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东北语言与东北文化现象产生的原因
从东北方言词看东北文化

从东北方言词看东北文化作者:郭艳来源:《汉字文化(教学卷)》2016年第10期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
其中,语言是人类文化的重要载体,独具特色的东北方言则是东北文化的载体。
研究东北方言有助于了解和掌握东北地区的文化。
东北方言词从不同角度折射出东北文化在人文、地理等方面的影响,表现出东北人民不朽的智慧和实践经验。
论文通过对东北方言词的分析来揭示其所蕴含的厚重文化。
一、东北人直爽的语言特征反映出东北强悍的文化气质1.反映东北人简洁利落的方言词。
东北居民追求幽默情趣,他们在语言上用简洁整齐的四字格词语来进行交流。
举例分析:例如联合型词语“四仰八叉”形容摔倒的样子,“傻大黑粗”指又黑又粗又壮的样子,“摔盆打碗”是形容赌气恼火的样子,又如派生型词语“乌拉巴涂”是说话不清楚的意思。
又如描摹声音的词“踢里哐啷”形容做事又快又利索的样子。
还有比喻的“虎大山粗”、“鸡生格斗”等,比喻相互间因为隔阂而吵闹。
这种四字格的东北方言词数量尤为丰富,结构也非常固定,具有整体性。
从这些方言词语中我们不难看出东北人民向往简单的生活,追求自由,简洁利落。
2.反映东北人随和率真的方言词。
东北方言很能反映东北人豪迈率真,豪气冲天的个性。
他们说话直接,不拘泥于形式,很随和。
普通话中的“怎么办”,东北人说成“咋整”,这里的“整”字便成了动词,又如“整明白”、“整点儿饭”等。
东北人一般给人的感觉是没有小家子气的,他们的语言操作力度比较大。
例如要表达什么东西到了极致的情形,他们通常会用“贼”这个词,表示“很、非常、特别”的意思。
像“贼好看”、“贼漂亮”、“贼能干”等。
又如“打”在东北方言中灵活应用,如“打趣”、“打哪儿来”、“打来回儿”“大打出手”等。
这些方言词很随和,很直接。
这些都是因为东北人言谈不善辞令,不拘泥于文采和表面形式,说话直接了当的习惯。
3.反映东北人乐观自信的方言词。
东北人长年累月辛勤劳作,积极进取、乐观开朗、不畏艰难、自信自立的人生观使得东北方言也带一种上进心。
从东北方言看东北文化

从东北方言看东北文化作者:刘茵来源:《群文天地》2012年第10期摘要:随着东北小品、二人转在全国的火热播出,东北方言作为这种娱乐形式的载体也越来越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每一种语言都承载着每个族群的不同的地域文化,本文将从东北方言的语音和词汇方面探寻其中体现的东北地域移民文化、乡土文化和传播文化特征。
关键词:东北方言;移民文化;乡土文化;传播文化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对语言有制约作用。
语言学家们发现人们在语言交际过程中不仅涉及语言系统,而且涉及同语言系统紧密关联并赖以生存的文化系统。
而方言更是承载着多元地域文化,民间文化中许多精妙之处往往只有通过方言这种形式才能得到充分的表达。
俗语道“五里不同俗,十里不同音;宁卖祖宗田,不忘祖宗言。
”方言是生活语言,也是维系情感的纽带。
缘起广州政协常委会逐步取消粤语节目提案的“普粤之争”,人民网专题报道指出,“腔调各异的方言,仍保留着古语音韵和文化遗存。
它们已经不仅仅是地理表征和情感纽带,更凝聚为一种民族记忆。
”①因此,方言反映一个地域族群特征,它不仅包含着该族群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藏着该族群的人生观、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
方言又与地域文化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理解方言必须了解地域文化,理解地域文化也必须了解方言。
一、东北方言概况东北方言,简洁、生动、形象,富于节奏感;直白、幽默,极具表现力。
与普通话相比,语音上的特点表现为:东北方言大部分地区平、翘舌音声母(即z、c、s组和zh、ch、sh组)区分不清②。
很多发音调值也有差异(音高不同),体现在:阴平调在东北地区发音调值约为33或44③;发儿化音词较多。
在词汇上,东北方言有很多独特的词,这与长期而广泛的民族融合不无关系。
在语法上,东北方言常用许多拟声词做修饰语,如“关系钢钢的”(关系好或“铁”,“钢钢”是敲铁的声音)、“疼得嗷嗷的”(疼得直叫)、“冻得嘶哈的”(嘶哈是哈气的声音,表示很冷)、“嘎嘎乐”(笑的声音)等。
东北方言词汇与民俗文化研究

