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春节傩文化社会功能研究
甘肃春节庆祝传统韵味与现代风情

甘肃春节庆祝传统韵味与现代风情春节是中国最重要、最盛大的传统节日之一,它也是一个融合了丰富文化内涵的节日。
甘肃作为中国西北地区的重要省份,拥有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丰富的民族文化,其春节庆祝活动既保留了传统的韵味,同时也融入了现代的风情,让人们能够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寻找到平衡点。
一、传统韵味的春节庆祝活动在甘肃省的农村地区,人们依然在春节期间举行各种传统的庆祝活动,以表达对新年的喜庆之情。
1. 舞狮表演:舞狮是中国传统的庆祝方式之一,而在甘肃,舞狮更是被赋予了特殊的含义。
甘肃的舞狮不仅追求技巧的高超,更强调舞狮人的精神风貌。
他们身着传统装束,手持彩绸,舞动身躯,表达吉祥如意的愿景。
2. 灯谜游戏:灯谜是中国古老的传统游戏,在春节期间尤为流行。
甘肃的灯谜游戏则融入了当地的民俗元素,谜底常常涉及当地的地理特征、风土人情等内容,加深了人们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
3. 赏花灯:春节期间,甘肃的大街小巷都会挂满各式各样的花灯。
花灯的种类繁多,有纸质的,也有彩绘的,每一盏灯都展现了民间艺术家独特的才华和创意。
二、现代风情的春节庆祝活动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甘肃的春节庆祝活动也逐渐融入了现代的元素,展现了独特的风情。
1. 新春音乐会:在甘肃的主要城市,每年春节期间都会举办大型的新春音乐会。
这场音乐会不仅邀请了本地的艺术家和乐团,还会请来一些著名的音乐家和歌手,以丰富多样的表演形式展现出现代艺术的魅力。
2. 春节晚会:春节晚会是中国人最熟悉的节目之一,而甘肃的春节晚会则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
在晚会中,不仅有传统的歌舞表演和相声小品,还有一些新颖的节目形式,如魔术表演、现代舞蹈等,让观众在欣赏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能感受到现代艺术的魅力。
3. 文化展览:春节期间,甘肃的博物馆和文化中心经常会举办一些特别的展览活动,展示当地的传统工艺品、民族服饰等,让人们更深入地了解和欣赏甘肃的文化遗产。
总结起来,甘肃的春节庆祝活动既传承了传统的韵味,又融入了现代的风情。
甘肃春节傩文化社会功能研究

甘肃是多民族杂居地区,春节文化既源远流长又丰富多彩,其中傩文化就是一个内涵丰富、生动有趣的个案,承载着诸多社会功能,值得重视研究。
甘肃傩文化形态丰富,民间傩、寺院傩形态在陇中、陇南、甘南、河西等地区的村落中均有存在,活动环节也相对完整,如永登的“烧社火”、静宁的“喊牛唠唠”、甘南的“羌姆”、文县的“池歌昼”等。
据《论语》《礼记》等典籍记载,“傩”为“驱疫也”,“使之追凶恶”。
因此,学界认为,傩的原始意义是人们在生产力水平比较低下的时代对一切自然灾害、瘟疫疾病、困厄窘境进行积极防范的一种祭祀行为。
进入当代,傩这一民间信仰活动在春节这样一个辞旧迎新的特殊时段仍被乡土社会的民众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盛大展演和积极传承。
2007年,全国傩文化艺术展演在甘肃永靖县举行,2008年,永靖县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正式列为“中国傩文化保护基地”。
