究这一领域当中的重要课题,而关于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语境的变迁形成了身份与认同问题这一种研究必须进行研究的问题领域。
3.关于文化身份与文化认同这一问题研究中的一项极为重要的问题
在人们的文化研究这一领域中,人们往往会把关注的重点全部集中在那些不同人群在一个特定的社会中的“社会身份”与“文化身份”去。
简单点的来说就是人们想要在一个理论上问一问自身在这个社会与文化上到底是“谁”,还有就是为什么要去追问“谁”的这个复杂性挺大的问题。
而我们要去研究这方面的问题,那么就肯定会涉及到地理、社会、国家、经济等等一些极为复杂的领域,再一个就是研究者自身在理论上的一种立场与价值取向,所以就会影响到研究者去看待这些复杂的问题。
所以身份问题跟认同问题的这个研究是根本不可能回避一些政治问题以及意识形态问题。
比如对于女性主义以及有色人种这方面的身份问题研究,这是具有了一个非常明确的针对性的和倾向性的现实问题,因此就跟寻常的纯理论研究完全不一样。
最具有争议性以及最重要的问题是我们人类的这个社会身份或者是文化身份是固定不变的、普遍的,还是说在一个实际的社会历史的一个过程中被人为去构建出来的。
现如今绝大部分的有一定影响力的文化研究者都比较赞同社会身份与文化身份可以是流动的,可以是在历史和现实的语境中不断变迁的这样一个观点。
对于身份和认同这一个研究相关的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便是“我”与“他”的这个关系问题。
对于文化身份的构造都是跟构造者(即“我”)与被构造者(即“他”)是密切相关的。
而对于后现代的语境来说,关注“我”和“他”的这个问题,一般来说都是在一种二元对立的一个框架当中来展开讨论的,比如说男人和女人,黑人和白人等等诸多说法。
结语:
我们不断地强调着二元非一元,不停地强调着形成非本质,强调变化着的参照系非固定的不变的陈规,这是如今对于研究身份与认同问题走向的主导趋势。
而在经过了一些社会的与政治的一级意识形态的种种批判当中,它们讨论的核心问题就是“权力”与“话语”这种比较复杂的关系,也可以说是这种批判一直都是围绕着它们这一个中心而开展的。
参考文献:
[1]阎嘉. 文学研究中的文化身份与文化认同问题[J]. 江西社会科学, 2006, 2006(9):62-66.
[2]何玉红. 中国英语的文化身份认同功能研究[D]. 宁夏大学, 2013.
[3]池美红. 中美流散文学中的文化身份研究[D]. 延边大学, 2009.
[4]卢衍鹏. 中国当代文化研究中的身份问题研究[D].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2007.
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