东北方言词汇与民俗文化研究东北方言是中国官方语言普通话以外的方言,也称为东北话,包括辽宁、吉林和黑龙江三省。
东北方言有着独特的词汇和语音体系,反映了当地特有的民俗文化。
本文将通过对东北方言词汇和民俗文化的研究,探讨东北方言与民俗之间的关系,以及东北方言在当地民俗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一、东北方言词汇研究1. 词汇特点东北方言的词汇有着浓厚的地方特色,与普通话有着显著的差异。
在东北方言中,有许多独特的词汇和习语,如“老爷子”(爷爷)、“磨叽”(墨迹)、“哑巴亏”(吃亏)、“抓刨子”(挠痒痒)等等。
这些词汇不仅反映了当地人的生活方式和思维习惯,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2. 词汇文化解读东北方言词汇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反映了当地人的传统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东北方言中对于亲人的称呼十分丰富,不仅有“老爷子”、“老太太”这样的亲属称呼,还有像“媳妇儿”、“大姑子”这样的称呼方式。
这种称呼方式的多样性反映了东北人深厚的家庭观念和亲情文化。
3. 影响因素东北方言词汇的独特性主要受到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的影响。
东北地区历史悠久,曾是满族的故乡,因此在语言上受到了满族语言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音韵体系和词汇系统。
东北地区寒冷严寒,这也影响了当地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语言表达,使得东北方言中有着许多与冬季寒冷有关的词汇和习语。
二、东北民俗文化研究1. 民俗特点东北地区是中国传统的农业区,因此有着丰富的民俗文化。
东北人民性格豪爽,热情好客,重视亲情和友情。
在当地,许多节日和传统习俗仍然得到保留和传承,比如春节踩高跷、吃饺子,元宵节赏灯笼、吃汤圆等。
2. 民俗文化解析东北的民俗文化反映了当地人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也受到了历史文化的影响。
东北地区有着“gou”(狗)的崇拜,认为狗是忠诚的代名词,因此在传统文化中,狗被赋予了许多神秘和祥瑞的象征意义。
东北的农耕文化也表现在民俗习俗中,如春耕秋收、丰收节等都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
3. 传承现状东北地区的民俗文化传承现状良好,许多传统习俗和节日得到了当地人民的重视和传承。
从《语言与文化》看东北方言与东北文化

从《语言与文化》看东北方言与东北文化语言学家萨丕尔说:“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
而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
”语言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文明得以传承的重要手段。
所以语言和文化不可分割,二者在相辅相成中共同发展和进步。
L.R帕默尔说:“语言忠实地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全部历史文化,忠实反映了它的各种游戏和娱乐,各种信仰和偏见……语言不仅是思想和感情的反映,它实在还对思想感情产生种种影响。
”语言作为社会的产物,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方言作为民族语言的地域分支,是局部地区的人们所使用的语言。
因此,语言里最鲜活的成分蕴含在方言之中,方言是多元化地域文化的承载者。
“方言”,就是流行于某个地区,没有在汉民族共同语中普遍通行的词。
中国有七大方言区,存在着大量的方言词。
同是“玉米”,不同的地区,分别说成“苞米”、“棒子”、“苞谷”;而“肥皂”,也有好几个名字:胰子、洋碱、番视等不同的名字。
我们习惯把方言称之为“土话”,实际上“土话”也就是方言的别称,即某一类方言下面不同地区又各有特点的方言分支。
一、东北方言的分布情况东北方言隶属于我国七大方言区之一的北方方言。
说起东北方言,这几年随着东北话的小品、东北话的电视剧的迅速崛起,一时间全国人民都认识了东北话。
但是东北话不等于东北方言。
因为东北方言并不局限于东北三省。
作为北方方言的一个分支,东北方言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的大部分地区以及内蒙古的部分地区。
内部还分为三个片区,即吉沈片、哈阜片、黑松片。
吉沈片主要分布在辽宁省、吉林省和黑龙江省,哈阜片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吉林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黑松片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还有内蒙古自治区的少部分地区。
可以看出,尽管东北话主要分布于东北,东北也主要分布东北方言,但东北方言和通常理解的东北境内的所有汉语的东北话并不是一回事。
两者并不完全重合,当然,这也不妨碍东北方言俗称为东北话。
东北方言在语音、词汇、语法方面与普通话有许多相似之处,但有其自身的特点。
东北方言与民族文化的多元性特色