在新世纪以来的非遗保护语境中,甘肃傩文化以政府倡导和民间主动的文化姿态正式走进了学界视野。
在民间生活中,这一艺术方式却鲜活而自为地存在了许多年,它大多时候以庄严艺术的姿态出现,那些肃穆的面具、昂扬的舞姿、神圣的说词、引人入胜的戏曲表演、狂欢的观众、持重的表演者等等,都构成了傩文化绚烂又稳定的传承因子,它们以特殊的精神力量将人类的深层渴望与生命激情化为具体的场景而年年重现,这种带有哲学意味的神圣活动在村落的打麦场、寺院的主殿前、神山圣水旁以广场文化的形式热烈进行着。
当代社会的民间信仰环境、民间信仰心理、民间信仰载体等已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因此,傩文化在驱疫的原始功能之外又衍生出了一些新的社会功能,这一集庄重的祭祀性质与欢悦的集会性质于一体的民间文化事项,产生了促进民族和谐、进行艺术熏陶、进行心理调适等正向功能。
一、讲团结:促进多民族和谐相处的功能甘肃是多民族杂居地区,很多地区的春节傩文化也呈现出了多民族融合的表层特征:傩文化事项起源的多民族性、变异的多民族性、传承的多民族性,正是因为这种多元性特征,傩文化为多民族老百姓所喜闻乐见并主动建构,成为多民族和谐相处的历史证据和生活实际,其中的很多文化因子既推动着多民族的和谐相处的实事,也证明着多民族和谐相处的现实。
甘肃省临洮县傩舞遗存形态文化解读研究

甘肃省临洮县傩舞遗存形态文化解读研究甘肃省临洮县傩舞遗存形态文化解读研究摘要:甘肃省临洮县的傩舞是一项独特而古老的民间舞蹈形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浓厚的地方文化内涵。
这项研究旨在解读傩舞的形态和文化意义,揭示其背后的深层次信息和标志性特征,并探讨其对当地社会的影响和传承。
傩舞是临洮县独有的一种传统婚嫁舞蹈。
据当地记载,这项舞蹈起初是为了娱乐孩子们而表演的,后来逐渐演变成庆贺婚嫁的节目,并成为一项具有较高艺术性和观赏性的活动。
傩舞的形态有很多,最常见的是由一组舞者手牵手排列成一列或一圈,在配合音乐的节奏下进行各种舞步和动作的表演。
舞者们身着鲜艳的传统服饰,例如五彩缤纷的绸缎袍和金黄色的帽子,舞姿矫健而优美,活泼而富有韵律感。
傩舞在形态上的独特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舞者的排列方式独具特色,简单而有序。
舞者手牵着手,形成紧密的圆圈或一列截然相反的对称姿势,凸显出团结和协调的形象。
其次,舞蹈的动作和节奏以多样性为特点。
舞者们以灵活多变的舞步和动作展示出傩舞的活力和张力,如旋转、跳跃、扭动等,充分体现了舞蹈的技艺和表现力。
最后,舞者的服饰和装饰物具有独特性。
舞者们身着传统的绸缎袍和帽子,绣有精美的图案和花纹,同时佩戴耳环、项链等装饰品,使整个舞蹈更加绚丽多彩。
傩舞承载着丰富的文化意义和象征内涵。
首先,傩舞体现了临洮县人民勤劳朴实的生活态度和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
舞者们的舞姿优美而灵动,整个舞蹈过程充满活力和生气,展示了当地人民心态积极和对生活的热爱。
其次,傩舞承载了对丰收和幸福生活的向往。
在婚嫁仪式中表演傩舞,意味着祈求新婚夫妇幸福美满的生活和五谷丰登,同时也代表了当地人民对美好未来的期许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再次,傩舞还具有社交和交流的功能。
舞者们手牵手围成圈,象征着团结和友爱,并通过舞蹈的形式传递情感和传播社会价值观。
傩舞作为一项重要的民间艺术形式,对当地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傩舞作为临洮县的一大特色文化活动,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赏和学习。
