傩文化调研-江口傩文化传承、保护的建议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下的江西南丰傩舞民俗体育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

三、南丰傩舞的传承与创新
1、强化教育传承:通过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南丰傩 舞,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从而形成从儿童到成人的完整教育传 承体系。
2、创新传承方式:运用数字化技术,如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等, 使傩舞的传承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口传身授,而是可以随时随地学习和体验。
现状分析
1、文化形态丰富:我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涵盖了民间体育、传统武术、民 俗体育等多种文化形态,如赛龙舟、舞龙舞狮、太极拳等。这些文化形态具有 独特的地域性和民族性,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多样性。
2、传承方式多样:我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方式主要包括家族传承、 师徒传承、社区传承等。然而,随着社会变迁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这些传承 方式面临着诸多挑战。
3、传承与推广:在教育系统中,应将少数民族的民俗体育文化纳入课程体系, 让年轻一代了解并参与到这些活动中来。此外,通过举办民俗体育活动、创建 民俗体育旅游线路等方式,将少数民族的民俗体育文化推向更广泛的群众中, 使其在社会中得到更广泛的传承与推广。
4、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强国际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合作,与其他国家和 地区的民族体育文化进行交流和分享。举办国际民俗体育赛事、研讨会等活动, 促进国际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提升我国少数民族民俗体育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3、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重视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和管理人才的培养, 建立健全人才培训体系和激励机制。同时,应积极引进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 高素质人才,提高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
4、深化国际交流合作:加强与世界各国在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领 域的交流与合作,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提升我国在该领域的保护与传承水平。
随着全球化的快速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其中,我 国少数民族民俗体育文化作为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保护与传承具有深远 的意义。本次演示将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角度出发,探讨我国少数民族民俗体 育文化的保护。
专题研讨加强傩文化保护与开发利用(精)

专题研讨:加强傩文化保护与开发利用本报讯贵州日报20031101第1版本报讯10月28日至30日,由中国傩戏研究会、省文化厅、铜仁地区行署、贵州民族学院主办,德江县政府、铜仁地区文化局承办的中国梵净山傩文化研讨会在德江县召开。
来自13个省、市、区及日本、韩国、德国、委内瑞拉等国家和台湾、香港地区的10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研讨会。
10月28日上午。
海内外专家学者,有关领导、特邀嘉宾、德江县干部群众4000多入观看了由铜仁地区各县选送的独具特色的民族民间文艺节目。
连日来,海内外专家学者还观看了德江县精心准备的傩戏、傩技、傩祭表演。
从100多支傩艺班中挑选的具有代表性的6个傩艺班,原汁原味地展演了24场“德江傩堂戏”正戏、3场插戏以及“上刀山”、“开红山”、“下红锅”、“踩红铧”等绝活,令人大饱眼福。
傩文化是一种古老的、世界性的文化现象。
它曾在世界各民族广泛传承;如今在发达国家几乎消失,然而,中国至今仍保留着相当完整的傩文化生态,且品种繁多,风貌各异。
研究中国傩文化已成为世界文艺界的一个热点。
1990年以来,中国傩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先后在山西、福建、湖南、广西、香港、四川、台湾、云南、河北、青海、安徽等地召开。
“德江傩文化”已成为海内外关注的一种文化现象。
据专家介绍,被称为“中国戏剧活化石”的德江傩文化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最原始、拥有傩戏戏班和古老面具最多的地方戏种。
至今。
德江仍有傩戏戏班131坛,土老师641人,古老傩戏面具1484面.堪称中国之最。
