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别山民歌的不对称句式结构分析

合集下载

论皖西大别山区民歌的文化艺术价值

论皖西大别山区民歌的文化艺术价值
具有相 似的艺术形态 。 [ 收稿 日期]2 1—1 一O 01 2 3 [ 基金项 目]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 目( Hs O —1 【 5 ; A K 9 O ) ) 文化部 文化艺术科学研究项 目( 8 A 1 ) 9 0 D 0 2 [ 作者简 介]谢昭新( 9 9 )男 , 1 4 - , 安徽淮南人 , 安徽新华 学院文化与新 闻传播学院院长、 教授 ,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 。
乐府, 以观风俗 , 促成 了汉乐 府 民歌 的兴盛 。汉文 则 帝 时 , 南厉 王刘 长 获 罪迁 转 , 于 途 中 , 是 文 帝 淮 死 于 有“ 杀弟 之名 ” 。民间遂 流传 歌谣 :


皖西 大别 山民歌 的历史 文化 价值
皖西 大别 山 区五句子 歌谣 ( 五句七 言 ) 有悠 久 具 的历 史文 化价值 , 它是 我 国传统 民歌 中的一 种 特 殊 样式 , 流传 广 泛久远 , 长期 流行 于楚文 化 区域和 与其 相邻 的巴文化 等 区域 。追溯 其 历 史 渊 源 , 当从 汉 魏 乐 府 民歌发展 而来 。汉魏 “ 乐府 ” 机关 采集 民歌 在很 大 程度 上是 以 民歌 观 社 会 风俗 , 而社 会 风 俗进 入 民 歌, 在秦 汉之 际较 盛 。因为 秦 汉是 古 代 家 庭关 系演
谢 昭新
( 安徽新华学 院 文化与新 闻传播学 院, 安徽 合肥 20 8 ) 3 0 8 [ 摘 要]皖西 大别 山区民歌 呈现的 多是七言五句的特殊 形态 , 这些五 句子 民歌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 , 而且是一种 文化 象
征, 既表现 出一种精 美的艺术欣赏价值 , 也蕴含着 多元的文化认 同价值 : 史文化价值 , 历 民俗 文化价值 , 艺术审 美价值。

地域分布·曲式结构·曲辞关系--安徽五句体民歌研究

地域分布·曲式结构·曲辞关系--安徽五句体民歌研究
关于安徽五句体民歌的研究,散见于区域视 角或单个歌种之论述。五句体分布最多的大别山 或皖西地区民歌本体研究,主要涉及曲式结构和 旋律特征的微观分析。一方面从乐句句式长度不 对称特点切入,阐述包含五句体在内的大别山诸
多体式民歌形成不对称结构的句式扩充手法[2];另 一方面论述民歌旋律特征与地貌之关系,认为皖 西民歌旋律呈现级进与大幅跳进相结合、回旋环 绕且一波三折的特点与当地蜿蜒曲折的山地地貌 有关 。 [3] 此外,涉及五句体结构的单个歌种之论 述,主要是慢赶牛和桐城歌。通过旋律和演唱特 点分析认为,慢赶牛在南路、中路和北路三大区域 流 传 时 ,因 地 缘 关 系 ,分 别 融 入 南 、北 方 音 乐 风 格[4]。桐城歌研究较为深入,运用音乐形态分析技 术详细阐释了桐城歌的整体特征、内在元素和外 在结构[5]。
李晓婷
(安徽大学 艺术与传媒学院,安徽 合肥 230011)
摘 要:安徽地区五句体民歌在地域分布、调式音阶、句幅比例、乐句间逻辑关系、扩充手法、辞曲结合方式 等方面存在明显的规律性。地域分布依长江和大别山呈带状。曲式结构两个偶句加入总结性乐句、两个偶句 之间插入垛句、五句半三种构成。文辞包含七言和杂言两种文体,以七言为主。曲辞对应关系呈现以下规律: 大别山杂言五句体无论歌辞字数多寡,偏向于使用“短长长短长”的乐句结构;七言五句体虽然辞句字数齐整, 但是对应的乐句结构却并非一定均等,而是呈现两种并存的方式,一是每句均等的四板二分结构;二是不均等 的“短长长短长”结构。不均等结构是由于部分衬字位于板上,扩大了乐句长度,从而形成参差错落的曲式结 构。
五句体结构在安徽多种结构的山歌中占比最 大。通过对《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安徽卷》中的 172 首山歌 分 [8] 析,得出安徽山歌的结构分布概况:一 部曲式的山歌结构涉及一句体、二句体、三句体、 四句体、五句体等,其中一句体 2 首、二句体 30 首、 三句体 6 首、四句体 25 首、五句体 71 首,其他 38