甘肃兰州傩仪木雕傩面制作艺术调查分析

关于甘肃兰州傩仪木雕傩面制作艺术的调查与分析摘要:在多元文化不断发展的今天,我们应更加重视本民族的优秀艺术文化。
本文通过对甘肃省兰州市民间傩面制作大师进行访谈调查,以兰州傩仪木雕面具为例,对其工艺制作进行统计分析,并以京剧脸谱为参照,对傩仪面具进行面具谱式类型之间的对比分析,探索其独到的艺术魅力。
使社会大众能够了解傩面、欣赏傩面,使我们的本土艺术文化能够源远流长、繁荣发展。
关键词:木雕傩面本土艺术中图分类号:j3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2(a)-0199-03早在商周时期由原始巫术和宗教演变而成的傩仪,在科学技术发达的今天并不被普通社会大众所熟知。
随着高端科技的研发和引入,并渗透到了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造福于人。
因此,专为人们祈福辟邪的傩仪逐步淡出人们的视野。
这是社会发展的大势所趋,更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表现。
但是流传了几千年的古傩仪至今在我国部分地区和民族中有所保留,而作为古傩仪式中重要的祭祀用具之一——傩面,更是在民间艺人的代代相传中较为完整的保存下来。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兰州民间傩仪面具制作大师的访谈调查、木雕傩面的实物观摩、分析木雕傩面的制作艺术,由此揭开古傩仪式中,傩面制作的神秘面纱。
使得社会大众能够重新了解傩面、正确欣赏傩面。
并在此基础上发出呼吁,向相关部门和包括学生在内的普通社会大众,展现兰州木雕傩面的艺术魅力。
1 研究过程1.1 研究对象的抽样本研究抽取兰州傩仪当中的木雕傩面具,由研究人员在民间艺术大师的指导下进行统计分类,并当场记录。
在此研究的有效研究样本中,按照傩面的谱式类型划分为:“整脸、三块瓦脸、花脸”[1]三种脸谱类别。
1.2 研究方向的设计传统傩面分类诸多。
一般情况下,按照地域可划分为,南方傩、北方傩、中原傩;按照材质可划分为5类,木、布、纸、陶、铜;按照功能可划分为3类,社火用傩舞面具、神戏用傩戏面具、祭祀用傩仪面具;按照傩面属性可划分2类,用于避邪驱恶的面具、用于祈福纳祥的面具。
甘肃春节传统年俗与乡村风情

甘肃春节传统年俗与乡村风情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家庭团聚和传承乡土文化的时刻。
甘肃作为一个历史悠久、文化丰富的省份,春节传统年俗与乡村风情别具一格。
本文将以甘肃春节传统年俗和乡村风情为主线,探讨这一节日的独特魅力。
一、甘肃春节传统年俗甘肃地处中国的西北地区,其春节传统年俗受到了西北地域文化的熏陶,展示出浓郁的民族特色。
1. 贴春联春节的传统年俗之一是贴春联。
在甘肃的许多家庭,人们会在大门上贴上对联,以祈求新年的吉祥和平安。
对联往往采用红色纸张,上书对仗工整的对仗词语,表达对新年美好生活的期盼。
2. 鞭炮庆贺在甘肃的农村地区,鞭炮是春节必不可少的庆祝方式。
人们会在春节期间点燃鞭炮,以驱除邪气,迎接新年的到来。
鞭炮声此起彼伏,烟花爆竹的绚丽光芒在夜空中绽放,营造出热闹非凡的氛围。
3. 守岁守岁是春节期间的传统年俗之一。
在甘肃的乡村地区,人们通常会在大年三十的晚上,整家人团聚在一起守岁。
他们会边吃团圆饭,边观看春晚,以及互相拜年祝福。
除夕之夜,人们会燃放烟花爆竹,以赶走邪灵,迎来吉祥之年。
二、甘肃乡村风情甘肃乡村风情独树一帜,其文化和自然风光吸引着众多游客。
春节期间,甘肃的乡村地区充满了欢声笑语和各种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
1. 村落灯会在甘肃的许多乡村地区,春节期间会举行盛大的灯会活动。