早在1987年、省民族事务委员会、贵州民族学院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了以德江县古老傩戏面具为主的“贵州省民族民间傩戏面具展览”,引起首都文艺界的热烈反响。
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曹禺把雉戏及其面具比喻为可以与长城媲美的奇迹,并感叹:“中国戏剧史应当重新改写!”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冯其庸说:“贵州傩戏和面具是古老文化的重大发现,那么集中、那么系统地保留着特殊的古老文化,这是很难得的。
傩文化社会实践心得体会

傩文化社会实践心得体会傩文化是我国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在社会实践中,通过参与傩文化的传承和推广活动,我深刻体会到了傩文化对于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
首先,傩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民族的宝贵财富。
在实践过程中,我了解到傩文化起源于古代巫师的祭祀活动,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种避邪、祈福的仪式艺术。
傩文化中融合了神话、寓言、戏曲等多种元素,展示了古代人民的生活智慧和审美追求。
传统文化的传承不仅能够增强国家的文化认同感,还有助于培养人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其次,傩文化在社会实践中起到了弘扬正能量的作用。
傩文化以其特有的形式和内容,传递出关爱社会的理念,呼吁人们关注社会问题和身边的人。
例如,在傩文化的表演过程中,经常出现一些道德教育的内容,警示人们不要贪图赌博、欺诈等不良行为,强调诚信和正义。
这种正面价值观的传递对于塑造社会风尚和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另外,傩文化对于民众的精神寄托和情感表达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在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中,人们的精神需求往往被忽视。
而傩文化的传统表演方式和艺术形式,能够给人们带来心灵的舒展和放松。
例如,在庆祝节日或重大活动时,举办一场傩文化的表演,能够吸引大量观众前来观看,既激发了民众的文化兴趣,又满足了他们对于传统文化的情感需求。
与此同时,傩文化也面临着一些困境和挑战。
在傩文化的传承和保护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包括观念变化、物质条件等方面的限制,导致传统文化的衰败。
例如,现代人的生活节奏紧张,很少有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和了解传统文化,这导致他们对傩文化的兴趣减少。
同时,由于缺乏资金支持和专业人才的培养,一些传统的傩文化技能正在渐渐消失。
针对这些困境,我认为需要多方面的努力来推广和保护傩文化。
首先,政府需要加大对傩文化的宣传和支持力度,包括资金、场地等方面的保障。
其次,学校和社区也应该将傩文化纳入到教育和社区文化活动中,通过组织一些相关的研讨会和展览等方式来推广和传承傩文化。
试析德江傩戏傩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基于艺术文化学视角的思考

试析德江傩戏傩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基于艺术文化学视角的思考陈岩【期刊名称】《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年(卷),期】2015(000)002【摘要】Dejiang nuo Opera was hailed as"the living fossil of China drama".Pape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rt culture investigate the heritage and conservation of Dejiang nuo cultural, recalling the psychological and physiological roots of nuo Opera and nuo culture in De-jiang,an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rt and culture in contrast Dejiang nuo inheritance and protection.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rt and culture on nuo culture heritage ,this paper hope to building operational framework for the Dejiang nuo cultural heritage and conservation.%德江傩戏被誉为“中国戏剧活化石”。
本文主要从艺术文化学视角探讨德江傩戏文化传承与保护现状,追忆德江傩戏傩文化的心理生理根源,并且从艺术文化学视角反观德江傩戏传承与保护,以期为德江傩戏傩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搭建可操作框架。