声乐作品《再见了,大别山》创作特点与演唱要点分析

声乐作品《再见了,大别山》创作特点与演唱要点分析

137SONG OF YELLOW RIVER 2023/ 12叮嘱,盼我隔年再来游”。

当年正是在老百姓的帮助下才能取得胜利,大别山的军民早已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而自己也挂念着乡亲们,将他们的音容笑貌一一印在脑海中,并嘱咐大嫂要照看好孙儿,祝福白发的大哥健康长寿。

此情此景,不然感叹道“大别山养育了我,我要把你铭记在心头”。

至此,全曲的主旨和情感也得到了全面的展示与抒发。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该曲的歌词格式规整,合辙押韵,从回忆的视角切入,通过由物及人的顺序表现出了对大别山的思念之情。

而且通过拟人手法的运用,让具体的景物和人物描写也形象生动,与其说是一首歌词,更像是一首抒情诗,更给了曲作者在创作欲望、灵感、技法等多方面的启示和思考。

(二)规范严谨的结构《再见了,大别山》使用了典型的单二部曲式结构,同时带有再现。

全曲共32个小节,四四拍,为bE 徵七声清乐调式。

结构图示如下:前奏为1—4小节,作者特意采用了弱起七连音上行级进的方式开篇。

右手则采用了和弦、音程加厚的主题旋律片段,一方面初步展示出了整首作品的旋律特点,另一方面也营造出了切题的氛围,为A 段的到来做好了充分准备。

A 段为5—15小节,该段有两个7小节与4小节的并行乐句构成。

调式为bE 徵六声调式加变宫,收拢性结束。

如图所示:先是由5、6两个小节呈现出主题材料,然后从第7小节开始发展,后句的主题材料都是由前句扩充发展而来,节奏变化多样,和声均结束在徵音上,从而使乐段结构和色彩更加统一。

而且第二乐句的徵音处于次强拍的二分音符,让乐段的终止感更强,同时结束本段。

B 乐段为16—21小节。

该段由两个6小节与7小节的对比乐句构成。

与A 段相比,该段的旋律加入了更多的变宫音,继而使音乐色彩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同时也更多使用了附点和切分节奏,推动着音乐情绪从抒情到激昂的转变。

再现段为22—28小节,特点在于将A 段的乐句材料从4小节扩展至7小节,为尾声高潮的到来做好了充分准备。

歌曲《再见了,大别山》艺术特征初探

歌曲《再见了,大别山》艺术特征初探

歌曲《再见了,大别山》艺术特征初探秦利伟《再见了,大别山》是一首歌唱大别山和大别山人民的歌曲,也是一首深受群众及歌唱家喜爱、艺术价值非常高的音乐作品。

本文将针对《再见了,大别山》的艺术特征进行分析,探析其音乐领域的奥秘,使大家喜爱的作品能被音乐人更好地演绎,能让更多人理解。

歌曲《再见了,大别山》是一首传唱性较高的经典作品,该曲目入选了20世纪经典作品,也入选为中国各大音乐院校及综合性、师范类、高等艺术类院校的声乐教材。

它不仅是全国各种音乐类声乐型比赛项目中选手经常演唱的歌曲,还被“金钟奖”“文华奖”“青歌赛”作为必唱曲目和规定曲目。

它当之无愧地被誉为院校及赛事中广为传唱的经典。

《再见了,大别山》反映抗战胜利后,一位老将军再次回到了大别山,见到了大别山的景与人,他与当地的父老乡亲们依依惜别的场景,蕴孕了丰富的离别之情,也表现了老将军重回大别山的感恩之情,感谢大别山的养育之恩,离别时非常不舍。