村民们会亲手制作各种花灯,如花鼓灯、舞狮灯等,然后将其挂在村落的主要道路上。
夜晚,花灯亮起,五彩斑斓的光芒照亮了整个村庄,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赏。
2. 农艺表演甘肃的农村地区以农业为主要经济支柱,春节期间常常会举行各种农艺表演。
这些表演包括农耕舞蹈、农村音乐演奏和农民技艺展示等。
游客可以欣赏到甘肃独特的农耕文化,感受到田园生活的魅力。
3. 民俗游戏甘肃的乡村地区还有各种有趣的民俗游戏,如踩高跷、赛马等。
这些游戏既能锻炼身体又能增强乡村人民的凝聚力。
春节期间,人们会邀请亲朋好友一起参与这些游戏,共同度过一个欢乐的假期。
甘肃春节庆祝传统文化的传承

甘肃春节庆祝传统文化的传承春节是中国最重要、最盛大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甘肃作为中国西北地区的一个省份,在春节庆祝活动中独具特色,秉承着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本文将从甘肃春节的传统习俗、民俗表演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方面介绍甘肃春节庆祝活动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一、传统习俗的传承甘肃的春节庆祝活动承载着丰富的传统习俗,这些习俗代代相传,在当代仍然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发扬。
其中,除夕夜的守岁、贴春联、吃年夜饭等习俗是甘肃春节庆祝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1. 守岁:甘肃的守岁习俗十分丰富多样。
在除夕的晚上,家人们会围坐在一起,守夜至大年初一的凌晨时分。
人们会边吃着糖果和水果,边聊天唠嗑,以迎接新年的到来。
2. 贴春联:贴春联是春节期间的传统风俗之一。
甘肃的民众喜欢在大门上贴上一对对红纸写的春联,寓意着对新年的祝福,同时也希望能够驱逐邪气,迎来吉祥。
春联上的对联往往取意吉利、亲情和团圆等。
3. 吃年夜饭:年夜饭是春节期间不可或缺的一大习俗。
甘肃的年夜饭通常以羊肉、面食和各式蔬菜为主食,寄托着对丰收和祥和生活的美好祝愿。
二、民俗表演的传承甘肃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省份,拥有丰富多样的民俗表演,这些表演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展示。
在春节期间,甘肃各地开展着丰富多彩的民俗表演活动,让游客和居民都能够感受到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
1. 舞龙舞狮:龙狮舞是甘肃春节期间最有特色、最受欢迎的表演之一。
舞龙舞狮活动可以追溯到古代,象征着祥瑞和吉祥。
表演者身穿五颜六色的龙狮服饰,以灵动的动作和鼓点伴奏,翻滚腾跃,展现出勃勃的生机和热情。
2. 节日庙会:甘肃的节日庙会是春节期间最传统、最受欢迎的活动之一。
在这些庙会上,人们可以看到传统戏曲表演、民俗游戏、传统手工艺品展销等,是人们欢聚一堂,感受浓厚传统气氛的好地方。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甘肃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春节庆祝活动为这些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机会和平台。
甘肃巫傩面具文化研究综述