【总页数】4页(P61-64)【作者】陈岩【作者单位】贵州大学艺术学院,贵州贵阳 55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J825【相关文献】1.基于文化生态视角的辰州傩戏文化艺术传承 [J], 李燕2.基于设计创新视角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以江苏大学艺术设计教学为例 [J], 杨丽英3.关于温州"非遗"保护和传承的现实思考——基于对"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乐清的调研 [J], 李雪; 边春慧4.关于赣傩文化艺术审美特征与传承保护的思考 [J], 李曼丹5.赣傩文化艺术审美特征与传承保护的思考 [J], 邓懿媛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简析傩文化的保护现状与对策

(一 )保 护 现 状 傩文化作 为民俗文 化而存在 ,是对 民族 文化心理 、思 维 、价 值 观 念 、审美 追 求 的重 要 反 映 。 我 国对 傩 文化 的 重 视 源于 20世纪 30—40年代 ,从 50年代 开始 ,有研究 院对 傩 舞开展一系列调查 工作 ,使傩 文化 逐渐走进更多社会 公 众 的 视 野 中 。从 80年 代 起 ,我 国 对 傩 文 化 的 研 究 有 进 一 步 的深 化 。自 1988年 11月起 ,我 国正 式 成 立 傩 戏 学 研 究 会 。掀 起 一 股 傩 学 研 究 热潮 。2001年 5月 份 ,昆 曲艺 术 被 列 人 人 类 口头 与非 物 质 遗 产 代 表作 名 录 ,但 是 ,我 国 专 家 学者 的 非 物 质 文 化 遗 产 保 护 意识 觉 醒 较 晚 ,所 以 对 傩 文 化 的保 护 起 步 也 相 对 较 晚[21。 (二 )存 在 问题 纵 观 傩 文化 保 护 现 状 ,虽 然 有部 分 人 员 能够 对傩 文 化 保 护 工作 给予 高 度重 视 ,并 采 取一 系列 有 效 的保 护 措 施 , 但 仍 然存 在 一 定 的 问题 。首 先 ,政 府 在 傩 文化 保 护 中未 能 充分 发 挥 带 领 性 作 用 。 政 府 对 社会 公 众 行 为 的 影 响 力 较 大 ,但政府未能推 出规定 政策 等 ,难以引起社会各界人士 对傩文化的重视。其次 ,对傩文化的保护力度有待加强 。以 傩 面具 、傩戏服饰为例 ,破损较 为严重 ,无法修补 ,而市场 流动 的仿制品却失去傩 文化原有 的神秘韵味 。再次 ,缺乏 专 业 的传 承 人 才 。有 研 究 表 明 ,从 事 傩 文 化 表 演 的人 员 大 多在 四五 十岁左 右 .而年轻人却 如同凤 毛麟角 ,不利于傩 文 化的传承 。最后 ,傩文 化的发 展空间越来越 狭窄 ,其生
江西南丰傩舞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研究

江西南丰傩舞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研究作者:郭东阳邓鹏来源:《速读·中旬》2016年第01期南丰傩舞因其流传时间久远被誉为“中国古代民间舞蹈活化石”,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至今仍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加速、城镇化发展趋势加强,南丰傩舞赖以生存的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传统民俗生态依托渐失,艺人队伍后继乏人,傩舞发展在“过度保护”中疲态尽显。
有鉴于此,亟需改进和创新现有的保护和传承方式。
一、南丰傩舞的基本情况南丰傩舞,俗称“跳傩”,是沿袭古代驱鬼逐疫的祭祀仪式“驱傩”,是在恶劣的环境中向大自然祈福镶灾以期获得生存空间的手段之一。
2006年南丰傩舞被收录进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
2008年,南丰举办“文化遗产日”南丰跳傩调演活动,与会的傩戏班达到42个,参演艺人超过1000人,表演不同流派风格的节目多大280多个,现实却依然不容乐观,傩舞的文化土壤以发生巨大的改变,传承艺人也逐渐老去,傩舞文化由神秘走向世俗甚至开始迎合大众的消费口味,但其传承和保护依然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问题和思考1.对于傩舞文化的过度开发首先,在南丰的县城、集镇、村庄随处可见关于傩舞保护、传承的标语、宣传画,这种集中的宣传对于快速的将傩舞文化这一概念传递给受众、提高其知名度有一定作用,但是“轰炸式”的宣传也容易引起人们视觉和精神上的审美疲劳。
其次,南丰的各大景点、剧场、戏院几乎都在表演傩舞,无论走到哪里都可以看到“锣鼓喧天”的热闹场景。
对于外地游客来,这种单一的表现形式会增加其审美负担。
最后,由于商业开发的“逐利”原则,所以在对傩舞文化开发选择上往往会迎合消费者的口味,如此一来便会摒弃许多具有传统韵味的剧目,甚至会为了提起消费者的兴趣而牵强附会一些历史典故、胡乱编造一些神话传说,这对于传统的傩舞文化的内涵是具有极大破坏力的。
2.对于傩舞文化的过度保护通过多种方式对非遗进行保护,本身意在重新呼唤社会对于非遗的关注,重新建立健康合理的传承发展体系。
文化自信背景下池州傩戏保护与传承路径研究

2023年 第9期- 87 -非遗大视野Wide Field of Vision傩戏,又称傩堂戏,是在“社”(宗祠堂、社坛、社树)的范围内进行的演出活动,主要以驱邪纳福为目的,采用佩戴绘作面具的古艺术形式,是我国现存最古老、最完整的古戏曲之一,有着“戏曲的活化石”的美誉。
傩戏以宗族为演出单位,情节贴近生活,唱词通俗易懂。
傩戏在民间颇为流行,且有“无傩不成村”之说,池州傩戏经历了三度兴盛、三度衰亡的过程。
了解和发掘池州傩戏所蕴含的文化特质能够让其适应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从传统文化精华中汲取古为今用的社会价值,从而更好地将这份文化瑰宝传承、创新和发展。