下文将对这首经典歌曲的艺术特征进行剖析,使人们能够更清楚歌曲创作的背景及艺术特征。

一、《再见了,大别山》的创作背景《再见了,大别山》是《大别山抒怀》这组声乐套曲中的一首,该套曲一共有六首曲目。

目前,广为传唱的就是《再见了,大别山》这一首曲目。

这一组套曲的诞生源于徐向前元帅的想法,他希望能够有一首像长征组歌的曲目,能够歌唱大别山的革命事迹。

为此,当年还非常年轻的作词家王和泉、作曲家雷远生接下了这一政治任务。

歌曲创作出来后的第二年,该曲目又由央视一套以《将军的摇篮》这一音乐艺术片的配曲形式隆重播出。

此后,该歌曲迅速走红,开启了一路被传唱的经典流行模式,最终成为一典经典曲目。

词曲作者王和泉及雷远生两位先生,为了能够创作好这一套曲,多次亲自到革命老区大别山去体验当地的生活,去走访当地的老红军,去听他们讲故事,用一种真情实感来谱写词和曲,从而演绎出老将军这一人物形象的心灵。

这一首歌曲后来又由著名歌唱家吴雁泽深情演绎,使其在各种有利条件下迅速成为群众热爱的经典曲目,深得人心,大家在听的时候都是热泪盈眶,非常动情。

浅谈皖西大别山民歌的和声配置

浅谈皖西大别山民歌的和声配置
何和弦进入 到主和弦 。 但 比较 常见 的有 以下两种情 况 : 其一 可以借鉴大小调的传统和声 中的正格结束终止 、变格结 束 终 止以及完全终止的写作样式 ,即和弦采用上行或下行 四 五度 的根音关系进行。如例 1中的结束终止 和弦 , v级的替
换 音 和 弦进 入 到 I 级和弦 , 由 于 7在 该 音 乐 片段 中属 于调 式
基 金 项 目: 本文 系2 0 1 1 年 度 安 徽 省 教 育厅 人 文社 会 科 学项 目“ 高师 专 业 音 i f , 教 育 与 当地 乡土 音 乐结 合 实施 研 究” ( 2 0 1 l s k 3 6 6 )
成。
传统和声强调和声进行 的功能性 , 即 T— S—D—T 。其 中, 属和主的地位在传 统和声 中得到 了高度的认可 。但是在
皖 西 大 别 山 民 歌 的 和 声 配 置 中没 有 必 要 完 全 遵 循 传 统 和 声
中的功能关系 。要在传统 和声 的基础上大胆创新 , 打破传统 和声 的功 能束缚 ,用和声色彩来选择 皖西大别 山民歌 的和 声序进 , 甚至可以出现传统和声中所禁止 的反功能进行。
三 度 叠 置 的大 三 和 弦 、小 三 和 弦 以及 s j , z j , 七 和 弦 在 我
偏音 ,为了风格 的统一 和和声 色彩 的需 要 ,用宫音 1 去替 换 。这两个 和弦低声部 的四度进行体现 了属对主和弦 的倾 向, 有强烈 的和声终止感。其二采用旋律性 的终止式 。在皖 西大别 山民歌 的旋律进行 中,结束音大都采 用相邻音级 的 序进。此 时和声 的终止式可以采用旋律性 的终止式 , 即采用
律配写四部和声。完全地将传 统和声中的方法照搬过来是 行不通的 , 这将导致和声与旋律 的风格不符 。那么 , 我们应 该 采用 何种结构的和弦为皖西 民歌 配置 和声 呢 ,应具体问 题具体分析 。

大别山民歌概述修改

大别山民歌概述修改

大别山民歌概述(征求意见稿)一、大别山地区的自然概况和人文历史莽莽苍苍的大别山,位于鄂豫皖三省的交界处:崇山峻岭,高耸入云;低峦绵延,人烟繁密;树木茂盛,生物众多;江淮分流,风生水起。

这是一座神奇的山,更是一座英雄的山。

“大别山”之名,最早见于我国3000多年前的典籍《尚书禹贡》。

这个名称的来由,历史上有几种说法。

一是相传当年李白曾登上大别山主峰白马尖(在安徽霍山县,高1777米),观赏了南北两侧的景色,发现两侧截然不同,不禁叹道:“山之南山花烂漫,山之北白雪皑皑,此山大别于他山也。