甘肃巫傩面具文化研究综述康小花,王育梅(天水师范学院美术学院,文史学院,甘肃天水741001)摘要:一百多年来,巫傩面具文化研究取得了重要的成果。
甘肃有着丰富的巫傩面具历史遗迹和活态存在,近年来研究者主要开展了甘肃巫傩面具种类重要艺术特色、类别划分、傩艺(包括巫傩面具)与民俗活动、敦煌古俗驱傩风俗和典型面具的造型溯源等方面的研究。
关键词:甘肃;巫傩面具;研究;综述中图分类号:J52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351(2008)06-0120-02收稿日期:2008-08-06作者简介:康小花(1976-),女,甘肃民勤人,天水师范学院美术学院讲师,硕士。
一、巫傩与巫傩面具世界所有民族几乎都经历过崇尚头部、面部装饰的重要历史阶段,头、面的装饰包括穿洞挂缀、纹面、涂染勾画,还有一个重要的手法是以雕刻、涂染、刺绣、铸造等方法制造出另一张脸———面具。
这张脸阻隔了人(演员或者巫师、傩师不戴面具时的普通人身份)与人(观众)的交流,促成了人(演员或者巫师、傩师)向角色或者神的转化。
这张脸是巫傩仪式的重要构成和特征。
巫傩的产生应追溯到远古时期人类对于自然现象及人体本身现象的原始认识,它是人类为了证明人与其他人或外部世界存在着某种对应关系而创造出来的中间媒介,是人(指巫师、傩师)借助某种神秘的超自然力量控制和影响鬼神等一些人类无法掌控的事物,目的在于祈求神灵,逐鬼除疫,保佑百姓。
面具俗称“脸子”,在巫傩活动中被视作神的载体,无论傩舞、傩仪、傩戏都围绕着面具进行。
这个“脸子”早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就已经出现,现在在世界范围内仍有部分遗存。
这张脸承载的历史有几千年甚至上万年,夹带了太多民族的、宗教的、艺术的信息,今天面具上的一根装饰线条、一个无足轻重的形状、一块一直沿用的颜色,也许就是昨天某个部族的某位神圣的祖先、神灵、图腾,它们距离我们今天的生活已经太遥远了,遥远得我们几乎无法回溯。
“文明人永远不能指望看出原始人思维的趋向,也不能发现这种思维的过程。
傩舞在现代社会的应用

傩舞是中国传统的民俗艺术形式,主要流行于湖南、湖北、四川等地。
它通常在农历新年期间或祭祀活动中表演,具有祈福、驱邪、祭祀等寓意。
虽然傩舞是传统的艺术形式,但在现代社会中仍然有一些应用和价值:
1. 文化传承:傩舞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具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在现代社会中,通过传承和表演傩舞,可以帮助人们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民俗艺术。
2. 旅游推广:傩舞作为一种独特的表演艺术形式,具有观赏性和娱乐性。
一些地方政府将傩舞作为旅游资源,通过举办傩舞表演、节庆活动等方式吸引游客,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3. 舞台表演:傩舞的形式多样,舞者经过专业训练,可以在舞台上进行精彩的表演。
在现代舞台剧、音乐会、文艺演出等活动中,可以加入傩舞元素,增添艺术效果和观赏价值。
4. 心理疏导:傩舞在传统信仰中有驱邪和祈福的作用,可以帮助人们排除心理压力、消除负面情绪。
在现代社会中,一些人可能需要寻找一种方式来放松身心,傩舞可以提供一种独特的体验和情感宣泄的方式。
5. 社区活动:傩舞可以作为社区文化活动的一部分,举办庆典、节日活动等。
通过组织傩舞表演、培训课程等活动,可以促进社区凝聚力和文化交流。
虽然傩舞在现代社会的应用相对有限,但它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仍然具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