一、文化自信背景研究习近平总书记曾不止一次提道,要坚定文化自信,并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
这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进一步指明了前进方向。
“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是社会主义文艺创作的根本立场,也是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的动力所在。
作为民族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非遗文化也是增强广大人民群众文化自信的一种重要的文化资源。
由于大众对美好生活品质需求的逐步提高与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各区域对非遗的保护与传承的重视程度与水平都有很大的差异,很多非遗项目仍面对着重重困难。
针对目前池州傩戏面临的文化自信缺失、非遗保护困难等问题,政府应以文化自信视角为切入点,开展文化自信视角下的非遗保护研究,推动其发展。
二、池州傩戏发展现状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国家和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无论是现在还是未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必要举措。
池州傩戏作为一种地方特色戏曲,其生存环境正遭受挤压,池州傩戏的独特演出形式、表演场地、传承艺人逐渐消失于大众视野。
傩文化研究驱动力不足,表演与传承止步不前,知名度和认同度不足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当前,“文化强国”日益成为国家战略的重要内容,在文化自信和乡村振兴时代大背景下,池州秉承传统文化创新发展带动乡村振兴的理念,大力推进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文化传承保护建议

文化传承保护建议随着现代化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的不断推进,许多传统文化正在逐渐消失。
这种趋势引起了人们对文化传承和保护的关注。
本文将提出一些建议,以促进文化传承和保护,确保我们宝贵的文化遗产得以延续。
1. 教育和意识提高在文化传承和保护方面,教育起着关键的作用。
政府应加大对学校和教育机构的支持,确保传统文化在教学中得到充分的关注和教授。
此外,加强社会教育活动,如讲座、展览和工作坊等,向公众传授文化知识和技能,提高文化保护意识。
2. 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为了加强文化传承和保护的力度,各国政府应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并加强执行力度。
这些法律法规应涵盖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文化遗产的合法使用以及文化遗产的合理收藏和展示等方面。
3. 建立文化机构与组织政府和文化机构应建立更多的文化机构和组织,用于保护、研究和传播文化遗产。
这些机构和组织可以提供专业知识和支持,促进文化传承和保护工作的开展。
4. 科技与文化融合科技的快速发展为文化传承和保护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虚拟现实和数字化技术,可以有效地将传统文化带到更多的人们面前。
政府和文化机构应积极推动科技与文化融合,开发创新的传承手段和方式。
5. 国际合作与交流文化传承和保护是全球性的问题,需要各国共同努力。
政府应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合作与交流,共同保护和传承各国的传统文化。
这可以通过举办文化展览、艺术节和文化交流活动等方式来实现。
6. 社会参与与民间组织支持除了政府的重要角色之外,社会参与和民间组织的支持也是文化传承和保护的关键。
政府应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文化传承和保护工作,同时给予民间组织充分的支持和鼓励。
7. 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是一种能够将传统文化创造力与商业发展相结合的方式。
政府应支持和鼓励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相应的政策和经济支持,以推动文化传承和保护的可持续发展。
结论文化传承和保护是我们共同的责任。
通过加强教育、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建立文化机构和组织、科技与文化融合、国际合作与交流、社会参与与民间组织支持以及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等方面的努力,我们可以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宝贵的文化遗产,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的活力,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我们自己的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傩文化调研-江口傩文化传承、保护的建议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傩文化调研-江口傩文化传承、保护的建议的相关范文,本文关键词为傩,文化,建议,网,保护,范文,江口,调研,-,传承,,您可以从右上方搜索框检索更多相关文章,如果您觉得有用,请继续关注我们并推荐给您的好友,您可以在调研报告中查看更多范文。