东北方言与民族文化的多元性特色我国是一个多民、多语言、多文种的国家,丰富的言文字创造和承载了多姿彩的民族文化。
东北方言和东北化在中华语言文化的花园中又具特色,不仅丰富了中华民族语与文化宝库,而且在现代会中又以其独具的魅力,影响着人们的视觉和听觉。
所以究、挖掘东北方言的形成原因,了东北方言的地域和文化的色是很有必要的。
一东北方言的形成东北方言是北方言中的一种,其简洁、生、形象、昂扬,富于节奏感,与北人豪放、直率、幽默性格相吻合。
它是由历史的铸和自然的陶冶而形的独特的多元性文化现象。
东北言具有多元性,研究东方言的形成,有助于我们了东北方言中蕴含着的中华民族化特色。
1.东北方言是多元文化融合的结晶东北是一个汉、满、蒙、赫哲、鄂温克、鄂春、达斡尔、锡伯、朝鲜等民族聚居的地区,多民间300多年的互相融合,逐渐形成东地区独具的风土人情和地方特,并保留下无数反映少数民族风俗化的词语,使东北方言现出别具一格的特色。
如,东北方言中的“哈喇、“喇忽”满语;松花江为女真语;林为满语,是“吉林乌拉的称,因在松花江畔而得名;卡伦湖为锡伯语等等。
2.东北方言中外来语吸收现象东北方中不仅融入了众多的满族等少民族词汇,还融入了俄语外国语。
如,称下小上大水桶为“畏大罗”、称面包为“列”等。
3.东北方言中的正字误现象语的发展是由中原地区向国扩散的,尤其满族入主原后关内汉族冲破封禁出关东北地区谋生,俗称闯关东”,还有清朝大批流放人员来到东北,都给东北注入了中原言和文化。
但由于发的不同步和传输手段落后造成的异,有很多正字在传播中被误读,并约定俗成为方言如,东北人常说的母们”、“那嘎哒”、农村称呼老夫妇“老姑姆俩”、“干哈”、“罕”都是误而形成的。
4.东北言中的一字多义现象一字义也是东北方言的一形成方式。
如“贼”,在普话里是小偷,在东北方言里有“非常”和“特别”的思。
“犊子”在东方言里是贬义词,近“混蛋”的意思。
但是语言环不同意思也有不同。
从东北方言看东北文化论文

从东北方言看东北文化摘要:随着东北小品、二人转在全国的火热播出,东北方言作为这种娱乐形式的载体也越来越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每一种语言都承载着每个族群的不同的地域文化,本文将从东北方言的语音和词汇方面探寻其中体现的东北地域移民文化、乡土文化和传播文化特征。
关键词:东北方言;移民文化;乡土文化;传播文化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对语言有制约作用。
语言学家们发现人们在语言交际过程中不仅涉及语言系统,而且涉及同语言系统紧密关联并赖以生存的文化系统。
而方言更是承载着多元地域文化,民间文化中许多精妙之处往往只有通过方言这种形式才能得到充分的表达。
俗语道“五里不同俗,十里不同音;宁卖祖宗田,不忘祖宗言。
”方言是生活语言,也是维系情感的纽带。
缘起广州政协常委会逐步取消粤语节目提案的“普粤之争”,人民网专题报道指出,“腔调各异的方言,仍保留着古语音韵和文化遗存。
它们已经不仅仅是地理表征和情感纽带,更凝聚为一种民族记忆。
”①因此,方言反映一个地域族群特征,它不仅包含着该族群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藏着该族群的人生观、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
方言又与地域文化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理解方言必须了解地域文化,理解地域文化也必须了解方言。
一、东北方言概况东北方言,简洁、生动、形象,富于节奏感;直白、幽默,极具表现力。
与普通话相比,语音上的特点表现为:东北方言大部分地区平、翘舌音声母(即z、c、s组和zh、ch、sh组)区分不清②。
很多发音调值也有差异(音高不同),体现在:阴平调在东北地区发音调值约为33或44③;发儿化音词较多。
在词汇上,东北方言有很多独特的词,这与长期而广泛的民族融合不无关系。
在语法上,东北方言常用许多拟声词做修饰语,如“关系钢钢的”(关系好或“铁”,“钢钢”是敲铁的声音)、“疼得嗷嗷的”(疼得直叫)、“冻得嘶哈的”(嘶哈是哈气的声音,表示很冷)、“嘎嘎乐”(笑的声音)等。
总体听觉效果上,东北方言发音重而强,略带拉长的语调也是它的特点。
东北地区民俗语汇的文化内涵探讨