通过合理的推广和应用,可以使傩舞在现代社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甘肃春节傩文化社会功能研究作者:白晓霞翟存明来源:《丝绸之路》2019年第01期[摘要]甘肃是多民族杂居地区,春节时在陇中、陇南、甘南、河西等地举行的傩文化活动自成特色,是一个个内涵丰富、生动有趣的案例,其中承载着诸多社会功能:促进多民族和谐相处的功能、审美艺术课堂功能、心理层面的调适功能。
这些都启发我们挖掘傩文化在构建和谐民族关系、构建良好社会道德方面的潜在价值。
当然,在对甘肃春节傩文化的研究中也应注意国家、社会通过倡导、引导等“软控制”手段使民间信仰功能发生积极变化的问题。
[关键词] 甘肃;春节文化;傩文化; 民间信仰[中图分类号]K892.24;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005-3115(2019)01-0077-04甘肃是多民族雜居地区,春节文化既源远流长又丰富多彩,其中傩文化就是一个内涵丰富、生动有趣的个案,承载着诸多社会功能,值得重视研究。
甘肃傩文化形态丰富,民间傩、寺院傩形态在陇中、陇南、甘南、河西等地区的村落中均有存在,活动环节也相对完整,如永登的“烧社火”、静宁的“喊牛唠唠”、甘南的“羌姆”、文县的“池歌昼”等。
据《论语》《礼记》等典籍记载,“傩”为“驱疫也”,“使之追凶恶”。
因此,学界认为,傩的原始意义是人们在生产力水平比较低下的时代对一切自然灾害、瘟疫疾病、困厄窘境进行积极防范的一种祭祀行为。
进入当代,傩这一民间信仰活动在春节这样一个辞旧迎新的特殊时段仍被乡土社会的民众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盛大展演和积极传承。
2007年,全国傩文化艺术展演在甘肃永靖县举行,2008年,永靖县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正式列为“中国傩文化保护基地”。
在新世纪以来的非遗保护语境中,甘肃傩文化以政府倡导和民间主动的文化姿态正式走进了学界视野。
在民间生活中,这一艺术方式却鲜活而自为地存在了许多年,它大多时候以庄严艺术的姿态出现,那些肃穆的面具、昂扬的舞姿、神圣的说词、引人入胜的戏曲表演、狂欢的观众、持重的表演者等等,都构成了傩文化绚烂又稳定的传承因子,它们以特殊的精神力量将人类的深层渴望与生命激情化为具体的场景而年年重现,这种带有哲学意味的神圣活动在村落的打麦场、寺院的主殿前、神山圣水旁以广场文化的形式热烈进行着。
当代社会的民间信仰环境、民间信仰心理、民间信仰载体等已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因此,傩文化在驱疫的原始功能之外又衍生出了一些新的社会功能,这一集庄重的祭祀性质与欢悦的集会性质于一体的民间文化事项,产生了促进民族和谐、进行艺术熏陶、进行心理调适等正向功能。
一、讲团结:促进多民族和谐相处的功能甘肃是多民族杂居地区,很多地区的春节傩文化也呈现出了多民族融合的表层特征:傩文化事项起源的多民族性、变异的多民族性、传承的多民族性,正是因为这种多元性特征,傩文化为多民族老百姓所喜闻乐见并主动建构,成为多民族和谐相处的历史证据和生活实际,其中的很多文化因子既推动着多民族的和谐相处的实事,也证明着多民族和谐相处的现实。
这样的文化个案具有典型意义,充分显示和证明了中国春节文化是由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所有成员共同热忱创造、合作推动发展、集体主动传承的重大集体性民俗文化事项。