江口傩文化传承、保护的建议接到县城一个老贤士“关于傩文化艺术有快失传绝灭的危险”反映后,我们带着这一问题到江口县民间傩文化艺术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进行了走访调查了解。
现将江口傩文化传承简史、传承现状以及建议作探索如下:一、傩文化简介傩,起源于远古的驱鬼逐疫仪式,是一种原始宗教的巫文化现象。
傩活动可追溯到殷商时期。
傩戏,被誉为戏剧的“活化石”。
经历了两三千年历史的积淀和衍化。
傩,有的发展为傩戏艺术,有的仍停留在祭仪阶段。
人们今天看到的傩,就其内容或形式来讲,乃是夹杂着巫、儒、道、释的混合体。
傩的活动主要有两大类,即:“冲傩”、“还愿”。
“冲傩”一般是临时性的,主要是傩信仰者家中一旦发生了不幸;如家中有人生了急病,受了灾害等,就及时请傩法师(即掌坛师)来“冲傩”。
他们以为傩法师法术高超,可以上通天曹,下通地府,凭
借手中平时养着的几十万神兵神通广大,威力无穷,用法术惩罚鬼邪,强制他们远离主家永不再来。
这种仪式比较简单,一般只要两个法师一个晚上便可完成。
“还愿”则不同,这是主人事先许下的“愿”,其“愿”的种类很多,祈求老人长寿的“寿愿”,求子的“子童愿”,孩子满十二岁许的“过关愿”,还有祈求“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一家人四季平安许下的愿等等。
凡许下的愿如愿之后,主人就要选定良辰,请掌坛师来举行傩祭“还愿”。
“还愿”是一种酬谢神灵的活动。
因此,比较隆重,少则三天,多则十天半月。
“还愿”的仪式大体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开坛”,这阶段包括“请师”、“还神”、“发文”、“立楼”、“搭桥”、“调兵”、“差兵”等内容;第二阶段为“开洞”,即由和尚通过地盘请出唐氏太婆,打开桃园上、中、下三道洞门,请出24个正戏;第三阶段为“和坛催愿”,把主人许下的愿催交愿官;第四阶段为“勾愿送神”,即是由判官勾销主人许下的愿,由掌坛师收兵、送神(闭坛)。
“还愿”结束这天,亲朋好友要前来祝贺,晚间还要唱戏祝贺主人平安,款待来贺亲友。
傩的主要特点是通过傩祭鬼逐疫。
祭中有戏,戏中有祭,通过傩祭酬神驱鬼,通过戏娱人娱神。
再就是通过生动形象的别具一格的傩面具化妆来进行表演,每个面具都固定的名称,代表扮演角色的身份,掌坛师视其为神祗。
正戏中有24个面具,代表24神,在这24神中,又有正神和凶神两大类,每个面具大都有传说故事,说明他的来历。
傩戏面具是根据它所代表的人物性格刻划出来的,如凶神的主要任务是驱邪打鬼,布面具的形象狰狞恐怖,充满杀气。
古老傩戏面具不仅是傩文化的珍贵文物,而且是古代民间雕刻艺术瑰宝。
傩的活动除了正祭之外,还有上刀梯、过天桥、下火池、开红山、下油锅、踩红铧、衔耙齿、翻茅、悬斗、栽牛角、钉鸡、筛子装水、吞钉子、吃碗等特殊祭仪绝技。
二、傩文化的承传现状傩文化遍及江口七乡二镇76个行政村。
20XX年筹建江口县民间傩文化艺术协会。
全县尚有傩戏班20个,具有掌坛资质的土老师24人,傩戏道具制作的民间艺人6人。
据传明未清初,由岑巩土老师到河南学法(傩祭)返回后,与河神作斗,挽救了无数无辜妇女的性命,名声大振,波及我县民和、官和地区。
受巴楚文化的影响,傩文化从铜仁、松桃传入我县太平、桃映、怒溪、坝盘,从石阡、印江传入闵孝、得旺地区,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的发展模式。
清未年间,我县傩文化已传入三百多年。
民国时期被禁止,只在偏远村寨留传。
解放后特别是文革期间,傩文化被再度禁止,土老师被批斗,道具被销毁,使传承已久的傩文化销声匿迹。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傩文化才被赋予了生存空间,得到了适实发展。
20XX年江口傩文化艺术代表胡胜光、邓科发、文启发等10人被邀请到日本访问演出,受到日本、德国、南非等外国友人的赞誉。
20XX年,被西南傩文化研究中心定为研究基地。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傩文化调研-江口傩文化传承、保护的建议(2)的
相关范文,本文关键词为傩,文化,建议,网,保护,范文,江口,调研,-,传承,,您可以从右上方搜索框检索更多相关文章,如果您觉得有用,请继续关注我们并推荐给您的好友,您可以在调研报告中查看更多范文。
三、傩文化承传保护的建议从调查的情况来看,我县傩文化发展的总体形式是好的。
但是,依然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思想认识存在误区。
认为搞傩文化就是搞封建迷信,不敢沾边,忽略它的文化艺术价值、民族性地域特征、历史科考等不可替代的宝贵史料,从而使没有得到广泛发掘和应有的发展空间。
二是各界人士的关注力度不够。
自民间傩文化艺术协会后,很少得到主管部门的重视和指导,导致研究傩文化的人员和经费没有保障。
三是协会工作开展力度不大。
研究工作没有得到积极开展,进程比较缓慢,更重要的是培训新生力量有限,不能适应研究的需要。
针对存在的问题或不足,提出以下五点建议:1、江口县文化局应加强对江口傩文化艺术协会的领导,将其纳入年度工作计划,对其布置任务,经常检查,解决困难,正确引导,使之沿着党的文艺、方针,健康发展。
2、加大对协会组织的投入力度,积极培训傩文化艺术的新生力量;3、协会应加大对傩文化艺术的开展力度,认真发掘、研究、搜集、整理有关资料,不断丰富和壮大傩文化艺术;4、有关傩文化的原始曲词,在保留其历史原貌的前提下,应整理完整存入档案,提供科学考察,历史研究的真实依据;5、应将傩文化的发展与旅游业发展结合起来,作为旅游文化发展的重要内容,纳入“云舍土家第一村”的建设和保护日
程,不断推动傩文化的深入发展。
最后,小编希望文章对您有所帮助,如果有不周到的地方请多谅解,更多相关的文章正在创作中,希望您定期关注。
谢谢支持!。