东北地区民俗语汇的文化内涵探讨东北地区是中国的一个重要地区,拥有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
东北地区的民俗语汇是这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本文将从语言的特点、民俗传统、历史沿革等方面对东北地区民俗语汇的文化内涵进行探讨,希望能够更深入地了解东北地区的文化底蕴。
一、语言的特点东北地区的民俗语汇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尤其是方言词汇更是独具特色。
东北地区的方言一般指的是东北话,它包括了东北三省(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的语言。
东北话最大的特点就是浑厚、粗犷。
在东北话中,“粗”更多地是指的真实、直接,东北人的性格也是如此。
这些特点也体现在了民俗语汇之中。
比如“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的意味,就表现出了东北人豪爽、直爽的性格特点。
东北地区的民俗语汇特点是真实、粗犷、直接,这和东北地区人们的性格特点十分契合。
二、民俗传统东北地区的民族传统丰富多彩,而民俗语汇正是这一传统文化的载体。
比如在结婚仪式上,东北人会使用“红袍加身”来祝贺新人,寓意美好的未来。
在北方人的婚礼上,往往都少不了这一环节,这既是尊重传统、也是对新人的祝福。
在东北地区的祝寿文化中也有许多有趣的民俗语汇。
比如“福寿双全”、“寿比南山”等,都寄托着人们对长寿幸福的美好愿望。
这些民俗语汇贴近人情,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体现了东北人的朴实、热情。
在东北地区的春节习俗中,也有许多有趣的民俗语汇。
比如“大年初一,小年十五”就是人们对春节时间的渲染。
在东北地区,春节是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因此人们对春节时间的期盼也是格外强烈,这也与东北人的热情、豪爽的性格很相符。
在东北地区的民俗传统中,民俗语汇无疑是其文化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承载着东北人的性格特点和地区文化的独特魅力。
三、历史沿革东北地区的民俗语汇的形成离不开历史的沉淀。
在古代,东北地区就是中国的边疆地区,这里的民俗文化受到了多种文化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土人情。
东北地区民俗语汇的文化内涵探讨

东北地区民俗语汇的文化内涵探讨东北地区是中国的一个地理和文化概念,包括辽宁、吉林和黑龙江三个省份。
东北地区的民俗语汇丰富多样,反映了这一地区的历史、地理、人文等方面的特点和内涵。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东北地区民俗语汇的文化内涵。
一、地域特点东北地区位于中国的东北边境,地理位置独特。
这一地区气候寒冷,冬季漫长,夏季短暂。
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下,东北人民形成了独特的生活方式和民俗习惯。
东北地区的民俗语汇中反映了对冬季的描述和刻画,如“冻糕”、“冻山东”等词汇。
这些词汇体现了东北人民对寒冷环境的适应和对自然的感受,展现了他们坚韧不拔的精神。
二、历史文化东北地区历史悠久,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在东北地区的民俗语汇中可以看到许多与历史文化相关的词汇,如“满清”、“沈阳故宫”等。
这些词汇反映了东北地区作为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区所拥有的历史文化底蕴。
这些词汇也体现了东北人民对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尊重。
三、饮食习惯东北地区的饮食习惯独特而丰富,被称为“东北菜”。
东北地区的民俗语汇中可以看到很多与饮食有关的词汇,如“锅包肉”、“酱油”等。
这些词汇反映了东北人民对美食的钟爱和追求,同时也展现了他们对生活的乐观和热情。
四、民间艺术五、民俗习惯结语:东北地区的民俗语汇丰富多样,体现了东北人民的地域特点、历史文化、饮食习惯、民间艺术和民俗习惯等方面的文化内涵。
这些词汇不仅反映了东北地区的独特风景和人文魅力,也是东北人民生活态度和价值观的一种表达和传承。
通过对东北地区民俗语汇的研究和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认识东北人民的文化传统和精神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