”二是来源于地缘学界的说法。

据地缘文化学者考证,现在的大别山之处,远古时曾是一片汪洋。

大约20亿年前,由于地壳运动,这里的地面开始隆起,才逐渐形成现在的大别山。

大别山脉与西部的秦岭横亘于我国中部,连绵一千多公里,是中国南北水系的分水岭。

由于它分开了长江、淮河两大水系,也分开了古代的吴国、楚国两地,从而使得南北两地的气候环境和风俗民情截然有别,所以称作大别山。

第三种说法带有一些神话色彩。

据说在洪荒之世,天地浑然一体。

后来有一座山訇然升起,用它的脊梁把苍天高高挺起,从此有了天地之分,万物生灵也获得了光明。

由于这座山分出了天和地、昼和夜,使天地有别,便取名为大别山。

以上三种说法皆不可为凭。

相传李白曾写过“扬子江中水,齐山顶上茶”的诗句,但至今尚没有他登过大别山的铁证。

白马尖虽是大别山的第一高峰,笔者曾登临过3次,在这孤峰一座上,很难见到两侧山花烂漫、白雪皑皑的景象。

大别山之所以“有别”于中国其他山脉,主要是它兼有我国山岳型风景名胜“北雄南秀”的两大特点,居于南温带和北亚热带的过渡区。

这里是许多南方植物种类分布的北界,又是许多北方植物种类分布的南界;同时又襟带东西,成为华东区联系四川、华中、华北三大植物区系的交汇点。

据专家考察得知,大别山有野生管束植物173科、648属,共计1882种。

其中含世界性种属28个、少种属77个、中国特有种属16个。

声乐套曲《大别山抒怀》之六《再见了,大别山》的艺术特征及演唱诠释

声乐套曲《大别山抒怀》之六《再见了,大别山》的艺术特征及演唱诠释

声乐套曲《大别山抒怀》之六《再见了,大别山》的艺术特征及演唱诠释作者:张伟来源:《北方音乐》2016年第08期【摘要】声乐套曲《大别山抒怀》之六《再见了,大别山》是一首经典的民族男高音声乐作品,至今整整传唱了30多年。

被入选20世纪经典作品系列,之后入选全国高等艺术院校、音乐院校、师范院校、综合院校等各类院校的声乐教材,并被全国各类声乐比赛,如“青歌赛”、“文华奖”、“金钟奖”等选为规定曲目和必唱曲目。

中华大家唱曲库等近百部歌曲集也将其收录其中,十分具有研究价值。

本文以声乐套曲《大别山抒怀》之六《再见了,大别山》为研究对象,第一部分分析了歌曲的艺术特征,第二部分对首唱吴雁泽的演唱进行分析,第三部分是阐述对作品的演唱诠释。

本文的研究借助了声乐理论研究方法、采用谱例分析等方法。

通过分析研究,提出对中国声乐套曲继承和发展方面的思考。

【关键词】声乐套曲;《再见了,大别山》;艺术特征;吴雁泽引言歌曲《再见了,大别山》选自声乐套曲《大别山抒怀》。

这部套曲由六首歌曲组成,分别是:《同志哥,请抽一袋烟》《五月红杜鹃》《大别山夜话》《我爱山村红玫瑰》《大别山的清泉哟》《再见了,大别山》;这部套曲的歌词是由著名词作家王和泉创作的,创作于1981年。

作曲是著名作曲家雷远生创作的,创作于1982年。

1983年由安徽电视台摄制,著名词作家王和泉编剧的音乐艺术片《将军的摇篮》在中央电视台1套播出,歌曲一经播出在当时引起强烈反响。

由于《再见了,大别山》具有一定的经典性、传唱性,被入选20世纪经典作品系列,之后入选全国高等艺术院校、音乐院校、师范院校、综合院校等各类院校的声乐教材,并被全国各类声乐比赛,如“青歌赛”、“文华奖”、“金钟奖”等选为规定曲目和必唱曲目。

中华大家唱曲库等近百部歌曲集也将其收录其中,成为在社会上和院校中广为传唱、经久不衰的精品。

这首歌曲表现了老将军战争胜利后重回大别山与乡亲们分别时的场景,渲染了重回大别山感念养育之恩时激动、离别时依依不舍的心情。

浅析《再见了,大别山》创作结构

浅析《再见了,大别山》创作结构

浅析《再见了,大别山》创作结构作者:刘兴隆来源:《北方音乐》2019年第05期【摘要】由雷远生曲、王和泉词共同创作并由吴雁泽首唱的声乐作品《再见了,大别山》是著名声乐套曲《大别山抒怀》中的最后一首歌曲,因其情真意切,旋律动听,30多年来深受人民大众的喜爱,被普遍传唱。