比如甘肃陇中地区渭源县麻家集镇民间流存的傩舞羌蕃鼓舞(2011年被列入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一般在农历正月十四左右举行,场面热闹,气氛欢快,当地百姓几乎全体参与。
据《渭源县志》记载,麻家集一带自唐宋以来,就是多民族杂居地区,尤其是羌藏民族,与汉族人民一道生活在这片热土之上,现在316国道半阴坡以西还有许多具有民族特色的地名侧面记载了多民族融合的历史过程:干扎、哈地窝、醋纳、纳定、宗丹等。
宋神宗时期王韶西征,将少数民族推移至偏远西部山区,在相对封闭的地形环境中保存了较多的民间信仰文化:傩文化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种,羌蕃鼓舞、师公子跳神、拉扎节等都是傩文化的组成部分。
正是因为有着这样多民族融合发展过程的历史基础,所以,流传于麻家集镇的傩舞羌蕃鼓舞就有着十分明显的民族融合特点。
完整的舞蹈过程包括七个环节,分别是走四门、铁绳扣、龙摆尾、拔牙空、送瘟神、攒八卦、绕棉花。
表演时长大约为两个半小时,在这一表演过程中,多种民族文化进行了自然融合和无缝拼接,在动作、表情、服饰、唱词、主题、风格等方面并行不悖、相得益彰。
当地学者曾这样细致描述它的表演过程:“身着藏民族服饰的20多名由老中青三代组成的表演团队分次序按程序进行入场表演,在身穿翻毛皮袄持牛尾拂尘的老西番的统一指挥下,十几名头戴礼帽、佩眼镜、身穿雪白衬衫、挂深色马甲、腰系小刀或荷包锦囊缨络的鼓手们,高举羊皮鼓踏着沉稳而矫健的舞步,一招一式彰显出英武飒爽的风姿……舞到兴致处,鼓手们还会表演持鼓绕头、曲腿左右旋转、旋摆跨步、起脚跳等高难度动作。
另有几名男女少年身着藏民族风情的彩衣、持回族常用的彩巾或彩扇,左手叉腰,右手挥动彩扇,扭行三步,即立定作藏族合掌礼,其意都是向佛祖祈祷平安的……具有藏族舞蹈“卓谐”和“热巴卓”的特色。
”①正是在这样一个多民族民众集体表演、集体观赏的和谐团结过程中,羌蕃鼓舞为各民族人民所共同喜爱,并被集体热忱传承,它是多民族和谐相处的文化证据,也在现实中继续发挥着协调民族关系、维护民族团结的社会功能。
二、讲故事:艺术审美课堂的构建春节期间甘肃各地的傩文化活动中,说唱表演活动占了相当大的比例,这些说唱表演从整体效果来看都是优秀的戏剧,人物形象饱满、情节曲折、主题突出,有巧妙的戏剧冲突、扣人心弦的戏剧高潮,可谓赏心悦目、异彩纷呈。
因此,整个傩文化活动过程就是一个由表演者绘声绘色讲故事的艺术展演过程,他们用动听的歌声、优美的舞姿、独具匠心的道具去讲述一个个或有趣或悲壮或温暖或感人的故事,艺术韵味大雅大俗,在乡土社会中产生了很高的艺术审美价值,深得民众喜欢。
比如甘肃临夏地区积石山县春节期间的财宝神演出,就具有很高的艺术审美价值。
财宝神是产生、流传在临夏回族自治州北部和青海省东部一带河州地区汉族群众中的说唱艺术,民间传说财富神是苏武的儿子苏金,因为相貌丑陋和怪异而遭人嫌弃,最后蒙冤而死,死后化作厉鬼刮起狂风表达自己的无限悲愤,皇上知道实情后很同同情他,封他做了财宝神,负责春节时为家家户户送财送吉祥。
正因为财宝神的背后有这样一个凄美又感人的故事,而财宝神又承担着送财的功能,所以,老百姓非常喜欢。
表演中用对仗工整的唱词讲述着故事,如苏金被冤后大风四起的情节:“刮得碌碡满场滚,刮得松树翻了根,刮得黄河水倒流,刮得皇宫东西里奔。
” 苏金受封后广施恩泽的情节:“普天之下访善人,各家门上送财宝,百姓家里受香灯,各庄村里贺太平。
”这样整饬优美的唱词,伴之以动作协调的舞蹈,确实成为了一堂生动的艺术审美课,为民众提供了艺术境界上的美感享受。
当地的学者曾对这一美好的民间艺术活动有这样的描写:“春节期间,表演‘财宝神’的村庄推举村中德高望重的人担任‘柱子’,组成由毛老僧、掌灯官、钹鼓手、中郎、腊花等表演人员组成的‘财宝神’队。
装扮‘财宝神’都反穿羊皮袄,披头散发,头插翎毛,怀揣‘宝物’,手拿鸡毛掸子,自称‘老鞑子’或‘小鞑子’,俗称‘毛老僧’……“演唱‘财宝神’,主要表达‘各家门上送财宝’、‘各庄村里贺太平’这一主题,所以讲究唱喜不唱忧,唱好不唱坏,唱胜不唱败,忌讳不吉利的语言和不雅观的动作。
唱词既有优美华丽的高雅之风,又有纯朴生动、通俗易唱的民间艺术韵味。
”②另外,如永靖的法师打醮活动,也是优美的带有讲故事性质的歌舞活动:“每醮要请12名或24名法师主持,设有祭坛,要献牲,祈祷。
最具艺术性、观赏性的,要数‘法神’的舞蹈:法师们身着‘神衣(印花布制作的无袖长衫,系红色战裙,长衫前胸绣有八卦太极图,背绣蟠龙,四周绣云纹与飞龙,下摆均作千叶金甲状),手击单面鼓,踢腿踏歌,彩衫飘动,战裙轻扬,或一字长蛇,或跑圆圈,或聚或散;聚若莲花含苞,散若梅花点点,粗犷雄浑,热烈奔放。
最令人叫绝的是‘甩马头’——六位法师忽解开发冠上的辫子,迎着扁鼓节奏甩将起来,在头顶上飞快旋转,平稳有力,看得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打醮击鼓走阵有一字长蛇阵、二龙戏水阵,还有洞宾背剑、童子拜观音等等’。
”③这样的歌舞场面,其势也壮,其情也真,给围观的老百姓带来了视觉上的美好享受与心灵上的艺术陶冶,堪比优秀舞蹈演员的激情演出。
事实上,抛开了傩文化基本的信仰功能去分析,我们会发现,傩文化相关的活动都是一套综合的广场表演艺术,而会首、主持、演员这一特殊的表演者群体,在这样一个公开的场合,从观众构成的场境性狂欢氛围中得到了无上的光荣和重要的鼓励,也因此激发了他们无限的艺术潜能。
尽管仪式、说词、故事是固定的,但表演者与民众之间的互动却因为人的变化和具体氛围的变化而年年在更新,在这样一个神人共庆的宏大气场中,表演者秉天命、顺人意的同时,不由自主地将自己的艺术才智发挥得淋漓尽致,傩文化的艺术性则由此而生。
这一来自民间的诗学活动之中有威严、神秘的成分,有庄重、虔诚的成分,偶尔也有基于人神互通基础上的某些滑稽、幽默的成分,总体上呈现出了种艺术的风采,固守于乡土的普通百姓在仰视傩文化的过程中无形中得到了极大的审美享受。
因此,傩文化活动在客观上成为了另外一种意义上的别开生面的艺术审美课堂,为民众带来了美的教育和熏陶。
三、讲洁净:心理层面的调适作用傩文化活动有很多复杂的环节:傩仪、傩舞、傩戏等等,但这些都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始基础功能,就是驱疫、驱脏、驱邪,即通过诸种仪式将不干净的邪祟之物清理出去,远离村落和人家。
这其实只是一种精神仪式,但是,老百姓却从中得到了很大满足,对仪式的认同感很强,认为可以保佑来年的平安健康与吉祥如意。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傩文化在心理层面起到了清理和放松作用,是社会人在集体生活中的一种重要的心理调节手段。
比如甘肃陇东地区静宁县春节时的傩社火喊牛唠唠就是非常典型的讲洁净的案例。
傩社火分布于静宁以东的曹务乡,“喊牛唠唠”是当地人对这种社火演出时所唱腔调的俗称。
有学者曾这样描述静宁傩社火从早到晚所展演的几个重要环节:“大年初四早上9点多,上下屲的傩社火就耍起来了……家家户户都在门前支一张小桌,摆上糖果、烟酒、暖锅。
社火队由村里德高望重的老人领头,逐家逐户祝福道喜,主人拿一条红挂在‘驿臣官’身上,同时把桌上的摆品抛向观众,惹得大人小孩一拥而上,抢福抢喜。
‘彻秋风’的社火队里有驿臣官、彩旗队、秧歌队、雄狮、旱船、毛驴、害婆娘等内容。
社火队还流行着‘狮子禳娃娃’的习俗,主人把娃娃抱出来,让狮子从口里吞进去,从屁股后屙出来。
以求娃娃平平安安,大福大贵……晚饭之后,就是夜社火了,这叫‘娱神娱人’的‘地摊社火’,‘地摊社火’的‘喊牛唠唠’作为传统社火的曲目,70多岁的传承艺人头戴百年来留传下来的傩面具,在一片锣鼓声中上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