这首著名的歌曲也是电视片《将军的摇篮》中的插曲,作品深深地表现了人民对新中国、对革命根据地的歌颂。

【关键词】大别山;音乐艺术;作品分析;艺术处理【中图分类号】J616; ; ; ; ;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据统计,从故事发生年代到目前迄今为止,在国内外公开刊物出版发表的与“大别山”有关的信息共有4000多篇,其中音乐类与“大别山”相关的论文共有十几余篇。

全国的各个学者不管是从地域、环境、还是人文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笔者主要针对《再见了,大别山》这首作品的创作结构和演唱技巧进行浅析。

一、选题意义《再见了,大别山》这首作品自从创作以来就被广大音乐爱好者所喜爱,现如今也多为专业声乐学生的演唱曲目。

这类红歌作品从创作情感上来看,创作者们在革命期间仍能坚持以真诚的态度面对生活,并且热情高歌了在大别山时期的情真意切,对社会风气和当地人民群众的精神面貌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大别山是淮河和长江的分水岭。

现在大别山地区不仅是有新兴的自然旅游景观,也是我国著名的革命老区之一,该地区具有十分重要的旅游、文化等资源,并且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当想试图唱好、诠释好一首作品时,能否理解它的时代背景对于演唱者是否将作品所包含情感充分的表现出来是至关重要的。

但是现如今,不论是声乐的初学者还是老成者在学习歌曲时都很少会注重作品的结构和创作背景,其实这些都会对演唱歌曲有很大的影响。

在我演唱歌曲之前,我会大致了解歌曲作品的创作背景,我还会将我所学的理论知识从歌曲的旋律以及歌词来分析作品,力求在演唱时能够做到最好。

研究生期间我对演唱技巧的要求越来越高,作品上也要尽可能地体现鲜明的时代感,从而能更好地满足人们对与音乐的审美要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J o u na r l o f X i n y a n g No r ma l U n i v e r s i t y
第 6期
2 0 1 5年 1 1月
( P h i l o s . &S o c . S c i . E d i t . ) V o 1 . 3 5 N o . 6 N o v . 2 0 1 5
信 息 与文化 ・
大 别 山 民歌 的 不 对 称 句 式 结 构 分 析
郭德 华
( 信 阳师范 学 院 音乐学 院 , 河南 信 阳 4 6 4 0 0 0 )
摘 要 : 特 殊 的文化 区位使 大别 山 区产 生 了众 多不对称 句式结 构 民歌 , 不拘一 格 的不对 称 句式
结构 民歌 刻 意 打破人 们 内心 固有 的追 求平衡 的秉性 , 带来 更新 鲜 的 审 美愉 悦 和 艺术体 验 。该 区域 不对 称 句式结 构 民歌 主要 有 两 句体 、 三 句体 、 四句体 、 五 句体 、 长短 句杂 言体 等 。
关键 词 : 大别 山 民歌 ; 不对称 句式 结构 ; 文化 中心 ; 文化 边缘 ; 文化 融合
句 式结 构 、 节 拍结 构 等共 同构 成音乐 宏 观结构 , 其 各
种结构 因素即可视为音乐的微观形式。其中旬式结
构 作 为音 乐 的构 成 载 体 之一 , 是指“ 民歌 、 说 唱 和 戏 曲 唱腔 中的 句 、 逗 结 构形 式 ” l 2 _ 2 , 也 即“ 以 一 句 唱
文 化 的边缘 交 汇处 。在这 样 的文化 融合 区域 内所 产
不对称句式结构及其形成原 因等 , 力求找寻大别山 民歌 的不对 称句 式 结 构 特点 , 以及 由 于句 式 的 不 对 称 的变化 与发 展所 引起 的 民歌 的曲式结 构变 化
济 生活 、 大众 的艺 术 审 美 追 求 等等 , 有着 紧密 关 联 。 本 文从 句式 结构 形 态 人手 , 分析 大 别 山 民歌运 用何
种 手法 形成 不对 称 的 句式 结 构 关 系 , 有 哪 些形 式 的
单 一 文化类 型 , 而有 其 自身 的特征 与性 质 ” _ 4 ] 。 大别 山区横 跨 湖 北 、 河南、 安徽三省, 从 行 政 区 划 上讲 , 它 处鄂豫 皖交 界 之 地 , 包 括 河 南 的信 阳 , 湖 北 的黄 冈和 孝感 , 安徽 的六 安 和安 庆等地 ; 从 文化 区 位 上看 , 大别 山区正 处 于荆 楚 文化 、 中原 文化 和吴 越
而言, 既 有 中原地 区常 用 的二句体 , 也 有吴 越地 区常
音乐 结构 则被 认 为是乐 段或 乐句 或乐 节 的搭配 和构 成 关 系 。音 乐 中 的音 列 结构 、 音调结构 、 调 式 结构 、
用 的 四旬体 , 还有 荆楚 地 区常用 的五 句体 , 又有 本 区 域 常见 的七 言三 句体 、 八句 体 、 十言 四句体 和长 短句
也一 直是 中 国传 统 艺 术 样 式 所 追 求 的审 美 趣 味 之


不 对 称旬式 结 构 的民歌 却打破 我 们 内心 固有 的
现 出不 同的模 式 和特 质 , 如 中 国北 方 的 民歌 以两 句 体为 主 , 江南 的 民歌 以 四句体 为 主 , 西 南一 些少 数 民
族 民歌则 以联 套 的结 构形式 出现 。因此 民歌 的基本
正如大别山周边的三个文化区的形成一样位于大别山北边的中原文化区西边及南边的荆楚文化区东边的吴越文化区分别以黄河流域中下游地区江汉流域和太湖流域为中心以自然的传播方式在大别山区形成一个中原文化荆楚文化和吴越文化的边缘交汇区域使得该区域的民间音乐文化呈现出多元特征
信 阳师 范学院 学报 ( 哲 学社会科 学版 ) 第3 5卷
词为单位, 词 曲 同 步 运 动 所 形 成 的 腔 句 结 构 形 式” l 3 J 1 。 民歌 的句 式结构 在 不 同的文 化 区域 内 , 呈
杂言体等多种形态 。从音乐句式结构层面讲 , 尤以
不对称 结构 最具 特 色 。
对称 与 平 衡 似乎 是 人类 与生 俱 来 的一 种 秉性 ,
生 的民歌 , 具有 多元 的音乐 文 化属 性和 价值趋 向 , 一
方面 , 它协 调着 区域 内部 与周 边地 区 的文化关 系 , 另

方面, 又 连 接 着 不 同 文 化 区域 之 间 的交 流 通 道 。
上 下 旬结 构 的两句 体 民歌 是 我 国民歌 中最重 要
的结 构原 则 , 两句体 通常是一种对 应结构 , 上 句 在
前、 下 旬 在后 , 一起 一 落 、 一 问一答 、 一 呼一 应 , 既 有 统一 , 又有 对 比, 互 相依存 , 常能产 生对 称 、 平 衡 的美 感 。但 在 大别 山两 句 体 民歌 中 , 大 多 数 两句 体 并 不 拘 泥于该 对称 结构 形式 , 而是 常 常有 意打破 这种对
追求 平衡 的秉 性 , 相 对 于对称 句式 结构 的民歌 , 呈现 出更 为鲜 活 的特 色 , 为 我们 带 来 了更 为新 鲜 的艺 术
审美 愉悦 。结 构形 态是 文化 事象 中最 稳定 的 因素而
特质 和基 本模 式 , 往 往 成 为人 们 对 区域 性音 乐 文化 划 分 的依 据 , “ 但 也 常 遇 到 一 些 区域 的音 乐 文 化 特
质 与音乐 风格 难 以简单 归属 的问题 。如 … …荆 楚文 化、 吴越 文化 与 中原 文化之 间 的文化 融合 区域 等等 。 这 些 区域 的音乐 文化 特质 与音 乐文化 属性 均不 属 于
被代 代 承袭 , 大别 山 区何 以流 传 如 此 众 多 的不 对 称 句 式结 构 民歌 , 与本 区域 的传统 文化 、 民众 的社 会经
中图分 类号 : J 6 0 7
文 献标 志码 : A
文章 编 号 : 1 0 0 3 - 0 9 6 4 ( 2 0 1 5 ) 0 6 00 - 8 9 04 -
结构 是 指 “ 各 个 组 成 部分 的搭 配 和 排 列 ”

联 系又有 区别 的句 式结 构形 态特 征 。就其 唱词 结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